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鲁教版必修1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鲁教版
必修1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地球的公转,一是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速度;二是黄赤交角,知道黄赤交角存在的原因及黄赤交角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三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知道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通过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
第一课时 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三、教学过程:
[知识讲解]地球自转的同时,倾斜着地轴绕日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强调:
1、方向为自西向东;
2、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演示时注意地轴的指向要稳定。
[知识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如图1-3-4)。每年一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快;每年七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慢。地球公转一周360º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恒星年。
[设问过渡]一月份日地距离近,七月份日地距离远,而我们感到七月气温要比一月气温高得多,为什么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课件播放]黄赤交角的形成
[问题导学](1)黄道和赤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º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纬23º26’分别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学生活动]通过看动画,结合图1-3-4,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在图1-3-5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教师活动]巡视、指正学生动手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学生交流后,可以师生共同学习,得出结论。
[讨论]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1)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2)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
(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4)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机会?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回归年。就南北半球而言,太阳直射点落在哪一半球,即为该半球的夏半年,是另一半球的冬半年。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由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哪位同学能解释为什么地球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四、目标检测
五、配餐作业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情境创设]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swf [分组讨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点播]时刻确定,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确定,此时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确定一点,让太阳直射点作回归运动,观察在直射点运动过程中,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做到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生回答有错误时,要做到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互评,共同进步。)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要归纳总结,强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在此基础上给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º-纬差
四、目标检测
五、配餐作业
六、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昼夜长短变化
[提问]现在你能帮赵亮家分析买房的疑惑吗?
[过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讲解]晨昏线把它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把某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和夜长。
[学生活动]回忆晨昏线和赤道的关系,分析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
[教师活动]帮学生定性分析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总结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结合图1-3-9,针对每幅图讨论以下问题: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2、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分组讨论]分析北半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根据北半球规律,学生自己表述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过渡]一年中,随着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学生活动]结合图1-3-9分析,地球上高、中、低纬哪个纬度地区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哪个纬度获得的最少?哪个纬度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
[教师讲解]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师生共同学习]知识窗:四季的划分
[学生活动]根据“五带划分示意图”,试解释五带划分的依据;如果黄赤交角变化,五带的范围该如何变化?
四、目标检测
五、配餐作业
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是难点,难度大,学生不好理解,尤其是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方面,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通过利用观察动画计算比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利用课本中楼房的采光问题加以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昼夜长短的变化也是利用动画观察,和让学生自己回忆我们在一年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从而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本节学完后要把地理的自转结合起来考虑,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难度大,我们讲课时放慢进度,同时结合各种题型进行讲解说明,理解地理的运动和地理意义。
第二篇:地理:1.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精品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地理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地理教案: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六、教材分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主要内容有:1.认识地球公转的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二、通过课本阅读了解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三、通过分析图“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掌握节气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一、教学重点:
黄赤交角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二、教学难点: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
五、教学方法:图表分析
六、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叠加,通过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公转的的相关知识,基本思路和自转类似:基础知识、公转
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⑷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机会? ⑸回归线与极圈数值有何关系? 四、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flash动画演示(图1-3-4)】
【讨论】: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⑴如何根据地轴判断地球的公转方向(地轴总是指向北)
⑵区分二分二至与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关系(近日点 1月初 冬至 12月22日; 远日点 7月初 夏至 6月22日。近日点与远日点分别位于冬至与夏至相对偏东的位置。)⑶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如何来判断节气? 【教师讲解】判断节气的方法如下:
①先画出赤道 和地轴垂直② 连接日心和地心,找出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③交点在赤道以南,则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节气为冬至,则另外一侧为夏至④沿着地球公转方向:春夏秋冬判断,从而确定二分。
【拓展】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则全球的直射范围与极昼极夜范围有何变化?
【课堂小结】本节主要是从读图中找取知识点,并有效的归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从根本上掌握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学反思】变抽象为具体更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
【课下作业】基础训练相关题目,预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㈠正午太阳高度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
义 [1500字]
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新授课)
一、课标内容标准
课题: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课标内容:
1.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课标标准解读
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1.什么是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是什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什么? ★3.如何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4.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和最小值的区域分别是什么区域?
★5.什么是昼弧?什么是夜弧?如何判断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计算昼夜长短时间? ★6.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及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是怎样的? ★7.夏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及纬度变化是怎样的? ★8.冬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及纬度变化是怎样的? ★9.赤道上昼夜长短的情况如何?
★10.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11.南、北半球寒带的极昼、极夜范围的季节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12.能熟练掌握某地某日或者某时间段昼夜长短的情况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13.四季更替的原因是什么?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三、教学目标预设
1.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能解释地球上四季五带划分和形成的原因。2.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昼长大小
3.在光照图中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四、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五、教学难点
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六、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1、学生可以合作讨论、自由发言。[对照“教学目标预设”]
2、老师指导学生阅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明确课标及教学目标要求; 地理图表导读法等。
自主学习
教学 环节 思考与调整
2分钟,新课导入及预习指导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理问
“15分
题,比如以下地理问题
1.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一天之内他什么时候最
自学、群
长?什么时候最短?
学”环节 2.放暑假和放寒假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 3.我国南极科考队为什么选在我国冬半年前往南极考察?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先了解一下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具体的要读,完成求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自主学习及成因,解释地球上四季五带划分和形成的原因。的填空。[预习指导]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1】
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分析全球昼夜长短情况(多媒体)呈现F动画,让学生思考:图中P点为北半球任取的一个地点,随地球自转一周,P点处位于昼半球的时间比位于夜半球时间更___(长、短),因此,此地为昼__夜__。
师生行为 教师演示动画,也可板图展现,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用动画演示昼夜长短,给学生比较生动的印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讨论,理解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教学 环节 思考与调整
“20分钟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节
(教师)利用动画讲清昼弧、夜弧。总结结论:
如果:昼弧﹥夜弧 则昼长夜短 如果:昼弧﹤夜弧 则昼短夜长 如果:昼弧=夜弧 则昼夜相等(学生)利用F动画分析: ① 北半球和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各如何? ②赤道上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③此日北极圈内和南极圈内昼长各为多少小时? ④由北向南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是什么?
b.找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纬度。
3.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a.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正午 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 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达到一年最小值(冬至日 反之)b.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两侧递减。
学习小组合作总结,教师点拨。
【活动4】推算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学习小组
H=90°-∣A-B∣ 合作讨论,注:H正午太阳高度 A当地纬度 B直射点纬度(与A用几何方在同一半球取+,不同半球取-)法推算正【例题2】求夏至日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正午太午太阳高阳高度。度的计算
公式
设计问题
串把课程
内容问题
化,引导学
生在问题
情境中探 索和解决
问题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离太
阳直射点越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
大值,但回归线上只有一次
【注意】 我国南方纬度较低,全年太阳高度大于纬度
较高的地方,正午时楼房的影子较短,因而楼房间距离南
北距离小些。
下图为北京40°N的太阳视运动,更好的体会昼夜长短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正午太阳高
【例题3]下图是我国北京某一窗户朝南的房屋和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到图中________位置时,正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可达一年中最大。
(2)地球从A公转到C位置时,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北京日出时刻太阳在________方向,日落时刻太阳在________方向。
(4)一年中每日正午时刻该房屋的阴影朝向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3)东北;西北(4)都朝正北方 【例题4】读下面四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图中A~H各位置中,地球位于 位置时,晨昏线符合乙图的情况;地球位于 位置和 位置
时,晨昏线符合丙图的情况。
(2)丁图中箭头表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和方向。在甲图中地球从 位置公转到 位置这段时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和方向与丁图所示的情况相符。(3)地球公转到甲图中 位置时,澳大利亚的悉尼(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4)地球从甲图中C位置公转到G位置这段时期,北京的昼夜长短情
况
和
昼
夜
长
短的变
化是。
(5)地球从甲图中A位置公转到E位置这段时期,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
(6)地球公转到甲图中C位置时,南半球正值 季。答案.(1)A B H(2)E A(3)A(4)由C→E由昼夜平分变为白昼最短;由E→G由白昼最短变为昼夜平分(5)不断减小,由最大值变为最小值(6)春
【活动五】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形成了五带的划分。你能说出地球上的五带是如何划分的吗?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请画图说明)(交流合作)五带划分: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形成了四季的更替。你能说出四季是如何划分的吗?四季:
①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②北温带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③我国传统四季:以24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
教学 环节
见附:[当堂反馈] “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教师布置
检测题,巡回查看学生答题情况,少数同学可面批。
针对部分学生的错误,教师有重点讲评纠错。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检查试题与课标对应情况。练习检查学习效果。
思考与调整
本课总结:[投影]总结如下:
教后 反思
附:【当堂测试】 1.位于晨昏线上的各地
A.自转线速度相等 B.地方时相同 C.昼长相等 D.太阳高度相等 2.教师节我们启东的昼夜长短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是
A.昼长夜短,白昼在变长 B.昼长夜短,白昼在变短 C.昼短夜长,白昼在变长 D.昼短夜长,白昼在变短
3.对于我国来说,天安门广场上每天五星红旗旭日同升,下列节日哪一天升旗最早?()
A.元旦 B.春节 C.儿童节 D.国庆节 4.冬至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角是
A.16.5° B.73.5° C.26.5° D.50° 5.假如黄赤交角为零,则下列现象中仍然存在的是
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B.昼夜更替 C.四季的更替 D.五带
6.当南京昼夜平分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 B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C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 D南、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7.假如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变大,那么()
A.热带范围变大 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大 D五带范围不变 读下图分析回答8—9题
8.直射点处在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赤道上昼夜平分 B.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大值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D.南极圈以内为极夜 9.直射点移动从d→a之间的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增大 B.南半球各地夜渐短昼渐长 C.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 D.地球公转逐渐趋向远日点
10.某日,北京昼长达12小时,则这一天北京日出时北京时间为(北京经度116oE)A.6点 B.5点44分 C.6点16分 D.不能确定
11.若启东市(121.66 oE, 31.80oN)某房主欲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那么日照图与热水器安置方式不合理的是()
.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B.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该半球一定昼长夜短
C.赤道上全年既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又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所以也就没有四季的更替
D.太阳直射海口市(20oN)这一天,海口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白昼也最长
13.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快——慢——快 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是:大——小——大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大——小——大 D.南半球昼长的变化是:短——长——短
14—15题: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
.丁地 15.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16.下图中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下图中太阳光从右侧照射过来,读图完成17—18题。
17.当晨昏线处在CD位置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上昼夜平分 B.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
C.南半球各地正处于冬季 D.北极圈以内到处出现极昼现象
18.当晨昏线从CD移向EF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B.南半球极昼范围增大
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D.上海由冬季进入夏季
读经纬网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四地自转速度的正确排列是()
A.线速度:丁>乙 B.角速度:乙>丙
C.角速度:丙>乙 D.线速度:甲>乙
20.当丁地出现极昼现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午太阳高度:甲>乙 B.正午太阳高度:乙>丙
C.昼长:甲>乙 D.昼长:甲>丙
A.正午太阳高度:甲>乙 B.正午太阳高度:乙>丙
荐荐荐高初初一中一
地地地
理理理
教教教
案案案
[1000[1000[1000
字字字
]
]
] 荐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精选范文)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全册教学设计 [1000字]
第四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
地理一班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2、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教学重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图示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夜长,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夏天短?
回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图示,加深学生记忆。教具演示教学:
1、让学生分析,如图示,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哪个日期。
学生观察后,整理清楚答案: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把纬线圈分成相等的昼弧和夜弧,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此时北半球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2、提问: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往哪移动?
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北半球昼夜的长短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后,整理: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北半球昼越来越长,而且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赤道昼夜平分,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总结,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3、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又如何移动?观察分析地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教具演示,学生分析。
整理:夏至过后,昼越来越短。到了秋分日,昼夜再次平分。秋分过后,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赤道依旧昼夜平分,南半球昼长夜短。
总结: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昼夜长短的一般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所在半球的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回答引入问题。
布置作业
这节课的作业是,理解消化这节课所讲的内容,然后,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预习下节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内容。思考:为什么同样阳光灿烂的冬天温度比夏天低。这是常识,但是你可以用地理知识回答吗?下课。
第五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原因;
2、知道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3、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原因及划分;
教学重点:
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1、知道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手段和方法
面授、图文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分析。
教学课前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教科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提问):上节课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回答):昼夜交替和时差以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有两个,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更替和五带。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昼夜长短的变化。(老师):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地球在自转的时候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我们上节课讲过了。但是,地球不仅仅在进行自转,它还在绕太阳在进行公转,我们都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道平面不一样,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和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有一个夹角。及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出示第二页ppt,我们先来看一下夏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图,(提问):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哪条纬线,(回答):直射北回归线。很好。(提问):这一天全球的昼夜长短有什么规律?我们先看一下北极圈以北,发现什么?阴影代表黑夜,白色代表白昼。(回答):北极圈以北都为白昼。很好。(提问):我们再看一下南极圈以南,发现什么?(回答):南极圈以南都为黑夜。(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赤道地区,昼夜长短有什么规律?是不是昼夜一样长。恩恩。这样,我们总结一下。夏至日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于夜,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同理,出示第三第四页ppt,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然后出示第五页ppt,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过渡):讲完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再来讲一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提问):太阳直射地面时,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规律。(回答):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出示第七页ppt,同理,在太阳直射赤道以及南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规律。(回答):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当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很好,得出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过渡):讲完了第一部分,我们来讲一下第二部分,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和五带是怎么形成的?出示ppt11,讲解四季五带的成因。出示ppt13,看图,找出我国四季与欧美的不同。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出示ppt14, 读图,《五带的划分》,(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回答):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板书: 课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