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登月之旅》教学案例与评析(最终版)
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登月之旅
A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5单元《探索宇宙》的第一课。夜幕降临,天空中最耀眼的天体,无疑是月球了。月球是宇宙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可谓地球的近邻,但是这个邻居的真实面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一直不为人知。为此,干百年来,人类一直梦想能飞出地球,亲临月球,了解月球,但苦于当时落后的科学技术,一直只能“望月兴叹”。直到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在月球表面,月球的面纱才被揭去,人类才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了这个邻居。然而月球上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有高大的广寒宫、美丽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样呢?本课就是向学生介绍月球本身的知识以及登月的相关知识。课文首先向学生介绍在没有实施登月之前人们所了解到的月球的概况,并由此引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这是问题的引出;接着带领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环形山的形成,这是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再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工程及所取得的成就,这是研究的再深入;最后通过讨论,了解飞向月球需要作那些准备,这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教学准备:
有美丽月色的录像带、介绍月球概况的影像资料、阿波罗”登月实况的图片、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手电筒等。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出研究对象。
1、观看录像。(播放一段美丽月色的录像)
2、谈话:看到了什么?
3、提问:关于月球,你有那些疑问呢?
【评析】通过播放一段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神秘溶溶月色的录象,让学生用感官来触动心底对月球的那种向往,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很自然地引入到人们对于月球的探究历程。
二、认识月球的概况。
1、谈话:看来大家对于研究月球还是很感兴趣的,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飞向月球,去真正了解月球。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来表达对月球的向往,你知道哪些故事呢?
2、学生介绍。
3、谈话:月球上真的有高大的广寒宫、美丽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4、教师播放录象介绍人们了解的月球概况。(没有实施登月之前的)
【评析】教师空口白话地介绍月球概况显然不如用录象介绍来得好。录象不仅能穿越越时空,全面介绍千百年来,人们研究月球的历程及其研究成果,而且因为它声、像、画合一,而深受学生喜爱。只有学生喜爱的,学生才会好学,才会学好!
三、了解登月成就及其条件。
1、用幻灯片播放图片。(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登月计划和“阿波罗”登月
实况)
2、谈话:人类亲自登上了月球,对月球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3、教师讲解人类登月后的新发现。
4、谈话:美国人已经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那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
5、讨论: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哪些准备?
6、汇报、交流。
7、小结:要登上月球,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大家从现在起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的登月工程献策出力。
四、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1、谈话:人类登上月球后,发现月面上最显著的特点恐怕就是有很多环形山了,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一度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2、提问:那同学们,你认为环形山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3、讲解:300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但是,月50年前,科学家得出新的结论,认为这些环形山是受到来自宇宙的流星和岩石的撞击而形成。
4、谈话:怎样来证明科学家的想法呢?
5、教师讲解实验步骤。
6、学生实验研究。
7、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
【评析】解释环形山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里,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模拟实验研究——应用实验数据解决问题,让其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全过程,不仅获取科学知识,也使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到了提高。
9、讨论:你认为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五、交流所学延伸课外。
1、谈话:今年,我国的“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将在不久的将来登上月球。据说,到那时侯,我们国家还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还将招聘一批月球旅游导游。同学们,到时候如果你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啦!想成为月球旅游导游吗?好,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当一回月球旅游小导游,作为一名月球旅游导游就必须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那你们都知道那些月球知识呢?
2、学生交流所知道的月球知识。
3、布置作业:写一篇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
【评析】用“免费到月球旅游”来吸引学生参与到交流月球知识的环节,无疑,使学生原本已经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又高度集中,课堂达到高潮。作业布置别具一格,既让学生不自觉地复习了所学,又促使学生为了写好导游解说词而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精彩片段赏析: “讨论登月条件”教学片段
师:美国人已经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那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 生(齐):想!
师:那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要做哪些准备呢?
(学生小组讨论)
师:下面谁先来跟大家说说? 生1:到月球上去要带上氧气瓶。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月球没有氧气,不带氧气瓶我们在月球上就没法呼吸了,会死掉的!
师:还有呢?下面来交流的同学最好把原因也一起说,行吗? 生(齐):行!
生2:我想还要穿上一件具有空调作用的宇航服,因为月球上有时后气温要低到零下一百多度,有时后又高到一百度左右。
生3:我想补充马昊的意见,最好这件宇航服还要重一点,因为月球的引力太小,要不然,人一不小心就会飞起来的。
生4:还要带上水,因为月球上没有水,没水人会渴死的。生5:还要带上食品,和专门的大、小便工具。师: 恩,大家想得可真周到!
生6:我认为首先要有火箭和宇宙飞船,先把我们飞出地球。生7:还要有登陆仓,要不然怎么到月球呢? 生8:我觉得我们还必须要有强健的身体。
生9:我想:还必须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操纵宇宙飞船。师:是啊,以上同学们讲的这些,都需要有渊博的科学技术才能解决。所以,希望大家从现在起好好学习科学本领,长大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为祖国的登月工程献策出力。
【片断评析】:让学生讨论“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哪些准备?”其实是对学生所知的月球知识的一次大检阅,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复习课上所学知识,还会在脑海中回忆课外获得的知识。另外,利用这个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要克服月球上不能让人生存的条件,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从小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航天事业的志向。无疑,上课教师这个环节的处理,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教学手记
本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月球知识,这其中包括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包括登月的相关知识。课文上,这两个部分是分开的,当中是“研究环形山的形成” 的环节。我们觉得学生在了解了月球的概况后接着了解人类登月后了解到的对月球的新认识比较自然,因此,我们就把“研究环形山的形成”这个环节靠后进行了。另外,我们觉得宇宙单元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考虑和信息技术整合,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点,把枯燥无味、学生却又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解决掉。
(杨柯君)
第二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难点: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课件①回顾人类观察月球的历史;②环形山形成的资料;③月球形状及第一次登月情况;
(2)演示实验器具: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学生准备:
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及实验报告单等。教学模式:想像——了解——欣赏——模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小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1、欣赏月亮。
2、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名学生交流)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一次——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二、了解月球。
1、谈话:图片介绍人类观察研究月球的历史。
【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师】: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撩开月亮的神秘的面纱。直到1609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并绘制出了月面图。他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月亮)认识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2、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你们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同学们,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400年,就出现过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
3、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
(1)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有关月球的知识,那么你们这些知识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可能会说从书本上,电脑上了解到的)
(2)师:书本上、电脑上的知识又来自于哪里呢?(学生回答)(3)师:是呀,这些知识都来自于科学家们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在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航天科技的发展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成功奠定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来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4)播放“阿波罗登月”的视频资料。
三、探究环形山的形成
1、师:登上月球后发现月球上有很多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也叫做月坑。那这么多的环形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2、指名学生交流。
3、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4、实验(讲清实验要求和注意问题)。
学生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做出假设,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板书:陨石撞击)谈话:假设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那我们怎样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汇报实验方案出示“(1)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2)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不同的石子。”两张表格,教师引导提出改进的意见。出示友情提醒:①不同的高度距离一定要明显,相同的高度请组长指定一个高度;②做完第一次实验后,一定要将沙盘中的坑弄平后才做第二个实验。学生做环形山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完成课后77页的活动记录。汇报实验结果,讨论:
a)第一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b)第二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思考的真缜密,科学家就具备这样的气质。谈话:那如果老师想要观察月球上的环行山,你觉得怎样观察?下面老师请组长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一下沙盘中的坑,观察坑影子的变化?小组讨论一下,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师小结: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农历的初
七、初八和22、23左右。
四、总结全课,观赏月球。
1、谈话: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关于月球的许多知识。
2、介绍中国的登月计划
(1)师:同学们,我们知道美国已经成功登陆月球,而登上月球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梦想,那同学们知道我国的科学家们为登月作了哪些准备呢?(2)学生交流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对祖国的航天事业非常关注,相信经过我国科学家的努力,我们的航天员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能登上月球,圆我们祖先的梦想,我也衷心希望我们同学中将来也能出几个航天之星。
3、如果你有机会来作一次真正的月球旅行。那根据你们的了解,去月球旅行需要做那些准备工作?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月球旅游的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
第三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登月之旅》,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登上月球。多少年来人类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船接近月球照相观察--------飞船接近月球照相观察——对所看到的月球表面的研究——推测环形山的形成——模拟试验分析——终于完成登月之旅——采集月球表层样品带回地球分析等等一系列的探索,才对月球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本课的内容遵循人类认识是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不能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
圣的殿堂。
二、学情分析:
这样的课是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虽然学生对月亮、太阳这些宇宙天体有所了解,但对于它们的关系、大小及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缺乏系统的了解。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初步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回顾人类观察研究月球的历史,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3、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
进步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五、教学准备:
1、课件:(1)月球资料:(2)伽利略观察月球图片(3)幻灯片(4)阿波罗
登月实况图片。
2、模拟环形山形成记录单。
3、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环形山的照片或音像资料。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你的眼中是怎样来描述月亮的?
【教学评价: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来说说对月亮的了解,激发学生对
这一话题的兴趣。】
2、(课件出示中秋赏月图)瞧,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美丽夜景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你们想上月球上旅行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登月之旅。(板书课题)【教学评价:通过播放一段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神秘溶溶月色的录象,让学生用感官来触动心底对月球的那种向往,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很自然地引入到人们对于月球的探究历程。】
(二)回顾探索历程。
1、过渡:同学们,从古到今,人类就很想到月球上去,但是却实现不了,因为什么呢?(技术落后)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才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诗歌来表达内心的一种感受。你能说出几个来吗?
【教学评价:教师空口白话地介绍月球概况显然不如用录象介绍来得好。录象不仅能穿越越时空,全面介绍千百年来,人们研究月球的历程及其研究成果,而且因为它声、像、画合一,而深受学生喜爱。只有学生喜爱的,学生才会好学,才
会学好!】
2、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提问:刚才有一位同学的回答里面有描述月球上面有什么?是那个故事?真的如故事里面描述的哪样吗?(出示课件月球表面图17世纪初期,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看到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4、小组交流后回答。
(三)实验探究,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课件出示陨石坑和环形山图)谈话:真的如同学们所说是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吗?老师怎么觉的有些同学的眼睛里带着疑惑的目光,怎样才能让这样同
学相信这是事实呢。
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月球逐渐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观看大
屏幕。(播放 “伽利略观察月球的图片”并在播放过程中教师配合介绍)
1609年,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他发现月球表面有许多地方都布满了圆形的坑——叫做环形山,他还发现了高地和“月海”(月海有引号,教师心里要明白怎回事,防止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发问解释不了)。30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间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注意:课件此时定位在——环形山画面)这就是陨石
坑也叫环形山。(板书环形山)
3、学生猜测: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环形山,你认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4、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火山喷发、陨石撞击。一般学生此时已经认同陨
石撞击。
(提示:教师心里要知道——环形山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这一解释:根据人类登月后在月面设置的“月震仪”的探测资料得知,和地球相比,月球是个地质不活跃的天体。在过去的46亿年间,月球从来不曾有过频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动)
5、谈话:这个实验怎样做呢?不妨请小组商量一下怎样模拟这个实验。
6、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得出一个可行严密的模拟实验方案。
7、老师也为大家设计了一个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方案,供大家参考。播放课
件: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方案。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大约3厘米的细沙。2)从同一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3)再从不同高度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
8、下发记录单,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下去巡视,做有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9、小组领各自需要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沙盘“环形山”的大小与下落石子哪些因素有关?(板书大小有哪些因素?)
10、交流结论:看来还真是被砸出来的,这些坑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板书大小、速度)【教学评价:解释环形山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里,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模拟实验研究——应用实验数据解决问题,让其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全过程,不仅获取科学知识,也使其科学探究能。】
9、谈话:老师现在有一个忙请同学们帮一下,请你用手电筒照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比较好?
10、小组完成并回答。(每月农历十五或十六,此时月亮最亮最圆)(提示:直射时看的清楚全面;斜射时看不全,而且有阴影)
(四)拓展延伸。
1、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那么人
类对月球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资料交流,教材44页:科学家们发现,月球像地球的卫士一样绕地球环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提示:恒星月周期是27.3天;朔望月周期是29.5天)
2、讲述:(课件配合:图片——阿波罗登月实况,教材44页上有)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实施了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7月16日,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以每小时40000千米的速度奔向月球。三天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阿兰德林离开指挥舱,驾驶登月舱成功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激动的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从此揭开了月亮神秘的面纱,人们发现,月亮其实并不美丽!
3、合作探究:月球的体积与地球相比有多大?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有多远?月球上有空气、水、动物和植物吗?月球的资源情况?
4、师播放课件(幻灯片),学生结合资料了解月球概况: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此时课件定住,不关闭,为后面的问题做准备)
5、我们即将前往月球旅行,想一想,去月球旅行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结合课件里的月球概况交流,交流后关闭课件。)
6、请同学们自由学习学习,学生阅读理解。
7、谈话:现代的科学技术也发达了,各国也制定了登月计划,而且已有很多国家开始实施,那么你知道我国的有没有登月计划?实施了没有?
8、学生回答。
9、谈话:我国也有登月计划,(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看我国的登月计划。(中国的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进行,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绕”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期,即环绕月球进行不接触月表探察,时间是从现在开始到2007年;“落”是着月探测,亦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二期,时间是2007至2012年;第三期“回”的时间是2012年至2017年,主要工作是在月球表面着陆,并采样返回!)
10、教师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神舟5号飞船首次载人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飞船搭载2名宇航员再次成功发射;2008年9月25日神舟7号飞船搭载了3名宇航员再次发射成功,并有翟志刚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实现绕月飞行。目前,神舟8号、嫦娥2号即将整装待命,请大家做好一切准备,我们随时准备出发!!)
(五)作业设计:写一篇月球之旅的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
竞赛。
【教学评价:用“免费到月球旅游”来吸引学生参与到交流月球知识的环节,无疑,使学生原本已经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又高度集中,课堂达到高潮。作业布置别具一格,既让学生不自觉地复习了所学,又促使学生为了写好导游解说词而获取更
多的课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七、设计特色简述:
《登月之旅》这课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难。为此,在课前,我细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设计。本节课,主要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的办法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运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和借助于多媒体图片教学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从中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是很艰辛的漫长过程。
第一,在课始,我创设谈话交流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了人们开始对月亮的探索只是凭着想象。利用图片展现月球环形山与地球陨石坑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为在地球环境下模拟月球环形山奠定基
础。
第二,引导学生确定模拟对象,即沙面模拟月面;石子模拟流星或陨石;手电筒光模拟阳光;丢石子的动作模拟流星或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行动;以保证模拟实验目的明确,观察有效。在用手电筒斜着照射石子坑时,看到的现象会更加明显,也更像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环形山。这样引导观察更有效。
第三,本课中我播放了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号,登上月球后离开指挥舱踏上月球的精彩瞬间,引出我们将走进宇宙,了解宇宙。我们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去探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地球以外的东西。本来学生对宇宙就充满了好奇,加上这些生动故事的描述,学生对所学的材料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八、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流星和陨石的大小 环形山(大小有哪些因素?)
撞击速度
九、学生记录单设计: 沙盘“环形山”大小原因探究实验:
问题:沙盘“环形山”的大小与下落石子哪些因素有关?
预测:沙盘“环形山”的大小与下落石子的()和()有关,下落石子(),沙盘“环形山”()。
不变的因素
改变的因素
沙盘“环形山”的大小
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可以推断:月球环形山的大小不同 是由于陨石的()和()不同造成的。
第四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单元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天空中星体”的内容来建构的,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原、月球的运动变化,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月亮、太阳这些宇宙天体还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对于它们的关系、大小及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缺乏系统的了解。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初步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像这样自己发光发热的星体叫恒星。
2、理解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
3、知道月球基本情况。
4、知道什么是行星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5、会在夜空中辨认北斗星和北斗七星。
6、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7、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典型历史事件。
8、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9、关注我国和世界之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知道环形山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重点:
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和借助于多媒体图片教学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课,主要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的办法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中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是很艰辛的漫长过程。教学流程:
一、导入
谈话:(课件出示中秋赏月图)瞧,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美丽夜景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你们想上月球上旅行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二、了解人类从古到今的探索过程
1、谈话:同学们,从古到今,人类就很想到月球上去,但是却实现不了,因为什么呢?(技术落后)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才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诗歌来表达内心的一种感受。你能说出几个来吗?
2、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提问:刚才有一位同学的回答里面有描述月球上面有什么?是那个故事?真的如故事里面描述的哪样吗?(出示课件月球表面图17世纪初期,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看到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4、小组交流后回答。
三、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课件出示陨石坑和环形山图)谈话:真的如同学们所说是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吗?老师怎么觉的有些同学的眼睛里带着疑惑的目光,怎样才能让这样同学相信这是事实呢。
2、学生回答。(实验)
3、谈话:这个实验怎样做呢?不妨请小组商量一下怎样模拟这个实验。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得出一个可行严密的模拟实验方案。
5、小组领各自需要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
6、小结:看来还真是被砸出来的,这些坑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
7、谈话:老师现在有一个忙请同学们帮一下,请你用手电筒照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比较好?
8、小组完成并回答。
四、了解人类登月计划
1、谈话: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了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的更加多了一些(课件出示月球概况),请同学们自由学习学习。
2、学生阅读理解。
3、谈话:现代的科学技术也发达了,各国也制定了登月计划,而且已有很多国家开始实施,那么你知道我国的有没有登月计划?实施了没有?
3、学生回答。
4、谈话:我国也有登月计划,(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看我国的登月计划。
5、教师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
(中国的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进行,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绕”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期,即环绕月球进行不接触月表探察,时间是从现在开始到二○○七年;“落”是着月探测,亦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二期,时间是二○○七至二○一二年;第三期“回”的时间是二○一二年至二○一七年,主要工作是在月球表面着陆,并采样返回!)
五、拓展
1、谈话:我们中国也有了自己的登月计划,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现在假如你就是那位中国的第一名登月宇航员,请仔细想一想,上月球之前,你需要克服那些困难,为此要做好那些准备工作。
2、小组交流回答。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神话故事
模拟实验
环形山的大小深浅与什么有关
流星和陨石大小
撞击速度
教学反思:看到这一课,我感觉很难上,因此,细细研读了教参,也做了一些PPT。在教学时,前二部分的教学还算顺利,第三部分模拟实验部分学生对于设计实验就开始不怎么会设计了,费了好些功夫才算设计好,这样,课才勉强学完。
因此这节课给我很大的感触就是,课堂中的细节在设计时一定要处理好,而且实验的设计应该更加科学严谨。
老师简介:李建国,清徐县东于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学特色: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参于实验。获得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获奖荣誉:太原市科学优质课一等奖,清徐县科学教学能手称号,中心校骨干教师。
第五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自己动脑动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高效的科学课呢?我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登月之旅》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是如何注重有效和高效的。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4.能做模拟环形山的实验。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教材处理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唯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本课第一部分阐述了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从未停止对月球的向往与好奇。重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认识月球,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能解释环形山的形成。探究环形山形成的实验,这一部分要结合具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了解月球的表面。第三部分让学生拓展学生思维为登月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方法指导
本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进行验证——教师做出小结”这种方法展开教学的,使学生充分参与到了课堂当中,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引”。
课前小研究:
1.介绍月球的基本情况。2.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3.我国在2004年2月13日公布了首次探月计划,通过学习,你能向大家介绍嫦娥计划的详细内容吗? 教学过程:
一.才艺展示,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和播放一段使学生感到即熟悉又陌生、即亲切又神秘溶溶月色的录像。
预设的师生活动:对月球的那种向往,并提出疑问,使同学们对月球产生浓厚的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进一步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也很自然的引入同学们对月球的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问题一:了解月球的概况? 1.谈话:看来大家对于研究月球还是很感兴趣的,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 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飞向月球,去真正了解月球。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来表达对月球的向往,你知道哪些故事呢? 2.学生介绍。
3.谈话:月球上真的有高大的广寒宫、美丽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 玉兔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4.教师播放录象介绍人们了解的月球概况。(没有实施登月之前的)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不如观看录像形象生动。录象不仅能穿越时空,全面介绍千万年来,人们研究月球的历程及其研究成果,而且因为它声、像、画合一,而深受学生喜爱。只有学生喜爱的,学生才会好】
预设的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加深对月球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二:了解登月成就及其条件
1.用幻灯片播放图片。(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登月计划和“阿波罗”登月 实况)
2.谈话:人类亲自登上了月球,对月球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3.教师讲解人类登月后的新发现。
4.谈话:美国人已经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那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 5.讨论: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哪些准备? 6.汇报、交流。
7.小结:要登上月球,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大家从现在起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的登月工程献策出力.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哪些准备?”其实是对学生所知的月球知识的一次大检阅。
预设的师生活动: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复习课上所学知识,还会在脑海中回忆课外获得的知识。另外,利用这个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要克服月球上不能让人生存的条件,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从小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航天事业的志向。
问题三: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1.谈话:人类登上月球后,发现月面上最显著的特点恐怕就是有很多环形山了,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一度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2.提问:那同学们,你认为环形山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3.讲解:300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但是,大约50年前,科学家得出新的结论,认为这些环形山是受到来自宇宙的流星和岩石的撞击而形成。
问题四:利用资源,验证科学
1.谈话:怎样来证明科学家的想法呢? 2.教师讲解实验步骤。3.学生实验研究 4.汇报实验结果。5.小结。
6.实验: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7.讨论:你认为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设计意图:解释环形山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预设的师生活动: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模拟实验研究——应用实验数据解决问题,让其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全过程,不仅获取科学知识,也使其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交流所学,延伸课外。
1.谈话:今年,我国的“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将在不久的将来登上月球。据说,到那时侯,我们国家还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还将招聘一批月球旅游导游。同学们,到时候如果你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 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啦!想成为月球旅游导游吗?好,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当一回月球旅游小导游,作为一名月球旅游导游就必须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那你们都知道那些月球知识呢?
2.学生交流所知道的月球知识。
3.布置作业:写一篇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
设计意图:用“免费到月球旅游”来吸引学生参与到交流月球知识的环节,无疑使学生原本已经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又高度集中,课堂达到高潮。
预设的师生活动:作业布置别具一格,既让学生不自觉地复习了所学,又促使学生为了写好导游解说词而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
问题五:这节课上得可真开心,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登月之旅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谈收获的过程中,系统的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巩固的目的。
结语:衷心地希望同学们爱上宇宙、爱上科学,努力学习,将来亲自去解开宇宙的更多秘密,创造属于我们的时代。浩瀚的宇宙等待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