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19-05-15 03: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

黄卫文

每一届的高一在地理学习的第一章就是一个最大的难点,虽然教材发生了变化,但这一部分的难点没有变化。有关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意义,对学生的空间立体知识要求高。首先学生要有运动的感觉,其次学生对于空间中立体的球体的认识水平还不到位,数学上对球体的教学还没有,再加上物理上对物体运动的速度的讲解还未开始,尤其是角速度和线速度让学生更是不能理解。我在一些班级的教学中还是用了老的教学方法,先讲地球自转的方向,再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角速度什么是线速度,之后分析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公转的讲解也是如此。课是上完了,学生掌握的怎么样?练习中发现许多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在分析中学生总是把地球想成是静止的,在公转时更是容易这样想,不能把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合在一起,对于后面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运动以及这个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同一纬度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觉得难度很大。仔细想来这也不能怪学生,毕竟高一学生的认识能力还是有限的,这一部分又是多门学科综合的知识,要用到的学科知识几乎都是该学科中最难的一部分,这也就不难想像学生为什么掌握不好这部分知识,就连简单的知识也被困难化了。面对新的教材,应该有新的方法,我想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采取用一些新的手法。

这次我做了一个对比试验,在两个班级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教学,看教学效果怎样。其中在A班按老的教学思路教学,先让学生看动画,是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动画,看看动画上地球是怎样运动的,看完动画后,我带着全班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或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我再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记住结论,其实对于学生而言,记住结论不难,但一到实际应用时就出问题,如学生在记忆公转和自转时都是分开记忆的,应用时都是合在一起应用的,像3月2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但这一天是24小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是24小时运动的,不是在北回归线固定不动的,图中的黑点就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但A班学生在学习了之后总是认为3月21日太阳就在这一点,其实图中三角形点也是这天被直射的,因为一天是24小时,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着。还有学生认为三角形是在黑夜中不可能被直射,说明学生没有认识到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在图中几个小时之后三角形就到了太阳能直射到的地方,而几小时之后还是3月21日。从在A班的实践的效果来看并不好。

在B班这次我改了教学顺序,在看完动画后,组织学生活动,把教室清空对着动画摩仿动作。有几个学生演地球而且还是四个不同位置(春、夏、秋、冬)的地球,找四个学生让他们自己感受一下地球自转的同时又公转的效果,有学生演太阳。何时地球转的快,何时转的慢,向哪个方向转等全和动画上一样,让学生有个感性上的认识。这时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其时在这种摩仿的过程中,地球何时处于黑夜,何时处于白天一目了然(就看学生的脸是否面对演太阳同学的位置)。在之后的几次练习中,学生对这一部人知识掌握比以往要好很多。这样的教学过程感觉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我发现对于新上高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没有比初中提高多少,在对一些逻辑性很强的问题中,不能用像对高二或高三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高一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比看做好的FLASH强多了。在A班同样的问题B班学生反应就好多了,之后我再理性的提炼一下,学生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现在在小学有“做中学”的观点,其实在高中尤其高一像地理这样的学科也是要“做中学”,在“做”中,学生才能对抽象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在“做”中,学生才能更加有兴趣;在“做”中,学生也更会投入,在“做中学”学生在练习中才不会放错误。

新的地理教学课程标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它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并且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我以上的地理教学中,其时也贯串这一课程标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在这一个月教学来最为深刻的体会。

要想达到这一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教学中,就是打破以往教学设计和过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益。所以在新教材和新课标面前,我们老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知识现状和接受能力,认识总是不断进步的,对于教学设计的改进也是如此,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我们的教学设计就会越来越科学,效果越来越好。

第二篇: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课件——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教学过程:、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的奥秘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这节课,就让我们做个小小的科学家,一起来研究--地球的运动,好吗?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请大家猜想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昼夜交替现象的。

2、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1)引导质疑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

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2)实验。

①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模拟实验。(用乒乓球和铁丝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在它上面用彩笔涂一个圆点代表自己的家乡。用蜡烛的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讨论:“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了?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检验猜想。你怎样转才能让自己的家乡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④汇报小组研究结果。

(1、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2、太阳静止不动,地球自转;

3、地球太阳都在转……)(3)、播放课件(昼夜交替)。(4)学生小结: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 小时。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双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二)、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1)谈话:地球除自转外,还有其他运动形式吗?

(2)出示课件:地球公转。(3)学生分组讨论(4)汇报讨论结果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我们知道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温的变化,这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

巩固应用

l、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媒体呈现本课的知识要点,请同学根据提示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

修改说明: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然后让学生自已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篇:《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变化》教案

《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

2、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周期为一天。

3、知道地球公转形成的四季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昼夜交替。

2、通过小组活动,探究四季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

2、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了解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地球运动引起的四季变化。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有关实验的材料等。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事实: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同学们,我们就在地球上,怎么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呢?让我们做个实验来体会一下吧。

二、猜想与实验 “地球自转”模拟实验

1、猜想与实验

同学们围成一个圈,中间一位同学从右向左旋转。猜一猜,中间的同学看周围的同学会是怎样的情况?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老师重点提示)

中间的同学就是地球。从右向左旋转。眼睛看着周围的同学。

由于咱们教室的空地不够大,我挑选一个小组代表我们验证一下。引导:先转一圈,怎样才算转了一圈?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思考: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当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去观察周围的物体,就会发现周围的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2、引申:

(1)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实际上是地球在怎样运动?(2)地球怎样才算转了一圈?

生:从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算起,又一次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地球就转了一周。

(3)地球自转一圈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生: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天,大约二十四小时。师:为什么是一天?

生:太阳从东方升起旋转一圈,再一次从东方升起的时间,恰好是一天。师:为什么大约二十四小时?

生:因地球在自转的时候,太阳也在转动。

三、实验与讨论 昼夜变化

1、引入:日出和日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每天,我们都能看到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同学们,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吗?昼夜现象又为什么会交替着出现呢?(板书:昼夜变化?)

2、教师演示实验: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一起探究昼夜变化的秘密。实验要求:

一位同学地球自西往东转,手电筒当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讨论: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停的交替出现呢?

结论: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不停地交替出现。

3、小组通过模拟实验提出假设或解释:

如果让地球仪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怎样才能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猜想

验证猜想的最好方法就是实验。

为了做好这个实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手电筒和地球仪,小组内讨论一下,如何利用手边的这些素材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还有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你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温馨提示:

(1)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手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2)在地球仪上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昼夜交替观察的起始点。(3)转动地球仪时,要保持匀速。

(4)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手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四、小组活动

探究地球运动引起的四季变化。

五、验证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参考教案范文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参考教案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2册第12课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说明

第12、13、14、15、16课构成本册教材的“宇宙”教学单元。本课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和四季的成因;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的系列。

本课的思路是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及昼夜的成因,这部分内容尽可能启发学生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关于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课文中的内容比较

简略。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及昼夜成因。这部分内容分为八层:

1.提出问题: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本课的引入。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可能有两种意见:有的说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说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也可能只有其中一种意见。无论哪种情况,都可以形成一种

问题的情境,顺利地导入下一层。

2.讲解前人对这个问题探究的过程,告诉学生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这很有必要,因为到底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着地球转,小学生是无法争论清楚的。只有明确了这个问题,才能继续进行下面的研究。

3.为了使学生明白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人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路旁的树向后退;当车向后行驶时,会看到路旁的树前进。在船上,只有看窗外的景物是否在“动”,才能知道船是否行驶;当看到窗外的景物向后退时说明船在向前行驶,当看到窗外的景物向前进时说明船在向后行驶;看船上的物体是不行的,因为它们是和船一起运动的。

4.启发学生根据上述相对运动的原理,以及日月星辰的视运动,进一步推想地球的运

动情况:

(1)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但看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地球是运动着的,并且是在自西向东运动。

(2)太阳东升西落循环不止,昼夜现象总是交替出现。这说明地球在自转,只有自转

才能看到上述现象。

(3)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这说明地球自

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5.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

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6.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看到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在地球上同一地点确实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从而进一步证明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模拟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的实验方法很多,教学时可以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方法。

7.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8.在以上实验、思考的基础上,明确昼夜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至此,已经把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地球自转联系起来了,认识了它们内

在的联系。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和四季成因。这部分内容分为两层:

1.讲解什么是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及时间。这些知识要求学生知道。

2.概括地说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同一地点(主要是温带地区)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有时太阳高度较大,有时太阳高度较小,有时太阳高度适中,因而会出现冷热不同的四季变化。这是本课的选讲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

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

律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

人)。

2.挂图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转(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例如大熊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

(3)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什么现象?(昼夜现象)

(4)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交替、循环)

2.谈话:你认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

(1)讲述: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同学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这段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导入新课与学习新课联系起来。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讲,有几种意见讲几种。)

关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是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2)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

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3)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4)提问:

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③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5)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6)讨论:

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②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

③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

④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

⑤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24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7)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

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板书“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

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8)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9)提问:

①什么叫地球自转?我们根据什么知道地球在自转?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③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

(1)讨论:

①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②请你想像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

(2)讲述: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

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

(3)分组实验:

①点燃蜡烛,用蜡烛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

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转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右)转动,观察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4)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也可以分步进行。如果分步实验,汇报也分步进行。)

(5)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②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6)教师小结: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及昼夜成因。)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8)提问:

①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②昼夜现象为什么是交替循环的?

③昼夜的来临为什么是逐渐发生的?

3.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

(1)谈话:地球除自转外,还有其他运动形式吗?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公转。

(3)观察:

①从图中看,地球在怎样运动?(绕太阳转动)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

②你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周要多长时间吗?(一年)

③从图中看,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地轴的方向是怎样的?(总是倾斜的,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4)讲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

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由于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角度不变,这样就造成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大,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小,有时太阳高度居中。我们知道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温的变化,这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提问:

(1)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什么现象?

(2)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

(3)一天24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4)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多少周?

(5)为什么一年有365天?

布置作业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五、参考资料

1.地球自转

地球总是不停地以地轴为轴自西向东旋转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形式叫做自转。地球自转周期笼统地说是一日(24小时),具体地说约为23小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地球在赤道处自转线速度最大,约每秒465米。

2.地球公转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环绕太阳运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形式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恒星年,约等于365日6时9分10秒。从北天极向下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根据日出东方的习惯,也可以说是自西向东的。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轨道全长9.4亿千米。地球公转平均线速度约每秒30千米。地球公转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自转轴对于公转轨道面是倾斜的,夹角等于66°33′(或者说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夹角为23°27′,也可以说黄道与赤道交角23°27′),而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不论在轨道上哪一点,自转轴总是指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即指向北极星的方向。地球就是这样一面自转,又一面侧着身子公转。

六、课后小记

摘自中教育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第五篇: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1

今天下午我用老范的课件上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虽然用前修改了下,依然感觉不顺手。范老师先讲四季和五带,后讲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我觉得逻辑顺序不对。正确的逻辑是:由于自转和公转产生了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才使得地球表面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样才使得地球产生了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此外,在讲黄赤交角的变化引起热带、温带、寒带的变化时,我发现学生直观地看动画比用数学的方法证明效果更好。用数学证明,必须讲太阳直射光线和晨昏圈垂直这个知识点。引入的数学知识越多,学生畏难情绪越大。

今天和另外一个地理老师交流了会,发现应该让学生做《新新学案》这个练习。我一直没给学生布置地理家庭作业,以为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就行了。其实,少量的练习还是有必要的。同时,感觉自己不够扎实,学校配备的《新新学案》没放在眼里。水平不咋地,还傲气得不行,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了哈。

地球运动这节课,我要好好备课,力争每节课效率最大。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2

从教参上看,人类认识地球在公转经历了长期而有艰难的过程,虽然我们的学生多数通过阅读书籍已经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是到底人们是怎么发现地球在公转?有哪些证据能够说明地球在公转?学生知道的只是一个纯粹的结论,而不知道该结论从何而来,这也正是本课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要让学生经历人类发现地球公转的过程,寻求地球公转的证据,又要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公转的历史,让他们知道任何科学发现都需要漫长的过程,科学结论的得出切实可靠的有效证据,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结论的得出可能有多种形式和证据。

在这节课前,我问你认为地球在公转吗?几乎90%的学生都认为地球在公转,他们的知识多数来源于科普书籍或家庭教育,但这种先前知识中几乎不存在提供科学证据证明地球公转,更多地在描述地球公转的特征(我从一些科普书上看到一般包括包括轨道、方向、周期等等)知识信息,既然学生多数已经知道该问题的结论了。因此重点也就放在寻找科学证据上证明上,体验科学家探索的历程。

在处理模拟实验这个环节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了第一副图中在不同位置观察星星会有哪些不同?在充分讨论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看书尝试说说这个模拟实验该如何操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老师在这里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如用什么代替星星比较合适?模拟地球公转时怎么站位?为什么要被对着太阳?观察几次比较合适等等,更要提示学生及时做好记录。这个环节里面,我觉得实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两颗星星的位置间距多少比较合理?离地球公转轨道的距离多少?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观察到的星星之间形成的偏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距离太远的话,学生观察到的数据都是自己估计出来的,误差比较大。当然实验后,学生都能观察到星星之间的视差,并且随着星星距离我们位置的不同,视差也发生变化。

只是我自己还有些疑问:恒星周年视差的现象是所有星星都会产生的吗?我们对多数恒星自身的运行情况并不知情,有学生问如果有些恒星的运行情况和地球公转轨道和速度差不多,还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吗?当然这种建立模型构建事实的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方法上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够从这个实验中学到这种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就是在运用这个方法解释天体运行现象时,不知道对学生本身知识认知情况是否有一个先行了解。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公转这样一个事实吗?并且恒星的周年视差对多数老师来说也应该是一个新概念,书本确解释的如此简单。既然按照我们的实验方法,能够轻易地看到恒星的周年视差,那么科学家(如哥白尼)在提出日心说这个观点时,怎么就不能证明地球在公转呢?

我觉得教材在建立模型时已经将有一个模型――科学现象的联系过程,为什么这样的模型能够解释科学事实或现象,而先前的许多科学家却没有认识?如果科学结论真的这么容易产生的话,我们为何教的如此费力?可以说这个将模型与科学现象建立联系的过程这种先前知识在广大学生脑海里是不存在的,而这个模拟实验恰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将两者建立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其实已经跨越了重大的一步。现代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未知自然现象,到知道这是怎样一个事实,再到如何解释这个现象(有哪些事实),当我们无法用事实来解释时,只能通过模拟实验,而在这课模拟实验的方法和设计我觉得是很有难度的。就像目前科学家多数认为:宇宙是由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表示最近就表示用模拟一次“宇宙大爆炸”,来探索宇宙的奥秘。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投资额达60亿美圆。这次模拟“宇宙大爆炸”,将对此前提出的科学理论和假说进行验证,并最终解答一些与宇宙相关的根本问题,如:宇宙的形成及其构成;此外,科学家还希望在对撞过程中能够产生其它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比如“黑洞”。现在的问题时我们该如何将我们设计的模型和地球公转建立联系,并且适应学生的先前知识。

书本在介绍恒星的周年视差时,提出:为什么人们长期不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这样一个问题放在这个阶段我觉得有些本末倒置,前面我们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已经发现了恒星的周年视差,在这里怎么又可以说,科学家怎么没发现呢?这在逻辑上没有明显问题吗?这段补充资料的介绍很好,只是对于角秒这个单位认识还不到位,这是一个距离单位还是一个角度单位,最好能给出一定的解释。

最后这个解释昼夜交替的过程是顺利的,在介绍完科学家发现恒星周年视差的过程后,学生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公转的过程有了更多更丰富的了解,只是不知道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学生掌握寻找地球公转的证据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3

“地球的公转”这一节的内容包括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这些内容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就是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和地球公转的意义。

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因此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教材对于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记住“公转示意图”和“五带划分”就可以了。在教学设计中,我就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设计我的教案。

现对我的教学活动中的环节,反思如下:

一、不足之处:

1、语言表述有时不够明白清晰,例如,在发给每一个小组一个“太阳”的时候,应该一笔带过,表述不清楚的时候学生就不容易明白老师的意图,达不到教学设想。

2、提问时问题的表述没有针对性,范围有时太大。比如:在讲到以自己的家乡为例来说明四季的形成。我就问到:为什么是春季?为什么是夏季?问题问出来了,学生都有点茫然,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回答。

3、在鼓励学生激励学生方面做得还不够。表扬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我做得还有些欠缺。学生的回答有不少答案都能令我感到意想不到,都应该及时地予以表扬。但我为了抢时间,抢进度,却忽略了教学中这一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环节。如学生对于四季的形成进行的归纳,说得较为全面。此时就应该及时在全班给以表扬。让学生能学得更有兴趣,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也是一个激励。

4、面对具体的课堂进度和表现,应该因势利导,要能够打破计划,对预定目标及时反思和调整,灵活性不够。因为对学生不熟悉,也就不知道学生的学习状况。而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对课堂内容和进度要准备地把握,及时地调整,不能还是按照原定计划来完成,如果这样,反而起不到预定效果。

5、在教学中还有一些细节做得还不够完美。例如教学语言的精确,教具的摆放和使用,调动学生的气氛等方面,以后教学中都需要注意。

二、可取之处:

1、教具准备比较充分。为使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真实地观察到公转这一现象,我准备了六个地球仪,每个小组都能用到,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强。

2、能较好地创设情境。首先每个小组发一个乒乓球作为礼物,这样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好的意境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和欲望。

3、教学内容能紧紧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好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习掌握知识就是要在动手,动脑,和作中得到。所以我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学习。

三、课堂重建

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地球是怎样自转的以及五带的划分。学生对空间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树立了科学的宇宙观。但是针对我感觉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如果让我再重新设计,我会更注重问题的设计,我要问得更加合理,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要注重引导。例如在联系到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说明四季的变化这个问题时,可以从昼夜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气温的差别这三个方面针对性的提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最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已的教学智慧,要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精妙点拨,让教学充满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4

地球的公转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从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再到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两部分教学内容,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演示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情形,让学生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包括周期、方向、轨道形状等;通过简单的示意图与圆规展示,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通过直观的flash演示,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的移动情况,并在图中读出。最后,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坐公交车的问题,对整堂课做一个拓展,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堂课,教师试图让学生处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并以此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课堂中还是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注意,例如教学语言的精确、教具摆放的合理,另外,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途径。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改进。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5

九月二十日,我在七年级一班上了一节地理课,授课内容是“地球的公转”。在此,我进行本节课的课后反思。

课前分析:地球的公转,是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同时,地理也是学生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课,学生们对地理课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尤其是地球的运动这一部分,属于自然地理,需要学生们有良好的空间立体思维的想象力,“地球的公转”中,四季的形成特别是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更需要学生加以理解,本节课难度较大。

课后反思:优点:课堂引入贴近生活;知识点能够依靠板图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在地球公转图中给出夏至日在公转图中的位置,提问如何分辨春分和秋分;课堂中关注对C、D类同学进行提问;能够有效运用加分鼓励政策,注重小组合作探究。

不足:首先,本节课心态上不够平缓,在处理学生不会的问题时,过于急躁,反复讲解同一个问题,打乱了原本的备课内容及时间的设定,出现有的知识点没有进行再一次的结论强调,而是直接讲完之后展示结论,导致同学们听清了原理却不懂得结论,反馈过程中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使本节课教学内容没有完成,出现教学事故。其次,本节课知识点之间存在衔接不连贯问题,教学设计的知识点之间应存在递进性或因果关系,使学生具体掌握所讲知识的系统性。第三,小组讨论时没有提出纪律性的要求,导致这一环节课堂秩序较为混乱,不易控制。第四,在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的划分中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讲解中,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导致学生们听不懂,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第五,学生回答问题后,对于微小的错误没有予以指出纠正。第六,教态方面,表现过于紧张,乃至给人一种慌张的感觉。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第一,应深入了解初中地理教学标准,了解天津市地理会考的考试范围及考试题型,使教学内容符合标准要求,避免教学内容偏难和复杂化;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应明确强调,必要的话应反复强调,反复检测,达到学生能课上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第三,课前应做好详细备课,做好知识点的衔接转承,让地理教学系统化,地理知识体系化,使学生具体掌握所讲知识的系统性;第四,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想好解决措施;第五,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之前,应明确小组需要完成的内容和规则纪律,用加分鼓励小组遵守纪律,保证课堂秩序;讲解地理知识时,语言应尽量简单易懂,太过复杂的专业术语会扰乱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第六,教学心态方面还需要进行训练,要有耐心同时不紧张,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平和、值得尊敬的教师形象。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6

我上课的内容是第十二册自然教材的第12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题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是这节课主要研究的是地球的自转,公转是选学内容,我把它作为教学延伸。

昼夜交替现象虽然是一个很普遍的自然现象,但是一个昼夜大约24小时,时间较长,学生可能不是很在意,也很难总结出昼夜变化的规律,所以我就在课的开始部分播放了一个昼夜交替出现的小课件,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很快就能发现昼夜变化的规律,直接把学生带入到今天的研究主题中来。

当学生认识到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之后,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一些熟悉的现象来认识这个问题。在这部分,我主要选择三种交通工具进行分析(火车、船、飞机),之所以选择这三种交通工具,是因为这三种交通工具分别在陆地、海面和空中行驶,想通过这样一个空间上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不论在那里,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都是存在的。关于飞机的飞行,学生都没有做过,没有亲身的经历,我也没找到这段视频资料,所以就让学生想象了一下,为后面学生想象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作了一个铺垫。

分析完火车、船、飞机的行驶后,再分析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这地方可能有些难,所以我就带着学生做了一个比喻:把地球比作船,我们是船上的乘客,太阳等天体比作船外的景物,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些。能认识到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在通过分析船外的景物与船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认识到地球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接下来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地球自西向东转动,这是李老师的建议,我觉得这个活动还是挺有意义的。学生通过自己转发现只有自西向东转动时太阳才会从我们的东边升起,如果自东向西转动的话,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与实际不相符,肯定是错误的。

在学生有了正确地分析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做昼夜交替的模拟试验,这个试验就是一个验证性试验,不知道这个实验指导得到不到位,一会儿还请各位老师就这节课多提一些宝贵意见。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7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们很感兴趣。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8

上完这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动呢?”

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地球是运动的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

“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他们通过自行探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不足之处

虽然在上课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的。但上完之后再冷静地回顾、思考,发现还存在很多不足。虽说整个课堂基本上是让学生讲,让学生做,让学生总结,但细思量,还是觉得有些地方并没有完全尊重学生,例如,导入时,有的学生提到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的。因为只有个别学生提出,也因为老师设计的课是第一课时,所以就回避了这一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是否可同时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呢?这样可让学生自选研究,他们有了自已的课题,也会有很高的兴趣,同时也会使他们想办法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这样做可能更能开发学生潜力,更有效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9

“地球的公转”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又一个难点,教材对于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记住“二分二至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两幅图,应对作业和考试倒没有太大的问题。多年来自己也没有深究过地球公转为什么会引起四季交替,记不清是哪一轮的教学了,有一次学生问到这个问题,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深思。

我用了很长时间,手持地球仪不停的模拟地球的公转,一会拿着地球仪绕着自己转,一会单独转动地球仪,在不停的转动中,突然发现了其中的玄机。在我不停的原地转动地球仪底座时,我注意到与我视线相平的赤道在“上下移动”,使我联想到了“地球公转过程中阳光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这也同时激发了我的灵感,产生了用地球仪演示四季交替的念头。教材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其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的这一特征非常重要,而这也正是导致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

在教学中,我首先模拟一种假设情况,即“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竖直的”,当我手持被我“拨正”的地球仪围绕学生转了一圈后,学生大都得出了“阳光照射情况不变”的结论,即地球上任意地点在地球运行至任何位置时都是同样的阳光照射情况,也就不会有季节的变化。

当我手持“倾斜”的地球仪并且始终保持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再次围绕学生走动时,我特意让学生注意观察前后左右四个位置的情况,大家发现其中有两个位置只能看到北极或南极,另外两个位置则同时可以看到两极。用同学们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大家“看到”则相当于地球被太阳“照射”到,在我的提示下,同学们发现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接受太阳光照的情况果然在发生着变化,对于北半球来说,有时接受的太阳光照多,有时接受的少,并且太阳高度也在随之变化,这也必然导致地表热量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也就出现了四季的更替。

两种情况的不同点在于地轴是否倾斜,在相互对照之下,学生就可得出“地轴倾斜”是四季交替根本原因的结论。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10

本节主要学习四个问题:一、地球的公转的基本知识,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四季的更替。

下面我将较好的教和学的情况总结如下:

第一个问题,地球公转的概况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轨道等比较简单,可以先安排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作一简介即可;而黄赤交角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比较难,需要动一动脑筋。在教学中,黄赤交角我是这么讲的:首先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最后由学生共同得出结论: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2、地球运动的时候,地轴的空间指向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转轨道平面(暂不交待这是黄道平面),得出黄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结论,然后再交待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导学生读教材插图,进一步认识这些概念。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观察的方法,积极分析总结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会通过演示获取结论的方法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另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太阳直射点。先是用手电照的办法来观察,但效果不太好,后来的几个班换了办法:将一张硬纸板剪出一个半圆形,画出太阳光线,套在地球仪上,让学生来观察太阳直射点(我觉得后一个办法更好一些)。此时并不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而是称之为太阳垂直照射的点,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然后再来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阳直射点清楚了以后,再来观察黄赤平面重合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后面学生理解黄赤交角才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来演示存在黄赤交角的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在这一轮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用三角尺来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三个问题,本轮教学中,我首先板图(包括俯视图和侧视图)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昼长、夜长的计算,然后指导学生分别读21页三幅图,分别读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极圈以内某纬线昼弧和夜弧或昼长、夜长,认识以上纬线的昼夜长短状况,从而得出结论:赤道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也许还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目前我认为我的上述方法对于学生理解这节课的难点效果很好,学生也通过以上掌握了演示法、观察法、分析法、总结法、读图法等学习方法。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11

昨天,我在我们综合组就关于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学法指导上了一节研讨课,通过我们组成员的评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节课的一些想法谈一谈:

一、成功之处:

1、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我们每天能看到白天和黑夜,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而我们在道镇能够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我又接着质疑 “地球公转是怎么转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探究。他们通过观看演示,自行绘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性比较好,回答问题积极,每位同学都想急着回答问题,能给他们组加分,充分体现了小组评价的制度,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都的兴趣和信心。

3、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动态图和地图,直观且一目了然,能够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中,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尤其表现在后面对知识巩固的环节中,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4、课堂练习题设计典型,学生必须清楚地观察课件展示地图,进行准确观察、判断,才能实现有效作答。及时地巩固了所学知识点,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演示地球公转时,如果可以模拟两种情形,一种“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竖直的”,另外一种是“地轴是倾斜的”,分别演示让学生观察,相互对照之下,学生就可以得出“地轴倾斜”是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这是我们组老师给我提的建议,我觉得非常好,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彻底弄清了四季产生的原因,真是特别好。

2、个别学困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应该采取更好的方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3、学生回答问题后,对于微小的错误没有予以指出纠正。课堂上要讲究严谨,尤其对这种理论性强课程,要注意点点滴滴。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12

从教参上看,人类认识地球在公转经历了长期而有艰难的过程,虽然我们的同学多数通过阅读书籍已经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是到底人们是怎么发现地球在公转?有哪些证据能够说明地球在公转?同学知道的只是一个地道的结论,而不知道该结论从何而来,这也正是本课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要让同学经历人类发现地球公转的过程,寻求地球公转的证据,又要让同学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公转的历史,让他们知道任何科学发现都需要漫长的过程,科学结论的得出切实可靠的有效证据,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结论的得出可能有多种形式和证据。

在这节课前,我问你认为地球在公转吗?几乎90%的同学都认为地球在公转,他们的知识多数来源于科普书籍或家庭教育,但这种先前知识中几乎不存在提供科学证据证明地球公转,更多地在描述地球公转的特征(我从一些科普书上看到一般包括包括轨道、方向、周期等等)知识信息,既然同学多数已经知道该问题的结论了。因此重点也就放在寻找科学证据上证明上,体验科学家探索的历程。 】

在处置模拟实验这个环节时,我首先让同学讨论了第一副图中在不同位置观察星星会有哪些不同?在充沛讨论的前提下,让同学通过看书尝试说说这个模拟实验该如何操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老师在这里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如用什么代替星星比较合适?模拟地球公转时怎么站位?为什么要被对着太阳?观察几次比较合适等等,更要提示同学和时做好记录。这个环节里面,我觉得实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两颗星星的位置间距多少比较合理?离地球公转轨道的距离多少?这直接影响到同学观察到的星星之间形成的偏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假如距离太远的话,同学观察到的数据都是自身估计出来的,误差比较大。当然实验后,同学都能观察到星星之间的视差,并且随着星星距离我们位置的不同,视差也发生变化。

只是我自身还有些疑问:恒星周年视差的现象是所有星星都会发生的吗?我们对多数恒星自身的运行情况并不知情,有同学问假如有些恒星的运行情况和地球公转轨道和速度差不多,还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吗?当然这种建立模型构建事实的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方法上是非常重要的,同学能够从这个实验中学到这种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就是在运用这个方法解释天体运行现象时,不知道对同学自身知识认知情况是否有一个先行了解。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够让同学认识到地球在公转这样一个事实吗?并且恒星的周年视差对多数老师来说也应该是一个新概念,书本确解释的如此简单。既然依照我们的实验方法,能够轻易地看到恒星的周年视差,那么科学家(如哥白尼)在提出日心说这个观点时,怎么就不能证明地球在公转呢?

我觉得教材在建立模型时已经将有一个模型――科学现象的联系过程,为什么这样的模型能够解释科学事实或现象,而先前的许多科学家却没有认识?假如科学结论真的这么容易发生的话,我们为何教的如此费力?可以说这个将模型与科学现象建立联系的过程这种先前知识在广大同学脑海里是不存在的,而这个模拟实验恰恰是建立在同学已经将两者建立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其实已经跨越了重大的一步。现代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未知自然现象,到知道这是怎样一个事实,再到如何解释这个现象(有哪些事实),当我们无法用事实来解释时,只能通过模拟实验,而在这课模拟实验的方法和设计我觉得是很有难度的。就像目前科学家多数认为:宇宙是由宇宙大爆炸发生的。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表示最近就表示用模拟一次“宇宙大爆炸”,来探索宇宙的奥妙。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投资额达60亿美圆。这次模拟“宇宙大爆炸”,将对此前提出的科学理论和假说进行验证,并最终解答一些与宇宙相关的根本问题,如:宇宙的形成和其构成;此外,科学家还希望在对撞过程中能够发生其它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比方“黑洞”。现在的问题时我们该如何将我们设计的模型和地球公转建立联系,并且适应同学的先前知识。

书本在介绍恒星的周年视差时,提出:为什么人们长期不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这样一个问题放在这个阶段我觉得有些舍本逐末,前面我们模拟实验中让同学已经发现了恒星的周年视差,在这里怎么又可以说,科学家怎么没发现呢?这在逻辑上没有明显问题吗?这段补充资料的介绍很好,只是对于角秒这个单位认识还不到位,这是一个距离单位还是一个角度单位,最好能给出一定的解释。

最后这个解释昼夜交替的过程是顺利的,在介绍完科学家发现恒星周年视差的过程后,同学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公转的过程有了更多更丰富的了解,只是不知道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同学掌握寻找地球公转的证据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13

“地球的公转”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又一个难点,教材对于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记住“二分二至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两幅图,应对作业和考试倒没有太大的问题。多年来自己也没有深究过地球公转为什么会引起四季交替,记不清是哪一轮的教学了,有一次学生问到这个问题,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深思。

我用了很长时间,手持地球仪不停的模拟地球的公转,一会拿着地球仪绕着自己转,一会单独转动地球仪,在不停的转动中,突然发现了其中的玄机。在我不停的原地转动地球仪底座时,我注意到与我视线相平的赤道在“上下移动”,使我联想到了“地球公转过程中阳光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这也同时激发了我的灵感,产生了用地球仪演示四季交替的念头。教材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其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的这一特征非常重要,而这也正是导致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

在教学中,我首先模拟一种假设情况,即“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竖直的”,当我手持被我“拨正”的地球仪围绕学生转了一圈后,学生大都得出了“阳光照射情况不变”的结论,即地球上任意地点在地球运行至任何位置时都是同样的阳光照射情况,也就不会有季节的变化。

当我手持“倾斜”的地球仪并且始终保持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再次围绕学生走动时,我特意让学生注意观察前后左右四个位置的情况,大家发现其中有两个位置只能看到北极或南极,另外两个位置则同时可以看到两极。用同学们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大家“看到”则相当于地球被太阳“照射”到,在我的提示下,同学们发现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接受太阳光照的情况果然在发生着变化,对于北半球来说,有时接受的太阳光照多,有时接受的少,并且太阳高度也在随之变化,这也必然导致地表热量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也就出现了四季的更替。

两种情况的不同点在于地轴是否倾斜,在相互对照之下,学生就可得出“地轴倾斜”是四季交替根本原因的结论。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14

本节讲四个问题:

一、地球的公转,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四季的更替。

第一个问题,地球公转的概况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轨道等比较简单,可以先安排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作一简介即可;而黄赤交角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比较难,需要动一动脑筋。在教学中,黄赤交角我是这么讲的:首先用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最后由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

2、地球运动的时候,地轴的空间指向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转轨道平面(暂不交待这是黄道平面),得出黄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结论,然后再交待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导学生读图1-3-3,进一步认识这些概念。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另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太阳直射点。先是用手电照的办法来观察,但效果交不好,后来的两个班换了办法:将一张硬纸板剪出一个半圆形,画出太阳光线上,套在地球仪上,让学生来观察太阳直射点(我觉得后一个办法更好一些)。此时并不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而是称之为太阳垂直照射的点,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然后再来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阳直射点清楚了以后,再来观察黄赤平面重合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后面学生理解黄赤交角才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来演示存在黄赤交角的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在这一轮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用三角尺来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二个问题,今年的教学似乎没有好的心得,基本还是老套路老办法,略去。

第三个问题,本轮教学中,我首先板图(包括俯视图和侧视图)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昼长、夜长的计算,然后指导学生分别读图1-3-9的三幅图,分别读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极圈以内某纬线昼弧和夜弧或昼长、夜长,认识以上纬线的昼夜长短状况,从而得出结论:赤道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第四个问题,也没有好心得,故同样略去。

下载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1 昨天,我在我们综合组就关于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学法指导上了一节研讨课,通过我们组成员的评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节课的一些想法谈一......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万和中心学校童晶 “地球的公转”这一节的内容包括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这些内容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就是地球......

    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5篇

    第五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二、教材分析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1 我上课的内容是第十二册自然教材的第12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题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是这节课主要研究的是地球的自转,公......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一: 《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本周我在七(2)班进行了《地球的自转》的有准备课教学。《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中考的必考内容。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