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吆喝》教学实录
《吆喝》教学实录——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一中学 王皓
标签: 吆喝 分类: 教案收藏 2009-06-24 09:11
课前:课件展示北京的胡同,播放音乐。
溯源引流、导入新课
【师】(聊天口吻):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整体感知、感受特色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初步的预习,现在,让我们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生放声朗读课文五六分钟)【师】你看到了哪些物品?
(气氛稍紧张,生1、2站起来却答不出,说话结结巴巴)
生3:烤红薯 生4:青菜
生5: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读书,发现了作者用时间线索串起了纷繁的吆喝。很善于归纳,发现了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与修理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师】: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的最多? 生:(齐说)吃的
【师】是呀,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4.【师】: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 生1:热闹的北京城。生2:繁华的北京城。
生3:我看到了一幅老北京人生活的画面。看到了老北京人吃、穿、玩儿的情景。生4:我看到了一个个吆喝的生意人,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车,放声吆喝着。有过来买东西的人,就停下担子,热情地介绍商品。买东西的人走了,就又挑起担子,边吆喝边走远了。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同学们的感悟力想象力真强,初读课文,就读出了——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其实,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读吆喝就是读风情。市井风情[板书]。
三读课文、三赏吆喝 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师】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生1:“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师】说的我也想去吃一碗了。生2:“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
【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儿话音可是检验北京话地不地道的试金石呢,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
生2: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师】嗯,口感也酥脆。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 生3:“蜜”写出了甜
【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
生4:“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
(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
生5:“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齐读烤白薯这一段.)
【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生6:“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
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 生齐答:冰
【师】那还有一个字呢?
生:“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生闭眼想)
【师】其实大家可以再胆大些,在老北京厂甸的葫芦儿,是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讲解场景)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 生齐:唱出来的!
【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
生
1、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师】音色音高的变化。
生
2、最起码也得像戏剧里半说半唱的道白 【师】运用唱腔。生
3、得力气足嗓子脆„„ 【师】这可真是一种本事。生
4、合辙压韵。
【师】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生:(分组准备)
【师】先吆喝抛砖引玉,馄饨喂——开锅!
生选吆喝,学吆喝,有的自创起了吆喝,气氛很活跃(其中一个学生的吆喝博得全场师生的鼓掌,掀起了课堂高潮)。
【师】看来老北京城商贾云集啊,有武汉的、有西藏的、有重庆的、还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潜质。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想不想欣赏一下原滋原味的北京吆喝? 生:想
【师】讲我们再来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感受一下京腔京韵的魅力。(放PPT烤白薯)肠气回肠呀 生:真象京剧(放PPT卖菜的。)
【师】怎么样?和周杰伦有一比吧。(生点头笑,称是)
【师】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
生1: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是体现北京人性格特点的艺术。生2:有老北京的京剧味,就象一首歌。【师】:英雄所见略同,所以作者把它比作什么? 生:比作声乐的艺术
【师】品读吆喝,就是品读声乐艺术:声乐艺术[板书]
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
【师】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既不是明净雅居中舞文弄墨的专业作家,也不是璀灿灯光下引吭高歌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呢? 生:小商贩
【师】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
生1:从第4自然段可看出,他们从早到晚,非常辛苦„„
生2:从第10段也可以看出来,那时北京冬天,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可这些人还是起一大早去卖东西,可见他们生活很艰辛。【师】: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 生:收入微薄。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两捆萝卜个大”一个大就是一个一个铜板。生2:“冰棍儿——三分”一天五十根才一块五。„„
【师】:他们从大清早到深夜,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日,走街串巷,肩挑背扛。用心的吆喝也就是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一个铜板。吆喝就是他们苦乐生计的承载。同学们很善于品读文字。从一句吆喝词儿中,就读出了他们艰难困窘的生活处境,读出了他们忙碌艰辛的生存状况:生活状况[板书] 三读、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
【师】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第六段这个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这是作者写的最详细的一个人物,我们一齐朗读第六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
(一生举手强烈要求自己单独读.)
【师】这位同学要单独读,行,你先单独读吧。
生(用说书的口吻,娓娓道来,普通话字正腔圆,同学们自发掌声。)【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哦。同学们的掌声给了你最好的肯定。
刚才这位同学已经把作家这种品评式的介绍,朗读得很到位,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假如我们自己就是卖馄饨的,把这段文字当作自己的独白,又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呢?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表情动作,我们再用独白的方式朗读一遍。(生读)
【师】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
生1:从“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
生2:还可以看出吆喝人的热情,把事情做得很好,尽管自己很辛苦,但是对顾客还是很真诚,很实在,所以,可以看出热情。
生3: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生描绘吆喝人面带笑容热情招待顾客的场景)„„ 【师】:有的品评,有的描绘,同学们都读出了生意人的热情、质朴、诚信,面对如此艰辛的生活,他们不失诚信,把吆喝声喊得那么嘹亮动听,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1:对生活的热爱
生2: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 生3:很乐观。
【师】在这些底层生意人中,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决不只是一个人,你看卖柿人自得其乐,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儿、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决不失了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投递的目光决不单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师】:(课前音乐复现中,师边总结边板书)品读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市井风情、读出了声乐之美,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更读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吆喝最动人的美丽,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人生境界 [板书并勾画枝叶]
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师】: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也有许多象吆喝一样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同样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百姓的智慧,反映了平凡人的生活,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北京有北京的吆喝,宜昌有宜昌的巴山舞、四川有四川的龙门阵„„我们的武汉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的文化名城,在我们身边有哪些正在消逝或已经消逝的民俗?作为武汉人,你能发掘出这样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并从中读出我们武汉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态度吗?大家议一议
(分组讨论4、5分钟,师到各组点拔)生1:汤包、热干面、睡竹床。
【师】这位同学一口气说了许多武汉的民俗风情,看样子,作为武汉人我们还是蛮自豪的,那从这些民俗中,我们读出了父辈祖辈们怎样的生活处境和生活态度呢?读出了我们武汉人什么样的个性特征呢?
生2:汉绣、汉剧、码头号子,可以反映我们当时的文化,我们武汉人的智慧。
生3:别人觉得我们武汉人不文明,其实我们很热情,很豪爽,比如天热我们睡竹床,打赤膊,这表现了我们武汉人的热情豪放。
【师】:睡竹床、打赤膊,为什么就是热情豪放呢?
生4:把街当成自己的家,把外人当亲人,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这就是武汉人的豪爽。【师】:人与人之间日不设防,夜不闭户,足见民风淳朴,也能见其豪爽。生5:我觉得说武汉风俗得用武汉方言 【师】呵呵,坚决支持!
生5:(用武汉话)我们武汉是三大火炉之一,(„„学生从地理到历史,引名家篇章,从武汉人生存状态到武汉人性格特点,侃侃而谈,师适机追问,引出精彩。)不拘小节,热情豪爽,不怕困难,这就是我们武汉人。(生开始用方言,后时而普通话,时而方言,老师笑说这是为了照顾老师,怕老师听不懂)
【师】铃声将起,我们的课堂讨论暂时就到这里。(生叹气遗憾)最后,请允许我把一首反映老武汉人生活场景的歌曲送给大家,让这歌声和萧乾的一声吆喝,带着我们走向生活,去了解和搜集这些正在消逝和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去接近和感受我们祖辈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并以此作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第二篇:《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吧,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相声。
播放卡通相声《卖布头》。(时间约1分36秒)
大家都被相声演员模仿的叫卖声逗乐了,看来这老北京城的吆喝还真是有趣,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吆喝》,一起感受一下老北京吆喝的特色吧。
(二)展示教学目标,生齐读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吆喝词,品味吆喝词的语言美。
2.通过品味吆喝背后的人文美,感悟吆喝者的精神美,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时间:3分钟)
(三)读吆喝 知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提到的哪些物品的吆喝声? 2.本文写了很多吆喝声,却不显得散乱,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注意把握关键句和过渡句,做圈点勾画)师顺势小结:老北京城啊真是有它的独特之处,走街串巷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修理行业、小吃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看来做一个老北京市民真是幸福。同学们看一看文中涉及哪个种类的吆喝最多?(吃的)都说民以食为天,老北京人也是如此。
(时间:7分钟)
(四)赏吆喝 品语言 • 3.假如你穿越到老北京的胡同巷子里,听到各种小吃的叫卖声,你最想买那种,这种小吃的吆喝是如何吸引你的?
举例:“馄饨喂------开锅!”,开锅二字形象生动地体现馄饨的新鲜热气腾腾。
“硬面-----饽饽”,用词朴实,硬字让人感觉饽饽很有嚼劲、很香。(生试范拉长声音读)
“喝了蜜的大柿子”,拟人手法,“喝”和“蜜”字感觉柿子是又甜又多汁。(生读,提示: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强调重读蜜、大。不能换成“糖”。)
“烤白薯哇,真热乎!”冬天里听到这一声“真热乎”,太诱惑人了。(提示读出诱惑)
“葫芦——刚蘸的!”突出其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芦——冰塔儿”,用了比喻,冰字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塔字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人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提示读出儿化音和节奏感)师小结:看来,可别小看这些普通的吆喝词,看起来简单,可是是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质朴又不失鲜活。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呢。
4、听一听 老北京的吆喝声,并试着模仿。(可一起来模仿。)
生可能回答:像京剧,像唱歌,有京味儿。
师小结:是啊,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这些吆喝者们是普通的老百姓,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而作者为什么会把目光和文本投向了他们呢,写了这么一篇优秀的文章来展现他们,那么除了吆喝词本身的语言美,应该还有更多的美点值得我们去探究。
2(时间:10分钟)
(五)合作探究
• 速读课文4-14段,思考:除了吆喝词的本身的语言美,还有哪些美点值得我们去探究? •(可以从吆喝者的精神,作者的情感,吆喝这种文化的特点等角度思考。)• 提示:先独立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合作探究3分钟,并推选发言人展示讨论成果。师举例示范:如从第十二自然段中,我发现这些吆喝者们很有幽默感。
生可能列举:
从第四自然段中,我发现这些吆喝者们生活辛苦但为人诚信。
从第十三自然段中,我发现这些吆喝者们生活乐观。
(引导:为什么?因为作为一个乞丐,生活落泊,可是他吆喝的语调却很欢快。一点都不像乞丐。)
„„
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师小结: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些吆喝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小商贩,他们的生活总是艰难因窘、忙碌艰辛的。从清早到深夜,无论夏日还是寒冬,他们走街串巷、肩挑背扛,卖力的吆喝就是为了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几块钱。可是从他们这一声声吆喝声中,我们听不到抱怨与痛苦,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真诚、朴实、乐观,感受到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在作家的笔下,我们不仅读出了老北京吆喝声中的乐趣,更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读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我想这境界就是吆喝最动人的美丽,也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那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文化现象,其实我们曲阜的吆喝也能够唱得有声有色。
(时间:8分钟)
(六)学一学: 日常生活中你都听到过哪些吆喝呢?
(现在的吆喝声少了,我们可以试着为我们曲阜的特色美食写一写广告语)
(七)写一写:为曲阜当地的特色美食写一写广告词。
看来同学们都很有创作的潜力啊。从同学们的创作中我感受到大家对生活的观注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啊,每个人的言行往往折射出他对生活的态度,我们文中出现的那些小商贩们也是如此。(时间:10分钟)
(八)拓展延伸:“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是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我们该如何保存吆喝这种逐渐消失的记忆呢?
多媒体投示内容。
(九)结束语。
我们曲阜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的文化名城,在我们身边有哪些正在消逝或已经消逝的民俗?作为曲阜人,你能发掘出这样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并从中读出我们曲阜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态度吗?
请同学们了解和搜集这些正在消逝和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
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去接近和感受我们祖辈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并以此作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时间4分钟)
第三篇:《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荣智学校 张宏斌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理清文章思路,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人文气息,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诵读,品读和独立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独特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价值观:处处留心皆学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
教材重、难点:把握文章结构,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品味平易生动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
(1)、课前搜集资料、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解,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并能够利用生活中常听到的吆喝声初步了解吆喝的特点。
(2)、课上诵读品味、合作探究: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反复朗读获得的朗读体验,涵泳语言,探究作者情感,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的民间文化的情感。
(3)、课下复习巩固、联想创新:通过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我们地域特点,展开想象,大胆创新,为某一行业设计吆喝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短巷长街昼夜忙,山楂锅里蘸风霜,辛酸苦辣化为糖。吆喝声声担晓月,红灯闪闪映夕阳,举家日子一肩扛。请同学们猜猜老师读的这首小诗写的是哪一种行当?(卖冰糖葫芦的)时值入冬,卖冰糖葫芦的也悄然出现在大街小巷,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模仿卖冰糖葫的,给大家吆喝吆喝吗?(请学生吆喝,并由学生适时点评)的确,这一声声清脆婉转、抑扬顿挫的吆喝穿越了五千年的沧桑,它所形成的民风民俗是传统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萧乾的笔下,感受那京味十足的吆喝声!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本文围绕吆喝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是怎样被作者条理清晰地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并归纳文本内容。)
教师进一步追问:你能概括作者笔下的吆喝具备哪三个特征吗?你是怎么发现的?(时间性、功利性、音乐性)(学生探究)
三、品味吆喝,赏析语言:作者通过回忆老北京一系列的特色风味的吆喝声,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让我们再次快速阅读课文中描写从早到晚、一年四季的吆喝的段落,看看你对哪句吆喝最感兴趣?吆喝给大家听听,并以“我喜欢
这句吆喝,因为它 ”这一句式说一句话(可以从吆喝的内容,语言的生动性,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谈理由)。(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吆喝文中吆喝的内容,并探究语言特点。)
(声音:有的厚实、细而高、低而深沉、忽高忽低…… 词儿:有的朴素、简洁、生动、热闹、戏剧性…… 音韵:有的合辙押韵……
唱腔:有的是半说半唱的道白…… 修辞:有的词儿有对比、拟人……)
活泼泼的字儿,顺溜溜的句子,读来如边品茗,边听顿扬起伏的古筝,妙不可言!那么,通过这些吆喝声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大家互相交流。(学生通过对吆喝唱词的分析,进行想象和联想,交流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老北京城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和本文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
四、结合语句,体会情感:课件展示冰心读了《吆喝》,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七十年前的北京城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萧乾也说过:“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看来,作者在《吆喝》一文中怀念的不仅仅是吆喝的内容,他还怀念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小结:这些吆喝者只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没受过高等教育,却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对吆喝、对生活进行着艺术创造。自得其乐的卖柿人,质朴厚道的卖硬面饽饽的,即便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透过他们的吆喝,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面对他们,我们投递的目光决不单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而此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想说什么呢?请同学们交流。
五、课堂总结:近一个世纪前的老北京的风物人情,如今大多数已然消逝如烟,丝缕难觅;有的虽还在,“也改了方式和作用”。普通话取代了京味十足的吆喝,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四合院的灵魂,也被钢筋水泥掏空了。对于那逝去的东西,萧老于流利的行文、素朴的言语中,透着智慧,透着温厚,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因此,我们更读到了一个文化人的良心,文化人的责任。处处留心皆学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生活,做一个有良知,铁肩担道义的仁者、智者、勇者!
六、板书设计:
吆喝
萧乾
合辙押韵的声乐艺术 忙碌艰辛的生存现实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真诚感谢各位专家评委不吝珠玉。
第四篇: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兰滩九年制学校
周兴菊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情感与态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教学重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并有所感悟。
(2)、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的感情。教学难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并有所感悟。
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
引导发现法
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唤起情感
大家知道刚才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吗?它就是老北京的吆喝声。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就北京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今天老是想带同学们随着作家萧乾的脚步一起去听一听老北京的吆喝声。
二、说吆喝
1、展示课文学习目标,指名读
(1)、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并有所感悟。
(2)、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的感情。(3)、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和保护工作做一点贡献。
2、走近萧乾
萧乾, 原名萧秉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3、有人说,吆喝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细细品味那起伏有致的吆喝声,昔日的生活片段,人生的种种印象都能渐渐鲜活起来、、、、、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 生找,指名读。)
同学们很善于读书,很善于归纳,发现了老北京这么多的吆喝声,而且这些吆喝声涉及的行业也很广。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这么多的吆喝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读者一一介绍的?
明确:
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且杂,但作者却介绍的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的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面对这样的吆喝,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进行朗读并分析。
三、赏吆喝
作者怀着这么多的感情回忆了小时候一年四季,从早到晚老北京的吆喝声,你觉得描写的最精彩的是哪个?用“我认为
最有趣,因为
。”这一句式说一句话。
(可从语言的生动性、声调的变化、音韵节奏等方面谈理由。)
(生自由发言)
四、品吆喝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此时可能最想听到的是老北京真正的吆喝声吧!好,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几段吆喝,体会老北京的吆喝声,在欣赏的过程中,请仔细听听,北京方言的吆喝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儿化音
合辙押韵 超级模仿秀:
老北京的吆喝,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用自己的语调展现其中的“京味儿”。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抓住大显身手的机会哦!
(生分组准备,师可以先吆喝抛砖引玉:馄饨喂——开锅!)
五、编吆喝
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时能听到吆喝声,只是有些显得过于简单粗糙,缺少韵味。假设你是一名小商贩,请为自己的商品创作一则吆喝广告。注意吆喝词尽量压韵,尽量口语化,贴近生活。
六、结语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七、实践活动:
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我国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现在,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应注意抢救。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到民间采风去,深入生活,收集、调查、整理种种“吆喝”,或收集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愿同学们都能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五篇:《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
黄堤镇二中 蒋志涛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赏析语言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把握文章结构。
2、体会语言方面的特点。
3、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如:卖豆腐的,收破烂的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卖豆腐的吆喝。2.学生吆喝自己课下模仿的吆喝声。(出示课题)
3.教师小结:那或长或短,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出示作者简介)
二、走进《吆喝》,把握文章内容。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播放读音)。
2、出示词语,指名读并纠正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连接语:现在的吆喝声越来越少了,旧时的吆喝声已成为了民间的艺术,让我们听一听老北京的吆喝,感受一下京腔京韵的魅力。(播放相声《卖布头》片段)
(二)、默读课文,自我思索以下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三)、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归纳、板书并出示课件。
(四)、学习作者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四、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写作风格。
出示问题:
1、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了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杂了些?
2、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声,其余的只简单说他们卖什么? 学生质疑,研讨,教师归纳。
五、课堂随笔
为一种小商品设计一则吆喝小广告。
六、总结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板书:器乐(引入)从早到晚(5——9)声乐(叙述)吆喝早上(5—7)晚上(8—9)春天一年四季(10)到夏天口头广告(评说)吆喝的内容吆喝的声调秋天到冬天吆喝的音韵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