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上一堂灵魂渗着香的课》有感
读《上一堂灵魂渗着香的课》有感
寒假期间,我有幸读了这本书《上一堂灵魂渗着香的课》,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上一节课容易,可要上好一节课真的就得花点心思了。书中的优秀教师根据自己的多年经验,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专业知识。虽然他们是中小学,虽然他们的专业是语数外这些我们并不是很熟悉的领域,但是教育是相通的,我们的理念是一致的。一节好课,除了内容的影响外,更受教师教态、组织方式等多方面的制约。读完这本书后,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我认为一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关键是看教师怎么准备。
一、好课好在哪里
同样一节课,幼师们组织的方式却五花八门,你说你上得好,我说我上得好,大家都在说自己上得好,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1.从教师方面
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语言生动简练、适中、不啰嗦,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交流。多运用并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不放纵幼儿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巧妙地进行制止。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
2.从幼儿方面
一节好课,离不开幼儿园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幼儿园教师要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动起来,都能参与进来,不要有等待的现象,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3.从课堂设计方面
一节好课,常常依赖于课堂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得新颖、独特、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幼师们在设计活动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标达成度。导入新颖,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时间要把握在2分钟以内,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目标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教学过程,各环节联系紧密,语言连贯,流程清晰。符合教学的大纲要求。有游戏的环节。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可以通过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检测孩子掌握的程度,从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中班幼儿一般20-25分钟,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30分钟左右。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状态,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来帮助幼儿理解,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此外,幼儿园课堂组织,要紧凑,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要一气呵成。
二、少一点与多一点
好的课堂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师作秀,或者安排了很多内容,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或者走马观花……由于幼师们过于做作,影响了课的质量。在课堂设计方面,幼师们除了要考虑课堂教学思路要清晰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2.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3.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几年前,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上的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
4.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全副武装。5.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远离作秀,褪去华丽的外衣,走出堆砌、模仿的误区,我们的教学要返朴归真、寻找一份有缺憾的真实,寻找富有生命力的平实。
6.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就比如给你一块料子,你就把它用来做衣服,不管大小穿在身上,肯定有人大有人小,但是如果大家把这段料子 合理剪裁,量身定衣,那就肯定大家都合适了。教材就是这段料子。拿我们现在用的教材分析一下。除了整合课程外,现在还渗透国学的教育,我们在引进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要根据我们这里的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不能死搬硬套。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
三、别让心态阻碍你
在我们上公开课时,除了以上几点会影响到我们的公开课效果,我觉得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1.状态欠佳。公开课面对众人,教师担心自己上不好,害怕受到听课者的批评,或同事们的指指点点,很容易出现心理因素不稳定、难以进入状态的情况,导致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要相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更何况我们呢!
2.好胜心强。上课教师都害怕“出丑”,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吓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该正面的去面对。相反,我们非但不必担心“出丑”,而且要敢于“献丑”,向评课者积极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教学效果。
3.功利心态。公开课作为一把标尺,被赋予这样或那样的特殊意义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我们一心就想要拿奖,肯定会放不开手脚,不能轻装上阵。这也是导致教师上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当注重事物的过程,而非结果。“我本平常,平常视之”抱着这样的心态会顺利很多。把这些思想负担去掉,那么,上好一堂课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的老师们都能上好一节公开课!
第二篇:一堂识字课有感
一堂识字课有感
罗娅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深深地体会到,把新大纲精神贯彻到教学中去再加上自己创新的思想,一堂原本呆板的识字课也会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精妙的导入:
我讲的生字是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第19课葡萄沟。葡萄沟在遥远的新疆吐鲁番,同学们都没有去过,上课伊始,我播放了新疆风格的音乐和葡萄沟的风光片,一个小小的片段把学生带到了遥远而迷人的新疆,美丽的风景让人陶醉,一串串葡萄让人垂涎欲滴,这样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索和追求知识的动力,使学生乐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自主的学习
在这节识字课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自学,有句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会终生受益。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自学生字,让他们在宽松自在的小天地畅所欲言,发表见解,互相切磋,自学后学生汇报,让学生当“小老师”可以邀请小朋友一起读,并给予评价,甚至可以让同学们围绕这个生字的学习向这位“老师”提问。这样在口语交际时培养了学生说话的准确性,流利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放的学法
这节识字课中我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汉字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识记生字可以让学生自己创造识记方法,编字谜,编口诀。孩子们自己编的字谜也许粗糙了一点儿,幼稚了点儿,甚至在大人看来并不那么合乎情理,但是孩子们在编造字谜的过程中也对字反复地推敲研究了一番。当孩子们的思维进入了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又何愁记不住这些生字呢?
四、快乐的巩固
在巩固练习时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棵知识的大树,树上结满了硕果,每个果子的后面都有一道开放式的问题,答对了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五、愉快的写字
在教学的尾声我安排了写字练习,每个字只写三个,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机械的书写,也节约了时间。在写字的过程中,我播放了古筝《春江花月夜》,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怡然自信、平心静气、愉快用心的书写,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写字的过程中,强调了写字的要求:身坐直、脚放平、笔拿稳、写端正。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从而使之终生受益。
春华秋实,花已经开了,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索,用创新的思想去武装自己,让花儿结为果实,在秋天硕果累累。
第三篇:一堂数学复习课的听课有感
一堂数学复习课的听课有感
杨老师在执教总复习的第一节课时,就能正确把握了复习课的特点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相当实用。尽管知识点繁多,但杨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相当清晰有序。在回顾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和建立知识网状结构,从而借助这个网状结构再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节课下来,在宽松而严谨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教师点评精炼到位,给我们再做的听课教师深刻的启发。
一般来说,很少教师会选择复习课或者练习课作为教学比赛的公开课,一来在情境创设上面缺乏新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学习氛围可能显得相对沉闷。二来,总复习涉及的知识点繁多,一节课下来容易成为知识的堆砌展示,无法针对某个知识点深入展开研究,难以出现精彩的对话和环节。三来,单个学生无法全部回忆起该次课的所有知识点,需要老师不断的提示,容易造成老师发言较多,造成“一言堂”的错觉。
而且整理是复习课的重点,需要通过复习和整理,使学生原有分散学习的知识点得以梳理,由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数学认知结构,增进持久记忆。而这就需要老师具备比较高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能够针对学生的生成资源现场及时跟进点评或者组织讨论。杨老师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禁区,我在佩服她的勇气的同时,也就重点观察她是怎样突破上面几个难点的。
一、情境创设另辟蹊径,让人眼前一亮。抛弃了大家惯常使用的生活数学实例,而是从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说起。引导大家用心体会读书“从厚到薄”的过程与方法,自然而然地引出总复习这个课题。这样的开头既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和上课的主旨紧密结合,真的好巧妙好有新意,不禁为杨老师叫好。
二、课前复习和课堂复习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自我再建构:
杨老师上课前就安排学生根据复习提纲用心回忆,细心整理,周密组织,在回答老师作业纸上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小学阶段数系的知识网络图,提倡学生自我建构。这么一来,上课的时候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成为了学生才华和创造性展示舞台。看到学生们创造出那么多别出心裁的结构图,我们听课的老师不住赞叹。我们明白,杨老师课前肯定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发动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和课后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和整理与数系有关的资料。要是没有老师精心的指导和跟进,我们今天肯定看不到这么多和这么精彩的学生作品。功夫在课外啊!课堂是的四十分钟其实更多地成为了学生课外准备的汇报机会。
三、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教师展示出容错的心胸和教学技巧。
在我们听课老师看来,有的数系结构图确实存在一些逻辑上问题。但是杨老师并没有在这个上面纠缠,而是着力表扬了学生的努力和独创性。杨老师还引导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分析每一个数系结构图的优点和部分合理性,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对比研究完整的正确的数系结构图。从这一点来看,杨老师深深地明白难得糊涂的真谛了呢。
总体来说,本节课杨老师通过沟通数概念之间的联系来编织数概念的知识网络,整理的清晰而又全面。但是,由于前面整理阶段用时较多,本次课就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带领学生练习。在我看来,练习应用是复习和整理的有效补充和深入,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至少应该占据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吧。我建议,时间安排上面再紧凑一点,(比如,在展示学生作品的时候可以有侧重点,不用面面俱到,选取三两个典型的方面展开就可以了),以便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巩固。以上想法不知妥当与否,请同行指正
第四篇:读《一堂“失败”的好课》有感
读《一堂“失败”的好课》有感
读完《一堂“失败”的好课》,我真的同意这是一堂“失败”的好课。罗吉老师以生活中的液体着手,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热胀冷缩的现象。同时,还引入了不同的液体,课后还有练习巩固。罗吉老师的课还保持了真实。但是,由于小学生知识有限,不能将水理解成由小分子堆叠而成,自然就不能理解装同样多的水分子,装松一点,体积就大;装紧一点,体积就小。罗吉老师的课也正好体现了叶澜教授总结出的一堂好课的五个方面: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是好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是好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是好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是好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是好课。
如果由我来上这堂课,首先,我会向学生灌输水是由小分子堆叠而成的,从而让学生理解装同样多的水分子,装松一点,体积就大;装紧体积就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来了解热胀冷缩,然后再像罗吉老师那样安排后面的课程。
我心目中的好课的标准应该是:
1、好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2、好课应让学生主动交流,体现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性。
3、好课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教无定法,评价一堂课好与否也无特定标准,我想只要心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理念,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全身心投入到课的演绎之中,让学生在愉悦、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习的课就是好课。
我曾经听了一节识字研讨课,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但执教者课后忧心忡忡,因为她拖堂了两分钟。原因是:最后5分钟教“弟”字书写时出现了意外,本来她安排的是课件出示这个字,让学生认读组词,然后依然用课件出示这个字的笔顺,再让学生书写,这样5分钟足够了。但当用课件出示这个字的笔顺时,下面有个同学很激动地喊:“老师,我要教大家写这个字!”,“老师,我可以教大家写这个字!”老师犹豫了一下,还是让这个同学到黑板前教大家。这个同学边说边板书“头戴兔儿帽,身穿弓字衣,一只脚站着,一只脚翘起。”当即,老师很激动,大声说:“你这个方法比老师的好,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下面同学一起把刚才这位同学的话说了一遍(此时下课铃声已响),老师接着说:“好,那我们就按这位同学的方法写一写这个字吧。”同学们开始书写,老师巡查,接着老师又将书写工整漂亮的作业给予了展示才下课。课后也有听课老师说执教者不灵活,应该布置学生下去写,有的认为老师当场阻止那个同学上台书写„„但我觉得,这没有影响整节课,相反更是锦上添花,足以证明执教者以学生为主体,这远远超过那些让孩子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却又不给孩子充足时间的课堂,有的为了自己的教学流程不受影响,很多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明明读整篇课文要3分钟,可老师2分钟不到就让学生停下来,而且还要学生谈谈读后收获,学生居然谈得有声有色!明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4个人中两个人的观点还没阐明,老师便要小组汇报。这纯粹是表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醒我们:“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一节好课应该是为了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讲给听课人的。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第五篇:读《一堂“失败”的好课》有感
什么样的课才算成功呢?
什么样的课才算成功呢?我觉得人各有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认一节课如果有闪光点,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能师生互动,落实教学目标的课就是一堂好课。我同意觉得这是一堂好课?因为它是在常态”下进行的具有真实意义的课:罗老师将整堂课给了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很好,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也得到了体现。这堂课可以看到学生的真实表现,可以听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可以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案例:通过这堂真实的课我们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效果,让我们明白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所以是一堂好课。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发人深思:最后一个环节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何为液体,学生石斛还没搞清楚,也就是说罗老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虽然是临时的上课,可是,罗老师忘了他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他在备课时忽略了三年级学生心中的液体到底是哪些。
如果这堂课由我来上,我也会把课堂还给学生。
1,事先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学情,然后让学生准备两种自己认为的液体。
2,课堂上用罗老师的实验导入,然后提问什么是液体: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说,教师在总结出液体的概念。
3,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实验,学生是课堂的主导,他们的“学”,会促使老师的“教”,学生的参与很重要,不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将他们事先准备的液体做一下实验,另外还要给足他们时间去思考。
4,进行课堂的巩固小结,通过当堂的巩固练习来检测自己这堂课的效率,有不理想的地方进一步做出讲解,促使学生能够当堂掌握。
5,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延伸,结合实际生活,布置作业。
我心目中的好课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教学目标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不是华而不实。我听过我们学校语文教师的一节公开课:《散步》,这堂课对我深有感触。她在大屏幕教学环境下使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由一首很贴切新课的歌曲《让爱住我家》导入,给学生创设了新课的教学情景,然后开始了新课的讲解,教师一步步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思考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能启发到位及时
解决,最后就是进一步情感教育的升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这一方面的小事例。整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让学生了解了文章是如何一步步把这个祖孙的“分歧”解决的,不仅讲解了基本内容,还有情感目标的教育意义:学生体会到了祖孙三代浓浓的亲情,还有自己身边的事例,我觉得这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总之一节课是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是机械的传授给学生知识,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同时培养会学的能力还有情感方面的教育。
遗憾的艺术
每每评课时,即使一堂课再成功也会有待改进之处,所以我认为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遗憾的课堂不是一节好课。案例中,罗吉老师虽然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甚至重难点都没有突破,在如今课改已经深入课堂的时代,想说这是一节好课是在勉为其难,但是,在那个研究的时代,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堂“失败”的好课,好就好在这堂课的真实,好在让人看到学生的真实表现,可以听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且在罗吉老师的这堂课上已经初现一些新的理念,是很大的突破。所以,我同意这是一堂“失败”的好课。
我认为,这堂课之所以没有完成既定目标,主要原因是:
(一)、三年级学生没有分子概念,而且平时生活中观察不够,对“液体加热后体积变大”毫无概念,而老师也没有给学生呈现一个直接的实验让学生从感官上初步体会“液体加热后会变‘多’”这一现象。也就是说实验虽做了,但没有达到目的。
(二)、虽然学生说出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罗老师没有没有让学生明白液体的范围,所以才导致后面的结果。
总之,我认为这堂课之所以没有将重难点成功突破是因为对学生的学习起点预测和学习困难预测不够。
如果这堂课由我来上,大环节我不会做任何改变,罗老师的设计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只将实验加以改变,将语言说得更准确。
(一)、去掉实验一中的玻璃管,(有了这根管,就容易让人误解为水上升是由气压所致),也不滴入红墨水,烧瓶里的水不装满,然后在凉水的平面做记号,再对水加热,借助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并在此时的水面做记号,让学生明白水加热后视觉上会变多,引入“体积”这一概念,让学生明确“水加热,体积增加”。
(二)在推论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追问学生:“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液体呢?”说得越多越好,并用课件呈现液体的概念。这样,孩子们对液体的概念非常明了,我想后面的笑话就不会有了。
我是一名年轻教师,没有多少的经验,在我看来,能做到“以学定教,并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发现,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就是一堂好课。
我曾听过两节《守株待兔》,但对其中的一节非常偏爱,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师对“窜”的导入和精彩的讲解。
(一)、读
了重点段后,提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回答“兔子为什么会撞到树上?它有眼睛可以看到啊!”其他学生回答“因为它跑得太快了!”
(二)、教师紧接着问“你从哪知道它跑得特别快?”学生回答“因为它是‘窜’出来的!”此时,我豁然开朗,这个重难点就是让孩子自己说,自己发现的,是学生真正所求的即以学定教。
(三)、那么“窜”到底有多快呢?老师让学生们想象了各种情境,并用课件绘声绘色的呈现,让孩子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窜”的速度。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见,请老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