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材完整版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中心小学 李秀凤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材料 一.教材出处
《卖火柴的小女孩》出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九册。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这是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不朽之作。课文主要讲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街头的故事,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罪恶,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通过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体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另外,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种种幻象,很符合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和她当时的心理,同时也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本课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三.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很多学生已经听过,理解内容并不难,但对思想感情的理解缺乏深度,从内心很难和作者产生共鸣,这将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体会小女孩的复杂心情。在课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探究感悟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并表达情感的方法,并通过学习课文不断总结语文学习的方法,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遭遇的同情,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及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五.教法,学法,教学手段
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被认为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为此我采用“自学求索型”的课堂结构,并运用多媒体电教平台辅以“情境教学法”。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六.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本节课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倡导经历,感受,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紧紧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创设多种方式并通过巧妙的启发诱导、步步深入、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情感,看到社会制度的黑暗,受到情感的熏陶。七.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体交往互动的特有活动方式。所以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小女孩死去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在新年的太阳升起的时候一位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她两腮通红,嘴角上还带着微笑,她已经被冻死了,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如果你发现了她,你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接着说)
同学们,你们真有爱心和同情心,但是在十九世纪的丹麦,就在这个小女孩去世的第二天清晨,也有人发现了她,请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这时出示句子:她想给自己暖和下------]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用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接着通过对比,让学生初步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黑暗]
(二)听读故事,了解大意
1.引:就在人群中,也有人和大家一样地同情小女孩,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写下了一篇童话故事,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生:想)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吧![这时放课文配乐录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用配乐朗读,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明这个故事的作者就是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他写了许多适合我们儿童阅读的作品,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到。然后问:现在同学们愿意自己认真快速地读一下这个故事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6课。读后还要有话说。[这时出示: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后她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让学生:先个体速读-----再小组讨论-----最后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先让同学们填写[五次幻想的幻灯片],然后[动画演示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幻想],最后让学生填写[五次幻灯片的总结表] 2.接着让学生探讨: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幻想?从而学习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把速读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体现童话的神奇的情节变化,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对“小女孩为何有这些幻想”的探究做到了“教”与“学”的统一,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向着自能目标不断迈进。]
(四)理解课文、分层达标
1.引语: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确实体会到小女孩带给我们的感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在五次擦燃火柴中充分地表现了出来。文章中还有很多句子寄予了作者对小女孩无限的同情,同学们愿意通过感情朗读与大家一起分享吗?[这时出示学法:读课文——找句子——谈体会——感情读] [理解时出示幻灯片,重点理解后三个自然段。] 附: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不敢擦火柴,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终于”说明她经历了激烈地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指导朗读:读出矛盾的语气。
2.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赶紧”、“一大把”可以体会到,小女孩见到奶奶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留住奶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
指导朗读。
3.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离开这个世界。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痛苦;死了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悲惨,可见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指导朗读。
4.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板书:悲惨结局:冻死了。)
(“两腮通红”说明小女孩时冻死的;“微笑”说明她死时没有感到痛苦,是在幻象的幸福和欢乐中死去的。幻想和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其悲惨,引发人们的同情。)
指导朗读。
5.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第一个“幸福”: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
第二个“幸福”: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
真正含义是受罪与死亡,透过这两个“幸福”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愤心情,感受到她对劳苦人民给予的深深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理解句意的时候,先扶学一句,然后小结学法,授之以渔,学生运用学法迁移到另一句的学习,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达到叶老所说的“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的理想境界。同时,通过理解句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认识到造成小女孩死亡的根源。]
(五)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确实体会到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大家对她的同情。的确,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那样善良,那样悲哀,你用一根小小的火柴,燃烧全人类的心,燃起了不熄的爱,你感动了我们在座的同学,感动了我们所有读过这个故事的人。有一位叫刘倩倩的同学读了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以后写了一首诗,获得了国际儿童诗金奖,原因是她富有爱心,写得感情真挚,值得读一读,请大家来欣赏一下吧。(生:听读)[这时出示:《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2.欣赏之后,让学生说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我们的童年怎么样!(学生:对比童年后)[出示: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 [设计理念:此环节中,欣赏刘倩倩的诗,把学生感受到的强烈情绪进一步推向高潮,抒发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再通过童年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生活的幸福。]
(六)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七)延伸训练:
刘倩倩同学将自己的爱心,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什么呢?(这一环节是机动的,可以放在课堂上说,也可以让学生课下去写。)[这时出示:1.把想对小女孩说的话写出来(形式不限)
2.读一读安徒生的其它作品]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为了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口语表达,作文训练相结合,并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八)板书设计
[出示:板书]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八.教学效果预测: 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的情境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便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的语言在情境中得到训练。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所以要想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这一点,相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语言和情感在原有基础上都会有所发展。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体会小女孩的复杂心情。在课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探究感悟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并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并通过学习课文不断总结学习的方法,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遭遇的同情,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及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悲惨的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教学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听读故事了解大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理解课文分层达标 五.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六.课堂小结 七.延伸训练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体会小女孩的复杂心情。在课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探究感悟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并表达情感的方法,并通过学习课文不断总结语文学习的方法,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遭遇的同情,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及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教学重难点:通过了解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遭遇的同情,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及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教法学法:
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被认为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为此我采用“自学求索型”的课堂结构,并运用多媒体电教平台辅以“情境教学法”。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小女孩死去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在新年的太阳升起的时候一位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她两腮通红,嘴角上还带着微笑,她已经被冻死了,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如果你发现了她,你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接着说)同学们,你们真有爱心和同情心,但是在十九世纪的丹麦,就在这个小女孩去世的第二天清晨,也有人发现了她,请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这时出示句子:她想给自己暖和下------]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二)听读故事,了解大意
1.引:就在人群中,也有人和大家一样地同情小女孩,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写下了一篇童话故事,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生:想)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吧![这时放课文配乐录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明这个故事的作者就是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他写了许多适合我们儿童阅读的作品,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到。然后问:现在同学们愿意自己认真快速地读一下这个故事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6课。读后还要有话说。[这时出示: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后她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让学生:先个体速读-----再小组讨论-----最后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先让同学们填写[五次幻想的幻灯片],然后[动画演示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幻想],最后让学生填写[五次幻灯片的总结表] 2.接着让学生探讨: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幻想?从而学习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四)理解课文、分层达标
1.引语: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确实体会到小女孩带给我们的感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在五次擦燃火柴中充分地表现了出来。文章中还有很多句子寄予了作者对小女孩无限的同情,同学们愿意通过感情朗读与大家一起分享吗?[这时出示学法:读课文——找句子——谈体会——感情读] [理解时出示幻灯片,重点理解后三个自然段。] 附: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不敢擦火柴,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终于”说明她经历了激烈地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指导朗读:读出矛盾的语气。
2.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赶紧”、“一大把”可以体会到,小女孩见到奶奶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留住奶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
指导朗读。
3.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离开这个世界。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痛苦;死了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悲惨,可见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指导朗读。
4.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板书:悲惨结局:冻死了。)
(“两腮通红”说明小女孩时冻死的;“微笑”说明她死时没有感到痛苦,是在幻象的幸福和欢乐中死去的。幻想和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其悲惨,引发人们的同情。)
指导朗读。
5.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第一个“幸福”: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
第二个“幸福”: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
真正含义是受罪与死亡,透过这两个“幸福”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愤心情,感受到她对劳苦人民给予的深深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
指导朗读。
(五)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确实体会到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大家对她的同情。的确,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那样善良,那样悲哀,你用一根小小的火柴,燃烧全人类的心,燃起了不熄的爱,你感动了我们在座的同学,感动了我们所有读过这个故事的人。有一位叫刘倩倩的同学读了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以后写了一首诗,获得了国际儿童诗金奖,原因是她富有爱心,写得感情真挚,值得读一读,请大家来欣赏一下吧。(生:听读)[这时出示:《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2.欣赏之后,让学生说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我们的童年怎么样!(学生:对比童年后)[出示: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
(六)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七)延伸训练:
刘倩倩同学将自己的爱心,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什么呢?(这一环节是机动的,可以放在课堂上说,也可以让学生课下去写。)[这时出示:1.把想对小女孩说的话写出来(形式不限)
2.读一读安徒生的其它作品]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奠定学文的感情基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部分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相机介绍他的背景及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搜集并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深入学文的探究意识。
二、自主朗读,图文结合渲染气氛。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三、合作品读,朗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多媒体找出作者安徒生给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一个怎样的结局,并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使学生明确小女孩看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唯一疼她的奶奶时是幸福的,说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而幻想过后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别是她幻想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学生汇报时,配以多媒体演示加深体会,加强理解。教学中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内心感悟更趋多元化。
四、自由创作,理解再现,升华主题
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进行创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写散文、写对话、创编歌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本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教学内容安排过多,使朗读教学显得有点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只能浅显地感悟句子的意思,却不能由内容想开去。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
第二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义务教育人教社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则童话,写于1845年,是丹麦着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了美好的幻像,渴望得到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二、说学生
从学生基本素质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比较活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相当部分男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不够。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上,个别学生的思维特别宽广、新颖。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倡导学生的经历、感受、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师抓住情感线,步步深入,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看到社会制度的黑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中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基于现实合理想象进行片段练习。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高段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根据以上理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像。
与此同时,基于六年级学生年龄段的特点,理解含义深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学法分析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合作学习法涉及到课文中关于重点、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交流讨论法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
质疑探讨法通过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策略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点拨引导法,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形式,运用假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在本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温故、感知;
二、理解、体会;
三、运用、讨论;
四、交流、强化;
五、对比、升华;
六、拓展延伸。
(一)温故、感知
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特别重视创设情境,激情激趣,因此,在开课时,运用假设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看到风雪中的小女孩,你觉得她怎样?引入新课,把学生极快地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然后让学生谈谈如果你遇到小女孩,会为她做些什么?对她说些什么?这样的引入为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二)理解、体会
1、引导、授于学法
《课标》中提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因此,开课后,让学生自由读书,读出自己的初步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重点读文中写卖火柴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擦燃后看到了什么?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中写小女孩第一次檫燃火柴的部分。
2、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在学生朗读和了解了课文这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此时应抓住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以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这时,抓住关键问题:小女孩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为什么她又终于抽出了一根呢?理解文中重点的词句,然后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评议读的情况。
3、小结学习方法
通过对文中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部分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刚才的学习方法:
一、默读课文,了解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看到了什么;
二、接着轻声读课文,搞清楚小女孩擦燃火柴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事物;
三、最后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面的课文起到指导作用。
(三)运用讨论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教学应注重能力的培养,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培养。于是,我让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默读、了解内容;轻读,体会含义;朗读,情感表达。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小女孩第二次到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朗读,写出自身独特感受,即作批注。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四)交流、强化
通过刚才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把学习的收获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抓住每一部分重点词语、句子进行理解,体会小女孩感情的变化:擦燃火柴前是迫切之情,燃烧时是高兴之情,熄灭后是失望之情。让学生在幻象与现实的对比中,发现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象中没有寒冷、饥饿、享受着快乐与疼爱。她是幸福的。当火柴熄灭时,她又会回到冷酷的现实,学生此时认识到小女孩这时的幸福是可怜的。
教师紧接着创设情境:读到这里,我仿佛听到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从小女孩的角度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小女孩所处的社会冷酷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有了理解与情感的积淀,教师引导学生引深原问题:为什么说小女孩冻死了也是幸福的,她真的走向自己的幸福了吗?配着音乐,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幻灯片。学生静静的聆听,细细的品味,注意看小女孩的表情。
幻灯片播放结束后,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如果小女孩没有被冻死,她活了下来,接下来她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最终发现:小女孩只有在幻象中才是幸福的,现实只会带给她寒冷、饥饿和痛苦,也只有死亡才能让她摆脱这一切。死对小女孩来说是幸福的,这个幸福是悲惨的。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理解句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情感,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对比、升华
此时,学生的心灵已有所撞击,并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心,于是,教师接着创设情景:此刻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学生可以对小女孩说,可以对安徒生说,学生还可以对社会说。在学生多角度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时可以层层深入到对社会制度的认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像小女孩这样的穷苦人完全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六)拓展、延伸
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延伸训练:以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生活中为线索续编故事,这样的设计,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果。
第三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设计(推荐)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具有鲜明审美特性和典范意义的作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复原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经验”,实现经典文本的审美价值。教师在与文本“接触”的过程中,“读”出意义,然后回到课堂带着学生一起去建构,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与重建,就超越了故事情节的层面,便生成了学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主题的达成。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能快速浏览课文,能结合重点句子,重点字词的品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体会当时社会人们的冷漠。
3、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同情怜悯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些描写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句子,从这些细节 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唤起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
教法选择:
“教师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慢读细品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并辅以“情境教学法”,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将第一课时进行了四个环节的设计:
一、悄然入情引课题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因此我以配乐诗歌导航。在一阵悲缓的配乐声中,老师朗诵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把学生带入了安徒生笔下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世界。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习情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接着自然引入课题并检查预习。这个环节是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预习的检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但是学生参差不齐,所以,通过课前的这段时间的检查,进一步确定巩固基础知识,了解学生的掌握课文情况。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课文主要写了“卖火柴、擦火柴、冻死了。”三部分,降低了分段的难度。
二、整体感知出印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在预习的基础上谈自己对小女孩的印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交流的平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尊重学生的多元情感体念。这与课标指出的“不能以教师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个性阅读行为”也是相符合的。由此引导学生感受到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为下文品读她的可怜做好铺垫。
三、慢读细品悟真情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主要环节,主要是学习本文的前4个自然段。“有感情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些描写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句子,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体会作者的用意。”是重点教学目标。设计这堂课时,我也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该怎么达成这个目标。思考再三,就决定尝试一下,重点精读卖火柴这一部分,本环节的设计,我注意学生的朗读、批注、练笔等诸多方面。例如:“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这一整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言外之意是——小女孩一天也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一天也没有挣到一个钱。但课文中却有意规避了这样的写法,两个看似简单的“谁”,剔除了泛泛而过的“大多数”——“没有人”,表现的是所有的人无一肯施舍自己的同情;体现出不是小女孩不肯用心努力换得温饱,而是面对如此美好可怜的生命,世人的冷漠到已经到达无以复加的程度!看似简单的“谁”,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原来这寒冷,不仅从头冷到脚,还是从外冷到里,从身体冷到内心。所以,细读文本的时候,抓住重点词语品读,不但能读到词语本身的信息,引发开去,还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读中体会,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悲惨,就在此时及时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之后再次读句子,学生在写话的感情基础下,朗读得更是一次比一次有韵味,一次比一次有感情,一次比一次走进文本,也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着我,就让学生在情正浓意正深之时引入第四部分学习。
四、切入结局留悬念
可怜的小女孩,她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然而在课文的最后却有这样的一句话“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她死了为什么还是幸福的?切入结局,留下悬念。课已完,意未尽,为下堂课做铺垫。设计特色:
1、朗读感悟为主线
2、慢读细品谈理解
3、细致尽心创情境
4、听说读写相结合
第四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案
大关一小
张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是一篇童话,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是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重点课文。
2、说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3、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高段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根据以上理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像。
与此同时,基于六年级学生年龄段的特点,理解含义深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说教学准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点拨引导法,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三、说学法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小组学习法——通过学生在小组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悟结合法——教学中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达到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刻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
(一)、设置情境导入。
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配乐朗读,用优美的音乐和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仔细研读,感受文章主题。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别引导学生汇报能说明小女孩是“幸福”或“不幸”的语句,并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品味到小女孩的命运其实是不幸的,她所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她的“幸福”只是在幻象中才能得到,从而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在现实中的不幸。至此,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中两个“幸福”的含义的理解也便迎刃而解了,使教学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更好的共鸣,我设置了让学生说一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的问题。为使学生更有话说,我先让学生欣赏我国儿童刘倩倩的获奖诗歌《你不要问这是为什么》,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表达思路。
第五篇:微型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讲稿
微型课《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讲稿 渣园乡王晓利
一、上课,同学们好
二、教学过程
1、演唱歌曲《火柴天堂》:“有谁来买我的火柴,有谁将一根根希望全部点燃;有谁来买我的孤单,有谁来实现我想家的呼唤;每次点燃火柴微微光芒,看到希望看到梦想,看见天上的奶奶说话,她说你要勇敢你要坚强,不要害怕不要慌张,让你从此不必再流浪,奶奶牵着你的手回家,睡在温暖花开的天堂。”
2、导语:一首悲情的《火柴天堂》,把我们再一次带到那个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大年夜,再次来到我们上一节课刚认识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身边,她的命运将何去何从?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把打开课本翻到22课,(出示课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在寒冷和饥饿中,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分别看到了什么?(找到答案可在书上做标注)
4这么多同学举手,小兰,你来回答,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她回答的对不对,(出示课件)回答得很准确。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填写这个表格吧。
(出示表格)
5、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景
①先来看看阅读提示吧: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小女孩所在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说明什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第10自然段。
②已经有同学迫不及待了,好,你先说,“看到了火炉”谁来补充一下?体会到小女孩现实生活是寒冷的,说明她需要温暖。结果是什么呢?
同学们找的答案非常正确。
(出示课件)小女孩刚想伸出脚暖和一下,火苗熄灭了,火炉不见了,只剩下烧过的火柴梗。
③、下面用你的朗读,汇报小女孩的情感和你的感受吧。④、读得很有感情,读出了小女孩幻境中的幸福美好和现实的无奈、悲惨。
6、现在,让我们利用刚才的学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燃火柴的情节。
①让我们一起来看自学提示 :小女孩第2-4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小女孩所在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说明什么?结果怎样?(回到残酷的现实。)
②展示的时刻到了,好,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理解很到位,答案找得很准确。
7、在这四次擦燃火柴中,哪次最让你感动?
①第四次啊,和老师的想法完全一致,尤其是小女孩呼唤奶奶的语句:
“奶奶,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见了!”
②、读得怎么样?要读出什么情感?小女孩此时什么心情?讨论一下。要读出小女孩痛苦的心情和得到幸福的渴望。再来读一读吧。
③、同学们,读得太棒了!读出了小女孩此时痛苦的心情和得到幸福的渴望。
④、小女孩最终结果怎样?同学们找一找吧。
“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起来了,她们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天堂里去了。” 找的真对。
“天堂”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还有谁补充?(意思是小女孩离开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她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⑤、小女孩就这样悲惨的在大年夜死去了,直到第二天清晨,新年的开始,人们才发现她:
(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齐读。微笑原本一个优美的词语,此时,却刺得老师锥心的痛!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明明是那么悲惨不幸,为什么文中却说她含着微笑而死去? ⑥、可爱的小女孩,可怜的小女孩,可悲的小女孩只能对着美好的幻景微笑,现实的生活是根本不可能让她微笑,哪怕是一丝丝。这是多么可悲的一种笑哪,你能体会她临死前的心情吗?一读,再度,反复读。
⑦、此时的世界怎样?人们又怎样?(出示倒数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齐读这段话吧:
圣诞节早晨,雪停了,风小了,太阳升起来了,照得大地金灿灿的。大人们来到街上,互相祝贺着圣诞快乐,小孩们穿着新衣,愉快地打着雪仗。
⑧、句子读完了,你读懂了什么?同桌交流,下边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吧!(人们无情,根本没人在意小女孩的死活!)⑨、你能想象一下,小女孩用微笑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吗?小组讨论一下吧!(现实残酷、生活无奈、人们无情、制度黑暗„„)
8、本文采用表达方式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都是采用幻想加现实的描写方法,这叫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
幻象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可怜。板书:
幻景 —— 幸福
(虚实结合)现实 —— 冷酷(对比描写)
命 运 悲 惨
三、拓展,情感教育。
1、读完这个童话,一定有很多让你感动的地方吧?每个读完这篇童话的人都想对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请同学们把你要对小女孩说的话写下来吧。
同学们都好有爱心,都愿意帮助这个可爱的,可怜的小女孩。老师相信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现在的年代,还有一些孩子们,她们过得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不了多少。(出示课件)大家看到了吧,她们就是现代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同学们,今后,你还嫌弃自己的衣服不够新潮吗?还嫌弃自己的一日三餐不合胃口吗?还抱怨自己过得不幸福吗?除了这些,你看到这些苦难的孩子们,你能无动于衷吗?你想帮助他们吗?打算怎么帮,相互说说吧。
四、作业超市。
师出示安徒生作品目录,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一串珍珠》、《雪人》、《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课外多多阅读,两周后我们举行故事会看谁故事讲得完整生动,好不好?
五、板书设计
22、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景 —— 幸福
(虚实结合)现实 —— 冷酷(对比描写)
命运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