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时间:2019-05-15 08:0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第一篇: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详)

复习目的

1、捕捉诗人感情,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捕捉感情,体会意境

复习过程

一、导入复习

老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春的和煦,夏的热烈,秋的清爽,冬的沉静。在这四季中,我独爱秋季,现在恰是秋季,同学们能想出关于秋的古诗吗?

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具体情形导入复习。

二、出示目标

近几年来,有关古诗的考查已经成为各地市中考热点,所占分值也呈增加趋

势。我市古诗鉴赏试题以往出现在“积累与运用”部分,仅占2分,今年就作为独立的题型出现,分数一下子增加到5分。我们完全有必要关注这一变化,在平时的教学中熟悉古诗鉴赏题型,并有针对性地练习,才能有备无患,提高成绩。古诗鉴赏常见题型有:

2006年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1).“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2006年潍坊市中考语文试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题: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解答上种类型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

1、捕捉诗人感情,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2、培养我们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训练

1、出示《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老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七年级上册中的元代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小令。我们班谁的朗读水平最高?请这位同学有感情地给大家朗读一遍把自己的才华展示给大家好不好。

老师适当鼓励:这位同学读的非常棒,读音准确,声音洪亮,同学们掌声鼓励!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问题,举手回答。

板书表示感情的词语。

老师:这样的一种感情产生于怎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呢?

同学们四人一组探讨,交流合作,集思广益,找一个同学作为你们小组的代表作答,一定要积极发言喔,这可代表着你们小组的整体形象。同学们抓紧时间讨论,看那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回答,教师肯定,刚才那个同学很勇敢,谁还敢挑战他?

老师小结: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感情,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

一匹瘦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

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

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的黯然的情感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板书:意境

老师归结解题方法:“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全诗的文眼,浓重的乡愁。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2、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这首诗,并处理相关问题

出示《秋词》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老师:这是八年级上册附录部分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学生分组朗读。

出示问题:这是一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作者在被贬郎州后写的。诗篇一翻悲秋成案,谱成一曲高亢的秋歌。请简要评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生积极思索,大胆回答。

表现自己虽然被贬,但又不甘低沉,昂扬向上的乐观态度和高远志节。

老师板书表达感情的词语。

3、老师:同学们再想一想,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捕捉到诗人的感情的。具

体说一说。

学生分组探讨,代表作答。

老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认真,很快就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团队意识强。我们班真是个优秀的班集体。回答的非常好。

老师:针对这首诗,我们可以从关键词语上着手。作者选用准确鲜明的词

“胜、排、引”等,使意境深远,充分表现出作者赞扬秋天的美好,高昂的进取精神,昂扬向上的乐观态度。

通过以上两首诗的分析,我们就会明白在解答有关诗人感情,诗歌意境等问题时,应该掌握以下解题方法,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位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四、梳理总结

前面我们复习的这两首诗歌,都和“秋”相关,但风格各异,作者的思想

感情基调更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捕捉作者感情时既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更要结合具体诗篇灵活处理,情由境生,情随境动,要做到感情和意境的协调一致。

五、拓展运用

学生做练习

1、七年级上册附录部分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样的心绪?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探讨作答。

孤寂之感思乡之情(凄凉愁思)。是通过描写当时所处的环境,想象

未来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做反衬,又用重复“巴山夜雨”来表达这种心

情。

老师:同学请坐,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

此诗从关键词语上着手,抓住诗句中的“巴山夜雨”往复对照,即巴山——西窗——巴山,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诉别情的美好心愿。

2、真题零距离接触,这是今年我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阅读,同学们请看

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1).“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学生大声朗读,思考问题。

分组探讨,回答。

此诗应从关键词语上着手,抓住诗句中的“无语”“无声”可见环境之宁静,“离人”“情”“相思”可知抒发的是离别相思之情。

答案:勾勒出宁静甚至冷寂的气氛(以此渲染离别的环境)。

答案:表达了作者离别相思之情。

第二篇:中考古诗鉴赏复习

中考散文复习

——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领悟开头结尾,把握文章主旨。2.探究品味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品味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作业再现 2.出示目标

(1)领悟开头结尾,把握文章主旨。(2)探究品味方法,提升语文素养。(二)探究开头的作用 触类旁通

1.出示一组开头

草记 贾平凹

①1982年10月,我去银川,过三边,一漠沙地;天地全然都空白了,几十里没有一座房,也没有一棵树,远远的地平线上,遥远的地平线,乡阳欲浮欲沉,像是妊娠,已经粘胶得成一个椭圆形。我默默走着。先是并不留意,后来就发现眼前倏忽飘过一朵两朵白绒团儿,温温柔柔的,泛着银光,再往前走,白绒团儿竟多起来,一动脚,就绕着身子乱飞。疑心是柳絮,抬头搜素去,四周依旧空旷;急用手去捉,手一抬,那白绒团儿却顺手而上,才抓住一团要看时,一出气,又飞了。一时又起了风,沙尘并没有动,但白绒团儿越发纷纷,如千万只白色蝴蝶,升升浮浮,翩翩不能安静。定睛看去,那白绒团儿却原来都是从一棵一棵什么草中起身的:草高不盈尺,条细,半绿半枯,结一串串果实,如豆荚,尽都干裂,有的已空壳,在风中铮铮颤着细音,有的半合半开,形如织布木梭,里边两排荚籽,每籽小如鸡眼,四周生满白绒,风吹绒毛如足如翅,就悠悠而去了。

②我不知此草为何名,站在那里,一直等远远的一队骆驼走来,问起驼峰间的牧人,回答说:这草叫佛手肿。草古怪,名字也古怪。我在问,回答是:“他怎么不长绒毛呢?要不,它怎么繁衍后代啊?”

……可见环境好的并不足夸,环境劣的更不应自弃。再想这佛手肿长在这里,它也开花,它也结籽,虽然斗,一结籽就生出绒的翅膀,没有一只蜂儿来传递花的爱情,没有一只鸟来遗播籽的繁衍,生活给了它瘠贫,也同时给了它的奋自己去谋生路了。(选自《西安晚报》)

文章第①段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

内容:第①段的划线句子描写了沙地荒凉的景象,这就是佛手肿生存的恶劣的环境,表现了佛手肿生命力的顽强; 结构:为下文表现佛手肿的顽强的生命力作了铺垫。

寒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作者引用两句诗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内容:①引用诗句,开篇点题。②诗句描写了苍茫淡远、略带寒意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忧伤之情,为文章奠定充满温情而又伤感的感情基调。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总领全文。

枯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它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它是郑板桥,“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⑧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第9期有改动)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4’

内容:开篇点题,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眼前的枯竹历尽沧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引起下文,引出下文对枯竹的前身、后世的遐想。举一反三 1.探究方法

(1)小组合作:参考以下三则范例,你认为领悟文章开头的作用需从哪些方面思考?

内容:第①段描写了沙地荒凉的景象,这就是佛手肿生存的恶劣的环境,表现了佛手肿的顽强。结构:为下文表现佛手肿顽强的生命力作铺垫。

内容:①引用诗句,开篇点题。②诗句描写了苍茫淡远、略带寒意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忧伤之情,为文章奠定充满温情而又伤感的感情基调。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总领全文。

内容:开篇点题,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眼前的枯竹历尽沧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引出下文对枯竹的前身、后世的遐想。

一:结合文章,领悟内涵; 二:立足全篇,紧扣中心; 三:两个角度,品析作用。

(2)自主探究:你认为运用这种方法应对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常用术语:总领全文;开篇点题;渲染气氛;

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奠定基调; 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成对照……

小贴士: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合理使用术语

(三)探究结尾的作用。触类旁通

1.出示一组结尾

草记 贾平凹

……可见环境好的并不足夸,环境劣的更不应自弃。再想这佛手肿长在这里,它也开花,它也结籽,虽然没有一只蜂儿来传递花的爱情,没有一只鸟来遗播籽的繁衍,生活给了它瘠贫,也同时给了它的奋斗,一结籽就生出绒的翅膀,自己去谋生路了。也正是环境太不好了,它并不去以色香诱蜂儿鸟儿,它靠的是自己生的欲望,靠的是飞的力量,自然这样可能落地而生,也可能落地而亡,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白绒儿各自在找寻自己的归宿呢?

⑧“它只能在沙地上长?”

⑨“要不怎么说是苦命的呢?”牧人赶着骆驼走远了,缓缓的步伐,摇奏着沉沉的铃声。几朵白绒团儿飘在骆驼的身上,落在牧人的帽子上,那深深的骆驼脚窝里,也满满地落下了一堆了。

⑩啊,荒凉的沙地上,有多少人来过,又有多少人能知道这草呢?知道的只有骆驼,只有牧人;但骆驼不懂人语,不能言语,牧人能言,但不能写出以示天下。只有我记下此草;草可悲,草亦可幸也。

如何理解文章末段的“草可悲,草亦可幸也”?(4分)佛手肿只能在贫瘠的沙地上生长,不被很多人了解,“草可悲”;它有独特的生存手段,能遇到“我”,将其写出以示天下,“亦可幸”。

寒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作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

内容:最后一段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结构:总结全文。

枯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它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它是郑板桥,“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⑧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文章的结尾改成“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好不好?为什么?4’ 不好。内容:原文结尾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喜爱和赞美之情。优美含蓄,意蕴无穷。

结构:原文结尾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而改文的结尾虽然也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是过分直白,缺乏美感。举一反三 1.探究方法

(1)小组合作:参考以下三则范例,你认为领悟文章开头的作用需从哪些方面思考?

佛手肿只能在贫瘠的沙地上生长,不被很多人了解,“草可悲”;它有独特的生存手段,能遇到“我”,将其写出以示天下,“亦可幸”。

内容:最后一段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结构:总结全文。

不好。内容:原文结尾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喜爱和赞美之情。优美含蓄,意蕴无穷。

结构:原文结尾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而改文的结尾虽然也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是过分直白,缺乏美感。

一:结合文章,领悟内涵; 二:立足全篇,紧扣中心; 三:两个角度,品析作用。

(2)自主探究:你认为运用这种方法应对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常用术语: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升华感情;点题;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贴士: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合理使用术语

学以致用

中国地图 高鹏程

⑴去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烟熏火燎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⑷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

⑿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文章选自2011年《散文》第10期,有删改)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第(1)段的作用。(4分)

内容:开篇点题。写了与烟熏火燎的土坯墙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中国地图,表现了鲜亮的地图的突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引起下文,引出下文的儿女们外出打工、老人们牵挂思念的故事。2.简述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4分)

内容:点明中心,新民谣写了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不仅仅是“我”的亲人,而且扩大到整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旨; 结构: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四)教师寄语

深入研读文本,把握主旨;

注重方法探究,举一反三; 重视生活体验,求真养性。

学会领悟开头结尾,努力提升语文素养。

第三篇:古诗鉴赏教案

古诗鉴赏

——感受春天之美

教学目标:通过古诗鉴赏课,使学生感受描写春天古诗的美;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古诗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古诗中就有很多是描写春季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春天。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是描写春天的吗?谁能给大家背一背?

指名回答。

(提示:学过的古诗、诗人)

二、学习古诗

同学们对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的都很好。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早春的一首诗——《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1、学习之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1)学习古诗前,老师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创作这首诗?又是送给谁的?

学习古诗创作背景(指名读)

(2)再来读读古诗,根据词语解释,你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同学自己说意思;

指名说一说。

(3)a.这首诗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

(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下着小雨的春天的喜人景象。)b.“最是一年春好处”让我们想到了一句熟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

c.从哪句诗可以看出诗人描写的是“早春”?

(草色遥看近却无)

d.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喜爱早春,珍惜早春之情。)

再来读读这首古诗,体会作者此时的喜悦之情。

2、对比读诗句

我们学习的是一首描写早春时节的诗,我们还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盛景的诗,下面的诗请你来读一读,感受两首诗描写的不同的春天景象。《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江畔独步寻花》

对比读一读,说说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

三、古诗小游戏

1、诗句与作者连线

2、填诗句

3、猜节日

四、感受季节之美

1、学习了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诗都诗描写季节的,下面这首诗你来读一读,猜猜看是描写哪个季节的?

——夏季

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能说说吗?

先读古诗,再体会。

指名回答。

3、还有一些诗描写了不同的季节,课下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体会描写季节诗的美。

《山行》

《江雪》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古诗鉴赏——感受春天之美

第四篇:古诗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导入语: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有着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以文本的形式流传至今,优秀的古代诗歌作品,记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精神食粮,我们应该古为今用,吸收古代诗歌中的优秀因素为我们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古代诗歌鉴赏题在多年来的高考中都是必考题型之一,这也许是其中的原因吧。

一、把握意象、体味意境

1、意象是融入了人的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品给人心灵上的总体感受。意境的鉴赏,是要通过对一首诗的包括意象在内的思想内容、感情格调以及表达技巧等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完成的。2.、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1)“形象”在诗歌中,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由于这些形象浸染了作者的感情,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已经融为一体,所以它是诗歌意象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古典诗歌中经常塑造的形象(意象)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⑤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了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品味语言

语言的鉴赏,既可以着眼局部,去鉴赏某个重点词语或精彩诗句;也可以着眼整体,去鉴赏一首诗的语言风格。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通俗、平淡、委婉等。

三、表达技巧的鉴赏

1、表现手法(1)抒情方式

一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二是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2)修辞手法:也叫辞格、修辞格。常见的辞格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1(3)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如:想象、联想、烘托、渲染、对比、衬托、讽刺、象征、用典、托物言志,抑扬褒贬、动静相衬、虚实结合等。2.篇章结构

主要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详略得当、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3.创作风格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气势磅礴/格调高昂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 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常见类型: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寄情悠闲、借古抒怀、仕途失意、勉励留念等。

一.古典诗词中常见的5种主要情感 ①家国胸怀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杜甫《春望》陆游《示儿》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

D.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姜夔《扬州慢》 ②人生志向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陆游《书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陆游《卜算子·咏梅》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王维《山居秋暝》 ③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李清照《一剪梅》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刘禹锡《桃花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D.告慰平生的喜悦。李白《早发白帝城》 ④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B.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D.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 ⑤离情别绪

A.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

B.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诗歌鉴赏题的作答术语 写什么方面(内容):写景状物;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怎样写方面(艺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思想):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六、课内练习

(一)意境、意象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二)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方法点拨】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提问: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诗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抒发了作者热爱宁谧、自然的生活的情怀(步骤三)。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略)

华子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提问:请谈谈“侵”“拂”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让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云光山色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实际是写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三)表达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第三步,说出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提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第一步);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第二步);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第三步)。

(四)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来描写了某种艺术形象的哪种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历代名人称这首诗表现了某种“味道”,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诗歌的意象,归纳其特点和所营造的意境;

第二步,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意象、形象和诗歌主旨的关系; 第三步,明确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提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第一步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第一步)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第二步)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第三步)

七、总结

(一)诗歌鉴赏,所考察的内容可归纳为:内容、艺术、思想几个大块,作题时先把诗歌读懂读透,之后看准题目要求,按要求作答即可。(看准是否有字数等限制)

(二)鉴赏古代诗歌要注意它的行文方式,比如省略、对仗、先景后情、先事后情、通篇写景、景中中含情等,其中也不乏对文言用语的解读,比如古今异意、专用术语等,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如同读古文一样来读诗歌,毕竟二者都是古人的东西,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鉴。此外,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之时更需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境,要把自己置身于古代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生产生活等多方面做一个大概的了解。所以,为了能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我希望大家在课外做到以下几点:

1、打牢古文基础。

2、读点中国古代史方面的书。

3、大量诵读唐诗、宋词。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上疆村民《宋词三百首》

4、做大量的诗歌鉴赏题,掌握做题方法和步骤。

第五篇:古诗鉴赏教案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一:寻找意象

基本目标:读懂古诗词,体会诗歌中用来表达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提升目标:针对考试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读懂古诗词,体会诗歌中用来表达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教学难点:针对考试题型,掌握答题技巧。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二、诗 词 中 的 意 象

1.月——思乡,怀人。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4.松——孤直傲岸。5.莲——爱的象征。6.梧桐——凄凉悲伤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8.秋蝉——高洁,悲凉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10.柳——离情依依 11.芳草——离恨 12.芭蕉——孤独与忧愁 13.羌笛——凄切之声 14.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15.红豆 —— 象征爱情或相思。

三、解题方法:

第一步:找名词,意象以名词形式出现。第二步:名词应体现作者思想感情。意象一般为景、物。一般需找出3个。

四、典型考题(寻找意象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考题: 这首诗选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春特点的?(3分)

五、试题训练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理解能力的考查。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捡柴的宁静环境,用“捡青槐”来烘托“白云堆”的清幽,又用“鸟不猜”来反衬“深林”的幽静,“白云堆”“深林”集中体现了环境的清静。【答案】白云堆 深林

望江南① 李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6.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 的景色。(3分)

芦花 孤舟 肃杀、凄寒

题杭州樟亭 郑谷

故国江天外,登临返照间。潮平无别浦,木落见他山。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诗中写了哪些“登临”所见之景?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

①写了潮水、远山、沙鸟和渔人。②写潮水,突出其大,分不清浦岸;写远山,突出其树叶落后,能望得很远;写飞鸟,突出其远去;写渔人,突出其闲适。

下载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复习古诗鉴赏公开课教案专题

    高三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指导(一)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上午第四节 地点:高三(6)班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古代诗歌的句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魅力的能力......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修辞教案

    古诗鉴赏-修辞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检测,查找学生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 教学方法:检测法 教学内容:测试仿真模拟题(二)(除作文外所有试题) 总结: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

    九年级语文-教案-古诗鉴赏复习指导

    立德 践行 ◆ 慎教 善导 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 班级:九( ) 主备人:陈万华 课时数:1 课题:古诗鉴赏指导——炼字 复备人: 日 期:0408 教学目标: 1.找准炼字的角度,鉴赏诗歌语言。 2......

    怀古诗鉴赏教案

    怀古诗鉴赏教案 一、 怀古诗鉴赏必备知识: 1、 怀古诗的产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

    古诗鉴赏 炼字(教案)

    古诗鉴赏·炼字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刘俊波 教学目的: 1、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古代诗人炼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的语言 教......

    古诗复习教案

    古诗专项复习复习目标: 1.熟练朗诵本册古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 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

    古诗复习教案

    诗林漫步 复习目标: 1.利用图片回忆、联系相关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 3.激发学生对祖国......

    古诗复习教案

    古诗总复习【诗林漫步】 复习目标: 1.利用图片回忆、联系相关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