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的爱国情怀渗透
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1)内地新疆高中班自2000年在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开始举办,到如今已经走了十个春秋。它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从开初的摸索、试点起步阶段,到了现在遍及大江南北轰轰烈烈大规模地进行的鼎盛时期。这其中,既收获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有意识地、主动地对已往历史的回顾、总结,不仅是给过去的经历留下固化的痕迹,更是通过形成的文字材料,梳理出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可操作的经验,对以后的内高班班级管理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2)内高班承担着“用教育维护国家统一”的重任。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教育环境,让内高班的学生们从小就处在与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特别是与内地学生不一样的视界与不一样的思维习惯中,加强他们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对国家的认同,着实培养起他们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文化观,让他们从思想上、从心灵深处树立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不仅是维护边疆地区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也是各少数民族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繁荣,建设和谐、幸福、富足、文明的边疆乃至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需求。内高班管理的成功与否,小则反映着班级、学校,各民族学生间的和谐气氛的养成,大则影响到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和谐。
(3)内高班学生多来自地域广阔、人烟稀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边疆地区,来自广大的农、牧民家庭。边疆的地区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程度。造就一批一心一意建设边疆、奉献边疆的队伍,是内高班办班的主要任务之一。边疆地区的建设急需大批思想解放,又掌握科学知识的管理干部与技术人才。内高班班级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们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边疆建设由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从内高班的管理上折射出的将是关系到我们国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大问题。
(4)就内高班学生个人成长来说,15、16岁到18、19岁正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养成生活技能,增长创造才干的阶段。班级管理提供给学生成长的背景与环境。透过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我们可以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可以从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角度、文化角度挖掘出内高班学生极富特色又合于某种规律的经验,在不断的借鉴中充实实践的内容,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西部大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1)内高班班级管理实践研究所要达成的目标,是旨在通过对班级动态管理的跟踪、调研与潜心挖掘、总结,发现并梳理出各民族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在一起时,其思想、态度与行为习惯等方面通过碰撞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交融,发现并梳理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过程中方法、技巧的使用与变通,发现并梳理出生生间、师生间对话、合作与共赢共荣的长效机制,进而在更广大与更崇高的层面上让学生自主完成对马克思主义“五观”与“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吸纳、消化和生成为他们思想肌体一部分的过程。
(2)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衡量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质量的三个最基本的法码,也是教学活动所遵循的三维目标。内高班的班级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将成为课题研究所涉及的范畴。无论是管理理念,管理措施,管理活动,还是管理效果,管理过程的每一步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不同侧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有鉴于“内高班班级管理”课题本身的特点,本课题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有对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统筹式的概括归纳,也包括对具体管理行为、管理活动“切片”式的细研与挖掘,而且更注重在可操作性经验的剖析、提纯、完善、推广。通过具体的案例剖析,以生动形象、有血有肉的过程评述代替抽象的干枯说教,形成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理性规范。语文教学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词华章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这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爱国情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用爱国情感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使命,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呢?首先,教者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弘扬中国文化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作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把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等先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确事物的内涵和意义,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例如《秦风·无衣》这篇课文来说,应在学生诵读之后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这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这首诗用“岂曰无衣”疑问句式陡起,暗示军情紧急,时不我待。诗中接着用“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们同心协力对敌的情景和爱国情感及大无畏精神。这种爱国情感是大敌当前迸发出来的,而且是牢不可摧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学习、生活与祖国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从小在心田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爱国主义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讨。
挖掘教材内容,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中学语文教材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古今中外事件、人物、知识和景物的记叙和描写而渗透其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语文教材中的《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分别从“悲与喜”两种对比强烈的角度,表达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中,我先向学生展示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背景——政治动荡,国破家亡,再让学生了解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抗金复国的志向,到了晚年报国信念仍矢志不移,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歌,抒发自己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当学生明白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追求之后,便自然明白了诗人临终前为什么念念不忘“九州同”的美好愿望了。一位即将辞世的老人所流露出来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操、感人至深,教师可用深情的讲解引发学生爱国情感。爱祖国的情感还体现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从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长城谣》、《春》等课文,都通过表现景物的美来抒发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可配合教学,举办小型风景图片展,组织主题队会等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应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关心他人开始,“由心中有他人到心中有祖国。”在讲授11册语文《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课堂热烈的讨论,同学们肯定了阮恒为了挽求小伙伴的生命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并准备牺牲自己生命的可贵精神。大家表示,在他人遭受不幸时,每个人都应该伸出友爱之手,在精神上给予抚慰,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帮助他人战胜困难,渡过难关。后来,当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时,学校发动为灾区孩子献爱心活动,这个班的学生都涌跃捐款,不少同学连续捐了几次,有的学生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虽然学生们捐出的款额十分有限,但分分厘厘都代表了孩子们的心。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友爱互助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情感奠定了心理基础。
立志献身祖国,强化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立志献身祖国的远大理想。在讲授《詹天佑》(语文教材第十二册)时,我力图通过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清政府在自己的领土上修筑铁路为什么会受到帝国主义的阻挠和要挟?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的?在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再引导学生认识该项工程的艰难及工程竣工后的重要意义。最后介绍詹天佑自幼酷爱学习,十二岁时便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以及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等事迹,使学生了解历代科学家对祖国作出的卓越贡献与他们青少年时代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以此激励学生发愤学习,立志报国。
总之,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语言教师必须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认识能力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向前发展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应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靳佩云
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如何使青少年从小树立“我是中国人,我受自己的祖国”这个坚定的信念,是小学德育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学要完成这个任务。不能靠教师的主观说教和灌输,而要通过语言训练的同时有机渗透,不断强化,不断调控,才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度。
经过精心挑选的小学语文课文,具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是进行德育的好教材,特别有不少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先进人物的文章,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等,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品。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1.从情感人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情感人手,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内心体验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年级青少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逐渐趋于平衡的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创设情景,使学主人境人情,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三峡》一课,我们根据诗歌语言凝炼,含意深刻,跳跃性大的特点,教学时运用幻灯,录象,把诗中描写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声、形、色的具体形象,感知瀑布磅礴的气势,加深对诗的语言的理解,由此产生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青少年的情感在认识中产生,井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升华,因此,在培养情感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就必须“情思结合,激情明理”,重视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我们在教《最后一次演讲》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写闻一多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让学生感情朗读,体会闻一多先生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在析词品句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重点词句的剖析和品味,对重点词句的剖析品味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有效时机。因此,我们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感染、渗透,使爱国主义思想进入到学生的内化体验和外化行为,进而升华到爱祖国的道德感的更高层次。例如,教《桥》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个句子中的“飞”字,我就引导学生从下面3个方面去联想,从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很容易使学生了解到南京长江大桥,跨越宽阔的长江南北气势磅礴,且建桥速度之快,确实是“飞”一样。这样做既使理解词句的方法印在学生的脑海中,祖国建设的成就深深地记在学生心中。3.感情朗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朗读不仅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特别是通过感情朗读,对作者洋溢于文中字里行间的爱国主义意境更容易受到陶冶,情感更容易被激发。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一边出示幻灯图片,一边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让学生先展开想象,再感情朗读课文。这样很容易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出现黄河的形形象及具有黄河精神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思想上受到感染,内心得到体验,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5.结合语文课外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意识是从认识开始,沿着情感、意志、行为的内在程序而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代替教育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语文课要通过语言训练,结合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为什么要爱”,又懂得“怎样去爱。”几年来我们组织的活动有:“我爱中华考察团”、“祖国各处留下我的足迹”等的少先队活动;“我爱祖国山河美”图片展览:“爱我中华,爱我家乡”微型报设计:“我爱家乡的特产”;作文比赛:“爱祖国,知国情”;知识竞赛:“给香港小朋友介绍我的家乡”;书信大赛;以及“小记者手记”、“夏令营专辑”等。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收效甚好。不少的学生还在全国“金星杯”爱祖国爱家乡作文大赛中获大奖。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合作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收藏主题
这“两爱”教育必须结合教学活动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而不能枯燥地说教,也不能像上政治课那样讲大道理,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首先要培养学生爱同学、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学校,这是“两爱”的基础。难以想象一个连同学、老师和学习都不爱的人能够爱家乡、爱祖国。在合作学习中,“是互相关心的行为把学生们连在一起,使他们进步。热爱学习和师生间、同学间的互相爱戴,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1](P.11)合作性学习可使学生全身心倾注于学习之中,首先自己思考、探究课文的真谛,然后合作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释疑解惑,对课文的内容必然理解更深刻,对课文描写的祖国大好河山,一定会油然而生爱意;对英雄人物必然会肃然起敬;对祖国语言文字强大的生命力和字形美、音韵美、含义深感到无比的自豪。自然也就达到了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两爱”教育的目的。如果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句等基本知识都不能掌握,根本就谈不上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无法体会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就无法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接受“两爱”熏陶。所以学 生在充满相互关心、爱护、帮助的合作小组内学习,不但可以学好语文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受到“两爱”教育。合作性学习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老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例如“在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方法的应用中,老师的作用分为5个部分:(1)指定课程的目标。
(2)在授课之前将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3)向学生们解释教学任务及目标结构。
(4)检查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的效果,并不时地提供帮助(例如回答问题或教授完成任务的技巧)和提高学生的人际(小组)合作技巧。
(5)对学生的成绩作出评价并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1](P.85)在这5部分作用中,除第(2)部分分组以外,其余4部分老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把“两爱”的目标直接或间接地(例如出思考题或导学提纲)指出,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及时介入某一组或几组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研讨,该小组领会后再通过组间交流使其它组理解,或者通过该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发言使其它组也领会课文传达的“两爱”精神,从而达到对全班学生进行“两爱”教育的目标。
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宋代著名诗人、杰出的政治家范仲淹曾经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话表达出无数爱国志士的心声。爱国主义是人类逐渐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觉悟。如何使小学生从小树立“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这个坚定的信念,作为教师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抓住思想教育的契机,深入剖析教材,挖掘思想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小学语文课文,具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是进行德育的好教材,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可多得的教材。所以,广大教师应抓住语文教学这一有利途径,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
一、充分利用教材,全面感受爱国情
在本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本身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是十分理想的。
〈一〉朗读课文,领悟爱国情。“祖国在我心中”单元组中的《詹天佑》一文通过记叙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即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体会与感悟。
〈二〉了解背景,体会爱国情。要使学生理解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就要让学生先了解詹天佑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而这些内容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开始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交流讨论对詹天佑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了解,教师结合地图补充介绍一下京张铁路的铁路位置与地理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詹天佑的爱国情怀。通过交流,学生了解到当时的中国在科技上的落后,体会到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极端蔑视,了解到京张铁路恶劣的地理环境,从而体会到修筑京张铁路任务的艰巨和重重困难。通过讨论,学生充分感受到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种种困难,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民争一口气的壮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品读关键词句,理解爱国情。如何让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得更清晰、更准确,这就需要借助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解读和理解。在学生了解了詹天佑如何克服在修筑京张铁路中遇到的困难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詹天佑的言语、行动以及想法的语句进行体会,并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体会到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
二、抓住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很容易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满足于了解具体的情节,对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思想内容,则很少主动去理解,思索、体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段,挖掘其思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讨论,深入思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入境动情。
第六课《怀念母亲》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即亲生母亲和祖**亲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有了自己初步的感受,但这些只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问题上,只达到了让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向学生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剖析课文,提出:(1)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2)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学生或再次自主阅读思考,或低声讨论交流。在阅读和交流中,我又相机进行点拨引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体会,通过这样的品读剖析深入体会,学生对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
三、结合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爱国之志
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我鼓励学生树立爱国之志。要求学生,爱祖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热爱集体,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公物,让学生从身边做起,逐渐将爱心升华为爱国之志。在进行“祖国在我心中”单元组的习作教学时,我先引导回顾自己学习本组课文后的印象及感受,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引导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爱国理想。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命题,加强文前指导,加强作文讲评,是在作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坚持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教育,把同学们的爱国之志,转化成为具体的勤奋学习、文明守纪等行动,这样把爱国主义教育同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课外拓展延伸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代替教育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语文课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结合开展适合儿童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为什么要爱”,又懂得“怎样去爱。”在教学“祖国在我心中”单元时,我鼓励学生根据主题自觉开展各种活动,如上课之前布置学生走出课堂搜集体现爱国主题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自主地融入爱国主义的氛围之中,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在单元教学的过程之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包括举行“祖国,我为你骄傲”摄影、绘画作品展览;举办“爱祖国在我心中”手抄报比赛;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作文比赛;开展“爱祖国,知国情”知识竞赛等。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将为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相信扎实有效的语文教育必定能够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洒下爱国的种子,必定能够在学生纯洁的灵魂中绽放出娇艳的爱国之花。
听了陈建先老师的《钱学森》一课,不由得心潮起伏。爱国主义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潜在的情结,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唤醒,张扬人们潜在的善。语文教育是什么?语文教育是充分挖掘文本的育人魅力,净化和陶冶人的灵魂。陈老师的这堂课,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在课堂上,孩子们大声地读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动情地唱出《我的中国心》,高声地喊出“我爱你,中国!”,再深情地诉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是孩子们的爱国情结的觉醒,爱国热情的迸发,爱国激情的宣泄!这里,我们明白了“其言皆出于我之口”、“物我合一”的境界了。
爱祖国是孩子人生画布上应该染上的底色,钱学森在当时祖国那么贫穷和落后的情况下,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有多少天之骄子的留学生一去不返,刨去种种客观原因,我想,在他们的人生画布的底色上缺了至关重要的一色,这种颜色应该在孩提时代去着,爱国的种子应该洒在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上。陈老师深知肩上承担着育人担子的分量,胸中激荡那颗澎湃的中国心,毅然地带着孩子们走进文本,借助文本,朗诵表白,浓墨重彩挥洒“爱国”两个大字!
爱国是一方天空,陈老师头顶着这块天空;但爱国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在教学中要有个实实在在的承载,这个承载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爱国的说教是悬空的,陈老师没有悬空,而是脚踏语言实践的地。
一、语言实践之一——读进去,读出来
所谓语言实践,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引领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再简单的说就是带领孩子读书,反复品味,切己体察,读出文本的味来,读出融入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前者是读进去,后者是读出来。例如,陈老师在指导学生读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句话时是典型的三个层次:即“读——说——读”。①读进去,你看孩子们带着自己读课文的初步认识去读,“我是中国人。„„”这是停留在文字层面上的。②说出来,“读了这句话想到什么?” 生:“想到一首歌《我的中国心》。”这是唤醒生活积累。“能唱吗?”孩子唱了,这就激活了生活情感,可以说,此时的《我的中国心》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与文本人物钱学森连了在一起。“唱过后有什么感觉?”生说“想喊:我爱你――中国”,这是孩子内心情感的宣泄,替钱学森发自内心的喊。③读出来,最后回到了读书,“我是中国人„„”这里融入自我情感的读,即文本情感与学生的生活情感融为了一体的读,使这句话富有了丰富的内涵。这一读、二说、三唱、四喊、五读,就是整个语言实践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了“言”,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每个字、每个词蕴含的文字魅力,得了“意”,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体。
二、语言实践之二——有效文字训练
语言实践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的理念支撑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两者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个方面,那么语言就是这一枚硬币。语言实践作为学习语言的主要活动,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文本中文字的训练内容,而且这个内容是语言实践的一个重要支撑点。综观陈建先老师的这堂课,在文字的训练上是扎扎实实的。①有机地强调识字,如“赴”、“裕”字的识写②强调多音字“”兴、“露”字的读音,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③强调词语的理解,如“魂牵梦绕”、“归心似箭”等词语的理解是调动生活积累及文本信息来注释这些关键词的。这是语言实践的词语训练,它与以往的机械训练有着本质区别,表现在解释词意上,机械训练是脱离文本的空洞的定义解释定义,而语言实践中的词语理解是放在课文及学生的生活大背景下进行的。你看,陈老师对“魂牵梦绕”一词的处理是多么的浓墨重彩,就可以知道了。全篇都是在围绕“魂牵梦绕”这个词展开,全篇也都在为这个词作注释。同样“五个师”、“五年的漫长岁月”。这两个常见词的理解,陈老师采用了不厌其烦地“算帐”。如:
生:说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这是说明他是个威力无比的人才。
师:五个师多少人知道吗?
生:500人。
师:太少了!
生:5000人。
师:我来告诉你。乙种师5000人是一个师,甲种师一个师就是10000人,五个师多少人?
生:按甲种师是50000人,乙种师25000人。
师:至少25000人啊!钱学森至少赶得上25000人!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到这里我们该知道为什么要算这笔帐了吧,空洞的数字化成了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的东西。
同样对“五年的漫长岁月”陈老师的算帐精确到天,精确到小时、精确到节课、精确到分秒,多么庞大的数字呀,这样,形象地注释了“漫长”、注释了为什么“归心似箭”、“魂牵梦绕”。
字词的学习是学习文章最本位的东西,抓不住对字词句的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根本,陈老师不仅是站在地上,而且是把根扎在泥土里。
三、语言实践之三——让学生得言
陈老师高举着人文主义的大旗,课堂上奏响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引领着学生深情地倾诉,慷慨地告白;但是他没有忘记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之时,对文本本身写法的学习和借鉴,让学生得言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前面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把握是其中一部分。本课例中还有一处让学生领悟对比的写法也是他浓墨重彩的地方。请看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一节写了钱学森的话,还写了谁的话?
生:留学生的。
师:为什么要写留学生的?
生:因为留学生的话正好是个对比。
师:就是说,留学生的话和钱学森的话正好是个对比,对比着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就更能突出钱学森的爱国心!
生:一对比,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就显得更坚决了!
师:那我们找找看,课文里还有没有这样对比的写法?快速浏览一下?
学生这么一浏览,发现不少运用对比之处,“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是对比,说明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轮船的甲板”和“火箭的舱壁”作对比,说明钱学森归国心切!„„这不经意的一个小插曲,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在为文之时的对比意识。
阅读教学就是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陈老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字词句章中穿行,触摸文本跳动的脉搏和激越的情感;他又带着学生走出文本,或说、或唱、或喊、或诵,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但陈老师的脚是踏实的,因为语言实践这个根被他牢牢地抓住了。
第二篇:宋词中的爱国情怀
学号:1103658013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议宋词中的爱国情怀
论文作者姓名:____郭长健
__________ 作者学号:____1103658013
______ 所在学院:____民生学院
_______
所学专业:____汉语言文学
______ 导师姓名职称:____陈丽丽副教授
_ _ 论文完成时间:___ 2015年4月10日
_ 目录
内容摘要„„„„„„„„„„„„„„„„„„„„„„„„2 关键词„„„„„„„„„„„„„„„„„„„„„„„„2 引言„„„„„„„„„„„„„„„„„„„„„„„„2
一、宋朝爱国词产生的历史原因„„„„„„„„„„„„„„3
二、初露头角的北宋爱国词„„„„„„„„„„„„„„„„4
三、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南宋爱国词„„„„„„„„„„„„„7
四、宋代爱国词的集大成者----辛弃疾„„„„„„„„„„„8
五、宋代爱国词的地位与影响„„„„„„„„„„„„„„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1
浅议宋词中的爱国情怀
2015届民生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1103658013 郭长健 指导老师:陈丽丽副教授
摘要:词历代被视为宋代文学的代表。这种以娱宾逸兴为主要目的的文学样式,通常以婉约的抒情为主导风格。在各类宋词题材中,爱国主题经常引起后人的关注。宋朝时期的爱国词,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它伴随着两宋之交的国家支离破碎、统治阶级腐朽懦弱、民族危在旦夕的时代背景而被文坛所接受,成为一种文**流。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时代造就了爱国词,其爱国词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最为兴盛,以辛弃疾为首的词人,把爱国词推向了最高峰。
关键词:宋词爱国情怀发展历程辛弃疾 引言
据《全宋词》和《全宋词补辑》所收入,现存宋词多达两万零八百余首(包括残篇),词人也有一千四百三十余家,但是北宋词人笔下的爱国词现存仅有十余首,只占现存北宋词总量的千分之二。至靖康之难后的南宋爱国词派崛起,宋朝的爱国词才汇成江河,响彻整个中华文学史。
两宋的爱国词作一改前人词作那种具有浓厚的绮罗香泽之态,沉醉于青楼狎妓、留连光景、茶余酒后消遣之物又带着浓郁的娱乐性的词风,转而或抒发或表现对民族危亡、国土破碎、苟且偷生之态的感触。把对祖国的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词作,汇聚成一股新的文**流,在宋代词坛贡献出一幕幕笔力苍劲、格调豪迈、意境高远的爱国词作,成为中华民族诗词史上的一座宝贵遗产。词作为宋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这种可以合乐而歌的新体裁,最初兴起于隋唐相交之际,中唐以后广为流传较并引起了一些文人的注意。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文人骚客作词之风气开始盛行。宋词,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方式,丰富多彩的体裁、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因而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珍品,而那些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灿烂篇章更为人所推崇。北宋范仲淹、苏轼贺铸等人,就是利用词的这种文学形式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唱响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爱国词!历经北宋末年的酝酿和积蓄,爱国词在南宋发展到了高潮阶段,从初期的张元干、张孝祥、李清照等人的词作到南宋爱国词的集大成者辛弃疾及后期的刘克庄等人,以对祖国炙热的情怀,唱出了慷慨激昂、斗志昂扬的壮烈篇章,汇聚成一股大气磅礴的文学新潮流,在南北宋相交之际的词坛奏起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成为中国词史上的宝贵遗产之一。本文试就南北宋相交之际爱国词的产生及特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宋朝爱国词产生的历史原因
从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到忽必烈南下攻下临安的三百多年间,整个宋代,一直饱受边疆战乱的困惑。面对北方的强敌辽国、西夏,北宋的统治者无论是出兵征讨还是捐钱纳贡都没有能将这种危机解除,以致整个北宋时期都没能摆脱积贫积弱的帽子。而经历了靖康之难的南宋对北方的强敌金国就更无计可施了,只能以岁输金帛、粉饰太平为计,苟安于临安。面对北辽、西夏、金、元的虎视眈眈,一大批具有强烈爱国忧民精神的文人骚客、无路请缨的士大夫们就以词这种文学形式抒发自己要求抵御外辱、恢复失地的强烈呼声。在统治阶级无能腐朽、奸佞当道的时代背景下,忧国忧民之臣或遭贬谪或远离庙堂,无处施展豪情壮志,无法挽回积贫积弱之颓势。
特别是1126年,金兵南下入侵中原,徽宗、钦宗不作抵抗,终于1127年沦为金兵的阶下囚,北宋宣告结束,赵构称帝后南宋初期。这个时期,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变,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而在风雨漂泊中的南宋朝廷,不但不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非但不奋发图强,反而继续采取屈膝投降的政策,换来的只有可耻的苟延馋喘的偏安局面,国家朝不保夕,百姓家破人亡。在这民族危机四伏的时刻,主战派和投降派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主战派要求挥师北上,收复失地,迎回二圣,恢复中原,并为此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然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爱国将领及士大夫遭到迫害,如南宋首相李纲被贬,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被冤杀,胡栓上书为民请命被革职,张元干也因作词送别胡栓而被革职。此时,不得志的他们满腔的热血、悲愤、痛苦,就如火山喷发一样,化作大量慷慨悲歌、壮烈激昂的爱国篇章。这些在南宋词坛上初露头角的词,高扬着抵御外敌、保卫家国的壮烈精神,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民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和故土难归的悲伤情怀,体现了绝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文学作品往往是表现现实生活的最好形式,同时也深受社会生活状况的影响,文学样式、风格也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北宋词中充满爱国情怀的杰作中当推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和贺铸的《六州歌头》(少年侠气)。范仲淹的词开创了后世豪放爱国词的先声,贺铸则在《六州歌头》中抒发了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悲壮,悲切的控述了投降派,犹如撞金击石般振聋发聩。而异军突起在南宋词坛的爱国词,就是尽弃了浅吟低唱、曲折委婉、红绿绮艳的妩媚之词格,继承了范仲淹、苏轼、贺铸的豪放派词风,并更进一步发展。他们用“自在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作词,并以苍凉、沉郁、悲壮、雄奇、豪迈为词风主调的爱国词,成为两宋相交之际的词坛的主流。爱国词正是在当时的历史特殊环境和现实社会的产物,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初露头角的北宋爱国词
北宋的建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连年征战,建立了中央集权中央统治集团,客观上使当时百姓有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从而促进商业的繁荣,社会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这同时给封建文化的继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再加上当时夏辽的无暇南顾,从开国到金入侵的一百多年内统治阶级的大部分人陶醉于他们时代的“承平气象”之中,这就为北宋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而相对稳定的环境,北宋初期的词人继承了唐五代花间词派清新、秀丽、婉约的词风,从整个词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一时期应属于宋词发展的初期,词人这个职业为多数人所不耻,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生活条件,使更多词人开始创作反映日常生活的词作,词的功用也仅是用于娱乐的。早期的爱国词也并不是由专职的词人所创作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北宋积贫积弱的国情也日渐显现其弊端,范仲淹作为一位多年在外戍边、亲临一线的官员,深切的感受到了边疆地区的荒凉和守军将士的艰苦,于是在康定元年(1040)的八月,在受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任时创作了《渔家傲》一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河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中描写了边疆环境的荒凉,大军将士戍边的艰辛。“燕然未勒归无计”道出自己守卫家国、消灭外敌的雄心壮志。而“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是对戍边将士艰辛生活的深切怜悯与同情。正是由于范仲淹这广阔胸襟抱负和丰富的生活实践,同时又有极高的文学才华与修养,才成就了这首抒发戍边辛苦又体现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词。可以说这首词开了宋朝爱国词的先河,但当时像范仲淹这样的词人并不多见。在宋初的词人当中,词作比较多,被称为词坛领袖的是宴殊和欧阳修,但是宴殊的词风接近西昆派,追求词藻、声律、对仗、堆砌典故而内容空泛、缺乏现实内容和真情实感。而欧阳修的词在境界上的开拓和抒情的深度上都超过了宴殊,在他的《朝中措》一词中感慨宦途的**,叹息年华的消失,表现他的政治情绪和人生观点。这样的作品已经开始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后来苏轼一派的豪放词开了先路。北宋词的爱国情怀则集中体现在苏轼的豪放词中,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询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幼年时期就接受了丰富且良好的文化教养和熏陶,苏轼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针对北宋积弱积贫的现状,写了二十五篇《进策》和《思治论》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策略,正是由于苏轼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使他的词中也渗透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气息。苏轼对词的创作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给词的发展拓宽道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轼同时也扩大了词的意境,他的词体伤今怀古、记游感旧、言志抒怀、谈禅说理描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使词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艺术境界。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以一种服老的口吻抒发了自己豪气,写出了射猎的壮观。而在词的下阕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万丈雄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词中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问句,自比冯唐,希冀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也深寓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而在最能代表苏轼豪放风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中抒发了词人对雄丽壮阔的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对历史英雄事迹的向往,以及对自己一事无成,早生华发的感慨。通过对周公瑾羽扇纶巾,从容克敌致胜的英雄气概的无比崇尚,反映了作者也希望能够想周公瑾一样为国杀敌,抗击入侵之敌的爱国情怀,全词境界开阔,豪情激荡。其中虽有“人生如梦”的叹息,只不过是词人被贬黄州,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自我慰藉和牢骚,而这类的爱国词,在苏轼的创作虽然不多,但却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并被南宋辛弃疾等词人所继承和发展。在此后,北宋的词人大多数也吸收了苏轼的风格的影响,北宋后期的贺铸的爱国词方面,他虽不属于苏门,但爱国词却深受苏轼豪放词风的影响。贺铸和苏轼一样,也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表达自己独特的人格面貌。在《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词的上阕开篇就以雄健的笔力、非凡的气势,描写了词人年少时期结交英雄豪杰,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下阕时词人笔锋突然一转,“似黄粱梦”——就像一枕黄粱梦一样,不再讲述青年时代的侠雄生活,马上将笔触转向不如意之处。描写词人如今身处异乡,身居卑微的武职,忙于繁琐的杂事,空有报国壮志却报国无门,得不到请缨杀敌机会的苦闷。从全词来看,其风格苍劲雄健、豪壮奔放。全词情感的表达也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句式有时骏急如风,尤其三言句式犹如连珠炮发,将豪迈奔放的情感表达得更是淋漓尽致,有时用典细密而自然,词意婉约约而丰满。有时声律精密,将其抑塞磊落、豪壮睥睨之气概表现的酣畅淋漓。同时词中包含的也不仅仅是人生不得意的悲愤,还包含了对国家命运民族危亡的忧虑,也展现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达民族忧患的真实状况,因此,词人也被誉为南宋词人表达民族忧患意识的先行者。
从整个北宋时期来看,虽然边患之忧不绝,但终能保住疆土不失,而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来看只有到了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才会爆发超乎寻常的保家卫国的力量,这可能也是北宋时期的爱国词没能达到一种高度的原因,而从整个文学史发展来看,北宋时期的爱国词基本属于积蓄、酝酿、发展阶段。从范仲淹到苏轼,爱国词都是这些词人个别的词作,而他们大多不是专职的词人,而是步入仕途,站在了一定的高度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从而借词的形式来抒发内心深处的自发的爱国情怀,其中虽有苏轼词风的改进,但从整个宋词史来看,北宋爱国词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没能达到北宋词应有的高度。
三、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南宋爱国词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南宋爱国词人以揭露金人入侵的残忍暴虐、南宋主和派的投降妥协和疾呼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为主题,掀起了空前强烈的爱国词潮。大多著名的婉约词人伤感国事,也以其新的词作渲染国家不幸的时代色彩。早年多写个人闲愁的叶梦得,南渡以后所创作的“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中见雄杰”(《题石林词》),其词风也转为沉郁苍凉、感慨豪杰之气。誉满东都洛阳的闲适词人朱敦儒,南渡之后也不得不在时代的熔炉里重铸自己的词风,谱写出一曲又一曲抒怀忧国忧民、无路请缨的悲凉之态的时代哀歌。前期的易安词韵调清新优雅、闲适欢快,南渡之后词却再有找不回往日的欢快明了,更多的则是表达孤寂清凉之态,以及怀念故土、期望收回中原故土的凄凉惆怅,词风也转为曲折呻吟、婉转凄凉,一变清新秀丽风流而为山河之痛的悲慨。南宋早期的爱国词除了南渡之后词风转变的文人骚客,还有一大批著名的抗金武将,如李纲、岳飞、胡栓等。“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的李纲,作为一名爱国的抗金将领,社稷之忧与爱国情感始终贯穿在李纲词作品之中。面对囚禁在金国徽宗、钦宗二帝,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李纲忧心如煎。每每想带兵收回失地迎回徽宗、钦宗二帝,却屡屡受阻挠,壮志难酬。只能把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忠君爱国之志寄托在词作之中,这些洋溢着崇高的爱国精神的词作,有的是一再向最高统治者表明自己的心声,有的是表达了对战乱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些词作直指那些只顾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投降派,更多的词作则是寄希望于最高当政者能够听纳忠言良计,早日收复北方失地,恢复中原国土,救民族于水火之中,重现“中州盛况”的往日风光。岳飞词今现存不过三首,但全部都是强烈抒发坚决抗战恢复中原故土,完成统一大业的爱国壮志豪情。他在词中抒发出的奋发向上的雄图伟业和忠于国家民族利益的战斗激情,既展现了民族英雄的光辉面貌,又体现广大民众全力抵御外敌的民族情感。胡栓则在词中痛斥秦桧等当权者误国误民的投降主义,抒发自己遭排斥贬谪的愤慨,词风颇为悲壮。
在南宋爱国词坛最有影响的爱国词人当属有“二张”之称张元干和张孝先。张元干与张孝祥都生活在中华民族最苦难的时代,处于民族矛盾最尖锐的历史时期。他们都积极投入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斗争的潮流当中,同时也都填写了许多爱国词,寄托情怀,对国家表现了极大的热忱。而这些爱国词也是在与妥协投降则斗争的产物,它雄辩恣肆,议论纵横,显示出尖锐的斗争锋芒,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与时代的呼声,读起来更是热血满怀。张元干年轻时就胸怀壮志,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又亲历了靖康之难,因此,他很早就积极投身到抗金的战斗当中。他的爱国词也是其投身于抗金斗争中的产物。《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是他最著名的两首爱国主义的词篇。他这两首《贺新郎》词既是对妥协投降派的严正抗议,同时又代表了广大民众抵抗金国保卫祖国的正义呼声。可谓声振屋瓦感人肺腑之作,因此受到历代词评家的赞誉。张孝祥是一位才气纵横的爱国词人,他那著名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十分感人,此词写亲临淮河岸边极目远望,通过对沦陷区荒凉景象和金兵骄横残暴的描写,谴责批评了朝廷的苟且偏安政策,抒发了强烈的反抗议和的激昂的报国之情。全词格局阔大,声情激壮,笔饱墨酣,淋漓痛快。词中字字闪耀词人致死不渝的爱国情怀,难怪主战派首领张浚听了,竟流涕罢席,可见其感人深切!
南宋初期的爱国词,风格遒劲,苍凉悲壮,铿如金石,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芒,他们将豪放词风与爱国主义情怀相结合,奏响了爱国词的高歌,对辛弃疾等词人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辛弃疾等把爱国词推向最高峰作了充足准备。
四、宋代爱国词的集大成者——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了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感情,表达了对南宋当权者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妥协投降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主张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同时也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辛弃疾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把宋词中的爱国词推向高峰。
辛弃疾的词继承了苏轼词中的的豪放词风。作品中自然有一种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格调。他的爱国词中也到处洋溢着意气风发、豪情壮志的词风,从而形成了昂扬卓越、雄浑壮阔的豪放之风格。
如《鹧鸪天》上阕:“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妮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第一句描写词人了青年时率领义士举旗抗金的光辉历史,第二句讲述擒获叛徒带领义军南下归于朝廷的义举,豪迈气概在此一览无余。后两句描写南下时突破金兵的重重防线,英勇的和金兵的周璇。“汉箭朝飞金仆姑”指义军用弓箭回射金兵。整个四句写义军军容整洁盛大和南下时的紧张战斗情形,分别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描写的昂扬激烈,斗志满怀,雄伟豪壮。再如《破阵子》上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也是描写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抗金战斗岁月,气势豪迈,境界开阔宏大。同时也将词人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抒发的淋漓尽致。辛弃疾也是一位以气节和功业自许的爱国主义者,在他的爱国词中时时刻刻抒发着自己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他的感情基调永远是那么的斗志高昂,并且通过对各类战争场面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雄浑壮阔的境界。一方面辛弃疾词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词风,作品始终贯彻着一种慷慨激昂的格调;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危亡的特殊社会环境,使辛词在充满豪放同时兼有沉郁悲壮特点。辛弃疾一生“三仕三已”,辛弃疾力主挥师北上恢复中原,与朝廷中的妥协投降派政见相左,不但不受重用,甚至还一度受到迫害、排挤,一种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境遇使得辛弃疾悲痛不已,悲愤、忧伤、孤独之情便被淋漓尽致的融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的风格。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这首词是辛弃疾路过南剑州府城东的双溪桥时所作。词的一开始:“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不是仅仅单纯简单直白地说自己要收复失地,而是十分巧妙委婉地运用大自然的景象作为喻托,浮云可能就是词人眼前所看到的西北方天空上的云朵,而大自然浮云的景象如今在他面前已经变成一个象征或一个隐喻了,他心中所想的是那北方沦陷的故土家国和那尚未收复的失地。“倚天万里须长剑”,要是能有万里长的倚天宝剑,就可以把西北浮云全都扫除殆尽,把北方沦陷的故土家国全部收复。“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更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浓浓忧愁。“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千百年来,许多朝代都这样更替。南渡宋朝未来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北方沦陷的国土是否还能够光复,这么多的忧虑在词人心中郁郁成结、内心无比痛苦纠结。最后“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问是什么人把前进的风帆给卸下,在沙岸边,把船给停住了,在日暮斜阳之间,把船系在岸边停泊的柱子上了。在这里词人借景抒情,感慨南宋初年还一些爱国志士提出力抗金兵、收回失地,现在连这样的呼声都很少听到了,同时用斜阳暗喻着国家、朝廷的衰败和没落。整首词都是对国事的感慨,但又都没有直接的说出来。而是经过众多的挫折压抑,更多的内心纠结,最后郁结于胸形成了在豪放中充斥着沉郁悲壮之气。在辛弃疾爱国词中,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内容上其爱国情怀都能给人以激励并留下众多宝贵的财富。他创作的词作作品对后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他作为一名英勇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功绩,特别是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将永为后人所怀念。辛弃疾作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英勇抗金的气概最终成就了其豪放、壮美、独特的词风,而爱国情怀及强烈的战斗精神则是他词作创作的核心所在,其具体表现就是对中原沦陷区民众悲惨生活的同情及对自己以往战斗生活的追忆和怀念。同时还有对壮志未酬的惆怅及朝廷软弱、腐败的忧伤。辛弃疾作为南宋著名词人,有着卓越的爱国思想及实践,同时也为爱国词的发展做出了不了磨灭的贡献。
五、宋代爱国词的地位与影响
宋代的爱国词是宋词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牌,它以豪放派的风格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机结合为主要特色,使宋代词坛的面貌大为改观。虽然北宋的苏轼首开豪放之词风,开始扭转词坛原来那种婉约派一家独大的局面,并把这一派向前发展,使其在南宋时期成为词坛主流的。可以说,这一时期爱国词在词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词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爱国主义情怀成为贯穿整个时代的精神。使宋代爱国词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而且铭刻在了历代爱国志士的心头,传唱在亿万百姓口中。每当民族矛盾尖锐之时,那些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就成为人们向往的榜样,可见宋代爱国词那震撼心灵、鼓舞斗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历久不衰的。正如陈廷焯赞叹岳飞的《满江红》中所说:“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后读之,凛凛然有生气焉。”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说:范仲淹、苏轼、贺铸、张元干、张孝、辛弃疾等人的词是把爱国情怀赤诚化作的壮词,是英雄豪情词风谱出的颂歌,是一朵盛开在我国的词苑中的独具魅力和强大生命力的瑰宝。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6月1日。
2、《中华活页文选》中华书局 2013年3月。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1日。
4、刘振喜《宋代爱国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1日。
5、施议对《辛弃疾词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1日。
6、宋·辛弃疾著《辛弃疾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11月1日。
7、清·赵翼撰曹光甫校点《赵翼全集》凤凰出版社 2009年12月1日。
第三篇:爱国情怀
1.爱国名人
精忠报国(岳飞)
天地有正气(文天祥)
2.爱国诗词
春望(杜甫)
示儿(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过零丁洋(文天祥)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南乡子·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3.自我创作 4.爱国散文
5.爱国诗、句、名言摘抄
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亭,时年仅39岁。
天地有正气 文天祥也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示儿
【作者】陆游【朝代】宋代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者】陆游【朝代】宋代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
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春望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我的中国心
千年的选择-------爱国情怀
时间的蝼蚁默不作声,沿着年轮的轨迹不停地攀爬,串起每一个凄楚而惆怅的日子,焦灼地渴盼着时光能够倒流,让我穿越时光的隧道与先贤们相见。此时顿然感悟:是谁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是谁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夜阑人静,我知道只有缘着历史的绳索,穿越时空,让生命在岁月轮回中流传千年,就能寻到那些文化大家,就能识得他们心中亘古不变的选择——爱国情怀。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不知那易水的澎湃涛声是否还依稀可辨?正如他临行前的壮言。他英姿飒爽的背影伫立江畔已是定格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永恒的画面。他选择了要用秦王的鲜血来完成天下苍生的夙愿,他选择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在虎狼的强秦面前,他壮志未酬。可他有图穷匕现时的英勇,有倚柱而骂时的凛然。直到今天他的爱国情怀仍然永驻世人心间。他就是荆轲。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不知那鹅湖畔是否还有他醉中挑灯看剑,梦中驰骋杀敌的身影。他愿披一身豪情冲向那被金人蹂躏的前线,前进中不料身后轰响的不是助威呐喊而是小人的诬陷。他忍受着屈辱与不满,选择了为国沉默的闲居,但他满腹依然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谏言。他的选择造就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是他的选择将黑色的文字谱写成了一首首爱国的壮丽诗篇。直到今天,他的爱国豪情还让人为之赞叹。他就是辛弃疾。
篝火繁星,映射出他们光芒的人生。
岁月无痕,弹指一挥间。
在这穿越时空而永恒不变的选择中,我已心有所悟。
夜阑人静,苍穹深处,亦有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让人继承。
这份选择亘古不变。
第四篇:古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古诗词鉴赏期末作业
班级:历史
091
姓名:徐艳秋
学号:2009043016
《诗词鉴赏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
2、分析古诗的意境
3、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4、分析古诗的炼字技巧
5、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
6、分析句意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把握所写的内容。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聚聚写相约而亡。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2.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I.诗中写了那些景物形象(即意象)
II.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图,写出了一个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孤单旅人的愁苦心情。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水、秋——愁绪,莲花——恋情,酒、柳、长亭——惜别,兰花——君子,菊花——隐士,梅花、蝉——高洁之士。常见 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梅雨连绵,这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约客》前两句描写江南水乡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为下文“闲”情作衬托,渲染气氛,只是它不露痕迹罢了。“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解释了侯客不至时寂寞、无聊的心情。一敲一落,含蓄地表现时间之久,企盼之殷,形象地揭示了侯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杜甫《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长安城贼营之时。它的中心,可用颔联的“感时”与“恨别”二语来概括。诗本以含蓄蕴藉为贵。可是此时杜甫投奔肃宗以赴国难之愿未偿,反而身陷贼中,内心悲愤至极,满腔心事透过春日意象喷薄而出。不过,由于感情内涵很丰富而句子又高度凝炼,加上并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纵然开头就说“国破”,后文又出现直指时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余言外、耐人回味的诗意美。
全诗的抒写层次,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的强烈暗示。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与“鸟惊心”,意当 为“看花溅泪”与“闻鸟惊心”方为完整。春日花开鸟鸣,如在承平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之怀。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关于这四句的丰富内涵,《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迂叟诗话》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分析得颇有道理,可供参考。诗的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重点在遭乱思家和因伤时而焦急难耐两点上。颈联二句,虽重在思家,然绝不忘时事,再次把国事与家事紧紧联在一起来咏叹。“烽火”应上“国破”与“感时”,伤乱忧国之心一以贯之。“连三月”,是说战火延续,平乱无日,眼看整个春天就在忧伤中过去了。“家书抵万金”一句,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由于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末联自我描绘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危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
第五篇:励志爱国情怀
励志青春今天,保卫祖国明天
咿呀学语时,不知为何故,横竖练字间,似是有真意,豪情壮志染文墨,终是道不尽青春情爱国意。
-----题记青春岁月永不驻,只怨报国力有尽。青春也罢,爱国也
罢,从古至今都是传唱的不灭话题。任时代任风沙千变万化,任沧海山崖竭流枯老,它们依旧保持原有的精神原有的面貌。灰暗破败的哀叹声赶不走今朝的光辉艳阳,落寞丑陋的鄙夷哨吹不开光明大道。奔走在21世纪的时间旅程上,吻别过去的时间记忆,许下现实的诺言:励志青春今天,保卫祖国明天。有的人总说刚出生的婴儿记忆如白纸,随着时间的浸染逐渐有了生活的影子,有的走在人生的结点处才想起来似乎该留下点什么,后悔的哀叹声叹黄了几十载的岁月,来得及的抓紧时间的宽容,用人性最后的光明给世间留下光彩,来不及的只能将愿望寄托给后人,一张遗嘱粉饰了一生。。。
励志青春今天,我想这该是生命最年轻的一部分。轰轰
烈烈的生活方式不是英雄的专利,后劲勃发的我们更有资本为其赋予新意。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做着该做的事,而我选择的便是忠实自我生命的姿态,生如夏花之灿烂,不会担心着花期是多久,也许会有不幸剥夺我的财富,会有阻碍剥夺我的健康,但是它又有什么权利剥夺我忠实自我青春的力量?多少人在浮华的社会中灵魂无处安放,原本充满正能量的生命体却抵不过自然异化产生的“诱惑”,重视生命的诺言也被连根拔起,污浊的物质统治着生命的良知,在时间的夹缝中进行了一场灵魂交易。庆幸的是,在黑暗领域的战场上,始终有这么一批勇士,他们抱着光明信念,骨子里继承着革命先辈,远古圣贤的坚韧不羁,以时间为盾,以智慧为矛,立足寸土,保卫山河。英雄的赞歌没有为谁量身定做,只属于那些能重视生命的诺言且忠实生命原有姿态者。
作为读书人,无须畏惧远处的“冰火”战场,请信任祖国战士,思量及此,我们只需要做好他们的智力宝库。学者唯有进德修业这两事靠得住,其余皆是旁枝错结,只会费神劳力。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心想来这四个字已经完全将学者的任务品行概括滴水不漏。争做21世纪的大学生口号不知道传唱多少春秋,急于向前奔进的时候有多少人回过头把自家的历史精髓看透?进德修业不同于附庸风雅,更不是说唱者口中的陈词滥调,个人认为这是禁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说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知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该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想来励志青春今天,志当先,识次之,恒辅之,三足鼎立,纵使“外患”有“千军万马”之气,我辈亦有踏破山河,朝天阙之势。
励志青春的方式多种多样。衣沾露来荷锄归,不怨黄昏品悠菊,宁静淡泊,还以生命原有的质朴醇厚,看到了青春勃发后的宁静致远,远望间晴空排鹤,诗情碧霄,更能看透遮掩浮云后的塔际。寻着思绪来到向阳的山坡,当向日葵致敬阳光的时候,他抓住了瞬间的灵感,像个孩子亲吻大地,像个孩子跑向人群,世人却用鄙夷的目光怜悯着他,他最后以疯子般的方式,一声枪声告别人间。梵高,世人难以理解的疯子,从不在意世人的目光,只是坚守自我生命的承诺,用手中的画笔蘸着人生的颜料,忘我绘制青春的模样。多年后,人们在画中一眼就记住了他,更感叹生命从诞生至消亡的华丽姿态,就像临窗的那株向日葵,奔放而热烈同时又孤傲而决绝。青春像着旋转的万花筒,从每个角度总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不要习惯性的用社会的眼光把自己的棱角磨得扁平整齐,跳出这个怪圈,跳着属于自己的舞蹈。同时在快节奏的现在,和过去一样,我们又得防止民主个人主义倾向的产生,离开宪法要求自由民主,离开整体利益要求个人利益,离开马列主义要求思想解放,历史不允许,当下不允许,未来同样也不允许。
谈到这里似乎得说出后半句“保卫祖国明天”。如此想来那就错了,所有的思想塑造都是为着祖国建设,祖国保卫而积
蓄力量。那时,多少人投笔从戎,浴血奋战,用脊梁支起了锦绣山河。那时,多少人果断地弃医从文,在黑暗的暴风雨中与闪电巨浪奋力搏击,用呐喊唤醒被黑暗蛊惑的灵魂,现如今又会有多少人会记得这些历史,这些精神?的确,哪怕叱咤风云千百年的英雄也难逃成为历史尘埃的宿命,又有谁会被分秒地记着,也只有这些精神会成为人们心中不倒的丰碑。
年轻的日子不要掺杂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因子,不要让灵魂飘泊孤寂地走在没有灯塔的旅途上,倘若无法赶走停栖枝头的乌鸦,那么就用青春的阳光为它镀上金边,日子久了,它会重生成为只属于你领土的太阳鸟,这需要毅力,需要汗水,需要等待。
励志青春今天,成为保卫祖国明天的阿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