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_201112033353318

时间:2019-05-12 20:2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_20111203335331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_201112033353318》。

第一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_201112033353318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 回民社区小学

孙立国

教学课题: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 探索宇宙》中的第1课。教学背景:《登月之旅》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奥秘。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表达了人们飞向月球的美好愿望。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们三点启示:

其一,教师的备课要由以教材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线上来;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和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用有结构的材料对相关的科学素养进行“简约复现”,课堂上真正“流汗”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其二,课堂教学应由一切都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稳步推进(一个学生回答,全班都懂;一个学生会做,全班都会。这种由个别学生表演向前推进的课堂进程,是与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相悖的)的模式,转变为按学生探究学习的掌握程度或学生研究问题、提出问题思路进行教学,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体的教学。

其三,教师的教学要变面面俱到为创设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教师的角色要由“搬运工”变为“引航员”或“交通警”,真正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第二篇:《登月之旅》教学反思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4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月之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1

新课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创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因而教学过程关键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学生对未知领域比较感兴趣,对宇宙空间充满了好奇心,我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沿着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自主探究月球的特点。教师多方搜集筛选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探索宇宙的意识和兴趣。

这节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上的形成成因。本课是六年级科学上册《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能解释环形山的形成。这节课我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有效教学。

1、让学生有了思维碰撞的平台。怎样让学生在科学课中的探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撞击出科学的真谛、震撼着学生的灵魂?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展示、交流、碰撞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通过必要的现代化的交流媒体、手段,出示足够的信息、图片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本节课出示了大量的月球的图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月球,产生探究月球的欲望。

2、让学生真正“做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了解月球的环形山,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这节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上的形成成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3、以学生真正成为主人。一开始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既而由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作出猜想,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想清楚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进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选择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他们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证明了他们是有能力的。正如一为哲人说过的:“对我们而言,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并不要求人人都达到某种目标,关键在于他“经历一次典型意义的探究经历,并能在经历中有所得。

4、改变了“用教材教”。本节课在不违背科学课的基本理念的条件下,本着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教材进行了重构:我在教学中将把教材的第一部分“古往今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和第三部分“近现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这两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5、发挥了课前准备的作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月球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布置时,应该有明确的目的,也要围绕某些重点来收集。否则,交流时要么不知所云、不着边际,要么内容重复、长篇累牍,没有一个重点。如果让学生围绕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分组进行收集,效果会更好。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2

看到《登月之旅》这个课题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难。在上这节课之前,我细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设计。活动导入环节通过欣赏视屏,不仅使学生在音乐和美图的欣赏中获得美感和对月亮的亲切感,同时也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人类对月亮的感情。这一环节是建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第二环节通过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史。远近不同距离拍摄的月球图片给学生带来了认知的方便,视觉的直接冲击使学生迅速感受到了天文望远镜的威力和科学的伟大。第三环节,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继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在活动中学生的假设和猜想还是很大胆的。

在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细节点上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其实真的很简单。因为这样,所以我调整了教材的使用策略。这样做,使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可以自己参与设计实验,自己明确实验的要点和目标、注意事项,自己思考并总结出模拟环形山的方法。从而了解月球环形山为什么会是大小不一、深浅不同且近似圆形的原因。这样的延伸要求看似轻描淡写、可有可无,但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方向的引导却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看得更清楚”的理解上存在偏差。部分学生认为比较光亮就是清楚。所以教师的陈述还要再斟酌。

本节课给了我很大思考:在科学活动中,一个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做学生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中一些细节的处理如何把握?实验的设计如何更加科学严谨?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3

教学背景:

《登月之旅》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奥秘。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表达了人们飞向月球的美好愿望。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们三点启示:

其一,教师的备课要由以教材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线上来;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和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用有结构的材料对相关的科学素养进行“简约复现”,课堂上真正“流汗”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其二,课堂教学应由一切都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稳步推进(一个学生回答,全班都懂;一个学生会做,全班都会。这种由个别学生表演向前推进的课堂进程,是与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相悖的)的模式,转变为按学生探究学习的掌握程度或学生研究问题、提出问题思路进行教学,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体的教学。

其三,教师的教学要变面面俱到为创设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教师的角色要由“搬运工”变为“引航员”或“交通警”,真正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4

今天,在社区学校执教了一节六年级科学课《登月之旅》,反思如下:

1、能按预想的方案做实验,并仔细观察,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从不同高度扔下同一石子,从同一高度扔下不同石子,孩子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一种喜悦感和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渗透科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的思想,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志趣。

2、老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对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积极营造民主的学习、交流氛围。

3、我在上课过程中,没有按照常规的思路(教材的思路)去做,过多的考虑让学生探究研讨,这种“偷懒”方法,而是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结果给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研究的气氛非常浓,学生回答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4、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三点启示:其一,教师的备课要由以教材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线上来;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和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用有结构的材料对相关的科学素养进行“简约复现”,课堂上真正“流汗”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二,课堂教学应转变为按学生探究学习的掌握程度或学生研究问题、提出问题思路进行教学,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体的教学。其三,教师的教学要变面面俱到为创设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

5、因为停电等原因,导致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合理,造成了前紧后松的现象,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第三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国培计划2014小学科学班 詹满学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天空中星体”的内容来建构的,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原、月球的运动变化,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本课是单元中的第一课,从离我们最近的星球——月球开始,带领学生一步步了解宇宙的奥秘,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中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是很艰辛的漫长过程。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月亮、太阳这些宇宙天体还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对于它们的关系、大小及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缺乏系统的了解。本节课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关于月球及人类探索月球历史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知道环形山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重点:

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和借助于多媒体图片教学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课,主要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的办法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中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是很艰辛的漫长过程。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谈话:晚上出门,看到一轮皎洁的明月,你有什么感觉?

2、这是一些美丽月景,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自人类诞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对月球充满了好奇,一直梦想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并经过了几千年的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跟随人类探索月球的脚步,开展一次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3、关于月球大家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问题。

二、了解人类从古到今的探索过程

1、谈话:同学们,从古到今,人类就很想到月球上去,但是却实现不了,因为什么呢?(技术落后)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才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诗歌来表达内心的一种感受。你能说出几个来吗?

2、学生回答。

3、提问:刚才有一位同学的回答里面有描述月球上面有什么?是那个故事?真的如故事里面描述的哪样吗?(出示课件月球表面图17世纪初期,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看到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4、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20世纪,人类已经有能力将卫星送入月球轨道,近距离的观测月球?我们来看看人造卫星的观测能给我们的问题带来哪些答案呢?

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带领学生了解有关月球大小、地月距离、地形地貌等相关知识。

三、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课件出示陨石坑、火山和月球环形山图)

问:你们猜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的猜测有根据吗? 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2、学生回答。(实验)

3、谈话:这个实验怎样做呢?。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得出一个可行严密的模拟实验方案。

5、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6、小结:看来还真是被砸出来的,这些坑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一些环形山真是月球早期火山活动留下来的。

7、谈话:老师现在有一个忙请同学们帮一下,请你用手电筒照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比较好?

8、小组完成并回答。

四、了解人类登月计划

1、谈话: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了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的更加多了一些,但月球上到底什么样,有没有生命,月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要想得到答案,唯有登上月球,才能解开谜底。

2、播放视频,了解人类登月计划及取得的成果。通过这段视频,你们的那些疑惑得到了解决?

3、学生回答。

4、谈话:我国也有登月计划,(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看我国的登月计划。

5、教师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

(中国的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进行,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绕”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期,即环绕月球进行不接触月表探察,时间是从现在开始到二○○七年;“落”是着月探测,亦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二期,时间是二○○七至二○一二年;第三期“回”的时间是二○一二年至二○一七年,主要工作是在月球表面着陆,并采样返回!)

五、拓展

1、谈话:我们中国也有了自己的登月计划,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现在假如你就是那位中国的第一名登月宇航员,请仔细想一想,上月球之前,你需要克服那些困难,为此要做好那些准备工作。

2、小组交流回答。

第四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难点: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课件①回顾人类观察月球的历史;②环形山形成的资料;③月球形状及第一次登月情况;

(2)演示实验器具: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学生准备:

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及实验报告单等。教学模式:想像——了解——欣赏——模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小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1、欣赏月亮。

2、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名学生交流)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一次——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二、了解月球。

1、谈话:图片介绍人类观察研究月球的历史。

【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师】: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撩开月亮的神秘的面纱。直到1609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并绘制出了月面图。他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月亮)认识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2、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你们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同学们,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400年,就出现过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

3、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

(1)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有关月球的知识,那么你们这些知识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可能会说从书本上,电脑上了解到的)

(2)师:书本上、电脑上的知识又来自于哪里呢?(学生回答)(3)师:是呀,这些知识都来自于科学家们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在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航天科技的发展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成功奠定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来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4)播放“阿波罗登月”的视频资料。

三、探究环形山的形成

1、师:登上月球后发现月球上有很多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也叫做月坑。那这么多的环形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2、指名学生交流。

3、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4、实验(讲清实验要求和注意问题)。

学生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做出假设,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板书:陨石撞击)谈话:假设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那我们怎样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汇报实验方案出示“(1)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2)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不同的石子。”两张表格,教师引导提出改进的意见。出示友情提醒:①不同的高度距离一定要明显,相同的高度请组长指定一个高度;②做完第一次实验后,一定要将沙盘中的坑弄平后才做第二个实验。学生做环形山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完成课后77页的活动记录。汇报实验结果,讨论:

a)第一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b)第二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思考的真缜密,科学家就具备这样的气质。谈话:那如果老师想要观察月球上的环行山,你觉得怎样观察?下面老师请组长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一下沙盘中的坑,观察坑影子的变化?小组讨论一下,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师小结: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农历的初

七、初八和22、23左右。

四、总结全课,观赏月球。

1、谈话: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关于月球的许多知识。

2、介绍中国的登月计划

(1)师:同学们,我们知道美国已经成功登陆月球,而登上月球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梦想,那同学们知道我国的科学家们为登月作了哪些准备呢?(2)学生交流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对祖国的航天事业非常关注,相信经过我国科学家的努力,我们的航天员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能登上月球,圆我们祖先的梦想,我也衷心希望我们同学中将来也能出几个航天之星。

3、如果你有机会来作一次真正的月球旅行。那根据你们的了解,去月球旅行需要做那些准备工作?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月球旅游的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

第五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自己动脑动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高效的科学课呢?我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登月之旅》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是如何注重有效和高效的。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4.能做模拟环形山的实验。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教材处理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唯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本课第一部分阐述了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从未停止对月球的向往与好奇。重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认识月球,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能解释环形山的形成。探究环形山形成的实验,这一部分要结合具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了解月球的表面。第三部分让学生拓展学生思维为登月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方法指导

本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进行验证——教师做出小结”这种方法展开教学的,使学生充分参与到了课堂当中,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引”。

课前小研究:

1.介绍月球的基本情况。2.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3.我国在2004年2月13日公布了首次探月计划,通过学习,你能向大家介绍嫦娥计划的详细内容吗? 教学过程:

一.才艺展示,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和播放一段使学生感到即熟悉又陌生、即亲切又神秘溶溶月色的录像。

预设的师生活动:对月球的那种向往,并提出疑问,使同学们对月球产生浓厚的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进一步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也很自然的引入同学们对月球的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问题一:了解月球的概况? 1.谈话:看来大家对于研究月球还是很感兴趣的,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 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飞向月球,去真正了解月球。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来表达对月球的向往,你知道哪些故事呢? 2.学生介绍。

3.谈话:月球上真的有高大的广寒宫、美丽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 玉兔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4.教师播放录象介绍人们了解的月球概况。(没有实施登月之前的)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不如观看录像形象生动。录象不仅能穿越时空,全面介绍千万年来,人们研究月球的历程及其研究成果,而且因为它声、像、画合一,而深受学生喜爱。只有学生喜爱的,学生才会好】

预设的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加深对月球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二:了解登月成就及其条件

1.用幻灯片播放图片。(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登月计划和“阿波罗”登月 实况)

2.谈话:人类亲自登上了月球,对月球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3.教师讲解人类登月后的新发现。

4.谈话:美国人已经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那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 5.讨论: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哪些准备? 6.汇报、交流。

7.小结:要登上月球,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大家从现在起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的登月工程献策出力.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哪些准备?”其实是对学生所知的月球知识的一次大检阅。

预设的师生活动: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复习课上所学知识,还会在脑海中回忆课外获得的知识。另外,利用这个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要克服月球上不能让人生存的条件,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从小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航天事业的志向。

问题三: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1.谈话:人类登上月球后,发现月面上最显著的特点恐怕就是有很多环形山了,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一度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2.提问:那同学们,你认为环形山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3.讲解:300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但是,大约50年前,科学家得出新的结论,认为这些环形山是受到来自宇宙的流星和岩石的撞击而形成。

问题四:利用资源,验证科学

1.谈话:怎样来证明科学家的想法呢? 2.教师讲解实验步骤。3.学生实验研究 4.汇报实验结果。5.小结。

6.实验: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7.讨论:你认为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设计意图:解释环形山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预设的师生活动: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模拟实验研究——应用实验数据解决问题,让其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全过程,不仅获取科学知识,也使其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交流所学,延伸课外。

1.谈话:今年,我国的“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将在不久的将来登上月球。据说,到那时侯,我们国家还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还将招聘一批月球旅游导游。同学们,到时候如果你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 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啦!想成为月球旅游导游吗?好,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当一回月球旅游小导游,作为一名月球旅游导游就必须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那你们都知道那些月球知识呢?

2.学生交流所知道的月球知识。

3.布置作业:写一篇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

设计意图:用“免费到月球旅游”来吸引学生参与到交流月球知识的环节,无疑使学生原本已经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又高度集中,课堂达到高潮。

预设的师生活动:作业布置别具一格,既让学生不自觉地复习了所学,又促使学生为了写好导游解说词而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

问题五:这节课上得可真开心,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登月之旅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谈收获的过程中,系统的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巩固的目的。

结语:衷心地希望同学们爱上宇宙、爱上科学,努力学习,将来亲自去解开宇宙的更多秘密,创造属于我们的时代。浩瀚的宇宙等待着你。

下载《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_201112033353318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_20111203335331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单元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天空中星体”的内容来建构的,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原、月球的运动变......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登月之旅》,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 ,飞出地......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 月 之 旅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篇一: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单元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月亮、太阳这些宇宙天体还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对于它们......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五篇

    看到《登月之旅》这个课题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难。在上这节课之前,我细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设计。活动导入环节通过欣赏视屏,不仅使学生在音乐和美图的欣......

    《登月之旅》教学案例与评析(最终版)

    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 1 、登月之旅 A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5单元《探索宇宙》的第一课。夜幕降临,天空中最耀眼的天体,无疑是月球了。月球......

    登月之旅教案汇总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备课人:高英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2、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3、能够模......

    《登月之旅》-说课稿

    《登月之旅》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登月之旅》。本课教学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范畴。 一、说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