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教学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简析实践教学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答: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下,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表现为压缩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容易通过等,认为只要学生在校期间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来在工作中也可完成,忽视了学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基本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往往还只是一种精神,必须经过“酿造过程”才能转化成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环节正是起到了“酿造过程”的作用,起到了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作用。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弱化理论教学,而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决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批能将科学技术转换成生产力的人才,这批人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也正是需要这样的人才。实践证明: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上起着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篇: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在人
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陈喜波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101149)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教学体系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杜威的教育实用主义理论以及知识建构主义理论探讨了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明确和肯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论述了实
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的主体地位和主要作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理论探讨;人才培养;作用
近年来,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所占的教学比重日益增加,教学内容也日益丰富,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客观地说,实践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取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优良的社会道德品质。当前,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知识指向转向实践能力指向,理论知识不再作为高校的唯一考核标准,而对学生实践性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的地位越来越高。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旗帜鲜明地提出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高校实践教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现
实意义。
一、实践教学的理论意义
1.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知行统一观,强调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学习,还包括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学习。实践是人类知识的重要获得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类知识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基础上不断累积的,人类社会也在循环往复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得以进步。
2.实践教学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重在提升人的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素质的人才,仅仅拥有雄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具有包括思想观念、态度、毅力、耐心、细心等诸多做人的品质等方面的道德水准。理论教学虽然可以充实人的头脑,但是无法替代社会实践对人的品格和意志方面的磨炼和提升。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深刻领会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理论知识来源于社会生产与实践,理论知识正确与否需要实践来检验,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和进步。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既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知识获取手段,同时也是完善理论教学和实现创新的基础手段。实践教学多年来是我国
高等教育的短板,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大力开展实践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
二、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创造了人”,意味着实践对于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现实逻辑意义。人类知识是人在与大自然长期的社会实践当中逐渐积累、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类的知识,实践既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人类知识的重要源泉。很多学者从理论上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高等教育当中,实践教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1.基于默会知识学习的实践教学理论。默会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按照波兰尼的看法,人类社会存在两种知识:一种知识是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即利用文字符号、图表或公式等来表达的知识,该类知识具备物质表象性;另一种是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这类知识不能用物质形式来表达,仅仅存在于意念当中,无法讲授与传达,只能被领悟。波兰尼认为,从本质上来说,默会知识是人的理解力,即对于经验的领会、体悟与重组的能力,是单个人所拥有的具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具有不可言传的特性。默会知识虽然无法表达,但还是可以通过实践进行传递的。默会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学徒制”的方式进行传递,在科学研究中只能通过科学实践中科学新手对导师的自然观察与服从而获得,“经验”和“实践”的途径常常是最有效的。显然,学校的理论教学仅仅能够提供显性知识,更多的默会知识的获取则需要借助实践来完成。
2.基于实用主义的实践教学理论。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倡导“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按照杜威的理论,人的最初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因体验而易于持久保
留。基于此,他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做”为核心,让学生动手实践,从做中学习,并获得知识。杜威还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他反对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来灌输书本知识,代之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经验来感悟知识。按照杜威的教育观点,教学过程要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建立起学习的情境,在情境当中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借助种种方法来进行实施和验证,由此获得真实经验。正是借助于“做”,即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创造力,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建构主义的实践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来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皮亚杰根据对儿童心理进行的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按照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点,学习者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取知识,而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来达成目标。建构主义教
育理论提出四个学习环境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按照该理论的看法,学习者以自己为中心并借助于教师的指导,通过情境来建构意义进而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并非单纯接受灌输的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作为知识信息的加工主体主动地建构意义,其中协作具有关键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法、抛锚法和随机进入法等集中学习方法。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传播途径多元化和网络化现象的支持,也得到教育界的认可,并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结合起来,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扬弃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重要武器之一。
三、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的发展思路。报告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即积极推进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体化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当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体系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当前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必须借助于实践教学来培养。在高校,学生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倾向,即重视理论学习,甚至连很多教师都持有此类观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车
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发挥着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对于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高校而言,实践教学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服务社会是大学主要职能之一,高校通过为社会培养人才和提供智力服务彰显其社会价值。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应用性人才,强调人才的适用性。当前,在国家协同创新战略指导下,高校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通过实践教学来完善理论教学,通过实践教学促进高校与社会的合作和互动,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协同创新,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协同创新要求大学走向开放,加强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因此大学的办学定位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相应服务。高校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与社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突出
学校教学理论的应用性,也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促进高校为社会培养适用性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明刚。美国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J].评析教育评论,2011,(1):156-158.[2]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5-10.[3]Polanyi,M.,Study of Ma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J].Chicago,1958.[4]秦文,王永红。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与教育思想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40-44.[5]梁花,李雪梅。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11):7-8.[6]王旅,余杨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剖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4):13-15.[7]康菊花,朱红丽。浅析实践教
学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8):91-92.
第三篇: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本学期有幸参加了高校教师在线网络培训课程《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感觉获益颇丰,几点心得体会如下:
一、认清了高校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教学需要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自1997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稳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非常规的飞速发展,高等教学的传统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都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都相去远甚。以至于拖累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高级专门人才的步伐,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积极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深了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
通过在线课程的培训,我对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加深,也进一步掌握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
任何行为均源自意识的先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更新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尤其对待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科学认识态度,仅强调其一,排斥其二皆不合理。专业教育是大学的教育深度,它标志着某学科领域内专业知识的量;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广度,更注重学科、专业之间差异化。有人说通识教育有点素质教育的影子,也不无道理。在培训课上,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说:“中国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欣赏交响曲,不懂茶道,着实不应该。”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专业领域内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借助于通识教育的灵感嫁接才能有所突破。
2、转换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大学教育是学专业知识的开端,诚如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所言,本科生教育是自学书本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自读论文阶段,博士研究生教育是自找问题阶段。当然,这里对本、专科阶段的教育而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幅度。在这个层次上,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为“讨论式”、“研究式”、“问题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讲授重点为学习的方法、发现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原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改变意味着教师主导角色的定位与学生主体角色的形成。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已无处不在,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可或缺。一是要求大学教师体课堂上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扩展和增加大学生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所以,有条件的应充分使用多媒体授课。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延伸课堂知识教育。建设精品公开课,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公开课,尤其是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资源,这对我们新建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深远,值得借鉴。
三、拓展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此次培训是对自学空间的拓展,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不同培训课程,实现了构建教师终生学习新知识的平台。一次培训,终生受益。这既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培训,也是结合理论具体实践的开始。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论文提纲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1思政转本 宋磊 56号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确立明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文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人手, 主要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要作用, 旨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的新功能。关健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作用
导言:知识时代的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具核心力的竞争因素, 谁赢得了人才, 谁就会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谁就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中,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不仅已为战略决策层深刻地认识到, 也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各个阶层有识之士所认同。而如何赢得人才, 如何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发展潜能, 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其中, 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就是如何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保证作用的这一基础性工作。提纲:
一、人才的含义及人才培养的意义
1.人才的含义。
何谓人才? 人们对其表述不尽一致。如《辞源》将其解释为“ 有才学的人”;列宁称其为“精明能干的人”;邓小平同志所谈的人才主要是指具有专业知识的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王通讯将人才定义为“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进行创造性劳动, 在某一领
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2.人才培养的意义。
100多年前, 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曾发表文章, 提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见解: 假如法国丧失了三千名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手工业者, 法国民族马上就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 屈居于现在同她竞争的一切民族之下;而三万名自称“ 国家栋梁” 的王公大臣、大财主的死亡, 却不会给国家带来丝毫不幸。这段被列宁赞誉的“ 圣西门的名言”告诫人们一个真理: 人才是民族的脊梁、灵魂。所以, 人才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尤其是现代化建设, 更是至关重要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奠定了教育的方向,起到了龙头的作用。然而,有人说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行,不需要一定具备别的什么素质。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我们对于创新人才固然不应一概求全责备,但是我们的社会性质和党的教育方针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一些共同的基本素质,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质,江泽民同志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对于正确把握人才的标准,有效培养人才至关重要。思想政治素质规定了人才的基本政治方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所谓政治方向, 是指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品质、政治信念等的综合表现, 其中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起着支配作用。一个人的坚定的政治方向归根到底是由其政治信念决定的。而政治信念的确立过程可以说是政治观点、政治觉悟与实践相结合, 逐步转化为内心体验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但是系统的政治理论不可能在人们头脑中自发地产生, 只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始终坚持引导他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可以帮助人才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事业心。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是人才成长的精神支柱, 这种精神支柱在人才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才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它的成长不仅取决于人才的主观努力和素质情况, 还取决于社会环境。历史上有的时代人才辈出, 群星灿烂, 有的时代则是万马齐暗。这并非由于哪个时代的人聪明, 哪个时代的人笨。究其原因, 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从根本上说, 在于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 重要的是要有一个“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实施方案
1.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作用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让学生从小就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使自己更有动力。如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3.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制度是建立机制的基础,机制的保障过程就是建立健
全并贯彻、落实各项制度的过程。让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制的进行。参考文献:
[1]汪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44-45+48.[2]欧阳林,黄月细.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02:75-76.[3]王超航.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01:77-79.[4]刘向阳.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46-50.[5]罗洪铁.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6:5-9.[6]刘兆仪,谭荣峰,李成久.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8-11.[7]李阳.浅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方法[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354.[8]吴兴华.思想政治教育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9,08:22-25.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苌池联校 王文豪
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各种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人类社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以信息传输为主要功能的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始终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远程通讯与卫星传播的大力推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GSI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重大影响。而现代教育技术集成了以上各种科学技术与有关教学的设计、开发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优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并没有本质区别,之所以加“现代”二字,旨在强调吸取教育技术的成果、理论和方法,使其更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时代性、科学性、先进性与前沿性,强调最新的科学成果具有的强大的功能与作用。应该讲,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对目前教育改革中问题的解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一般以老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主宰着教学,学生属于教学中的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缺乏主动性。为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教育工作者按照先进的教育思
想、理论、方法,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要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强调的是培养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创造性的人才,强调学生要学会发现知识、自己去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本身。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由于知识急剧增长与科学的迅猛发展,如果学生不会学习、缺乏创造性,那么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大部分会很快过时。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最关键的是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即现代教育技术是新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这是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与突破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点、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2.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基本理论基础就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师由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主要设计教学过程,学生由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这种观念在教师和学生中逐渐形成。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使教学的最终成果得到实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实质上是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针对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能力和素质培养,忽视学生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设计受
行为主义影响等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教育改革。为此,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授予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使教师处于引导地位,促进学生学习。
3.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技术手段,可以从课堂结构、教学模式、传播途径等多个方面实现革命性变革,可以事半功倍地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这是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的重要举措。21世纪信息时代所需的是具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依靠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现与发展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同时素质教育在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一要求只有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才能实现。所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是知识经济的要求。
4.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育信息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扩大信息量,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信息量大,可重复性强,多媒体教学传递和展示的信息是经过教师的优化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节省了老师板书、作图的时间,因此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有效信息量,丰富了教育信息资源。而且应用现代教育
技术,利用电子媒介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与传统的纸介质信息载体相比,当今电子媒介有着惊人的密度。一张光盘可以装入一部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因此在信息时代,由于电子媒体计算机能存储大量的信息,学生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计算机,就等于步入了一个知识的海洋,学生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信息,各时期、各阶段的资料可以随时调用,教学内容可以重复展现给学生,这样对学生的体力和脑力都是极大的解放,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做到的。
二、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策略
1.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
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设好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才能有力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转变传统教育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地方,才能促进教育改革的进行。主要包括:(1)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包括:适合于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用的多媒体综合教室。教室中拥有电视、录音机、电脑和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多媒体综合教室的建设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增强教师授课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程更加丰富多彩;适合于协作学习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适合于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的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和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地区性内联网络系统、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学系统等。加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室的建设,能有效的丰富教育信息资源,增大信息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2)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
有常规音像教材、数字化音像资料(CD、VCD、DVD、LD等音像材料)、CAI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基于网络的软件等。电子媒介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学生们学习的知识内容和资源,使学生们可以接触更多想要了解的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国家及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竭尽全力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努力加大资金投入,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教学目标,为办好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而共同努力。
2.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增强教师队伍素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深化,要求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适应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要想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首先应当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竞赛活动,使他们尽快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成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生力军,能够为搞好现代教育教学贡献一份力量。在增强教师队伍素质的同时,还应转变教师教学的观念和态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使教师从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体系建构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求增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将职能由“教”转变为“导”,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兴趣的激发者,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和知识
体系,激发学生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
3.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方法、手段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上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其目的是促进教育改革,更好地解决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把最前沿的现代科学技术用到教育中来。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包括卫星通信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2)关于远程教育技术的研究。(3)关于现代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的研究。(4)关于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5)关于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目标的研究。(6)关于教学评价制度、评价准则的研究。(7)关于教学管理及考核办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