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复习 古诗鉴赏公开课教案专题
高三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指导
(一)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上午第四节 地点:高三(6)班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古代诗歌的句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魅力的能力。过程和方法:先讲授例题,再由学生做练习,后由教师讲评;重视学生限时解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古诗阅读的信心,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
2、作答有法
三、教学难点
1、跳过不易理解的字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懂诗句要领:
1、不能把诗句当做现代汉语的句子来理解。
2、意象的组合,跳跃式的,为了押韵、对仗的需要,可调整语序;
3、划分节奏:音节或意义;五言23 七言223 2212 2221 读懂诗歌要领:
1、读懂诗句
2、看懂题目
3、抓住表达感情的字眼,即“诗眼”。
4、结合注解
(二)理解诗句
1、讲解例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限时理解诗句并讲评(2分钟)2012年高考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望江南 [宋]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三)分析高考考点
《课程标准》“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试说明》鉴赏评价:能力层级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学生限时做题并讲评(每题6分钟)1、2013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考查对语言的理解】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1)【要点】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答题思路:写了什么→表现事物怎样】
(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答题思路:写了什么→表达什么感情】 2、2014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垮,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考查对语言的理解】 答: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山”;】
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
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表现了作者的自得其乐之情】 【答题思路:写了什么→表现事物的怎样→表达什么感情】(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答:(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
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答题思路:指出表达技巧名称→表现事物怎样】
(五)小结:
根据诗句意象组合这一特点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其实并不难,特别是高考的古诗,都是浅易的,同学们要有信心。
答题要对题作答,要从内容切入,由内容到感情,涉及表达技巧时,要加入手法名称。
(六)布置作业:
1、识记读懂诗歌要点
2、复习今天所讲三道高考原题
3、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阅读指导
(一)一、读懂诗句 :意向的组合
二、作答有法 :写了什么→表现事物的怎样→表达什么感情
手法名称→表现事物怎样(或表达什么感情)
(七)补充练习(另附)
(八)课后反思: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09年)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miao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答: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答:(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10年)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①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答:
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反、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A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11年)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㈢。(选自《清诗选》)[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1)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 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且不可得的惆怅:“安得”。(2)答题要点: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意境深阔、淡雅。
(九)补充知识点:诗歌鉴赏要点
1、读懂诗句:不能把诗句当做现代汉语的句子来理解。
意象的组合,跳跃式的,为了押韵、对仗的需要,可调整语序; 划分节奏:音节或意义;五言23
七言223 2212 2221
2、诗歌的主旨:抒情或表达思想
3、理解诗歌主旨:抓住诗眼,即能表达诗歌感情的字眼
4、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创作手法):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咏史)抒情 用典抒情
5、创作手法:-----------------衬托
象征
对比
6、诗句的表达方式:描写、叙述、抒情、议论
7、描写对象:景物
人物
8、写景的方法: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远近高低结合 虚实结合9、写景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
10、写景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11、写人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
12、句法:对偶(句子结构相似)
对仗(词语相对)
2012年高考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考查表达技巧】
【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心无旁骛。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要点】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的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 “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 “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 “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与欢乐。
(三)学生限时练习并讲评 1、2013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考查对语言的理解】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答:(1)【要点】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2、2014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垮,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
1、【考查对炼字的理解】
2、【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理解】(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
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
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
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四)小结:根据诗句的特点读懂诗歌,答题要从诗句入手,从内容到思想感情,由浅入深的回答问题。诗歌阅读其实并不难,同学们要有信心。
(五)布置作业:
1、识记诗歌鉴赏要点
2、复习今天所讲三年高考原题
3、完成卷11、12、13诗歌阅读题目。
(六)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阅读指导
一、读懂诗句 例1 练习2
二、对题作答 练习1
(七)课后反思:
(八)补充练习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第二篇:高三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修辞教案
古诗鉴赏-修辞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检测,查找学生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教学方法:检测法
教学内容:测试仿真模拟题
(二)(除作文外所有试题)总结:参加考试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存在问题: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套题的训练,能够提升答题速度,熟悉高考题型,学习应用答题技巧答题,进而提高成绩。
2、及时发现学生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1、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答题技巧的灌输,教会学生审题答题。
2、关注高考知识点的链接,让学生积累应试知识。教学方法:讲解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成绩总结,试题分析。
师生活动:教师分析成绩及试题难易度。(2分钟)
二、讲解第一题《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10分钟)
1、张冠李戴
2、范围扩大与缩小,关注修饰范围的词语。师生活动:
1、教师公布答案。
2、学生找到答案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句子,并找出错误所在。
3、师生共同总结本题考察点。
三、讲解古诗鉴赏题《别宋常侍》、《留别王维》
1、回顾古诗鉴赏题的解题步骤。
题目---作者----注释----正文----意象----意境-----情感----手法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别宋常侍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2、教师补充:
问题:
1、根据注释,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信息?
2、疏通两首诗的诗意。
师生活动:
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以上问题。(6分钟)
3、教师提问,板书重点。(4分钟)
3、解决8题。尹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诗人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师生活动:
1、师生共同疏通诗意(2分钟)
2、教师实例分析第一首诗尾联的手法。(4分钟)
3、教师指定学生答题,及时纠正问题。(4分钟)
4、教师归纳答题步骤。(2分钟)
4、解决9题。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师生活动:教师指定学生分析回答。(4分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旧知回顾:实用类文本要读懂什么?(1分钟)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影响?什么贡献?
2、解题《王小谟:75岁不失棱角》(2分钟)
师生活动:指定学生回答从题目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你在读文章时要关注那些信息?
3、解决试题。
师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题干。(5分钟)
2、学生找到相关信息所在段落,共同分析提炼信息。(6分钟)
3、学生把试题重新作答在作业本上。(作业)
四、文言文阅读
1、依据第4题,归纳断句的技巧。(师生共同,4分钟)
2、第5题,教师纠正D选项中的错误,学生积累在笔记本上。(5分钟)
3、第6题,学生回到原文找对应的句子,并指出错误所在。(5分钟)
4、翻译。重点字词:抚 军机 徒 益 厉 穴
师生活动:
1、教师板书两个句子,学生分析推测知识点。(2分钟)
2、教师带领学生示例翻译第一个句子并板书。(5分钟)
3、教师强调翻译句子的技巧和步骤并板书。(3分钟)
4、学生在笔记本上翻译第二个句子,指定一名学生板书翻译。(5分钟)
5、师生共同纠正板书的翻译,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5分钟)五:作业
1、把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句每个找出一例,分类写在笔记本上并翻译这个句子。
2、完成晨读晚练第二周的精读文言文
第五、六课时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修辞
【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常用修辞方法和定义
2、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点
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2、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3、请从修辞的角度谈某一句的妙处?
请学生完成下面一题,并对照自己答案和高考参考答案的差距,摸索归纳答题步骤。(《全品》第136页第一题)
归纳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步骤。
2、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结合诗句说明修辞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4、指出该修辞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巩固训练
(一)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③边,拟共天随④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 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吴松:即今吴江市。②商略:商量、酝酿、准备。③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④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 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1.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片。(5分)答案:略 师生活动: 1、5分钟四人小组疏通诗意,按照答题步骤归纳答案,每组派代表到黑板板书。
2、师生共同点评答案,师结合答案对学生进行点拨。点拨比喻手法。
(二)武陵春
李清照
(五)竹枝词①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1、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第三篇: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详)
复习目的
1、捕捉诗人感情,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捕捉感情,体会意境
复习过程
一、导入复习
老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春的和煦,夏的热烈,秋的清爽,冬的沉静。在这四季中,我独爱秋季,现在恰是秋季,同学们能想出关于秋的古诗吗?
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具体情形导入复习。
二、出示目标
近几年来,有关古诗的考查已经成为各地市中考热点,所占分值也呈增加趋
势。我市古诗鉴赏试题以往出现在“积累与运用”部分,仅占2分,今年就作为独立的题型出现,分数一下子增加到5分。我们完全有必要关注这一变化,在平时的教学中熟悉古诗鉴赏题型,并有针对性地练习,才能有备无患,提高成绩。古诗鉴赏常见题型有:
2006年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1).“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2006年潍坊市中考语文试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题: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解答上种类型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
1、捕捉诗人感情,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2、培养我们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训练
1、出示《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老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七年级上册中的元代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小令。我们班谁的朗读水平最高?请这位同学有感情地给大家朗读一遍把自己的才华展示给大家好不好。
老师适当鼓励:这位同学读的非常棒,读音准确,声音洪亮,同学们掌声鼓励!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问题,举手回答。
板书表示感情的词语。
老师:这样的一种感情产生于怎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呢?
同学们四人一组探讨,交流合作,集思广益,找一个同学作为你们小组的代表作答,一定要积极发言喔,这可代表着你们小组的整体形象。同学们抓紧时间讨论,看那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回答,教师肯定,刚才那个同学很勇敢,谁还敢挑战他?
老师小结: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感情,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
一匹瘦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
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
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的黯然的情感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板书:意境
老师归结解题方法:“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全诗的文眼,浓重的乡愁。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2、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这首诗,并处理相关问题
出示《秋词》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老师:这是八年级上册附录部分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学生分组朗读。
出示问题:这是一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作者在被贬郎州后写的。诗篇一翻悲秋成案,谱成一曲高亢的秋歌。请简要评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生积极思索,大胆回答。
表现自己虽然被贬,但又不甘低沉,昂扬向上的乐观态度和高远志节。
老师板书表达感情的词语。
3、老师:同学们再想一想,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捕捉到诗人的感情的。具
体说一说。
学生分组探讨,代表作答。
老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认真,很快就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团队意识强。我们班真是个优秀的班集体。回答的非常好。
老师:针对这首诗,我们可以从关键词语上着手。作者选用准确鲜明的词
“胜、排、引”等,使意境深远,充分表现出作者赞扬秋天的美好,高昂的进取精神,昂扬向上的乐观态度。
通过以上两首诗的分析,我们就会明白在解答有关诗人感情,诗歌意境等问题时,应该掌握以下解题方法,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位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四、梳理总结
前面我们复习的这两首诗歌,都和“秋”相关,但风格各异,作者的思想
感情基调更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捕捉作者感情时既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更要结合具体诗篇灵活处理,情由境生,情随境动,要做到感情和意境的协调一致。
五、拓展运用
学生做练习
1、七年级上册附录部分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样的心绪?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探讨作答。
孤寂之感思乡之情(凄凉愁思)。是通过描写当时所处的环境,想象
未来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做反衬,又用重复“巴山夜雨”来表达这种心
情。
老师:同学请坐,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
此诗从关键词语上着手,抓住诗句中的“巴山夜雨”往复对照,即巴山——西窗——巴山,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诉别情的美好心愿。
2、真题零距离接触,这是今年我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阅读,同学们请看
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1).“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学生大声朗读,思考问题。
分组探讨,回答。
此诗应从关键词语上着手,抓住诗句中的“无语”“无声”可见环境之宁静,“离人”“情”“相思”可知抒发的是离别相思之情。
答案:勾勒出宁静甚至冷寂的气氛(以此渲染离别的环境)。
答案:表达了作者离别相思之情。
第四篇: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形象鉴赏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高考备考专题复习:诗歌形象鉴赏教者:谢小平
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学楼五楼会议室
授课班级:高三(6)班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了解诗歌形象的分类。
3、学习诗歌形象鉴赏方法,培养理解与分析能力,知识运用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与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典型例题及训练题,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落实新课标精神,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导学训练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实施步骤
(一)知识回顾:
1.温习,给学生三分钟,让其复习诗歌意象的相关概念。
2.提问,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况。
形象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
人物形象
A诗歌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B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旅夜抒怀》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事物形象
就是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咏物诗”,即托“物”言志诗。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1
意象
也即诗歌的艺术形象,是意(作家情思)与象(诗歌中人、景、物)的融合。是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或具有深刻寓意的形象。意象是诗歌语言与情感的中介,因此,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意象的特点有二:
(1)意象内涵的固定性(某些有特定的含义)
如:流水(愁多、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
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2)内涵的丰富性
①同一意象,不同内涵
如:云(白云/黑云/青云/闲云/孤云)
②同一内涵,不同意象。如:愁。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傲”、“寂寞”、“孤芳自赏”、“高洁”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高洁、不畏严寒的象征,桃花隐喻美人,牡丹象征富贵吉祥,柳为伤离别等等。意象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再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二)思路分析
3.讲析,结合例题,分析答题的思路、方法、步骤。
鉴赏人物形象之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例1: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06年包头市统考题)
答案: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诗中形象),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老渔翁孤寂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形象特征),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形象意义)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例3: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例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鉴赏景物形象之法: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典型例题1: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鉴赏事物形象之法: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典型例题3:早 梅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三)模式总结
4.总结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
模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1、概说整个画面,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或这写了什么样的景
2、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例题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例题2:西 楼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解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提问变体: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1)第一、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第二、概括意象特点;第三、揭示作者情感。
(2)第一、描绘诗中的画面; 第二、概括氛围特点; 第三、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范式:(1)本诗中的()意象,具有()的特点(或含义),作者借此表达了()的感情或起到()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才能得满分: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现场示例
★课堂演练
(四)实战演练
(五)小结回顾:
本节课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较为顺利地完成了预设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明确了仿写题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地位;其次我们基本掌握了仿写题的解题步骤和答题技巧;第三,大家充分展开了联想和想像,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当然,仿写是一道语文综合能力的考察题目,要在高考中稳操胜券,尚待同学们课后更加努力。
四、作业设置:
完成《教学方案》P148“课后强化训练”1、2、3题。
板书设计:(见方法指津)
教后反思:
教研组审批意见:
教务处审批意见:
第五篇:高三古诗鉴赏练习
高三古诗鉴赏练习
1、(2009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分值均据湖北卷改动,下同)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4分)
2、(2009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小重山·端午
舒由页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3、(20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4、(20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5、(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原题变练·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野水孤舟
梁 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沈。
注:梁栋,咸淳四年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宋亡,归武林闲处守道。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4分)
(2)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作者对国势的关注。颈联中的“空”和“坐见”在这方面用得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新题再练·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4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1)这首诗的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4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注:辛弃疾中年屡遭谗劾,赋闲20年。
(1)全篇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
(2)“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1、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4分)
(2)张诗以“愁”为诗眼,朱词以“悲”为词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鹧鸪天·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句①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注】①句:通“勾”,即“弯曲”之意。②琼瑶:指雪花。(1)周汝昌认为此词充满了“生趣”,请结合上片内容,说说你对周先生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2)有人认为下片中的“斗”字用得极妙,请对“斗”字作简要赏析。(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4分)(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南柯子·忆旧
【宋】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4分)(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4分)
【诊断方式】
1、学生自我查找漏点、疑点、混点并剖析清楚原因。
2、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到学生问题所在,再有针对性地评讲。
3、必要的话,再组织一定量的滚动性训练。【问题汇总】
师生分别进行查找并总结。【练后反思】
2013届高三“古诗词鉴赏”部分专题强化练案 参考答案
1、(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2、(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3、(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4、(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5、(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6、(1)颔联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景中含情。诗人身处与外界隔绝的孤洲,整天又没有来客造访,在河岸垂杨的幽淡背景上,只有水波轻轻拍打着一叶小舟。气氛幽冷,环境静寂。“洲”之“孤”与“舟”之“小”,可见诗人处境的凄苦和内心的孤寂。
(2)“空”在此为“徒然,白白地”之意;“坐见”,即坐视,无可奈何之意。诗人虽然想乘舟渡河,无奈门前流水,水势有增无减,渡水的打算便成了泡影。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宏伟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在黑暗面前诗人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空”和“坐见”,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悲愤和无可奈何。
7、(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表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现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8、(1)侧面烘托。(1分)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1分)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2分)(2)“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2分)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来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情怀。(2分)
9、(1)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2)任选一种作答:①喜爱之情:五月里石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②怀才不遇之情: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才俊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10、(1)醉。(1分)上片写“醉”的原因:借酒浇因现实而带来的愁。下片描写醉态,表现醉性、醉情。“松边醉倒”“问松”“疑松来扶”“推松曰去”,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词人可掬的醉后情形和倔强性格。(3分)——答出醉因、醉态、醉性三层意思,稍有分析,就是满分。
(2)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现实不能让人满意。(2分)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2分))
11、(1)张诗一、三、四句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四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侧重以动写静。朱词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侧重动静结合。
(2)张诗通过精密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朱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12.(1)①上片前两句写自然之美,“句里春风”,极写春风柔和,随着山形弯转吹拂;“正剪裁”,用拟人手法,说春风如能工巧匠,“剪裁”着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故“溪山一片画图开”,春风到处,万象更新,草木向荣,充满了“生机”。②后两句写在这美好的大自然中活动着的人和动物,轻鸥逐虚船而去,荒犬迎村妇而归,禽、兽、人的活动给这“一片画图”又增添了勃勃生机。这里既有自然之美,又有田园的生活之趣。
(2)“斗”字确实用得妙。诗人别具情思,用拟人的手法,把松、竹人格化,松竹无花可与疏梅比美,便用枝叶托住残雪,与梅花争芳斗艳,于是,在诗人笔下,疏梅绽红,松竹擎雪,明丽动人,煞是可爱。一个“斗”字,化静为动,生趣无限。
13、(1)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2分)
(2)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1分)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1分)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2分)
14、(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4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4分。每答出“思想感情”一点得1分,对应“依据”一点得1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