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地图部分教案2

时间:2019-05-15 03:0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一轮复习地图部分教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一轮复习地图部分教案2》。

第一篇:高三一轮复习地图部分教案2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2讲 基础知识——地图部分)

[考纲要求]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教学目标:

1.地图上的方向判断;运用地球自转方向、经纬网等判断地理事物位置关系、物体运动或前进方向。

2.运用比例尺的概念,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运用比例尺公式,计算实地距离、坡度陡缓、风力大小、面积大小。

3.图例、注记辅助解题。本讲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1)定义:也叫缩尺,一般是指图上距离与实地水平距离之比。(2)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

(3)表示形式:

①线段式:; ②数字式:1:4000000;

③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4)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经典例题1] 读图2-1,两幅图表示的区域范围相同,图甲比例尺为:1:100000,则()A.图乙的比例尺为1:200000 B.图乙的比例尺为l:400000 C.图乙表示的地理事物较图甲详细 D.图甲比例尺是图乙的4倍

【解析】图中两幅图的实地范围相同,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乙的水平距离是图甲的2倍,则图乙的比例尺是图甲的2倍,图乙的比例尺为

实地距离

1/100000×2=1/50000,图乙的比例尺大,表示的地理事物更详细。【答案】C(5)比例尺的缩放:

①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例如将1/2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10000,比例尺变大。

②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例如将1/12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120000=1/160000,比例尺缩小。

③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经典例题2] 将1:1000的地图比例尺放大1倍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新图比例尺为1:2000 B.新图图幅面积比原图增加了2倍 C.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简略

D.在原图上淮河的长度为10厘米,在新图上长20厘米 【答案】D 2.地图上的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东西方向是相对方向,互为东西的A和B两点,A既可被定为是在B的东面,也可被认为是在B的西面,一般在地图上按“就近原则”来确定方向关系。在经纬网地图上定方向,首先是要判断该图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一般方法是分析图中给出的纬度的变化方向,若纬度是向北方向增大,则位于北半球,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上,可以按地球自转方向或经度大小的变化趋势来判断方向。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在实地使用地图时,必须使图上的方向与地面实际方向一致。

(3)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典例题3] ①在图2-2 中,A地在B地的 方向,A地在C地的 方向。

②读图2-3,判断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和公路走向的变化。

【答案】①西南 正西 ②河流的大致从南向北流 图2-2

图2-3

公路先西南——东北走向,后东西走向(或:先东西走向,后东北——西南走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表示地球事物的符号;注记是表示地理事物的文字或数字。

第二篇:2016届高三政治生活一轮复习教案

必修二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1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考点1)

(1)国家及其根本属性: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考点2)(1)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考点3)

(1)广泛性: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具有广泛性;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2)真实性。

①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②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4.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考点4)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载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考点6)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2.我国公民必须承担的政治义务(考点7)(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我国的国家性质

• 题眼突破

1.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的重要意义

国家性质是我国政治生活的根本所在,也是党和政府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根本性的决定因素。

(1)决定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2)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地位。(3)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进方向。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有序扩大民主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我国的国家性质。

(4)是正确理解我国各项制度、方针政策的关键: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正确认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

(1)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的统一。

(2)其“新型”即在于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和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专政。

(3)其“统一”体现在二者相辅相成,既要坚持和扩大人民民主(这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又要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以保障人民民主。

 学习小贴士

“我国国家性质”知识的常见误区

(1)割裂人民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认为民主比专政更重要或只要民主不要专政。

(2)混淆人民民主的两大特点,对广泛性与真实性的表现、内涵不能准确掌握。

(3)不能理解民主的阶级性,如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全民民主、超阶级的民主等。3.关于人权问题

(1)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的和重要的人权,对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

(2)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反对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核心考点2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

• 题眼突破

1.我国公民政治权利和政治性义务的重要性

(1)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公民全部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2)①依法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维护公民尊严、幸福的重要体现,是文明、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②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则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③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正是通过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来体现和保证的。2.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正确认识

(1)权利主体:空前广泛,但并非所有人都享有这一权利。如未满18周岁的公民、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等。

(2)选举对象:人大代表。因此,村委会选举、行政官员的选举、党内的选举都不能说是在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重要意义: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第2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1.评述具体事例,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2.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3.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考纲呈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4)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5)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6)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备考提示1.结合近期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关部门进行听证和公开征求意见的事例,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内容、方式和途径2.结合国家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等,运用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知识说明国家这些做法的政治依据及意义3.结合国家加大反腐力度的案例,明确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探究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

一、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考点1)

1.选举方式 包括: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2.影响因素

(1)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来决定;(2)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3.选举制度

(1)实行方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2)决定因素。

①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基本国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4.珍惜权利

(1)原因:选民参与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2)要求。

①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②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③理性思考、判断,审慎投票。

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考点2)(1)间接参与:选举代表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2)直接参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考点3)

(1)对决策机关: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2)对公民自身: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四、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考点5、6)

1.民主监督权:包括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2.合法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3.重要意义

(1)对国家: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2)对公民:激发公民的主人翁精神。4.负责地行使

(1)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2)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民主选举与民主决策

• 题眼突破

1.区分四种选举方式

 学习小贴士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适用范围

(1)直接选举适用于县级以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及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选举。

(2)间接选举的适用范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各级人大代表、乡镇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的选举。2.区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四种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一般是在决策成文前,通过民情信箱、民情日记本、民情接待室、民情热线、民情沟通员、民情恳谈会等一系列互动的民情反映渠道,反映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方面存在的“急、难、愁”问题。

(2)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采用事先公示、事中公示、事后公示等方式在新闻媒体、相关会议、文件通报、单位政务公开栏和有关行政村公告栏上进行,对公示后的群众反映、建议和举报,必须依法受理并予以答复。

(3)专家咨询制度:征求的是专家的意见,可以通过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其优势是集中学者的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社会听证制度:决策机关通过听证会,征求各方面代表的意见,对拟定的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做到决策利民。

核心考点2 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

• 题眼突破

1.正确理解村(居)委会的性质

(1)村(居)委会不是国家机关中的任何一种,也不是其派出机关,而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居)民同人民政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不履行国家职能。

(2)区别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国家政权机关的组成部分,不同于村(居)委会。

(3)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村委会必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2.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

(1)必要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意义: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共建和谐文明社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3.区分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

民主决策突出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突出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考生要注意区分以下几个易混点。

(1)把信访举报制度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混同。从手段上看,这两者都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进行,但信访举报制度突出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建议,属于民主监督;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突出公民就自身日常生活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2)把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当作民主决策的途径。人大代表参加人代会主要是审议表决国家机关的报告,对各种国家机关报告进行监督。即使是在人大代表的日常工作中,公民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人大代表也是通过监督,督促有关国家机关加以解决。因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属于民主监督的途径。

(3)把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混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说的是要注重反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通过民情信箱、民情日记本、民情接待室、民情热线、民情沟通员,民情恳谈会等一系列互动的民情反映渠道建立起来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涉及的是关乎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它是通过决策机关依法主动将决策信息进行公示并征集意见和建议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是宪法赋予公民知情权得以实现的体现。

 学习小贴士

一句话区分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

决策制定之前属于参与民主决策,决策正在执行或执行结束的属于进行民主监督。4.全面理解公民的监督权(1)“谁监督”:行使监督权的主体是公民。(2)“监督谁”:监督对象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3)“监督内容”: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4)“监督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及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等。(5)“为什么能监督”:我国的国家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民享有监督权。(6)“为什么要监督”:公民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利,有重要意义。(7)“如何行使”:一要勇于使用监督权,二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解题模板

以公民为主体的主观题解题方法

【方法技巧】 本专题的试题考查中,一般是设计以公民为主体的选择题和问答题,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公民为主体,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公民为什么要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2)公民如何参与民主决策(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因往往从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谈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必要性,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对自身、党和政府、社会等方面谈重要意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往往从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方式、对公民自身的素质要求等方面回答。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知识主线

第3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分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考纲呈现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2)我国政府的作用(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备考提示1.从近年的高考来看,考题大多围绕政府转变职能,关注民生、管理创新等,考查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等主干知识2.对于政府职能这一知识点,要学会通过材料,分析政府的行为,准确判断出政府履行哪些职能,知道政府履行职能对人民的重要影响,理解国家性质与政府职能的关系3.要结合热点材料,学会分析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 考点梳理

一、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我国政府的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2.我国政府的职能(考点1)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政府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②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3.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我国政府的作用(考点2)1.重要作用:管理与服务

2.公民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1)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2)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三、我国政府的宗旨与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考点3)1.宗旨:为人民服务。

2.原则:对人民负责。具体要求:(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3.提供求助途径

(1)一般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

(2)法律途径: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制度,国家建立行政诉讼制度。

网络构建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区分经济职能的四个方面

(1)经济调节:主要强调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创造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2)市场监管: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秩序;改革公用事业体制,克服行业自然垄断。

(3)社会管理:保障公民宪法权利,保证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维持社会安定和经济秩序。

(4)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转变政府职能

(1)转变政府职能是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转变政府职能,一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些传统的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会有所弱化,而覆盖全社会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不仅不能弱化,还必须强化。二是必须精兵简政。三是必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政府不该管、不必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和中介组织。

 学习小贴士

从行为主体判断是否是政府职能

判断某项活动是不是政府职能,一定要分清执行这一职能的主体是否是政府部门(行政机关),如果是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机构、群众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人民政协,则不属于政府职能。

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表述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会议提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

核心考点2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 题眼突破

1.明确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政府职能、对人民负责的关系

(1)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的关系。

(2)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的关系。

(3)我国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在履行职能时必须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政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 学习小贴士

综合运用政府知识分析问题

就本课来说,“政府(国家)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和“政府(国家)怎样做好某件事”是两个最为典型的设问方式。在回答这两类题目的时候,经常会综合用到国家性质、政府职能、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等知识。

2.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要求具体内容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思想;深入工作态度:为人民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服务害人民利益,违法失职行为受追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工作作风:求真务务意识,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实众和历史的检验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来信工作方法:从群众来访,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懈做好事

3.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政治依据

(1)从国家性质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从政府的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坚持对人民负责为工作原则。政府职能的履行是由政府性质决定的,是政府性质的体现。

(3)从政府的地位看,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它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关于政府职能的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技巧】

第一步:区分行为主体。

(1)政府职能的主体必须是各级政府、其组成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如国务院或其下属部委、教育局、派出所等。

(2)人大、司法机关等履行的是其他国家职能,不是政府职能。

(3)党委、群众团体、政协、村委会等不是国家机关,都不能履行国家职能。第二步:分清政府的行为内容:找关键词。比如: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①保卫国家;②保护公民;③保护财产;④保障民主;⑤协调矛盾;⑥打击犯罪;⑦维护治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②组织和发展教、科、文、卫、体等事业。

(4)组织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公共设施、就业、医疗、社保、人口;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等。

第4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1.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2.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考纲呈现1.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2)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4)我国行政监督体系2.政府的威信(5)政府的威信(6)我国政府威信的树立备考提示1.结合生活中的廉政建设、行政不当、决策科学或失误等多种事例,理解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措施2.结合行政问责制、强制拆迁、安全问题、微博问政等热点材料,运用民主决策、加强行政权力监督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要加强对政府威信的表现及树立的理解和运用。就如何树立政府威信问题,要注意把政府职能、宗旨和原则、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用权受监督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

一、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与要求(考点1)

(1)意义。

①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③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的权威;

④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⑤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2)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等。2.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考点2)

(1)原因: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政府的决策关系着国计民生。(2)怎样做到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

①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②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③在依法决策方面,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④政府要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考点3)

(1)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为防止权力的滥用,需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2)重要性: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①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 ②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

④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建立有威信的政府。(3)政务公开的意义。

①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②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1)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关键: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考点4)

①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

②外部监督:人大、中国共产党、政协、社会与公民、司法机关的监督。

二、政府的威信

1.政府的威信(考点5)

(1)含义:政府在管理和服务中形成的威望和公信力。(2)决定因素:从根本上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认可和接受。2.我国政府威信的树立(考点6)

(1)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2)要有良好的业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3)要重品行、做表率,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网络构建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依法行政

• 题眼突破

1.依法行政的原因

(1)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决定了政府要依法行政。

(2)必要性: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意义: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我国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如何坚持依法行政

(1)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从根本上讲,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2)落实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3)要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4)要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5)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3.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方略、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关系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只有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依法治国为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大环境和前提条件。

(2)依法行政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3)实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因此,依法行政做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 学习小贴士 依法行政≠依法执政

(1)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2)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都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党的依法执政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政治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表现。4.政府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关系

(1)从内容上看,政府权力与责任的统一表现在三点,即: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2)从目的上看,政府权力与责任的统一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即在有效规制地方政府权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效能,以此实现民众的利益诉求,履行政府的责任。强调权责统一是要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但这一规范并不简单地以构建有限政府为最终目标,而是为了更充分地开发政府的效能,并保证政府效能发挥最终的合理性。

核心考点2 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

• 题眼突破

1.正确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1)必要性:

①根本原因: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性质。政府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应保证政府权力的运行受到监督,政府权力用来维护人民的利益。

②重要原因: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2)意义。

①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决策利民)②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提高效率)

③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清正廉洁)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树立权威)(3)措施。

①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②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民主监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发挥舆论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通过民主集中制,提高中国共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监督政府工作。

法制监督: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人民代表大会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2.各种行政监督的法律效力是不尽相同的

(1)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及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法律效力。

(2)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有民主监督的职能,社会与公众有民主监督的权利,但不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效力。

(3)中国共产党的监督,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可通过党规党纪对党员干部进行有效制约,并可向权力机关提出相应建议,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监督。

3.我国政府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1)政府与人民: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对人民负责是其工作原则,政府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

(2)政府与人大:我国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我国的行政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3)政府与党:我国政府是人民和党的意旨的执行者,接受党的领导。

(4)政府与政协:我国政府接受政协的监督,听取政协的意见,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6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考点1)

1.地位: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3.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1)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考点2)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考点3)

1.执政能力:不仅具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2.执政方式

(1)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2)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3.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1)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除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2)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考点4)

1.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①性质: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主题:团结和民主;

③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3.基本特征: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4.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1)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3)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全面总结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

(1)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地位: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地位(执政党)。(4)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5)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6)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2.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依据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3)是由党的作用决定的。

(4)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的。3.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要求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领导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广纳民言、广集民智、广聚民意,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依法治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

(1)区别: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职能;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最高国家权力,依法组织建立并监督其他中央国家机关。

(2)联系:全国人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集中人民意志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经法定程序即全国人大的批准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对国家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在全国人大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常见的几个易混易错点:

(1)中国共产党不是政府机关,不能履行政府职能。

(2)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机关。(3)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不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4)执政方式≠领导方式。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解题模板

以党为主体的主观题解题方法 【方法技巧】 关于政党的相关知识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一般考查中国共产党某种行为的原因、意义和措施。一般来说,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之类的问题,要从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执政方式、执政理念等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做某一件事情,可以参考以下术语: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中国共产党要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7)始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8)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各民主党派保持密切联系,虚心听取意见、建议。核心考点2 我国的政党制度

1.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1)政治上:执政与参政、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种领导是指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2)组织上:相互独立,不存在隶属关系。

(3)法律上:地位平等,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4)事业上: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5)监督上:互相监督的关系。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异同关系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国家职能)人民政协多党合作组织形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不是国家职能)各界通过民主协商推荐政协委员组成不同由人民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产生点职能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具有属于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监督法律约束力,通过听取报告、约束力,基本方式是建议和效力质询、检查工作等方式进行批评相同点都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都有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

3.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

(1)在国体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

(2)在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3)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5)在民主结构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时,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

(6)这些民主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内容真实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4.我国国家方针政策出台过程

(1)中国共产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张和政策,然后通过全国人大的法定程序,使其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

(2)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决定,由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一般情况下,国务院根据党的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和作出的决定,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征求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

 学习小贴士

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地位各不相同

(1)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人大:国家权力机关。

(3)政府: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4)政协: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第7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考点1)

(1)重要国情: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考点2)(1)内涵。

①民族平等:各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②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2)具体要求。

①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

②付诸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考点3)

(1)现状: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2)意义:有力地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点4、5)

(1)含义: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范围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内容是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基本内容。

①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②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③核心内容:自治权,包括立法、经济、文化管理及其他自治权、变通执行权。(3)原因。

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我国国情。(必要性)①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②现实情况。社会基础:“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政治基础:各民族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4)显著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考点6)1.我国宗教概况

(1)我国是多宗教国家。

(2)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将长期存在,但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2.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也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目的是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3.弘扬科学精神

(1)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2)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科学文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考点7)1.三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1)坚持三个“结合”: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2)符合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1.切实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1)意义: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2)要求:不应该有大汉族主义的思想,也不应该有地方民族主义的思想,不讲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破坏民族团结的事,在行动上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要团结和帮助少数民族。

2.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扶持帮助不违背民族平等原则

(1)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与发达地区存在事实上的差距。因此,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特殊的扶持和照顾,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扶持帮助的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真正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扶持帮助,不仅没有违反民族平等原则,恰恰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

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举措(1)从党和国家角度看。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关键。②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

③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④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2)从公民角度看: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常见的两个易混易错点:

(1)混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间的关系,将民族团结看做政治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当成前提条件等。

(2)错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主要内容,如:将其当成根本政治制度、将民族乡作为民族自治地方、将一定的自治权混同于高度自治或完全自治、将少数民族居住地当成“聚居地”等。

核心考点2 我国的宗教政策•题眼突破1.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注意点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非鼓励公民信教。②国家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这里的“正常”,其实就是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④宗教不能干预国家行政、教育、司法等。⑤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教

依法管理①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并不是要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事务而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这项权利。②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和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国家有必要对宗教事务依法进行管理坚持独立①我国的宗教采取自治、自传、自养的方针,我国的宗教自主自办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②我国的宗教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不是要阻止宗教界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做到“两个要求”“两个支持”。②也不是说宗教的本质发生改变,宗教仍然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2.我国为什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发展宗教。

(2)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其政治上、经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关于宗教问题的常见误区:

(1)我国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不等于宗教本质发生了变化,也不等于宗教没有了消极作用。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3)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与打击打着宗教旗号的违法犯罪活动不矛盾。3.民族、宗教问题与国家的关系

(1)民族、宗教与国家密切联系,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各民族又都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因此民族、宗教无小事,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多种宗教流传、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全民族信教,因此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必须正确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知识主线

第5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考纲呈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3)人大代表的产生(4)人大代表的职责(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6)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备考提示1.结合每年三月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议题,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2.根据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的案例,分析人大代表的产生、权利、义务3.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民主集中制原则等方面,分析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西方议会制的依据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

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与职权(考点1、2)1.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2.完整体系

(1)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

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代行其部分职权。

(2)地方人大: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3.主要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4.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1)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不直接去办,而是由行政、司法机关贯彻执行。

二、人大代表的产生与人大代表的职责(考点3、4)1.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2.产生:民主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1)直接选举:县、乡(镇)两级的人大代表。

(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人大代表(不包括县级),由下一级人大选举产生。3.基本义务

(1)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2)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4.主要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考点5、6)1.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基石:人民代表大会。

3.原则:民主集中制,表现在三对关系上(1)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2)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3)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

4.决定因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5.基本内容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6.优越性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网络构建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大代表

• 题眼突破

1.从关键词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四项职权

(1)如果是关于法律的立、废、改的决定,则是立法权。

(2)如果是对国家机关干部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

(3)如果是关于国家大政方针、规划的通过则是决定权。

(4)如果是对其他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则是监督权。 学习小贴士

“决定”不都是决定权

不能简单地看文字表述中有无“决定”两个字而判断是否在行使决定权。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应注意区分的几个概念(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

前者特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则指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2)“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

前者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包括国家元首、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它们的关系是后者对前者负责,由前者产生,前者对后者进行监督,注意只能是同级别的监督,如某市政府、法院对市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

3.人大的权力与人大代表的权利的关系关系主体人大权力人大代表的权利区别内容联系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构是一个个体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监督权质询权在人代会会议期间,当人大代表个人的权利“集中”起来,就可能变成会议通过的决议、决定,成为权力性存在

4.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1)人大代表的权利主要包括出席会议权、审议权、动议权、建议权、选举权、表决权,以及依法行使代表职务的保障权。人大代表的义务主要包括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出席会议、发表意见,做好会议期间各项工作,积极参加闭会期间的活动,与原选区选民和选举单位及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勤勉尽责等。

(2)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因为担任代表职务而产生的,所以不能像私权一样可以让步或者放弃,在某些方面往往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二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比如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既是代表的一项权利,同时又是代表的义务。

(3)义务与权利相比更是对代表的约束性要求。比如,代表有权利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代表有义务按时出席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 学习小贴士

人大代表做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要这样或怎么完成一件事?

(1)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是行使权利的表现(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3)是履行义务的需要(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4)体现与人民的关系(产生、负责、服务、监督)。

2.图解民主集中制

 学习小贴士

注意区分几个“制度”

(1)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2)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总称。(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5)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方式

(1)直接行使: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这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2)间接行使: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司法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4.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人民三者的关系(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关。

(2)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即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3)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5.人民代表大会与党的关系

(1)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活动准则,人大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2)在国家政治体制中,人大是在党的领导下,接受党的领导。

(3)在重大决策问题上,党的主张要通过人大上升为国家意志。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知识主线

第8课 走近国际社会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考纲呈现备考提示1.知道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1.国际社会的成员成的;确认主权国家(1)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说明(2)国际组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3)联合国负责任的国家2.评述国家之间合作、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4)国际关系及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其决定因素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5)维护我国的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国家利益家利益1.说明联合国和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说明我国不断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项活动的原因和意义2.运用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3.通过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具体事例,说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 1.主权国家(考点1)

(1)地位: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2)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3)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4)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2.国际组织(考点2)

(1)成立特点: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2)分类。

①按主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②按范围:世界性国际组织、区域性国际组织。(3)积极作用。

①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③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3.联合国(考点3)

(1)性质: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行人道主义援助。4.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3)在一系列全球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考点4)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3)基本形式:具有多样性,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与冲突。(4)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要求: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2.维护我国国家利益(考点5)

(1)必要性:就是在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2)内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要求: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网络构建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 • 题眼突破

1.正确认识主权和人权的关系(1)区别:

①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国际交往中,侧重于强调国家的主权属性;

②人权是一个国家公民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项民主权利,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2)联系:

①主权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的主权是该国公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人权享有的范围和程度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及社会制度分不开,它要有物质的、法律的和制度上的保障;

②人权具有国际性的一面,但本质上属于一国内政问题。2.正确区分主权国家各项权利

(1)独立权是指主权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其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外力控制和干涉的权利。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如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

(2)平等权,即一切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发展程度如何,在国际法上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

(3)自卫权是指一国在已经遭受到外来侵略和武力攻击时有进行单独自卫和集体自卫的权利。《联合国宪章》明确肯定自卫权是国家的“自然权利”,即主权国家的固有权利,同时对自卫权的行使予以限制,国家自卫权的行使要以受到“武力攻击”为条件,而且在安理会采取必要办法之前,还应“立即向安理会报告”。

(4)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进行管辖的权利。包括对驻外使馆和侨民的管辖。

 学习小贴士

“关键词法”区分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1)独立权:“自己意志”“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 “自主决定”等。(2)平等权:“不分大小国享有投票权”“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法律地位平等”等。(3)自卫权:“国防建设”“建筑要塞”“还击入侵” “捍卫主权”等。(4)管辖权:“管理本国公民”“保护本国公民”“维护侨民权益”“管理驻外使馆”等。3.正确理解联合国的作用

(1)历史地看待:既要看到联合国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的弯路,也要立足现实,肯定其在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着眼于未来正确认识联合国改革的必要性。

(2)全面地分析:既要看到联合国曾经取得过辉煌的业绩和成就,又要看到其也有挫折和不足,对许多世界焦点问题的解决显得软弱无力,有待于更多地参与全球性事务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核心考点2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 题眼突破

1.一国的对外活动与其国家利益的关系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是其对外政策的具体体现。

(2)一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不能只顾本国利益,还必须履行主权国家的国际义务,尊重别国的正当利益,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更不能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33

侵犯别国的正当利益。必须反对为维护本国利益而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做法。

2.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要求

(1)是什么: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为什么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3)怎么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要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抵制外国干涉我国的内政;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等。

②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③从公民角度看,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 学习小贴士

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的几个易混易错点

(1)不能认为国际关系是固定不变的。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2)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不能认为只有一种形式。

(3)不能认为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唯一因素。同时,也不能认为任何国家的国家利益与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一致的。

(4)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不意味着中国可以牺牲本国的国家利益。

第9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考纲呈现备考提示1.引述有关资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展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3.阐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1.联系当前国际社会变化发展的势具体实际,加强对国际竞争的实质、表现形式的理解和运用,注(1)时代的主题(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意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和影响(3)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2.要高度关注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秩序的主张要结合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作用、我国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策和主张来分析和运用(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3.注意分析十八大报告、十二届基本目标、宗旨人大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我国(5)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在领土争端、贸易摩擦中阐述的(6)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立场、观点,关注时政语言的理解和运用(7)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 考点梳理

一、时代的主题(考点1)1.和平问题

(1)含义: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3)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4)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2.发展问题

(1)含义: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根源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3.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效途径: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一般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4)中国主张。

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考点2)1.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1)表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2)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3)意义。

①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②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1)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对策:世界多数国家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3)我国:面临机遇和挑战,必须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

三、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2.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宗旨和基本准则(考点4、5)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即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考点6)

(1)成就: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原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考点7)

(1)决定因素: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2)内涵: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3)意义: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将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举措。

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②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③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④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网络构建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 题眼突破

1.和平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1)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

(2)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2.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

(1)从意义看,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但从现状看,世界多极化是一个发展着的趋势,仍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随着多极化发展,各国之间合作在加强,竞争也在加剧。必须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在多极化格局中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影响力。

(3)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基本特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多极化有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推动经济全球化中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各国间的联系,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推动政治多极化。

 学习小贴士

关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易混易错点

(1)不能将和平与发展问题与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混为一谈。不能认为当今时代主题已经发生了改变。

(2)不能认为多极化格局已经建立。

(3)不能认为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3.当前我国面临的有利与不利国际形势(1)有利形势。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②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有利于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③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为我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赢得了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⑤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

(2)不利形势。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②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③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仍然危害着人们的安定生活。④我国在经济、科技上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⑤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严重危害我国

国家利益。⑥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南北发展不平衡,不合理、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未改变。

4.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主权国家间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

(2)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3)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国际组织。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中的作用。

(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5)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核心考点2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题眼突破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1)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既消除了我国屈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决定了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又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内容。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定的,是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2.正确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

(1)区分宗旨和目标。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区分基本目标与首要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包含在基本目标之中。

(3)区分基本立场与基本准则。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明确这一立场包含了不结盟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 学习小贴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3.正确理解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和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

(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2)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国家性质决定对外政策的性质,国家

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内容。国家对外政策的执行过程,就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对外政策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国家对外关系上的反映。

(3)随国家利益的变化导致主权国家对外政策的改变,从而使国际关系发生相应变化。同时,国际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国家利益的实现。

4.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1)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

②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顺应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④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⑤我国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⑥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3)措施。

①从国际社会成员的角度看,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

②从国际竞争的实质的角度看,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③从国际形势的角度看,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④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A.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B.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C.加强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⑤从外交政策的角度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纠纷。

第三篇:高三英语一轮复习教案

英语第一轮复习从八月中到三月初,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

一、明确复习目的,理清思路

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明确目的。高考英语试题在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形成了以篇章阅读为主体的试题布局。高三复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对能力的测试必然要结合对知识的测试,这是对学生多年积累的、系统化的、活化的知识的测试:大量的知识考查通过能力测试得以实现,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正是为发展英语运用能力做准备。例如在做“阅读理解”时,如果学生复习时没有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就理解不了解构复杂的句子,看不懂篇章内容,这又如何能正确地解答试题呢?同样,做“书面表达”试题时,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就谈不上正确的英语表达,怎么可能写出通顺的英语短文?

然而,高三复习不应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强化,而是一个再学习、再认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过程,在短暂的高考复习中应该兼顾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复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而网络化的知识更便于运用和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经过对所学的教材进行层层挖掘才有希望把知识形成网络。这对其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并在应考中运用自如。

二、制定计划,按部就班

从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死记硬背,强化训练,沉湎于“题海战术”是难以出好成绩的。将中心和重心放在单项填空上是不合时宜的。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可请求老师的帮助,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做到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训练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如第一轮复习应该夯实基础,以一本好的资料为主,做好预习——复习——练习三部曲。

三、夯实双基,构建知识网络,发展能力

近年来高考英语试题逐渐侧重于语言能力的考查,对语言知识的直接考查相对地减少了。在高考总复习中,首先应该花大力气去巩固各项基础知识,同时要通过不断的语言练习,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是高考取得优良成绩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发展能力,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知识网络。在老师的帮助下,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大纲》以及《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其要点进行分类整理,内容包括词汇、句型、语法、交际用语、篇章结构等方面从而使六年所学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已学知识网络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摸索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第二,要加强词汇、短语的记忆。要避免单纯地死记硬背,应善于寻找词汇、短语之间的联系,应注意结合语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典型例句和常用搭配,总结规律,并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选择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单词应和阅读结合起来,把单词融入句子中和语境中,利用上下文来帮助记忆。

如复习suggest马上想到suggest doing结构,suggest that sb(should)do sth.结构,以及它表示“暗示”“启发”“使人想起”等意义时的用法。复习动词,一要记住其惯用法,二要记住由它们构成的词组或短语。例如复习动词give要联想到give in,give up,give away,give off,give back等短语的意义区别和具体用法。

第三,要以教材和考纲为依据,系统掌握教材内容,过好语言基础知识关,要特比重视词汇的掌握,大纲和考纲所列基本词汇要做到音、形、义和基本用法的落实。同时,词汇掌握不要局限在教材和大纲之内,平时报刊资料泛读中要加强对社会生活常用词汇和热点词汇的了解和积累,近年高考的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当中就出现了不少中学生阅读的英文报刊上频频出现的新鲜词,造成理解的障碍。基础语法复习要理清基本线索,突出重点。比如动词的时态、语态、情态和非谓语形式以及从句等重要的词法、句法内容要掌握好。复习中切忌钻牛角尖,去做大量偏题怪题。要培养熟练掌握正确的遣词造句能力、组句成文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英语语法知识的识记、理解以及词汇知识在语境中的辨析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第四,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运用练习。通过结合高考考点进行针对性训练,在很短的时间内复习完所有的语言知识,提高复习效率,以便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听力、完形填空、阅读等专项能力训练和模拟训练,避免在复习课本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顾此失彼。在此基础上,在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前面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要以实践原则指导高考复习,促进能力转化。在高考复习阶段,有的学生英语基础不错,可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就是不强,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语言实践。语言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交际性,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形成只有靠大量的语言实践。多实践练习,则熟能生巧,能力就会自然提高。现在的高考越来越突出强调考察运用英语的能力。既然高考是以考核听、读、写能力为主,那么这些能力的培养只能靠不断地练习,在实践中使诸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语言实践的途径有许多,如听、说、读、写、背等。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应该筹备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巩固所学内容,进行朗读、背诵、模拟练习、交际运用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第四篇: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写作2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写作

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浮云”“落日”中能捕捉到离别之意,历史遗迹中可生发出兴亡之慨,日常小事中能悟出人生哲理„„你若有心,生活处处散发着诗意。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参考立意)(1)发现诗意;(2)诗意的栖居;(3)诗意的人生就是用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4)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在《作字示儿孙》小序中写到,写字要注意“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鲁迅对于作文自描法,也曾谈过十二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参考立意)(1)隐去浮华,追求本真;(2)质朴为人,率真为事;(3)外表的朴素与内心的华贵。

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席慕蓉说: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埋藏心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参考立意)(1)高山流水难遇知己;(2)人性的“死角”;(3)时间带走了什么,带来了什么;(4)“怪”与“不怪”辩证观。

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有人说,你是谁,便遇见谁。也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参考立意)(1)创造出最好的自己;(2)只有我们自己的心才能决定自己是谁;(3)做好自己,做对自己。

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当今世界,远在天边也可以便捷交流,可谓“天涯若比邻”;而另一面,近在眼前却常常无话可说,可谓“比邻若天涯”。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本则材料的核心内容为“远和近”,“远”为物理距离,“近”为心理距离,现代生活在实现“天涯咫尺”的便捷化交流的同时,却又出现了“咫尺天涯”的心理隔膜,一如顾城的小诗《远和近》所写的:“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把话题放在当下的背景下来呈现,就有了针砭时弊的作用。为何会出现“咫尺天涯”的状况?有现代人心理的孤独、被手机等通信设备所控制与“物化”、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流逝等众多的因素。如何跨越心理距离,达到心灵的融合,治疗现代人的心理痼疾?可由此引发众多的思考。有了这些思考,既可以深化主题,也让作文有了现实的功用。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有人说,这是一个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要追寻潮流乃至立于潮头之上,如果一个人不能融入现代潮流,那他就会成为落伍者。

也有人说,任凭潮流涌动,我要做自己内心的国王,就如“风可以吹走/一张无助的纸片/却吹不走/一只会飞的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还有人说,追寻潮流与追寻自我并不矛盾,一方面顺应潮流但保持理性的距离,另一方面顺应内心但不被自我蒙蔽。

审题提示 这是一道观点型材料作文题,列举了关于潮流与自我的三种观点:第一种强调追寻潮流,融入潮流,乃至引领潮流;第二种强调坚持自我,不为潮流所动;第三种强调把握好分寸,辩证看待潮流与自我的关系。写作时,应选择其中的一点,不可照单全收,以致观点模糊甚至自相矛盾。如何选择,可依据自己感受最深、有充足理据的一点构思行文。另一方面,题目对文体有要求,即论述类文章,要求有论有述,述论结合,不可空发议论,也不可堆砌论据而不加阐发论证。这是对写法的要求,也就是要做到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有机结合。

从构思的角度,无论是引领时尚潮流,变一味模仿为创新引领,还是坚守内心自我,保持如一本色,都可以在科技、文化、商业、政治等不同领域,选择自己熟悉了解的,加以论述;而第三种,需要辩证分析,论证时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既肯定又否定,而要强调潮流与自我的相互交融、相互转化。

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科技让人类变得“强大而自信”;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又似乎变得“渺小而无助”。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作文材料中,人类在科技面前变得“强大而自信”,是因为人类凭借科技实现了很多前人未能做到的事情,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类也变得“渺小而无助”。因为世界变大了,人类就显得渺小了,人们在惊叹科技的魅力的同时也感觉到自己在自然中的渺小。这则材料总体来说主要是论述科技和人类的关系,而其中“强大而自信”和“渺小而无助”看似对立,实则核心是人在科技面前应保持怎样的态度,围绕这个核心进行立意即可。再强大的科技也只能是人创造的,只能为人所用,所以人类不应该在科技面前自叹不如。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蒙田

智者受理智的指导,常人受经验的指导,而野兽受直觉的指导。——西塞罗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歌德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作文题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引用了三句名言,这三句名言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将其看作一段非连续性文本。分别来看,蒙田的名言强调“头脑”,可理解为人的头脑来自天赋、学习和实践;西塞罗的观点强调理智的重要性,经验主义不可取;歌德的名言,以导游者作为思想的形象化比喻,强调有思想才能自觉地把握前进的方向。行文若只根据其中一句来写,显然是偏离题目本意的。抽取三句名言的关键词“头脑”“理智”“思想”综合来看,“头脑”其实是“思想”的另一种表述,侧重指人的思想来自何处,第二句侧重思想中理智的作用,合起来看,这些材料重在表达思想的作用、意义以及从何处获得思想。行文可以从为何需要思想、思想的意义体现在何处、如何拥有思想等角度展开。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要做我自己,我要为自己而活。当代青年如是说。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作家林语堂说。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对于本题而言,可以运用抓关键词句法来审题立意。材料的含意丰富,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做自己”的重要性,但侧重点不同。当代青年说“做我自己”“为自己而活”,表现了当代青年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林语堂说“能做我自己的自由”“敢做我自己的胆量”,表明林语堂清楚“做自己”需要资本(自由和胆量),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具体来看,可供参考的立意角度有:(1)做自己,为自己而活;(2)要有做自己的资本;(3)要有做自己的勇气。但有的同学可能会从“自由”与“胆量”的角度立意,这是因为没有扣住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和语段的关键词句来分析,仅仅抓住材料中的某一非关键词语来思考,这种审题方法是写材料作文题之大忌。1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生就是一局棋。有的人下棋,落子如飞,但是常忙中出错;有的人下棋,因最初顾虑太多,弄得后来捉襟见肘;有的人下棋,不走到最后关头,绝不认输;有的人下棋,稍见情势不妙,就弃子投降。如果你不懂得计划未来,必定是个很差的棋手;如果你没有参谋,必定是个孤单的棋手;如果你因为输不起,不敢入局,必定是个最傻的棋手。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这则以棋喻人生的材料,意在引导我们思考人生问题,立意角度很多: 从“忙中出错”看:深思熟虑很重要,效率不光看速度。从“顾虑太多”看:时间分配要科学,通盘考虑才是真。从“认输态度”看:态度决定高度,坚持才能成功。从“计划未来”看:目光需长远,步骤需清晰。从“参谋”看: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多力量大。从“不敢入局”看:无勇者无功,参与才有希望。

1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谚语)审题提示(1)审题立意

本次作文材料采用的是一则短小而隽永的谚语。谚语借助比喻和对比,感叹母爱的长阔高深,并揭示儿爱母亲与母亲爱儿的不对等。“母爱”“孝心”和“回报”,可以说是准确理解和把握这则材料的三个关键词。

看到这则谚语,人们会自然联想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等古话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这些谚语、古话和诗词名句,传达的是中华民族所重视的亲情和孝道。命题用意显然在于引导考生感悟亲情。比如,用心体会父母亲给予自己的关爱、关注并思考空巢老人现象、对父母要给予精神赡养等。谚语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是一句俏皮轻飘的顺口溜,传达的是一个严肃沉重的社会话题。(2)阅卷提醒

①谚语以分号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对照互补的两部分构成一个整体。“爱的不对等”是其感情内核,也是作文应择取的核心立意。如果考生侧重写“儿想娘,扁担长”同时也涉及“娘想儿,流水长”,这是切合题意的。但是,考生只抓住前半部分“娘想儿,流水长”,写母亲对自己持久的呵护与惦念,则是偏题之作。②对于谚语中的“儿”和“娘”,考生审题立意时可实写母子亲情,也可以拿“游子”与“故乡”(“祖国”)与材料中的“儿”与“娘”类比行文,关键要自然圆融,言之成理。如果有考生抓住材料中的“长”和“短”来写爱情、友情等情感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应视为“略有牵强”,给分不得超过48分。

③本次作文审题难度不大。材料主旨明白,命题导向明确。这就要求考生直面“亲情不对等”这一主题,或发表看法,或抒发感慨,或叙述故事。文体方面,议论文以能针对现实生活提出高明见解并作辩证分析为佳,记叙文以事件真实、情感真挚并讲究叙事的技巧为佳。

④评判记叙文,要看它的主题是否体现(或暗含)材料主旨,要看其章法技巧(比如有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如何。还要看作者的语言功底。既看作者写什么,也看怎么写,做到整体把握,依“质”赋分。

1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我们要防范他人。要小心翼翼,不停地试探,之后才能迈出脚步,不然就可能上当受骗。防范他人其实是自我保护。

有人说,我们要相信他人。因为对于他人,我们自己也是他人;相信他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才会消除,才会活得轻松快乐。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审题时可以分别从其中一个角度立意,也可以综合两个观点来立意。如从“要防范他人”的角度立意:要有防范意识,防范他人,防人之心不可无等。从“要相信他人”的角度立意:与人和谐相处,在相信中赢得快乐等。综合两个观点来立意:掌握好与人相处的尺度等。

第五篇:高三一轮复习心得体会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的几点体会

姜丽丽

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交流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验,回顾一年来的备考工作,有经验也有教训,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确定合理计划,明确复习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战高考的政治复习也是如此。一轮复习重视基础是不变的规律,由此我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市里的进度,以及近几年高考四本必修书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在双基考试之前,进行完一轮复习,四本必修书的复习安排是这样的:在高二下学期的期末和假期补课期间,进行了必修四的复习,在高三上学期的9月份复习必修三,10、11月复习必修一,12月、1月复习的必修二。在复习中我以最新版本的教材为依据,以课程标准为指导,逐一细致剖析重要考点,积极探索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备考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备考中的主体作用,努力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立足学科基础,注重学科能力,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

高三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是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全面、系统、扎实,要立足教材,立足基础,立足全面。一定要把基础知识复习扎实牢固,不留知识死角。我首先把好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关,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进行重点知识的小考,并及时反馈,检查落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在复习中,我认真研究高考考纲,把握考点,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结以往复习课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在一轮复习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目标。具体做法是:在授课前,首先向学生出示本课涉及的高考考点,针对考点,让学生明确高频考点。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听什么,记什么,哪些应该重点掌握。

第二、讲准重点。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精力和时间讲准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主次颠倒。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讲透难点。在教学中,我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攻克难点,讲透讲懂。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时,哪怕是花一节课的时间去讲透一个问题,我认为也是值得的!

第四、讲清疑点。讲清疑点贵在分析清楚疑因,学生明确了疑因,疑点便迎刃而解。在讲解中,可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第五、关注热点。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灵活性试题日渐增多,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去解释、分析这些问题,如“雾霾”“家风”等热点问题,使课本知识与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

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把握。因此,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例如,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复习,我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几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另外,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对于每个知识内容,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我注意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学生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4、提高答题技巧,培养答题规范

近几年来,政治试题年年在变,但是,题型基本稳定。在复习中我注意帮助学生归纳不同题型答题的基本模式和技巧。如审题技巧包括审材料,审设问,审题眼,审答案,通过阅读材料,读出试题答案等。审题中抓主体如政治生活中的国家机构、中国共产党、公民等,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规律,形成良好的答题规范,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要求学生在解答非选择题时做到以下几点:①书写格式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②关键词放在最前面,内容也要适度丰富,尽最大可能赢得分数;③语言要规范,用政治术语来表述;④组织答案要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一致,渗透新理念、新观点。

几点反思之处:

1、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美术班的复习进度难以跟上,知识复习不够全面,不利于班级总体水平提高。

2、要做好高三复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正如《学记》中提到:亲其师,信其道。对于高三学生,他们学习比较紧张,难免心理上、身体上会出现一些问题,像情绪紧张,缺乏信心,疲劳等,这就需要教师能经常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时进行心灵的沟通,解决他们的问题,既使教学有针对性,又让自己在学生中有亲和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的方法很多,以上几点只是我在高三一轮复习中的一点探索与尝试,在教学的道路上我需要做的和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我相信许多老师比我做得更好。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校创造佳绩。

下载高三一轮复习地图部分教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一轮复习地图部分教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一轮复习法

    怎样使高三第一轮复习更有效 一、第一轮复习的教学方法 1、掌握重心:夯下启上。 夯下就是注重基础,尤其是理科的教学,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彻底清除知识......

    高三一轮复习意见

    高三一轮复习指导意见 一、一轮复习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山东省考试说明》为准绳,以山东省高考试题为总目标导向,以教科书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抓手,以高效课堂为手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扩展语句教案

    扩展语句 【教学要点】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教学方法......

    2011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精品教案

    2011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统计(附高考预测) 二、重点知识回顾 1.排列与组合 ⑪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关于计数的两个基本原理,两者的......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 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类考题答题策略教案 【学习目标】 1、明确高考小说阅读围绕情节设题常见方式(把握题型)。 2、理解并掌握小说阅读情节分析的角度。 3、理解并掌握小说阅读......

    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案10

    2011届高三音美班政治复习教案(经济)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及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目标 发展社会生产......

    高三英语一轮复习课文内容

    高三英语一轮复习课文内容汇编 第一册5---6模块 I.快拼熟记单词. liquid expand mixture oxygen electric electrical aim reaction ordinary steam balance flame departme......

    2017年高三病句一轮复习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一)学生版 一、语序不当 1.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反动行径,对于曾经饱受侵略战争祸患的中国人民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人民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