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鉴赏教案
13、古诗鉴赏教案
一、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1、所选诗歌多为名家名篇,为考生所熟悉。
2、篇幅短小,一般不超过60字,唐诗为近体诗,宋诗,元曲为小令。
3、语言内容浅显,诗中没有出现难懂冷僻的字词。2002年“折柳”一词较难理解,但根据上下文(何人不起故园情)可以推断出来。
4、诗中没有出现难懂的典故。如有一般回给出注解。
5、诗歌多为写景、咏物、咏史类,与课文直接或间接有联系。
6、命题限于对作品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初步鉴赏。
7、题型为主观题,允许见仁见智,允许自圆其说。一般就诗论诗,无须用诗外诗来做解释。
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论世论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处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与所写诗歌有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离思五首(其四)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本诗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取次:任意,随便)提问:诗中前两句借“沧海”“巫山”比喻什么?这首诗书法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两句诗隐语了诗人与妻子的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与美好是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外,再也没有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总之前两句写夫妻感情的深广和美好,抒发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心情及缘由,表达对爱妻的忠贞不渝的感情。
2、投入境界,体物动情。
想真正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就必须投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抒发的真情。
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从表面上看是写景,实际上是寓情于景,在写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情感。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表现诗人恬淡的胸襟;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从表面上看是咏物,实际上咏物抒怀,第一句是从梅花的处境和熟练上说,恰切地暗喻了作者的处境的窘迫和孤独;第二句是转折,是梅花抗严寒、傲霜雪的品行,也是作者超然独立、不畏强暴本性的写照。第三、四句,由表及里,三句为果,四句为因,白而有香,是梅花可贵的特征,正好暗喻作者的高尚情操。陆游的《咏梅》也不例外。
诗人或触景生情,由情生景,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中抒情方法。如马致远《天静沙-秋思》,叠用九个名词,写出就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现了一幅野郊秋游图,有利地渲染了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亲人团聚的惆怅郁闷的思想感情。或缘情造景,诗人怀有特定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这种景象带有诗人情感的色彩。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容和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是在处于战乱的杜甫看来是“花溅泪”“鸟惊心”。“泪眼问花花不发,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欧阳修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花亦然。或情景分列,如诗歌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寄情于景,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或虚设景象,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以自己的感情为出发点,虚设一种切合自己心境的景象。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但是有时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夜雨寄北》以为了的乐来反衬今夜的苦。
3、以诗为本,分析概括
(1)分析概括的依据---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标题如:朱熹《观书有感》(见金指针第224页),还有朱庆余《近试张水部》单看这首诗,好象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妆打扮的心理状态,看了题目才知道作者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标题揭示了诗的内容。注解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同样是很有帮助的。如《离思五首》(见上)。又如: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江总)心随南云逝,形随被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如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南归途中)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提问: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都写了重阳佳节(第一首题目,九月九日,即重阳节;第二首,从第一句登高可知)。的思乡(第一首从第三句可知,思菊即思故乡;第二首,从题目中可知,思长安故园)之情。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念(从本诗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从篱下菊的典故中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苦(从第三句的关键语句“遥怜”可知。)之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从注释“边塞诗人”可知其身份,是军旅诗人而不是一般文人;从注释中的长安沦陷,故有此诗“可知其不甘之心)的心情。
(2)分析概括的注意事项: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
诗歌由意象构成意境,由意境构成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诗歌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如:张继《枫桥夜泊》其意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远处看到和听到的景象;“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是近处看到和听到的景象。由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面对这幅夜景,必然构起诗人漂泊他乡的孤愁情怀。
(3)分析概括诗歌的七个角度---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是人、是景、是事、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如:
洛阳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开,何如北地春。请分析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这手诗通过写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了作者腿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显示的不满。
(4)评价原则---辨证分析,实事求是。
不能拔高:受时代、阶级、认识的局限,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认识并不见得会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如果非要认为作品达到了这个高度,就是拔高了作品的主题。有些作品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甚至还有消极和反动的东西,对于这些我们应该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不能曲解:曲解是指对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歪曲理解。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片言只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5)思想感情:(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已经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正衬,而忽略了反衬,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
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
情感载体(杨柳---离别,送别诗用柳、月、长亭;志向气节用梅、竹、菊、兰;圆月、红豆---思念,落叶---失意,离愁别恨用流水、春雨、春草、落花等)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在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直白,如“安能催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学颜”,有的含蓄,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的隐晦,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的张扬,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品风格:山水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自然美。王维《山居秋暝》
田园诗:田园风光、劳动场景,清新自然质朴的生活情调,对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感情。陶渊明〈归园田居〉
咏物诗:表面写物,寄托了诗人情怀或思想。陆游《卜算子-咏梅。
怀古诗: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诗人对现实的关注。苏轼〈赤壁怀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送别诗:表现离情别恨,感情悲凉。李白《送友人》
行旅诗:旅人的寂寞、艰辛,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马致远〈天静沙-秋思〉
边塞诗:奇特的边塞风光,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王昌龄《出塞》、王维《送二元使安西》
三、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1、鉴赏形象(1)人物形象
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鉴赏的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如: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填空:本诗通过对李凝居处的环境的描写,暗示出李凝的什么身份? 答案:从环境看,李凝的住处“少邻”,“草径”,“荒园”,从作者的心理活动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我今天暂且离开,以后还会再来,决不负我们共同约定的归隐的日期),表现了他对李凝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因此可以说,李凝是一位隐者。
(2)景物形象
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如:
墨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如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塑造了梅花的形象,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和报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衬托(用冰雪衬托梅花的坚毅),对比(用桃李作比,以显示梅花的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如
蝉
(虞世南)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象贵族仕宦下吹的冠缨(帽带))
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答案:这手诗通对疏桐地址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描写(自然属性),表现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声名远播的道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又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前两句起笔就写了四种景物:黄河、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里的静态和动态景象给人一种阳刚之气,豪迈之情。后两句,通过“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这些具体景象和典型景物来指责以唐玄宗为代表的统治者骄奢淫逸,不恤玉门关外戍边的战士的行为,给予边关将士深切同情。
2、鉴赏语言(第三中类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考查的是诗歌的语言曾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面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常见错误: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字、炼词,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不正确的。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运用。)(1)明确语言的技巧和风格---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词语的运用(简明生动,准确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色彩丰富,节奏感强,富有韵律,平字见奇等),句式的选用(长句、短句、整句、散句)。
语言的风格---清新(王维、孟浩然)、平淡、质朴(陶渊明、王安石)、绚丽(李商隐、李贺)、明快(白居易)、含蓄(杜牧),简洁(贾岛),细腻,冷峻,热情,婉约,豪放,朴实,华美,工稳,泼辣,典雅,俚俗,精细,粗犷,平易。
语气---庄重,幽默,冷静,激昂,沉稳,活泼,振奋,娓娓而谈,平和,亲切,自然,严肃。
如: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从风格上来看,以口语入诗,可谓平易朴实,另外,抒情委婉,含蓄深挚;从语气上来看,亲切自然;从修辞上来看,末句以设问结束,不作回答,耐人寻味,富有情趣。
(2)明确语言表达的内容:步骤有三:一是根据题干搜索有效信息;二是生发联想,向答案靠拢;三是整合答案,使之符合要求。
如: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宣室:汉代末央殿正室。孝文帝在此召见贾谊)
诗中生动描绘了孝文帝怎样的情状?
答案: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孝文帝虚心垂听,凝神倾听的情状。(4)鉴赏语言表达的作用(即效果)。
步骤有四:一是看所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二是看作者通过所要鉴赏的语言对这个对象表现了怎样的情理(从客观和主观等角度分别来看)三是看这种情理表现得怎样,即有怎样的妙处(从客观和主观等角分别来看,与不这样写比较,有怎样的不同)。四是在此基础上整合答案,使之符合要求。
如:说说《贾生》一诗“可怜”一词的表达效果。答案:“可怜”一词冷隽地(从作者表现力度的角度来看)讽刺了国君(对象)的浅薄(客观上来谈情理)表达了自己对国君(对象)只知自己而心无百姓的悲哀(从主观上来谈情理)。
3、鉴赏表达技巧(提问方式:这首诗才哟脑筋感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云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考查的是诗歌的整体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映衬、象征、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白描、渲染等。常见错误: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1)明确作品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感怀。
其他常见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诗歌传统创作方法)、以动写静、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象征寄托、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悬念、伏笔、照应、铺垫、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扬先抑、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语言技巧:略 修辞手法:略
风格(在思想、艺术上总的特色)---从大处来看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苏辛(豪放)、柳李(婉约)、陶渊明(淡远娴静)、王维(恬淡优美)、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
不同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山水诗:清新优美、田园诗:恬淡宁静、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往往是命题点,如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2)鉴赏技巧的表达作用(或效果)。步骤有三:一是看所要鉴赏的技巧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二是看作者通过所要鉴赏的技巧对这个对象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意,即情和理;境,即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对于一般诗歌而言,谈情理即可,对写景诗而言,要草丛意境两方面来谈)。三是看在此基础上整合答案,使之符合要求。
如:简要评析这首诗(《贾生》)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答案:这首诗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如对照、细节描写等,而从全诗来看,主要是艺术手法是欲扬先抑。其手法使对孝文帝(对象)只知自己心无百姓的贬抑(情理)更为有力,加大了讽刺的力量(妙处)。
如:写几句话,评点这首诗(《洛中访袁中遗不遇》)所用的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答案:作者通过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当时极不合理 的社会制度现实,强烈地反映出作者心里的不平,增强了文章的博览,更见对朋友的挂念之情的深挚。
四、注意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如同一篇议论文一样,要有论点,有论据,重点明确,顺序合理,用语准确,表达到位,为使用语准确,可掌握一些常用的名词术语。
例1; 离思五首(其四)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本诗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取次:任意,随便)
提问:诗中前两句借“沧海”“巫山”比喻什么?这首诗书法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题: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例2: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例3: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江总)
心随南云逝,形随被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如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南归途中)
例4: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提问: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例5: 洛阳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开,何如北地春。例6: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例7: 墨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如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评点这首诗(《洛中访袁中遗不遇》)所用的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例8: 蝉(虞世南)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象贵族仕宦下吹的冠缨(帽带))
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例9: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有怎样的特点? 例10: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宣室:汉代末央殿正室。孝文帝在此召见贾谊)
1、诗中生动描绘了孝文帝怎样的情状?
2、简要评析这首诗(《贾生》)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第二篇:古诗鉴赏教案
古诗鉴赏
——感受春天之美
教学目标:通过古诗鉴赏课,使学生感受描写春天古诗的美;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古诗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古诗中就有很多是描写春季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春天。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是描写春天的吗?谁能给大家背一背?
指名回答。
(提示:学过的古诗、诗人)
二、学习古诗
同学们对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的都很好。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早春的一首诗——《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1、学习之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1)学习古诗前,老师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创作这首诗?又是送给谁的?
学习古诗创作背景(指名读)
(2)再来读读古诗,根据词语解释,你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同学自己说意思;
指名说一说。
(3)a.这首诗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
(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下着小雨的春天的喜人景象。)b.“最是一年春好处”让我们想到了一句熟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
c.从哪句诗可以看出诗人描写的是“早春”?
(草色遥看近却无)
d.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喜爱早春,珍惜早春之情。)
再来读读这首古诗,体会作者此时的喜悦之情。
2、对比读诗句
我们学习的是一首描写早春时节的诗,我们还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盛景的诗,下面的诗请你来读一读,感受两首诗描写的不同的春天景象。《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江畔独步寻花》
对比读一读,说说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
三、古诗小游戏
1、诗句与作者连线
2、填诗句
3、猜节日
四、感受季节之美
1、学习了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诗都诗描写季节的,下面这首诗你来读一读,猜猜看是描写哪个季节的?
——夏季
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能说说吗?
先读古诗,再体会。
指名回答。
3、还有一些诗描写了不同的季节,课下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体会描写季节诗的美。
《山行》
《江雪》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古诗鉴赏——感受春天之美
第三篇:古诗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导入语: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有着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以文本的形式流传至今,优秀的古代诗歌作品,记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精神食粮,我们应该古为今用,吸收古代诗歌中的优秀因素为我们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古代诗歌鉴赏题在多年来的高考中都是必考题型之一,这也许是其中的原因吧。
一、把握意象、体味意境
1、意象是融入了人的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品给人心灵上的总体感受。意境的鉴赏,是要通过对一首诗的包括意象在内的思想内容、感情格调以及表达技巧等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完成的。2.、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1)“形象”在诗歌中,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由于这些形象浸染了作者的感情,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已经融为一体,所以它是诗歌意象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古典诗歌中经常塑造的形象(意象)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⑤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了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品味语言
语言的鉴赏,既可以着眼局部,去鉴赏某个重点词语或精彩诗句;也可以着眼整体,去鉴赏一首诗的语言风格。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通俗、平淡、委婉等。
三、表达技巧的鉴赏
1、表现手法(1)抒情方式
一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二是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2)修辞手法:也叫辞格、修辞格。常见的辞格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1(3)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如:想象、联想、烘托、渲染、对比、衬托、讽刺、象征、用典、托物言志,抑扬褒贬、动静相衬、虚实结合等。2.篇章结构
主要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详略得当、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3.创作风格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气势磅礴/格调高昂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 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常见类型: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寄情悠闲、借古抒怀、仕途失意、勉励留念等。
一.古典诗词中常见的5种主要情感 ①家国胸怀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杜甫《春望》陆游《示儿》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
D.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姜夔《扬州慢》 ②人生志向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陆游《书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陆游《卜算子·咏梅》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王维《山居秋暝》 ③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李清照《一剪梅》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刘禹锡《桃花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D.告慰平生的喜悦。李白《早发白帝城》 ④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B.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D.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 ⑤离情别绪
A.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
B.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诗歌鉴赏题的作答术语 写什么方面(内容):写景状物;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怎样写方面(艺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思想):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六、课内练习
(一)意境、意象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二)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方法点拨】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提问: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诗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抒发了作者热爱宁谧、自然的生活的情怀(步骤三)。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略)
华子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提问:请谈谈“侵”“拂”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让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云光山色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实际是写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三)表达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第三步,说出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提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第一步);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第二步);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第三步)。
(四)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来描写了某种艺术形象的哪种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历代名人称这首诗表现了某种“味道”,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诗歌的意象,归纳其特点和所营造的意境;
第二步,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意象、形象和诗歌主旨的关系; 第三步,明确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提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第一步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第一步)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第二步)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第三步)
七、总结
(一)诗歌鉴赏,所考察的内容可归纳为:内容、艺术、思想几个大块,作题时先把诗歌读懂读透,之后看准题目要求,按要求作答即可。(看准是否有字数等限制)
(二)鉴赏古代诗歌要注意它的行文方式,比如省略、对仗、先景后情、先事后情、通篇写景、景中中含情等,其中也不乏对文言用语的解读,比如古今异意、专用术语等,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如同读古文一样来读诗歌,毕竟二者都是古人的东西,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鉴。此外,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之时更需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境,要把自己置身于古代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生产生活等多方面做一个大概的了解。所以,为了能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我希望大家在课外做到以下几点:
1、打牢古文基础。
2、读点中国古代史方面的书。
3、大量诵读唐诗、宋词。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上疆村民《宋词三百首》
4、做大量的诗歌鉴赏题,掌握做题方法和步骤。
第四篇:古诗鉴赏教案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一:寻找意象
基本目标:读懂古诗词,体会诗歌中用来表达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提升目标:针对考试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读懂古诗词,体会诗歌中用来表达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教学难点:针对考试题型,掌握答题技巧。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二、诗 词 中 的 意 象
1.月——思乡,怀人。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4.松——孤直傲岸。5.莲——爱的象征。6.梧桐——凄凉悲伤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8.秋蝉——高洁,悲凉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10.柳——离情依依 11.芳草——离恨 12.芭蕉——孤独与忧愁 13.羌笛——凄切之声 14.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15.红豆 —— 象征爱情或相思。
三、解题方法:
第一步:找名词,意象以名词形式出现。第二步:名词应体现作者思想感情。意象一般为景、物。一般需找出3个。
四、典型考题(寻找意象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考题: 这首诗选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春特点的?(3分)
五、试题训练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理解能力的考查。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捡柴的宁静环境,用“捡青槐”来烘托“白云堆”的清幽,又用“鸟不猜”来反衬“深林”的幽静,“白云堆”“深林”集中体现了环境的清静。【答案】白云堆 深林
望江南① 李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6.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 的景色。(3分)
芦花 孤舟 肃杀、凄寒
题杭州樟亭 郑谷
故国江天外,登临返照间。潮平无别浦,木落见他山。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诗中写了哪些“登临”所见之景?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
①写了潮水、远山、沙鸟和渔人。②写潮水,突出其大,分不清浦岸;写远山,突出其树叶落后,能望得很远;写飞鸟,突出其远去;写渔人,突出其闲适。
第五篇:怀古诗鉴赏教案
怀古诗鉴赏教案
一、怀古诗鉴赏必备知识:
1、怀古诗的产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再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
2、怀古诗的特点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咏怀”等。
3、怀古诗鉴赏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感情:
① 抒发世态沧桑、人事代谢、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如刘禹锡《乌衣巷》 李白《越中览古》
②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如刘禹锡《泊秦淮》
③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渴望,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如《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 怀古伤己,悲叹年华消逝,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痛。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2)常用意象:江水 草 鸟 月 烟云/烟雨 楼台 金陵 六朝等(3)意境特点:深远
开阔
空茫
苍茫
等
(4)风格:慷慨悲壮 苍凉悲慨 深沉感慨 等
(5)常用手法: 用典 对比 反衬 烘托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写哀情 借古讽今等。
4、怀古诗的阅读方法、步骤:
(1)要弄清史实、用典。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诗的一把钥匙。(2)要体会意图、感情。表述方式:通过对„„(历史内容)的叙述/(古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的感情。(3)要品味艺术技巧方面的特色
在构思上,以景衬情,借助典故叙事抒怀,议论引发。在章法上,或作盛衰、古今对比,或侧面烘托。
5、考试设题角度(1)写景、用典意图
(2)分析评价思想感情(抒发怎样的感慨?)(3)分析艺术手法
二、典型题例
1、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理解诗意:。
(2)思想感情:。
(3)表达技巧:。
2、阅读李商隐的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贾 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贾生”,就是贾谊。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祜),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1)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2)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慨的?。
三、实战演练
1、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注释]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凰山。吴宫:三国时吴国的宫殿。三山:在今江宁县西南,江滨有三峰并峙。二水:当指因白鹭洲而分开的江水。白鹭洲:在南京市西南江中,当即今江心洲。
(1)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4分)
。(2)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四、巩固拓展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4分)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2、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王气:帝王所在地有一种祥瑞之气。黯然:暗淡无光的样子。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降幡:降旗。④伤:感伤。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枕:靠。寒流:指长江。⑤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故垒:指西塞山要塞。萧萧:风声。芦荻:芦苇一类植物。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4分)
。(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4分)。
五、个人小结
收获:
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