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展示

时间:2019-05-15 03:3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评课-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展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评课-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展示》。

第一篇:评课-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展示

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展示

于3月13日—14日赴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进行了为时一天半时间的学习。听课八节:其中14日上午的两节课《松树》(七年级)、《烟台的海》(六年级)执教者为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其它的六节课分别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执教。另外,南通市语文教研员袁菊、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语文教学通讯》B版的主编刘远、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汤振刚教授都分别做了报告。综观本次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有如下几点:

第一、重视文本阅读

表达个性感悟

从小学课堂到高中课堂授课者们都刻意加强了学生的文本阅读。像这样的大型教科研活动,在上课之前授课者们应该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初步的预习,但在仅有的45分钟的课堂上老师们还是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阅读文本。比如第一位来自安徽的宣沐老师一上课就让学生放开声音朗读文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然后让学生提问有哪些地方不能理解,接着老师抓住了“英雄泪”这三个字,提出:谁是英雄?为什么流泪?理解过之后由老师范读文本,再由学生朗读文本,接着又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文本。朗读过之后再让学生来表达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流泪有没有影响英雄的形象。整个一堂课的主线是相当明显的,我们暂且抛开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方式的问题,单看这一节课,阅读文本表达个性的思路应该是授课者传达给我们的主要教学思想。

更有意思的是,一位来自山东的朱则光老师在讲授《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讲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段的时候,老师巧妙地把这一段诗歌用“回环复沓、反复咏唱”的方式进行了改编,并且配上了《喜洋洋》的乐曲让学生朗读。这是七年级的一堂课,这种形式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因此在接下来表达个性感悟的环节里学生的发言也是精彩纷呈。而余映潮老师的两节课除了秉承了他的“板块式教学思路”和“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的教学思想同时也给听课老师传达着同样的信息。

第二、倡导批判思想

提升阅读品味 整个活动中最让与会者意想不到的就是就是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汤振刚教授的发言了。他一开始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某日,美国前海军总司令麦肯锡去探望他的军校好友马歇尔将军,此时的马歇尔已是陆军总司令了。麦肯锡将军说:“你知道我的海军一直被公认为是全世界最勇敢的部队,我希望你的陆军也一样。”马歇尔将军当然不甘示弱,说他的部队同样是全世界最勇敢的。麦肯锡就让他证实一下。马歇尔随便喊住一个路过的士兵,指着不远处一辆开动的坦克命令道:“你给我过去,用身体挡住它!”“你疯了吗?”士兵大叫,“我才不那么傻呢!”说完就撒腿跑了。马歇尔满意的对老同学说:“看见吧,只有最勇敢的士兵,才敢这样同将军说话。”

汤教授旨在引导我们要转变观念,以不同的视角、以批判的眼光来阅读文本,和学生一起提升语文阅读的品味。他列举了如下例子:第一、比如小学课本里的丑小鸭最终变成了白天鹅,是在教育学生奋斗就一定能够成功,他认为这是安徒生最失败的作品,因为人人都知道奋斗是不一定能够成功的。第二、在《项脊轩志》他没有读到感动,特别是最后的:“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而这一段是授课老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的一个语言点,汤教授提出,读书为什么就一定要做官呢,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把孩子从小引向歧途,有何感动?第三,在《木兰诗》的评课中,黄厚江老师曾这样说道:你看看我们的古典文学有一些经典的东西一直浸透在我们的血液里,比如《木兰诗》,很多人不记得前面的内容,但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是非常熟悉的。而正是这一句话被汤教授全盘否定,汤教授指出为什么人们总是记着这一段话呢,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向来就是一个男权社会,当然文人也大都是男人,女人能成为英雄就被他们反复拿来把玩。被汤教授批判的文本还很多比如九年级一位老师执教的《向一棵树鞠躬》等等。他的这种解读方式可能有点偏激,但带给我们的视角却是全新的,为我们提升语文阅读的品味打开了又一条通道。

第三、注重教学积累

加强教育科研

不用这些大家们讲话,一到会场我们就感受到了浓浓的科研氛围,这些大家都是我们在语文教研的各类杂志上经常看到的,他们的成功正是教学和科研结合的成功典范。《语文教学通讯》是我们语文教师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而主编刘远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科研并不难”。他强调了教学叙事在一线教师科研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到的还有:教学评论、教学随笔、和教材评论等等。为了说明教学科研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特地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余映潮老师今天上了两节语文课,我们可以把他的课堂实录拿过来,再搜集一些他以前的课堂实录,这样就可以写一系列的文章了,比如《余映潮老师课堂导语艺术的研究》、《余映潮老师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思想的研究》等等,一口气说了有近十个。

教学科研对我们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如果真的坚持照着刘远老师的话来做,注重教学积累,留心教育科研我们还是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的。

一天半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留给我们的收益还是很大的,我的微薄简陋的语言也不知能不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第二篇: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课教学设计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课教学设计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

执教: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一小 谢晓静 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本课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的探究活动组成。第一部分: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教材中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第二部分:认识风化。教材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流程图或文字、图画表示这个过程。教材最后还安排了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地形形成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经过了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地表地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平时知识积累中,他们对于岩石以及岩石的形成也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这种感性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的高度,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因此,本课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究下,在实验和学习中构成一定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希望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利用 “冷热的作用”和“流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同时整合利用各种学习途径,经历多通道经历岩石变化原因的探究过程,多角度寻找支持自己解释的证据,培养学生的推理、求证意识。同时在探索岩石变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做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2、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3、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3、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求证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的影响。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酒精灯、水、镊子、岩石、玻璃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谈话引导主题:同学们,我们在哪里见过岩石?你印象最深刻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描述。

(二)图片引领观察:教师课件出示连续六天拍摄的一组岩石的照片:要求学生先观察,这6天里,这块岩石的模样有没有发生改变?学生观察汇报。

(三)触发学生矛盾:那7天后呢?8天后呢?模样会改变吗?那八年后呢?八百年后呢?八千年后呢?

(四)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又改变模样了呢?这其中,什么发生了改变?(板书)

(五)激活实验动机:是不是这些因素作用下,岩石模样就会发生改变呢?(板书)就这样一直争论下去?(由学生提出实验求证)

二、实验求证

(一)冷热实验

1、我们就用这块小石头模拟校园里的岩石(出示小石头),那阳光和雨水用什么代替?

2、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讲解实验单的填写。

4、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汇报实验收获。教师相机追问: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样的?如果继续实验下去,这块小石头又会变成什么样?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7、小结:这些现象告诉你一些什么信息呢?

(二)水流摩擦实验

1、过渡:当然,咱们这块岩石在雨水的冲刷下,肯定还会受到水的摩擦和冲击,那么岩石会不会因此改变模样呢?我们照样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2、怎么去做这个实验?

3、温馨提示:同样的,我们也需要完成这张实验单,通过刚才实验得到的经验,你觉得做这个实验你有什么建议给大家,这个温馨提示请你来提。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汇报实验收获。教师相机追问:你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如果继续实验下去,这块小石头又会变成什么样?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6、小结:这个实验,又告诉你什么信息?

(三)实验总结

1、课堂当中,我们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去模拟了岩石受冷热、水流摩擦影响后发生的现象,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大自然当中,现在你认为这块岩石在这六天里,它的模样发生改变了吗?那为什么难以发现它的变化?如果经过很长时间以后,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这么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2、是啊,这种变化是细微的,缓慢的,不明显,有时候甚至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出来。但这也是一种改变。试想,现在是六天的时间,那经过六年后,六百年后,当这种变化经过时间的累积以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另外的一番情景了。

三、推测与解释

(一)课件展示另外一些岩石的图片。它们以前长这个样子吗?

(二)科学推理:联系刚才的实验,说一说这块岩石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三)在你们的讲述中,还有什么因素也能使岩石的模样发生改变?学生讲述,教师板书。(教师相机出示“石生树”图片:这棵树长在什么地方?一直长,岩石会怎样变化?植物的根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另外,动物、大气污染等对岩石的破坏也很厉害,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作用。

(四)明确风化概念: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四、实践强化

(一)再次出示六张照片,留白第七张照片,问学生:如果真在800年后拍到了这块岩石的第七张照片,你觉得会是怎样的画面?请你画一画!这么画,你的理由是什么?

(二)学了今天这堂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谢晓静,女,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一小,2001年,她以《空气在哪里》一课代表温州市参加省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温州市科学骨干教师、瓯海区第二轮名师、瓯海区教坛新秀、课改之星。从教十余年,分别在省、市、区各类论文、案例比赛中获奖共40余次;多次应邀在省、市、区级做观摩教学;近年来主持《小学自然教学中科学基础启蒙教育之研究》、《问题意识的培养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实践研究》、《立足农村教育现状,强化家校同向合作,优化学生学习环境》、《重视课内外的有机整合,延伸小学生的探究空间》等省、市级课题,更荣获19届浙江省“春蚕奖”称号。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执教:舟山市定海小学

袁优红

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

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

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

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 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2、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3、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世界时区图一张。

教师准备:世界时区图一张、转椅一把、课件。

?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老师搜集了两个城市的一些照片与大家共同分享。欣赏完后,请说一说是什么城市?(北京、乌鲁木齐)

2、你们知道这两个城市分别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吗?我们可以通过地图来观察一下。我们还可以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个城市的位置。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这两个城市,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一样吗?哪个城市会先迎来黎明呢?

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1、模拟实验

2、汇报: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情况?

3、但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可能有两种,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三、理解相对运动,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

1、为了帮助我们研究,我们先来回忆与感受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运动现象,看看有什么规律?

(1)乘在向前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的运动的?

(2)乘在向后倒退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

(3)乘坐旋转木马,大转盘,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

你们能得出什么规律呢?每个同学把规律记录到记录单二中。

科学记录单二

上面的几种运动现象,我们能得出的规律是:

(4)推想:乘上转椅,看到周围的景物是在顺时针旋转,你的转椅应该往哪个方向旋转?为什么?再请几位学生在转椅上体验。

(5)现在我们假想这是一把地球大转椅,我们每天看到地球周围有哪些星体在运动,它们的运动方向如何?(自东向西),由此,你们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

四、认识世界时区图

1、确定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现在你们能判断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再次让地球仪自转起来。

2、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几小时呢?也就是说,北京迎来黎明了,乌鲁木齐要再过几小时才能迎来黎明呢?

3、这个问题我们请世界时区图来帮助我们解决。出示世界时区图。从图上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日出的时间相差几小时?

4、介绍世界时区图:为什么世界时区图可以帮助我们算出各个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了多少呢?(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副图呢?)

五、课堂总结

总结地球运动的几个特点:运动方向和方式、周期、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袁优红,女,大学本科学历,于1993年参加工作开始一直致力于小学科学(自然、常识)教学,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分会常务理事,区小学科学学会副会长。2007年获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全国小学科学教学先进个人、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课堂教学能手、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区先进工作生产者、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教学中,以踏实、求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学生为本”,力求让学生全面主动探究实现科学素养的培养。担任各级公开课、观摩课达30多节次,在省小学科学教材培训上作讲座,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在全国、省、市、区多次获奖或发表,优质课连续四届获市一等奖。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辅导学生撰写的科学小论文在《研究性丛书》中发表。主持、参与《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小学科学教育灵魂——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探索》、《大班额教学班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等课题的研究,分别在省、市获奖。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执教: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林志 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月球以及月球的运动又有哪些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在上一节课学习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又规律性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记忆,画出月相的变化,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对原先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一次检验。

对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要让学生真正形成,仅仅靠记忆画和模拟实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真实的记录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促进学生开展课后观察活动,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后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了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在课堂中留下争议的问题,需要学生用事实去确定。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持记录的习惯。

2、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和相应的农历时间。

【教学准备】

上半月月相绘制图、模拟实验记录图、模拟月球的黑白球等。【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苏轼的《水调歌头》引入,引出月相话题。(圆缺变化)

2、出示月相的若干个照片,使学生了解圆缺变化中看到的亮的部分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3、学生画一个印象中的月相。

4、提问:所画的这些月相都真实出现过吗?

(二)月相的规律

1、提问:这些月相的出现是否存在一定的先后持续?

2、每生画一组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图。

3、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所画的月相规律是否都一样?有哪些不同之处?

4、全班交流,达成对月相规律的初步共识。

(由缺到圆,亮面的方向、位置,初七八后明暗交界处是凸还是凹)

5、讨论:农历下半月的月相规律

6、小结:指出学生对月相规律还存在的不同意见,并指明这些月相是大家凭平时的印象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对月相进行观察记录的结果。

(三)模拟月相变化

1、学生带着以下三组问题自学书本“模拟月相变化”P49大标题开始到P50第一自然段。

⑴用什么模拟月球、地球上观察月相的人?还要模拟什么?

⑵月球是如何运动的?

⑶进行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哪些?

2、讨论交流上述三组问题,重点强调“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进行‘运行’时要注意什么”。

3、分小组内进行月相模拟活动,观察者记录观察到的“月相”。

4、根据模拟实验的记录结果,重新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纠正前面所画月相规律图中存在的问题。

5、小结:月相模拟实验不能等同真实的月相。

(四)课后观察月相

1、在课堂内我们无法观察到真实的月相,只有记录下真实的月相才最具有说服力。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3、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5、说说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问题或困难。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林志,男,1976年6月10日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校科学教研组组长,台州市椒江区教研大组成员。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科学(自然、常识)学科的教学工作,本着“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的信条,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地学习。2006年执教的《蜡烛能燃烧多久》在浙江省首届小学科学新生代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获一等奖,1999年获台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近年来主持(参与)了多个科学教学课题的研究,撰写的论文、案例已有近10篇在市级以上发表、获奖。制作的CAI课件多次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其中一个作品省电教馆发行的“优秀课件集锦”。2007年——2008年被选拔为浙江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执教: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陈芬红

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一个是地球内部的力量,主要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在其作用力下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主要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今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等知识则是学生所欠缺的。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察觉的,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本课主要通过是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课在设计时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了解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增强避震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板块平移学具等。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形地貌

1、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地貌?这些地形地貌是不是永远不变的?

2、观察四川省北川县地震前后对比图,感受地震使北川地形地貌发生的变化。

3、借助多媒体资料认识火山也能使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4、讨论: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二、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1、尝试解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

2、教师讲解: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1)课件演示地表六大板块的构成。

(2)地球深部物质的不断运动,会对板块造成什么影响?

(3)观看模拟实验录像:用两张纸表示两大板块,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表示地球深部不断运动的物质。多媒体演示板块分离形成裂谷、海洋的过程。

(4)做板块碰撞、平移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一:用两本科学书表示两个大陆板块,把两本书平放在桌面,模拟板块碰撞,观察书本的变化。图片展示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体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

模拟实验二:用泡沫块模拟两大板块的上下、水平移动,观察地形发生什么变化?如抬升的地方会形成山脉或高原,河流会形成瀑布等。

4、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在不断变化。猜测未来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总结延伸

1、小结所学知识并揭示课题。

2、避震知识介绍。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陈芬红,女,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为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科学教师。自1995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曾获柯城区第八届教坛新秀,浙江省首届“新生代”(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市、区优质课一等奖;多次承担市、区教学观摩课及送教活动;有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执教者:浙江省龙泉市教研室 陈永飞 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下册

 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造环形山,让学生在造环形山模型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大胆地想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 教学重点、难点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 教学准备

沙、石子、玻璃球、注射器等。

 教学过程

一、认识环形山

1、呈现图片:这里有一张月球表面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从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2、播放视频:这里还有一小段有关月球环形山的短片,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的过程中请你留意一下,月球上的环形山都有些什么特点?

二、模拟造环形山

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球环形山的这些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模拟造环形山,看一看,哪个小组造出的山跟月球上的环形山最相似?

2、分小组讨论:那你们又会怎样去造“环形山”呢,你有多少种造山的方法呢?

3、模拟方法的选择:看来同学们很有方法,在这些模拟方法中,你认为哪几个是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的?

4、同学生又需要哪些模拟实验材料呢?

5、指导模拟实验的注意事项:怎么样做好这个实验,才使得我们造出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6、分小组造“环形山”。

7、师生评价“环形山”。

三、交流,并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2、提出假说:你现在是否能推测一下环形山的成因了呢?你推测的依据又是什么?

3、如果让你到月球上去考察,你认为有哪些证据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的?

四、呈现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老师这里还收集到了一些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环形山的成因你了解了吗?

3、科学家提出假说时用了哪些证据?

4、我这里还有一点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影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

5、你需要重新修改你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6、是的,科学家对环形山的形成也只是一种猜想。他们也还在不断的寻求证据,证明这种猜想。我想总有一天,科学家会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课后,同学们也可以继续找资料,求证我们的猜想。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陈永飞,男,1975年出生,浙江省龙泉市水南小学科学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丽水市教坛新秀,丽水市学科带头人。2003年获省小学常识(科学)课堂教学观摩一等奖。

第三篇: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专家评课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语文网 > 教师频道 > 高中语文 > 视角 > 正文

第八届“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专家评课

文章作者:佚名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11-10-11 10:22:13

    热点推荐:

任海林:学案教学再思考

赵克明:我为何要提出“语文养成教育”

王帮阁:从周予同教授的“导”中体会语文教育

返璞应归真 出色而本色

黄厚江

第一竞赛单元有两节课,一节是山东选手耿文超老师执教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节是云南选手李坚老师执教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阅读课,都是小说阅读,也都是经典篇目。一是外国小说,一是节选自名著《水浒传》;一是短篇小说,一是长篇节选。

听了两位年轻老师的课,我感到十分自卑。两个小伙子,形象好,音色好,普通话好。一个激情如火,气场强大;一个内敛老练,从容不迫。更重要的是,两位老师把握课堂的能力都很老到,课上得有板有眼,有条不紊,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想到自己的普通话,想到自己的破嗓子,想到自己对不起观众的形象,想到自己这般年纪时的稚拙,怎能不万般自卑上心头?

两位老师的课,有这样一些很值得肯定的特点:

一是很本色。

这是两节很本色的语文课。

新课改以后,很多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所以我们大力提倡“把语文当语文来教,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什么是“把语文当语文来教,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就是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的”。阅读,诵读,品味,讨论,概括,表达,这两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语文的活动,都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是很地道。

这是两节很地道的小说阅读课。

我们一贯主张阅读教学要体现文体的特征。不同的文体,教学内容、学习重点、教学形式,都应该有所不同。这两节课都很好地体现了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两节课都以人物的解读为重点。《装在套子里的人》由事件入手,重在抓住别里科夫典型化的言行分析他的性格特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重在把握林教头由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到怒杀仇人、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前者在人物特征的分析过程中,欣赏作者漫画式的夸张讽刺手法;后者在解读人物的性格转变之后又欣赏了小说的情节艺术和环境描写。两节课都体现了小说阅读的基本特点,也都体现了两篇文本的个性特征。

三是很朴实。

两节课的教学都很朴实。

从教学内容看,两节课都把工夫用在文本上,用在文体上,用在品读上;从教学流程看,两节课都按部就班,不故弄玄虚,不节外生枝,没有噱头,不卖关子;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看,没有繁忙的分组,没有花哨的诵读,没有动人的音乐,没有缤纷的画面,PPT也使用得恰到好处。其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要来一段电视剧并不过分,可是教者竟没有安排。好课都是朴素的,这是我们的一贯观点。年轻老师这么朴实地上课,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很少见到。所以,这样的课我们很是喜欢。

但是,作为比赛课,作为具有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意味的课,我们又总觉得缺少一些应该有的东西。

一是少一点个性。

比较成熟的教师,比较成熟的课堂,是应该有一点个性的。年轻老师,更应该有这样的追求。今天有一点个性,明天才会有自己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位老师的课,又过于老实了。无论是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对小说教学的理解,以及对这两篇文本的教学处理,都几乎没有一点创意;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组织,找不到特点,更没有亮点。两节课,都看不到教者明确的教学追求。

二是少一点突破。

要有个性,就要有突破。没有个性,与没有突破有关。首先应是文本解读的突破。阅读学的发展,课程理念的发展,文学批评的发展,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都为我们对经典进行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可惜两位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完全囿于“教学参考书”,囿于定格于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说法,不敢越雷池一步,更无一点自我的见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仅仅只是为了图解和印证“官逼民反”的四字主题;《装在套子里的人》始终只是把批判矛头指向可怜的别里科夫,乃至学生有了个性化的突破性的解读,教师都全然置之不理,甚至出现前后解读完全互相矛盾的情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在小说中的重要价值,和人物、主题之间的关系,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一个很有开发空间的教学内容,可惜教者的处理失之简单和草率,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其次是小说知识的突破。毫无疑问,小说教学是要抓住情节,抓住人物,抓住环境,探究主题。但时至今日,小说的知识又不仅仅是这些内容,比如叙述视角,比如结构艺术等,在这两篇文本中都是可以融入的教学内容。即使所谓的“三要素”,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者也有自己理解的不同视角和呈现的不同方式。而三者的教学整合,则更能展示教者处理教材拓展教学空间的能力和教学艺术。

三是少一点张力。

课堂教学的张力,就是指一些教学活动能够形成一石三鸟甚至是一石数鸟的理想效果,常常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推进教学的进程,而且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升学生思想的高度和广度,引领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让听课教师获得课堂教学的充分享受和教学思想的诸多启迪。这种张力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常规教学活动的巧妙组合。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教学,按部就班地进行人物性格的转变、情节艺术的细节照应和环境描写的分析,就显得平铺直叙,缺少教学的张力;如果能够将三者合理整合,或者由一个切入牵动其余,或者先分后合聚焦于一点,都能彰显教学的张力。另一个思路,就是设计出精彩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总体看,这次比赛中绝大数老师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能力还比较欠缺。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指令式的学习活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完成板书”还是比较普遍的教学流程,甚至是教学内容的简单排列和教学理念的罗列呈现。这是课堂教学缺少张力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不能给学生应有的引领,不能比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深,思考得更全面,表现得更精彩,也是课堂教学缺少张力的重要原因。就高中组的情况看,上课班级的学生的确非常优秀。我们很多老师平时抱怨学生基础差,不好教;其实学生优秀,也不好教,或者说更不好教。学生优秀,会带来课堂的精彩;但教师必须有能力让学生更精彩,否则捉襟见肘,相形见绌,不仅教学没有张力,而且对教师来说是很难堪的事。有的老师本来是要示范一下的,结果成了反面的例子;本来是想在学生发言之后,自己再补充引申发挥一下的,结果只能说一句“你们这么优秀,我真的无话可说了”;甚至有的老师,被学生牵着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哪里会有教学的张力呢?

其实,上面三点都关系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处理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寻求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这对矛盾。

新课改之初,曾出现了不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语文的内容少了,其他内容多了;语文的方法不用了,其他的方法盛行。脱离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无来由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莫名其妙地进行分组和探究。这次比赛,令人欣喜地看到,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更为清醒,改革的方式也更为理性,华而不实、形式主义、表面化的东西少了。但有一种迹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改革之初,更多的是热情;十年的探索之后,更多的是理性。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很多人说,现在是返璞归真。这自然是对的。可关键是要“归真”,而不是倒退,不是经过十年改革再彻底回到改革之前。否则,这十年就成了白折腾,这课改就真的彻底失败了。什么是“真”?真,就是规律。课改要改的,就是那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做法;经过十年的探索和改革,我们既要调整改革中不符合规律的做法,又绝不能回归以前不符合规律的老做法。返璞要归真,“归真”是关键。

这些年来,我们倡导的本色语文,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支持和践行。我在《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一书中说:本色就是本原,就是本真,就是本位。本原,就是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热爱母语和运用母语能力的课程目标;本真,就是按照母语学习的规律教学;本位,就是要立足语文学科的特点教语文。但同样在这本书里,我们强调:“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更不是无为。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也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在《语文教学的基本定位》一文中,我曾引用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的两句话“极练如不练,出色而本色”来表达我的本色语文观。在这里,我仍想用这句话来回答如何处理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寻求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改革的最高追求,应是按照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教学,而不是背离规律;真正本色的课,应该是最出色的课,而不是最平庸的课。以为改革就是越改越远,以为本色就是因循守旧,都必将误入歧途,并终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寻求抒情类文本教学的突破

尤立增

高中组的十六节课,风格各异,异彩纷呈。参赛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设计、审时度势的教学机智、蕴意丰富的人文积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7月26日下午进行的第二竞赛单元,共有三节课。分别是天津选手廉朝老师执教的《归去来兮辞 并序》,安徽选手王兆彬老师执教的《春江花月夜》,辽宁选手金莉波老师执教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三篇课文都是抒情色彩极其浓郁的诗赋。也许有人会说,在这样的课堂大赛中,执教抒情类文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认为这类文本“好讲”“容易出彩”。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有时看似好处理的文本恰恰难以把握。特别是作为比赛课,受准备时间、学情、课情及授课环境的限制,更容易出现“失误”或“遗憾”。但这三位执教者展示了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展现了良好的课堂风貌。当然,因为每位听课者的观照角度不同,所以,同一堂课、同一个教学瞬间,人们的看法也会不同。甚至一个人认为是失误的地方,另一个人却认为是精彩之处。我认为,三堂课都很成功,有以下原因:

一、巧妙的课堂构思是基础

设计教学、构思课堂首先要了解学情,即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等,教师应切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然而,受赛课形式的限制,执教者很难充分了解学情。但三位老师能够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有针对性地点拨,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机智。其次,要准确抓住文本的特点构思课堂。从课堂表现看,三位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十分到位,这是独立阅读、钻研、把握文本的结果;他们都能捕捉住此文与他文最大的不同点,深入理解文本独有的最特殊最精彩的内涵,从而融会贯通,完成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他们都能准确地把握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连接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样,执教者就能明确学生到底该学什么,怎样去学,从而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设计教学、课堂构思呈现新颖性。

廉朝老师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后,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提出疑难问题,并将疏通文意的方法告诉学生。在教师范读环节,廉老师故意读不好,设置悬念,引出怎样才能读好的问题,指导学生品读,并将鉴赏结果以“读”的形式呈现。王兆彬老师执教《春江花月夜》,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奠定情感基础,引出“美”字,以“美”字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景美”、“理美”和“情美”。金莉波老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范读,这里特别强调,这么长的一首诗,金老师全诗背诵下来,可谓先声夺人;然后,抓住鉴赏诗歌的核心——意象——来构思课堂。所以,三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执教者的匠心独运,课堂风貌能较好地体现课堂构思的预设。

二、正确的方法是保证

有了预设,课堂生成需讲求方法。方法的选择当然仍需考虑学情和文情。三篇文章均为抒情类文本。现行各套教科书中,抒情类文本所占比重很大,抒情类文本的教学也引起人们更广泛的关注。这类文本是美的化身,美的结晶,所以,其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鉴赏。转化教学论认为,鉴赏的主体是学生,鉴赏的客体是文本,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感知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就是将文本中的美感因素转化为学生个人审美结果和审美能力的过程。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其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等去思维、判断、理解、联想,既内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又可外化为语言文字的形态——写诗文、写鉴赏文章、有情感地诵读等。

三位老师都紧紧抓住抒情类文本的特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抓住了情之本,使学生体味到寻幽揽胜的乐趣,将作品之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而这种“转化”都借助了正确的方法,那就是以鉴赏为核心,“以读带赏,以赏促读”,力求达成“读”与“赏”的完美结合。廉老师在“赏读”环节,让学生找出饱含情感的句子,学生赏析,教师用指导“怎样读”的方法点拨;王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启发学生抓关键词,赏析“景美”;金老师更是发挥教师范读的优势,营造氛围,“读赏结合”。所谓正确的方法,就是能收到最佳课堂效果的方法,抒情类文本的教学,“以读带赏,以赏促读”就是很好的方法。

三、合理的定位是关键

这里所说的“定位”,是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定位。两方面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平等的首席”,这些话,我们很熟悉;但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落实,却值得深思。首先,师生要共享“话语权”。这种共享“话语权”的基础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传统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只能当听众,学生个体的灵动的创造性的火花,都被为师者的唾沫给浇灭了。而共享“话语权”,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促进课堂气氛的和谐,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其次,要切实落实教学民主,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平等自由教给学生——该学生做的事教师决不“越俎代庖”。也就是把读书的权利、思考的权利、质疑的权利、赏析的权利、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廉老师在“疏通文意”环节,问题让学生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解决问题;“赏读”环节,让学生找出饱含感情的句子,学生自我赏析,教师点拨。王老师的课,所有诗句的赏析都是学生发现,学生提出,师生合作完成。金老师则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赏意象,析感情,尊重学生的感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三位老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我们总在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而实际上课堂有“遗憾”很正常。课堂出现失误并不可怕,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对待失误的态度:发现问题,反思失误,消除遗憾是一种选择,是我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有益做法;忽视问题,漠视失误,缺少反思也是一种选择,但那样一来失误将成为永远的遗憾,甚至会衍生出更多的遗憾,只能使我们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例如,廉老师在导入以后安排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时间是三分钟。《归去来兮辞 并序》虽然不长,但是,文前有“序”,且辞赋也有相当的难度,三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是因参赛课的性质决定的。我认为,不能仅仅为了展示“读”的环节,而忽视了“读”的效果。王老师开始配乐朗读,由师生合作完成,但教师范读的能力还需加强;再者,教师偏快的语速有时会使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特别注重情感性,根据教学内容而抑扬顿挫,缓急有致。金老师在“初读体会”环节,让学生在倾听和诵读中体会诗歌有怎样的情感,推究起来,这个任务学生几乎无法完成,因为学生“听”出的感情,与朗读者的水平有直接关系;再者,“意象”这个术语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能否将其范围定得过宽呢?当然不行,因此,“意象”不能泛化。

白璧微瑕,况且未必是“瑕”。三位老师的课,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特别是抒情类文本的教学,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观课的两点思考

赵福楼

在课堂教学大赛的现场,我们的视点集中于观课,观上课的老师,即看课并看人。应约就第三竞赛单元中江苏选手王舒成老师执教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上海选手胡凌老师执教的《咬文嚼字》、福建选手张萍老师执教的《浓妆淡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新疆选手赵凤芳老师执教的《春末闲谈》四堂课作点评,赘语罢了。

一 就观课而言,要看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以及教师的教学实施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两点决定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举例来说。《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的教学,教师设计用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这幅图导入,其用意有三:一是点明课题;二是教师进行自我介绍,克服借班上课师生之间的疏离感;三是此纪念堂的设计者为梁思成,他也是教师所执教文章的作者。这个简单的教学构思可见教师的匠心独运。

另如,《春末闲谈》的执教者为了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设计出一个表格要学生填写,如下:

人物

手段

对象

结果

细腰蜂

毒蜂

青虫

成为食物

“本文应用譬喻,落笔在针砭当时专制统治的社会现实。”教师这个教学活动设计,采用比较节约的途径,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写法和主题。

具有合理性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采用直接、有效的办法,掌握教学内容,形成语言应用能力。

但是,合理的设计未必可以导致具有高效特征的教学。观课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用“词或短语”来概括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这原本也是一个精妙、可行的设计,但是从现实教学看,学生在概括第八项特征的时候,发现这段文字中无法提炼出适宜的词汇和短语,只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为“构件交接处注意修饰”。这里的学情与教师的最初设计存在出入。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第九项特征的概括上。由此需要反思,教师当初要学生用词或短语概括中国建筑特点是否合理。《咬文嚼字》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内容梳理,概括分析文中举了哪几类例子。此环节的教学实施也不顺畅,这也与教师的实施策略不当有关系。要求学生进行语言推敲的例子归类,这有一个前提,要学生明确课文里有几个例子,分别是什么;在此共同认识基础上,才能进行分类。而且对课文中的例子不好作逻辑分类,这些例子更多与作者强调的咬文嚼字的道理有关。这个教学实施与课后的一个小练习设计,提出五个例子,要学生概括作者说明什么道理,相比较而言,倒是后者更为合理和科学。

教师的表现也是观课中的一个视点。这有利于参与赛课的教师自己审视,也会给别人树立一面镜子,可供学习。

教师这个视点,可观处有三: 1.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保持姿态。

《浓妆淡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一课教学的老师,语言表达中有吃音,还有齿音字不清的现象,学生听闻后发出笑声。这位老师在课堂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她面带微笑,情绪饱满,努力把语言说清楚,有解说有朗读,不回避自己的语音缺陷。这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这个精神状态让我感动。有这样的一种教学态度和把一种积极的态势保持长久,注定可以打造出更为精美的课堂。在听课中,我被这位老师的情绪感染着。

2.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

课堂上教师教什么?是教知识,还是教方法?这其中有高下之别。我不反对教知识,但是我也知道教方法的教学更有持久的生命力,教师更为智慧。这里有一个正面的例子。我们现在的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的课堂,大多重视语言的玩味。通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选喜欢的文字,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这是一种散点阅读的处理。各个学生的发言没有设计,所以没有序列,一会拎出文后的这句,一会又回到了文前。这样的讨论如果久了,我们就会觉得思维非常凌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尝试把一组语句集中呈现,引导学生把握语言表达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即这篇文章的文字中洋溢着作者浓烈的民族感情。这就是语言分析中概括的方法。

“怎么教”尤其值得关注。有的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诠释者,要为学生讲解;有的教师作为导学者,带着学生学习;还有的教师作为激励者,鼓舞和指导学生学习。目前教师多以课堂威压影响和控制学习行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能动性都不足。所以,我把听到的这四节课,归类在导读课,还是教师牵引着学生亦步亦趋地学习。

从教学现状看,教师导读中缺乏很有效的方法,主要采用问答式教学,即教师提问较多,而要求学生即刻回答。问答随意,过度问答,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从这四节课看,有两个表现:

一是教师理答比较仓促,不容易作出正确和科学的判断。例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教学中,有学生把中国建筑的第二项特征概括为“木材结构”。教师即刻追问:还可以用别的词汇概括吗?在教师诱导下,另外有人概括为:结构方法。我们现在做事后诸葛亮,审视这一处理,就会发觉,用“木材结构”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更为准确一些。

二是学生被教师连续追问,思维长期保持跳跃状态,这是一个严峻挑战。一个成年人,即使面对简单问题的追问,十分钟以内也会败下阵来。而孩子们,一节课数十分钟,若被老师持久为难,怎么还能坚持?从可见的课堂,我们验证一个公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另加一群聪明的孩子,是不是就能呈现一节精彩的课呢?答案是,未必。有的优秀教师就是用连续追问,让学生都成为了课堂中的失败者。有的课堂的冷场,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的过于强势的追问。3.教师的教学追求。

每位教师的关注各不相同,有的专注于技术化的教学,有的采用合理的策略来实施教学。前者成为技术领先的教师,或许发展为具有艺术特征的教学;后者看重教学实施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教学思想。有技术的课堂可以寻找,尤其在赛课的场合,教师都很优秀,他们的教学基本功都很好,在教学技术上的修炼都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是,有思想的教学很少见。

教学的思想性,可能体现在教材研读中。《春末闲谈》是鲁迅的一篇杂文,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一节课作处理,教学比较有难度。执教者提出了四个问题:文章中作者谈的什么?作者与谁谈?谁人乐意听作者谈?无人听,作者为什么还要谈?这四个问题,一气贯连,都围绕题目中的“谈”,触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具有思想分量。这些问题入门易,钻研起来有深度。这是很好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一定基于教师对于文本的深刻研读,没有这个底气,教师很难引领这种问题的讨论。

当然,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设计在实施中也有一些遗憾,即发觉学生之于问题的讨论很难深化。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第一,学生对于写作背景和鲁迅其人的思想特征、语言风格等所知寥寥。需要教学中增加一些知识链接,如教材中注释第13项和第14项,都是交代写作背景的,而文后也标明了写作时间。这两者都是教学处理中要引起重视的。第二,赛课前学生预习不足,课堂中学生文本阅读也不够。没有很好的认知基础,作深刻讨论毕竟有困难。

有思想的教学注定是贯彻“学生第一”思想的。在教育中有三个“第一”的思想。在教育管理中应该秉持“校长第一”的思想,在学校管理中应该秉持“教师第一”的思想,在教师教学中应该秉持“学生第一”的思想。

我们实施教学一定要从学生需要出发,即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即时进行教学调控。有的课堂,教师比较强势,学生都低头不理。这说明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不支持,缺乏参与积极性。有醒觉意识的老师就应该在此刻进行教学技术调控了。

有思想的教学注定不是偏于学或偏于教,而是一种平衡态。本次赛课的听课学生表现出很高的语文素养,他们非常活跃,积极与老师互动,这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有老师在微博留言,希望让这些学生的语文老师给上节课。然而,就是这样的学生,也会因为教师引导策略失当或教学指向不清楚,而陷入茫然状态。有的课上我们几位评委交换意见,不知教师此刻想做什么,不能明了他的教学意图。这时的教学往往繁复化,教师不停地变化招式,虽然炫目但把学生都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终。我一直以为最好的教学应该是最为朴素的、简约化的。这样的模型或模式才能应用于普通教师和常态教学。我们尤其需要反思,这才是有利于教学改进的。

江山信多美,此地最为神

孟庆欣

7月25日我们去黄山旅游。在去始信峰的山道上,我们的导游总是说:“这里没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往上走。”走到“龙爪松”时她还是这么说,“这不过就是一棵树”。可是我听见后面团队的导游介绍“龙爪松”时内容却很丰富:“这是黄山十大古松之一,约有400年树龄,其根系粗大,主根深扎岩中,另外5条粗壮的支根,全部裸露在外,状若龙爪,所以叫龙爪松。大家看它的树冠,亭亭如盖,晴日里筛下道道阳光;再看它的树干,笔直挺拔,令人想起伟岸的奇男子;最美妙的是呈扇形伏在地面的支根,与树冠上下呼应,盘根错节,静显峥嵘遒劲,动如飞龙舞爪。有《蝶恋花 龙爪松》词咏道:叶翠枝盘峰上峭……”

不善于利用旅游资源的导游也许不多,可不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的教师并不少;带着全体游客在自然的大山里迷路的导游也许不多,可带着全班学生在文本的密林里迷路的教师并不少。此前大家也都看到了,参加这次课堂教学大赛的老师里,既有“不过就是一棵树”式的老师,也有“陷在文本不自知”式的老师——有位老师不仅把学生绕糊涂了,把我们听课的老师们也都绕糊涂了:搞不清她的教学目标与重点,理不清她的教学环节与思路,弄不懂若干提问的价值与意义,看不出学生们的变化与收获。难怪现场直播的微博即时打出了网友们的感叹:“这位阿妹太能绕了!”

因此说,我们的语文老师和导游、我们的语文教学和旅游其间还真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在这里我也就借用了南朝时期齐人刘绘的旅游诗句作为这次评课的题目。

高中评委组委托我重点就第四竞赛单元中贵州选手隆芳老师执教的《江南的冬景》、甘肃选手陈玉萍老师执教的《项脊轩志》、湖北选手谭清才老师执教的《六国论》作点评,我也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供大家指正。

旅游也好、教学也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去到哪里”——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有人反对向学生明示教学目标或学习重点,我对此是不赞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即以导言组织或是内容概要的方式,建立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好。这些做法包括了清楚说明学习的内容要旨……在如此的安排之下,学生就能随时保持高度的学习方向感。”(崔允漷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教学原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那么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怎么确定呢?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认识》中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是讲求字义”(尤其是古今异义字的字义)。我们认为,这既是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一条基本底线。吕叔湘先生担心教师们把文言文的教学在目的与方法上与现代文混为一谈,也担心学生们“自以为懂”导致“掉以轻心,一滑而过”。叶圣陶先生也特别强调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古今异义、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教学目标(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开明出版社)。虽然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观点,但至今并不过时,正如“导而弗牵”不过时一样,都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基本原则。甘肃陈玉萍老师的《项脊轩志》一课在古今异义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语言材料的处理上,做得还是比较认真的;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没有来得及处理,教学设计也没有落实到位。湖北谭清才老师在《六国论》的教学中对“下咽(yān)”的解释也讲清了古代单音词的特点。

文言文教学要体现文体的特点。陈玉萍老师讲何为“志”,谭清才老师讲何为“论”,都是以文言文的文体特点为依据的。

教学还要体现文本的核心价值。陈玉萍老师在教学设计上“一间书房、两种感情、三个女人”的思路,谭清才老师以“赂”为核心论六国讽北宋谈亏议丧,都体现了这种追求。

其次是“怎样去到那里”——以什么方式到达目的地、达成目标。

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设计两三个带有阶梯性而又直指目标的简明环节是达成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贵州隆芳老师的《江南的冬景》就是这样设计了品其文(品味具有画面感的语言、揣摩作者的心境、体会点睛之笔的作用)、悟其法(感悟情景交融、修辞格与整散句式的手法)、学以致用(学生练笔、教师写下水文)三环节。这种设计对于达成目标来说无疑是有效的。但隆芳老师弃用黑板而无板书这种做法是我们不能认可的。因为多媒体不能代替板书,“板书”(或“板演”)是教师专业中的一项“基本功”,有其独特作用。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必须具备国际公认的关于“专业”的相应标准,而“板书基本功”则属于“专业”中“具有特殊的知识技能”的标准范畴。换言之,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具备“板书的技能”,也就失去了“具有特殊的知识技能的专业教师”的资格。

从探究作者入手也是有效达成目标的好方式。隆芳老师的《江南的冬景》引画家刘海粟对郁达夫的评价,“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他……不愧是一位大画师。青年画家不精读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二省间的山水;不看钱塘、富春、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陈玉萍老师的《项脊轩志》题解“项脊轩”与“唐宋派”;谭清才老师的《六国论》介绍“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不仅是课堂导入之设计,也是“知人论世”之必需。

这几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具有引领、辅助、提升学生的能力,而教师范读、资料辅助、语言挖掘都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范读是引领学生的好办法。辽宁金莉波老师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全体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带到了艾青诗的意境中。《江南的冬景》《项脊轩志》《六国论》三课注重学生的诵读也是很好的。

积极开发资源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好办法。谭清才老师通过展示《大秦灭六国示意图》和补充《宋史》“贿赂西夏”的具体细节,解释了《六国论》的写作背景和现实意义,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评价作者的态度观点很有帮助,这种恰如其分的补充对学生学习而言就是一种有效的辅助。谭清才老师善于利用与开发文本资源,他不是那种“这不过就是一棵树”式的语文导游,所以他上的《六国论》也是学生活动最充分、最放得开的一节课。教师要有提升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不能追求教师无所不问、学生无所不能的“对答如流”式的“平等交流”,教师只有高于学生才有提升可言。深入挖掘语言的妙处是提升学生的一个好办法。比如处理《江南的冬景》时,可以将《故都的秋》和《江南的冬景》进行比较,两篇都是郁达夫的散文,文字都极具画面感,也都运用了比较的方法,但前文是写客乡的清、静、悲凉,后文则是写故乡的朗、润、悠闲,感情基调显然是不同的;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家,郁达夫的古典文学功底颇为深厚,他的语言具有“四六文”般平仄对仗的韵律美、音乐美,其“灰云扫尽,落叶满街”“门对长桥,窗临远阜”“得失俱亡,死生不问”等与苏洵的“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暴霜露,斩荆棘”、归有光的“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向学生指出上述诸多的特点,才能使学生真正鉴赏到郁达夫散文中意境、方法、句式及用字等的妙处,才能真正走近郁达夫,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总之,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的课前课后,都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以及情感、思想中的某些方面有收获、有变化。要努力做到吕叔湘先生希望的那样:让学生明白语文不是用来讲的,学语文的目的是用语文。(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语文课要让学生觉得乐学、有用。(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开明出版社)

因体而教

褚树荣

如果中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是真的话,第五竞赛单元中北京选手连中国老师执教的《渔父》、四川选手陈伟老师执教的《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江西选手魏建宽老师执教的《长亭送别》、黑龙江选手林丽老师执教的《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这四堂课都是学生害怕的课型,但是学生表现非常优秀,执教老师也可圈可点。连中国老师旁征博引,激情汩汩滔滔;陈伟老师平静而习惯于自省,甘做讲台的配角;魏建宽老师神定气闲,陶醉而且投入;林丽老师清醒而机智,对现场有很好的把握。学习不难,课堂出色,我怎么评呢?

我想先设定一个标准,然后按这个标准去审视这四堂课。四堂课分为两类:一类是古诗文教学,一类是作文教学。教学内容不同,评课的标准也不一样。我们先来看古诗文。古诗文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用古代汉语记录的以一定的文章体式呈现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这不是什么科学的逻辑的定义,但大家想想,这样的理解是否有道理?如果有一定道理的话,我们就可以从中分析出古诗文教学的三个内容:文字语言的理解和积累、文学或文章的欣赏、传统文化的传承或渗透。我称之为古诗文教学内容的“三合一”。在课堂呈现时,这三种内容应该是随着学生和课文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彼此沟通。对于高中的古诗文教学而言,这三种内容应该都具备。基于上述的理解,我们可以向《渔父》《长亭送别》追问三个问题:

1.有无文字理解和语言积累的意识和行为?2.鉴赏的选点和方式恰当吗?3.能否从文化传承的高度设计教学?

《渔父》和《长亭送别》注解详尽,但学生仍然有阅读障碍,两位老师均有疏通文字有助于理解的意识和行为。如连中国老师对《渔父》的“何故至于斯?”的“斯”字解读,把代词的字面意义、屈原的境遇和渔父的价值观都贯穿起来讲了,文字理解里有文化的渗透。关于两个“独”字的朗读,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应有的语气,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再读,老师也作示范朗读,学生再来点评,最后一起来读,虽然稍显烦琐,但意欲通过反复的诵读,进入屈原的内心,这样的努力值得肯定。当然,有些词语的理解尚可斟酌或者说是不妥的:如“皓皓之白”的解释,如“遂去,不复与言”的“去”究竟是谁“去”,如关于“沧浪之水”仅仅是归隐林泉的暗示,等等。《长亭送别》虽然由唱词和宾白组成,但是其中蕴涵有古典诗歌意象的词语也多,戏曲的各种概念知识学生也是陌生的,我以为这些语言层面的教学应该有。但是魏建宽老师也许要上一堂研究课吧,也许想在课文“边角料”的研究中,“告别文学作品的浅阅读”吧,所以抓住诸如“斜签着坐的”等文字研究张生坐姿的意义。我以为课文里比“斜签着”重要的词语多得多了,但不见教者去“研究”它们。

我们再看鉴赏点和方法。《渔父》的鉴赏点似乎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从而分析屈原的形象、领会屈原的精神。《长亭送别》的鉴赏点好像是“边角料”,通过平常人们不太注意的地方,析出新意,譬如莺莺和老夫人对于时间感不一样、为什么老夫人看重名利、长老在文中是一个多余的人吗、红娘与崔莺莺的心灵距离、张生的坐姿等等。《渔父》的鉴赏点是集中的,但课堂上老师旁征博引、顺手牵羊,教学的主线时不时淹没在老师激情洋溢的演说中。《长亭送别》的点是散漫的,看去更像一篇学术性的阅读札记,选点确实别出心裁,见人所未见,但很难预料学生听课后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至于方法,《渔父》的教学主要通过朗读,学生了得,读得很好,老师更了得,声如裂帛,穿透力和感染力极强。《长亭送别》主要是通过师生对话完成教学,间有电影短片的媒介。两堂课呈现的方法均是不错的。

最后看文化的制高点。两位老师都颇有这样的意识。连老师指出屈原与现实的对峙状态,显示了他的“亮剑”精神。他认为屈原和渔父的生命状态是不一样的。课堂还更深入地讨论出屈原这类人的四种解脱方式:决斗、绝交、混世和改革。尤其是改革一途,竟然是学生提出,不同凡响!魏老师最后把崔、张两人的爱情故事加以迁移,从而获得所有爱情故事的感悟,指出中国文学中的爱情故事是永不落幕的神话,最后亮出了自己对于文学作品教学的理解。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这样的文化升华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能否更加深入一些,集中一点?批评家鲍特金说过类似的话:有一些题材有特殊的形式,在时代的变迁中被一直保存下来,并且与被这个题材所感动的人的心灵中那些情感倾向相应。这就是文学母题。《长亭送别》是元曲四十几个爱情戏中的典型,但也逃不出“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子弟中状元,各种势力来作梗,才子佳人大团圆”的模式。中国传统的爱情戏确实存在着这样的模式,但《长亭送别》最大的价值在于,在那个禁锢的时代,作者公然以这样的故事宣示:爱超过一切!这真可以看做是人道主义甚至人权主义的先声!《渔父》是一段对话,其实可以看做是儒道对话的滥觞,是太极文化的标本。屈原作为儒家代表,身流沅湘、心系怀王的担当情怀,深思高举、洁白清忠的执著精神,代表太极文化中的阳极,积极入世;渔父不滞于物、与时推移的圆熟,随遇而安、游刃有余的超脱,代表着阴极,以出世为保全。类似的话题只要点到为止,这两篇课文的意义和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

再来看两节作文课。作文是什么?就是写作,写作就是实践。写作教学又是什么?我理解是教师指导学生进入写作,这个过程就叫写作教学。这里有几点认识不知有无道理:1.知识不是能力——教写作知识教不会写作;2.能力需要实践——只有在写作中才能学会写作;3.实践注重过程——教学就是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4.过程就是体验——教学的效果要看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如果这几点认识大家同意的话,我们又想对这两堂写作课提三个问题:

1.课堂有无学生进入写作的过程?2.教师的指导能否针对写作过程?3.能否看出指导后的改善?

先来考察第一个问题。陈伟老师入题很快,“注重创新”,作文创新指哪些方面?立意怎样才能创新?布置四道题目进行立意创新思考(《三思而后行》《水的联想》《伯乐相马》《我家来了客人》)。小组交流重点抓住《水的联想》,最后概括出多角度的、反向的、高屋建瓴式的几种新颖的立意思路。学生对于《水的联想》讨论很充分,提出了很多立意。但是讨论、讲述和思考与写作是否一样?如果陈老师安排一个写作的过程,学生的体验肯定会不一样,即使写几句也好啊!林丽老师的教学环节是读图(关于红色主题街)—读文(课文知识短文)—再读图(再次讨论)—写作—展示和评价—总结。这其中有写作过程,而且是有效的过程。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林丽老师的第一环节读图讨论,是学生原认知水平上对于“红色主题街”的评论,是故意让学生观点散漫的,稍带感性的;第二环节学习知识短文《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意在指导提出问题(是什么)—正反论证(为什么)—深入理解(怎么办)这样一种分析的思路。第二环节感觉稍欠得力。当然,遗憾是不可避免的,谁说读了《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的短文后,认识真的就能深刻了?但教者无法跳过这一环节。好在真理越辩越明,第三环节再次讨论红色主题街时,学生真是见解卓著!课堂充满华彩!如此充分的铺垫,就是为了学生更有效更投入地进入写作。果然,奋笔疾书以后的成果展示,让人刮目相看。陈伟老师则显得沉静多了,从容多了。在与学生关于“水的联想”的对话中,你仔细听他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不蔓不枝、不紧不慢,贴切而精到。这种表面看似平淡实则充满张力的对话就是过程性指导!陈老师把立意的思维过程打开了。

最后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能够感觉到指导后的改善吗?这似乎有点急功近利。余秋雨说,写作连接着健康的生命,写作的过程,就是人生过程。但是一次写作课,总得让学生改变点什么吧,或者认识,或者行文。认识从浅到深,从沉睡到唤醒,行文从无到有,从初稿到修改。学生关于水的联想真是异彩纷呈:水能依形而变,水有自净功能,水能屈能伸,水能穿石,水目标坚定始终向东,水能变通,水能就下,水能容纳,水太清则无鱼,上善如水,等等,不一而足,而且有几种立论课堂上都有正反申论。这就是认识上的提升,这就是现场听得到的效果。林丽老师的效果,主要在于她循环往复、渐次提升的设计,这样的设计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对于教学规律的认识,看到对于写作过程的尊重。红色主题街引发的关于政府如何对待民众、对待党的生日,如何执政为民,学生的见解已经超乎教师的预期。最后学生的见解还以物化的成果呈现,这就是现场看得见的效果。

当然,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连老师旁逸斜出的思想收拢一些,开头孙悟空的故事缩短一些,那颗黄山松也不要了,澎湃的激情稍微节制一些,观感可能更好;林老师如果没有太强的方法指导的意识,没有完美(抑或完整)主义的思想,那么在下课铃响后,就不必再匆匆忙忙、滔滔不绝地总结写作上的金科玉律了,其实,那些东西,讲了也没有用。

第四篇: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评课诗

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评课诗

2008年11月10—12日于南京审计学院礼堂即席感赋

(一)第一课时探新途

——评姜燕教《鞋匠的儿子》

鞋匠儿子当总统,走马上任羞辱中。宽容大度退为进,平等睿智压群雄。引领研读明哲理,重视感悟和朗诵。第一课时探新途,词句落实堪认同。

【注释】

姜燕 海南省海口市白龙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0日上午执教六年级语文《鞋匠的儿子》。教学中,教者凭着自己扎实的功底,深钻了教材,课堂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语境研读“尴尬”、“卑微”、“羞辱”等重点词语,并重视感悟和朗诵,从中深入浅出地领悟林肯总统提倡平等的政治主张,以及他处变不惊、宽容大度、充满智慧、以退为进的睿智和人格魅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又对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新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新探索。

(二)字里行间品文意

——评刘爱玲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厄运打不垮信念,宏篇巨著再重视。二十多年从头越,国榷问世艰辛见。字里行间品文意,图文并茂一线牵。学史励志精读悟,教书育人苦也甜。

【注释】

刘爱玲安徽省合肥市华府骏苑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0日上午执教五年级语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中,教者结合对课文的研读,运用图文并茂的媒体课件,抓住课文最后一节,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对课文的字里行间进行有效的精读感悟,品味史学家谈迁20多年如一日地重著史书《国榷》,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坚强毅力,从而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良好的学史励志人文熏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学习的一堂优质课。

(三)紧贴文路巧导学

——评张淑芳教《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千古传,制服洪水美名留。三过家门而不入,高山峻岭来凿穿。紧贴课文巧导学,提纲契领开心河。整体感知明大义,情感激发读得多。

【注释】

张淑芳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实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0日上午执教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中,教者善从文题入手,抓住“治”字,引出(大禹)“治理”、“治理洪水”和“治服洪水”的课文主线,并适时进行精当的板书,从而巧妙地导入对课文的教学,接着引领学生通过有效阅读,从整体上提纲契领地感知课文内容和在多读多练中体悟课文所包含着的人文意蕴,加之教者潇洒超俗、激情奔放的“磁性”语言的点拨和渲染,尤其是课堂学生精彩的发言,生成了课堂新的教学资源亮点,并进适时确当地开发利用,有效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并赢得了听课者的啧啧赞叹,使整课教学颇具人文熏陶的显著特色,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诗珠文璧相合联

——评樊裔华教《桂花雨》 桂花雨美香乐甜,乐此不彼趣空前。美不胜收全家乐,情有独钟忆童年。沿波探源循文路,精读多练义自见。画龙点睛嵌名句,诗珠文璧相合联。

【注释】

樊裔华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紫薇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0日上午执教四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中,教者能抓住课文《桂花雨》中“香、美、乐、甜”的特点,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循序渐进地循着文路引领学生进行恰当地精读多练,并画龙点睛地嵌入名句名言和有关诗作的朗诵,循文明像的引领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及情感的熏陶等都落到了实处,课堂气氛很浓烈,不失为一堂拍案叫好的优课。

(五)把准基调情意真

——评周丽娟教《在大海中永生》 魂归大海终永生,人民儿子中国人。伟男小平创大业,改革开放集大成。循循善诱启心智,范读引领唤童声。深入浅出创意境,把准基调情意真。

【注释】

周丽娟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第一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0日下午执教五年级语文《在大海中永生》。教学中,教者能准确把握课文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丰功伟绩和热情颂扬邓小平同志精神永存的雄浑悲美的基调,恰到好处地创设意境,入情入理地引领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感悟,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俱佳的理想效果。

(六)发情豪放气势壮

——评秦艳教《安寨腰鼓》 安寨腰鼓震天响,骤雨旋风雷激荡。自古逆境出英雄,如今山窝飞凤凰。好一个杏坛女杰,发情豪放气势壮。图文结合临其境,引亢高歌读悟讲。

【注释】

秦艳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实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0日下午执教六年级语文《安寨腰鼓》。教学中,教者以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和精湛的教学艺术,通过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复习导入、扣词析句的品读感悟、奇伟磅礴的场景再现、撞击心灵的内化表达,引领学生身临其境、美轮美奂地阅读、真情地感悟和适时地点拨,体现出教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非凡勇气和驾驭教材及课堂的高超技艺,堪为可塑后生、杏坛新秀。“杏坛”,传说是孔子讲学传道授业的地方。“发情”一语,虽为教者课堂“忘情”之口误,但由于纠正及时仍不失为有如瑕不掩玉式“花絮”之美。

(七)多种感官练背讲

——评贾海燕教《梅兰芳学艺》 京剧大师梅兰芳,从小学艺心苦良。紧盯注视练眼力,勤能补拙寒梅香。

披沙拣金字词句,品味诵读议说想。三维对话抒真情,多种感官练背讲。

【注释】

贾海燕黑龙江省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一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0日下午执教二年级语文《梅兰芳学艺》。教学中,教者善从课文中披沙拣金般地发掘重点字、词、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想议结合和对话表达,与文本(含补充材料)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抒发真情实感,并运用多种感官聚焦文本,进行有效的背诵和演讲训练,教学效果显著,不失为低年级一堂优质课。

(八)随文识字认读精

——评孙静教《青蛙看海》 青蛙看海登山顶,苍鹰松鼠助它行。遇到困难不害怕,坚持到底就能赢。整体感知文中意,随文识字认读精。角色朗读重训练,清韵阵阵撼心灵。

【注释】

孙静 贵州省贵阳市省府路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0日下午执教二年级语文《青蛙看海》。教学中,教者能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内容和文中意思,并采用随文识字、写字和抓住对话进行分角色的朗读训练,收效显著。让人似乎可见课堂洋溢着的阵阵清韵常常撼动着儿童稚嫩的心扉。教学风格平实质朴而不失活泼灵动

(九)句群训练说想象

——评梅雪丽教《云房子》 蔚蓝天空多美丽,鸟造云房惹人醉。发现维护自然景,环保意识从小培。品读感悟戴头饰,深入浅出两来回。句群训练说想象,多种样式醒童扉。

【注释】

梅雪丽云南省保山市实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1日上午执教二年级语文《云房子》。教学中,教者巧妙地运用配乐诗朗诵和张贴云彩图画及给学生戴头饰朗读等方式,营造解读课文的上佳情境,并能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引导想象进行扎实有效的句群训练,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浸润中“走两个来回”,收到了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环保意识启蒙教育的双重实效。

(十)破题导入生成问

——评夏艳教《雾凇》 冰清玉洁雾中凇,自然壮观景异同。雾气遇冷凝结成,银条雪柳神奇矇。破题导入生成问,循序解读见真功。合作学习说感悟,关键词语破难重。

【注释】

夏艳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庐城镇中塘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1日上午执教四年级语文《雾凇》。教学伊始,教者从文题入手引导学生由“松”到“凇”

再到“雾凇”,由此及彼地破题导入,让学生悄然生成“雾凇在哪里?”和“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等很有质量的问题,为下面进入课文的教学作了水到渠成的铺垫,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循序解读,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突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重点段的教学以及课文中介绍雾凇特点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初步

认识和理解感悟,同时,组织有效的分组学习,从诵读和对“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欣赏中感受到雾凇的奇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生识写生字“凝”时,老师蹲了下来,并问学生“能看见吗?”在确认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时,老师才一笔一画地范写这个生字。这仅仅是个小小的细节,但足以看出,夏老师在“蹲下”的那一刻,心里是真的装着学生了。

(十一)古诗新韵妙构思

——评姚桂琼教《寻隐者不遇》 寻隐不遇问童子,云山采药深难知。读讲背想声色佳,指导学法明诗意。读讲背想声色佳,指导学法明诗意。选曲填词歌飞场,唱中奏响葫芦丝。

【注释】

姚桂琼云南省玉溪市聂耳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1日上午执教五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课堂伊始,教者展示了一幅工整的毛笔楷书《寻隐者不遇》,之后漂亮的板书也展示着她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接着的教学中,教者在指导学生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诗句、解读诗意、背诵古诗、想象诗意,更令人称赞的是教者相机演绎出选曲填词(《寻隐者不遇》)进行领唱,同时采用民间传统乐器葫芦丝伴奏。在课前谱曲的基础上,教者现场演唱并教唱了这首古诗歌曲。那由悠扬的葫芦丝配乐的古诗歌曲的演唱听了令人心旷神恰。整堂课构思奇妙,对古诗教学的方式方法作了创新性的有益探索。

(十二)生动活泼有趣味

——评余楠教《美丽的丹顶鹤》

鹤美文美人更美,人鹤形影不相离。为救一只丹顶鹤,身陷沼泽命不回。人与自然和谐处,自读自悟心领会。指导诵读练说话,生动活泼有趣味。

【注释】

余楠云南省昆明市海贝中英文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1日上午执教二年级语文《美丽的丹顶鹤》。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心领神会地感知课文内容,并能恰当地指导学生诵读和练习说话,从中感悟到丹顶鹤的颜色美、姿态美和为救鹤而献出年轻生命的护鹤人的心灵更美,既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趣味性课堂学习中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渗透着的保护野生动物的人文教育,较好地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得到了“文”和“道”的浸润和滋养。

(十三)精读品味更上楼

——评吴艳教《九赛沟》

美丽神奇九赛沟,童话世界金丝猴。雪峰湖瀑不胜收,人间仙境看不够。以歌激情导入好,精读品味更上楼。

有效迁移学写法,前后照应篇结构。

【注释】

吴艳 云南省昭通市实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1日上午执教四年级语文《九赛沟》。教学中,教者恰当地以歌激情导入新课的教学,采用精读品味感知课文重点段中的九赛沟的整体美和各个部分的和谐美相应成趣,并结合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效迁移写作方法,指导学生练习写作,使学生初步习得前后照应和谋篇结构等文法,对以后学生的习作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十四)无字也有语文味

——评滕衍平教《姥姥的剪纸》

姥姥剪纸技艺高,眼睛不看能剪好。牛和小兔最难忘,拴住孙儿心自豪。语言文字训练实,动情导读说四到。无字也有语文味,有字更觉乐陶陶。

【注释】

滕衍平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三堡实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1日下午执教六年级语文《姥姥的剪纸》。教学中,教者以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领悟作者对姥姥崇敬和思念的游子情怀,并于课文中的无字之处充分发掘课文语言文字背后所暗藏着的言外之意,并乐此不彼地反复出现体现课文主旨的的语段,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一赞三叹地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地练说“四到”:“我仿佛又听到了,听到了 ;又(仿佛)看到了,看到了。”整个课堂,学生学得有声有色,老师教得有滋有味。

(十五)字词句篇读感化 ——评张娇燕教《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意义大,明耻雪恨卫国家。深得民心国人欢,震惊世界敌害怕。紧扣壮举统教程,字词句篇读感化。图文影像共欣赏,拒绝毒品兴中华。

【注释】张娇燕 海南省三亚市实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1日下午执教四年级语文《虎门销烟》。教学中,教者抓住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统领全课的教学流程,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文本阅读、品析和对图文影像片断的欣赏,眼看口读心悟地感知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体悟到“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文意真谛,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道德的教育融会贯通。(十六)留下悬念读理顺

——评许嫄教《掌声》

神奇掌声改变人,助英演讲信心增。掌声响起就是爱,生活处处需掌声。围绕课题巧提问,留下悬念读理顺。复述理解方法当,字词教学功夫深。

【注释】

许嫄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第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1日下午执教三年级语文《掌声》。教学中,教者从质疑课题开始,引导学生巧提问题留下悬念,着力教学生先识写生字新词,然后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懂内容、读

出情趣,从而感悟掌声的内涵,同时运用提供记忆支撑进行口头填空和想象画面来反复练习复述的方法突出对学生复述能力的训练。既继承了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课改新精神。“英”为课文中主人公“小英”的简称。

(十七)课堂教学创佳绩

——评陈志明教《黄鹤楼送别》

手足情深何忍别,黄鹤饯行心相惜。远眺孤帆江头久,无情未必真豪杰。紧扣文眼和诗眼,多种读法情真切。吟诗念文巧对白,课堂教学创佳绩。

【注释】

陈志明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溱潼实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1日下午执教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中,教者以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出神入化的解读、感悟、品味、交流、对白、诵读等。尤其是紧扣文眼和诗眼、采用多种方法阅读、感悟、表达以及诗文结合、巧妙对白等教学环节更为精彩,创造了整个赛场20节课得分最高的佳绩。同时也受到了广大听课老师一致的高度评价。

(十八)童话世界教童趣

——评笪尚花教《小露珠》 亮明圆润小露珠,动物植物和谐处。美如珍珠钻石晶,爬滚笑别惜情诉。精读交流重体验,画面直观形象树。听说读写巧整合,童话世界教童趣。

【注释】

笪尚花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1日下午执教三年级语文《小露珠》。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精读理解小动物和植物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悟小露珠的外形美(闪亮、透明、圆润,如钻石、水晶、珍珠)和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和谐美等可爱之处,并能引领学生在熟练朗读、想象背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本课中灵动的童话语言进行说与写的练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听说读写的整合合理、巧妙,童话体裁的课文教出了童趣,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课堂呈现生气盎然的活泼有趣景象,教学效果显著。(十九)配乐朗诵掀高潮

——评张红梅教《姥姥的剪纸》

心灵手巧俺姥姥,剪纸技艺真高超。喜鹊登枝牛兔乐,乡邻赞叹不得了。有声有色读感悟,重点词句品味好。比较交流和想象,配乐朗诵掀高潮。

【注释】张红梅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2日上午执教六年级语文《姥姥的剪纸》。教学中,教者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反复品读感悟姥姥对“我”的浓浓亲情和“我”对姥姥的深情思念,并能运用对重点词句的比较,引导学生交流、回报、朗读体会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的合理想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剪纸画面背后深涵着的意蕴。教学效果显著。其中,配乐朗诵的教学环节将课堂教学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二十)范读欣赏再创造 ——评何月英教《小露珠》

美好心灵美丽貌,无私奉献夜俏到。动物植物和谐处,大自然中真奇妙。自主探究导发现,字词句段扎实教。角色互换读悟背,范读欣赏再创造。

【注释】

何月英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蓉城第一小学优秀青年教师,11月12日上午执教三年级语文《小露珠》。教学中,教者能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境和联系生活实际扎扎实实地教学字、词、句、段,并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读悟交流,同时运用角色互换和配乐范读等多种形式精读感悟、再创情境、拓展升华,教学效果显著。

盛况空前绩卓著

——热烈祝贺全国课改实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 实验教科书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圆满成功

2008年11月12日下午于南京审计学院礼堂即席感赋 全国课改实验区,苏版小语教科书。教学大赛第二届,十三省市新秀聚。群英荟萃擂台摆,异彩纷呈奔殊途。专家评审公平正,盛况空前绩卓著。

【注释】

2008年11月10~12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家研究中心、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实验区教师教学研究会、中国教师报社、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会、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等5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课改实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在南京隆重举行。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41位小学语文教坛新秀选手云集南京,参加大赛,分设两个大赛场,全国各地计有3000余名教师代表出席听课参与评议,可谓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群英荟萃。各路选手竞技角逐、教法各异、精彩纷呈,尽显在探索弘扬语文教学优良传统和体现新课改精神相结合道路上之殊途同归的倜傥风流。仅南京审计学院这个赛场参赛的20位选手经专家评审、当场亮分,就评选出特等奖11名、一等奖9名.本次赛课会还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开、闭幕式,并进行了颁奖仪式,有关方面负责人苏教版小语教科书主编朱家珑等对本届赛事取得的卓著成绩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苏教版小语教材教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殷切希望

第五篇:中学语文评课说课

期 末 作 业

课中计学语文评课说文章题目: 一堂优秀语文说课引发的思考

学生姓名: 唐 阳 柳 学院班级: 文学院07级13班 学 号: 200702140418 联系方式: *** 指导老师: 曾 红 军 得 分:

一堂优秀语文说课引发的思考

什么是说课?如何很好地进行说课?

之前,在我们上微格教学课、进行试讲,以及参加教育实习后回到学校参加一些竟教比赛的时候,我们对这两个问题仍然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讲解的也很少。第一次听到“说课”一词,是到了试讲验收的时候老师们提出要我们准备个五到八分钟的说课试讲。平时都没有讲过要说课什么的,当然也没有加以练习,突如其来的要求,确实让我们感到有些不知所措,虽然后来也稍事准备了一个简短的说课稿,但严格说来我们的说课还是漏洞百出的,存在很多知识点的错误,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的说来,我们对说课的认识和理解都还不到位。

直到大四上选修“中学语文评课说课”的今天,老师终于给大家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讲解了有关“说课”的一些知识,同时还为我们配备了大量优秀教师的说课视频供给大家现场消化知识,并适时进行模仿训练。这一门选修课确实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它不仅让我们能够深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另外还让我们真实地接触到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这对我们大四学生而言不可不说是得到了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如今,我终于弄明白“说课”的真实内涵,它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在上课前面对领导、同行或评委们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它是教师将对教材的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也是督促教师职业文化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还是评估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手段。而且我们的说课和正式的上课也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一节课的教材。不同处在于:第一,目的不同。上课的目的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会学;说课的目的则是向听者介绍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使听者听懂。第二,内容不同。上课的主要内容在于教的哪些知识,如何教的具体展示。说课则不仅要讲清上述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第三,对象不同。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第四,方法不同。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说、读、讲、练等方式来完成,说课则是以教师自己的口头解说为主。

在上完这门选修课之后,我还明白了一点,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紧行说课。其原因是:

一、教育教学评估、检查、培训的需要。领导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的说课,来检查其备课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其修改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说课来评价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功底,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能够通过说课中的答辩,更真实、准确地测试出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在说课时,需要说清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教法设计,还需讲出做法的依据,这就必然促使教师去钻研教材、钻研教法,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二、说课自身的优点和可操作性。其一,安排灵活。说课不受时间、地点、教学设备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其

二、耗时不多。说课一般时间较短,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几分钟就可完成,但内容却十分丰富,既包括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分析处理,又包括教法设计;既要说清怎么教,又要讲出为什么。

在上课期间,我认真聆听了老师为我们播放的说课视频,每一堂说课都是说课中的精品,其中《包身工》和《小狗包弟》这两篇课文的说课尤为精彩独到,给我的启发最为深刻。总体而言,这两篇课文的说课整体上都是非常的严谨,结构紧凑、脉络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点面结合都处理得非常好,不愧为名师大作。

然而,在这两篇课文的说课中我又分别有不同的收获:在《包身工》一课中,说课者将学习重点放在了“文本细读——重点称谓”之上,在不同的人口中对包身工的不同称谓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揭示出包身工们生活的现状,揭露处资本家的残忍面目和丑恶嘴脸,同时也寄予了作者对包身工们深厚的同情。俗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在此作者就把想说的一切言语都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流诸出来,丝毫不动声色就将人物的性格、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课后延伸也做得相当漂亮,通过学生联想当今存在的“黑煤窑”事件,进行对比学习,可以让生活在舒适环境下的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社会的复杂和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小狗包弟》一文的说课中,老师采取了“截取式”的教学方法,对文中比较重要的段落进行反复阅读和深入研习,从而分析出巴金先生自身对小狗包弟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对于文本比较长的文章,逐字逐句地研读学习显然是不可能,也没有那个必要,而重点选取一些段落进行研读,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时间,而且更有利于集中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另外,在此文的说课中,说课教师的拓展练习也是恰到好处的。通过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文化大革命”和“红卫兵”的一些资料,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现实,也让学生在历史现实的印证下能够更真切地理解和体会巴金先生内心复杂的情感。这两篇说课短小精炼,让我在对说课的认识上也是受益匪浅。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对说课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那么,如何很好的进行说课呢?首先,就要防止把说课变成了“压缩式的上课”。不能在说课中把讲解给学生的东西照搬无误地讲给下面的领导、同行和评委们听。其次,语言要简明扼要。说课的时候,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将备课中隐性的信息陈述出来,从而体现出执教者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依据。再次,做好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就是要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现状的理解,学生哪些掌握较好,哪些掌握不够好,都要进行必要的熟悉。最后,说课不能是“读”稿子。教师的说课应该体现出“说”的本色,而不是“读”说课稿的外在形式。说课讲究的是对听课者的吸引力,要将上课的激情拿到说课的现场上来。最好能够脱稿说课,将稿子融于头脑之中,向台下听众说明这节课自己要上课的内容,结合教学情境,为什么自己要这样上课。

综上:这学期,通过这门语文评课说课的学习,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了说课的重要性,以及它和现实教学的联系,也让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工作能更好地进行检测和训练。

下载评课-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展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评课-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展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评课

    语文课堂教学展示已经结束,先将把听课感在这里说说。《将相和》是一篇老课文了,黄老师将一篇老课文上出了新意。通常我们在上这篇课文时总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分析,抓住人物语......

    青年教师展示课 评课(5篇)

    “青年教师展示课”评课四年级数学组本次青年教师展示课有四位老师做课,其中低年级段3节,高年级段1节。有计算课,有概念课,每一节课都对我们都有启发作用,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

    全国专家评课

    全国小学语文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专家评课(摘录)杨屹校长评课实录(会场一) 【杨屹:特级教师,现任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校长】 各位代表大家好,非常珍视能有这么一个宝......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课技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课技巧 什么是导课?导课即在教学中,教师用恰当的方式,创设良好的情境,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导课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

    有效课堂教学评课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评课报告 主讲 徐豪壮 2009年12月16日 一、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三维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部分:学生学习情况占40%、教师教学情况占30%、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好课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抬起的脚不知究竟该往哪里迈?究竟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才是好课?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学的......

    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课听课心得

    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课听课心得连续两周随语文组教师一起聆听了本组除教研主力军外七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听后感受颇深。各位执教者立足我校区语文立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

    参加课堂教学展示课活动有感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参加课堂教学展示课活动有感 文 章来源课件 w w 5 k J.Om 9 参加课堂教学展示课活动有感 ——善于思考 形成主张 5月9日,我有幸参加首届“xx市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