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步骤

时间:2019-05-15 03:0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步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步骤》。

第一篇:浅谈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步骤

浅谈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步骤

---邹城市唐村镇双村小学 曹晓飞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种要素构成的。这四种要素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根据这一特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可以分成四个步骤来进行、从而使学生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导之以行的目的。

一、联系教材、晓知以理

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学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着手。道理认识是指人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行为准则及其社会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而道德认识的形成,又包括了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思想品德课道德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有关的道德概念、而道德概念的掌握却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在小学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本中,系统地安排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就每篇课文而言,都包含着一个主要思想,如“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教育”等。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来提示这些概念。如“看图明意讨论法”、“故事讨论法”等。这样,学生在心灵中对所接触的具体事实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自己总结概念,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道德概念。但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的引导和概括要把握住理解在“家”、在“真”,也就是说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领悟。道德评论是运用道德概念对已有的事实或言行从道德意义上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从小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规律来看、是由近及远、从行到知、从他律到自律的。因此,品德课教师不仅在经常利用教材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出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结合教学活动,有意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鉴别和评价能力。如我班学生对“当看到小偷行窃时”展开的讨论,我根据提问把观点归为两类,一种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一种是“路见不平,见义勇为”,让学生分组进行对垒式的辩论,使学生在争论中锻炼了道德评价能力,提高了道德认识。

二、巧设情景、激发情感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道德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不当之处珠道德情感呢?我以为:首先必须造就一个美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激发同学们对学校的热爱之情,良好向上的校风班风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因此,教师必须抓住身边美好的事物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陶冶,使之逐渐形成自学的情绪体验,以培养成积极的道德情感。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巧设教学情景。如生动的故事大赛、活泼的游戏表演等都可以唤起学生的激情,并与教材中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形成情感体验。这样充分把学生带入了角色,很自然地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体验和情感锻炼,产生了良好行为的动力,实现了由“知”到“行”的第一步。

三、引入实践、锻炼意志

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道德意志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道德意志是指学生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克服内部障碍和排除外部障碍,坚决执行由道德动机引起的行为决定。对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病根是严格要求学生,凡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就一定要求他们做到。同时,根据小学生意志力弱的特点,还要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如教师根据不同的意志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要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经常督促检查。使学生在道德意志的养成的实践的基础上,由原来薄弱意志逐步过渡到较强的道德意志。当然,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要寓爱于严、严而有方、要做到循循善诱,只有这样,学生的道德意志才能够被锻炼出来。

四、课外延伸,引导行为

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或单纯的说教能够奏效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来导之以行、要架起这座由知到行的桥梁,光靠每周一节的思想品德课是不行的,它必须通过课外延伸来完成。怎样向延伸呢?我认为道德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同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少先队活动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阵地,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材特点,通过一系列的班队活动来完成。如我校表演得丰富多彩的课本剧,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小队活动等,都巩固了道德认识,强化了道德情感,锻炼了道德意志,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指导行为。二是同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长期生活生长的环境,对他们的道德行为的养成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品德课教师要联系家庭、社会来进行教学,如家长会上要对学生提出统一的道德要求,学生在校内或社会上的活动可通过红领巾监督岗来监督和评分,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理想抱负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道德行为品质。因此,教师要利用时事教育,对学生进行下面引导,真正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

第二篇: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通过这次国培,听了各位专家的视频讲解和教学实践,对自己进行了剖析并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在以往的品德教学中,只是本本主义,单纯的讲教材,学生也是单纯的学教材,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只图完成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学得怎样却不知。看了视频教学,认识到自己知识面太狭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包含的知识面很广,有地理、历史、生物科技、环保等相关知识。有的知识我看了都是一头雾水,找不到头。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老师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的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道德知识构建,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具备的,如调查采访、表演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用实践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学生在快乐中自由的发挥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净化心灵等。

由此看来,要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喜欢品德课,教师得提高自身素质,就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它学科知识。作为品德老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再者,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最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要相信,党的大政方针是正确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只是个别;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作为教师,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只有善于反思,才能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只有善于反思,才能促进自己逐渐成熟。

第三篇: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香坊区向阳中心小学 陈玉琴

随着思品课程的发展,教材也正不断翻新,现在我们是用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已经处于一个新的程序里,仍需要不断探究的阶段,这其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就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新课程背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却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教师,在阅历,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实现自我,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教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教学过程循规蹈矩,盲目奉行“拿来主义”

新的课程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表面的鲜活掩饰不了内里的陈旧理念,无法做到更深层次的探究,其表现如下:

1、通过一些例子和套路实现教学意图原本只是一种示范,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动感和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学生需要自我和感触,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2、品德课倡导活动化教学,重视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是生搬乱套却是不正确的教学思路,学科融合不是把自己的课改成其他的课程,比如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我认为,课堂终归是课堂不是操场和汇报厅,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教学的宗旨是传授知识,而不是培养兴趣爱好。新课程的不同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学任务分配清晰明了,界限分明

二、教师刻意追求“师生民主”,教、授角色主次不分,片面强调“学生主体”,教师引领游离旁落

为了凸显民主精神,教师将自己的主导地位下放,总进学生中间,轻松授课或许可以做到,但是效果却不明显,教师表现趋于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重视。

1、课堂上学生活跃,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

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 1

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教课表述单一,常以问代讲,“双向交流”泛滥。

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要求简单到敷衍,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学生也没有有效的学到相应的知识。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教研中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合作交流。但是,如果教学中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时机把握不好,过程设计简单,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采取合作,能够采取自主意见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这样做完全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看似新颖,实则效果糟糕。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照葫芦画瓢”有害无益。

4、曲解“学生主体”,教师舍本逐末。

是新课程改革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但一种新教育观念像时尚一样进入课堂时,“突出学生主体”的理解容易被表面化、片面化,有的人甚至以一节课学生发言的时间来衡量教师是否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学为主体”原本来自于教师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的心心相印,思维上的碰撞和交流。实现这种默契的最关键因素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课堂教学各环节、各要素间的有效协调,形成一种教学活力。但在实践中不难看到,有的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时忽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课堂成为学生游离目标,牵强附会、不得要领的表演场,教师和学生都在手舞足蹈,听之任之甚至容忍奇谈怪论,看似尊重学生个体的背后折射出了新课堂的种种隐患。

教师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个人见解。但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 2

放,重视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引领作用的游离和旁落。

三、不断依赖营造情境,活跃气氛,形势注意淡化授课目的

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不是自始至终要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生动的教学情景能为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活力。但个别教师的过多精力用在如何让课堂气氛“情境生动”上,一节课下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着课堂,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图文并茂,热闹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势,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但效果究竟如何值得商榷。

四、过度开发“赏识教育”,漠视科学客观评价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出现绝对化倾向。有些品德课授课教师,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便脱口而出:“你真棒!”“对!”“不错!”“棒极了!”或赞许的掌声敷衍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模糊概念模糊代过,不予纠正,不对学生说“你答错了”,不敢划“Ⅹ”,生怕扼杀了许多“牛顿”,夭折了一些“爱迪生”。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发放。这样表面上的赏识,激励作用值得怀疑,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毛躁,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绊脚石”。

赏识教育,无非就是给予学生激励和奖赏,促进教学的进展,达到教学的目的。一味的激励只会制造出江郎而不是张衡或者毕昇,笔者认为教育学生,理念与客观应该共存,赏识教育应该与挫折教育交替使用,“见缝插针”,不失为一个教育学生的良策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理念是新颖的先进的,教师应恰当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而不是盲目实践与曲解。教师应该充分立即新课程的精神,并传授给学生,遵从科学与客观的理念,把握教学的尺度,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努力完成新教学体系的既定目标。

第四篇:浅淡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浅淡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属于重要地位,思想品德课担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小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教会他们一些行为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知行统一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中学德育的一个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根本的行为做到一致,不能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短子。因此,我在这里所说的知行统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这里思想品德教材和课内外相关内容的学习,即正确的道德规范、概念、理论、在课内外的行为实践中能得到相应的体现。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坚持明理和导行一致。道德行为统一。使学生能应用正确的道德知识,辨别是非,自学规范,矫正不正确的道德行为,身体力行尝试道德理论指导行为实践。这病学生道德认知不断丰富。道德意识不断增强,道德水平不断提高,道德行为不断完善。

一、吃透《大纲》精神,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反映了人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进展。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深刻领会大纲精神,吃透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基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原则,力求思想性和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统一。了解分年级的具体要求。熟悉名册思想,品德课教材,正确处理教书育人。“教”与“学”的关系,通过多次训练,真正收到实效以达到以下教目标。一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二是教育学生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勤俭节约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行为习惯。三是教育学生具3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辨别是 1

非”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辨别日常生活中的是非、培养最起码的非观念和判断是非能力。

教材是教师上思想品德课的依据,因而教师往往比较注意自己从教的的去考虑,教材而忽视学生和如何学习教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本班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析研究,以《大纲》教学要点的要求进行教学,比如:教《讲礼貌》一课,阐明对别人要有礼貌是好孩子的表现,讲述故事,让学生联系实际,要讲礼貌,达到教育学生能对人讲礼貌,正确对待。培养学生的产物道德、情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

二、知行统一教学的实施办法与效果

(一)思想品德知行统一实践也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经过思想品德、知行统一教学的研究,我们自身初步具备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以身立教、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富于探索、善于总结反思的意识,能自觉地追求和探索教育、教学活动的底蕴,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初步树立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形成了加强与同事合作,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工作方式,初步掌握了课程开发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业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1、强化了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灵魂工程师形象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号令不从”。通过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形象,人格魅力,在教育、引导学生实践知行统一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强化了“灵魂工程师”意识,无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保持零距离接触,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信任、尊重学业生,理解、宽容学生,赏识、激励学生,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2、强化了教师理论素制裁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成为学习型人才。

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要成功地进行研究又必须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知行统一教学研究与新课程实验、新课程贯彻融会贯通,强化了《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深刻把握“品德、教学生活回归生活”这一思、品学科最核心的理念。

(二)改革课堂教学、着力构建回归生活、知行统一、有魅力的品德教学活课堂。

1、活用教材,当好引路人

思想品德课中会出现的系列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者生活背景,大多是些美好的生活图景。教师就是要想办法将这些美好的生活图景与学生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实践知行统一。例如:在组织人教版《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课,注重通过学生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设计,达到教材所承载和传达“感受、理解、体验、践行”的价值目标。教材是讲是编者设计的一个具体家族生活背景场景,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符合我们实际的活动情境。并以家里对你这么好,你又该为家族、家里人做些什么等问题讨论发言。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家族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落实了回归生活、知行统一。

2、主动学习、乐意探究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乐于去探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我们在思想品德学中,强调主动参与、乐意探究,就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富有探究性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他们主体自主参与,乐意全身心地融入学习、探究,自主获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乐意,求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体验,以情促行

“个体体验是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问题才能被体察和感悟”体悟式教学。实践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活动受所入情景的制约,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中情景中产生的,情景中产生的,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的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以情促行。在具体做法上,就是教师运用道德感体验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4、做中学,学中做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这条鸿沟填满。因此,我们思想品德教学不不应该理性、知识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尽快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生活行到充分,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例如,在《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让我们学会合作”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达到:“使学生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明白组织合作条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成功和喜悦”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让学生反复体验与挖空的活动过程。导入后,组织第一次体验活动。让同学们捏能猫,每个小组合作提一个,每个同学捏其中的一部分。而后,各组交上自己的作品,全班一起评价、欣赏。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讨论这些问题,归纳出如下意见:成功的条件,首先要商量,人人都要负责任。分工要合理,经常交流等;失败的原因,相互埋怨,各自单干,分工不合理等,这些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效果很好。

三、研究后的几个思考

1、知行统一是思想品德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实践“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使之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它顺应教学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的思品教学的积弊,构建了有魅力的品德教育,提升了学科品位,知行统一教学是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研究表明:知行统一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人道德观念的确定,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漫长的实践,体验和内化的过程。所以,知行统一是一个不断认识、实践、体验感情,内化确定道德观念,形成道德意志的循环往复、循环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唯其如此,知行统一教学是一个长期永久性的研究课题,我们决心在认真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推广成果基础上,继续对该课题作深层次实践研究,可求取得更理想的成果。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在课内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在课外的行为实践中,往往不能保证有良好的道德为。但要是随着这样的脚步走,一切一定都能实现的。

第五篇: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本人现就如何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抓情感体验,促道德内化,提高道德素质

情感体验是学生对教育情境中有道德意义的各种事物的内心评价感受。情感体验过程与道德认识过程有效“合成”构成道德内化。这种体验经常与学生的道德观念相联系。当学生运用初步形成的或已经掌握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举止时,就会产生一种自觉的、概括的、稳定的情感体验。经过多次证明这种体验、认识是正确的,才能将其内化为观念或形成态度,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那么,通过哪些教学手段来达到内化的目的呢?

1、换位体验。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爱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讲《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时,可在讲述一个左脚瘫痪的残疾人在街上行走受到一些人嘲笑、戏弄的现象后,让学生换位体验那个残疾人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走路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又如,讲《拾金不昧》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

忆自己丢失东西和别人将失物交给自己时的心情。由心情沉重到心情欢快,两种情感体验,内化了自己的认识,认识到拾金不昧会给失主、给社会带来好处,所以要从小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德。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2、对比体验。对比体验是将代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象与代表错误的道德观念的形象随机地进行对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去评价,获得评价体验,形成一种道德素质。例如,《爱护花草树木》的教学,在学生懂得应该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后,可设计这样一组对应的幻灯片内容。第一幅:一个小朋友给花坛浇水;一个小朋友在花坛摘花。第二幅:两个小朋友把快要折断的树木加固起来;两个小朋友折树枝做“打仗”游戏。第三幅:几个小朋友在修剪草坪;几个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通过这些对比判断,更加深了对爱护花草树木的认识。又如,一位教师在讲《腾飞吧祖国》一课时,通过查资料、搞调查,绘制了三张图表:一是祖国解放前后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收入对比表;二是改革开放前后农、副、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对比表;三是我国和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对比表。通过列表比较,突出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学生觉得真实可信,生动有趣,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对比体验,无疑会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3、实践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学完《妈妈的小帮手》一课后,让

学生亲自动手叠被、叠衣服、洗碗、摘菜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体验。这样的体验更深刻,维持的时间更长。

二、创设和谐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氛围,可以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下载浅谈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步骤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步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古诗词教学步骤

    浅 谈小 学古 诗 词兴隆社区小学 王小艳 2016.11 教 学步 骤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步骤 古诗是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首先......

    2016年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研修日志 睢县实验小学 王素梅 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品德课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品德课教学 作者姓名:李明玉 工作单位:吉林省龙井市龙井实验小学 内容摘要: 小学品德课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一门课程。如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第六课......

    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1.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步骤

    论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单位:山西省原平市第一小学 姓名:张晓琴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好动好玩,不愿在记忆......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与实践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与实践 类型:免费资料 加入时间:2006年5月11日15:35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与实践 (转帖--作者不详)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其共性在于明理、激情、......

    小学品德课教学生活化:问题及对策

    小学品德课教学生活化:问题及对策 “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基于学生发展的理想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即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