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
义 [1500字]
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新授课)
一、课标内容标准
课题: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课标内容:
1.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课标标准解读
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1.什么是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是什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什么? ★3.如何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4.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和最小值的区域分别是什么区域?
★5.什么是昼弧?什么是夜弧?如何判断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计算昼夜长短时间? ★6.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及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是怎样的? ★7.夏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及纬度变化是怎样的? ★8.冬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及纬度变化是怎样的? ★9.赤道上昼夜长短的情况如何?
★10.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11.南、北半球寒带的极昼、极夜范围的季节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12.能熟练掌握某地某日或者某时间段昼夜长短的情况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13.四季更替的原因是什么?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三、教学目标预设
1.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能解释地球上四季五带划分和形成的原因。2.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昼长大小
3.在光照图中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四、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五、教学难点
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六、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1、学生可以合作讨论、自由发言。[对照“教学目标预设”]
2、老师指导学生阅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明确课标及教学目标要求; 地理图表导读法等。
自主学习
教学 环节 思考与调整
2分钟,新课导入及预习指导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理问
“15分
题,比如以下地理问题
1.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一天之内他什么时候最
自学、群
长?什么时候最短?
学”环节 2.放暑假和放寒假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 3.我国南极科考队为什么选在我国冬半年前往南极考察?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先了解一下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具体的要读,完成求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自主学习及成因,解释地球上四季五带划分和形成的原因。的填空。[预习指导]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1】
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分析全球昼夜长短情况(多媒体)呈现F动画,让学生思考:图中P点为北半球任取的一个地点,随地球自转一周,P点处位于昼半球的时间比位于夜半球时间更___(长、短),因此,此地为昼__夜__。
师生行为 教师演示动画,也可板图展现,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用动画演示昼夜长短,给学生比较生动的印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讨论,理解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教学 环节 思考与调整
“20分钟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节
(教师)利用动画讲清昼弧、夜弧。总结结论:
如果:昼弧﹥夜弧 则昼长夜短 如果:昼弧﹤夜弧 则昼短夜长 如果:昼弧=夜弧 则昼夜相等(学生)利用F动画分析: ① 北半球和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各如何? ②赤道上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③此日北极圈内和南极圈内昼长各为多少小时? ④由北向南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是什么?
b.找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纬度。
3.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a.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正午 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 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达到一年最小值(冬至日 反之)b.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两侧递减。
学习小组合作总结,教师点拨。
【活动4】推算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学习小组
H=90°-∣A-B∣ 合作讨论,注:H正午太阳高度 A当地纬度 B直射点纬度(与A用几何方在同一半球取+,不同半球取-)法推算正【例题2】求夏至日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正午太午太阳高阳高度。度的计算
公式
设计问题
串把课程
内容问题
化,引导学
生在问题
情境中探 索和解决
问题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离太
阳直射点越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
大值,但回归线上只有一次
【注意】 我国南方纬度较低,全年太阳高度大于纬度
较高的地方,正午时楼房的影子较短,因而楼房间距离南
北距离小些。
下图为北京40°N的太阳视运动,更好的体会昼夜长短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正午太阳高
【例题3]下图是我国北京某一窗户朝南的房屋和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到图中________位置时,正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可达一年中最大。
(2)地球从A公转到C位置时,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北京日出时刻太阳在________方向,日落时刻太阳在________方向。
(4)一年中每日正午时刻该房屋的阴影朝向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3)东北;西北(4)都朝正北方 【例题4】读下面四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图中A~H各位置中,地球位于 位置时,晨昏线符合乙图的情况;地球位于 位置和 位置
时,晨昏线符合丙图的情况。
(2)丁图中箭头表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和方向。在甲图中地球从 位置公转到 位置这段时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和方向与丁图所示的情况相符。(3)地球公转到甲图中 位置时,澳大利亚的悉尼(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4)地球从甲图中C位置公转到G位置这段时期,北京的昼夜长短情
况
和
昼
夜
长
短的变
化是。
(5)地球从甲图中A位置公转到E位置这段时期,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
(6)地球公转到甲图中C位置时,南半球正值 季。答案.(1)A B H(2)E A(3)A(4)由C→E由昼夜平分变为白昼最短;由E→G由白昼最短变为昼夜平分(5)不断减小,由最大值变为最小值(6)春
【活动五】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形成了五带的划分。你能说出地球上的五带是如何划分的吗?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请画图说明)(交流合作)五带划分: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形成了四季的更替。你能说出四季是如何划分的吗?四季:
①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②北温带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③我国传统四季:以24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
教学 环节
见附:[当堂反馈] “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教师布置
检测题,巡回查看学生答题情况,少数同学可面批。
针对部分学生的错误,教师有重点讲评纠错。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检查试题与课标对应情况。练习检查学习效果。
思考与调整
本课总结:[投影]总结如下:
教后 反思
附:【当堂测试】 1.位于晨昏线上的各地
A.自转线速度相等 B.地方时相同 C.昼长相等 D.太阳高度相等 2.教师节我们启东的昼夜长短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是
A.昼长夜短,白昼在变长 B.昼长夜短,白昼在变短 C.昼短夜长,白昼在变长 D.昼短夜长,白昼在变短
3.对于我国来说,天安门广场上每天五星红旗旭日同升,下列节日哪一天升旗最早?()
A.元旦 B.春节 C.儿童节 D.国庆节 4.冬至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角是
A.16.5° B.73.5° C.26.5° D.50° 5.假如黄赤交角为零,则下列现象中仍然存在的是
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B.昼夜更替 C.四季的更替 D.五带
6.当南京昼夜平分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 B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C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 D南、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7.假如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变大,那么()
A.热带范围变大 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大 D五带范围不变 读下图分析回答8—9题
8.直射点处在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赤道上昼夜平分 B.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大值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D.南极圈以内为极夜 9.直射点移动从d→a之间的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增大 B.南半球各地夜渐短昼渐长 C.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 D.地球公转逐渐趋向远日点
10.某日,北京昼长达12小时,则这一天北京日出时北京时间为(北京经度116oE)A.6点 B.5点44分 C.6点16分 D.不能确定
11.若启东市(121.66 oE, 31.80oN)某房主欲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那么日照图与热水器安置方式不合理的是()
.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B.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该半球一定昼长夜短
C.赤道上全年既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又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所以也就没有四季的更替
D.太阳直射海口市(20oN)这一天,海口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白昼也最长
13.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快——慢——快 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是:大——小——大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大——小——大 D.南半球昼长的变化是:短——长——短
14—15题: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
.丁地 15.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16.下图中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下图中太阳光从右侧照射过来,读图完成17—18题。
17.当晨昏线处在CD位置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上昼夜平分 B.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
C.南半球各地正处于冬季 D.北极圈以内到处出现极昼现象
18.当晨昏线从CD移向EF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B.南半球极昼范围增大
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D.上海由冬季进入夏季
读经纬网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四地自转速度的正确排列是()
A.线速度:丁>乙 B.角速度:乙>丙
C.角速度:丙>乙 D.线速度:甲>乙
20.当丁地出现极昼现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午太阳高度:甲>乙 B.正午太阳高度:乙>丙
C.昼长:甲>乙 D.昼长:甲>丙
A.正午太阳高度:甲>乙 B.正午太阳高度:乙>丙
荐荐荐高初初一中一
地地地
理理理
教教教
案案案
[1000[1000[1000
字字字
]
]
] 荐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精选范文)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全册教学设计 [1000字]
第二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理解公转的轨道及黄赤交角。课堂互动探究任务单
探究任务一 地球公转轨道与公转速度的变化。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试根据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解释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
[迁移应用1]自3月21日到9月23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减慢 B.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加快 C.地球公转速度先加快后减慢 D.地球公转速度先减慢后加快 探究任务二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得移动 1.阅读下面材料,分析下列问题。材料一 黄赤交角示意图
材料二 英国古文明研究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写道:“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周期是41 000年,交角改变在22.1°到24.5°之间,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这个周期变化早在1911年巴黎国际天文历大会上就已经公布了。
(1)什么是黄道?什么是黄道平面?什么是赤道平面?
(2)什么是黄赤交角?
(3)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有何影响?
(4)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太阳直射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
[迁移应用2] 右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A.∠XOF B.∠TOF C.∠FON D.∠TON(2)若黄赤交角增大,图中哪些度数将增大()A.∠XON B.EF的纬度 C.ST的纬度 D.∠XOF(3)若此图为北半球夏至日,则太阳光线与图中哪条线平行()A.MN B.EF C.E′F D.ST 探究任务三 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探究活动] 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探究下列问题。(1)每年的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7月初离太阳最远,(2)为什么1月我国是严寒季节,而7月是酷热季节?
(2)如果图中公转方向相反,图中上方表示北极,那么二分二至日的位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在下面两图中标出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4)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有什么变化?
[迁移应用3] 某载人航天飞船预计于2013年10月,从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读图回答(1)~(2)题。
(1)该飞船发射时,太阳直射点在甲图的
()A.DA段并向北移动 B.AB段并向南移动 C.BC段并向南移动 D.CD段并向北移动(2)在该飞船发射后的四天里,地球在乙图中的运动,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距离③处越来越近 B.地球距离④处越来越近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D.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第三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
地理一班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2、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教学重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图示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夜长,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夏天短?
回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图示,加深学生记忆。教具演示教学:
1、让学生分析,如图示,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哪个日期。
学生观察后,整理清楚答案: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把纬线圈分成相等的昼弧和夜弧,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此时北半球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2、提问: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往哪移动?
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北半球昼夜的长短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后,整理: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北半球昼越来越长,而且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赤道昼夜平分,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总结,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3、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又如何移动?观察分析地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教具演示,学生分析。
整理:夏至过后,昼越来越短。到了秋分日,昼夜再次平分。秋分过后,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赤道依旧昼夜平分,南半球昼长夜短。
总结: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昼夜长短的一般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所在半球的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回答引入问题。
布置作业
这节课的作业是,理解消化这节课所讲的内容,然后,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预习下节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内容。思考:为什么同样阳光灿烂的冬天温度比夏天低。这是常识,但是你可以用地理知识回答吗?下课。
第四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原因;
2、知道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3、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原因及划分;
教学重点:
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1、知道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手段和方法
面授、图文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分析。
教学课前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教科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提问):上节课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回答):昼夜交替和时差以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有两个,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更替和五带。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昼夜长短的变化。(老师):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地球在自转的时候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我们上节课讲过了。但是,地球不仅仅在进行自转,它还在绕太阳在进行公转,我们都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道平面不一样,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和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有一个夹角。及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出示第二页ppt,我们先来看一下夏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图,(提问):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哪条纬线,(回答):直射北回归线。很好。(提问):这一天全球的昼夜长短有什么规律?我们先看一下北极圈以北,发现什么?阴影代表黑夜,白色代表白昼。(回答):北极圈以北都为白昼。很好。(提问):我们再看一下南极圈以南,发现什么?(回答):南极圈以南都为黑夜。(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赤道地区,昼夜长短有什么规律?是不是昼夜一样长。恩恩。这样,我们总结一下。夏至日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于夜,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同理,出示第三第四页ppt,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然后出示第五页ppt,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过渡):讲完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再来讲一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提问):太阳直射地面时,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规律。(回答):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出示第七页ppt,同理,在太阳直射赤道以及南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规律。(回答):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当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很好,得出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过渡):讲完了第一部分,我们来讲一下第二部分,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和五带是怎么形成的?出示ppt11,讲解四季五带的成因。出示ppt13,看图,找出我国四季与欧美的不同。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出示ppt14, 读图,《五带的划分》,(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回答):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板书: 课后总结:
第五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也较多。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
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
⑶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能力目标:
⑴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变化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1、多媒体演示法。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球的空间运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有效突破难点。
2、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归纳推导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1)读图分析法。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能加强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自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相互交流学习,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进入秋季了,昼夜长短和前段时间有什么变化?”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新课教学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首先让学生观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点p随地球自转一周的动画,比较p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通过这一动画演示来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用多媒体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促使。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相关的练习题叫学生课堂上完成,做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便于学生自查和教师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4)由于课本上没有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图,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可以演示动画留下课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和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动态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补充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加以巩固。
(3)补充正午太阳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器安装问题、建楼楼距问题等。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课堂小结:
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图(图见板书设计)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这样既可以把前面所学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源所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也较多。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
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
⑶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能力目标:
⑴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变化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多媒体演示法。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球的空间运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有效突破难点。
2、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归纳推导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三、说学法
(1)读图分析法。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能加强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自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相互交流学习,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通过提问:“进入秋季了,昼夜长短和前段时间有什么变化?”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新课教学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首先让学生观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点P随地球自转一周的动画,比较P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通过这一动画演示来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用多媒体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促使。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相关的练习题叫学生课堂上完成,做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便于学生自查和教师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4)由于课本上没有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图,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可以演示动画留下课件。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和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动态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补充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加以巩固。
(3)补充正午太阳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器安装问题、建楼楼距问题等。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图(图见板书设计)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这样既可以把前面所学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源所在。
五、板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判断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四季的划分
2、五带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