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3油坊校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制度
油坊校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制度
一、课堂教学改革纳入学校年度考核
1、承担校级课堂教学改革示范课或公开课,一次加2分;承担镇级课堂教学改革公开课或示范课,一次加3分;承担县级及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课堂教学改革公开课或示范课,一次加5分。
2、在校级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重点发言,一次加2分;在镇级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重点发言,一次加3分;在县级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重点发言,一次加5分。
3、凡是发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和案例,考核时,比发表非课堂教学改革的论文和案例,同级别的均多加1分。
4、主持有关课改的小课题研究,并在学期末上缴相关研究材料,学校相关部门审核,符合要求的,主持人加3分,参与者加2分
5、考核分数将作为学校评优评先的依据。
6、考核分数将作为学校计算教师绩效工资的依据。
二、课堂教学改革纳入学校骨干教师评审的条件
是否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所起的作用,将作为我校骨干教师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我校向上级教育部门推荐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重要条件之一。
三、课堂教学改革纳入学校选送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和培训的条件
是否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所起的作用,将作为我校选送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和培训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课堂教学改革纳入学校评优评先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所起的作用,作为我校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在学校评优评先中一票否决。
五、扣分规定
1、无故不参加集体备课或教研活动者,每次扣学年度考核分2分。
2、不承担学校规定的公开课任务者,每次扣学年度考核分5分。
六、优秀教师培养(一)
培养目标
完善师资培养的有效机制,使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精湛的教学技艺,掌握和运用教科研前沿的成果,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能不断完善、发展自我。培养出一批省、市、县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形成优秀教师的群体,形成拥有名师,名学科的名校。
1、教师努力目标
学生尊敬的人,家长放心的人,群体认可的人,实绩突出的人。最终实现四高、四转化。
(1)由“接受型”转变为“开拓型”,教师应主动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主动迎接新科技的挑战,主动开拓自己发展领域。
(2)由“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教师从只会一门学科转到教多种课程。
(3)由“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掌握科研方法,对先进的教育策略有研究、选择、运用的能力。
(4)由“同类型”转变为“特色型”,教师应改变统一的教学风格,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自我,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教师发展方向 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方面能为人师(起榜样作用);教学方面一专多能(起示范作用);教育方面造诣较深(起咨询作用);教育科研方面成果突出(起带头作用),能操作现代化教育技术,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竞争意识、自信自尊、尊重他人、讲究效率,有乐观向上的健康人格,向“四高”目标发展。
(1)高素质:具备现代化教育观念,具有爱心、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有合作、竞争的精神。
(2)高学历:45岁以下全部达到大专学历,有40%的教师达到本科学历。
(3)高技能: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具备组织教学、指导学习、引导探究的创新能力。
(4)高水准:具备科研的能力,善于总结和提练,干得出成绩,讲得出道理。
(二)、培养范围
已获得市级以上(含市级)课堂教学比赛一二等奖、参加过市级以上(含市级)公开课、观摩课、获得市级(含市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均列入骨干教师培养的范围。
(三)、主要措施
1、抓师德教育,促观念更新
以请进来与走出去方式相结合,采用听、说、读、写等不同方式在教师中开展颂师德,扬师风,铸师魂的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和学生观,具体落实到四心:爱心、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
(1)学习课程化
教师每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并进,坚持做好学习摘记,保证每小周一次业务学习。每学期组织教师外出参加活动。在内容上突出时代性和科研性、探索性,形成教师学习的课程化。(2)、评选制度化
结合师德学习,学校每年评选“十佳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形成一种竞争的激励机制,目的是推动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高尚的情操,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教育观,形成优秀教师群体。
2、抓自培力度,促整体提高
(1)高质量地做好工作。在教学工作中骨干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示范、观摩、检查、评估等的课堂教学任务。工作受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和学校的肯定,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居年级和本学科前列。
(2)带头实践课改精神。上好各类示范课、公开课,常上常新。
(3)压担子分任务。让部分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参与学校和教研组的管理,在实践中打开思路,学会协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倡导自我培训。提倡骨干教师充分利用时间自读、自悟,把读书和运用现代技术作为必修内容,上校园网,教育信息网,远程教育网学习。要求认真参加校本培训及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学历培训,并做到学以致用。
(5)加强课题研究。结合新一轮课改精神,每人至少参与一个县级及以上的课题研究,并把备课、上课、评课、理论学习与科研结合,两年内有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有成果展示。
(6)提倡一专多能。引导骨干教师多方位地学习,有奋斗目标,有主攻方向,不断提高自我,超越自我。(7)继续实行“师徒结对”带教制度。能者为师,每位骨干教师都要带一位青年教师,通过带徒弟互相促进学习,共同提高带教水平。
(8)大胆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探索教改新路、敢于尝试、反思和修正,敢于走自己的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3、抓激励机制,促队伍优化
师资队伍要形成一流优化,要靠精心规划,措施落实,另一方面要创设一个积极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精神、物质、情感等多方面给骨干教师的激励,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机制。
(1)成就激励。在教学、教育工作上创特色,每年进行上课、写论文、设计教案等评比,优秀课堂教学拍摄录像,搞个人专集,好的文章、论文推荐到报刊杂志,学校每年出专辑(包括学生作品专辑)。
(2)荣誉激励。学校每年评选十佳教师、优秀班主任、明星教师等等。
(3)物质奖励。论文、讲课比赛、公开课等按照《学校教科研奖励制度》中的条款执行。(4)情感激励。教师父母生病领导前去看望,家有特殊情况学校给予各种物质或精神的帮助,每年结合重大节日赠书、赠物,定时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在活动中联络感情,密切关系。
2014.09.05
第二篇:6油坊校区领导干部办公用房管理制度
油坊校区领导干部办公用房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我校区领导干部办公用房管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设节约型校园。根据《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通知》(中发〔2013〕13 号)等文件的要求,结合我校区实际,现就学校办公用房管理的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学校党政机关处级及以下人员办公用房安排原则 学校股级及以下人员办公用房以学校为基本核算单位,按照本单位现有干部职数、人员多少进行总量核算和管理。
二、学校党政机关股级及以下人员办公用房配置标准 学校党政机关股级及以下人员办公用房(按使用面积计,不含公共会议室与卫生间)核定标准:每人6平方米左右。
三、学校领导干部办公用房实施要求
1、各校负责人对照上述公用房安排原则和配置标准合理安排和使用本部门办公用房。如果本部门现占用或使用办公用房超过上述配置标准的,必须主动及时进行调整、腾空,超过配置标准的办公用房退交后勤处。
2、校内工作调动的,由调入单位安排办公用房,原单位的办公用房不再保留。
本规定由校区校委会负责解释。
2014.09.05
第三篇:人才培养制度
1总则
人才培养制度
1.1为贯彻集团公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使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公司人才储备与开发进入一种有序、稳定、持续发展的局面,提升公司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公司管理,技术人员素质,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2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一致、讲求实效的原则,实行目标管理策略,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落实,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公司竞争力。1.3通过建立健全人事制度和各种激励措施,规范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通过考核促使各部门的领导培育人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公平竞争、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生活工作环境。1.4本规定适用于公司人才的培养管理。2职责
2.1公司人才培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办法,人事行政部门负责公司人才培养策划、监督及考评工作。其主要职责有: 2.1.1组织制定公司人才培养规划,并对实施计划进行监督管理; 2.1.2拟定公司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 2.1.3核定培训课程及培训资格; 2.1.4制订考核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
2.2公司各部门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各部门负责人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2.3公司各部门要根据本系统的需要,制订本部门的人才培养规划。
3重点培养的人才种类
重点培养的人才分为中高级管理人才以及高级技工人才。3.1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基本素质高,理论水平高,具备大型公司综合管理能力的领导人才,包括一级部门负责人和公司级管理人员。
3.2中级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具备较丰富的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包括二级部门负责人。
3.3高级技工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操作人员。4人才培养阶段
开发培养高潜能的员工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潜能员工的选择。第二阶段,高潜能员工开发培养的实施。开发培养要有针对性,要找出高潜能员工与晋升岗位标准差距,针对其存在的弱点制定开发培养计划。第三阶段,由公司高层、部门负责人确认高潜能员工是否适应企业文化,并对其进行综合考评。5拟培养人员产生的程序 5.1个人申报或基层推荐;
5.2本人对照申报条件表准备个人的证书等资料; 5.3公司人事行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初步审核;
5.4初步审核通过的人员名单提交到人事行政总监和总经理审批合格后,确定最终人员名单。
6拟培养人员基本条件及人才培养基本素质目标 6.1拟培养人员基本条件 6.1.1一般需要大专以上学历;
6.1.2中级培养对象一般30岁以下,高级培养对象40岁以下; 6.1.3悟性好,善学,具有比较高的潜能; 6.1.4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6.2人才培养基本素质目标
6.2.1组织能力:合作精神,市场意识,组织观念,协调能力。6.2.2交际能力:培养、使用下属能力、诚信正直、说服感召力。6.2.3个体水平:追求卓越、专业造诣、执着专注。7人才培养方式
7.1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轮岗培训
管理或技术理论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其只有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培养东西、对象的情况,将培养对象放在有关岗位上进行锻炼;在用人机制上,应提供更多的竞争上岗机会,可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通过挂职、定岗等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为员工的综合能力提升提供平台。
7.2加强交流、取长补短 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各类人才提供交流机会,有计划地选送培养人员到其它部门进行交流或学习,开阔视野。7.3建立知识库
把个人身上的知识总结归纳,成为共性的知识,并建立这样的知识库,使的其他人都能共享这样的资源,把个人的资源变成公司的资源。
8.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是保证公司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文件,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具体体现,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执行和修订及调整是公司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的活动,必须按严格的规范和程序进行。8.1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
各部门按照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有关规定并结合各类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人事行政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计划的编制。8.2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工作程序
8.2.1人事行政部门提出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应遵循的原则和指导意见,作为公司文件发至各部门;
8.2.2各部门应根据文件的要求,按照系统的培养目标,组织进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拟定;
8.2.3各部门对本部门内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审议、修改,经部门负责人审定签字后报人事行政部门;
8.2.4人事行政部门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审查,经人事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报公司领导审批,经审批通过后的人才培训计划方可生效。
8.3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内容 8.3.1人才培训目标及基本要求; 8.3.2实践培养的要求及安排、有关说明; 8.3.3理论与实践培养的进程计划表。8.4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
8.4.1由公司领导批准的人才培训计划,由人事行政部门和各部门负责组织和执行。
8.4.2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任务,各部门应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完成,计划由人事部门管理,但日常工作由各部门落实,人事行政部门行使协调管理职责。任何部门不得推诿或擅自更改。
8.4.3各部门必须在季度工作计划中编制人才计划进程,落实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和考核方式等;在部门季度计划的基础上,培养对象编制个人培养计划;各部门应严格按照已批准的人才培养计划执行,培养计划要具体落实到有关的培养对象身上。8.5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与调整
8.5.1对已批准并正在执行的人才培养计划一般不得修改。如果由于公司的发展、部门职能的变化以及培养对象的变化等原因,需要对培养计划进行较大修改,则经批准,允许进行必要的修订或者调整。8.5.2当需要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调整(修订)时,部门需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由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报送人事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汇总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提交公司领导审批。
9人才的跟踪考评及考评规则
9.1对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的各类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对于候选人员的确定也是既考虑其固定性也考虑其动态性,使之有上有下,严格执行优胜劣汰制。
9.2人事行政部门应对培养人员进行跟踪考评,建立人才培养跟踪考评记录,纳入人才培养档案;每半年对培养对象组织进行一次考评,并根据培养人员的工作表现及思想情况在培养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激励人才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珍惜机遇,自我加压。
9.3培养结束后,公司对人才培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验收,对评估合格的给予确认,对表现优秀的予以表彰;对不合格的则给予培养部门相应处罚。
9.4考评规则
9.4.1对培养对象的考评主要由人事行政部门和培养部门具体负责,公司领导对考评结果进行最后确认。
9.4.2考评内容为培养对象的日常工作表现(包括出勤情况,技术素质,工作能力等)和其工作业绩。
9.4.3对培养对象的考评由部门人员,人事部门的意见进行综合考评。
9.4.4根据部门大小,每两年每个部门都应培养出一定数量的骨干人员,此项工作作为部门负责人绩效考核指标。10奖惩
10.1评估不合格部门的表现
10.1.1部门培养机构组织涣散,领导无方。
10.1.2人才培养无计划,措施不得力,培养工作记录不完整。10.1.3培养对象工作懒散,表现平平,无工作实绩。10.1.4部门凝聚力差,有培养对象流失现象。
第四篇: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与提升管理制度
1总则
1.1为贯彻集团公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使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公司人才储备与开发进入一种有序、稳定、持续发展的局面,提升公司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和深度,全面提高集团公司管理、技术人员素质,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门业及物流设备和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
1.2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一致、讲求实效的原则,实行目标管理策略,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落实,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德才兼备的钢结构生产建设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术人才,不断提高集团公司竞争力。
1.3采用双重职业发展通道(指技术职业通道和管理职业通道),有效避免“彼得效应”。围绕公司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到增加总量、提高素质、调整结构、科学配臵,把高素质人才培养及开发利用放到战略地位。
1.4 通过建立健全人事制度和各种激励措施,规范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通过考核促使各级领导培育人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公平竞争、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生活工作环境。
1.5为充分调动各单位培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设立人才培养基金,主要用于鼓励、支持集团公司及各单位在人才培养、管理、使用过程中经费的需要。
1.6本规定适用于集团公司中高层人才的培养管理。
2职责
2.1公司人才培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办法。管理计划部负责集团公司人才培养策划、监督及考评工作。其主要职责有:
2.1.1组织制定集团公司人才培养规划,并对实施计划进行监督管理;
2.1.2拟定公司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
2.1.3核定培训课程及培训院校培训资格;
2.1.4制订学员考核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
2.1.5做好人才培养基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工作。
2.2公司各单位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钢结构生产和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各级部门负责人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开展人才的培养工作。
2.3公司各单位要根据本系统的需要,制订本单位人才培养规划。
3重点培养的人才种类
重点培养的人才分为中高级管理人才、中高级设计人才、中高级施工管理人才、中高级生产管理人才、中高级施工技术和生产技术人才以及高级技工人才。
3.1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基本素质高、理论水平高、具备大型门业及物流设备公司综合管理能力的领导人才,包括一级部门负责人和公司级管理人员。
3.2中级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具备较丰富的生产或工程建设管理知识、胜任生产或工程建设管理(含国际工程管理)需要的专业人才,包括二、三级部门负责人、大型工程管理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各专业骨干管理人员。
3.3中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基本素质高、理论水平高、具备大型复杂工业门及物流设备工程项目生产技术、施工技术和设计技术水平的人才,其技术水平在公司或业界处于前列。
3.4高级技工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在生产或施工方面技能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操作人员。
4人才培养阶段
开发培养高潜能的员工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潜能员工的选择。第二阶段,高潜能员工开发培养的实施。开发培养要有针对性,要找出高潜能员工与晋升岗位标准的差距,针对其存在的弱点制定开发培养项目。第三阶段,由公司高层、单位负责人及有关单位确认高潜能员工是否适应企业的文化,并对其进行综合考评。
5拟培养人员产生的程序
5.1个人申报或基层推荐;
5.2本人对照申报条件表准备个人的证书等资料;
5.3公司管理计划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初步审核;
5.4设立专门的评审机构,通过审阅材料、逐一介绍、充分讨论、投票表决等程序产生人选。6拟培养人员基本条件及人才培养基本素质目标
6.1拟培养人员基本条件
6.1.1一般需本科以上学历;
6.1.2中级培养对象一般30岁以下,高级培养对象40岁以下;
6.1.3悟性好,善学,具有比较高的潜能(指能胜任更高层职位的人);
6.1.4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6.2人才培养基本素质目标
6.2.1组织能力:合作精神、市场意识、组织观念、协调能力;
6.2.2交际能力:培养、使用下属能力、诚信正直、悟性、说服感召力、行为塑造;
6.2.3个体水平:开放系统、追求卓越、前瞻主动、专业造诣、分析概括、谋略筹划、情绪管理、执着专注。
7人才的培养方式
7.1导师制
内部实践知识的培养采用导师制,在培养期内,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上级或上一级(或数级)岗位人员担任培养对象的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思想意识、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帮助,进行传、帮、带牵引辅导工作,努力促成达至上一级岗位的任职要求。
7.2提供学习深造机会
公司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选送部分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或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员工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深造。学习的科目要按培养目标需要设臵,理论学习计划参照研究生进修班课程安排执行,使培养对象有针对性地系统学习理论知识。
7.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轮岗培训
管理或技术理论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其只有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培养对象的情况,将培养对象放在有关的岗位上进行锻炼;在用人机制上,应提供更多的竞争上岗机会,可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通过挂职、定岗等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岗位上尽心锻炼,为员工的综合能力提升提供平台。7.4加强交流、取长补短
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各类人才提供技术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选送培养人员到其它单位进行交流、科技合作、参观访问或进修学习,开阔视野。
7.5建立知识库
把每个人身上积累的知识总结归纳,成为共性的知识,并建立这样的知识库,使得其他人都能共享这样的资源,把个人的资源变成公司的资源。
7.6行业专家授课
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行业资深人士来公司授课,总结性地教授大家关于这个行业整体性的知识,以及未来这个行业特点的走势或者就某个专题进行授课。
8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是保证公司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文件,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具体体现,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执行和修订及调整是公司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的立法和执法活动之一,必须按严格的规范和程序进行。
8.1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
各单位按照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有关规定并结合各类专业的具体情况由管理计划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计划的编制。
8.2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工作程序
8.2.1管理计划部提出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应遵循的原则和指导意见,作为集团公司文件发至各单位;
8.2.2各单位应根据文件的要求,按照系统的培养目标,组织进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拟制;
8.2.3各单位应对本系统内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审议、修改,经单位负责人审定签字、加盖公章后报管理计划部;
8.2.4管理计划部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审查,经集团公司办公会通过,报公司总经理审批。经总经理批准后的人才培养计划,即为公司法定文件生效。
8.3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内容 8.3.1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8.3.2主要学科、主要学习课程;
8.3.3实践培养的要求及安排、有关说明
8.3.4理论与实践培养的进程计划表。
8.4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
8.4.1经公司总经理批准的人才培养计划,由管理计划部和各系统负责组织和执行。
8.4.2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任务是法定工作任务,各单位应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完成。计划由管理计划部归口管理,但日常工作由各单位落实,管理计划部行使协调管理职责。任何单位不得推诿或擅自更改。
8.4.3各单位须在季度工作计划中编制人才培养进程,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方式等;在单位季度计划的基础上,培养对象编制个人培养计划;各单位应严格按照已批准的人才培养计划执行,培养计划要具体落实到有关的培养对象身上。
8.5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与调整
8.5.1 对已经批准并正在执行的人才培养计划一般不得修改。如果由于公司的发展、单位职能的变化以及培养对象的变化等原因,需要对培养计划进行较大修改,则经批准,允许进行必要的修订或者调整。
8.5.2当需要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调整(修订)时,单位需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由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报送管理计划部,管理计划部汇总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提交总经理审批。
9人才的跟踪考评及考评规则
9.1对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的各类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对于候选人员的确定也是既考虑其固定性也考虑其动态性,使之有上有下,严格执行劣汰制。
9.2管理计划部应对培养人员进行跟踪考评,建立人才培养跟踪考评记录,纳入人才培养档案;每半年对培养对象组织进行一次考评,并根据培养人员的工作表现及思想情况在培养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激励人才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珍惜机遇,自我加压。
9.3培养结束后,集团公司将对人才培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验收,对评估合格的给予确认,对表现优秀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合格的则给予培养单位相应处罚。
9.4考评规则
9.4.1对培养对象的考评主要由管理计划部和培养单位具体负责,集团公司总经理对考评结果进行最后确认。
9.4.2考评内容为培养对象的日常工作表现(包括出勤情况,技术素质,工作能力等)和其工作业绩。
9.4.3对培养对象的考评采取“三结合”方式,即结合导师,单位人员,管理计划部的意见进行综合考评。
9.4.4培训单位应就培养对象各门学习课程对学员进行考试并记录成绩,对学员学习期间的表现提出鉴定意见,管理计划部要对学员进行综合评估。
9.4.5根据部门大小,每两年每个部门都应培养出一定数量的骨干人员,此项工作作为部门负责人绩效工资和职务晋升降的考核指标。
10奖惩
10.1人才培养奖的获取条件
10.1.1培养组织机构健全,领导得力。
10.1.2人才培养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记录完整齐全。
10.1.3培养对象思想稳定、工作积极,表现出色,做出突出成绩或有优异表现。
10.1.4团队凝聚力强,无培养对象流失现象。
10.2评估不合格单位的表现
10.2.1单位培养机构组织涣散,领导无方。
10.2.2人才培养无计划,措施不得力,培养工作记录不完整。
10.2.3培养对象工作懒散,表现平平,无工作实绩。
10.2.4企业凝聚力差,有培养对象流失现象。
第五篇: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本学期有幸参加了高校教师在线网络培训课程《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感觉获益颇丰,几点心得体会如下:
一、认清了高校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教学需要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自1997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稳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非常规的飞速发展,高等教学的传统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都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都相去远甚。以至于拖累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高级专门人才的步伐,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积极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深了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
通过在线课程的培训,我对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加深,也进一步掌握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
任何行为均源自意识的先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更新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尤其对待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科学认识态度,仅强调其一,排斥其二皆不合理。专业教育是大学的教育深度,它标志着某学科领域内专业知识的量;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广度,更注重学科、专业之间差异化。有人说通识教育有点素质教育的影子,也不无道理。在培训课上,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说:“中国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欣赏交响曲,不懂茶道,着实不应该。”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专业领域内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借助于通识教育的灵感嫁接才能有所突破。
2、转换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大学教育是学专业知识的开端,诚如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所言,本科生教育是自学书本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自读论文阶段,博士研究生教育是自找问题阶段。当然,这里对本、专科阶段的教育而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幅度。在这个层次上,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为“讨论式”、“研究式”、“问题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讲授重点为学习的方法、发现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原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改变意味着教师主导角色的定位与学生主体角色的形成。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已无处不在,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可或缺。一是要求大学教师体课堂上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扩展和增加大学生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所以,有条件的应充分使用多媒体授课。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延伸课堂知识教育。建设精品公开课,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公开课,尤其是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资源,这对我们新建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深远,值得借鉴。
三、拓展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此次培训是对自学空间的拓展,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不同培训课程,实现了构建教师终生学习新知识的平台。一次培训,终生受益。这既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培训,也是结合理论具体实践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