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大河之舞》教案
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大河之舞》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踢踏舞的热烈情绪,在欣赏旋律的同时,体会节奏带来的魅力。【过程与方法】
采用节奏游戏、自主实践的方法,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表现、创造音乐节奏。在律动的学习中,感受音乐强弱和重音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啦”简单地模唱出主旋律。了解踢踏舞起源及其发展。
二、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听辨出踢踏舞步的节奏 【难点】可以掌握节奏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踢踏舞多媒体课件、小提琴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老师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敲击节奏
老师设置问题:让我们做一个模仿节奏的游戏怎么样? 老师敲击节奏,学生模仿。(老师引导强弱变化,由浅入深,敲击的节奏与本节课有关)【过渡句】看来最难的节奏也难不倒大家,此时此刻我看到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开心的笑容,就让我们带着开心愉悦的心情走进今天的课堂。首先请同学们听一段录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播放录音)(二)新课教学 1.欣赏音乐
(1)聆听录音
老师设置问题: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吗? 学生自由回答。(2)欣赏踢踏舞视频。(3)欣赏美式踢踏舞视频
师:舞台上的美式踢踏舞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美式踢踏舞的风格比较自由、奔放、滑稽。)(4)欣赏爱尔兰踢踏舞剧—《大河之舞》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爱尔兰踢踏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它与美式踢踏的区别是什么?(乐曲给你们的感受是欢快、热情奔放的;美式踢踏舞规模比较小,面部表情是微笑、滑稽的,表演形式比较随意;上半身比较自由,而爱尔兰踢踏舞舞台规模比较庞大,面部表情非常严肃、严谨。表演步伐比较整齐,队形变换保持一致,体现了爱尔兰这个民族非常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师:欣赏的过程中给你细节上震撼力最大的是音乐的旋律吗?还是舞蹈演员踏出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的骨架。)2.体验踢踏舞
(1)学唱爱尔兰踢踏舞剧的主旋律 ①欣赏爱尔兰踢踏舞剧的主旋律音乐。老师设置问题:其中主奏乐器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主奏乐器是小提琴。
②老师用小提琴慢速演奏主旋律,学生用“啊”哼唱,仔细体会旋律的高低起伏。③老师用小提琴速度稍快演奏主旋律,学生用“啊”哼唱。④老师用小提琴加快速度演奏主旋律,学生用“啊”哼唱。(2)欣赏整首爱尔兰踢踏舞剧
老师设置问题: 请你数一数我们所哼唱的旋律在整首舞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旋律的步伐一样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一共出现了六次,旋律不断重复着,当每一次旋律出现的时候,舞蹈演员都会踏出不同的步伐,因为不发的不同,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觉。
【过渡句】先让我们看一下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蹈演员踏出了怎样的步伐,为了方便同学们找到规律,请在心里默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开头是四个八拍的前奏,同学们掌握好数拍的速度。
(3)用不同的方式演奏主旋律
①听辨第一次主旋律,找出重音,用拍手表示 ②听辨第二次主旋律,找出重音,用跺脚表示 ③听辨第三次主旋律,找出重音,用舞步表示 ④听辨第四次主旋律,找出重音,用拍桌子表示 ⑤以接龙的方式敲击第五次和第六次出现的主旋律 第五次:每小组敲击两个小节,四个小组循环一次 第六次:每小组敲击一个小节,四个小组循环两次 教师一边拉小提琴,一边引导学生敲击旋律的节奏
(4)听音乐,学生按照已学过的节奏,伴随音乐完整敲击演奏(三)巩固提高
1.引导同学们创编节奏,并表演
2.学生跟随视频和音乐创编自己风格的节奏 3.简单介绍《大河之舞》中其他的艺术元素
老师讲解:这部大型舞剧那还蕴含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元素,比如说音乐、歌剧、芭蕾以及现代舞的精华,同学们课后在网上下载完整的视频进行观看。
4.欣赏中国藏族踢踏舞《扎西德勒》
师:同学们看到我们藏族的踢踏舞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看到我们藏族的踢踏舞心情非常的兴奋,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们为中国藏族有这样的踢踏舞,感到很骄傲,就让我们跟着豪迈的音乐一起拍起手来。
学生跟随音乐拍手。(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体验了爱尔兰踢踏舞的魅力,感受踢踏舞带给人们的热情与快乐,还欣赏了我国中国藏族踢踏舞《扎西德勒》,也为我国能有这么棒的舞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如果你还想了解踢踏舞更多的内容的网站,课后可以登陆,踏破铁鞋网站来进行浏览,当然你还可以发Email给我,我们继续交流。下课。
学生伴随音乐踏着踢踏舞的步伐走出教室。
五、板书设计
来源:上海教育人才网
第二篇:《大河之舞》教案
《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大河之舞》,了解乐曲的结构;感受乐曲欢快、热情的情绪。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大河之舞》气势宏大的舞蹈场面。
3、培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运动协调感等方面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听辨舞步的节奏变化。
2、感受流行音乐中明快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
3、跟随音乐即兴敲击节奏。
教学难点
1、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节奏、情绪方面为乐曲分段。
2、学跳踢踏舞的基本步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大河之舞》的视频、录音带、录音机、踢踏舞视频。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走进新的音乐领域。
三、欣赏乐曲
(一)初次完整欣赏乐曲。
师:首先老师请你们听这段音乐,听后,请你说出你对这段音乐的感受,从节奏和情绪的变化上去看,能分出几部分?如果同学们能听出是什么乐器主奏就更好了。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随老师用指尖点节奏感受音乐。
(二)分段欣赏。
师:那么我们通过节奏、情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乐曲分为两个部分。
1、欣赏第一部分。师:刚才同学们也听出来了,这首乐曲中还加入了舞蹈者的脚步声。那么乐曲的节奏又是如何跟着舞者的脚步发展变化的呢?
师:我们边听第一部分音乐,边看黑板上老师画的图谱,并随着舞蹈者的脚步声拍手感受一下第一部分的情绪。(老师点击第一主题)师:第一段音乐是怎样的情绪?
2、欣赏第二部分。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二部分曲谱。
师:第二段的节奏有明显的变化,音乐加入了什么样的节奏类型?
师:对,加入了后十六分音符,我们看着第二部分的曲谱,用手划拍视唱感受一下。师:下面请同学们小声用“哒”随电子琴伴奏哼唱,并随电子琴加入拍击。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首乐曲是谁创作的吗?这首乐曲就是由爱尔兰著名的音乐家比尔•惠南创作的——什么呀?(教师展示幻灯片)师:对。刚才我们听的这首音乐只是《大河之舞》音乐剧其中的一段音乐。
(三)完整欣赏。
师生共同观看《大河之舞》视频。
(四)介绍《大河之舞》的背景。
师:《大河之舞》是什么?它是一部音乐剧。共分四场。这部音乐剧主要表现了爱尔兰古老的历史,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不在这里一一介绍了。刚才我们欣赏的那首乐曲只是《大河之舞》音乐剧其中的一段音乐。老师希望你们能记住《大河之舞》这段音乐。
四、学跳踢踏舞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其实咱们中国也有自己本民族的踢踏舞。有谁知道是哪个民族的? 师:对,是藏族。大家课下可以去网上找一找关于藏族踢踏舞的视频,感兴趣的可以自学。
五、课堂小结
《大河之舞》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它印证了这一点:一个被遗忘的舞蹈因为一群热爱它的爱尔兰人,走向了广阔的世界。《大河之舞》不仅是世界舞蹈的瑰宝,也是整个爱尔兰民族的骄傲。
第三篇:《大河之舞》教案03
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2.感受踢踏舞热烈的节奏和气势宏大的舞蹈场面。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激昂的旋律、热烈的节奏、宏大的舞蹈场面。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爱尔兰舞蹈音乐的欣赏与了解。2.学习踢踏舞的基本舞步。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随《青春舞曲》拍手进教室,并随老师做几个新疆舞蹈动作。
二、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从未接触过的音乐领域。首先老师请你们听一段音乐,听完这段音乐后,请你说出你对这段音乐的感受。你能想象到人们在做什么?能听出是什么乐器主奏就更好了。初次听赏乐曲(听的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随音乐用指尖点节奏)。学生畅谈听后的感受、听出乐器的主奏等。
师:同学们们说得很对,主奏乐器是小提琴,其他的音响你听出来了吗?
师:这是一段爱尔兰典型的民间踢踏舞的音乐。你对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听到这段音乐你想做什么? 师:音乐是怎样跟着舞者的脚步去发展变化的?音乐都是一样的节奏吗? 复听音乐。
师:这一遍请同学们用手掌代替舞者的脚步声,把舞者的脚步节奏提炼出来。我们先来听第一段(边听边画出图谱),感受节奏的变化。根据图谱完整、准确敲击节奏(片段)。
出示第二段节奏谱图谱。感受跳跃激烈的旋律(教师弹奏),学生分析后十六分音符节奏的加入,使得旋律有了怎样的变化(跳跃的、不稳定的,动感更加强烈)。师:舞者激烈的脚步,奔放的情绪从音乐中可以感受出来。学生小声用“哒”随钢琴伴奏哼唱,并加入手的拍击。学生再听第二段,用手拍击。用指尖点击鼓面。感受节奏的变化。
师:这段让人听起来就想翩翩起舞、跃跃欲试的音乐,就是由爱尔兰著名音乐家比尔·惠南创作的《大河之舞》。《大河之舞》融合了爱尔兰踢踏舞、热情奔放的西班牙的弗拉明戈、古典芭蕾以及活力动感的现代舞的特点,它的舞蹈风格热烈、奔放并极富感染力。
教师出示幻灯图片:这是《大河之舞》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的宣传海报,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师:刚才我们听的这段音乐,只是《大河之舞》其中的一段。《大河之舞》的音乐在整部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乐队的演奏使得器乐和人声歌唱无比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爱尔兰的传统音乐旋律又诞生出了新的内涵。
师:老师在课前让同学们搜集了《大河之舞》音乐方面的相关资料,同学们能上前介绍一下我们不曾了解的与《大河之舞》相关的资料吗?
生:我要介绍的是《大河之舞》的演出在国际上带来的影响力。
《大河之舞》是结合了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剧的一种综合的表演形式,1995年《大河之舞》首演,结果大获成功。1997年获得了格莱美“最佳音乐剧”的殊荣。《大河之舞》受到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和媒体的一致好评。一直到今日,国际上的演出邀请仍在不断地增加,喝彩声也从未停歇„„
师:是的,《大河之舞》在世界各地的演出都收到了热烈的欢迎,始终保持着居高不下的票房纪录,这足以说明它的影响力之大。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大河之舞》精彩舞蹈片段?看后把你听到、看到的所喜爱的地方说出,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教师播放《大河之舞》视频片段。
学生畅所欲言,在教师指导下,围绕音乐、灯光、布景、影响力等方面谈自己的感受。
师:(结合视频)同学们,我们知道了音乐在《大河之舞》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刚才看到的这段舞蹈和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学跳踢踏舞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跳踢踏舞? 生:想!
师:今天老师就来教同学们学跳踢踏舞!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很想问:有爱尔兰的踢踏舞,那有没有我们中国的踢踏舞?答案是肯定的,有!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中国哪个民族跳踢踏舞吗?藏族。要不老师给你们来一段?
教师跳藏族踢踏舞。随后介绍西班牙弗拉明戈哥、俄国、美国的踢踏舞特点。重点介绍爱尔兰的踢踏舞。师:在这之前老师提到了,爱尔兰的踢踏舞它融合了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踢踏舞,汲取了气质优柔的古典芭蕾以及活力动感的现代舞的精髓。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爱尔兰的踢踏舞。师:爱尔兰的踢踏舞分为花式舞步和基本舞步。我们学习简单的基本舞步。教师带领学生学跳爱尔兰踢踏舞。
基本站姿:头正、身直、肩展,重点强调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放松。脚步动作:踝关节放松,同时还要能控制„..
四、小结
师:(教师结合幻灯)《大河之舞》是一座连结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片血泪史诗。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狂野的脚步节奏、磅礴的情绪表达、融合多种新式曲风及乐器的演奏,技高一筹的演唱、丰富精彩的舞台效果、眼花缭乱的服装造型„„所有的元素都被成功融合,碰撞出惊人的艺术火花„„一个被遗忘的舞蹈因为一群热爱它的爱尔兰人,走向了广阔的世界。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以说,《大河之舞》不仅是世界舞蹈的瑰宝,还是整个爱尔兰民族的骄傲。
第四篇: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库仑定律》教案
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库仑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定性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库伦定律建立的过程。(2)库伦定律的内容及公式及适用条件,掌握库仑定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了解库伦扭秤实验。(2)通过点电荷模型的建立,感悟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2)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认识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库仑定律及其理解与应用
2、教学难点: 库仑定律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用具
毛皮,橡胶棒,气球,玻璃棒,丝绸,易拉罐,泡沫小球,铁架台。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橡胶棒、玻璃棒摩擦起电,靠近易拉罐,会发生什么现象?(易拉罐被橡胶棒、玻璃棒吸引滚动起来了)既然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二)新课教学:
一、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作用力的决定因素(一)定性实验探究:
探究一: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猜想: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可能与距离、电荷量、带电体的形状等。
如何做实验定性探究?(1)你认为实验应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可能因素的关系? 学生:控制变量法。
(2)请阅读教材,如果要比较这种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直观的显示出来? 学生:比较悬线偏角的大小。
组织学生根据现有器材,设计出可能的实验方案。(3)你想选取哪些实验器材? 球形导体,两个自制的带细线泡沫小球,铁架台,橡胶棒,毛皮,气球。(4)实验前先思考:可用什么方法改变带电体的电荷量?(5)实验探究步骤: 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的具体步骤。
细线两个泡沫小球A、B,用摩擦起电的橡胶棒接触其中一个小球A,然后把A小球与B小球接触,细线偏离竖直方向一个角度θ。①保持电量q一定,研究相互作用力F与距离r的关系。将泡沫小球B逐渐远离A,观察偏角。②保持距离r一定,研究相互作用力F与电荷量Q的关系。再把橡胶棒与小球A接触,增加小球A电量,观察偏角。
(6)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先画受力图,如果B对A的力是水平的,则F电=mgtanθ,如果θ越大,则F电越大,这样可以通过θ的变化来判断F电的变化。
定性实验结论:电量q一定,距离r越小,偏角越大,作用力F越大。距离r一定,电量q增加,偏角变大,作用力F越大;实验条件:保持实验环境的干燥和无流动的空气(二)定量实验探究,结合物理学史,得出库仑定律:
提出问题:带电体间的作用力与距离及电荷量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根据我们的定性实验,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随着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这隐约使我们猜想,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是否与万有引力具有相似的形式呢? 事实上,在很早以前,一些学者也是这样猜想的,卡文迪许和普利斯特等人都确信“平方反比”规律适用于电荷间的作用力。但是仅靠一些定性的实验,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
而这一猜想被库伦所证实,库仑在探究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时,定量实验在当时遇到的三大困难:
①带电体间作用力小,没有足够精密的测量仪器;怎样确定带电体间的作用力的数量关系? ②没有电量的单位,无法比较电荷的多少;怎样确定电荷量的数量关系?
③带电体上电荷分布不清楚,难测电荷间距离。怎样测定电荷间的距离? 同学们,如果是你,你能想到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困难? 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三大困难的对策: 卡文迪许扭称实验——库仑扭称实验,对称性——等分电荷法,质点——点电荷
①、放大思想:力很小,但力的作用效果(使悬丝扭转)可以比较明显。
②、转化思想:力的大小正比于悬丝扭转角,通过测定悬丝扭转角度倍数关系即可得到力的倍数关系。
③、均分思想:带电为Q的金属小球与完全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相碰分开,每小球带电Q/2,同理可得Q/
4、Q/
8、Q/16等等电量的倍数关系(电荷在两个相同金属球之间等量分配)。课件演示电荷在相同的两个金属球间的等量分配。
④理想化模型思想:把带电金属小球看作点电荷(理想化模型)利用刻度尺间接测量距离。
点电荷: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分布状况对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做带电的点,叫点电荷。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点电荷不存在。(与“质点”进行比较)接下来引导学生观看库仑扭秤的实验视频与库仑当时的数据,总结规律。(观看视频)。
库伦在艰苦的条件下,联想到万有引力定律和卡文地许扭称实验,利用巧妙的库伦 扭秤装置和方法,发现了库伦规律。通过刚才的展示过程让学生了解库仑探究的过程、思路、方法。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规律吗? 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电荷间距离成平方反比关系,与电荷电量乘积成正比。介绍:库仑扭称实验只能定量测出同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库仑还利用电单摆实验定 量测出异种电荷间作用力大小。让学生体会库仑定律的完美。
二、库仑定律:
内容: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大小与两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电荷间的距 离平方成反比;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个规律叫做库仑定律。电荷间这种相互作用的电力叫做静电力或库仑力。
五、板书设计 库仑定律
一、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作用力的决定因素(一)定性实验探究
(二)定量实验探究,结合物理学史,得出库仑定律
二、库仑定律
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跟它们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六、教学反思
来源:上海教师资格考试网3
第五篇:大河之舞说课稿
设计思路:
《大河之舞》是爱尔兰著名的大型歌剧,也是风靡全球的踢踏舞经典之作。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把踢踏舞的节奏作为主脉贯穿整个课堂。
在整首舞曲中,同样的旋律在不断地重复着。但每一次旋律出现的时候,舞蹈演员都会采用不同的踏击方式,舞步越来越快,节奏变化越来越丰富,这也让欣赏者的情绪随之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激动。在整个教学中,我设计了感受节奏──表现节奏──创造节奏──成品展示这一层层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舞曲的旋律总在学生的耳边不断回响,同时也达到了记住舞曲主旋律的目的。
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真正地喜欢踢踏舞这一艺术形式,为课后进一步欣赏、探究这部大型的艺术盛宴作好一个入门的引子。
教学目标:
一、感受踢踏舞的热烈情绪,在欣赏旋律的同时体会节奏变化带来的快感。
二、能够积极主动地表现、创造音乐节奏。
教学重点:
一、听辨舞步的节奏变化。
二、跟随音乐即兴敲击节奏。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踢踏舞的录像、图片,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
2.教师课堂乐器选用小提琴,能够与学生灵活交流。
3.把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探究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模仿节奏的游戏。
【设计思路:通过模仿节奏的游戏,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将新授的部分节奏作了一个有效的渗透。】
二、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三、听辨导入
播放踢踏舞录音,学生猜声音。
【设计思路:用猜声音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四、简介踢踏舞的发展,出示课题
1.踢踏舞起源于18世纪,是当时的美国黑人在闲暇时做的一种脚下的游戏。
2.这种游戏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喜欢,到了19世纪,踢踏舞被正式搬上了舞台。
播放美式踢踏舞视频,学生谈感受。
播放杨丽萍的《雀之灵》,学生观察并谈出两种舞蹈的区别。
3.目前,踢踏舞已经风靡全球,它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舞蹈,但最为著名的就是爱尔兰的《大河之舞》。
【设计思路:首先,让学生知道踢踏舞最初是玩出来的,这使孩子们更乐于接受这种艺术形式,并使他们情绪放松,为后面的即兴创编做好铺垫。其次,通过观察美式踢踏,并与《雀之灵》相比较,引导学生谈出美式踢踏是自由、随意的风格;踢踏舞非常注重脚下的节奏变化;踢踏舞演员不仅仅是舞蹈的表演者,同时也是舞蹈音乐的演奏者。】
《大河之舞》的大河指的是爱尔兰的里菲河。里菲河是爱尔兰民族的母亲河,就像我们中华民族的黄河一样。
【设计思路:介绍里菲河,通过音乐让学生了解相关文化。】
五、欣赏《大河之舞》经典片断
1.感受舞蹈内容
(1)整体感受
播放《大河之舞》。学生思考并谈论这段爱尔兰踢踏带来的感受,及与美式踢踏的区别。(2)感受旋律
a.老师用小提琴演奏主旋律;
b.学生跟随琴声哼唱旋律;
【设计思路:课堂上,学生只要能够跟随教师的琴声把这段旋律用“la”音模唱下来就可以了,不需要演唱乐谱。选用小提琴作为课堂乐器,是出于两点考虑:1.这段旋律本身就是弦乐演奏的;2.小提琴很便捷,可以走到学生中间演奏,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听音乐,找出主旋律在舞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六次)
2.表现踢踏舞的节奏
(1)旋律在不断重复着,但每一次音乐的出现,舞蹈演员都采用了不同的步伐,因此也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听辨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蹈演员分别踏出了哪些节奏。
设计思路:课件中的图谱很形象地展示了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步的变化,通过图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节奏越来越丰富,速度越来越快。】(2)按照旋律的节奏用接龙的方式敲击第五次和第六次出现的主旋律。
第五次:每小组敲击两个小节,四个小组循环一次;
第六次:每小组敲击一个小节,四个小组循环两次。
教师一边拉小提琴,一边引导学生敲击旋律的节奏。
3、即兴创造节奏。听音乐,学生即兴敲击,全班形成多声部节奏的演奏。
【设计思路:创设平台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创编节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4、成品展示
跟随《大河之舞》视频,全班共同表演。(拍手一跺脚—跳简单舞步一拍桌子)
【设计思路:拍手一跺脚一跳简单舞步一拍桌子这一连串越来越激烈的表达方式,使学生体会到观众的情绪随着踢踏节奏的变化,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激动。】
向学生介绍这部大型舞剧还融合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元素,如歌剧、音乐、弗拉明戈舞、芭蕾以及现代舞的精华,鼓励学生课后到网上下载完整的视频进行观看。
六、拓展内容
播放西藏踢踏舞《扎西德勒》。学生一边谈感受,一边随音乐拍击节奏。
【设计思路:一段藏族踢踏舞不单单是让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更是让他们知道有关踢踏舞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探究。】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了踢踏舞带给我们的热情与快乐。
为学生提供踢踏舞学习网址,使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浏览观看有关踢踏舞的更多的知识和最新的发展动态,有效地将课堂内容延伸至课堂以外。】
学生踏着踢踏舞的节奏走出教室。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