2浅谈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3:3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浅谈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浅谈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篇:2浅谈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浅谈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理论性强,抽象概括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必修一涉及到较多的自然地理知识,内容相对枯燥,教学上难度较大。比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段,内容抽象,再加上涉及较多的运算,难度明显增大,如果教师单纯地照本宣科,教学一定索然无味,学生听课形如嚼蜡,造成理解上困难,应用时吃力,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付出了努力,但学习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可以说这段的教学如果搞不好,对于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学生被打得措手不及,积极性顿失,兴趣全无,由原来的想学变为厌学到最后的不学,使以后的教学不能顺利进展,形成了恶性循环。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并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总结以下的教学感受和大家共勉。下面的就以学生认为难度较大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为例来谈一谈。

一、低起点对待基础知识

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的学生,对于简单易学基础的知识,力求人人掌握,有些基础知识与初中教材相衔接,教师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从而忽视对其回顾,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种悬空的感觉,失去了垫脚石,学习效果是一知半解,因此对待基础知识,我采用的是低起点教学。比如我在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差时,如果单纯的讲解教材的知识,许多学生可能听不懂,因为初中的相关知识已经被大多数的学生所淡忘,所以讲授新课前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初中的相关知识,如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和变化特点,东西半球、南 北半球以及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等,这些旧知识的回顾再现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桥搭路,夯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我在教学时差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概念时,遇 到的麻烦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计算机演示突破重难点知识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不断演变的地理现象,对于此类重难点知识,要求学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立体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是运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同时教师必须用语言去描述,学生在观察理解时难度也很大。此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是应运而生,它悄然走入我们的课堂,并且发挥着不同寻常的作用。比如我在讲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节时,涉及到的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等知识,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也是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学生掌握情况不佳,其本质是他们无法在头脑中建立晨昏线随直射点的来回移动而变化的空间动态模型,而运用计算机播放课件中的视频,可以使整个运动变化过程的鲜明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有种新鲜感,其好奇心立刻被调动,空间思维顿时开阔,可以一目了然观看到以上的动态变化,这样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就迎刃而解,计算机的巧妙运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我们地理教学中许多重难点知识面的突破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后的气压带、风带,水循环、洋流的运动教学中,计算机生动形象的动态展示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妙处是不言而喻,当然我们的教学不能一味的依赖计算机,过度频繁的使用容易给学生走马观光看热闹的感觉。三、系列训练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

基础知识的掌握,重难点的突破,为良好的学习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本段教学学生在灵活运用上仍然存在着很多的误区,本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帮助学生走出误区。1.指导学生绘图

本节涉及到的地图特别多,我在指导学生认真读图的同时,还指导他们自己动手练习绘制地图。这样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能发现读图时容易忽视的问题。比如在课堂上重点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的黄赤交角图,太阳直射点的 回归运动曲线图,地球公转图等,学生课后让学生去绘制略复杂的两分两至日太阳光照图。

2.专题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

由于我校使用的是教学案一体化,课堂上每个学生人手一份学案,里面涉及到课前预言、知识拓展、专题练习等各种技能训练,学案的适时适量使用,对于检测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比如在时差,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方面,牵扯到的运算很多,许多学生对此惧怕,我就针对此类运算进行专题训练,让学生自行做题,自我讲解,自己找错。难度较大的题目让他们自由讨论,彼此交流,纠正错误,这样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及时地训练发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我们在学案上要做到选题严谨,难度适中,题型多变,数量适当,避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感觉地理学习索然无味。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面的三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经本人日常教学实践证明还是比较简单实用的,并且能取得让师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大家不妨一试。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 《地理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 理 教

学 论 文

邳州一中 张学敏

浅谈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篇: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地球自转周期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其转动的参照物不一样。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学过程 设计

【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演示】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若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2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演示】要求学生演示地球仪,思考: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请学生联系物理课和初中地理课所学知识回答。【提问】确定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24小时)的参照物是什么?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这是为什么?

【演示】教师自扮地球,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教师面对太阳,也面对与之在同一直线上遥远的恒星,边转动身体演示自转,边移动脚步演示绕太阳的公转。教师自转360°后,正好面对遥远的恒星,却不是正好面对太阳。因为教师已绕太阳公转了大约一度,所以必须再多转约1°,才能正好面对太阳。

【提问】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

【讲述】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动】让学生用太阳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教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讲述并提问】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严格地讲,这里应该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转真正周期(即一个恒星日)来计算,想想为什么?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最大,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22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阅读】学生读书图1.20和表1.2及教材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特点,说明两者间的关系。

【讲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表1.2已说明这点。

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如书图1.22下图所示。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线(简称黄赤交线),在图1.22上图中也画出黄赤交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提问】太阳直射光线和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研究两者关系有什么意义?

【总结】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转年春分,由0°逐渐扩大到360°,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所成的夹角,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观察】图1.23,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由s23°26′→0°→n23°26′→0°的回归运动—回归年。

【思考】地球上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公转有关?请同学课下思考。板书设计 方向 周期 速度 特点 自转(绕地轴)自西向东 23时56分4秒 15°/时 地轴指向不变

自转与公转同时、叠加 回归年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公转(绕太阳)自西向东 365日6时 9分10秒 59′/时 30﹏/秒

地轴相对于黄道倾斜 成66°34′夹角

教学设计方案二 〖导入 新课〗

1. 观察式导入 :引导学生观察《北京天文馆中的傅科摆》景观图,探究傅科摆是如何证明地球自转运动的。

2. 提问式导入 :①为什么在地球上看日月星辰是东升西落? 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

③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④为什么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昼长夜短? 〖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

1.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说明地球自转的概念。2. 提问:学生表述地球自转方向。

3.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情况。

4. 提问: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分别是什么方向?

〖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

1.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 2. 演示:任意转动地球仪。

3. 提问:地球自转了几周?(学生回答不出来)4. 讲解:确定地球自转周期必须选取参照物,参照物就是恒星和太阳,分别为恒星日和太阳日。

5. 板图:《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

6. 启发:恒星并不是恒定不动的,而是在高速运动的。为什么地球上的人们看不出恒星在运动?(学生回答距离遥远)那么试想一下,如果人们处在恒星的位置回首望地球,能否看到地球在运动?(学生回答不能)。

7. 讲解:恒星日是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所需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360°)。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所需时间是24小时。由于日地距离较地球和恒星的距离近的多,又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所以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自转360°59ˊ,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地球自转速度的教学〗

1. 读图:《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2. 计算: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360°÷24小时 =15°/小时)。3. 观察: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变化规律。

4. 讲解: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而线速度则由于各纬线圈周长不同出现差异,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线速度为零。〖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周期的教学〗 1. 讲述:开普勒三定律。2. 读图:《地球公转的轨道》

3. 讲解:地球的绕日运动,称为地球的公转。其方向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也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发生变化,出现了近日点和远日点,公转速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4. 读表:《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

5. 讲解:地球公转在每年一月初到达近日点,此时,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达到最大;每年七月初到达远日点,此时,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达到最小。

6. 讲解: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同时,太阳也在运动,因此,以太阳作为参照物时地球公转的周期(回归年),要比以恒星作为参照物时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要短,前者为365日5时48分46秒,后者为365日6时9分10秒。7. 板书: 方向:自西向东

轨道: 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的教学〗

1. 演示:地球公转和二分二至时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2. 读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3. 讲解: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加的结果。4. 板书:黄赤交角:23°26ˊ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的教学〗 1. 读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 讲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ˊ(北回归线);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纬23°26ˊ(南回归线)。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时段,太阳直射点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板书:

探究活动

拍摄北极星空照片:

⑴准备器材:带有b门的照相机,三脚架,快门线,普通黑白胶卷。

⑵活动步骤:支好相机(将镜头光心对准北极星),装上快门线,将快门速度设定为b门,开启快门曝光,按0.5小时、1小时、1.5小时、2小时曝光时间分别拍摄,经冲洗放大获得四张北极星空照片,分析照片结果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运动。

第三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理解公转的轨道及黄赤交角。课堂互动探究任务单

探究任务一 地球公转轨道与公转速度的变化。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试根据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解释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

[迁移应用1]自3月21日到9月23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减慢 B.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加快 C.地球公转速度先加快后减慢 D.地球公转速度先减慢后加快 探究任务二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得移动 1.阅读下面材料,分析下列问题。材料一 黄赤交角示意图

材料二 英国古文明研究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写道:“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周期是41 000年,交角改变在22.1°到24.5°之间,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这个周期变化早在1911年巴黎国际天文历大会上就已经公布了。

(1)什么是黄道?什么是黄道平面?什么是赤道平面?

(2)什么是黄赤交角?

(3)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有何影响?

(4)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太阳直射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

[迁移应用2] 右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A.∠XOF B.∠TOF C.∠FON D.∠TON(2)若黄赤交角增大,图中哪些度数将增大()A.∠XON B.EF的纬度 C.ST的纬度 D.∠XOF(3)若此图为北半球夏至日,则太阳光线与图中哪条线平行()A.MN B.EF C.E′F D.ST 探究任务三 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探究活动] 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探究下列问题。(1)每年的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7月初离太阳最远,(2)为什么1月我国是严寒季节,而7月是酷热季节?

(2)如果图中公转方向相反,图中上方表示北极,那么二分二至日的位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在下面两图中标出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4)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有什么变化?

[迁移应用3] 某载人航天飞船预计于2013年10月,从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读图回答(1)~(2)题。

(1)该飞船发射时,太阳直射点在甲图的

()A.DA段并向北移动 B.AB段并向南移动 C.BC段并向南移动 D.CD段并向北移动(2)在该飞船发射后的四天里,地球在乙图中的运动,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距离③处越来越近 B.地球距离④处越来越近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D.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第四篇:《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的,鉴于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薄弱,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复习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复习方法,而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带来的一些对地球的影响,就是让学生了解个开头,基于这点目标我认为是实现了,知识点基本到位,学生学习气氛较浓,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的。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有流畅的教学内容流程与教学组织流程。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只记住了简单的规律,但结合图形时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例如:很多学生在总结相关的时间信息时,都会这些写: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但是哪条经线平分了昼半球呢,很多学生就答不出来了。这反应了学生灵活运用能力还是比较差,还没有学会从图形中去找相关信息,只是停留在一种简单的机械记忆上,所以一旦当光照图是局部的或是简单的变形,学生就无从下手,所以一定要强调,此经线在图中是哪一条。

2、学生不会从图形中去总结规律。例如: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均是昼长夜短,但是具体是如何变化的呢?学生不会进行分段总结。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是北半球各地昼逐渐增长的过程,从夏至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各地昼逐渐变短的过程,但均是昼长大于夜长。

3、学生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还是理解不透。我认为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应该分三步进行:第一,为什么会有昼夜?第二,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第三,昼夜长短是怎么样变化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地球的形状、性质去认识昼夜的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要让学生从晨昏线与经线交点的位置变化去理解,因为此交点将其所在的纬线圈分成了昼弧和夜弧,而交点位置是随着晨昏线的摆动而发生变化的,交点位置的变化使得各纬线圈的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发生了变化,即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4、学生对图形中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不够。比如说,晨昏圈、赤道、经线圈均是球面上的大圆,而我们通常认为地球就是一个正球体,所以三者长度应该相等

总之,我觉得读图练画结合得还不够,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意知识点的落实,做到读练画结合,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第五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

地理一班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2、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教学重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图示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夜长,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夏天短?

回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图示,加深学生记忆。教具演示教学:

1、让学生分析,如图示,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哪个日期。

学生观察后,整理清楚答案: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把纬线圈分成相等的昼弧和夜弧,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此时北半球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2、提问: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往哪移动?

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北半球昼夜的长短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后,整理: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北半球昼越来越长,而且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赤道昼夜平分,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总结,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3、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又如何移动?观察分析地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教具演示,学生分析。

整理:夏至过后,昼越来越短。到了秋分日,昼夜再次平分。秋分过后,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赤道依旧昼夜平分,南半球昼长夜短。

总结: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昼夜长短的一般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所在半球的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回答引入问题。

布置作业

这节课的作业是,理解消化这节课所讲的内容,然后,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预习下节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内容。思考:为什么同样阳光灿烂的冬天温度比夏天低。这是常识,但是你可以用地理知识回答吗?下课。

下载2浅谈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浅谈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原因; 2、知道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3、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原......

    地理教案:教案: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 1、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能力培养目标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

    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 教案 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 张翠萍 【教材分析】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产......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说课稿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节,课题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我说课从教材、教法、学法指导与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500字] 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新授课) 一、课标内容标准 课题: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 第三节 地......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5篇)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 黄卫文 每一届的高一在地理学习的第一章就是一个最大的难点,虽然教材发生了变化,但这一部分的难点没有变化。有关地球的自转、公转......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 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