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登月之旅》-说课稿
《登月之旅》说课稿
大庄小学 高兰秀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登月之旅》。本课教学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范畴。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4)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是: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讲解法。《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模拟实验、研讨探究;
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辅助。
第二篇:《登月之旅》-说课稿
《登月之旅》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登月之旅》。本课教学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范畴。
一、说教材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通过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是: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演示法、讲解法。《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让他们大胆操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
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1、远观月球;
2、探究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3、近观月球。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远观月球
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你知道月亮的哪些神话故事呢?
(通过回忆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唤醒学生探究月亮的欲望,同时引出最直接,也是观察月球的最早的工具——眼情。)
然后出示伽利略自制的望远镜,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月球上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直接出示伽利略及他的望远镜,让学生明白观察月球的技术越来越先进。)
2、探究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A、科学家对环形山的形成过程的认识
3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得出了新的结论,环形山是由于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B、做模拟环形山形成过程的实验。
(1)提出问题:刚刚的模拟实验中,环形山大小深浅各大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做出假设。
(3)制定实验方案:分小组分别讨论造成环形山大小不同的原因和深浅不同的原因。
(4)学生小组实验:
(5)学生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6)教师演示实验证明环形山在太阳光斜射的情况下看得更清楚。
3、近观月球 A、介绍月球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设备的更新,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全面具体,请看视频来了解月球。出示文字进行补充介绍月球。
B、介绍人类航天探月工程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航天探月工程,请大家阅读课本第44页阅读资料。
4、拓展想象
现在我们对月球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果你去月球旅行,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四、说板书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板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类认识月球的过程,第二部分是环形山的大小和深浅与陨石的大小和高度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月球的基本情况。
第三篇:登月之旅说课稿
«登月之旅»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登月之旅”。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教材、第二部分是说教法和学法、第三部分是说教学程序、第四部分是说板书。
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的第一课。本课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范畴。
一、说教材: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经历,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依据科学课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和取得的成果。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
4: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是: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要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但本课的教学内容不适合使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所以,我选用了谈话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演示法等教法和学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非常注重各个环节的处理,如如何引入课题,这是一节科学课,课题的引入不宜太复杂、太花哨,否则不但耽误时间,而且还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于是我采用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好奇心进行提问的方法引入,“你知道在天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谁吗?你们想不想知道月球上是什么样的?”这样,不但简单直接,而且直接把学生引到了学习状态。对课堂的结构及教学程序我也作了精心的安排,努力做到结构严谨、程序清晰。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过度上我更是下了大功夫,每一句过度语我都反复斟酌,如:在完成了模拟实验后,要进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的教学,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让学生读资料都显得突然和枯燥,我想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学生几乎都知道,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把月球称为地球的卫星,我就采用了提问激趣的方法来过度(你知道人们把月球称作地球的什么吗?为什么称月球是地球的卫 星呢?)从而自然地进行了过度,并又激起了学生对下一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语言的使用,我力争做到语言简洁干练、课堂上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语调亲切,态度和蔼,要向跟朋友一样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如在让学生总结模拟实验的实验结论时学生不知道如何总结,我是这样引导的---坑的大小与„„学生马上就说出---与石子落下的高度有关;与石子的大小有关。我还非常重视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增强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
教具准备:
1、相关图片。
2、沙子、石子、盘子。
3、模拟环形山成因记录表的小黑板。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1、激趣导入。
2、模拟实验,研讨探究,3、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一、谈话激趣导入。
1、问:在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什么?
2、再问:你们想不想知道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样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不但你们想了解月球上是什么样的,古时候人们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地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人类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出并板书课题:1:登月之旅
5、讲述: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的神话故事,用嫦娥奔月为引子让学生讲出另外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向往。
6、问:你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了解月球的吗? 古时候人们用望远镜观察月球,通过望远镜他们看到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还有高地和月海。并让学生认识月球上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二、模拟实验,研讨结果 7、30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而形 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才得出新的结论: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
8、出示地球的陨石坑图片给学生观察,让学生了解月球的环形山和地球的陨石坑的相似之处。
9、做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实验。老师演示实验,也抽取学生参加,让学生观察后说出实验结论并通过讨论得出实验结果。
10、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环形山是由流星和陨石的撞击而形成的。
11、观察石子坑中影子的变化情况布置学生课外去完成。
12、让学生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13、讲述:古代人是用望远镜了解月球的,现代人是通过什么来进一步了解月球呢?让学生讨论后说出:登上月球去了解月球,图片配合课本44页的“阿波罗号”登月资料了解人类的登月史。
14、人类登上了月球,月亮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了,人们发现:月亮其实并不美丽!(为什么?)
月亮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ºC,最低可降至零下170 ºC,在这样的环境下月球上没有动植物。有趣的是: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
15、我们对月球有了这么具体的了解,那你们想不想到月球上去旅游一趟呢?
到月球上去旅游,要做那些准备? 学生说,老师归纳。
15、总结:引导学生说说月球的基本情况,再说说人类之所以能够登上月球上去认识月球,完全是依靠什么?完全是依靠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最后简介我国的探月工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科学的欲望。
四、说板书 板书: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兴趣,板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模拟环形山成因的记录表,第二部分是月球的基本情况,第三是到月球上去旅游需要做的准备。
第四篇:《登月之旅》 说课稿
《登月之旅》说课稿
昌宁县第二示范小学 郭志武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登月之旅》。本课教学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范畴。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4)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是: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讲解法。《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模拟实验、研讨探究;
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赏月(课前欣赏有关月球的歌曲)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成为亚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随着一段视频,去一同欣赏那美丽的中秋月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共鸣和学习欲望。通过播放一段让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神秘的溶溶月色,让学生用感官来触动心底对月球的那种神往,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的起始,教师的适时评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探究的开始就享受到成功感。
二、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1、画月球图
通过电视、网络和图书资料,每个同学对月球也有不同的认识,月球表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学生自由画。
2、观察月球3D图
这是中国首次利用探月卫星在太空中近距离拍摄到的真实的月面图像,请同学们看一看。你发现什么?有许多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环形山,发布是杂乱无章的,有的是大环套小环的„„从而发现月面的最大特征。
3、了解古代科学家对月球的研究,提出问题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得出了新的结论: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从而提出模拟月球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三、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1、明确实验物品
出示任务卡:你已入选为小小科学家,现在你的任务是利用身边已有的材料探究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2、讨论、交流:
(沙面、石子、手电筒光、丢石子的动作分别模拟什么现象?可以怎样测量石子仍下的高度和石子坑的深浅。)(教师板书:环形山)
3、分组探究活动 分组探究。
4、学生汇报:
①实验中你们观察什么现象?②说说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③谈谈你们在实验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孩子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会产生一种喜悦感和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渗透科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的思想,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志趣。老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对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积极营造民主的学习、交流氛围。)
四、了解月球
1、学生自读课文
在1969年7月16日,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终于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人类的足迹。由此揭开了月亮神秘的面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4页。
2、阿姆斯特朗激动的说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现在你知道月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留下了足迹,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这表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月球„„)
五、拓展延伸
1、到月球旅游要做哪些准备
“神舟5号”、“神舟6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以及“嫦娥三号”的成功登月,这标志着我国探索月球的开始,中国人将在不远的将来登上月球。据说,到那时,我国还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如果我们有幸成为月球第一批游客,请设想一下,你将为难得的旅行做哪些准备?
学生自由发言。
2、做个月球模型
下面,我们每个同学就用橡皮泥做一个月球模型。
3、课堂总结(看视频)。
同学们,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古至今经历了“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船近距离拍照→登月探索”等一系列漫长的探索过程。让我们翻开人类探月的历史,一起来回顾一下。
(播放“月球概况”视频。)
月亮卡的制作由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同学们,随着嫦娥三号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展开太阳能电池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的国家。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希望为了我们共同的“飞天梦想”而好好学习,让我们期待着中国人真正登上月球的那一刻早日到来!
4、名言欣赏:
最后,用一句名言结束今天的课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们三点启示:其一,教师的备课要由以教材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线上来;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和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用有结构的材料对相关的科学素养进行“简约复现”,课堂上真正“流汗”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二,课堂教
学应由一切都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稳步推进(一个学生回答,全班都懂;一个学生会做,全班都会。这种由个别学生表演向前推进的课堂进程,是与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相悖的)的模式,转变为按学生探究学习的掌握程度或学生研究问题、提出问题思路进行教学,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体的教学。其三,教师的教学要变面面俱到为创设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教师的角色要由“搬运工”变为“引航员”或“交通警”,真正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2015-5-10
第五篇:登月之旅教案
课 题:
登 月 之 旅
学习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学习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学习难点: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学
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研究对象
1、欣赏月夜中的月亮。(出示幻灯片:月夜)
2、谈话:你看到了什么?
3、提问:关于月球,你有哪些疑问呢?
二、了解月球的概况
1、谈话:看来大家对于研究月球还是很感兴趣的。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
和探索,并幻想着能飞向月球,去真正了解月球。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来表达对月球的向往,你知道哪些故事呢?
2、学生介绍。(播放嫦娥奔月动画)
3、谈话:月球上真的有高耸的广寒宫、美丽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月球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4、出示伽利略及伽利略的望远镜
三、了解登月成就及条件
1、用幻灯片播放视频(“阿波罗”登月实况)
2、谈话:人类亲自登上月球,发现月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美丽,那么月球上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播放幻灯片)
3、介绍我国的登月成就。(播放科学小知识)
四、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1、谈话:人类登上月球后,发现月面上最显著的特点恐怕就是有很多环形山了(出示环形山图片),这一度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2、学生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做出假设,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
3、谈话:怎样来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4、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5、汇报实验方案,教师引导提出改进意见。(出示模拟环形山实验要
求及注意事项)
6、学生做环形山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7、汇报实验结果。
8、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9、教师小结。
10、实验: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
11、讨论:你认为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五、交流所学,延伸拓展
今天,我们的“嫦娥一号”探月工程仅仅是我国探索月球的起点,到我们能真正登上月球,甚至建立月球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今天我们可以乘飞船去月球。以你们现在对月球表面情况的了解,在出发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出示月球上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