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教案(三上全册)

时间:2019-05-15 03:5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究课教案(三上全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究课教案(三上全册)》。

第一篇:探究课教案(三上全册)

课题一:班级小主人

教学目的:

1、学会撰写发言稿、进行口头报告、制订公约、设计制作班级成长手册。

2、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班级,为彼此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3、能够感受到在集体中成长的温暖,从而培养集体荣誉感、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撰写发言稿、进行口头报告、制订公约、设计制作班级成长手册。

2、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班级,从而培养集体荣誉感、主人翁意识。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动手实践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管理图书角

师:班级图书角的书很多都破损了,有些书的封面也么有了。我们得想些办法,一起把图书角管理好。

1、讨论下班里的图书存在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

2、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师: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呢?请大家记录下来。

3、怎么做得更好? 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个小组分别做什么?

活动二 班级成长手册

师:上小学以来,班里发生过很多难忘的事,如果能将这些 事编成一本《班级成长记录册》,就能留住你我成长的美好时光!

1、讨论班级记录事情。

师:班级中哪些事情值得记下来呢?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2、确定手册栏目。

师:手册中可以安排哪些栏目?该把哪些内容放在同一个栏 目里?

学生小组讨论。

3、制作手册。

师:手册做成什么样?要用到哪些材料?

全班同学一起活动。

课题四:危险我知晓

教学目的:

1、明白安全的重要性,掌握一些自我防范的技能、技巧。

2、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发挥创造力,进行简单的设计。

3、培养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发现隐患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明白安全的重要性,掌握一些自我防范的技能、技巧。

2、培养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发现隐患的能力。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动手实践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放学路上保平安

生1:妈妈老是教我放学回家时要主要安全,真不知道哪些地方才有危险?

生2:让我们来找找危险在哪里,然后平平安安地回家吧!

1、调查回家方式。师:大家是怎样回家的?

小组同学作调查,统计全班同学回家的方式。

2、寻找路上危险。

师:根据不同的回家方式,讨论一下路上可能存在的危险。学生讨论,汇报。

3、讨论如何安全回家。

师:针对这些危险,我们想想要做怎样的安全做法? 学生讨论。

4、我的放学路线图。

师:每位同学把自己回家路上经过的地方画出来。填写在书第22页的内容。

5、制作安全地图。

师:你们将应对危险的办法一个个放在回家的路线图中,制作一个安全地图。

学生制作安全地图。活动二 家中安全小卫士

生1:报纸上经常听说有的地方煤气中毒,有的地方着火了。

生2:看来家里安全也很重要。

1、应该怎么做。

师:要保证家里的安全,我们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汇报。

2、观察记录。

师:同学们可以对家里进行一周的观察,看看我们平时做得 怎样,并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

说说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3、讨论居家安全。

师:我们可以找出哪些日常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学生汇报。

生:针对家里的这些隐藏的危险,我们可以用“岗位责任制” 来解决。

课题二:探访昆虫世界

教学目的:

1、能通过观察、收集资料,全面地和昆虫“对话”,更加细致地了解它们的外形、本领、食性、生长特点,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2、学会观察、记录,学会进行简单的实验,学会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3、体悟昆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们和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应该善待和保护益虫,为它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观察、收集资料,全面地和昆虫“对话”,更加细致地了解它们的外形、本领、食性、生长特点,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2、体悟昆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善待和保护益虫,为它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动手实践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昆虫保护宣传画

1、确定宣传画主题。

学生说说自己宣传画的主题。如:善待有益昆虫。讨论各自的宣传语。

2、想画面内容。

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看到或听到的人类破坏有益昆虫生活的例子,然后说说秒年个在宣传画中表现的内容。

3、画草图。

根据想好的内容,先画一张草图。

4、完成宣传画。

对自己的草图基本满意后,开始正式动笔完成宣传画。

活动二

1、我的猜想。

学生展示昆虫宝贝的照片,猜它吃的一些食物。

说说自己猜想的理由。

2、我的实验计划。

小组谈论,安排实验的材料、工具、时间、地点和步骤。

3、动手实验。

做好准备,开始实验。

4、我的结论。

根据实验的情况,说说自己昆虫宝贝吃哪些东西。课题三:食物营养小专家

教学目的:

1、掌握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有条不紊的说话能力、于家长沟通的能力,并积累一点生活经验。

3、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良好的饮食习惯于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食品采购等方面的知识。

4、掌握调查、考察、比较、实验、设计等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

1、掌握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有条不紊的说话能力、于家长沟通的能力,并积累一点生活经验。

3、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良好的饮食习惯于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食品采购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动手实践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你的饮食搭配合理吗

生1:大家都说我长不大。

生2:大家都说我是小胖墩,是不是我的饮食搭配不合理呢?

1、学一学。

教师出示儿童每天对各类食物的需要量表(见书第68页的表格)。

学生认真阅读。

2、做记录。

师:每位同学记录一下三天自己吃的食物。学生反馈。

3、对对看。

请家长帮助计算出三天各种食物的总量以及平均值。每位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计算结果与调查到的日需量标准对比后,有什么发现。

4、改一改。

师:对于自己的饮食应该做哪些调整? 学生发言。

活动二 “健康”购物我能行

师:快开班级联欢会了,每个小组都拿出一个食品的采购方 案,买的东西要又多又“健康”,费用控制在每组5人20元以内,大家赶紧商量商量吧!

小组开展活动。

1、比“健康”。

小组展开讨论:买什么食品更“健康”?

列出“健康”食品单。

2、比价格。

小组同学对食品单上的食品价格作一个估算,初步选择几种 食品。

3、比商店。

利用在家时间,让家长带小组的同学上超市调查购物单上的 食品的价格。

4、定方案。

根据调查激烈,确定本组的购物方案。

主题六:不一样的新年习俗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不同民族的新年习俗,了解不同的名字有着不同的新年习俗;

2、通过对比不同民族的新年习俗,学习分类比较的方法;

3、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4、培养探究更多信息的兴趣;

活动一:不一样的新年习俗

一、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

从网站、图书中收集有关各民族的信息,准备记录信息用的纸张;

2、教师准备:

思考对新年习俗分类、比较的方法,收集介绍各民族新年习俗的书籍等;

二、过程安排及指导:

(一)学生活动:

1、交流各民族的不同新年习俗;

2、交流收集有关新年习俗资料的工具和方法;

3、学习和实践有关分类的方法,将各民族的新年习俗归类整理;

(二)教师给予的行为建议:

1、按照吃、穿、玩分类,有针对性的收集某一个或某几个民族资料;

2、通过看书、看录像、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

3、按照新年日期、新年活动、新年服饰、新年食品、新年祝福分类整理个民族的资料;

(三)预设的问题以及指导建议:

1、和学生一起交流所了解的各民族的新年习俗;

2、引导学生发现各民族的新年习俗是不同的;

3、引导学生注意除了网络收集以外,还可以采用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

4、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新年习俗进行分类;

三、本节小结

1、本节你学到了什么?

2、有什么要和同学交流的吗 活动二:年货的过去和现在

2、在学生交流后,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年代的年货有教学目标:

1、学习有目的的进行调查、采访;

2、学习运用卡片和表格帮助对比分析的方法;

3、在对过去和现在的年货情况进行对比的活动中,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整理自己的记录;

一、学生活动:

1、交流通过采访了解到的现在和过去年货的情况;

2、对年货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

3、分析年货发生变化的原因,交流活动后的心情。

二、教师给予的行为建议:

可运用卡片和表格两种方式对现在和过去的年货进行比较;

三、预设的问题以及指导建议:

1、可对卡片内容和表格的设计作具体指导;

很大的不同;

四、本节小结

1、本节你学到了什么?

2、有什么要和同学交流的吗?

第二篇:新人教版三上数学全册教案(很全)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教学反思 】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3)反馈%(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教学反思 】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单元内容:教材第9-20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单元重、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列式计算:39+44(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先算65-()=()再算()○()=()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教学反思 】

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360

480

520

790

210(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计算:380+55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3 8 0 + 5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提问:

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550-38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5.5 0-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

第4课时: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教学反思 】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延伸: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小结:。。。。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

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

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

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小结:。。。。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2)()个10厘米就是()分米?(3)80厘米等于()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厘米

2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

20厘米3毫米=()毫米

80厘米+8分米=()分米(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反思 】

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2)测量硬币的厚度。(3)测量课桌的高度。(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请看(出示例4):(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4千米=()米

3000米=()千米 9千米=()米

6000米=()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演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师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教学反思 】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教学反思 】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6-49页。

二、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单元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

五、单元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

一、万以内加法

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例题1、2,练习八1、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71+45 24+43 35+47 52+20 32+59 53+28

2、笔算

430+260 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1)提问: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要求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应该怎么列算式?(2)板书:271+122(3)探索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口算有点难度,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让学生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1 2 2()提问:从哪位开始加起?个位上写几?十位上写几?百位上写几?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2)板书:271+31(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3 1()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 7 1 + 9 0 3()7 4 提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比较好写,大家都做得很对!可是百位上的数怎么写呢?2+9=11,相加满十怎么办?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3、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1)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1、123+361 456+533 2、367+626 426+382 516+703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271+122

271+31

271+903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例题3,练习八4、5、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小结: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 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追问:如果是445+243,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进行口算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口算?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 4 5 + 2 9 8()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3)百位上写几?(2+4+1=7)板书:竖式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生:用验算的方法。

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那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3-8题.2、笔算并验算

348+564

457+293

881+139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7、8、9、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进位的加法题。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43+25=

530+290=

35+49=

450+280=

45+30= 6+84=

540+360=

380+430=

74+9=

46+24 =

二、练习过程

1、笔算376+28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如果要验算,你认为用什么方法?

2、完成P40 7 先算一算,再用铅笔和直尺连一连。

3、完成P40 8 先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照第1小题完成后两小题。

4、完成P40 9 小组讨论可以怎么走,哪条路近,汇报。

5、引导学生思考完成P40 10

三、作业设计

1、加法运算。

(1)467+354(2)563+761(3)158+280(4)365+918(5)348+736(6)486+734(7)294+48(8)57+467(9)383+274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527+173(2)806-428(3)459+164

四、板书设计 练习

376+284=660 3 7 6 + 2 8 4 6 6 0 【教学反思 】

二、万以内减法

第4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一)(例题1、2,练习九1、2、3)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并掌握笔算减法的算理。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算理。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现在国产的动画片越来越多,大家都非常愿意看,我这里有张统计表,大家来看看。

二、探究新知 出示P41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1、我也来提个问题,看大家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1: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怎么列算式?竖式会列吗?从哪一位算起?请你自己算一算。指名板演:435-322=113

2、这个问题大家很容易解决了,再出个问题,看大家还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2: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列出算式435-86 这个算式能不能像刚才那样直接减?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注意:借位要在对应的十位数上打退位点做记号,表示借一当十和个位上的5相加再来减6得9,现在十位上因为借了一个十,还剩下2又不够减,怎么办?再像刚才一样,找更高位百位在4上打上退位点,借一当十,并和十位上的2相加再来减8得4,此时百位上剩3,3减0还是3。

3、以上两题做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组讨论:笔算万以内减法要注意什么?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及时练:完成P41 做一做 请学生上黑板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计算减法,特别是退位减法一定不要忘记打上退位点,退1当十来用。

四、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列算式解答

3、完成练习九第3题

先说说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再针对每一空说说如何求。

4、计算

451-235 540-107 600-409 767-235 600-382 842-758 830-678 407-168 900-241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一)435-322=113

435-86=349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二)(例题3,练习九4、5、6)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悉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并会验算。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态度。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教学难点:

掌握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算一算:

768-527

327-152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今天继续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

2004年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问题谁比谁多,列算式:403-158 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好竖式,数位对齐。

2、探究计算法则: 这道题能直接减吗?

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小组讨论并汇报 板书: 小结方法:

3、探究验算方法: 减法怎样进行验算?

(1)加法验算:可以用减数加差看等不等于被减数的方法(2)减法验算: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等不等于减数的方法

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教师巡视并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验算过程。

4、巩固练习完成P42 做一做 指名上黑板板演

三、小结

说说怎样计算像这样的连续退位减? 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44 4 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2、完成P44 5 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用竖式计算再填写

3、完成P44 6 做在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二)连续退位减 【教学反思 】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2、能较熟练计算连续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能较熟练地进行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步骤:

一、复习

笔算下列各题。

690+30= 287+73= 320-280= 473-178= 说说两道加法题有什么区别?两道减法题有什么区别? 说说每道题的计算过程。

二、练习过程

1、验算上面的第2小题和第4小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P45 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完成P40 9 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再在书上用铅笔连一连。

4、完成P40 10 看谁完成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与差又对又快,请学生上台板演。

5、完成P40 11 学生先独立思考,用铅笔填一填,然后小组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算一算。

(1)507+24(2)762+159(3)267-280(4)805-469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1)548+173(2)206-128

四、板书设计 练习

690+30=720 287+73=360 320-280=40 473-178=295 【教学反思 】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十一”黄金周各大商场进行促销活动,小红一家三口到商场去买东西,选好了商品拿到销售单据来到收银台。出示销售清单:

二、探究新知

1、三位数连加精算 出示问题:

(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解决第一个问题,你需要哪些信息?如果你是收银员你认为该怎么算才恰当? 列出算式:558+225+166= 你准备怎样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其实也可以使用竖式将这三个数同时加起来。写出竖式让学生自己算一算,试一试。大家以后计算连加题也可以使用长竖式进行计算。

2、三位数连加估算

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和第一个问题一样使用精算吗?为什么?

只需要知道准备的钱够不够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所以使用估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同位互相说说如何估算,指名说理由。板书:560+230+170 =560+400 =960(元)

3、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完成P46 12 理解题意后,想一想这里是用精算还是估算,交流想法后让学生算一算。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46 13 先让学生猜想两人摆出的三位数,和与差分别接近多少,再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多组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体会如何根据数据特点进行估算。

2、完成P46 14 开放题,学生的方案合理就行。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58+225+166=949

560+230+170

=560+400

=960(元)【教学反思 】

第8课时 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一)(P47 1、2,练习十1、2、3、5)教学目标:

1、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3、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四单元学习完了,我们今天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

1、完成P47 1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完成P47 2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从以上加法和减法题中各选一题进行验算,并说说验算的方法。

4、完成P48 1 左边4小题 学生上黑板计算,集体订正。

5、完成P48 2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算式解答

6、完成P48 3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说错误的原因,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8 1 右边4小题

2、完成P48 5 第一行

四、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一)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笔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教学反思 】

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二)(P47 3,练习十4、5、6、7)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会估算。

2、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

1、完成P47 3(1)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请学生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完成P47 3(2)让学生明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估算的方式,并将过程写在每小题下方。

3、完成P47 3(3)

两个问题选择的计算策略是不一样的,问题1可以使用估算,问题2使用精算。

4、完成P49 6 第1问采取估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第2问先让学生自己将要买的商品打上勾,再列算式计算。

5、完成P49 7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把问题写出来,列算式解答。指名汇报结果。

6、引导学生完成P49 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铅笔填空,请学生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8 4

2、完成P48 5 第二行

3、学生课下整理全单元知识导图

四、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二)126+157+95=378 【教学反思 】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55页。

二、单元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五、单元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第一课时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利用“倍”的概念,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问题,感受“倍”在生活中的存在、含义与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难 点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含义。教学难点:建立求倍数的计算思路。

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叶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展示多媒体图片:学校里两个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男生队有3名队员,女生队有6名队员,请孩子们猜一猜是哪个队将取得胜利,并说出理由。%%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动手操作。

教师示范摆,先摆第一行的3根,再摆第二行,摆第二行时要3根3根地摆,一共摆6根小棒。学生再摆。

同桌检查,你是老师这样摆的吗?

教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我们把第一排的3根小棒看成一份,那么第二排的小棒里有几个这样的3根呢?把你们的小棒移动一下让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第二排里有2个3根吗? 请一个孩子上讲台移一移。

教师:把每3根小棒放在一起,我们这样摆就能很清楚的看出第二排的小棒有2个3根。那么第一排有3根小棒,第二排有6根小棒。6里面有几个3呢?6里面有2个3。(板书)。%%%(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

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5)拍手游戏: 教师:孩子们学得真好,我们还继续学习,你们有信心吗?让我们用掌声来激励自己。%%55 2.教学例2(1)教师摆。

第一行摆: 2 片枫叶

第二行摆:

4片黄叶

问: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孩子挪动第二排的树叶,2片为一份,可以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

摆一摆。有什么发现?(把4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 :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 倍。

4÷ 2= 2(2)教师 摆第三排叶子

问: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挪动第三排的树叶,4片为1份,摆一摆。有什么发现?(把12片叶子每4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 :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 倍。

12÷ 4= 3 3.新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4.比一比,看谁答得好。

看多媒体图片并填空,同时说出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1)圈一圈,填一填。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5倍呢?

2、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3、小游戏。

老师的年龄是4的倍数,请孩子们猜一猜老师多少岁了。

四、首尾呼应,总结课堂。

教师:现在我们再去看看那场拔河比赛,观看多媒体录像,女生赢了男生。为什么呢?引导孩子们说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

今天我们认识了“倍”这个新朋友,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和“倍”有关的。只要你认真观察,还会发现数学王国的许多乐趣。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6里面有2个3 6是3的2倍 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 倍。4÷ 2=2 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 倍。12÷ 4=3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1-52例题2、3,练习十一3、4、5、6 教学目标:

1、能将图片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2、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教学重点:能将情景图中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倍的知识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正确解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P51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同学们在干什么呢?(1)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擦桌椅的12人,扫地的有4人)你能提一个能用我们昨天学过的知识解决的问题吗?(板书问题)我们一起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2)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试一试画图法:

试一试计算法:12÷4=3 说说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求出倍数?

(3)刚才求出的结果正确吗?你如何来证明结果是对的? 反过来想: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最后我们答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2、教学例3: 出示P52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1)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还知道了军棋和象棋之间的价钱关系,你能提数学问题吗?

(2)要求象棋价钱是多少,你能结合例2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画图,也可以算。计算法: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8×4=32(3)这个结果为什么正确?

3、练一练(1)完成P53-54 3、4 读题,找准问题中对应数量,自己用画图或列算式解决。(2)完成P54 5、6 学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3)以上四题分别和前面的哪个例题是相同的?

三、作业设计 1、1辆小客车可坐9人,8辆这样的小客车可以坐几人?

2、笑笑手里有28支铅笔,聪聪手里有7支铅笔,笑笑的铅笔是聪聪的几倍? 【教学反思 】

第三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P54-55练习十一7、8、9、10、11 教学目标:

1、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2、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运用画图,列式的方法正确解答倍数问题 教学难点:能在引导下理解题意解决较难的倍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8个平均分成()份,每份()个。8个 里面有()个()。()是()的()倍。

二、练习

1、圈一圈、填一填:

(1)的个数是 的()倍。(2)()的个数的()倍是()的个数。(3)()的个数除以3是()的个数。

2、完成P54 全班读题,理解题意,画图或列式计算。

3、完成P55 理解去年是什么意思,表示两人的年龄都要减一岁。

4、完成p55 引导读题,找准条件,理解两个问题中哪钟颜色的珠子数量不变,哪种珠子是哪种珠子的6倍,哪种珠子应该是多少,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再来想比这种珠子原来的个数是多还是少。

5、思考p55 读懂题意,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变化画出图形,再来思考结果。

6、思考p55 【教学反思 】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为两大板块: 学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 第一个板块是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安排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在教法的基础,所以先安排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个板块是笔算乘法。它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以前教的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算理,正确熟练地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6、57页例1、2,练习十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

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

十、整百数相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知:

1.小组交流,探索算法 出示例1情境图

(1)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的算法。(2)小组反馈:

①3个20是60;20+20+20=60 ②2个十乘等3于6个十 这样的题目会做了吗?下面来考考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3)计算

40×3=

2×400=

20×6=

2×7= 50×3=

4×600=

7×30=

20×7= 开小火车

2、合作探究,教学例2: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1)尝试说出计算结果:

(2)合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示同学可以利用小棒)(3)小组汇报:(4)教师小结算法:

3、“做一做”,完成第57页“做一做”

4、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说说怎么算最简便。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十二第3、4题。比一比谁最快完成

4、完成练习十二第5、6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独立完成表格,同位互查,集体订正

6、完成练习十二第8、9、10、1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作业。【教学反思 】

第2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

1、“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2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教学难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

200×4=

100×2=

700×7= 60×4=

8000×6=

600×8= 800×4=

600×7=

30×8= 600×7=

100×5=

3000×5=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出示例一:

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列出算式:12×3= 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12×3不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小朋友们想一想等于多少呢?不能口算的同学用小棒帮帮忙。

(2)交流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2+12+12=36、10×3=30、2×3=6、30+6=36。

(3)师摆小棒演示算理。指着第二种算法:12哪去了?为什么10×3、2×3呢?¥¥¥¥¥¥¥¥ 2.探索算法

(1)同学们,乘法除了可以口算以外,还可以列竖式计算。(2)师生共同列出乘法竖式,指出: 末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行的前面。(3)介绍各部分名称。

2„„因数

×

3„„因数 6„„积(4)挑学生说算法。3.用竖式计算124×2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之后,交流计算方法。

4、试一试

1、第6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评价。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练习十三第1题。

2、练习十三第2题。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

2、“做一做”,练习十三第3、4、5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与操作,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满十进一”“满几十进几”的算理;通过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笔算中进位法则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结合操作,理解为什么要进位,掌握怎样进位。教学难点: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4×4+

25×7+6×5+1 3×4+2

7×8+6×7+5 3×9+5

6×9+8

2×9+3

2、自己试着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老师选择一些进位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道算式,想看看吗?(出示例2情境图)

二、探索新知(1)自学提示:(可以利用小棒)

1、笔算乘法时,从哪一位乘起,乘得的积满几十,该怎么办?

2、得数中的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来的?

比一比,看谁做得对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27×2

15×5

214×3

3、小组汇报,展示:

二、探讨交流

1、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3、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4、各小组 汇报的板演到黑板上。

5、请小组说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

6、练一练

1)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第1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2)完成“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

3、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教学反思 】

第4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例题

3、“做一做”,练习十三第6--10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生动获取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进行准确计算。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4×4+2=

5×7+4=

6×5+1=

3×4+2=

7×8+5=

6×7+5=

3×9+5=

6×9+8=

2、计算下面各题,请三位学生板演,其它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并说一说自已是怎样算的。23×4

152×4

824×2

3、谈话引出课题。----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情景图%%%%

2、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24×9也就是9个24是多少?

3、尝试计算:

4、小组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请计算正确的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个位上4×9=36,向十位进3后,十位上2×9=18,表示18个十,18个十还要加上刚才进上来的3个十共21个十,这2应写在积的百位,1应写在积的十位

老师小结:用一位数乘另一个因数的十位后要看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若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如加上进位数后又需要进位,那么还需向百位进位或把最高位写在百位上。

5、试一试: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64页第6、7、8、9、10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出示课题。计算时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仔细,若在哪一位上有进位的数,千万别忘了加上。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三第11、12、13、14、15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正确地、熟练地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需要注意什么?

----出示课题

2、听算:(只写得数)集体订正

500×7

×4

320× 3

1000×9

430×2

3、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

(3)23的2倍是多少?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三第11、13题。

2、练习十三第12题。

3、练习十三第14题。

1)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要求“第7辆车要坐多少名学生?”必须先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算式和结果。练习十三第15题。

指导学生观察算式,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三、巩固练习:

篮球78元

足球65元

羽毛球拍36元

中国象棋12元

乒乓球拍24元

观察上面物品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四、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五、作业。【教学反思 】

第6课时:

教学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例

4、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能够准确计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3、列竖式计算

53×7

×4

328× 3

156×9

436×2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乘法的笔算。今天这个新知识的特点是“有0”。----出示课题

2、教学例4:(0乘以任何数都得0)(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索&&&&&&&&(2)尝试计算.

0×9

0×7

0×2

0×5 老师指其中一题(0×5)提问:为什么0乘以5等于0呢?(0×5表示5个0相加,所以结果得0)(3)做一做:第66页“做一做”。

3、教学例5:(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尝试列式,小组交流 604×8(1)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完成后交流)(2)问:这题在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应该怎样计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计算结果)(3)小结:&&&&&&&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谁来说说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计算?(按照一位数乘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不管被乘数中间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位,一定要加上进上来的数)

五、作业。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

第7课时:

教学课题: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题6及“做一做”,练习十四6--12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准备题,师根据学生的口算,逐题写出每题的得数。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2、提问:观察每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写几个0

3、怎样算比较简便:(学生交流口算方法)&&&&&&

二、新知探索 1.教学例6. 出示主题图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分析回答,列出算式:

280×3 = ?

2、这道题怎样用笔算,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生独立试做,师巡视。)

3、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说出算理。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0 8 0

×

× 3

4 0 4 0

4、两种算法得数一样,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如果用第二种算法,笔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2)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后怎样写0?(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师说明: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5、做一做:完成第67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6--12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出示课题

五、作业。【教学反思 】

第8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教学内容:第70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6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回顾、反思等学习活动,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片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题主题图: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出示课题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5、向学生介绍“约等号”。

6、完成例7下面的想一想。

7做一做:完成第70页“做一做”。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8、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五第1--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作业。【教学反思 】

第9课时:

教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1、72页例

8、例9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7--10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1)买3支同样的钢笔用12元钱,平均每支钢笔用多少钱? 2)一个算草本2元钱,买5个算草本要用多少钱?

2、动脑筋:口头提问题再解答。

1)4位小朋友共搬了20盆花,___________?(强调平均)2)小白兔1天需要吃6个胡萝卜,吃了5天,__________?

3、谈话引出课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1)出示例题: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你们能帮妈妈算一算,应该付多少钱吗? 2)同桌讨论后汇报。

3)生列式:18÷3=6(元)6×8=48(元)

4)师:你回答的非常正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5)师:看问题,想求:8个同样的碗应付多少钱?就得知道什么条件?(一个碗多少钱)我们来往前看,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碗多少钱?(18元可以买3个碗)6)谁能像这样说一说。

下面就请你用这个方法试一试解决下一个问题: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7)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都需要2步计算,大家来说一说这类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师小结:看清题意,仔细分析。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看问题想,要想求出这个问题得知道什么?可以先看前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8)完成例8后面的“做一做”。

2、教学例9。1)出示例题: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2)请生说解题思路。3)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4)指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5)完成例题9后面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五第7--10题。

四、课后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教学反思 】

第10课时:

教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十五第11、12、13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较熟练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出示课题

1、口算

30×8=

25×2=

22×4=

77×0=

123×3=

300×5=

450+25=

780-320=

7×300=

432×2=

2、竖式计算 98×8

64×5

521×6

909×4

236×4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1题。

出示题目后不要让学生动笔,思考估算的方法,指名说一说,再笔算。

2、完成练习十五第12题。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3、完成练习十五第13题。

说说摆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呢?请你自己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四(1)班有女生29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2、三年级有5个班的同学去春游,其中2个班各有46人,其余3个班各有57人。5个班共有多少人?

3、亮亮6分钟折了18只纸船,照这样的速度,亮亮25分钟能折多少只纸船?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教学反思 】

第11课时:

教学课题:整理和复习P75-76 练习十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整理和复习、第76页练习十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讨论、交流、归纳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要点:----出示课题

1、整理知识:

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展台前交流:台下同学进行补充。

3、教师总结归纳,出示完整知识结构图。

4、提问质疑:本单元你对哪部分知识还有疑问?

二、复习口算乘法:

1、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

50×3

14×2

1000×5

6×30 200×4

500×3

140×2

800×6

320×3

第三篇:苏教版三上品德与社会教案(全册)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册书有三单元构成。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学;第二单元:我要安全地成长;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家庭。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成活有关的教育。

二、教学时间

1、自画像 1课时

2、同学之间 1课时

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 1课时

4、同样是学习1课时

5、我不要赖皮 1课时

6、平安回家 1课时

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 1课时

8、心中的 110 1课时

9、家庭树 1课时

10、父母的疼爱 1课时

11、现在的我能做什么 1课时

12、家庭的记忆 1课时

13、我想要,我能要 1课时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一单元 我和我的同学

1.自画像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积极进行自我概念与人格的建构。课前准备:

自己建立自己的小档案,建立同桌的小档案,制作一张精美的小卡片。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了解自己吗?你知道别人如何评价你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自画像》。

二、风采展示。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外貌特征画下自己的像。

2、指名给大家看画或说一说自己的外貌特征。

3、抽签,被抽到的同学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优点或特长。请其他同学欣赏。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如:图画、大字、故事、歌曲、手工等展示,也可是体育方面的,也可以是性格方面的特长,如:乐观开朗、乐于助人、不计较等)

三、猜猜他是谁?

1、按照书上的格式制作自己的小档案。(学生制作,教师巡视做指导)

2、将档案交给老师一起玩游戏《猜猜他是谁》,对自己的认识与他人眼中的自己进行对比,矫正对自己的认识。

(对没猜出的同学,教师将名字告诉大家,请大家说说加上什么就能猜出了。

对猜出的同学,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快,哪一些内容是关键的部分。)

四、我的同学很棒。

1、将自己同桌的特点和长处按下面的格式写在小卡片上,交给老师后通过抽签的形式玩“猜猜他是谁”的游戏。

2、提醒学生注意: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五、心中的啄木鸟。同学寄语。

1、我们每个人都很棒,但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只要我们主动改正,就会更棒。

2、那么你觉得自己有什么缺点呢?别人又有什么缺点呢?

3、写一句鼓励的话送给你的好朋友,帮助他改掉缺点。

(学生互送卡片,教师给几位需要特别关心的同学送上几句鼓励的话。)

4、写写自己打算改正自己的缺点。

六、父母眼中的我。

1、回家后,跟爸爸妈妈谈谈新,了解一下他们眼中的你是什么样的,请爸爸妈妈送给你一两句话。

2、教师可在课后给家长发一封短信,向家长说明,请家长以鼓励的方式或其他孩子愿意接受的语气送给孩子一句话。

七、快乐收藏包。

1、为自己制作一个“快乐收藏包”,将自己的学习的进步、受到的表扬与奖励、克服缺点及自己的各种小作品收藏起来。

2、教师在下一节课或其他时间进行检查。

八、听几个小故事,受启发。

1、孔雀和鹤。

2、盲目模仿的害处。

3、名言。

2、同学之间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事例,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举一个同学间发生矛盾没有很好解决的事例。

师述:同学之间免不了要发生一些矛盾,那么该如何处理是最恰当的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学之间》共同讨论一下;我们该怎么做?

二、美好回忆。

1、师述:升入三年级了,同学们已经在班级里度过了两年的美好时光。请你给大家讲一两件印象深刻的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事情。

2、学生先讨论,再指名讲。(对存在偏差的帮助、关心,如帮人打架、做作业、抄袭等要正确引导。)

三、设身处地。

1、师述:在与同学相处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么想?请看下面的两个事例。

2、指名读第一个王楠楠的事例。

你能想象到楠楠当时的心情吗?你帮助过人吗?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吗?(帮助体验互相帮助和分享的快乐)

3、指名读第二个朱灵的事例。

你知道尹瑜是怎样说服她的小组同学的吗?你能体会到朱灵当时的感受吗?(帮助学生懂得不能因为别人的有某方面的缺点就排斥他人。)

4、指名读第三个乔典事例。

你被人冤枉过吗?当时的心情如何?你能为乔典出出主意,帮他解除烦恼吗?(帮助学生体会被人冤枉的感受,理解同学间要互相信任。)

5、指名读第四个王辉的事例。

如果你是王辉,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帮助学生体会到与他人相处中要理解与尊重他人。)

6、指名读第五个周青的事例。你能体会周青的感受吗?

(帮助学生懂得不能起侮辱性绰号)

7、如果你们班里也有这种情况,你会去劝阻吗? 写一写再说一说:不会劝阻的原因。劝阻的原因。

8、你们班上也发生过这类事吗?

四、送他一缕阳光。

假如你的同学有这样一些内心的阴影,你能不能做个“阳光使者”,送给他一缕阳光,帮他驱散心中的阴影,打开心扉?

1、分别指名朗读和讨论三个事例。

(1)告诉学生不能嫉妒,要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告诉学生同学间交往要尊重有各种困难的同学。(3)帮助学生懂得要帮助和尊重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2、举班上的一些事例来讨论。

五、黄金法则。

师述:人与人相处有一条黄金法则,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呢?

1、读书,了解意思。(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2、填一填,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说明。你想要别人关心你,别人也想要你 他。你想要别人尊重你,别人也想要你 他。。。。

3、相反,如果你对别人不好的话,那你也就很难让别人对你好。听故事《蜗牛和蝴蝶》

六、总结。

读读名言结束课文。

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 教学目标:

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地好的经验,体验和共享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学习与个人多种良好素质的关系,其中包括学习的方法、态度、习惯等等;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小主人的经验和体会;体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某班级的班级黑板报的小记者们发现班上有不少同学在某一方面学得特别好,准备在近期的黑板报上办一个“学得好”的专栏。为此,他们采访了一些同学了解一下他们学得好的原因。

二、小采访。

1、看图,了解小记者们采访到的内容。

2、如果小记者采访到你,你会给他们介绍些什么呢?希望你能说得具体些。(同桌讨论)

3、如果你是小记者,你会采访班上的哪位同学呢?(同桌讨论)

4、指名做小记者,随意采访同学。(多名分别采访多位)

三、做学习的小主人。

1、班级黑板报的小记者们在采访中发现,学得好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做学习的小主人。你知道怎样做学习的小主人吗?

2、看图了解:定学习目标 定学习计划

做功课时管住自己 独立思考

3、你觉得还有什么呢?

四、学会提问题。

1、那么,怎样才叫学得好呢?来看看下面两位同学的争论:(1)没考第一,就是不如考第一的人学得好。(2)虽然没考第一,但他和考第一的同学一样好。

你赞同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在班级里讨论一下。

2、班级黑板报的小记者们在继续的采访中还听到了下面的不同看法。指名读读三种看法。

3、那么你的看法是什么呢?(先写一写,在说一说)

4、那么怎样才能提出好问题呢?(1)读读书上的四种方法。(2)你觉得还有吗?

5、听小故事,说说你受到的启发。(提出问题比知道问题的答案更重要)

6、小记者们在采访中还发现,班上有一些同学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向他人请教,有时会事倍功半,甚至闹出些笑话。(看图上的一个笑话)

7、你知道有的同学不愿意求助的原因是什么吗?(补充书上写的话)

8、小记者们一致认为,这些同学不依赖他人的学习习惯是好的,但总觉得他们似乎还缺少点什么。你有什么建议吗?

五、一分钟有多长

1、班级黑板报的小记者们在采访中还发现,学得好的同学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抓紧每一分钟时间去做功课,做完功课后痛痛快快地玩。

2、刘沂的经验是一分钟可以做许多事,浪费一分钟就可能耽误好多事。他的经验可信吗?

3、小试验:(1)闭上眼睛,感受一分钟有多长。

(2)一分钟能写多少字。

(3)一分钟能做几道数学题。

4、说说你的感受。

5、讨论:你是怎样抓紧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呢?

6、听故事:《德国人走在钟表上》

六、大家一起来总结。

1、通过采访,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2、学得好的同学有什么共同之处?(填写表格)

3、你自己的独特经验是什么呢?(填写表格)

4、将你自己喜欢的有关学习的名言写出来。教师提供名言供学生参考。

4、同样是学习

教学目标: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教学过程;

一、我们都有一双“黄金眼”

1、出示两副图:我发现猫的眼睛的变化很有规律,光线强时(),光线暗时()。(请小组讨论,在书上写出自己的观察结果)我发现,夏天总是天亮得很早,而冬天则比较晚。

2、在日常生活中,你有什么发现,把它写或画下来吧。

3、交流自己所画的内容。

4、小结:观察是发现的门槛,不会观察就不会有所发现,更不会有所创造或发明。二|、做中学,乐趣多

1、逐一出示三副图:(1)烧赤豆先放糖,赤豆就不容易烂。(2)自行车的运行是靠轮胎与地面的摩擦。(3)为别人做事的快乐。

2、比尔.盖茨小时侯的故事,日常生活中做事是种很重要的锻炼,它需要用心,需要有责任心。

3、从中你懂得了什么?

4、小结:善于观察学习和做事学习的同学的共同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三|、多在心中画问号

1、四副图,四个问题(1)、下雨时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下雨前会有闪电?(2)为什么人害羞会脸红?女人为什么不长胡子?(3)为什么一年会分成四个季节?(4)为什么我们写字要按笔顺写?

2、故事 “数星星的孩子”和“壶盖为什么会动?”

四、学习的渠道有很多

1、还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你利用得怎么样?

2、名人名言 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陶行知)人人皆吾师,处处有学问。(陈鹤琴)

第二单元 我要安全地成长

5、我不要赖皮 教学目标:

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约束与发展功能),经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过程,初步熟练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教学过程:

一、游戏为什么玩不下去了

1、他们争吵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两种游戏的规则是什么?

3、小结: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二|规则的发现

1、生活中到处都有规则,你知道吗?下面四张图,请四人小组给他们制定规则。

2、交流:

(1)看完的图书要摆放整齐(2)不能在树木上乱刻字(3)不能往河道里乱扔东西(4)乘车要排队

3、认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在书上打“星”

三、学校中的规则

1、谈谈你所知道的学校中的规则?

2、看图说说规则:

(1)升旗时---(立正,敬礼)

(2)考试时---(集中注意力做题目)

四、小小辩论赛

1、辩论:规则给人带来麻烦还是方便?

2、写出自己的观点,再交流

3、结论:规则可能会给某些人带来麻烦,但肯定会给大家带来方便。

五、为我们班级制定“宪法”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

2、为我们班制定“宪法,小组里交流讨论,确定最重要的两条贡献给全班。

3、汇总内容,最后确定我们班的新规则,每人都要签字确认,保证遵守哦。

6、平安回家 教学目标: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教学准备:常见的交通布置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认识交通标志吗?你都看到哪些交通标志?

二、认识交通标志

1、连一连。

你认识这些交通标志吗?请将标志图与其所表达的意思连起来。

2、画一画。

你在回家的路上见到哪些交通标志?将他们画出来,先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

三、我是小交警 让学生戴上“轿车”、“自行车”、“卡车”等头饰,三位学生分别举红、黄、绿牌,代表红灯、黄灯、绿灯,两位同学手拿红、绿牌代表行人过街灯,一位学生扮演交通警察:“请大家听我指挥。”

四、怎样过马路

1、在农村公路上没有交通标志的地方,我们应该怎么走?(岔道口,左看看,右瞧瞧。)

2、在有交通标志的地方,你是怎样过马路的?(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你等一等。)

3、你闯过红灯吗?你知道这很危险吗?

4、你能收集一些交通安全用语吗?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交通安全用语。(如: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五、小资料

违反交通法规会产生什么后果?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事例。

六、讨论会

1、不注意安全,受害的只是自己一个人吗?我们一起开个讨论会吧!

七、大家一起玩

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曾经玩过的那盘棋吗?让我们补充一些内容,再玩一次吧!

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 【教学目标】

学习日常生活中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常识,树立安全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危险在哪里

1、谈话: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2、请看第一幅图:

我们在游泳时应注意什么?有什么危险?

(游泳是儿童喜欢的运动,它有助儿童健身,锻炼胆量,由于儿童年龄小,私自下河游泳,会危及生命,特别是在“禁止游泳”的地方游泳,危险更大。)

3、请看第二幅图

在电线杆底下放风筝有什么危险?

(风筝线很容易缠住高压线,不仅会对儿童人身安全造成危险,还会引起短路,造成大面积停电,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工厂停工,停产,损失巨大,还可能触电。)

4、请看第三幅图

用湿手拿插头往电源上插有什么危险?

(由于人和水是导体,这样做容易触电,会危及生命)

5、草堆旁放鞭炮有什么危险?

(会引起火灾,烧毁房屋,危及生命,甚至殃及四邻;如果周围有粮库或工厂,还会使国家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6、讨论: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引发危险的行为和事件?

二、小小辩论会

1、辩题:有人说:“淹死的多是会游泳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小资料:多发的意外事故种类。(见书上41页)

三、意外事故有原因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

2、小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果做事马虎、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意外事故就会随时发生,要引以为戒。

四、危急时刻

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遇到危险该怎么办,看图一说一说?(危险时刻我不慌,拨号要准确,地点讲清楚,危险时刻需要用的电话号码:119,120,110。还有家附近的派出所电话和水电维修电话)

2、师讲解图二的故事,讨论:他为什么能救活30多人?

五、真实的故事

1、师讲述故事

2、设问:如果孩子的爸爸不及时赶回来后果会怎么样?11岁的孙子如果也像第一个孩子一样,会发生什么悲剧?

六、消防练兵

1、看第一组图,设问:你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将消防用品挑出来。

2、在班级开展消防练兵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消防队员和居民的角色,并启发居民扮演者

想一想遇到火情用什么方法自救。

8、心中的110 教学目标:

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课前准备:

调查了解本校本班有没有儿童因警惕性不高而上当受骗的事例,有没有儿童迷恋游戏机、网吧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被骗,被拐,被勒索,被伤害的事例。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案例分析

1、读故事,四人小组讨论:小姑娘为什么会上当受骗?骗子的狡猾之处在哪里?

2、讨论后交流

(小姑娘遇事慌张着急,离开校园顾不上向班主任请假就匆匆跟人贩子走了;没能冷静地思考,不知让老师帮助自己,就轻信陌生人的话;小姑娘对坏人缺少警惕性,没有安全意识,心中没有110,以至事到临头,不知所措„„)

3、假如你是小姑娘,在哪些环节上你可以识破骗子。

二、别忘了拨打心中的110

1、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看上去很平常的事情,但有时这些平常的事情中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你心中的110,给自己提个醒。

2、学生自己看图读读三个例子,想想潜在的危险在哪里?

3、生活中这样的场景还有吗?说一说

三、警觉的王丽

1、看图听老师讲故事

2、想想:王丽是好样的,我们应该向她学习些什么呢?

3、讨论后交流

四、故事续编

1、让学生读读故事《勇敢的季明》

2、将故事续编下去,写出季明是怎样巧对歹徒、安全脱险的。

五、危险在哪里

1、想一想,哪些地方我们儿童不能去?

2、读案例《游戏厅里的惨案》,谈谈你的感受

3、讨论会:你知道游戏厅对小学生有哪些危害吗?你能给大家讲一则小学生玩游戏机不能自拔的事例吗?

4、拟定倡议书

六、补充故事

1、《智斗歹徒》

2、《10岁智斗人贩子》

3、《救救游戏机房里的孩子》

第三单元 我的成长与家庭

9、家庭树 教学目标:

懂得“我”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画画我的“家庭树”

1、说说你的家里有哪些成员?

2、请将家人的称呼写在树的恰当位置上。想一想:树是先从根长起的,我们家先有谁呢?

3、学生填写,师巡视

4、指名交流

5、读读“家庭小词典”

二、家庭成员简况

1、调查一下家庭成员的简况

2、向班中的同学介绍

3、交流你和家人之间发生的趣事

三、抢答比赛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看谁的反应又快又准

2、加赛题:你还能再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3、画画家庭关系图

(1)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填写下面的示意图

(2)上面出现的家人中,哪些是长辈?哪些是同辈?

四、尊敬长辈的礼节

1、读古训,让学生演一演

2、背一背

3、正是因为有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才有了爸爸妈妈。也正是因为他们辛辛苦苦把爸爸妈妈抚养成人,你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都是长辈,值得你去尊敬。你知道哪些尊敬长辈的礼节?你做得怎么样?

四、美文欣赏 让学生阅读美文

10、父母的疼爱 教学目的:

1、体会家庭亲情,知道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抱有感激之情,是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

2、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

3、学会关系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想法。

二、故事会:

讲讲在家里发生的真实故事 在我生病的时候„„

在我——————的时候„„ 在我——————的时候„„ 在我——————的时候„„

1、各自准备,并在小组内交流。

2、各组推荐一个学生个别交流,比赛。

3、说一说自己听了这些真实的故事的感受。

三、角色扮演。

将自己的故事编成小剧本,再演一演,加以体会。

1、各小组自由排演。

2、个别小组交流演出。

3、教师学生说建议与感受。

四、读一读。

美文欣赏《妈妈的爱》

1、生各自默读。

2、个别朗读

3、谈谈自己读了文章后的感受。

五、你知道吗?

1、最令爸爸妈妈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2、最令爸爸妈妈操心的事情是什么?

3、最令爸爸妈妈生气的事情是什么?

4、——————————————? 讨论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六、你做过什么。

1、在爸爸妈妈劳累的时候()在爸爸妈妈生病的时候()在爸爸妈妈伤心的时候()

2、谈谈自己平时对父母的关心

七、想想爸爸妈妈的心情

1、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你主动递双拖鞋、送杯茶,爸爸妈妈在想什么?

2、你把整齐的房间搞得乱七八糟,爸爸妈妈在想什么?

3、爸爸外出时间很长没有回家,你写信向他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爸爸在想什么?

4、你放学后迟迟没有回家,爸爸妈妈不知道你在哪里,爸爸妈妈在想什么?

八、给父母过生日。

1、看书上的方案。

2、想想自己的方案。

3、交流说一说。

九、小资料:

1、复习古诗:《游子吟》

2、关于“母亲节父亲节”的知识

11、现在的我能做什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感激家长,体会家长的难处。

2、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养成对父母家庭和自己生活的初步责任感。

二、教学时间: 一教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父母一天要做多少事情。观察父母一天都做了什么,体会一下他们的辛劳。清晨 爸爸 妈妈

1、学生小组内交流

2、各自填写。

3、谈谈字的感受。

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想想,并在小组内交流。

晚上,如果我的作业做得又快又好,爸爸就能——————————————。如果我能自己洗衣服,爸爸妈妈就可以——————————————————。早晨,如果我能自己学会梳头,妈妈就可以————————————————。如果我能自己上学,爸爸上班就不用绕路,就能————————————————。如果我能早点起床,爸爸就可以在家喝碗热粥,就能————————————。

2、谈谈自己做了这个作业后的感想。

3、填表: 自己的事

做了什么 还应该做什么

三、不做小 “麻烦”。

1、你有没有在身边碰到过以下的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 你老打我,告诉你家人去„„ 吃饭时,我不要吃。

在学校打电话,妈妈快帮我把红领巾送来。乱吃零食,经常生病。

2、以上的事情,你回给父母带来哪些麻烦?

3、连线。小老师

我是妈妈的 小喇叭 我是爸爸的 小护士 我是爷爷的 小眼镜 我是奶奶的 小棉袄 小导游

小拐杖

四、总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12、家庭的记忆 教材分析:

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庭大事记”,第二部分是“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情”,第三部分是“美文欣赏”,第四部分是“创意大赛:家庭吉祥物”。设置这么几个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但家庭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儿童可能对这些变化和影响缺乏清晰的意识,因此有必要促使儿童对自己的家庭变化进行反思和整理,对家庭有一种动态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对家庭的认同感,在更深层次上感受自己家庭特有的传统和价值观。也许儿童对以上要求操作起来较难,就利用设计家庭吉祥物这个有趣的活动来直接感受。教学目标:

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课前准备:

1、了解家庭大事和家庭特殊日子

2、了解家人过去的生活

3、搜集社会活动吉祥物 课时: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在成长,家庭也在变化。课前布置大家了解家庭大事和家庭特殊日子,大家都完成了吗?

2、交流(出示书上70页表格)

3、小结

在大人眼里,我们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在我们眼里,大人们给了我们更多的关爱,使我们能更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实甜美无比,你感受到了吗,说说看。

4、学生谈感受。

二:活动:小剧本表演

1、我们还小,对家庭的事情知道的还不多,长辈们对家里的事最清楚了,你问过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吗,他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东西,住什么样的房子?

2、交流一下

3、小组排练(回忆长辈们当时的一些主要活动,如怎么上课,放学后要做些什么)

4、表演

三:美文欣赏

看来大家在课前都做了充分准备,老师奖励给大家一篇美文

1、师讲述

2、谈感受 四:总结

我们是家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员,既要了解自己的家庭,又要对家庭有所贡献。

第二课时

一:活动

一、快乐童年

1、讲述李嘉诚的快乐童年

2、李嘉诚的父母给了什么?

3、交流

4、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什么?请回忆一件父母做过的对自己最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是什么?

5、小结: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该怎样回报呢? 二:活动

二、我爱我家:设计家庭吉祥物

1、一些社会活动和社会机构都有吉祥物,你见到过吗?

2、把搜集到的吉祥物展示并介绍一下

3、那么,你能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样吉祥物吗?先来看一下南京夫子庙三(3)班同学设计的吧。

4、学习书上74页的设计

5、想一想,你最喜欢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的特点和品质能象征你们家的特点?

6、设计,加以说明

7、展示

三:总结全文

把设计的家庭吉祥物美化一下,带回家给家人欣赏。

13、我想要 我能要(课堂实录)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需要,初步了解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学习选购商品的生活技能,养成合理消费的态度,有初步节约资源的意识。教学准备:

(1)课前对学生进行消费调查。(2)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一:猜猜她想要的

师:我是六年级的老师,今天很高兴来给大家上课。一走进课堂,我就有种感觉,觉得大家和六年级的同学比起来显得太小了,好象不是三年级的学生,感觉上和二年级的学生差不多。你们说我的这个感觉对吗?(不对。)

师:哪你们与二年级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们懂事;个子高;看的书比他们多。

师:总之一句话,你们比二年级小朋友优秀,出色!但是光说还不行,还得看大家在课堂上 的表现。

师:诶,看着大家很精神很自信的样子,我倒想起了我的好朋友。她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三年级的学生。我把她介绍给大家,好么? 生:好!师:(按课件,出现一个小朋友的形象:“嗨,大家好,我是星星。”)

师:今年暑假开学时,星星和大家一样高高兴兴来上学了。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她心里有着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师:(课件:出现星星想要的东西的模糊图形)

师:请你们猜猜看,她最想要的是什么?大家在猜的时候,老师给大家三个提示:

1、看看这个图形像什么?

2、星星和我们一样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她要得东西可能和我们差不多;

3、猜错了,不要紧;但是猜的时候要想想自己为什么这么猜。(师生互动猜问。)生:(1)她想要芭比娃娃。师:你能确定吗?为什么呢?

(2)她想要新衣服、新书包。师:你为什么这么猜呢?

(3)她想要赛车。师:你觉得自己有没有猜对了?//恭喜你答对了。(4)她想要课外书。师:你的猜法很有创意,为什么这么猜呢?(5)她想要复读机 师:告诉你猜错了。师:同学们可真会猜。

师:星星为什么要这些东西呢?让我们听听她是怎么说的吧!(按课件)

星星:我真的很想要这些东西,我们班陈明的那只粉红色的书包背在我身上可漂亮了,我自己的那只显得一点也不好看。家里的那只复读机,也老是吱吜吱吜响,我老早就想买只新的了。星期天和好朋友出去玩,人家都有车骑,就我没有,每次跟在他们后面跑,我就想自己如果有辆车就好了。球拍我也想要,至于那种灰不溜秋的男孩子穿的运动鞋,我也想要一双,这样的鞋子不怕脏,弄脏了也看不出来,省得我每次玩了以后,被妈妈骂。活动二:写写我想要的

师:星星和我们一样,都是三年级的小朋友,她有那么多想要的东西,你们有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生:有。师:那就让我们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写在心愿卡上,说不定老师还会帮助你实现自己的心愿呢!(板书:我想要)生:(各自书写)师:(询问家长)你知道孩子想要些什么东西? 家长:(1)不太清楚。

(2)她可能要个洋娃娃。师:同学们写好了吧!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想要„„ 生(2):我想要„„ 生(3):我想要„„

师:哇噻!同学们要的东西可真多啊!(板书:省略号)

师:那么,我们想要的这些能不能要到呢?(板书:我能要?)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来看看自己的心意卡。生:(在看。)

师:我想借一份心意卡,谁愿意借给我的?///我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吗?///请大家仔细听,他的想法能实现吗? 生:(1)能,因为„„

(2)不能,因为„„

师:今天,有十几位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不知这位同学的家长有没有来? 可能一:来的,就请家长说说孩子想要这些东西,能不能要,为什么? 可能二:没有来,请叔叔说说这位同学想要的东西,能不能要,为什么,然后提问他的孩子。师:谢谢这位家长,你让孩子们懂得了不少道理。谢谢。师:今天难得爸爸妈妈来到我们的课堂,让我们把自己想要的东西,直接说给爸爸妈妈听听;爸爸妈妈没来的,可以说给老师或者叔叔阿姨听,看看我们的心愿能不能实现? 生:(分头去活动)师:(待活动结束,询问一名学生)

你的爸爸来了吗?他觉得你的心愿能实现吗? 生:(1)能实现。师:老师祝贺你。师:(孩子想要的东西,您绝大多数都满足了他,是不是因为您特别爱自己的孩子?)生:不能实现,爸爸说还要过两年再说。师:(是吗?我来帮你问问。孩子热切地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您没有满足他,您肯定有自己的理由,您能告诉孩子们吗?)活动三: 大家一起逛商场

师:同学们,你们面对自己想要的东西,表现出来的心平气和,让老师很感动。可是星星却没能做到这样。有一次和她的妈妈逛商场时,还和妈妈闹别扭呢!师:(按课件:星星逛商场)

师:让我们认真看看,仔细听听,星星和她妈妈到底怎么回事?是妈妈说的有道理,还是星星说的有道理? 表演小品(课件)

星星:妈妈,我想买这双运动鞋。

妈妈:让我看看,嗯,鞋子倒不错,但是我们不买。星星:为什么嘛?我们班同学都穿这种牌子的运动鞋。

妈妈:小学生穿鞋还讲什么牌子!我们小时候还没有运动鞋穿呢!再说你已经有三双运动鞋了。

星星:妈,再买一双,就这一双!好不好,妈妈? 妈妈:不行。

星星:妈妈,你真小气,我们家又不是没钱。

妈妈:孩子,有钱也不能乱化呀!我们家就靠我和你爸那么点工资,随便化,怎么行呢? 星星:妈,你平时老说关心我宝贝我,现在连买双鞋也不肯,哼!妈妈:你这孩子,真不懂事。

师:同学们,你觉得星星懂不懂事? 生:(1)不懂事,有三双运动鞋了,还想买。

(2)不懂事,光知道跟人家攀比。(3)她不知道节约。

师:你们说星星不懂事,可她却挺会动脑筋呢!她还指望着爸爸帮她买那双运动鞋呢!师:如果你就是她爸爸,你会给她买吗? 生:不会。

师:那你会跟她怎么说呢?

生:(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师:这样吧,我们在小组里分角色演一演。一个同学扮演星星,一个扮演爸爸,其他同学可以为“爸爸”出出主意教育星星,也可以为“星星”想想办法,实现自己的心愿。开始吧!生:(邀请一对学生表演)

师:同学们,我们的爸爸妈妈就坐在后面,你们想听听他们是怎么和星星说的吗? 生:想。

师:那好,我们邀请一位爸爸上来,和星星一起逛逛商场,听听爸爸是怎么说的? 表演小品:

星星:爸爸,家里的三双运动鞋我都不喜欢,我想买这双运动鞋。爸爸:

星星:爸爸,我知道你最大方,再说我的脚长得快,家里的鞋子马上会穿不下的,你就帮我买一双吧。爸爸:

星星:那好吧,就不要买了。

师:谢谢你们两位,让同学们明白了用钱要合理。也让我明白你们做家长的真不容易。师:同学们,我们课前发了一张调查表,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如果给你钱,你最想买什么?” 师:(抽出三份调查表,读学生想要的东西)现在让你选择的话,这些东西你会全部买吗? 生:(1)想,等长大了再买。

(2)不想。

师:谢谢同学们,谢谢各位家长,我们的课到这里也该结束了。我想今后我们小朋友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在面对“我想要”和“我能要”的选择时,一定会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

第四篇:全册教案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有三点值得一提的:

第一、上课抓住了教学重点却未突出教学难点。读《伊索寓言》的教学重点是分析九则寓言的新寓意,教学难点应是读《伊索寓言》的“三重安慰”,这关系到对钱钟书的在文章末段提到的观点,这一点,在这节课没有好好把握。

第二、学生讲寓言故事,讲得非常好,是本节课的亮点。从声音、表演等各方面,此学生讲得《滥竽充数》,足以证明该学生具有教师的潜质,如我讲《滥竽充数》与她讲《滥竽充数》相比,我承认:我比不上她讲得好。这也恰恰印证了 在课堂上,教师的“独角戏”时代已结束,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给出时间给学生发言,给出学生给学生表演,这也许是追求高效课堂的一个要点之一。

第三、钱钟书通过读《伊索寓言》读出了新意,我是不是也教学生读书不要停留在读懂的层面,而应该通过思考读出一些新的东西。就是让他们讲寓言,也不要停在字典里所写的寓意,应让他们想想。这一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今后我应多写写,同时,不断地汲取理论知识,做一个会用脑的教师,我想:这样也许会好点。

我读书,我快乐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时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介绍《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请一两个同学讲伊索寓言故事。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

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

教学反思:

习作三:

教学要求

1.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采集标

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

2.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

课前准备

1.组织秋游,明确到野外进行观察的目的、要求、方法,搜集常见的树叶标本。

2.查阅资料,了解秋天树叶色彩变化的原因,并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发兴趣

1.昨天,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到山上去秋游,观察秋天的树叶,你观察到了哪些树叶?

2.在我们课本中还有几种树叶的照片,这些树叶我们昨天发现了吗?它们的形状、颜色各有什么特点?

3.小结。秋天到了,很多树叶都换上了新的色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树叶,写一篇介绍秋天的树叶的习作。(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指名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学生讨论,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相机板书:形状、颜色。(变化)

2.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标本,边看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树叶?它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几种树叶?(枫叶、冬青叶„„)

三、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

1.出示枫叶标本,问:

(1)枫叶由哪两部分构成?(板书:叶柄叶片)

(2)叶片、叶的边缘各有什么特点?

(3)叶脉有什么作用?

(4)枫树叶的叶柄有什么特点?

(5)你知道枫叶秋天为什么会变红吗? 讨论、小结:秋天气温降低,枫叶里的叶绿素被破坏了,产生了花青素,有了它,枫叶的叶子就变红了。

2.指名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秋天的枫叶,注意枫叶的形状、色彩,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色彩变化的原因。

3.评议口述情况。

4.根据评议情况将介绍枫叶的内容完整地写下来。

5.按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一种树叶的特点写下来。

四、指导学生写好全文

1.通过介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不止熟悉一种树叶,有的熟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那么如果你想把两三种都写下来,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小结:要确定好介绍的/顷序,并且在介绍不同的树叶时过渡要自然。

2.讨论:如果把介绍几种树叶的话写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吗?当然不是,还应该加上什么?(开头和结尾)

3.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进一步明确“总一分一总”的写作方法。

4.开头可以怎么写? 写秋游时看到秋叶的总印象。

5.结尾可怎么写? 讨论,小结:可以写对秋叶的赞美,也可以写这次活动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增长了哪些见识。

五、修改评议,完成习作

1.把刚才已写好的片断加上开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连接,还可以再介绍一两种与刚才写的色彩变化不同的树叶。

2.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修改,对写得有新意的同学加以表扬。

4.誊写。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查字典。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3、能照例句扩写句子。

4、能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练习中的短文。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查字典;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确切性;根据句子意思确定扩写什么内容。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1题

1、读准字音。

2、独立完成写词语。

3、同桌互查。订正。

4、师根据巡视的情况作点评。

二、指导完成第2题。

1、自由读这段话,想:这段话的意思。

2、集体交流。

3、独立填表。

4、交流表格内容,并说出依据。

三、指导完成第3题。

1、回顾这一类题该怎么做?

(1)辨析词语的意思。(“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突然”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2)读句子,理解语意。

(3)选词填空。

(4)再读句子,看词义和语义是否吻合。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交流反馈。(“可是”表示转折;“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尤其”表示进一步。)

3、质疑问难。

四、指导完成第4题

1、读题,明要求。

2、找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3、比较哪个更确切。

4、说说给我们的启示,体会用词的准确。

五、作业:《作业本》第1-4题。

第2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5题。

1、读题,明要求。

2、学习例句,弄清楚要注意什么。

3、自由选一句口头练习扩句。

4、交流。

5、小结:扩句的意义。

二、指导完成第6题

1、回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2、自由读短文。给短文分段,找出重点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让共产党员买车票的事。

第三段(第7自然段)人们向小吴投去崇敬的目光。

3、细读重点段。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去理解。

(1)大娘为什么要问:“谁是共产党员?”

(2)这位共产党员是谁?他是怎么做的?划出有关句子。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这件事反映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三、作业:《作业本》第5题。

13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

一、读课文: 要求: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划出来;

2、不会读的字词对照生字表多读几遍。

二、学生字

1、投影出示本课生字表,指读

2、要求:读一个生字,按照课文内容,用这个字组词。

3、描红

三、读课文

1、要求:轻声读课文,如果你是老师,你想让同学们掌握哪六个词语?将这六个词语划出来,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2、投影出示学生的词语,并请他讲讲积累这六个词语的原因。

3、将刚才自己划出来的六个词语在自己本子上抄写两遍。

四、再读课文

1、求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关联词“不仅„„也„„”;

2、在笔记本上用这组关联词语写话或造句。

五、抄写本课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课文三、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读中感悟,体会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昨天,老师请你们收集邓小平爷爷的故事,你收集了吗?学生交流,过渡导入。

二、读议1、2两小节。

1、听配乐朗读课文。

2、听后指导朗读。

三、读议3、4两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练说: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还会把邓爷爷的骨灰带往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祖国的万里海疆,祖国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香港、澳门,香港、澳门的同胞说:“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台湾,台湾同胞说:“__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世界各地,世界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

3、指导朗读第3小节最后一句及第4小节。

四、读议5、6、7三小节。

1、自由读课文,谈谈新的感受,新的认识。

2、重点指导朗读邓小平爷爷的话。

3、练说:

邓小平爷爷,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最后一小节。

五、总结课文。

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中的《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摘自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然而邓小平同志逝世时,现在这批小学生年龄都还很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可以以“情”为主线贯穿始终,所以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分了这样三步组织教学的。

一、课前铺垫,用“情”搜集。

教学此文,必须要有详实的资料作补充,通过丰富而直观形象的材料,借助查、读、想、说、写等多种方法的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邓小平爷爷对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丰功伟绩,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伟人的情感,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深情地去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首先,我运用网络带领学生在课前了解伟人的主要事迹,还教唱了歌颂伟人的歌曲。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了解和探究伟人一生的欲望,然后布置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整理、感知和内化。初步感知邓小平爷爷的伟大之处,为课堂教学时的表达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课堂参与,用“情”表达。

本文情思深沉,语言厚实,极具震憾力。因而教学此文必须扣住一个“情”字层层铺开,步步深入。

1、入“情”诵读。

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再通过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领悟。如第一自然段的“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第二自然段的“呜咽、痛悼”以及后面的“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都是字字千钧,情境尽现,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的永远怀念之情。

2、忘“情”想象。

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的翅膀,把自己融入课文之中,自由地、忘情地想象。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积极创设情境,我制作多媒体课件,再现“骨灰撒大海”的情景,通过充满深情的语言和一些特定的句式引导学生想象:想象大海在“呜咽”、在“痛悼”,想象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送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想象伟人所到之处人们在说些什么,想象“鲜花送伟人”的悲壮,想象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得到了“永生”„„通过一连串的想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感受深情、感受“永生”的深远境界。

3、传“情”说话。

当学生对伟人邓小平有了一定了解并产生了崇敬的情感之后,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说”的冲动和需求,此时惟有一吐而快之。所以课堂上要随时让他们表达心声:说伟人的不朽功勋,说人民对伟人的无比感谢,说人们心中无尽的思念,说我们的祖国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活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更加美好„„用“说”传达对伟人的爱戴,用“说”升华对伟人的崇敬,让真情“尽在其言中”。

三、课外升华,用“情”展现。

“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也许难以完全做到,课外的学习辅导就应该弥补这一缺憾。课堂教学后可我安排了三个一的回家作

业:找一个邓小平爷爷的故事相互交流、继续学唱一首歌颂邓小平爷爷的歌曲、找一首歌颂邓爷爷的诗歌朗诵一下,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在课堂尽情诉说的基础上再在活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地、用情地展现出自己心中的伟人形象,表达自己对伟人的一片深情,从而延伸了课堂,拓展了课堂。这样不但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升华,也使“大语文”学习观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经过本课教学之后,使我深深地明白,一节好的课是经过反复磨练才能成为精品的。这里有老师上课前的对教材的钻研,惟有认真的钻研,才能对教材的吃透,课堂上才能灵活驾驭,引领学生积极地参加教学的全过程。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抄写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理解其中含义,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想。

4、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选择迁移运用于实践活动。

5、通过阅读感悟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 “给予”的内涵,并深刻领会“给予是一种快乐”,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义。

2、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看图,导入新课

1、出示画像(高尔基像)

同学们,你们知道画中这位老人是谁吗?告诉你们,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之一——高尔基。(板书:高尔基)

高尔基是谁呢?预习过课文的同学一定知道,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简单介绍一下?

(明确: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2、简介高尔基

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代表,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中。8岁就开始独立谋生,做过各式各样的苦活儿,工余渴求知识的他勤奋读书,终成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在人间》、《母亲》、《海燕之歌》等。

3、揭示课题。

(1)我们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小主人公,他是谁?(明确:文中小主人公是“他的儿子”“他”指“高尔基”)(板书:他的儿子)

(2)老师还没有将文题写完整呢?同学们看还差一个什么字?

(明确:差一个“和”字。提示学生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对父子间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看拼音读课文,出声试读课文。

2、画出带点的词语。

3、标自然段序号。

三、教师示范,指导自读。

1、生字读音指导。

教师示范,学生跟读,要求学生注意“欣”是前鼻音,“芳”是后鼻音。

2、结合课后习题3进行“读一读”的训练。

3、朗读技巧指导。

本文内涵丰富而深刻,抒情气息浓郁,要求学生朗读时把握好朗读基调。

4、教师范读,学生体会。

5、学生再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相机指导。

6、学生轻声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过渡:经过课文的初读、再读,相信同学们画出的生字字音一定读准了,这些生字应该怎样正确书写呢?

1、提示“妻、瞧”二字的正确笔顺,这两个字笔画繁多,书写时要学生注意字的形体匀称。

“芳”要注意把中间一“横”写长一些。“欣”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相等。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妻、芳、欣、瞧、镢”,要求学生读出正确读音。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xiu xin fang cha yan()养()赏()香()紫()红

二、精读课文,感悟整体。

1、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谁?(明确:高尔基、他的儿子)

2、课文中讲述了关与伟大作家高尔基和他的10岁儿子只见几件生活小事。

(明确是两件生活小事:一是“栽花赏花”二是“写信教子”)

三、评析第2~5自然段

1、那些自然段讲述第一件小事?(明确:第2~5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1)指名朗读。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同学们具体谈谈。(有一年、意大利的一个小岛)(3)学生是背诵。

(这一自然段进行了背景交代,简洁明了)

3、学习第3自然段。(1)指名朗读。

(2)提问引读:高尔基的儿子几岁了?能不能将“只有”去掉换成“高尔基的儿子十岁”为什么?

(去掉后就不能体现强调年龄小的意思。而且,这里的“只有”于下一句“还没有镢头那么高”语义紧密相连,去掉了语义久不连贯了)(板书:只有 还没有)

(3)来到岛上后,他的儿子做了些什么?(明确:种花。用文中原句表达)(板书:顾不上 一直 各种各样)(4)你们猜一猜,这个小小年龄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明确:“只有10岁”的儿子这样做,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亲表达爱?)(板书:爱)

(5)同学们与文中“儿子”年龄相仿,你们有没有向你的家人表达自己的爱?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说话训练和传统美德教育)(6)试背诵

4、学习第四自然段(1)指名朗读。

(2)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明确: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3)这一自然段写的很美,同学们一定和老师有同感,美在哪儿呢?(色:姹紫嫣红; 味:阵阵芳香、引来一直只蜜蜂)(4)写作指导及训练,学会课文的写法。

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应学会观察,从不同角度去描写事物,这样就会使文章增色。

5、学习第5自然段(1)指名朗读。

(2)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是心情怎样?

(明确:“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说不出”极言高兴,不仅仅是高兴,还有对远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他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由此可见)(3)试背诵。

四、评析第6~9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说明。(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中的两个自然段,末一句中的单引号和表示信中的引用部分)

3、提问引读:“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上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一句中“美好的东西”指什么?(指鲜花,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4、提问:这封信中最重要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更愉快”)

5、讨论:联系第7、8自然段,理解“给”、“拿”的内涵。

(明确:“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是向人们所取。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父亲在信中谆谆教诲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人个高尚的人,这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板书:爱)

6、说话训练:结合实际或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的理解。

7、试背诵6~9自然段。

五、播放音乐,指导背诵

指导: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一年”、“春天到了”、“傍晚”、“不久”、“你回去了”、“那时候”等词语理解顺序,边想边背。

第三课时

一、迁移练习。

1、练笔。

三个话题,自选一个

1、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信之后,一定有许多的想法,让我们帮他写一封回信,把心中的想法传达给远方的爸爸。

2、如果说儿子栽花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给高尔基带来了愉快;那么高尔基的信给儿子带来的又将是什么呢?请大家从老师这一省略号,展开丰富的联想,选择写一段话。

3、生活中,你也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得愉快,以“给予是一种快乐” 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举例如下:

A、读了您的信…… B、“给”永远比“拿”快乐

C、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二、拓展与延伸 高尔基(1868—1936)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个伟大代表。他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只上到小学三年级,8岁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描写俄国沙皇统治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文艺作品抨击黑暗,宣传革命。曾主持《真理报》文艺栏。著名作品《海燕之歌》、《母亲》等对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对无产阶级文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业设计:

1、补充习题P31第三项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春风吹来,()的花儿(),散发出(),引来了()。

傍晚,彩霞()。高尔基(),(),心里()。瞧,那些盛开的花朵()!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再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教后记:

在高尔基给他的儿子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的理解比较片面,他们往往把这个“给”理解为给别人东西,“拿”则认为是拿人家的东西。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于是,我问学生,学了今天的文章,你能用文章中的事例来解释这句话吗?这容易,马上有学生说,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留下了他种下的鲜花,爸爸得到这样美好的东西,很高兴,而高尔基的儿子也十分愉快。这就是“给”比“拿”愉快。于是,我又说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你还能举一些吗?学生大同小异,举了这样一些:生1:我们为贫困生捐款,他们得到我们捐的款,就有钱读书了不起,而我们看到他们和我们一样学习,心里也十分愉快。这也是“给”永远比“拿”愉快的一个例子。

高尔基的这句至理名言涵义深刻,我与学生共同体验了一番,使我们都明白无论何时何地,永远要多给予别人,我相信每个人都这样做、都这样想,我们的世界将更美好!

艾滋病小斗士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了解艾滋病的一些知识.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推知大意。

1、揭示课题,指名读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2、师简要的介绍一下艾滋病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课文。,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随时正音。

(2)读后说说“小斗士”是谁?文章通过几件事,表现了“小斗士”的勇敢坚强?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3)用

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段。

(2)交流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一节)写恩科西去世,引起世界许多人的关注。

第二段:(第二——四节)写恩科西的遭遇。

第三段;(第五——七节)写恩科西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并关心着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

第四段:(第八——九节)写该怎样面对天灾,恩科西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书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读通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感悟“小斗士”的可敬。

教学难点:

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小斗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细读课文2、3、4节,感悟“不幸”。

1、读悟课文第2节。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从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2)让学生抓住相关的词语,朗读体会这一段中所包含的情感。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读悟第三、四节。

(1)让学生默读第三、四节,体会艾滋病的可怕。

(2)指名读课文,体会恩科西遭遇的不幸,命运的无辜、不幸、可怜。

(二)细读课文5、6、7、节。

1、自由读第5、6节,恩科西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是怎样做的呢?

2、自由读第7节,同位说说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6、7节。

(三)细读课文8、9节,感悟“关注”。

1、自由读课文第8、9节,说说恩科西是哪一天离开人世的?

2、出示:第九节的内容。

(1)指名读。

(2)体会曼德拉的话的含义。(就是激励人们在天灾面前要像恩科西那样正视现实,敢于拼搏,做顽强抗争的斗士。)

三、联系实际,培植信心。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遇到挫折、失败、伤残、疾病等“灾难”,我们该怎么办?

(1)号召学生遇到“灾难”要顽强抗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自己、对生活从满信心。

(2)同情、帮助、尊重遇到“灾难”的人,培植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心。

板书设计:

顽强抗争

15、艾滋病小斗士(恩科西)

珍爱生命

关爱他人

教学反思:本课讲述的是南非儿童—— 恩科西怎样和艾滋病顽强斗争并号召全世界人民都来关心艾滋病患者的故事。当我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恩科西的那种乐观积极的精神感动了。但在要讲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发觉现在的生活似乎距离艾滋病还很远,所以怎样让孩子们既对艾滋病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同时又能在学习课文时学习小主人公的顽强斗

争的精神,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中的挫折甚至灾难,树立一种坚强的人生观。我决定一步步来实现我的目标。

在上课前,我先让孩子们搜集有关艾滋病的资料、图片和故事,好让学生对艾滋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让他们在预习时在课文上写上自己初读时的感受。

上课了,我首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理解什么叫“斗士”,即敢于斗争的勇士,先对文中主人公的品质精神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接着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吗?” 资料的收集方面孩子们比我找的多,找的好,这就对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体会恩科西顽强抗争的精神理解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孩子们争先恐后,抢着发言,你一言,我一语,都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厉害的病,死亡率100%的一种很可怕的病症,还有的学生预习得很充分,知道艾滋病的全称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还有的拿出了打印好的患者的图片,这时我也播放了一段有关艾滋病的视频资料,学生们对艾滋病的可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断地发出惊讶声。

这时,一个学生举手了,说:“老师,艾滋病是怎样传染的呢?”这是我最害怕面临的问题,但也是一个不能逃避的问题。于是我首先我认真地听了孩子们的发言。万一民同学说:“我在家上网查资料知道艾滋病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会传染的,像拥抱、握手等是不会被传染上的。”

刘一哲同学说:“我知道艾滋病的三种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这时我觉得有必要要给孩子们解释一下,否则孩子们对艾滋病是否会传染还是不了解,我适时地说:艾滋病很严重,但是在正常地生活交往中是不会被传染的,比如共用毛巾、脸盆等,拥抱、握手也是不会被传染的。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绝对是可以预防的。我们文中的恩科西就是因为母亲怀孕生下他时被传染上的,小恩科西一生下来就是一个艾滋病患者,所以他是非常不幸的,但同时又是十分无辜的。

学生们对其中的性传播这条途径不是完全懂,当然在同学讲述时,也有一两个孩子在底下偷偷地笑,不过大部分孩子一脸茫然,学生们毕竟年龄还太小,一脸的纯真,我还真有点担心有人会提问“老师,什么是性传播?”,不过,没有人提问,我也就过去了。我想,他们长大了,自然也就明白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艾滋病他们已经有了一点初步的科学的认识,我想这本身就是课文有价值的一个资源。因为,不仅仅是我们的学生,更包括我们自己,对艾滋病、对艾滋病人还无法做到坦然面对,科学对待。我们了解艾滋病的知识还少之又少,虽然它还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但这种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还是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的。

我还把事先搜集来的有关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要关心、关注、关爱艾滋病人,不要歧视艾滋病人,上完了这课,同学们完全被恩科西的这种顽强抗争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了,非常敬佩他的斗争精神,也从中学到了自己将来如果遇到灾难、挫折时该如何去面对,去斗争。当然,也从课文中学习到一些科学的知识和常识,这正是语文课所给予的,也正体现了语文课的一个巨大的外延。我想这所有的一切,才是真正学会了课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吧。

习作4:

教学要求:

1、训练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怎样选择材料,学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习惯。

2、学习写板报稿。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板报稿的要求写下来。

教学难点:

弄清板报稿与平时的记叙文的区别,让学生按照板报稿的格式,写清要写的要素,并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简洁。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明确写作内容。

板报稿一般要写出哪些内容?

让我们先研究例文《和书籍交朋友》:本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写?都交代了哪些要素?(活动时间、场所、人物、活动情况、活动方法、意义„„)这些要素就是写板报稿必须交代清楚的,也就是板报稿要写的内容。

二、区别比较,突破难点,学习写法。

根据习作要求:写报道做到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把内容写具体,标题要醒目,末尾要署名。

怎样把板报稿的内容写得乘法而不失具体呢?

研究例文,文章按什么顺序写?哪些地方写得具体?与记叙文有什么区别?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板报稿与记叙文的区别就在于:板报稿并不需要仔细刻画人物,细致地描写事情每一步的经过,也不需要很多华丽的辞藻,精心的修饰,只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开展活动的情况,结果,意义„„因此,篇幅短小。

再以《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一自然段为例,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一事例怎样做到简洁而又具体的?通过研究,学生可以发现,这一节重点写了作者看到的水滴石穿的现象和形成的原因,写现象时只重点写了石头、石上小洞的样子。作者看到什么写什么,没有过多的修饰,很细致地描绘,语句十分简洁。

通过这两篇例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出本次习作的写作方法和要求,知道板报稿在结构、语言上的特点,并根据这一要求习作。

在习作中,命题也是一个难点。怎样才能做到标题醒目?可以要求学生先想清楚要写的内容,再根据内容进行概括,用词语或简练的语句来确定命题。

三、习作要求,练说练写

明确了习作要求,就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你准备写什么活动或事情?准备怎样写?在口述的基础上练写。不过,在说或写的时候,一定要对照习作要求,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简洁。写完后再命题,写完后在右下角署名。

这三步教学过程,要紧扣住教学难点重点,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明确习作要求,并按照要求,完成板报稿。

四、学生练写。

学生练习写作,完成初稿,教师巡视,相机点评指导

练习4:

教学目标

1、能给4个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能正确用字,减少别字。

3、知道一词多义现象,并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判别词义。

4、能把表示“一定”意思的肯定句,改写成“非„„不可”的双重否定句式。

5、能把句子中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6、能用摘录法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改写句子,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整体感知。

二、指导第一题。

1、读准每个字的两种读音。

2、口头组词交流。

3、比较归纳,掌握规律。

di:箭靶的中心

she: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断了

的折

di:真实、实在zhe:一般常用于东西弄断或弯曲

san:由聚集而分散

juan: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或圆筒形的东西

san:没有约束或零碎不集中

juan:常指卷子

4、书面组词。

三、指导第二题。

1、自由书空,想想每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

2、指名逐一板演,强调易错处。

3、认真抄写。

四、指导第三题。

1、学生自改别字。

2、交流,订正。

3、比较组词,加深印象。

五、指导第四题。

1、自己读句子,想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有什么不同。

2、交流讨论。

骄傲:(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生气:(1)因为不合心意而不愉快。(2)生命力,活力。

自然:(1)不勉强,不呆板。(2)表示理所当然。

3、小结: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根据语言环境正确理解。

第2课时

一、引入。

二、指导第五题。

1、分析例句。

(1)自由读,想想两句话的意思。

(2)比较异同。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表达的句式不同,原句的“一定”换上“非„„不可”,在语气上更肯定。

2、试改第1句。交流。

3、独立练习第2句。

三、指导第六题。

1、回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哪几部分。

2、判断每句话缺少了什么。

3、补充缺少部分,注意加上标点。

4、交流纠错。

四、指导第七题。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想想:概括这段大意,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摘录法,因为有概括性的句字)。

3、划出概括性的句子并加以整理摘录。

五、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16黄山奇松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网络、结合课文语言文字,以迎客松为突破口,感悟黄山松之奇。(姿态之奇、经历之奇、精神之奇)从黄山松成长的艰辛中了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课前准备:

训练学生熟练上网搜索的能力、大量搜集有关黄山及黄山松的资料、做好课前充分的预习。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录像导入

师旁白: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在黄山上处处可见姿态各异的松树。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黄山奇松》。

二.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齐声读题。从课题我们可以知道本文重点是写——黄山松树的奇。

三.学习第一段:

自读本段,交流。以学生自己设计提问、解答的方式进行。

师诱导:谁愿意当小老师提问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

可能的提问有:

1.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义项选择: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穷尽;③独一无二的,没有能赶得上的。)

2.黄山以哪四绝闻名于世?

3.文中哪一个词语是表示人们特别偏爱黄山奇松的?

(钟:(情感等)集中。钟爱、钟情)

(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4.黄山奇松都生长在哪里?出示:潇洒挺秀

师小结:大家自学得很好。

练习齐声感情朗读。

过渡:那为人们情有独钟的黄山松树到底奇在哪里呢?

四.整体感知全文:

轻声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思考:

本文写法上你认为好在哪里?——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详写了三大名松,略写了其他千姿百态的松树;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中主要写了迎客松,次写了陪客松和送客松。)

根据学生回答形成下表: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次写

陪客松

送客松

略写

其他

五.学习第二段: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展示迎客松图片。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

2.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有何奇之有呢?(出示语句)

一奇在模样: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填表)

看图诠释:“它有一丛„„宾客的到来。”一句。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送客松

略写 其他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仍然„„

(师可作适当引导:松树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并不稀奇啊!)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请学生网上搜索黄山松艰难生长材料,组织整理后备交流。

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可是黄山松树不仅风撼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挺秀。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迎客送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仍然充满生机,被誉为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实在是当之无愧啊!

指名试读,你想读出迎客松的什么?齐声朗读。

三奇在顽强的精神。

3.陪客松和送客松也是同样的环境成长,模样也各有所奇。

展示两松图片,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填表。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 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 其他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齐声朗读

4.这一段的一、二两还告诉了我们去黄山要观赏三大名松首选何处——玉屏楼。因为——

5.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学习第三段:

过渡: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1.展示图文,指名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这一段写了什么?(抓中心句的手法概括)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 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

其他

千姿百态

齐读,感受黄山松数量之众,姿态之多、之奇。

2.赏析排比句的妙处:这是一句什么句式?用排比句好在哪里?可是作者觉得啊用排比句还不足以充分反映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故而又„„

3.练习朗读,表现出黄山松千姿百态。

4.指导“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三大名松中你认为哪一棵用屹立比较恰当?

先让学生试用“屹立”造句,再同时用上“郁郁苍苍”造句。

5.再读。

七.总结回顾:

1.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地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不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不松不奇”。因而我们将黄山这一独特的松树品种冠名为“黄山奇松”。

2.填空:

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认识到了纪律的可贵;

从至死不渝的“蚁国英雄”那里,我学到了可贵的合作、奉献精神;

从黄山奇松那里,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后实践活动:

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本文只介绍了一绝。课后请大家借助网络,查询资料,模仿《黄山奇松》,将另外三绝任选一绝写下来,还可以配上图片,通过Email信箱发给我。让老师“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景一览无余。”

板书设计:

20、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教学反思:设计这课,我真的是用了心的。备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提到这些问题我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等。说实话,因为考虑、预设得较多,在上课前,我自己还是对这节课的教学充满信心的。

可课堂实施下来,并没有如人所愿,我只能说感到很遗憾。

1、步子迈得太小

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主要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为了避免课堂上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环节:你最欣赏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名在哪、奇在哪呢?自学后介绍。可以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特;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或结合课外的资料介绍。然后在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汇报。尽管这样,上下来后,我还是觉得这段的教学显得很碎,仍是一个松、一个松的学习。虽然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也读得热热闹闹,很有感情,作为教者的我却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他们。其实这段的学习,完全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喜欢迎客松的就学习迎客松的有关句子,喜欢陪客松的就学习陪客松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大组内学习,互通有无,既可以加强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资料搜集上的信息交流。这样的大组学习比起自己设计的自学、小组学来得更活跃、更自主、更灵活、更开放。

2、教材吃得不透

三大名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可学完课文,如果让学生用几个词来概括每大名松的特点的话,估计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课堂上,虽然,我也将每大

名松的奇特、与众不同处在小结语中概括了,但学生可能并没留意。至于它们的独特之处,还须明确概括。而且在学习送客松时,我也只是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作了相应的理解处理,却忽视了看图,比较它与形态相似的迎客松的区别。迎客松是刚毅挺拔,绅士一般地伸出手臂作欢迎状,而送客松是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仿佛在与人们挥手告别。对教材,我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3、板书不够合理

这节课,我还用到了教学挂图。但在挂图的位置摆放上,我处理得也不够合理。图片可以和相应的名松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特别是在看图引导学生背诵时,学生可以把图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或许背的时候,困难会小些。

4、时间把握差错

时间上的把握偏差,是这节课最败笔的地方。在学习迎客松的有关语句时,将近花了25分钟的时间。为什么?因为迎客松最负盛名,它是美丽黄山的象征、友好中国的象征,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都喜欢迎客松,而且我自己在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也确实安排了好多读、说的环节,又是读出它顽强的生命力了,又是读出它的姿态优美了,还要补充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还要背诵,所以在这一处浪费了近10分钟的时间。导致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生生互动的“小导游”介绍没有实施。原本准备好的导游帽、导游旗根本没能在课上派上用场。如果能处理好时间的安排,课堂是很容易出彩的。

除了这些,我想自己的课堂上还有其他很多的缺憾,有待今后努力并改善,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17黄果树瀑布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4 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训练,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陶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2 庐山的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还见过哪些瀑布?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4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黄果树瀑布,你们想去吗?揭题 简介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市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形成原因:县城西南15千米处有条白水河,这里高山重叠,河水从东北山岭中夺路而出。到了黄果树地段,突然河床中断了,滚滚水流顺流下跌,形成了九级飞瀑。

过度:这瀑布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景象?看录象欣赏。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自渎,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解决。2 检查自学: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杰作人喧马嘶喧嚣缝隙悬挂漫天浮游撩过来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直泻而下山回谷应漂浮聆听胸膛挟来掩映沉醉)(2)指名读通课文,评价纠正。轻声读课文,想想主要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 交流:瀑布:声音、样子、水花散落再小镇上的情景;人们的感受:下到谷地时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分小组讨论,课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哪几段?

三、分段朗读课文 自渎—指名读

四、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3 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 1 抄词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1 读词语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细读第一段: 指名读,理解“杰作”。这一句该怎么读?突出“真是”、“杰作”。再次出示录象,让学生整体感知黄果树瀑布的景观的壮美。过渡:为什么作者把黄果树瀑布称为“大自然的杰作”?

三、细读第二——四自然段: 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 讨论交流自然段段意。默读课文,思考: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各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中有关语句,用“——”划下来。

电脑出示写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有关语句。4 指导学生反复练读这三句话,说说它们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这些句子与一般句子相比较好在哪里?从而体会黄果树瀑布形态的宽及声响的大。板书。大声练读三个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指名有感情地读自己最喜欢地那一段,并说说为什么。7听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形态的宽、声响的大及瀑布激出的水花化为“银雨撒全街”的情景。

四、作业 : 给下列字加上偏旁,组成另一个字,再组词。斯帝暴页夹撩 2 填空。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齐读1——4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二、细读第5——8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什么地方?我们来到谷地有什么感受? 讨论、交流。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着重体会“群山环抱”的意境,为下文“圆形的乐池”、“四周乐声奏鸣”的理解作铺垫。感受是“那道瀑布”离我们“近得很”。“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撩”在文中的意思,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瀑布泻入谷地溅出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板书:感受:舒服 听录音,让学生获得那种舒服极了的真实感受。4 小结节意:写下到谷地的感受。轻声读课文6—7自然段,说说哪些句子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还读不懂,需要别人帮助。电脑出示句子,着重理解这两句话:

(1)“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灌:浇,灌注。乐声奏鸣、声浪各指什么?指瀑布的声响大。(2)“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挟:夹在胳膊下,然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反复练读,让学生体会自然景观对游人心情的影响,使其察觉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活力的联系,对人的身心的陶冶。8 小结6——7节意,与第5节合并。9 导读第八自然段:

(1)齐读后,简价徐霞客的生平,说说“沉醉”的意思。(2)小结段意:写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三、赏读全文: 有感情的齐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黄果树瀑布称为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填空:

这是一篇——,写了“我们”在————,描绘了————————————,讴歌了——-——。

四、作业 : 摘录文中打比方的句子。2 造句。仿写一处景物,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板书:

形态————宽 声响————大

黄果树瀑布 { 感受 }舒服极了 灌满 活力 挟来 生机

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中“银雨撒金街”一段时,我让学生朗读并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纷纷说仿佛看到了银光闪闪的雨点洒落在金光闪耀的街道上的奇异景象。我又问:假如,你站在这街道上行走,会感觉到怎样?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同时喊起来:“爽”„„,我一个激灵,期待的是凉快、舒服、开心一类的回答呀,然而,稍有教学经验的我,立刻翘起大拇指,“爽”„„学生开怀大笑,有的前俯后仰„„

事后,我想了许多:

“爽”„„,体现了快乐学习的理念,既然大家喊“爽”,我也喊一声,捧腹大笑,其乐也融融,生笑,师笑,师生之间多么和谐啊!课堂应该有笑声嘛。

“爽”„„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观念,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既然全学生都说“爽”,教师就要尊重他们,如果认为是胡闹,一棍子打死,这是对学生人格的藐视,今后谁还理你?

“爽”„„,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共同的感受是“爽”,如果不予认同,硬是把学生引入预设的圈套,那么,心中哪有学生呢?主体性教育仅仅是口号而已吧!

“爽”„„,体现了语文教育模糊性特点,在街道上行走,目睹银雨飘洒的情景,让丝丝银雨洒落在身上、脸上,该是怎样的感受呢?一个“爽”字足矣,这“爽”字,不就包容着凉快、舒服、开心等意思吗?

“爽”„„,体现了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其实,“爽”字,在一度时期成了常熟一带民间使用平率最高的一个词,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学生在社会上吸纳了这个词,此刻异口同声地说一声“爽”„„,多么美妙啊!

教学反思:

18莫高窟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举世闻名”、“结晶”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背诵二、三段。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

1.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2.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生字的正确发音和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具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8)

1.谈话解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数灿烂的艺术瑰宝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省的龙门石窟、山西省的云岗石窟,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今天,我们将走进敦煌去一睹莫高窟迷人的风采。(板书:14.莫高窟)

2.(放有关莫高窟的音像资料)简单介绍:在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

3.引发学生思考:欣赏了莫高窟,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谈感受)教师相机小结并过渡。

二、自主识字,了解大意(10)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

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

⑵作者是怎样评价莫高窟的?

三、师生互动,检查情况(7)

1.认读词语,师生正音,提示学生注意音难字难和形难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流利。师生评议。

3.对于思考题你有什么见解?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情况,师相机板书:明珠 智慧结晶 艺术宝库

四、略读一、四段,感知文章结构(10)

1.齐读第一段,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中心句并思考:你认为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2.再读一段,想想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默读最后一段用“△”标出最能体现莫高窟地理位置的词,你怎样理解?我国除了莫高窟还有什么是“举世闻名”的?

4.让学生思考、讨论文章结构,老师相机补充。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段。

3.感受艺术的美妙,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重点难点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教具准备

有关莫高窟的图片和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7)

1.认读生字,书写生字,学生之间互评。

2.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抓住重点,体会情感(15)

1.教师谈话:我们了解到课文主要抓住了“彩塑”和“壁画”两部分来具体描写迷人的莫高窟。首先让我们去欣赏莫高窟的彩塑。

⑴齐读课文第二段,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几尊彩塑?

⑵出示图片(欣赏慈眉善目的菩萨、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⑶学生感情朗读。

2.教师谈话:莫高窟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让我们走进壁画长廊,去欣赏欣赏吧!

⑴出示“飞天图”及资料卡,让学生欣赏并了解。教师讲述:在所有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上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

⑵引导学生朗读飞天壁画这一部分,想象的景象。

⑶那栩栩如生的彩塑和这宏伟瑰丽的壁画在那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怎样建造雕刻而成的呢?请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莫高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⑷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对艺术、对人民的赞叹)感情朗读二、三段。

三、感情读文,感悟中心(8)

1.用“_____”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用“„”勾画出好的词,用“△”标出精彩的段,自己反复读一读,体会体会。

2.莫高窟,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莫高窟,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莫高窟,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些,你感悟到了吗?把你的感悟讲给大家听听。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0)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更广泛地了解石窟艺术。

3.摘抄好词、好句、好段。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板书设计

简介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艺术宝库

莫高窟 彩塑——神态各异

劳动人民

壁画——宏伟瑰丽

智慧结晶

教学效果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当、巧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在课的开始,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了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二、激发想象,感悟品味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教者采用变序手法,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过程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层次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习作5: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帅鸽》的片断,领会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的写法。认识过渡句的作用并练习运用。

2、学习本文的观察方法,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和跟踪活动过程进行反复观察。

3、按作业的要求,抓住外形和动作的特点写好一种动物,并恰当使用过渡句,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要有顺序地去观察动物,观察中要善于捕捉到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的特点;练习写好过渡句。

2、观察和描写要抓住特点,学写过渡句。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

你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写一篇关于动物的习作。

(二)学习例文,探讨写作方法。

1、出示书中插图,问:图中画了一个怎样的情景?你是怎样去观察的?你见过鸽子吗?喜欢鸽子的哪些方面?

2、学生自学例文,讨论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教师在学生自学中检查点拨。

3、了解小作者是怎样写鸽子的,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哪些地方定既具体又生动,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自然衔接起来的。

4、师生共同总结出写作方法:

(1)要有顺序,抓住特点。

(2)突出重点,抓住特点,详细描写。

(3)写好过渡句。

(三)学生自读例文,体会写作方法。

1、联系实际观察生活,进行习作练习。

2、通过观察进行口头作文练习。

(1)学生认真阅读书上的最后一段,领会这次写作的要求和有关内容。

(2)指名学生简要汇报一政自己的观察笔记后,其余的互相交流。

(3)学生运用例文中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进行口头描述。

3、学生按要求进行练笔,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5:

教学目标

1、会熟练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会比较形近字,并用形近字组词。

3、会仿照“ABB”“AABB”两种组词形式写词语。

4、会体会感叹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

5、会用关联词语“只有„„才能„„”只要„„就„„“写句子。

6、会独立给一篇短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独立运用提出问题,用连接问题答案的方式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的不同之处;比较正确地提出问题,连接问题答案,概括段落大意。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第1题。

1、比赛用部首(音序、数笔画)查字法查字典。

2、写出带点字的读音。

3、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些带点字大多是词语的关键字。

栖息:多指鸟兽歇宿,也指人暂居住。

腮边“两颊的下半部脸。

山峦:连绵的山。

银发:白发。

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

悬崖陡坡:山崖坡度很大,近于垂直,十分险要。

身躯矫健:身体强壮有力。

二、第2题。

1、抄写这些字。

2、独立确定部首。

3、查字典验证。

4、小结:像这样比较特殊的字应该重点记忆。

(1)同桌讨论交流方便快捷的记忆方法。

(2)全班交流。

(3)有多余时间的同学或小组,可以在字典中找一些类似的部首记一记。

三、第3题。

1、比较这些字,说说部首与字义的关系。

2、组词。

3、比一比上下两个字,说说比出了什么。(字的意义和字的部首有关,我们记字要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记一个部件,加上不同的部首,记信许多字,比如:“槐、愧”以外,还有“魔、魁”等。)

4、自己再列举一些字给同桌做一做。

四、第4题。

1、读这些词语。

2、归纳构词形式。

3、照样子写几个。

4、说说这样的词语和作用(这些词语形容事物的外形、色泽、质地等,起到了强调、渲染的作用。)

5、各挑选一个词语造句。

五、第5题。

1、读句子,比较句子的异同。

2、每组第二个句子,我们叫它感叹句,它的标志:感叹号和感叹词。

3、在句子中找一找,圈注出来。

4、带感情读,体会感叹句的语气和感情跟一般的陈述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的第2句表示称赞的感情。

第二组的第2句表示喜爱的感情。

第三组的第2句表示自豪的感情。

5、学写几个感叹句,有感情的读给同学听。

6、小结:感叹句贵在“有感而发”,切忌随便就发。

六、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第2课时

一、第6题。

1、读句子。

2、把句子分成两句话说,懂得两者的条件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条件。

3、仔细比较两个句子,哪一名的条件是唯一的,也就是说“达到后面的结果只要这一个条件就可以了”。(只要„„就„„)

4、这是这两个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词的主要区别,同学们要牢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能把话说准确。

5、用这两个关联词造句,留心区分不同。

二、第7题。

1、复习运用“提出问题,连接答案,概括段意”的方法。

2、读短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3、提出问题(“我”到什么地方去旅游,留下什么印象?外宾对农民的西瓜感到怎么样?人群里为什么会响起掌声?掌声赞扬什么?

4、概括段意。

第一段:“我”到北京旅游,到八达岭见到的一件事,留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农民卖的瓜外宾感到很满意。

第三段:农民卖瓜买卖公平,受到周围群众的掌声赞扬。

三、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19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经过)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发明避雷针 作业 设计:

课内

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课外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

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五、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六、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震惊世界

教学反思:《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读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呢?”学生好奇地问:“„天火‟是什么东西呢?„天火之谜‟到底是个怎样的谜呢?这个谜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看来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果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赶忙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读起了课文。

二、初读课文后,我告诉学生:“学了这一课,每个人都要能面对全班复述课文,还要在课后把这个故事将给自己亲近的人听。要想讲的好,就必须把故事的前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还要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这样,学生就有精读的目标和内在动力,读起书来就特别认真。复述课文时就容易多了。

三、细读课文时,我用《语文课程新方案》设问导读中的第4题:富兰克林帮助人们揭开高空中神秘的天火之谜,他到底是怎样做到的?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多读几次,写下自己的理解。与大家一起来交流探讨。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后,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进行研讨。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研讨,真切地体会到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20厄运打垮的信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板书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撰”等翘舌音。“坎、诞、寝、”都是前鼻音,“撰、迁”是三拼音。

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裁矗?

2、指导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2)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①第一段:(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②第二段:(2、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③第三段:(4节)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哪些词句是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读句子,谈体会)

3、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写法,表现了谈迁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请你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这段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5、指导朗读。

三、作业

1.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读一读,再抄写课后词。

2.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不向困难屈服 自强不息

2、师: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是何等的伟大啊!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么——齐读(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2、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

三、全班讨论、交流。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理解:家徒四壁。

2、“书稿被偷”,“下落不明”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而对于谈迁又是怎样的打击呢?

(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5、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自读课文3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

(理解:①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准确,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

理解:②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104卷”“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品质。)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7、“名垂青史”什么意思?为什么谈迁能“名垂青史”?

四、学习第三段。

1、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齐读四自然段。)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希望就永远存在。)

3、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六、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七、作业。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请摘抄写在本子上。

板书 :

家境贫寒 不向困难屈服

书稿被偷 坚定信念

从头撰写 自强不息

《国榷》 名垂青史

教学反思:教学一篇新的课文时,我们常常质疑问难,以建立积极的阅读期待,寻求“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教学境界。让学生自主地自觉地走进文本,读文思考,然后交流学习所得。这是第一课时的一个重要环节,千万别急着来读词语,读课文后,再来交流这些学习所得。让学生的思维有即时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交流中“拨开云雾见青天”,教师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引导、点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度的提升。另外,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做到雁过无痕,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叶障目到一叶知秋。

21诺贝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 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

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五、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3小节。

师: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出示思考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学生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

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朗读第第4——7小节。

师: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①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②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

③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思考:(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3、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五、拓展练习。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 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诺贝尔》这篇文章以朴素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教学本文必须让学生真切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启发学生学习他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深入体会文章步步深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文章从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和地点说起,娓娓道来,使人们对这位科学巨匠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文章以“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一句统领全文,分别从“想要发明炸药”、“发明液体炸药”、“发明固体炸药和雷管”、“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几方面进行叙述,最后写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可作学生学习写人的借鉴。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抓住第6、7、8、9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朗读、感悟诺贝尔的永不满足、追求不止的精神。尤其是第8、9自然段对动作、心理、声响、呼语的描写,可以说是对诺贝尔的一个特写,人物形象更加清晰。

反思之一:

1、本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了她的主导地位,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外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听课时感觉教师讲的时间似乎多了点,但针对我们这的学生收集资料的实际水平和状况,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

2、第一课时,在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用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切实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双基能力,使课堂教学凸显务实性,值得推广。语文学习不能总停留在美读、有感情朗读等浅表层面上,要教会学生由文字表面走向语言内涵,理性地思考文章的条理、写作方法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更好地去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反思之二: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精炼,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训练还不够成熟、规范,致使第五大环节巩固自学成果没有在第二课时内完成,占用了下节课大约10分钟的时间。今后,我会在小组合作的规范性、熟练性方面多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

4、体会作者的正反说明的写作手法。

●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领悟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地去做。2.了解作者前后照应,正反说明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光盘、课件。

●主要板书计划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持之以恒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把词语抄写2遍,注意写正确。完成2号本作业。课外

完成练习册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随笔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初步感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地去做。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地去做。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同学们,在宜兴与安徽的交界处有一个叫广德的地方,有一个太极洞,洞中有个景点——“滴水穿石”,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滴水穿石。

这到底是一处什么景观呢?请看——(出示“滴水穿石”景观图)学生说说图意: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大奇观。让学生描述,后小结这就是“滴水穿石”。引出题目,补完整板书:“的启示”

二、了解奇观,引导质疑,探究形成原因,感知“滴水穿石”的启示。

1、引导质疑: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学生提 出问题,师引导归纳,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

2、读文探究:

A.学生自读课文第一、二节,围绕问题圈画有关词句,加以体会。

B.组织交流阅读感受。

(1)刚才你们提出的问题弄懂了吗?你是从课文中那些语句读懂的?

生交流,示文字:

1、“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楔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2、“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2)从第二段文字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说说“持之以恒”的意思。(3)结合第一段文字理解“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具体意思,感受水滴的“专一”和“持之以恒”,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4)指导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

三、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写安徽广德太极洞的滴水奇观,并引出观点: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

第二段(3~4)从正反两面说明这个观点。第三段(5)揭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四、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读课文生字表上的生字。

2、出示课文中的词语,指名读。

理解部分词语:锲而不舍:锲:雕刻。不断地雕刻一件东西。日雕月琢:琢:雕刻。不停地雕刻。

微不足道:非常微小,不值得一提。

持之以恒:恒,永久。长久地坚持下去。

迷恋:过分爱好而恋恋不舍。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下去,一点也不松劲。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的地步。

铭记:铭,在器物、石碑上刻字。深刻地记在心里。

五、作业: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点评课)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

2. 继续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

3. 体会作者的正反说明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领悟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地去做。2.了解作者前后照应,正反说明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一、导入揭题:

a)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引读课题)22.滴水穿石的启示。

b)同学们你们知道“滴水”是指什么?(水不断下滴)“穿石”有是指什么意思?(滴穿石头)

3、你看到过小水滴吗?你看到的小水滴是什么样的?滴在手上有什么感觉?与石头相对而言,水滴的力量怎么样?课文中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小水滴,那就是点击课题:“微不足道”。

4、什么是“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过渡:力量这么藐小的小水滴怎么能把石头滴穿的呢?我们今天就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水滴是怎么滴穿石头的?(学生自读)把课文中具体描写“滴水穿石”的句子画出来。

1、指名读第1自然中具体描写“滴水穿石”的句子(点击课件:这个小洞……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

2、在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点出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同一个地方”“几百年”“几千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从“总是”“同一个地方”中你读懂了什么?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相机板书:目标专一)。从“接连不断”“几百年”“几千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也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相机板书:持之以恒)这里还有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甚至更长时间)

3、我们一起把这些句子读一读,感受一下小水滴是怎么滴穿石头的?这些关键词就是滴水穿石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读好它。

4、现在我们有没有明白“滴水穿石”的原因呢?点击课件:请你用 “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滴水穿石”的原因?

5、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小水滴滴穿石头的?点击课件: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你们还见过雨水吗?(见过)你见到的雨水是什么样的,淋在身上的感觉又是什么样的?

课文中第四自然段举了一个雨水的例子,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2、在第四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雨水和水滴哪个力量大?那为什么小水滴能滴穿石头,而雨水不能,其根本区别在哪里?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3、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自问自答的设问句),用设问句能引起注意。

过渡:水滴的力量虽然很渺小,但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这仅仅

是一种自然现象吗?不,它还是一种精神。

四、继续学习第二自然段:

1、如果我们人类做事能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会发生怎样的奇迹呢?请读这句话,点击课件:“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2、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用反问句呢?(更强调了说话的语气)

过渡:作者为了说明,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什么事情都能做成的观点,举了三个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事例,在他们身上正是因为具有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才取得成功的。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用不同的记号画出能体会到他们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或句?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放音乐)

3、交流学习体会:

A、我们按顺序来交流。谁敬佩李时珍的,请你来交流一下,你从李时珍的事例中读懂了什么?

①请你说说,在李时珍身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

李时珍事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出:“从小立志学医”说明他目标专一,“二十几年”、“不懈努力”说明他能持之以恒,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师简单介绍《本草纲目》:名代著名药物学专著,是李时珍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刻苦钻研了27年才写成的,至今一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②你们佩服李时珍吗?请敬佩李时珍的同学一起读,把你对他的敬佩之用朗读表达出来。

B、请佩服爱迪生的同学来交流。

①请你说说,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爱迪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爱迪生事例:相机点出,“迷恋”电学研究说明他目标专一,“毕生孜孜不倦”说明他能持之以恒,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取得了一千多项的发明专利)。

②请同学们一起读读爱迪生事例,体会一下他所具有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吧。

C、请佩服齐白石的同学来交流。

①谁能一口气说出,哪些词或句是说齐白石“目标专一”,哪些是说他能“持之以恒”的? 齐白石事例:从“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可以看出他目标专

一、“数十年”“坚持每天”、“坚持不懈”说明他能持之以恒。

②“不教一日闲过”是什么意思?(不能让一天白白地浪费掉)

齐白石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大画家,昨天我们欣赏的他画的“花、鸟、虫、鱼”你们觉得怎么样?(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跟真的那样),所以称他的画画技艺达到了(引读)“炉火纯青的地步”。

③你们佩服齐白石吗?(佩服)下面我们来一次朗读比赛,第一第二和第三第四组比,看你们谁能把对他的敬佩之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4、同学们,通过这三个名人的事例,你明白了什么?(要想成就事业,一定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请看作者是怎么写的?(点击课件:你看,古今中外……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这是一个什么句?(也是反问句)你读懂了什么?这里强调的是什么?(更强调相机点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滴水穿石”的精神其实就是指(引读):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个句子较长,让我们一起来读好它?注意停顿。(齐读)

在这个句子中谁能说说 “滴穿”和“顽石”具体指什么?(指名说:“滴穿”指名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功。“顽石”指名人遇到的一个个困难。)

5、文中的省略号说明什么?(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收集了一些名人事例,现在请你们把资料拿出来。

有的同学找的资料很长,老师给你们设计了一个句式,点击课件:谁,经过怎样的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请你用用一句话概括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名人,写在资料下面,然后我们再交流。(齐读交流要求)。教师巡视。指名请学生交流。

7、同学们交流得真好。课文中三个名人的例子与雨水的例子,正好是截然相反,这种写作方法叫正反说明,它能让我们更明白,人要取得成功,一定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我们以后在写作中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来增强说理的效果。

过渡:小水滴凭着它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滴穿了“顽石”,作者从“滴水穿石”的精神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这段话你会填吗?

课件出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是两组反义词,两组反义词中更突出的是哪两个词?这使我们更清楚(引读相机板书:实现理想)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这段话与前面哪个自然段相对应?(第二自然段),这种写作方法叫前后呼应。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在看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情景后得到的启示,这何尝不也是给我们的启示呢?这段话也可以说是一段名言,让我们好好品读,细细地领会吧。(齐读第5自然段)

2、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呢?(提示:你以前有没有过做事三心二意或半途而废的?以后该怎么做?)

五、作业:

请看我们课后要完成的作业:(课件出示)写一篇学习了这篇课文的读后感。

要求:结合“滴水穿石”的精神,谈谈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板书: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学反思:这是一片说理性文章,教学时安排了读、说、写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然后抓住什么是“滴水穿石”,结合图片认识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方式,从中引出滴水为什么能穿石这一问题,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做批注,理解水滴是靠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才能穿石。同时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将“水滴”与“雨水”作对比展开讨论,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紧接着让

学生说说滴水穿石带给我们哪些启示?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节。如果这样目标专

一、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人类身上存在,会有什么样的奇迹呢?读课文中的三个例子,说说他们都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是什么让他们能够成功的?然后自由选择一个名人事例进行研究,让学生真正的学习。课文讲到这里,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除了课文中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类似的名人故事?这一环节,学生课前预习准备是很重要的。帮助学生理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意思。并且联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课后拓展作业可让学生进行词语积累,让学生搜集还有哪些成语、俗语、谚语的意思都有滴水穿石所要揭示的道理。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过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我觉得最明显的优点有3个:能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文中的道理、注意课外拓展,词句积累。也暴露不少问题,如:有的地方可能讲得还是太细,放得不够;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等。

习作6: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了解内容,懂得孝敬老人,帮助病残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叙事的基本方法。

2、讨论要点,明确本次训练的重点是既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又要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具体地写出来。

3、按照要求,选择做过的一件事写下来,做到把经过写具体,动内容写生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难点: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学习例文,归纳写法。

1、轻声读例文,完成练习。

(1)《给爷爷洗脚》主要写()的事。

(2)小作者在叙述给爷爷洗脚这件事时,先写(),再写(),最后写(),其中重点写()。

2、小结。

3、结合“习作要点讨论”,归纳写法。

(1)写一件事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写事情要有重点,要把事情的主要部分写具体,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

(板书:按顺序写具体)

(三)细读例文,启发讨论。

1、仔细读例文,启发讨论:

小作者是怎么样把给爷爷洗脚的经过写具体的?

2、归纳小结:小作者把给爷爷洗脚的经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分成了几个部分:打水-脱袜-搓洗,每一部份都写得很细致。另外,小作者还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这样就十分具体了。

(四)审清题意,循序渐进练习。

1、审清题意:你们知道今天作文是写什么?有哪些要求?

2、开拓思路。

3、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在选择好内容的基础上按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组织材料,列好提纲。

(2)让一个学生具体地口述自己为老人或病残人做过的一件事的经过。

4、学生练习草稿,教师巡回辅导。

练习6:

【教学目标】

⒈理解人们说话的言外之意。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⒉读背《浪花和礁石》,学会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读。

⒊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⒋练习口语交际,学当健康小顾问。

⒌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安排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发现这段话中的知识点。

(2)学生说出读后所获。

(3)指名读哥哥的一句话演说,提出问题。

(4)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是否同意哥哥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6)师生小结“怎样理解别人的言外之意”。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仔细看图和文字,将图和名称连线,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

(2)师生归纳:这些都是航天器。

(3)要求学生回忆出:你们在哪见过?是实物还是影像图片?

(4)学生回忆并回答。

(5)教师提问:在这些航天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谈谈对它的了解。

(6)学生分组说。选出讲得好的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交流。

(7)每组派代表在讲台前讲。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

(8)全班评议。看谁对航天器了解得多,了解得详细。

(9)教师鼓励学生课外多学习,做学习的有心人。

二、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审题。《浪花和礁石》

(1)指名读题。

(2)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读通文章,把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或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怎么才能读得有声有色?

(4)指名回答上面问题。

(5)师生归纳:一边读一边体会“礁石、小浪花”思想情感的变化,就能读出各不相同的语气来。先自己练,再小组里分角色朗读。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方法练习朗读,学生自练,再分组、分角色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朗读。

(2)集体齐背。

(3)指名背。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⒈指导。

①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是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

②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结构。

③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行中的位置。

⒉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⒊反馈。

①表扬、展示。

②指出、纠正。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健康小顾问”作启发谈话。

同学们,健康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可是,一些同学缺乏健康意识,养成了许多不良生活习惯。这时,你会为他做些什么呢?(板书:健康小顾问)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第五篇:苏教版语文三上全册知识点(定稿)

苏教版语文三上全册知识点

《让我们荡起双桨》

1、全诗表达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2、文中“红领巾”比喻少年儿童。

3、“阳光”比喻党和人民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学会查“无字词典”》

1、“无字词典”指:生活里的学问。

2、学会查无字词典指: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3、课文告诉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生活中学。

4、表现“生活中学问大”的诗句或谚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处处留心皆学问。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古诗两首》

1、坐:因为;

泊:停船靠岸; 于:比; 啼:叫; 愁:忧愁。

2、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都是写秋景的名篇。

3、课外描写秋天的古诗 《山居秋暝》 《秋夕》

《做一片美的叶子》

1、我们要学习叶子: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2、关于叶子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练习1》

1、关于夏天的成语:

骄阳似火、汗流浃背、大汗淋漓

形容人高兴的成语:兴高采烈

喜出望外

眉开眼笑 和树木有关的成语:根深本固

根深叶茂

叶落归根 描绘自然风光的成语:夕阳西下 草长莺飞 湖光山色

2、会背诵《夜书所见》

《北大荒的秋天》

1、课文会背、会默。

2、多音字“转”

3、相同结构形容颜色的词语:银灰、血红、橘黄、金黄、碧蓝、雪白、碧绿

4、本课主要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5、课文第4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

6、(美丽富饶)的北大荒

《西湖》

1、课文会背、会默。

2、多音字“华”。

3、读熟课后练习4的4句比喻句。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比喻词说一句比喻句。建议:背诵积累一两句比喻、拟人句,造句时可以灵活运用。

4、课外描写西湖的诗句: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如诗如画)的西湖

《拉萨的天空》

1、课文会背、会默。

2、课文主要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练习2》

1、给带点字选择确切解释的方法:先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或整个词语的意思;把每一个解释选项代入词语,最符合句意或词意的便是。

2、形容建筑物的成语:高堂广厦 玉宇琼楼 错落有致 曲径通幽

形容山水风光的成语: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形容人欣赏风景后感受的成语: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和秋天有关的成语:金风送爽 天高云淡 金秋十月 秋高气爽

形容节假日热闹场面的成语:人山人海 车水马龙 水泄不通 张灯结彩

3、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

《蒲公英》

1、会用“嘱咐”造句。多音字“泊”。

2、课文是一则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听取长辈的教导。

3、大多数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到泥土中去生长,结果茁壮成长。可有一颗种子认为金光闪闪的地方有数不尽的宝贝,到那儿去会变成百万富翁,结果干死了。而另一颗种子认为湖面会给他带来欢乐,结果淹死了。

《三袋麦子》

1、多音字“干”

2、憨厚可爱的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食品吃了。勤劳节约的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慢慢吃。聪明能干的小猴则把麦子全都种下了地,第二年获得了大丰收。我最欣赏(小猴)的做法,因为它(聪明能干)。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处理(吃一半,种一半)。

3、(憨厚可爱)的小猪(勤劳节约)的小牛(聪明能干)的小猴

《哪吒闹海》

1、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封神演义》。赞扬了哪吒为民着想、勇敢机灵的特点。

2、“闹”的意思:扰乱、搅乱。

3、像哪吒这样的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还有:马良、孙悟空、沉香等。

4、(勇敢、机灵)的哪吒 《练习3》

1、种子的传播方式:蒲公英:风

苍耳:吸附在小动物或人身上

豆荚:自身弹射 葡萄:由小鸟吃下肚子随粪便排出

椰果:水

2、和动物有关的成语:雏鹰展翅 老马识途 鱼贯而入 倾巢而出 鸡飞狗跳 狼奔豕突 群龙无首 狡兔三窟

3、课外我还知道的有:鸡犬不宁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等

4、会背诵《晨牧》

《第八次》

1、多音字“几”。

2、课文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外国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3、课外积累的相关的名言是: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③愿望只是美丽的彩虹,行动才是浇灌果实的雨水。④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4、(坚持不懈、英勇爱国)的布鲁斯

《卧薪尝胆》

1、会用“建议”造句。

2、“卧薪尝胆”在课文中是指:勾践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还要尝尝苦胆的味道。薪:柴草。现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3、课文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4、(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勾践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1、多音字“脏”。会用“果然”“如果„„就„„”造句。

2、课文告诉我们: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观察思考,勤动手实践,一定会有所创造。

3、拓展: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4、(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雷奈克

《练习4》

1、和勾践相关的成语:

忍辱负重 以屈求伸 发奋图强 救亡图存 卧薪尝胆 羽翼丰满 报仇雪恨

2、《古今贤文 劝学篇上》会背会默,会在语境中灵活运用。如:如果你的同学只知道玩,你会对他说:“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来劝他珍惜时间。你的邻居下岗了,你会吟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来安慰他。你的爸爸看到你写的字比他写的漂亮,会称赞说:“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留言条。书写格式要求:称呼顶格写。正文开头空两格。署名、日期要写在右下角,上下对齐。正文语言要简洁、通顺。

4、第一至四单元主要人物形象或景点:

5、道理归类:

《蒲公英》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听取长辈的教导。《第八次》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卧薪尝胆》告诉我们:只有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才能取得胜利。《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东方之珠》

1、会用“倾听”、“闪耀”造句。

2、课文从“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三方面具体展现了香港的繁华与美丽。

3、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4、围绕“一到双休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

《小露珠》

1、课文会背、会默。

2、多音字“钻”

3、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4、课文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按时间顺序,写了小露珠从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

5、动物喜欢小露珠是因为:小露珠外表美丽。

6、植物喜欢小露珠是因为:小露珠滋润了植物,奉献了自己。

7、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答:因为小露珠不仅外表美丽,而且滋润了植物,奉献了自己。

《练习5》

1、城市的别称:济南:泉城

潍坊:鸢都

广州:羊城

重庆:山城

昆明:春城

哈尔滨:冰城

南京:石头城

宜兴:陶都

拉萨:日光城

2、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是因为„„,因此

3、城市繁华的成语:人头攒动、风驰电掣、车水马龙、华灯初上、流光溢彩 形容建筑物的成语:美轮美奂、巧夺天工

《石头书》

1、多音字“壳”

2、聚精会神(近义词):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3、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近义词:寻根究底。

3、(爱科学、爱探究)的川川、磊磊知道了:石头一层一层的,外形就像一册厚厚的书;石头上的字指的是雨痕、波痕、矿物;石头上的画指的是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

4、石头还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所以,我们把石头称为“石头书”。

5、大自然真是一部神奇的书。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让我知道了(地球是圆的),从(年轮)知道了(树木的年龄),从(滴水穿石)我知道了(坚持的力量),从(弱肉强食)我明白了(竞争的残酷)。

《小稻秧脱险记》

1、会用“纷纷”、“激烈”进行造句。

2、小稻秧遇到的险是:一群杂草跟小稻秧抢营养。喷雾器大夫帮小稻秧脱了险。《石榴》

1、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2、作者把石榴当成人来写,十分生动、形象。

《航天飞机》

1、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读熟。

2、航天飞机特点是:外形庞大;飞得高飞得快;本领大。《练习6》:

1、多音字辨析:

省:shěng 节省

xǐng

反省、发人深省 落:luî 落叶

丢三拉四 间:jiān 中间

jiàn 亲密无间、红白相间 参:cēn 参差不齐

shēn 人参

cān 参加

差:chā 差别、差距

chà

差不多

chāi出差

cī参差 称:chēng 称霸

chân 相称、匀称 兴:xīng

兴奋、兴风作浪

xìng高兴 行:xíng 自行车

háng银行

盛:chãng 盛饭

shâng茂盛、旺盛 传:chuán 传说

zhuàn 传记 好:hǎo 好人

hào好学

5、本练习成语,结构均为:——风——雨

3、《竹石》是一首题画诗。赞美了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千古名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军神》

1、课文第5小节,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会背、会默。

2、军神指:有超凡能力的杰出军人。

3、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

因为:刘伯承重伤后还能如此镇定;做手术坚决不用麻醉药;手术中一声不吭,忍着剧数刀数;手术后谈笑自如。刘伯承具有超凡的毅力和顽强不屈的品格。所以,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

4、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

5、可以概括刘伯承品质的词语有:坚毅顽强、顽强不屈、意志坚强、坚忍不拔。

《掌声》

1、多音字“落”“调”

2、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对小英的鼓励、期待。

3、小英的变化是: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4、有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同学们的掌声让小英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5、同学们第一次掌声是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第二次掌声是对小英的肯定、赞扬。课文中“掌声”的深刻内涵是指:鼓励、帮助、关心、支持。

6、拓展背诵:

掌声像一束阳光,温暖着我们的生活;掌声似一缕春风,轻拂着我们的心灵。掌声是一份真爱,拉近了你我的距离;掌声是一股力量,给我们信心和勇气。掌声中,我们和勇敢作伴,和信心牵手;掌声中,我们快乐地成长,自信地生活。珍惜别人的掌声吧,也不要忘记,把我们的掌声献给别人,因为,那是爱的音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金子》

1、彼得的梦想是:获得财富。最终,他靠着辛勤的劳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2、我的梦想是:(),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决心()。

3、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4、、最后一句话中的“真金”指:获得财富或者成功的方法。“金子”指财富。

5、彼得的品质:吃苦耐劳、留心观察、善于思考

《每逢佳节倍思亲》

1、会默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意思是: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4、拓展背诵: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练习7》:

1、脸谱的代表人物、性格特点:

关羽:红脸(忠勇)包公:黑脸(正直)秦桧:白脸(奸诈)孙悟空:猴脸

2、形容军人的成语: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运筹帷幄、好谋善断

3、《古今贤文》:

教育要多动脑的句子: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教育做事要有恒心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教育做事要专心的是: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教育学习做事不要依赖他人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教育做事要反复做,要勤奋刻苦的是: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孙中山破陋习》

1、陋习:指不文明的习俗。课文中的“陋习”特指“缠足”。

2、古代还有这些陋习:重男轻女、迷信、不相信科学,女子不读书等。

3、现在存在的陋习有:等车不排队、贪小便宜、随地吐痰等。

3、孙中山的品质:敢于反抗封建陋习,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

《练习8》:

1、激励人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成语要会默写。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3、《梅花》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

4、掌握请假条的格式:

第一行中间写“请假条”三个字。开头顶格写“称呼”,后加冒号。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后加感叹号。另起一行右下角写身份

姓名,另起一行右下角与上面对齐写上日期。

下载探究课教案(三上全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课教案(三上全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体育室内课教案全册

    七年级体育室内课教案全册 第一课:中学生体育课的目的与要求第二课人体与运动第三课体育与身体形态第四课:体育运动系统第五课:中学生急救基础知识(一)第六课:中学生急救基础知识(......

    初中劳技课全册教案

    《ZX2038型三用门铃》 学科:电工电子 授课对象:初中学生 第一节认识元器件(2课时)录像 本门课是针对学生开设的劳动技术教育课,主要向学生讲授电学的初步知识及趣味小制作。培养......

    四年级下册全册新疆课教案

    《新疆的行政区划概述》 教学目的: 会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区划图”,初步了解新疆与之相邻的省区和国家及新疆历史沿革等概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感,知道新疆是祖国大家庭中......

    探究课教案

    1. 飞机升空的道理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飞机升空的道理”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科学,探索新知方面的科学态......

    1B全册教案

    Unit 1 What’s your name?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为“询问对方姓名”。这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涉及的话题。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利用头饰将本课B部分的英文名字与句型Hi.......

    二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课全册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课全册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课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中所学的字词,能够读写正确 2、能流利地、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记自己喜欢的词语......

    二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课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中所学的字词,能够读写正确 2、能流利地、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记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同学们。......

    北师大版课标本第九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第九册 《天马》 教材简析: 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