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形状_教学设计_教案

时间:2019-05-15 03:2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体的形状_教学设计_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体的形状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一篇:物体的形状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通过行为区分平面与曲面。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能将这些物体进行初步的分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能将这些物体进行初步的分类。在动手实践中积累对几何体的经验。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积木,你想用这些积木搭什么?

师:那就按你们的想法来搭一搭,看哪个小组搭得最漂亮。不过在搭积木的过程中,老师要请你们管理好你的积木,如果你的积木不听话就牢牢地把它抓在手心里。

学生操作活动(每个小组准备四种形状的学具若干个)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认识球

师:哪个积木不听话?(让学生举起球)师:怎么不听话了? 生:会滚 师:为什么它会滚呢?

生:它是弯曲的。(请3个左右的学生回答)

小结:因为它四周的面都是弯曲的,我们叫它曲面,曲面可以使物体滚动。这个会四面八方滚动的,我们叫它球。你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个形状的?(媒体出示不同的实物球)探究二

认识圆柱体

师:还有哪个积木它也有曲面?找到它把它举起来。师:它也有曲面会滚动,让我们来滚一滚。(学生动手操作)

师:它也会滚,那它听不听话呢?为什么? 生:上下两个面是平的。

师:弯曲的面我们叫它曲面,猜猜像这样平的面我们叫它什么? 生:平面

小结:正是有了平面我们才能把积木搭起来。像这样上下两个面是平面,是一样大小的圆,中间的面是曲面的形状,我们叫它圆柱体。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样形状的物体?

(媒体出示不同的圆柱体物体)

探究三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动手操作

师:通过曲面和平面的区分我们认识了球和圆柱体,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积木,请你们拿出和老师一样的积木放在桌子上,其余的积木放进盒子里。

师:每个人拿一个积木,请你们来摸一摸积木的每一个面,这些面都是什么面?说说你摸的这个平面是什么形状的?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面,你能不能根据这些面的特点把它们进行分类呢?

(小组讨论)(请最快的一组上来分教具,有不同分法继续上来分)

2、辨析图形

师:看看同学们的分类方法,你有什么想法或有什么意见想发表吗?(由学生讨论出正确的分类方法)(若没有人提出不同想法,教师针对不同分法提出意见“你们小组把它们分为一类,那它们每个面的特点完全相同吗?”得出一个积木是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而另一个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师:像这样六个面中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的形状叫做正方体。师:那这个

我们能不能叫它正方体?为什么?

师:我们把这个形状叫做长方体。(如果这里学生有疑问,可以让学生继续探讨,有关面的特征,得出结论)

师:它们都是长方体,谁能说说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吗?

通常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有的特殊的长方体,它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面是长方形的。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 看图区分四种形状

媒体出示实物图形,让学生将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形状的名称。

2、练习二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X”

3、练习三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看谁摸得准? 由一生上台摸物体,介绍给大家摸的感觉,其余学生猜。

第二篇:《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成功的,也是值得我今后要保持的,《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从认一认生活中的物体的形状出发,到最后的联系生活,让学生在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即,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特别是搬运桶装水这一环节特别好。学生们都忍不住要来试一试,有些小朋友都忍不住站起来了。可见学生对此的兴趣是特别浓厚的,相信他们对圆柱体朝一个方向滚动会记得特别牢固。②让学生在玩中学,杜威的“做中学”理论研究表明,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记得最为牢固,因此让他们滚一滚,摸一摸,搬一搬、搭一搭等活动中,记住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名称以及他们的特征。

二)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反馈。

在课堂上,我关注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及其反馈,课堂上一旦发现学生有错,及时让他们自己纠正,不由老师代替,在一次次的改正中,避免类似的错误。如在“你说我找”这一环节,让学生把物体举起来,查看是否正确,一有错误,我先问问他们让他们拿的是什么?应该拿什么?你拿的是什么?然后让他自己再去拿一拿。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

班级中不仅有成绩好的小朋友,也有一部分是成绩怎么理想的。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帮助,我把一些好玩的,简单的题目给他们来做,在一次次回答、重视中,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在“摸一摸”环节,我特意找来几个成绩不是很好的小朋友让他们来摸一摸,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虽然有错,但还是给他们机会再次去摸一摸,直到摸对为止,让他们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板书完整,教学反思《《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

从介绍物体的形状开始,将实物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还把各种形状的图贴在黑板上,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另外所有的学生自我发现的知识将他们写在了黑板上,让他们直观的看到。

五)学生的表现。

由于本节课需要学生操作的活动非常多,我课前一直在担心,一旦放开让他们去操作,最后能不能收回来。学生的表现令我非常惊讶,竟连最为调皮的几个小朋友表现的都非常好,让他们停,马上就停下来,并且身坐正了。还有一些小朋友,在我示意停地时候,虽然球掉地上了,也没有去捡,可见,他们对纪律有着充分的认识。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如此,我也给他们更多的活动的机会。

当然,本课的教学还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该进的:

1、对教学流程还不够熟悉。在上课的几个小时前,我还在思考,教学流程应该是怎么样的,下一个环节会是什么。可惜,上课的时候还是记不住整个流程。有好几处都忘记了。如介绍完桌上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忘记应该如何小结等。

2、时间的把握。整节课上的过快,特别是对各个物体的形状的介绍这一部分,才用了4分钟左右,与试教时用的时间还是相差比较大的。另外,没有充分意识到游戏时间是可以拉长或缩短的,以至于最后的一个环节“搭一搭”,学生所用的时间特别多。

3、没有充分进行预设。

①方嘉慧认为,圆柱体不是朝一个方向滚动的。我的做法是让她到讲台前去演示,我单独跟她讲为什么她的想法是错误的。现在想来,可以有更好的方法:想让她演示,然后让学生判断,圆柱体究竟是如何滚动的。让学生也有一个动脑的过程。最后也应该表扬方嘉慧,能够提出不一样的想法。

②碰到金艳星弄坏了学具这一类事儿。我应该自己多准备一份,和她交换一个学具,而不是冷漠的说一声“我知道了!”

③沈天辰能够把桶装水搬出去。此时更好的做法可以是让他再搬回教室,让他说出“累”,这一声“累”相信对学生来说,更有信服力!然后让其他小朋友想一想有什么比较省力的方法。而不是有我把水搬回教室,告诉其他小朋友沈天辰很累我的处理方法。

在整个的磨课过程中,数学教研组这个团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在最快时间里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周兰

第三篇:关于《物体形状改变以后》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力求让教学贴近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材料为学习的切入点,用学生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准备:

各种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竹片、娃娃跳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你们呢?那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2、出示娃娃跳。

3、指名表演……

4、教师谈话:刚才两位同学在玩跳跳鼠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问题没有?

5、学生交流。

(二)探究新知,认识物体的弹性

1、谈话:这几位同学的答案对不对呢?我们暂且不说,下面我们继续来玩一玩儿,相信大家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

2、学生分组实验认识弹性物体,了解弹性

教师谈话:在桌上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装在篮子里。让我们来看一看,里面都有些什么?

学生向教师汇报篮子里的材料。

教师: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东西,虽然看上去很不起眼,但里边也有科学。下面就请同学们一样一样的玩儿这些东西,给大家5分钟,看哪一组的同学玩儿出的花样多。

让学生尽情地玩,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自己的玩法,特别要表扬那些玩的与众不同的学生。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不知有没有发现这些东西在玩的时候,有什么相似的现象吗?老师要看哪些同学最会观察。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进行演示。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然后归纳出:给物体施加外力,物体形状改变,去掉外力,物体又恢复到原来形状。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来形状——形状改变——恢复形状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试验,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实验。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刚才的实验结果。出示问题:①这些物体它们的形状为什么会改变?②为什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③你认为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的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外力作用,去掉外力,弹性。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弹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地位,并在活动的基础上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从而为揭示出“什么是弹性”做铺垫。)

课件出示弹性的定义,指名读一读。

第四篇: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2.物体的形状改变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弹力怎样产生。

教学难点: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硬币、弹簧秤、钩码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去掉所用的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实验:

活动一:用准备的材料研究,压弹簧、拉橡皮筋、弯尺子、捏海绵等动手操作,发现它们共同点。

2.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⑴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⑵教师引导:施力与撤力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活动二:学生做弹币实验。

1.教师讲清弹币活动要求。

2.小组合作弹硬币。

--1--

3.弹完后,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右边硬币会被弹出去?

②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当给予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三: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弹簧与钩码多少的对比实验:

①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方案。

②然后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最佳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别指导。

2.问: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的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和规律?

①小组讨论。

②汇报交流。

3.问:①根弹簧拉伸长度的规律,挂2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是多少?挂4个钩码呢?②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为什么?③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4.学生认识和理解“弹性”和“弹力”。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弹性”和“弹力”。

活动四:研究了解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

1.谈话:生活中和生产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物体的弹性?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师引导学生观察P44图中的现象中什么物体是弹性较大的物体,谁对这些物体施力?哪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又引起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力?

4.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三、课后总结:

1.问: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2.问:关于弹力,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哪些物体运用了弹性?

教学反思:

--2--

第五篇: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2.物体的形状改变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3.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跳跳球、课件、拉力器。

支架、测力计、拉簧、钩码、记录表格{每组一份} 2.学生分组材料:海绵块、拉力弹簧、压力弹簧、塑料尺、橡皮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拉力器,请两位同学来拉动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想不想来玩一下? 教师请两位学生拉开拉力器,在松开。

提问:在拉的过程中,拉力器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题。

二、认识弹性和弹力。

1.提问:大家觉得什么叫做弹性呢? 学生交流,2.教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了解一下什么

---1--

是弹性。

课件展示分组活动材料和活动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做好记录。3.汇报交流,展示观察记录。

教师可以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呢?发生了什么现象?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师:大家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发现了这些物体具有什么共同点呢?(用力后会改变形状,去掉以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教师:物体的这一种本领、性质,科学家就把它称之为弹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什么叫做弹性。(课件出示概念,一位学生读一读)

4.教师:那么这些物体怎么会恢复原来形状的呢?我们再拿出这些物体,先对它施加外力,然后慢慢地松开手,体会你手上有什么感觉。把你的这种感觉和你的同学说一说,学生汇报交流。

提问:这股力是什么发出的?这股力与你所用的力的方向一样吗?大家觉得这股力有什么作用、目的呢?那么大家觉得这种力可以称之为什么力呢?(弹力)播放动画,了解弹力的作用。

5.教师:我们可以把什么称之为弹力呢?谁来试着说一说。

指名学生回答。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他弹力概念。指名一位学生读一读。6.教师提问:弹性和弹力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三、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物体的弹性呢? 学生汇报,交流,可引导学生具体说一说 教师可以提问:这个物体哪里应用了弹性?

2.教师:奥运会很快就要在北京召开了,在奥运会的比赛当中,其实也有很多比赛项目是和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些运动项目,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弹性呢?

播放幻灯片,撑杆跳高,跳水,足球,射箭,提问:什么地方应用了弹性?撑杆跳高怎样应用了弹性呢?谁给撑杆施加了力呢?撑杆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力?这种力起到了什么作用?谁可以来完整地说一说呢?

四、研究拉力大小对弹簧拉伸的长度的影响。

1.教师:再来看一看老师的这个拉力器,他有没有应用物体的弹性呢?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试一试。

教师请两位学生拉动拉力器。

提问:这两位同学拉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2--

弹簧拉伸的长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2.展示实验材料,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及步骤。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确定实验方法。5.学生开展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汇报交流

请一学生上台进行汇报。

教师提问:其他小组呢?有没有不同的结果?

7.提问:每多挂一个钩码,弹簧所拉伸的长度是否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到展示台前进行展示。教师:其他小组呢?是不是也有规律呢?

8.提问:那么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如果挂6个,7个钩码的时候,弹簧大约会拉伸多少长度呢?把你们预测的结果简单的写在旁边。9.各组组长在领取两个钩码,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汇报交流。

10.教师:同学们通过试验,觉得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呢?(指名学生回答,出示结论)

11.教师:如果我们不断地往上面挂钩吗,弹簧是不是还会不断地被拉伸呢?

学生交流。

教师演示实验:准备了一个小弹簧,把两块铁板挂上去,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物体的弹性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所用的力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

五、拓展

1.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哪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交流

2.出示橡皮泥,让学生玩一玩。

3.教师:通过活动,同学们觉得橡皮泥有弹性吗?为什么呢?

4.老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录像,可能对解决这个问题会有所帮助。(播放录像)教师:看了这一段录像,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学生汇报。

5.教师:那么,橡皮泥有没有弹性呢?我们身边是否存在没有弹性的物体呢?老师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好好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查阅一下资料,最好动手做一

---3--

做。下次吧你们的研究结果来告诉老师,好吗?

---4--

下载物体的形状_教学设计_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体的形状_教学设计_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1 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教学要使教学贴近生活,散发生活气息。解放学生的手、脑,让探究成为本课主要的学习方式。注重思......

    《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精选)

    《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 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已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听众、观众、知识的接受者,而一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问题者、自主者、合作者。从而改变了教师在课......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在第一课里学生对力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是对常见的力——弹力的研究。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观察物体(二)_教学设计_教案

    观察物体(二)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同一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

    折形状公开课教学设计

    折形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不同。 4、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

    多变的形状教学设计★

    一、尝试练习,发现问题1.同学们,今天老师很高兴能跟同学们一起来上一节电脑课。读读课题:多变的形状。(PPT)说到形状,你知道的有哪些?2.老师选了其中的几样再加一样直线和一种新图......

    折形状的教学设计

    折形状教学设计 五年科学 岫光 刘巍 1、知识与能力:能够识别复杂的形状是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的。 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