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例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例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本课时从内容安排上,条理清楚,基本上是按照一条主线进行的,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个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活动及演示实验,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从能够从影响气候的诸多因素来综合认识气候成因,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一、主题
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特征,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切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摆脱通常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课,而是在学科中穿插了演示实验,综合了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学科整合和关联。课堂设计以实验、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二、操作过程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
生:都很自信,几乎齐声说:“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师提示:“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
生:“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教师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
引导归纳结论: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
孩子们露出欣喜的微笑,原来是地球形状捣的鬼,并争先恐后说出答案。
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1、自转
演示:手电筒配合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师:“当北京是正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什么时间?”
由于比较直观,学生很容易说出大约时间。
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由于地球的自转,北京地区一天当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
学生们凝视观察,并夹杂着小声议论声。
师进一步出示讨论:由于地球自转,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气温会发生什么变化?
因为化简了难度,孩子们很快举手抢答。
学生:“人们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
想一想:当太阳照射地球时,世界各地会同时出现早上、中午和晚上的变化吗?
学生们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求知的渴望,开始自发寻求答案。
归纳结论:世界各地随地球自转出现昼夜交替,因而一天当中,彼此存在着差异。
2、公转
演示:电脑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公转”
师:“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生:“近似圆形的椭圆。”
师:“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
生:“斜着身子。”
观察:“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师生归纳:正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
师:“太阳直射点总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哪些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下题:
春分: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
夏至: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
秋分: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
冬至: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
讨论:你能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吗?大家都来试一试。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
想一想:如果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世界各地在一年中,还会有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还会有四季的交替吗?
学生们恍然大悟,齐声喊:“没有!”
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除赤道地区外,各地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中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三、课后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师生一直注重的是背、记和考前突击,课堂上常常会有学生提出怎样背,记什么的问题,考试过后什么都忘了,最终学生学到的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缺少联系生活,而这与我们的教学宗旨恰恰是相违背的。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节教材在以往的教材安排上重点讲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学生觉得难,教师也觉得难,这样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越听越迷惑,教师觉得也累;如今教材结构发生改变后,内容安排也显得日益合理,难度降低,着重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想的多、动的多、说的多,化复杂为简单,复杂问题简单化,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提出关于阳光直射与斜射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抽象的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联系如今生活中发展速度很快的太阳能热水器来理解太阳照射角度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有趣和有用。
回想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说得多,学生认真地听;对比如今的课堂:学生说得多,教师耐心地听。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节教材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恐怕学生听不懂,一遍一遍的讲,结果却是感到教师讲得越透彻,学生反而越迷惑。现在想来,恐怕原因就在于用成人化的思维模式去教学生,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篇: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世界的气候》是初中地理课本的重要章节,而《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气候》的重要内容,难度比较大,七年级的学生地理基础比较差,怎样让学生接受这堂课呢?本节课的设计有如下特点:
设计思路:“实例——设疑——结论”,深入浅出。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影响气候的三个因素,因这三个因素的内容比较抽象,不经过具有一定深度的剖析,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所以我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和举实例等方式,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如从一盆沙和一盆水温度变化对比引申出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候的影响,利用一般人都知道的生活常识,让学生充分运用“相关联想”,加强对“海陆分布因素”的理解。突破了难点,把握住了关键,把握了重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同时也“知其所以然”。
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
读图、对比、启发提问贯穿教学始终,同时强调空间分布的概念,这节课采用了多张自制的幻灯片和景观图片,借此引导学生从地图与景观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增强学生阅图能力。
启发思路,讲练结合。精心设计启发提问,让学生始终在看地图和教师启发提问下,主动、积极地观察、思考,获得新知识。如“地形雨”的形成,看幻灯片时提出为什么云彩越来越高,降水却越来越少?通过幻灯设疑提问和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每讲一个知识点就设计题目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思考练习,加深印象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
重视师生双边活动和课堂气氛。
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师生关系融洽,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并让学生在想象中感知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程标准分析:
本本本节课所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是:
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2、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多,其中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三个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对气候影响最大的,其他因素因缺少知识基础或难以理解未在课标里面列出。
2、“课程标准”中的“分析”,不必从成因分析来理解,只要学生能比较出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可。
3、地理知识要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初步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气温、降水分布图,景观图等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有用地理事物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气候与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 影响气候的三个主要因素
五、教学难点
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
六、教法采用:
1、“问题解决式”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
3、计算机辅助教学
七:课前准备:利用Flash、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
第三篇: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我的课堂少什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重点介绍地球及其环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四节中的一部分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居住的地球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辩证地看待人地关系,为以后的地理学习以及地理学习方式的变革奠定基础。
整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第二板块:活动探究。
(1)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归纳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观察气温垂直变化和迎风坡降水示意图,归纳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举例说一说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出谋献策:给地球降温,我能做什么? 第三板块:总结作业。
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三点是可取的。
一、采取“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从“活动”开始,到“活动”结束,用“活动”贯穿整节课的始终。这种“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功能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还承担了相当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比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先让同学们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导他们找出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亚欧大陆东西岸和内陆的主要气候类型,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来发现影响气候的两大因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接着观察气温垂直变化和迎风坡降水示意图,总结影响气候的第三个因素:地形。在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了老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活动中,增强了教学的探究性和实践性,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从生活出发,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让学生觉得地理就在身边,是鲜活的。上课伊始,就用同学们的衣着变化导入:趁大家唱歌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大家的衣着有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又从他们身边的实例说起,有的说冬天穿棉袄,夏天穿裙子;也有的说冬天结冰不能开车,等等。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利用和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活动中思维有材料,发言有依据。
三、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加强了地理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边词》、《大林寺桃花》、《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印证了影响气候的三要素,而且也让学生明白地理和文学是有关联的。最后设计的“给地球降温,我能做什么?”又把学生带入环保领域。任何学科都不是单一的,地理也不例外,它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自然、社会、人
文领域和地理课程内容的综合。这种拓展延伸,真正实践了课堂内外的衔接、地理与生活的关联、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细细推敲,也有不少遗憾。我问我自己:我的课堂究竟少什么?
一、少“活”。大面积的同学在课堂上“默默无闻”,说的同学也是三言两语草草收兵。比如有同学在说影响气候因素时,就两个字“位置”就没了下文;也有同学说“不知道”。我觉得应该先给学生知识和思维上的铺垫,调动起他们的知识积累。因为没有积累就没有语言,没有生动的语言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氛围,也就更谈不上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了。引导学生说,关键是要激起他们说的欲望。在说到《大林寺桃花》时,若先给学生讲清“人间”和“山寺”的区别,他们就没有理解的难度了。
二、缺少“放”。总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害怕学生解决不了,总是忍不住要给他提示,在学生还没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就急于展示,欲速则不达。比如“我来试一试”这个环节,到底有多少学生弄懂了?我不禁扪心自问!放开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总结,即使得不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训练。
三、缺少“宏观调控”。最后两个环节: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也影响气候,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果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上做周密的规划,简洁明了地向学生提出要求,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不至于浪费这大好时光。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感谢这些“遗憾”,因为它为我指明了
努力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让我借用屈原的这句话自勉吧。
第四篇:专题复习七影响气候的因素
地理会考专题复习七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中考目标要求:
1、理解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
4、记住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能够绘制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知道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5、知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知道五带的名称和范围以及各带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基础知识回顾:
地球的形状:低纬度地区气温_____,高纬度地区气温_____
特点:_____交替
影响:一天中天气变化 自传产生:昼夜交替、时间的差异
特点:赤道以外的_____长短变化
公转影响寒带地区的__________现象
影响气候温带地区的__________现象
公转产生: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一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因素气温:同纬度地区,夏季陆___海____,冬季陆___海___
_____
近海但受不到海风吹拂的地区降水____
______。
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____
降水:迎风坡降水_____,背风坡降水_____。
影响局部气候
气候反常: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热岛效应等
27月,海洋出现在8月;北半球陆地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出现在2月。南半球相反。
3、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①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哪些?
②变暖的危害:
③措施:
怎样记住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可对照“地球公转示意图”,明确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时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掌握四季的划分,并通过列表归纳,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
三、中考链接:
1、(2011黑龙江哈尔滨)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更替B、四季变化
C、太阳的东升西落D、全球
变暖
(2011江苏无锡)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市举行。某小学计划9月11日全体师生参观世博园。据此回答2~3题。
2.9月11日,地球运行到(上图轨道中)
A.A—B之间B.B—C之间C.C—D之间
D.D—A之间
3.这一天关于上海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上海昼长夜短B.上海市寒冷干燥C.恰逢上海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一天D.上海进入闷热潮湿的梅雨期
(2011江苏无锡)读右图,判断4~5题。
4.在该图中()
A.太阳正好直射在赤道地区B.南
极地区笼罩在黑夜之中
C.北京的天还没亮呢D.对
全球来说,白昼范围大于黑夜范围
5.如图中所示,北京()
A.正午太阳升到了一年中的最高位置B.正好是新学期刚开学
C.白天短,黑夜长D.是一年中风沙天气最多的季节
7、(2011安徽巢湖)人类活动中可以调节气温增加降水
量的是()
A.填海造陆B.围湖造田C.植树造林D.毁林开荒
8、(2011安徽巢湖)造成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洋流因素D.地形因素
四、训练题:
1.下列气候特点或现象与其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青岛避暑胜地——地形因素B南北半球季
节相反——地球运动
C山前桃花山后雪——纬度因素D海南岛终年
如夏——海陆位置
2、同一纬度地区,A地海拔400m,B地海拔1900m,B地的气温是3℃,则A地的气温是()
A.9℃B.12℃C.21℃D.-6℃
3、一些科学家预测,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燃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中排放的CO2日益增多。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进而使全球有变暖的趋势,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适宜的方法是:①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②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 ③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④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4、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被称为“赤道雪
峰”,主要原因是()
A.海陆分布B.人类活动C.地球运动
D.地形地势
5、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地势B.地球的形状C.人类活动D.植树
造林
6.图示为山东某地春秋分和冬至日、夏至日正午射入窗户的太阳光线,其中表示冬至日的光线是()A.1B.2
C.3D.没有
7.下列节日时,我国昼夜长短相差较大的是()
A三八妇女节 B五一劳动节 C七一建党节D九月十日教师节
8.我们身边有很多现象,如果你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它们是有规律的,如一天
内物影长度的变化。下面是早上—正午
—下午物影长度的变化,正确的是()
A.短—长—短B.长—短—长C.长—再长—更长D.短—再短—更短
9.读地球公转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地球由A—B运动期间,南半球由冬季过渡到春季
B.当我国人民欢庆春节时,地球运行在CD之间
C.我国某地每年只有一天有太阳直射,该天日期应在地球运动到C 位置时
D.终年昼夜等长地方是赤道
10.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
⑴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用箭头标出地球
公转的方向
⑵地球公转至B点时,北半球的天气是_______,地球公转
至C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⑶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______,这时是____月____日.⑷地球公转至D位置时,南半球是_____季,这时北半球昼___夜____.℃
11.(2005.山东)下列哪些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A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冬季比夏季晚
每天东升西落
C极地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
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B太阳D我国
第五篇: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教案示例(二)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1.引入新课 前面学过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两极地区寒冷少雨,看课文中“想一想”,影响这两个地区气候不同的因素是什么?学生答,纬度不同;教师指出,影响气候的因素还有海陆、地形和洋流等。
2.教师列表留空、学生填空、师生共同分析原因:(举例说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高温多雨,西北内陆地区较冷干燥。)
(1)
(2)(3)
举例,喜马拉雅山南侧迎风坡年降水量最多处可达10000mm,北侧背风坡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下。关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分5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读图,在大西洋中找到北大西洋暖流[注意流向],在太平洋中找到千岛寒流[注意流向]。
第二步:比较,从纬度变化方向上来说,暖流与寒流有什么不同?怎样对二者的概念加以区别:
暖流——从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的洋流。寒流——从高纬度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的洋流。
第三步:对洋流下定义,不论暖流还是寒流,人们把大股海水常年朝一定方向的流动,叫做洋流(让学生用笔勾出来。)
第四步:两图(亚欧大陆两端的气候和洋流图,找出卑尔根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两地;卑尔根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气候图,注意两地的纬度、1月气温和全年降水量的差异)对照,说明洋流对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质疑,纬度高的卑尔根反而比纬度低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气温高22℃,为什么?)
第五步:小结如下:(4)
第五步:小结如下:3.做“做一想”的三个题,巩固新课。(1)我国江西庐山和山东青岛,为什么是夏季避暑胜地?
(2)我国黑龙江省北部为什么冬季漫长,多洋雪;海南岛南部则终年如夏,降水较多?
(3)英国伦敦位于50°N以北,冬季温暖湿润,海港不结冰;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海港,位于40°N附近,冬季却全封冻了,这是什么原因?
二、气候的地区差异
本段课文紧扣水热的不同组合,把世界的气候分为5个地带,教学以读图、画板图示意为主,适当结合影响气候的因素来讲,比较容易理解一些。
1.热带多雨地带——读图,分析在赤道两侧,因多上升气流。
2.温带湿润地带——读图,中纬度(强调30°~60°)沿海地带,受海洋及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影响,带来丰沛的水汽,见右图。
3.寒带和亚寒带——读图,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区,一是纬度高寒冷,二是下沉气流少雨。
4.干旱地带——读图,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少雨地区,一是下沉气流影响,二是风从陆→海,画板图(或纸图):
5.高山地带——画板图,说明: 板图,平放:从赤道向两极气候变化
竖立:从山麓到山顶同从赤道向两极气候变化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