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5 03:2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第一篇:《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让我们拥抱满怀的优美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江苏省仪征中学 刘祥 【教材定位】

《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主题单元“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收录的第5首诗歌。前4首,均为简短的律诗。

诗歌所描绘的春江,正是我和我的学生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美誉的仪征,据说就是诗人张若虚的故乡。在家乡的土地上,学习前辈诗人讴歌赞美家乡美景、抒发家园之思的诗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引领着学生,在走进这首诗歌,走近作者的同时,进一步走进诗歌营造的生活境界之中,走进唐诗的文化氛围之中,最终使唐诗之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一直崇尚语文的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合格的语文。所以,我在这课的设计上,始终立足于激情这个情感基调,来营造教学所应有的氛围。我不想在这课的教学中强化诗歌技法,也不想落实语文基础知识,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美。我要让学生明白,唐诗是一座不朽的宝山,只要用心品味,在这里完全可以找到所有的美好。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诗歌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利用音乐的力量,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

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很疲乏,精神状态不好。于是,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我先是组织学生进行“入静”活动。

师: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一首不朽的唐诗。学习这首诗歌,需要有一种很特别的学习氛围。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做,来,双手上举,想像着你的头顶上,此刻就是一轮硕大的明月。现在,你双手捧住她,对,用双手捧住,让这月儿慢慢地融化进你的手心里,然后,经过你的头顶,进入大脑,再一点点向下,经过你的心脏,融入你的血液。继续向下,慢慢地,慢慢地,再让这皎洁的、清亮的月,沉入你的丹田„„

此刻,教室一片寂静,师生(连听课教师)一同沉浸其中

片刻后,我看见很多学生长舒了一口气。我知道,我需要的效果差不多已经出来了。于是开始上课。

《春江花月夜》音乐再起,很低的声音,如同天籁。在音乐陪伴下,我开始用抒情的话语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师:这是一种朦胧的美, 如梦如幻,悲凉而又轻盈;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打动,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任情感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就是一千年来给了无数人心灵滋养的大爱与大美的《春江花月夜》。

有人说,夜深人静时读《春江花月夜》,便感觉尘世的喧嚣、工作的劳累远我而去,一种宁静,一种温馨,恰似柔柔的春水浸润着我的心田。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桨打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那荡漾的轻舟„„今天,就让我们也一起融进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这份优雅与华美吧。请大家打开书本,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品读这首传唱千古的经典诗歌。注意,用心品读,不要发出声音。

教学过程二:静读涵泳,初品感受诗歌的内容之美 生默读,教室依旧一片寂静。

我也在心中默默地背诵着整首诗,我的速度比学生们的要慢,当我默背结束时,我看见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悄悄地翻阅手中的教学案了。

师:阅读,就是和高尚的灵魂在交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吟诵之中时,同学们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请同桌之间简单交流。

生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静静地阅读诗歌后,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你说说?你感觉到些什么?

生1: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大大的,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明月映照下,江水澄澈,江上没有帆,没有一切的东西,只有无边的空阔„„

师:你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你呢?[师指另一学生] 生2:除了天空中一轮皎洁的月,我的大脑中还出现了淡淡的雾气,这雾气在江面上轻轻飘荡着,时有时无。天地显得格外的空旷、寂寞。

师:你在辽阔和寂寞之上,还读出了飘渺,读出了灵动。生3:月亮很亮很高,一个人很孤独„„ 师:谁?这个人是谁? 生3:作者。

师:作者吗?在诗歌中,我们应该称他为什么人?

生3稍做思考:是„„抒情主人公。应该在初春季节,还比较寒凉,抒情主人公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长江边上,一会儿仰头望月,一会儿低头观水。他由这孤独的月和流淌的春水,想到了家乡,于是心中充满了忧伤。

师:你的感觉很细腻,有景有情,很好!

生4:印象中应该是有一叶扁舟在江面上轻轻地飘荡着。扁舟的上方,是一轮大大的月亮。而扁舟所置身的,是开阔的江面,江水滚滚,把月亮揉碎了,波光粼粼„„

师:多美的一种意境啊。小舟如耕耘的犁铧,将大江耕碎了,将月光揉碎了。

教学过程三: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之美

师:静静地阅读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优美意境,体味到了春江花月夜的清新迷人的气息。下面,让我们轻声吟诵这首诗歌。用我们的轻轻吟诵,来进一步品味诗歌的美。我给大家配乐,同学们自己轻声吟诵诗歌。

学生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中,开始轻声诵读。我在黑板上把容易读错的两个字的字音标注出来:不胜(shēng)愁、砧(zhēn)

师:刚才咱们描绘了大脑中出现的图象,现在,咱们品味品味大脑中体悟到的美。你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行吗?

生5:我觉得整首诗歌轻声读下来后,有一种寂静优美的感觉。师:噢,你读出了寂静优美。这种美,你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5:„„

师:表达不出来,是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不对? 生5:是。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大脑中有无数的图画,却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吧,或许他们能表达出来的。

生6:我读出的是一种宁静的美。皎洁的月光铺洒在江面上,江天一色,整个天地间一片宁静„„

生7:我读出的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江水缓缓东流,明月高照,微风吹动了闺房的窗帘,也吹动了闺中人的相思之情。„„

生8:我脑海中出现的是这样的画面:月光皎洁皎洁的,江边的花全都盛开着,连江水也仿佛被皎洁的月洗涤得格外洁净,江水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沾染了春花的芳香„„

生9:我的大脑成大杂烩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美景都混在里面,组成了一幅画。在清静明透的意境里,它们融为了一体。

生10:我感受到的是月色微红,花瓣飘落。

教学过程四:推荐朗读,三品诗歌的音韵之美

师:美,在我们的心头轻轻荡漾。两遍诵读下来,同学们的感受更深了。印象中不光有了景,还有了人,更有了情。不过,刚才都是自由诵读。现在,咱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单独演绎一下。大家最愿意听哪位同学朗读?

学生可能因为后面有几十个老师听课的原因,你望我我望你的,没有人提名。实际上,这个班级朗诵水平整体也不高。从小就缺少这方面的训练。

师:没有可以推荐的?那就是大家都不好?那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推荐了。你推荐一位,怎么样?

这位女同学站起来,目光在班级里巡视着,却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难怪,分科后重新组建的班级,相互间还不是很熟悉。而前阶段赶学必修五的内容时,也没有进行朗读活动。

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就你自己来,怎么样?为大家精彩演绎一下,把诗歌特有的音韵之美展示出来。我来为你放音乐。

生11在《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伴奏下朗诵。该生的朗读有点味道,但这味还是有些欠缺。

师:朗诵的很好,注意了捕捉诗歌意境。请注意,“沈”这个字在这里念“沉”。

师:三次诵读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了。我看见有同学刚才在别人朗读时不断地摇头,是觉得她读得不够好吗?也是,读诗其实就是在交流,在用自己的心和另一个灵魂在交流,各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读时的处理也就会出现差异。但只要用“心”去读,我们就会在感受领悟思考中获得很多。

教学过程五:个性阐释,四品诗歌的意境之美 师:欣赏了某同学充满情感的诵读后,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种大声朗诵全诗的欲望了?下面,咱们来个自我陶醉式的自由诵读。每个同学,都挺直了腰杆儿,用自己的理解,大声诵读这首诗歌。记住,要自我陶醉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境界中。

学生自由诵读。

师:有没有自我陶醉?

生12:有点陶醉了。在朗诵中,我的大脑中始终浮现着那轮皎洁的江月,此外是背景的宏大,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无穷。

生13:我越读越悲伤,觉得诗中的那位人物很可怜,在期盼中哭泣。时间在流逝,可他苦苦等候的人儿却始终没有来到。

生14:我陶醉于这中国水墨画般的艺术境界中。我的脑海里,除了月光,一切都是朦胧的,岸上的花,水中的船,缥缈遥远。

生15:我突然有了一种孤独感,感觉到无论月还是人都是孤独的。

师: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感受都是独特的,是我们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解读诗歌后的产物,这就是个性化诵读。然而,每一首诗歌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自由解读的意象和意境外,也有我们应该共同把握的东西。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主要描绘了哪些意象? 生齐答:春、江、花、月、夜。

师:哦,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是主要的。那么,这五个意象中大家觉得最主要的是? 生齐答:月。

师:为什么是月,不是其他四个呢?

生杂言:月贯穿全诗,月将景物与情感联系了起来,写月的句子最多„„

师:对,月是整首诗歌的灵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发现,宇宙无穷的感叹需要月的引发,怀乡思亲需要月的触动。所以,月就成了最重要的一个道具了。

师:下面,请大家在诗歌中把所有带“月”字的诗句用括号标注出来,研究一下,同样是描绘月,这“月儿“有没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诗歌中勾画,找出了十多处写月的诗句。师:都是什么样的月?是否全部相同?你说说看。

生16:诗歌最初描绘的是初生的月,这月的特点是伴随海潮而生,似乎还带着大海的湿气。然后是“皎皎空中孤月轮”的一轮孤月,这应该是月挂中天的半夜时分。后面是“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冷月,我想,那时月亮应该开始偏西,是下半夜了。最后的“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沈沈藏海雾” “落月摇情满江树,是落月,那时天应该亮了。把这些写月的诗句联系起来,可以发现诗歌中有一条时间线索。

师:太好了,你很会读诗啊,善于借助意象来领会诗歌意境,这是好方法。师:再思考一下,同样是围绕着月来抒情议论,诗人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是否是相同的呢? 生17:诗歌在整体上也有两块内容,前面一部分写景,联想到人生的思索——谁第一个看见这月,月第一个照到的又是谁?后面一块是写思念。

师:哦,诗歌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那么,两块的分界在哪? 生齐:“但见长江送流水”后。

师:这两个部分,前部分以写什么为主,后部分又以写什么为重点? 生杂言:前面是由景入思,下面是由景入情。

教学过程六:意境再造,五品诗歌的情感之美

师:一首好的诗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它总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就像画儿不能裁减下一小块来欣赏一样,诗句也是不能用来逐句翻译的,但是诗歌展现的画面却可以在心中描绘。下面就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给5分钟时间准备,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注意不是翻译,而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渲染去创造。文字一定要优美。

学生活动,我在下面巡视,适时给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以指点。5分钟时间到。我挑选了几位描写得形象生动的同学来发言。

师:请发言的同学先朗读自己所描绘的诗句,然后再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生18:“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皎洁,大地如披上一件洁白的纱衣。置身江畔,举首四望,只见万里长空,如牛奶洗涤过一般,深蓝中带着乳白。而江水在这月光的笼罩下,也如同流淌着的不是清冷的水,而是一江的牛奶。明明能感受到流霜的侵蚀,睁大了眼睛,却也无法发现霜的行踪;明明能感受到江滩上沙的细腻和温柔,却不知这沙,到底是自身洁白,还是月华的漂染„„

师:多美的境界,多奢侈的想象啊。你该用多少牛奶才能把这天地洗个遍呀。学生们善意地笑了起来。生19:“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天地间一片空明,只有一轮皓月高悬着。这轮月啊,没有一丝的杂质,宛如一轮纯粹的美玉;这长江和长空啊,纯净得如同盘古刚开辟出的世界,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没有忙碌的人类,只有永恒的天永恒的地永恒的长江永恒的一轮孤月„„

师:真好,永恒与纯洁,你的两个关键词。生20:“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早春二月,连绵的春雨滋润了万里长江。沉睡一个冬天的大江醒了,一起醒来的,还有海潮。江潮奔涌着扑向海洋,海潮欢呼着拥抱江潮。于是,江面开始变得格外的宽阔,宽阔到江海融为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就在这无法分辨清晰的遥远的水平线上,此刻,一轮明月从水天相接处探出了头,它似乎很害羞,似乎很留念这深邃的大海。然而,兴奋的海潮并不在意月亮的害羞,它们起哄般的一个推举,就把月亮举出了水面。于是,刹那间,海面上一片澄澈通明„„

这个同学的发言,激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这诗意描述的充分肯定。说得很好,真的很好!生2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诗歌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师:不要评价,只是描绘出情景来。

生21:噢。剪纸般的月亮粘贴在瓦蓝色的长空,长空下是一望无际的碧蓝的江水。这江水蜿蜒着流向东方,在天边处和大海和蓝天融为一体。时空凝固,凝固在这早春二月的江南,凝固在这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的江畔。

又是一阵掌声,从教室里响起。师:是啊,很多的时候,我们真的希望那些美好的东西能够凝固。凝固了,也就永恒了。生2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渺小,宇宙壮阔。时光的长河永无止歇地流淌着,流过三皇五帝,流过诸子百家,流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直流到此刻,流到我们的眼前。无数的英雄与狗熊,都消逝在这不尽的流淌中。然而,天上的江月,却始终哲人一般高挂在空中,静静地观赏着人世间的一切风云变幻,该圆时圆,该缺时缺,从不因为人类的无休止的烦恼与纷争而改变了自己的运行规律„„

依旧是掌声响起。

师:好像这两句不太好描述。不过你把这很抽象的东西描述得依旧充满了情趣和哲理。谢谢你。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描绘,为我们拓展了诗歌的内涵,丰富了我们大脑中的意象。我来个现场采访,同学们觉得这几位同学的发言,有没有把你们大脑中想像到的画面联想到的内容全部表达了出来?

生杂言:没有。表达出了一些,还有很多没有表达出来。

生23:他们说的确实很美,不过我大脑中还有无数个零碎的画面,没有办法用语言说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师:哦,是不是脑子里想了很多,都把小脑袋瓜装满了,但就是无法把他们全部表达出来?一表达出来就感觉缺少了许多?不过这没有关系,艺术就是这样,形象大于思维,思维大于表达。能够做到心到口到手到的,毕竟是凤毛麟角。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学习诗歌,只要用心去品,用心去丰富意象创造意境,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了。

教学过程七:师生共读,在美读中拥满怀优美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五次诵读,用我们的心灵和张若虚的心灵进行了对接。然而,这首流传了千年的经典中无穷无尽的意韵和浩瀚博大的情感,我们大多还没有能够领悟。这是一种阅读的遗憾,但也是一种阅读的动力。因为这些我们暂且没有光顾的内容,就是我们未来继续阅读的动力。课的最后,请给我一个机会,我渴望着把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通过我的朗诵传递给同学们。

我点开背景音乐,当音乐的一个小高潮过去后,才开始了我的诵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是一个热爱诵读的老师,对朗读有一定的研究。在我的诵读中,学生们再次沉浸到那虚无缥缈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许多学生开始跟在我的后面轻轻朗诵着,几个句子后,就发展成了一种全班的跟诵。

有一种来自诗歌、来自朗诵、来自心灵的美,从教室里生成,然后溢出窗口,弥漫向四面八方。

朗诵结束后,有个半分钟的静场。直到下课的音乐响起。

第二篇: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我们来看看。

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教材简析与教学构想

《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

宋词选读》第一主题单元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收录的第5首诗歌

。前4首,均为简短的律诗。

诗歌所描绘的春江,正是我和我的学生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美誉的仪征,据说就是诗人张若虚的故乡。在家乡的土地上,学习前辈诗人讴歌赞美家乡美景、抒发家园之思的诗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引领着学生,在走进这首诗歌,走近作者的同时,进一步走进诗歌营造的生活境界之中,走进唐诗的文化氛围之中,最终使唐诗之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一直崇尚语文的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合格的语文。所以,我在这课的设计上,始终立足于激情这个情感基调,来营造教学所应有的氛围。我不想在这课的教学中强化诗歌技法,也不想落实语文基础知识,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美。我要让学生明白,唐诗是一座不朽的宝山,只要用心品味,在这里完全可以找到所有的美好。

现场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诗歌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

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很疲乏,精神状态不好。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入静活动(内容略,编者注),然后才开始上课。

《春江花月夜》音乐再起,很低的声音,如同天籁。在音乐陪伴下,我开始用抒情的话语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朦胧的美,如梦如幻,悲凉而又轻盈;/ 8 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打动,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任情感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就是一千年来给了无数人心灵滋养的大爱与大美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也一起融进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这份优雅与华美吧。请大家打开书本,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品读这首传唱千古的经典诗歌。注意,用心品读,不要发出声音。

教学过程二:静读涵泳,初品感受诗歌的内容之美

学生默读,教室依旧一片寂静。

我也在心中默默地背诵着整首诗,我的速度比学生们要慢,当我默背结束时,我看见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悄悄地翻阅手中的教学案了。

阅读,就是和高尚的灵魂在交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吟诵之中时,同学们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同桌之间简单交流。

学生开始轻声交流。

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静静地阅读诗歌后,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你说说?你感觉到些什么?

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大大的,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明月映照下,江水澄澈,江上没有帆,没有任何东西,只有无边的空阔这个学生说得很诗意。

你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你呢?我转向另一名学生。

除了天空中一轮皎洁的月,我的大脑中还出现了淡淡的雾气,这雾气在江面上轻轻飘荡着,时有时无。天地显得格外的空旷、寂寞。

你在辽阔和寂寞之上,还读出了缥缈,读出了灵动。

月亮很亮很高,一个人很孤独第三位同学站了起来。

谁?这个人是谁?

作者。

作者吗?在诗歌中,我们应该称他为什么人?

是抒情主人公。应该在初春季节,还比较寒冷,抒情主人公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长江边上,一会儿仰头望月,一会儿低头观水。由这孤独的月和流淌的春水,他想到了家乡,于是心中充满了忧伤。

你的感觉很细腻,有景有情,很好!我为有这样灵动的学生而欣慰。

教学过程三: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之美

静静阅读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优美意境,体味到了春江花月夜清新迷人的气息。下面,让我们轻声吟诵这首诗歌。用我们的轻轻吟诵,来进一步品味诗歌的美。我给大家配乐,同学们自己轻声吟诵诗歌。

学生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中,开始轻声诵读。我在黑板上把容易读错的两个字的字音标注出来:不胜(shēng)愁、砧(zhēn)。

刚才咱们描绘了大脑中出现的图象,现在,咱们品味品味大脑中体悟到的美。/ 8 你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行吗?

我觉得整首诗歌轻声读下来后,有一种寂静优美的感觉。一学生说。

噢,你读出了寂静优美。这种美,你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我追问道。学生思索着,没有回答。表达不出来,是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不对?

是。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大脑中有无数的图画,却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吧,或许他们能表达出来的。

我读出的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江水缓缓东流,明月高照,微风吹动了闺房的窗帘,也吹动了闺中人的相思之情。

我的大脑成大杂烩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美景都混在里面,组成了一幅画。在清静明透的意境里,它们融为了一体。

我感受到的是月色微红,花瓣飘落。

教学过程四:推荐朗读,三品诗歌的音韵之美

美,在我们的心头轻轻荡漾。两遍诵读下来,同学们的感受更深了。印象中不光有了景,还有了人,更有了情。不过,刚才都是自由诵读。现在,咱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单独演绎一下。大家最愿意听哪位同学朗读?

可能因为后面有几十位老师听课的原因,学生你望我,我望你,没有人提名。实际上,这个班级朗诵水平整体也不高。

那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推荐了。你推荐一位,怎么样?我点了一个女生的将。

这位女同学站起来,目光在班级里巡视着,却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难怪,分科后重新组建的班级,相互间还不是很熟悉。而前一阶段学习也没有进行朗读活动。

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就你自己来,怎么样?为大家精彩演绎一下,把诗歌特有的音韵之美展示出来。我来为你放音乐。

这位女生的朗读有点味道,但还是有些欠缺。

朗诵得很好,注意了捕捉诗歌意境。请注意,沈这个字在这里念沉。我知道此时不宜多指点朗读技巧。

三次诵读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了。我看见有同学刚才在别人朗读时不断地摇头,是觉得她读得不够好吗?读诗其实就是在交流,在用自己的心和另一个灵魂在交流,各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读时的处理也就会出现差异。但只要用心去读,我们就会在感受领悟思考中获得很多。

教学过程五:个性阐释,四品诗歌的意境之美

欣赏了这位同学充满情感的诵读后,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种大声朗诵全诗的欲望了?下面,咱们来个自我陶醉式的自由诵读。每个同学,都挺直了腰杆儿,用自己的理解,大声诵读这首诗歌。记住,要陶醉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境界中。

学生自由诵读。

有没有自我陶醉?

有点陶醉了。在朗诵中,我的大脑中始终浮现着那轮皎洁的江月,此外是背/ 8 景的宏大,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无穷。

我陶醉于这中国水墨画般的艺术境界中。我的脑海里,除了月光,一切都是朦胧的,岸上的花,水中的船,缥缈遥远。

我突然有了一种孤独感,感觉到无论月还是人都是孤独的。

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感受都是独特的,是我们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解读诗歌后的产物,这就是个性化诵读。然而,每一首诗歌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自由解读的意象和意境外,也有我们应该共同把握的东西。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主要描绘了哪些意象?

学生齐答:春、江、花、月、夜。

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五大意象中最主要的意象月。学生通过品味诗中10多处写月的诗句,明白了这首诗在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块内容,以但见长江东流水为界,前一部分由景入思,后一部分由景入情。

教学过程六:意境再造,五品诗歌的情感之美

一首好的诗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它总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就像画儿不能裁减下一小块来欣赏一样,诗句也是不能用来逐句翻译的,但是诗歌展现的画面却可以在心中描绘。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注意不是翻译,而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渲染去创造。文字一定要优美。

学生在积极地创作,我在下面巡视,适时给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以指点。5分钟时间到,我挑选了几位描写得形象生动的同学来发言。先让他们朗读自己所描绘的诗句,然后再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皎洁,大地如披上一件洁白的纱衣。置身江畔,举首四望,只见万里长空,如牛奶洗涤过一般,深蓝中带着乳白。而江水在这月光的笼罩下,也如同流淌着的不是清冷的水,而是一江的牛奶。明明能感受到流霜的侵蚀,睁大了眼睛,却也无法发现霜的行踪;明明能感受到江滩上沙的细腻和温柔,却不知这沙,到底是自身洁白,还是月华的漂染

多美的境界,多奢侈的想象啊。你该用多少牛奶才能把这天地洗个遍呀。不知我这样调侃是否合适。学生们善意地笑了起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天地间一片空明,只有一轮皓月高悬着。这轮月啊,没有一丝的杂质,宛如一轮纯粹的美玉;这长江和长空啊,纯净得如同盘古刚开辟出的世界,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没有忙碌的人类,只有永恒的天、永恒的地、永恒的长江、永恒的一轮孤月

真好,永恒与纯洁,你的两个关键词。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诗歌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月光的/ 8 皎洁

不要评价,只是描绘出情景来。我纠正道。

噢。剪纸般的月亮粘贴在瓦蓝色的长空,长空下是一望无际的碧蓝的江水。这江水蜿蜒着流向东方,在天边处和大海和蓝天融为一体。时空凝固,凝固在这早春二月的江南,凝固在这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的江畔。

一阵又一阵掌声,从教室里响起。

教学过程七:师生共读,在美读中拥满怀优美

这节课,我们通过五次诵读,用我们的心灵和张若虚的心灵进行了对接。然而,这首流传了千年的经典中无穷无尽的意韵和浩瀚博大的情感,我们大多还没有能够领悟。这是一种阅读的遗憾,但也是一种阅读的动力。因为这些我们暂且没有光顾的内容,就是我们未来继续阅读的动力。课的最后,请给我一个机会,我渴望着把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通过我的朗诵传递给同学们。

我点开背景音乐,当音乐的一个小高潮过去后,才开始了我的诵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是一个热爱诵读的老师,对朗读有一定的研究。随着我的诵读,学生们再次沉浸到那虚无缥缈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许多学生开始跟在我的后面轻轻朗诵着,几个句子

后,就发展成了一种全班的跟诵。

有一种来自诗歌、来自朗诵、来自心灵的美,从教室里生成,然后溢出窗口,弥漫向四面八方。

朗诵结束后,有个半分钟的静场,直到下课的音乐响起。/ 8 / 8 / 8 / 8

第三篇:第二单元教学示例:《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诗歌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利用音乐的力量,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很疲乏,精神状态不好。于是,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我先是组织学生进行“入静”活动。

师: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一首不朽的唐诗。学习这首诗歌,需要有一种很特别的学习氛围。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做,来,双手上举,想像着你的头顶上,此刻就是一轮硕大的明月。现在,你双手捧住她,对,用双手捧住,让这月儿慢慢地融化进你的手心里,然后,经过你的头顶,进入大脑,再一点点

向下,经过你的心脏,融入你的血液。继续向下,慢慢地,慢慢地,再让这皎洁的、清亮的月,沉入你的丹田„„ 此刻,教室一片寂静,师生(连听课教师)一同沉浸其中

片刻后,我看见很多学生长舒了一口气。我知道,我需要的效果差不多已经出来了。于是开始上课。

《春江花月夜》音乐再起,很低的声音,如同天籁。在音乐陪伴下,我开始用抒情的话语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师:这是一种朦胧的美, 如梦如幻,悲凉而又轻盈;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打动,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任情感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

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就是一千年来给了无数人心灵滋养的大爱与大美的《春江花月夜》。

有人说,夜深人静时读《春江花月夜》,便感觉尘世的喧嚣、工作的劳累远我而去,一种宁静,一种温馨,恰似柔柔的春水浸润着我的心田。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桨打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那荡漾的轻舟……今天,就让我们也一起融进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这份优雅与华美吧。请大家打开书本,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品读这首传唱千古的经典诗歌。注意,用心品读,不要发出声音。

教学过程二:静读涵泳,初品感受诗歌的内容之美

生默读,教室依旧一片寂静。我也在心中默默地背诵着整首诗,我的速度比

学生们的要慢,当我默背结束时,我看见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悄悄地翻阅手中的教学案了。师:阅读,就是和高尚的灵魂在交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吟诵之中时,同学们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请同桌之间简单交流。生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静静地阅读诗歌后,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你说说?你感觉到些什么?

生1: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大大的,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明月映照下,江水澄澈,江上没有帆,没有一切的东西,只有无边的空阔„„ 师:你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你呢?[师指另一学生]

生2:除了天空中一轮皎洁的月,我的大脑中还出现了淡淡的雾气,这雾气在江面上轻轻飘荡着,时有时无。

天地显得格外的空旷、寂寞。师:你在辽阔和寂寞之上,还读出了飘渺,读出了灵动。

生3:月亮很亮很高,一个人很孤独……

师:谁?这个人是谁?

生3:作者。师:作者吗?在诗歌中,我们应该称他为什么人?

生3稍做思考:是……抒情主人公。应该在初春季节,还比较寒凉,抒情主人公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长江边上,一会儿仰头望月,一会儿低头观水。他由这孤独的月和流淌的春水,想到了家乡,于是心中充满了忧伤。师:你的感觉很细腻,有景有情,很好!

生4:印象中应该是有一叶扁舟在江面上轻轻地飘荡着。扁舟的上方,是一轮大大的月亮。而扁舟所置身的,是开阔的江面,江水滚滚,把月亮揉碎了,波光粼粼……

师:多美的一种意境啊。小舟如耕耘的犁铧,将大江耕碎了,将月光揉碎了。

教学过程三: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之美

师:静静地阅读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优美意境,体味到了春江花月夜的清新迷人的气息。下面,让我们轻声吟诵这首诗歌。用我们的轻轻吟诵,来进一步品味诗歌的美。我给大家配乐,同学们自己轻声吟诵诗歌。

学生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中,开始轻声诵读。我在黑板上把容易读错的两个字的字音标注出来:不胜(shēng)愁、砧(zhēn)师:刚才咱们描绘了大脑中出现的图象,现在,咱们品味品味大脑中体悟到的美。你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行吗?

生5:我觉得整首诗歌轻声读下来后,有一种寂静优美的感觉。师:噢,你读出了寂静优美。这种美,你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5:…… 师:表达不出来,是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不对? 生5:是。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大脑中有无数的图画,却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吧,或许他们能表达出来的。

生6:我读出的是一种宁静的美。皎洁的月光铺洒在江面上,江天一色,整个天地间一片宁静……

生7:我读出的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江水缓缓东流,明月高照,微风吹动了闺房的窗帘,也吹动了闺中人的相思之情。…… 生8:我脑海中出现的是这样的画面:月光皎洁皎洁的,江边的花全都盛开着,连江水也仿佛被皎洁的月洗涤得格外洁净,江水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沾染了春花的芳香…… 生9:我的大脑成大杂烩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美景都混在里面,组成了一幅画。在清静明透的意境里,它们融为了一体。

生10:我感受到的是月色微红,花瓣飘落。

教学过程四:推荐朗读,三品诗歌的音韵之美

师:美,在我们的心头轻轻荡漾。两遍诵读下来,同学们的感受更深了。印象中不光有了景,还有了人,更有了情。不过,刚才都是自由诵读。现在,咱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单独演绎一下。大家最愿意

听哪位同学朗读?

学生可能因为后面有几十个老师听课的原因,你望我我望你的,没有人提名。实际上,这个班级朗诵水平整体也不高。从小就缺少这方面的训练。

师:没有可以推荐的?那就是大家都不好?那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推荐了。你推荐一位,怎么样? 这位女同学站起来,目光在班级里巡视着,却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难怪,分科后重新组建的班级,相互间还不是很熟悉。而前阶段赶学必修五的内容时,也没有进行朗读活动。

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就你自己来,怎么样?为大家精彩演绎一下,把诗歌特有的音韵之美展示出来。我来为你放音乐。生11在《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伴奏下朗诵。该生的朗读有点味道,但这味还是有些欠缺。

师:朗诵的很好,注意了捕捉诗歌意境。请注意,“沈”这个字在这里念“沉”。师:三次诵读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了。我看见有同学刚才在别人朗读时不断地摇头,是觉得她读得不够好吗?也是,读诗其实就是在交流,在用自己的心和另一个灵魂在交流,各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读时的处理也就会出现差异。但只要用“心”去读,我们就会在感受领悟思考中获得很多。

教学过程五:个性阐释,四品诗歌的意境之美 师:欣赏了某同学充满情感的诵读后,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种大声朗诵全诗的欲望了?下面,咱们来个自我陶醉式的自由诵读。每个同学,都挺直了腰杆儿,用自己的理解,大声诵读这首诗歌。记住,要自我陶醉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境界中。学生自由诵读。

师:有没有自我陶醉?

生12:有点陶醉了。在朗诵中,我的大脑中始终浮现着那轮皎洁的江月,此外是背景的宏大,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无穷。

生13:我越读越悲伤,觉得诗中的那位人物很可怜,在期盼中哭泣。时间在流逝,可他苦苦等候的人儿却始终没有来到。

生14:我陶醉于这中国水墨画般的艺术境界中。我的脑海里,除了月光,一切都是朦胧的,岸上的花,水中的船,缥缈遥远。生15:我突然有了一种孤独感,感觉到无论月还是人都是孤独的。

师: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感受都是独特的,是我们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解读诗歌后的产物,这就是个性化诵读。然而,每一首诗歌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自由解读的意象和意境外,也有我们

应该共同把握的东西。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主要描绘了哪些意象?

生齐答:春、江、花、月、夜。师:哦,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是主要的。那么,这五个意象中大家觉得最主要的是?

生齐答:月。师:为什么是月,不是其他四个呢?

生杂言:月贯穿全诗,月将景物与情感联系了起来,写月的句子最多……

师:对,月是整首诗歌的灵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发现,宇宙无穷的感叹需要月的引发,怀乡思亲需要月的触动。所以,月就成了最重要的一个道具了。

师:下面,请大家在诗歌中把所有带“月”字的诗句用括号标注出来,研究一下,同样是描绘月,这“月儿“有没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诗歌中勾画,找出了十多处写月的诗句。

师:都是什么样的月?是否全部相同?你说说看。

生16:诗歌最初描绘的是初生的月,这月的特点是伴随海潮而生,似乎还带着大海的湿气。然后是“皎皎空中孤月轮”的一轮孤月,这应该是月挂中天的半夜时分。后面是“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冷月,我想,那时月亮应该开始偏西,是下半夜了。最后的“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沈沈藏海雾” “落月摇情满江树,是落月,那时天应该亮了。把这些写月的诗句联系起来,可以发现诗歌中有一条时间线索。

师:太好了,你很会读诗啊,善于借助意象来领会诗歌意境,这是好方法。师:再思考一下,同样是围绕着月来抒情议论,诗人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是否是相同的呢?

生17:诗歌在整

体上也有两块内容,前面一部分写景,联想到人生的思索——谁第一个看见这月,月第一个照到的又是谁?后面一块是写思念。

师:哦,诗歌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那么,两块的分界在哪? 生齐:“但见长江东流水”后。师:这两个部分,前部分以写什么为主,后部分又以写什么为重点?

生杂言:前面是由景入思,下面是由景入情。

教学过程六:意境再造,五品诗歌的情感之美

师:一首好的诗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它总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就像画儿不能裁减下一小块来欣赏一样,诗句也是不能用来逐句翻译的,但是诗歌展现的画面却可以在心

中描绘。下面就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给5分钟时间准备,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注意不是翻译,而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渲染去创造。文字一定要优美。学生活动,我在下面巡视,适时给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以指点。5分钟时间到。我挑选了几位描写得形象生动的同学来发言。师:请发言的同学先朗读自己所描绘的诗句,然后再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生18:“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皎洁,大地如披上一件洁白的纱衣。置身江畔,举首四望,只见万里长空,如牛奶洗涤过一般,深蓝中带着乳白。而江水在这月光的笼罩下,也如同流淌着的不是清冷的水,而是一江的牛奶。明明能感受到流霜的侵蚀,睁大了眼睛,却也无法发现霜的行踪;明明能感受到江滩上沙的细腻和温柔,却不知这沙,到底是自身洁白,还是月华的漂染„„ 师:多美的境界,多奢侈的想象啊。你该用多少牛奶才能把这天地洗个遍呀。学生们善意地笑了起来。生19:“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天地间一片空明,只有一轮皓月高悬着。这轮月啊,没有一丝的杂质,宛如一轮纯粹的美玉;这长江和长空啊,纯净得如同盘古刚开辟出的世界,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没有忙碌的人类,只有永恒的天永恒的地永恒的长江永恒的一轮孤月…… 师:真好,永恒与纯洁,你的两个关键词。

生20:“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早春二月,连绵的春雨滋润了万里长江。沉睡一个冬天的大江醒了,一起醒来的,还有海潮。江潮奔涌着扑向海洋,海潮欢呼着拥抱江潮。于是,江面开始变得格外的宽阔,宽阔到江海融为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就在这无法分辨清晰的遥远的水平线上,此刻,一轮明月从水天相接处探出了头,它似乎很害羞,似乎很留念这深邃的大海。然而,兴奋的海潮并不在意月亮的害羞,它们起哄般的一个推举,就把月亮举出了水面。于是,刹那间,海面上一片澄澈通明……

这个同学的发言,激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师: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这诗意描述的充分肯定。说得很好,真的很好!生2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诗歌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师:不要评价,只是描绘出情景来。

生21:噢。剪纸般的月亮粘贴在瓦蓝色的长空,长空下是一望无际的碧蓝的江水。这江水蜿蜒着流向东方,在天边处和大海和蓝天融为一体。时空凝固,凝固在这早春二月的江南,凝固在这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的江畔。又是一阵掌声,从教室里响起。师:是啊,很多的时候,我们真的希望那些美好的东西能够凝固。凝固了,也就永恒了。生2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渺小,宇宙壮阔。时光的长河永无止歇地流淌着,流过三皇五帝,流过诸子百家,流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直流到此刻,流到我们的眼前。无数的英雄与狗熊,都消逝在这不尽的流淌中。然而,天上的江月,却始终哲人一般高挂在空中,静静地观赏着人世间的一切风云变幻,该圆时圆,该缺时缺,从不因为人类的无休止的烦恼与

纷争而改变了自己的运行规律……

依旧是掌声响起。

师:好像这两句不太好描述。不过你把这很抽象的东西描述得依旧充满了情趣和哲理。谢谢你。师: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描绘,为我们拓展了诗歌的内涵,丰富了我们大脑中的意象。我来个现场采访,同学们觉得这几位同学的发言,有没有把你们大脑中想像到的画面联想到的内容全部表达了出来? 生杂言:没有。表达出了一些,还有很多没有表达出来。

生23:他们说的确实很美,不过我大脑中还有无数个零碎的画面,没有办法用语言说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师:哦,是不是脑子里想了很多,都把小脑袋瓜装满了,但就是无法把他们全部表达出来?一表达出来就感觉缺少了许多?不

过这没有关系,艺术就是这样,形象大于思维,思维大于表达。能够做到心到口到手到的,毕竟是凤毛麟角。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学习诗歌,只要用心去品,用心去丰富意象创造意境,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了。

教学过程七:师生共读,在美读中拥满怀优美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五次诵读,用我们的心灵和张若虚的心灵进行了对接。然而,这首流传了千年的经典中无穷无尽的意韵和浩瀚博大的情感,我们大多还没有能够领悟。这是一种阅读的遗憾,但也是一种阅读的动力。因为这些我们暂且没有光顾的内容,就是我们未来继续阅读的动力。课的最后,请给我一个机会,我渴望着把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通过我的朗诵传递给同学们。

我点开背景音

乐,当音乐的一个小高潮过去后,才开始了我的诵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是一个热爱诵读的老师,对朗读有一定的研究。在我的诵读中,学生们再次沉浸到那虚无缥缈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许多学生开始跟在我的后面轻轻朗诵着,几个句子后,就发展成了一种全班的跟诵。有一种来自诗歌、来自朗诵、来自心灵的美,从教室里生成,然后溢出窗口,弥漫向四面八方。

朗诵结束后,有个半分钟的静场。直到下课的音乐响起。

第四篇:《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张若虚,扬州人,唐代诗人。曾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的一株奇葩。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属“清商曲吴声歌”。

在形式上,由五言短篇进为七言长制。其转韵铺陈节奏与唐初七言歌行相似。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三、意境赏析

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现、组合。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在赏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想象。如果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学习与欣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翻译

春潮高涨,江水连接大海,江海不分。明月初升,似从浪潮中涌出。一泻千里的月光随着波潮不停闪烁着,春天的江上哪个地方没有明亮的月光呢。

赏析

首章落笔扣题:题目中的五字,有四字(春、江、月、夜)放在句中。其中,“夜”则暗含在诗句中。看那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浩荡,洪波翻涌(长镜头)。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特写镜头)。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美妙异常(长镜头、远景)。第一章是幅极富动感、有(水)声有(月)色、有远有近、有上有下的立体画,它为我们绘出一幅春江潮涨、江海难分、明月冉冉上升而华光万里的图景。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翻译

江流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满鲜花的树木就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发光。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察觉不到了,白色的月光和白沙连成一片,分不清彼此。

赏析

诗人用其生花妙笔,继续渲染春江月夜的神往之处:看!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处(追踪、移动镜头)。接着,诗题中的“花”终于亮相了:但见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特写镜头)。然后,诗人将镜头推向空中,但见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朦胧。镜头再转向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翻译

江天一色,天空连一丝尘埃都没有。只有那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中天。江边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早照耀人间?

赏析 第三章前两句依然在写景,又从沙滩回到空中月色的皎洁、玉宇的澄明。这是为了承上启下。这时,随时间推移,月亮已升到当空,而江天的浩瀚,让诗人联想到: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想必就有此月亮了吧?但不知谁第一次见到它,也不知明月是在哪年第一次照见世人?这样的问题,即使是在今天,也固然无从回答。这里,诗人表现出对宇宙奥秘的沉思冥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翻译

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江月永恒却年年相似。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赏析 诗人由江月联想到人生:人生代代相传、无穷无尽;惟江上明月年年相似、万古长存。进而发出感叹: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明月,不知在我们身后,它又在等待何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奔流不息,一去不回头。此景让人无不感叹人生易逝、唯江月永存。这两章借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的伤感。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翻译

天上白云一片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在离别的青枫口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异乡漂泊呢?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思念漂泊异乡的游子

赏析

悠悠远去的白云(长镜头),不禁让读者想起崔颢《黄鹤楼》颔联第二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枫浦上的愁客(游子)。“不胜愁”(特写镜头)渲染了小船上游子的愁云惨雾、相思情愁。“何处相思明月楼?”以妻子(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余地。“明月楼”以物代人(游子之妻):思妇。正如曹植的《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翻译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闺房中的门帘卷不走月光,捣衣砧上拂去了月光但它又已回来。

赏析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反衬出游子的离愁别恨。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翻译

这时相互凝望着月亮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追随月光流去照耀着游子。送信的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也无法飞渡月光到达你的身边,送信的鱼龙游得很远但也无法游到你的身边而只能在水面上卷起阵阵波纹。

赏析

船上的游子和楼台上的思妇都看到那轮明月,虽互相思念却彼此音信不通。于是,思妇的极度思念化为幻想:希望化作一缕月光,飞流到亲人身边,去抚照远方的亲人。但这不可能,于是幻想委托雁儿、鱼儿为自己捎信。这里,思妇无限愁思的细腻心理描写,被诗人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得异常超脱、含蓄;同时,思妇的“痴情”呼应第五章游子的“不胜愁”。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翻译

昨天晚上梦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可怜春天已过了一半却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了,春光随着水流逝,水潭上落下的月亮如今又正向西倾斜。赏析 承接第七章,写思妇因思念至极,因思成梦,由梦生怜;思妇追述昨夜梦见自己在潭边闲步,看见繁花纷谢。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春将逝也,红颜将去。可怜这美好的青春,就这样在无限等待中随江水流去。然后,由倒叙闪至现实:眼前月已西沉,夜已将尽,可怜远方亲人依旧没有回家。这章委婉地写出了思妇一片惜春思亲的耿耿情怀。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翻译

斜月慢慢下沉隐,继而藏进海雾之中,北方的碣石山与南方的潇湘江水路程无限遥远。不知浪迹天涯的游子中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即将西沉的残月余辉伴随着缭乱不宁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月终于坠入沉沉海雾中(移动镜头),而游子、思妇依旧天南海北。思妇无奈地叹息:不知在这么美好的明月之夜,能有几个游子趁月而归呢?只见多情的明月余晖,带着人间纷乱、复杂和激荡的思情,洒满在江边的花树上。诗至此戛然而止,题中五字,或明或暗地放在诗的最后一章。最后以“摇情”收束全诗,让人觉得诗欲止而情未了,让人回味无穷。

四、合作探讨: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这首诗中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蕴涵的情感。

(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五、检查背诵 学生默写

六、教学后记

第五篇:《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生成课堂”案例)

执教者:李仁甫

(课文出自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纠正:

1.给加点字注音:滟滟 芳甸 似霰 青枫 扁舟 砧上 碣石。.......2.解释字词:霰 但见 扁舟。

3.简单理解句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4.“吴中四士”指哪几个人?

师:大家在课前预习时,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1:“可怜楼上月徘徊”中的“可怜”如何理解? 师:你能否把注释读一下?

生1:“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师:你仔细领会一下,思妇对月光什么态度? 生1:厌烦。

师:因为月光惹人相思,“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既然思妇厌烦月光,希望月光不要再徘徊了,那么你看看“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可惜。

师:对。大家是否记得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也用过一例,原句是—— 众:“可怜焦土”。

师:对。请大家看看下面什么句子跟“可怜”一词相呼应? 生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师:你看月光多么恼人气人,竟然“卷不去”、“拂还来”。可惜月光不遂人愿啊!还有其他问题吗?(等待片刻)哦,没了。这首诗比较长,有36句之多,编者给大家提出一个要求——背诵。

众:啊——

师:看来你们不喜欢这首诗了? 众:喜欢。

师:那这样吧,我们暂且降低要求,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先背出来。众:只喜欢一句。师:哪一句?

众:“春江潮水连海平”。

师:这要求太低了吧?你们太小看自己的能力了吧?这样吧,选择最适合你记忆的句子先背诵,至少要连续背上6句。开始朗读,争取3分钟之后背上。

众:好。(3分钟之后)

师:时间到。谁先来背的?先背的同学选择余地大,后背的同学选择余地小。可要抢先噢?

生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师:他背诵了几句? 众:8句。

师:多背了2句,了不起!(众鼓掌)其他同学不着急背诵吧? 众:不急不急。

师:风格蛮高的嘛!(众笑)不着急,我们就来问问他为什么会最先记住这8句。生3:我喜欢。师:为什么喜欢?

生3:因为这句诗写得很有趣,诗人好奇地问——江边上最初见到月亮的是哪一个人?月亮最初是在哪一年照亮江边上的人?

师:江边上最初见到月亮的哪一个人?

生3:

师: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感到一点欣慰。是的,月亮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浪漫故事,而一代又一代人也见证了月亮的纯情。就在唐朝的这个晚上,长江边上再次上演了一出浪漫的故事。好,我们一起来把这充满哲理的几句诗朗读一下。

众:“江畔何人初见月„„青枫浦上不胜愁”。(跑到一位同学面前)师:你背的几句是——?

生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师:正好6句,背得不错。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 生4:这几句意境很美。师:写了哪些景物?

生5: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芳甸,花林。师:景物的中心是什么? 生5:月。师:如何写月的?

生5:通过潮水写月,通过花林写月。师:用了什么手法? 生5:烘托。

师:是的,烘潮托月,烘花托月。那么烘托出月亮的什么特点? 生5:明亮。

师:是的,“何处春江无月明”。你刚才说欣赏这里的意境美,那么由明月、潮水、花林构成的意境究竟是什么?

生5:清洁,明亮。师:还有呢?

生6:幽静,恬美,阔大。

师:其实,下面4句也显示了这样的意境,我们一起朗读一下。

众:“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师:诗人为什么要一开始用10句来描写这样的意境? 生7:引出下面的“月问”,为诗人充满哲理的思考作铺垫。

生8:也为后面“明月楼”上的女子思念远方的游子设置了空间背景,营造了情感氛围。师:说得都有道理。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开头10句。众:“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

师:10句描写景物,6句揭示哲理。我现场调查一下,刚才自选背诵的6句也在这前16句范围中的同学,请举手。

(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是的,前16句确实写得很美。不过剩下的22句,同样写得并不逊色。有了景物的渲染和哲理的铺垫,爱情主人公终于正式出场了。这实际上是写了游子思妇的爱情故事。下面我们互相提示,一起背诵吧。如果背不上,可以看课本。

众:“可怜楼上月徘徊„„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这些文字集中写了思妇的情感故事,现在请大家分析一下这个思妇的情感。生9:“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写出了她对游子的思念。师:还有吗?

生10:“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写出了她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还有吗?

生11:“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出了她对未来的迷惘与对游子未归的失望。

师:这一点补充得很好。不妨体味一下最后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作者融情于景,以月落江树来抒发离情别绪。另外,最后写“落月”,而此前月亮又是如何运行的?

生12:一开始是“海上明月共潮生”,后来是“楼上月徘徊”,再后来是“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师:是的,月“生”月“徘徊”,月“斜”月“落”,全诗以“月”为线索贯穿全诗,结构严谨却又有流动之美。除了结构上的这个特点之外,我们在前面还探讨了本诗的一些特色。谁来总结一下?

生13:意境美,哲理美。

师:既然你归纳为“美”,那么不妨把后面的文字归纳为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也可以说归结为一点——形象、哲理与情感的和谐结合。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诗的题目“春江花月夜”的来历吗?

众:想。

师:《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乐府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因为有皇帝带头,所以一些大臣便一哄而上,纷纷以“春江花月夜”为题来写这种宫体诗,比如隋朝诸葛颖写过一首《春江花月夜》:“花帆渡柳浦,结缆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覆船楼。”(板书)你们觉得怎样?

生14:景色写得美,但情不动人。生15:格调不高。

生16:作者没有什么真切的情感体验,只是吟花弄月。生17:堆砌辞藻,无病呻吟。

师:同学们欣赏趣味很高。确实这样的宫体诗,可以从技术的层面进行批量生产。这样的诗才气有余而才情不足。六朝文章的名声简直被这类宫体诗糟蹋够了!后代的诗人如果想拾掇起“春、夜、花、月”这样的俗套题材,无异于引火烧身,可能会断掉一世英名。不过,有一种诗人具有强大的创造力,能化腐朽为神奇,比如张若虚。他的创造力在于,把诗情、画意和哲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亦梦亦幻的诗境。试想,如果只有画意,只有前10句,感觉恐怕跟“花帆渡柳浦,结缆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覆船楼”差不多吧?如果只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那么诗就显得抽象、单调。如果只有后22句,似乎缺少广

阔的气象,缺少深刻的哲学背景,沉湎于爱情之中的那个思妇就成了宫廷诗人笔下的小女人,或者成为温庭筠笔下那个“照花前后镜”的小宝贝。因为情感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或者说因为诗情、画意和哲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在大量的同题诗歌中拔得头筹,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并被闻一多先生认为“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主要因这一首诗,被喻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诵全诗。

众:“春江潮水连海平„„落月摇情满江树”。

下载《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江花月夜》教案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单县五中王晓光 一、课堂导入: 月亮是美的化身,月亮更是情的寄存,月亮是诗歌中永恒的主题,月亮是文人墨客最亲密的朋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的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继续培养学......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理念及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非常优美的经典名曲,音乐结构并不十分复杂,创作手法较为简练,表现内容较为丰富。只要启发学生识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在......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教学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三、教学重点:自主理......

    春江花月夜 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