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后记(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04:1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语文教后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语文教后记》。

第一篇:三年级语文教后记

三年级语文教后记

侯茂英

长城和运河

教后记: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火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微笑着承受一切

教后记

今天和孩子们共品了桑兰的勇敢、坚毅、不屈。执教本课,我采用的是以课题为原点,进行发散,首先,指导学生了解桑兰遭受的不幸,这不能仅仅停留在伤痛的疼痛上,也不能仅仅到治疗的痛苦,我认为应该通过桑兰曾经为祖国的体操事业作出的贡献入手,通过资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桑兰对体操的热爱,而体会桑兰精神上痛苦。教师引语:曾经的桑兰,骄傲地站在领奖台上,听国歌高奏;曾经的桑兰,自豪地手捧奖牌,笑颜如花;曾经的桑兰,听过无数赞许地掌声;曾经的桑兰,在跳马箱上,如乳燕翻飞。而今,她只能躺在病床上,坐在轮椅上,她的心中最想呼喊地是什么呀?他心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呀?我将“微笑着承受一切怎样微笑着的?”这样一个问题,改为更深情的话语:你能在字里行间,找到桑兰那甜美的微笑吗?

菩 萨 兵

教后记

本以为这节课不会有多少孩子喜欢,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恰恰不是这样。孩子们还是很有兴趣的。本课我放弃针对课题提问的环节,因为孩子们只要是预习了的,就会对课文有些了解,而针对课题提问,问题都较浅显。因此,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我指导孩子们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指导他们在矛盾中发现疑问,在标点中找到疑问。因此孩子们提出了

1、藏民的生活和红军无关,为什么朱德很着急?

2、书上说的“糟蹋怕了”,这里的“糟蹋”指的是什么?3.“开花、结果„„”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4、为什么说朱德是菩萨司令,红军是菩萨兵?针对问题,学生读书,第一段中补充背景资料,抓住“急”来读,怎么急?为什么急?学生自读2-5段,明白急的两个原因,一、山上受不了。质疑:受不了什么?生1没有粮食。生2生病没有办法治。生3有野兽。生4山上寒冷„„学生在猜测中明白了朱德的当心,与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二耕地没人种。有学生插嘴说今年不种明年种呗,我指导学生在读书,通过“节气不饶人”理解了春耕的重要。当学生联系自己看电视和看书了解的知识,知道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藏民的欺侮,有联系感激的流泪,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敢回来?学生在阅读7、8段中了解了原由,最后感情自然提升到流泪说着“„„菩萨一样的兵„„”。课尾拓展:朱德和藏胞们各说了什么?试着在小组中演演。

赶海

教后记

《赶海》---梦中花落知多少

“海”一直都是我的梦中情结,我身处内地,长江之畔,能长年看到海的机会等于零,只能在假期中如滔滔江水般“东去到海不想回”。《赶海》一文那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深深吸引这我,我没有过任何赶海的机会,我所教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如何使文中的“海趣”找到共鸣呢? 我的做法如下:

由学生学过的《美丽的南沙群岛》引入,引发对大海美的印象。教师导语:

大海不仅美丽,而且他有着博大的胸怀,每天都准备了丰富的馈赠给那些赶海的人们。生:什么是赶海?

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你问题的答案。生初读课文,教师提醒,注意书上插图。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1、开火车读词

2、“拔萝卜”读课文。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是赶海了吗?倘若是你到了海边,你会去赶海吗?

文中的“我”也去赶海了,但是是现在发生的事吗?你从哪里看出的?(每当„„便想起„„)你生活中有这样难忘的是吗,能用“每当„„便想起„„”这种句式说说吗?

师:呀!你们脑子中记忆深刻的事还真不少呢,赶海的趣呀,也在“我”的脑海中真是深深的扎下了根呀,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再默读课文,找找原因吧,并用笔划出来,做上眉批。

在朗读中学生交流着“我”的赶海之趣。

在评价中帮助学生体会“我”的 赶海之趣,捉虾之趣,观景之趣„„

在句式比较中体会“嘿,我抓住了一只海星!”等语气组词开头句中的情趣。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教后记:

通过本课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教熟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但少部分同学掌握不好,有待进一步加强。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教后记:

通过本课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教熟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但少部分同学掌握不好,有待进一步加强。

恐龙 教后记

通过本科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够较熟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有一部风学生有待提高。

寓言二则 教后记

通过对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生字新词,能够较熟练流利的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按指定的要求背诵课文。仍与部分学生生字词掌握不好,对课文理解不够,都能按时背诵,仍需对他们加强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后记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中彩那天》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将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这一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不难理解的,学生在首次接触课文时就能很好的理解到。

但我想并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此,于是在阅读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再通过搜集与处理相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的收获是多元的,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获得了整体发展。在学习课文中,围绕解决一个个难题,进行探究解决:

1、道德难题是一个什么难题?(生:获奖汽车是留给父亲自己呢,还是给库伯。)

2、到底该怎么办?说说你的理由寻找解决问题的步骤:

3、层层联系分析,解决难题。

生1:留下,因为这是父亲梦寐以求的,而且这个彩票原本也是父亲买的生2:我也同意留下,毕竟库伯已经忘记了这件事。而且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要穷

生3:再穷也不应该留下,毕竟中奖的那张彩票是给库伯买的,怎么能占为己有

生4:是的,如果留下那就太不道德了。

…………

a出钱的角度。b抽奖人的角度。c家庭状况的角度。

d库伯不知道的角度。e“K”字的角度。f内心愉悦的角度。

得出结论:诚实、信用是一笔看不见的人生巨大财富。

面对这样一辆上百万的崭新鲜亮极为豪华的名牌奔驰汽车,有几人能不心动?更何况是一位梦寐以求有自己的一辆汽车的普通修车技工。父亲面对这样诱人的车,面对这么多的“正当”理由,还能将车送给库伯,这是怎样的一颗心啊!

教学中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对说话的练习不知所措。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锤炼,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当然,在课堂上学生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中的事例展开讨论,这一点值得肯定。

一、《独坐敬亭山》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 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二、《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忆江南》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桂林山水》 教学反思 课后随笔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让人读来爱不释手。以读为主,品味桂林山水之美是本课教学的特色。

课文开头一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课文的第2、3自然段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主要通过读----找----品----抓(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通过学习总结了这段的表达方法,即:①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把水之特点来展现;②运用衬托、对比的写作方法突出漓江水的特点。第三自然段的写法与第二自然段的写法相同,所以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放手让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自学,做到有扶有放,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语句优美,让人百读不厌。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从朗读中感悟桂林山水的美,我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如:自读、品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从读中品味景美,从读中感受本文的语言之美。为了让学生认识排比句,我在学习完第二自然段时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训练用排比句式写话,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仿写能力。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段,我又一次以引读总结全文,揭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另外,在教学桂林之山时,我还以抓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词语为重点,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如“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只有理解了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山之险、秀、奇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桂林的山还会有哪些形状?并出示了相对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桂林的山之“奇”的特点。课后我留了一个仿写作业,并发现学生模仿例段写话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又利用一节课时间让他们交流、互相欣赏。同学们把对比、比喻、排比等写作方法都用在了自己的写作中,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精妙之处吧!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读得还不够到位。在练习排比句写话时,由于环节操作失误,在下一节课才补上。另外,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如果安排一个“小导游”环节效果会更好一些。

《万年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①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②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7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有21人去划船,每条船每时3元。21个人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2.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

①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

②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14页“解决问题”。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当学生发现每枝康乃的价钱不知道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发现必须先求“每枝康乃馨花用多少钱”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玫瑰花每枝5元,康乃馨每束8枝共24元”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一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再根据第二个信息“菊花每束4枝共8元和百合花每枝4元”就可以求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钱。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3.交流评价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

。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具体如下:

①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②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③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例如:二年级下册游戏活动的“解决问题”。主题图上是小朋友在跷跷板乐园游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以怎样算?”。当小组发表自己的解题方法时,就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先用乘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人数、有先用加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有的先直接数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让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交流,寻找最快捷的方法。教师要合理地指导学生选择快捷、有效的解题方法。

4.巩固方法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如下:

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②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

例如:二年级下册采土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应该怎样解答。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看图题“左边小兔有12只,右边小狗有3只,小狗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设计在多个信息中解决“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教师注意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尊严》教学反思 《尊严》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理性文章。它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在还没有成为富翁前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正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尊严,并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了我对于教材挖掘不深,缺乏教学机智、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以及缺乏学法指导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对教材没有深入地挖掘和领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自己还是“背课”的痕迹过重,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较差。整节课给人感觉总是“老师问,学生答”,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比如,设计学生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谁赞美了哈默?是怎样赞美他的?二是为什么会赞美哈默?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所以看到问题后便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此时,由于我还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还是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说出答案。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在“背教案”。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让学生直接回答,然后再自读课文思考第二个问题。再如,本课的重点就是“尊严”的含意,但这一重点在我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反重强调哈默是有尊严的,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个词,让学生真正体会“尊严”在课文中的含意。在参考其他教师的实录以及自我反思后,我认为应该在课文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说一说字典上对于“尊严”一词的解释,以及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最初理解。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新的理解。再指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让学生正确理解,当时杰克逊大叔其实并没有预见到哈默以后会成为百万富翁,而只是赞赏他的个性。说明只有一个有尊严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取得成功。此时,可以顺势力导,问学生:一个有尊严的人还应具备哪些品质?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尊严外还应具备其他好品质。最后升华主题,让学生对于那些同样也渴望成功的人说一句话。从而深化学生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法指导。讲读课文的目的,是希望以讲读课文为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以及相关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我的这节课上,却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整节课给人感觉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只是教师的一个陪衬而已。以分析哈默的语言为例,我事先将书中哈默的语言依次做成了课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出示,并让学生通过对比读体会哈默的性格。这样做虽然实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哈默的语言体会他的性格),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句子分析与课文相分离,并且没有更好地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认为以下做法很值得尝试。那就是以“当„„时,哈默„„反映出哈默是怎样的人?”这样的形式,先带着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哈默的第一处语言,并进行分析,指导朗读。然后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再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完成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再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以将课文分析与朗读指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以上就是我上《尊严》一课的体会和总结,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克服自己存在的缺点。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将心比心”是一个成语,其意思是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以诚待人”为专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的同时,思考课文中讲述的动人的故事,并从中受到启示。如在做人处事方面要做到诚实守信;懂得什么是尊严,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教学《将心比心》时,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从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文中两处最感人的人物的语言描写,画上波浪线,并在旁边批注。(指名交流)

生:“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这位“阿姨”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我们在生活中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自己就要先去关心、帮助别人,要有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境界。)

生:“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我们在生活中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这位母亲正是这样想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师:这两处语言描写真让人感动,表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思想境界。如公共汽车上一位少先队员给老爷爷让座,一位年轻的阿姨扶着一位晕车的老奶奶下车,一位大哥哥帮小同学背书包,请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描写,写几句人物的对话。

生:当老爷爷谢谢我时,我会亲热地说:“不用谢,我的爷爷和您年龄差不多,我希望他乘车站着时,也有少先队员主动为他让座。”

生:当老奶奶谢谢我时,我会亲切地说:“不用客气,我的妈妈和您年龄差不多,她也经常晕车,我希望她晕车时,也有人扶着她。”

生:当小同学谢谢我时,我会微笑着说:“这点小事,不值得谢,我的妹妹比你小点儿,我希望她上学时,也有人帮她背书包。”

思考

学生模仿人物的语言描写,不仅学会了表达方法,还受到了“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学习语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如果积累的语言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那么这些语言也就成了静态的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要不断地将积累的语言成为动态,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我们学习生字新词时,可以采用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又化静态的积累为动态的运用,一举多得。同时,我们也可以仿照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模仿。在上面的片段中,我们进行了人物语言的仿写,这看起来不难,但有的学生对语言中“人称”的指代不明白,叙述不够清楚。于是,教学中提供了一些情景,让学生上台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老爷爷、老奶奶、阿姨、小同学等,并展开合理的想象,真实的对话让学生学会了语言描写。

语文教学要以课文里的语言运用实例为基点,延伸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这样使课文的教学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同时,又使学生掌握了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课前准备

让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垃圾,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例如:别人有事情找你父母,父母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情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样的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面。

第二、三课时

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情,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情,也可以是烦恼的事情、难受的事情„„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是包含着深刻的道理。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语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我刚刚上了一节富有挑战性的口语交际课──小语第八册第二单元《以诚待人》。

上课铃响过,学生们端坐在座位上鸦雀无声。我带着半个馒头走进教室,语重心长地说:“„当文明学生,做合格公民‟像春风般吹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同学们的行为习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可是,刚才我在教室门口捡到这半个馒头,”我举起手中的馒头严肃地说,“是谁扔的,请站起来!”

学生反映很强烈:厌恶、痛绝、惊讶、气愤……教室里片刻的骚动后更静了,大家都屏住了呼息呆呆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站起来。

我接着说:“我们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如果馒头真不是你扔的,请用语言表明心迹,用语言使老师和同学相信你。”

教室里顿时热闹了,同学们纷纷高高举起了手,连平时不爱说话的、性格内向的同学都迫不及待地要发言了。

这半个馒头确实不是学生扔的,而是我故意在课堂上耍的小伎俩。这堂课本是教学生“以诚待人”,作为老师却采用了这种“非诚”的教法,实属阴谋之举,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借“馒头”导入课题。借劝说子虚乌有的“扔馒头人”主动承认,而引出课题“诚”,并引导学生说说我们应做个什么样的人。如,从《尊严》这课学会了要做个有尊严的人,凭借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赢得别人的尊重;从《中彩那天》懂得了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从《将心比心》明白了在生活中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这样引导学生从本组课文里体会“以诚待人”的含义。

其二,借“馒头”激发说话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畅所欲言是口语交际课的一个难点,而“馒头”事件的设置恰恰突破了这一难点。当扔馒头的恶名就要落在自己头上时,谁都不会袖手旁观,都唯恐自己的语言表达得不够具体、清楚、真诚。“馒头是你扔的吗?”这一问题从反面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而当学生敢于打开话匣子了,课堂自然就活了,也为后面的教学能顺利进行作了铺垫。

其三,借“馒头”创设情景。当学生纷纷表明心迹,发过誓言证明自己确实没扔馒头,教师不再穷追不舍了,而是充分地肯定学生,表示相信同学没扔,并由此换个角度,“如果你是值日生,看到同学扔馒头,会怎么说怎么做?”再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创设情景,做到“以诚待人”。这么“真实”的事件,同学们表演的绝对真实、真诚。而这一情景创设好了,课本上列出的几个情景,学生完全能自主讨论、自主交流、自主表演了。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以诚待人”;在工作中,教育学生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以诚待人”既是诚实、真诚、坦诚、守信,也是指为人处事要踏实、负责,有尊严。为了上好这一节课,“馒头”事件的捏造实属一个阴谋,如果这堂课能让“以诚待人”在学生心灵留下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习作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的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兼具了文辞优美与思想性强的特点,因此对有些文章,教学完后,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读写结合的重要方面。

这学期,学生们掌握读后感的“引──议──联──结”的四步骤,写了很多篇读后感,如,学习了《中彩那天》,学生们写了读后感,发表了对“诚实”的看法;学习了《尊严》一文,学生们又结合实际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尊严”;尤其是在学习《触摸春天》一文后,学生们从所读的书中,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旁征博引,写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让学生写读后感,把课文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起到了锤炼思想,锻炼表达的作用。

其实读和写是一个互递的过程,它们之间既互相对立,又密切联系。我想,无论作文和阅读我们都应抓住“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等这些方面的“结合点”迁移训练,以读为基础,读中学写,写中促读,有的、有序、有点、有法,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提高。一个深深的印痕,这个阴谋应该也是美丽的吧!

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是一篇叙事性哲理故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从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在众多的网络教学案例中,教者大多是以事情的发展顺序(即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来呈现教学。我也曾以此为教路指导过学生亲触文本。但学生对此学习思路不是很清晰,大多是由教师牵着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对文本所呈现的自然之象难以形成链条。因此,此次的教学,我从单元主体(感悟自然)入手,引领学生去探寻自然之道,形成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是了解自然(幼龟的生活规律);二是探寻自然之道(人类是如何违背规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学从课题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这一自然之物的?学生在自读中能找到九句描写幼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细读这九句话,思考:从这九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形体特点,繁殖规律,活动方式。……)在形体特点中感受幼儿龟的弱小,在繁殖规律中感受幼龟的庞大家族;在活动中感受幼儿龟的谨慎;在结局中感受生存的恶劣,引发质疑。这此都是海龟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课中,从我们此次科考的目的入手,观察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发现幼龟——抱龟入海——群鸟食龟——抢救群龟”),内心的感受变化(紧张——震惊——悲叹),层层剥笋般地解读质问,制造教学冲突。学生在探寻地过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自然,或品读,或感悟,或想象,课堂教学效果如预期的精彩。但在教学之后,与一名师交流,交谈感受,他否定了我的教学设计。这是叙事性哲理故事,要让学生感受完整地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试想,我的这种教学看起来教路清晰,其实有点在支解文本,是名副其实的阅读分析,与当前的课改理念相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东回乡小学黄丕生

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语文最后一篇选学文章,自古以来,黄河具有“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河”之称,然而,本文却一字未提它的益处,反而将其在近两千年间的“祸害”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在文中(如“决口一千五百多次”、“改道二十六次”),为什么呢?文章以此为切口,展开分析,查找原因,最终得出是人们的乱垦滥伐使得黄河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其意无非在告诫人们:要珍惜水土、爱惜家园,同时,也以此来鞭策学生,使他们从小懂得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从而培养他们从小养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下边,本人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以及文章小结等方面进行说课:

目标方面:

针对本文的内容实际,本人以“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治理黄河的方案——培养学生从小懂得珍惜水土资源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为主线作出目标教学,此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目标展示,明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范围; 教法方面:

对本文的教学我采用的是目标教学法,即:课前先给出教学目标,继而按所定目标进行逐步渐进;

程序方面:

本文是一篇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说理文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从小懂得盲目开荒毁林给水土资源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对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劣影响,以此熏陶学生,使他们从小产生保护水土、保护大自然、保护家园的意识,根据这一主题,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学生上台抽名称卡,将所抽到的卡片介绍给大家,这几位同学介绍得真棒,大家掌声送给他们,下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黄河近期以来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进行目标教学:

(一)让学生上台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指导(更正);

(二)引领学生学习重点段落:

1、带着“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原因是指哪两个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第六自然段;

2、带着“科学家如何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第七自然段;

3、拓展引申:从“科学家治理黄河的方案”中我们懂得了要保护水土、保护()、保护()、保护我们赖以生活的(),在学校里,我们要爱护()、爱护()、爱护()……一句话:要爱护我们的校园。

三、小结本课内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文章,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本文主要讲的是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原因以及治理黄河的方案,两个方面原因分别指的是:第一个原因是()、第二个原因是();治理方案是()。

四、相关作业布置:

1、从图书室中看看有关写黄河变化这方面的书;

2、用一两段话写写如何爱护我们的校园和家园。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在教学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是整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对仿生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当一回作家,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以鱼和潜水艇为题指导学生练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巧设质疑,激发兴趣,引发探究。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大自然的启示》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还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又要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交流,组内人员相互学习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最后我要学生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在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写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我要学生都能背诵,由于学生很感兴趣,因而大多数学生很快都背下来了。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春林小学

王凤花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叫,为游击队员专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和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是一篇战争的课文,战争离学生比较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或电影中见过,要让学生了解战争中的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首先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和延伸,激发学生阅读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如《鸡毛信》、《王二小》、《小兵张嘎》等课外书,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重点词、句、段,努力发掘文本的蕴义,充分展示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把学生在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体会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延伸活动中,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小英雄雨来课后反思

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我正引导孩子们交流课文第四部分的学习体会,一个孩子对雨来为什么不要“扁鼻子军官”递给的糖和金戒指很感兴趣。我便鼓励其他孩子针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初,一部分孩子都认为雨来不要鬼子的东西是因为他知道即使要了,有可能也是死路一条,还不如不要。我便启发学生思考:那么雨来不要,他就没有危险吗?他害怕鬼子吗?于是孩子们又有了不同的想法,“我认为,雨来之所以不要鬼子的东西是因为他从小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他是一个爱国的孩子。”一个孩子说完。另一个孩子急着站起来说:“雨来一定不会要鬼子的东西,因为雨来是绝对不会贪这个小便宜,而出卖李大叔。”我便顺势引导:“是啊!同学们想想,如果当时雨来接受了扁鼻子军官的东西,他们会怎样看待我们中国人?”“他们会觉得我们中国人很贪财,爱贪小便宜。”一个孩子愤愤不平地说。这个孩子话音刚落,另一个孩子接着说:“他们一定会觉得中国人没骨气。”我马上表示赞同,适时对孩子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啊!同学们,做人就一定要有骨气,不能丧失自己的尊严”。这时,教室里还有一只高高举起的手迟迟不肯放下。这部分的重点内容都分析完了,这孩子怎么还举着手?不会又给我出难题吧?教学改革以后,孩子们上课时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可我却对有些孩子的独特感悟感到有些招架不住了,真担心又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可看到孩子那张着急的脸,我还是尊重了他,示意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涨红了脸,眼睛盯着我说:“老师,我觉得雨来可以接受鬼子的东西,当然前提是假装给鬼子带路,把鬼子带到我军的埋伏圈,就像王二小一样,然后趁机把鬼子歼灭。”听后,我真是大吃一惊,没想到这孩子居然有这样的想法,我马上对他进行了大力表扬: “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觉得你比文中的还有机智,真佩服你!”可我的这一句表扬却引起了周围孩子们的议论,一只只手齐刷刷地举起来。“同学们,你们有意见吗?”孩子们纷纷点点头。“老师,我不太赞成肖闯同学的意见,因为鬼子是绝对不会跟着雨来走,他们都很狡猾。”一个孩子发表完他的意见,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同学们都争着想发表自己的意见。“雨来这样做不行,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因为他如果说一个假设的地点,鬼子信以为真,那么雨来对鬼子来说就没有了任何利用价值,鬼子就可能会杀害雨来。其二是因为鬼子也不会相信雨来,一定会让雨来在前面带路。”“老师,我认为鬼子绝对不会相信雨来,因为他们看见交通员李大叔跑进了这间屋子。”……听到这里,我真感到惭愧,同时又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而感到高兴。我马上又做了一个小结:“同学们,你们真会思考,这位同学的这个点子的确挺好,但任何一种方法都得结合一定的环境来周密的考虑,不能只看到片面就得出结论。”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读完这篇文章我受到深深地感染,我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孩子对战争了解的太少,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体会,以及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案的设计中加入了音乐的烘托,首先让他们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谈)。我再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场面的画面及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以期达到孩子入情入境的目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课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宜逐字逐句讲解。因此我采用品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同时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了以读促进悟,深入感悟后再以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也为学文做铺垫,我特别查找了有关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的图片,进行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不幸,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品读课文时,我抓住最后一句话“这究竟是为什么?也就是说到底是什么破坏了这宁静而美丽的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不是简单的疑问,从中我们听出了作者对战争的不解与不满,这也是我们的心声,了解了这一点,我让学生齐读,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朗读效果较好。触摸春天教后反思

在这次特岗教师赛课中,我讲授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触摸春天》的第二课时。此单元课文围绕“生命”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而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重在让学生理解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有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人生哲理。

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针对我本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点进行总结反思:

首先,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语句时,应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应引导学生注意倾听,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许是由于本堂课的教学任务重多,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而这恰恰是引导学生品析句子的最好方法。其次,在品析句子的过程忽视了朗读的指导,换言之,引导学生朗读的太少。这篇课文应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在朗读中深化感受,应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反复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最后还有一些小的问题与失误,比如让学生读得太少,齐读的地方过多;在理解和感受含义深刻句子的这一环节,教师的分析太多,留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太少;读课文时出现口误,有几次把“悄然”()除此之外,在最后深化主题环节还出现了一个小的失误,最后一个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视频,由于电脑出现了故障没能放出来,这成为我本堂课最大的遗憾。不过,在正堂教学中我也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比如,在分析盲童捉蝴蝶的句子中,我适当加入音乐,用朗读的形式让学生闭上眼睛做动作,身临其境来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直观而映象深刻;在对句子进行深入分析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后两个句子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这样由教师引导过渡到由学生自悟,无形中就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总之,从最初的选课、备课、设计教案到一遍遍反复的摹课试讲,最终的课堂教学,真的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要上好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让我领悟到了自己离一名优秀教师的距离还有多远。因此,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教学反思。永生的眼睛教后记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下册“热爱生命”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 “我”的父辈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他人的可贵品质,借此 来教育所有读者.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贤的崇高精神.文章刻画了两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可爱,才华横溢的温迪,他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题目,展开教学。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能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本文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如初见课题时我请学生谈‟“ 永生”的含义,再谈对题目的理解,自然就是“眼睛永远都活着。”对于学生的理解,我并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深究课文后,再去理解题目,学生就不会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了,而是有了本质的升华。

二:抓住重点句子、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文章主体部分,抓住父亲的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人物品质。孩子们在读中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一种意识,树立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

此外,我还在教学中强调了文中的两次对比的写法:(1)对于捐赠母亲、父亲的眼角膜时琳达的不同态度。(2)14岁的琳达和温迪面对亲人捐赠器官时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习的写作方法,深入体会父亲言传身教的意义.三:注重课外延伸,拓展提升.本课节选部分已经让人感动,但课外延伸的部分更让人潸然泪下。所以在学完课文后,我链接了课外内容——温迪的故事。我饱含深情地朗读着。读着,读着,我看到学生似乎都噙满泪水,为温迪的死而哽咽,更为温迪的善良琳达的博爱所感动!在琳达一家的故事里,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人间最伟大的情感,那就是爱!但是我们不仅要感受爱,更重要的是传递爱!奉献爱!所以我设计了“你对器官捐赠有哪些新认识?你打算做点什么?”这个问题,在孩子们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从本文中学到了许多许多……

四、困惑: 一节课下来,虽说感情味儿很浓,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我感觉自已还是讲得过多牵得过多,生成新的内容不多,上得不够大气。反思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1)、教案设计过细,教的成份过重。(2)、没有完全放心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握好教学思路,加强日常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节器动学主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惊喜,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一、对略读课文的认识

在初接触这篇课文后,我首先关注到了课题前面的雪花号——这意味着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因为苏教版的课文都是讲读课文,之前我从未听过、上过略读课文。因此特地上网查了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从中我了解到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查阅资料我明确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绝对不能等同于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上略读课文,教师应放得更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略读课文都有阅读提示,其实就是教学生循序渐进阅读并理解课文的步骤和方法。我教学思路就是按照这阅读提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

二、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令我很不满意,学生的反应平平,当然,教师是决定因素,教师未能有充分的预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从而造成了这样的境地。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以下几点:

1.对学情估计不足

作为教师都知道我们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但遗憾的是,因规定课前不得接触学生,我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我以为所借的既是朱棣文小学的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必定比我们乡下学生高出许多。因而在我本人所执教班级的基础上,又人为地增加了难度。如当学生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后,还要求学生依次概括成四个字——“绿野无花”、“草下藏花”、“无缘看花”、“原野冒花”、“花有勇气”。我的本意是:学生既然基础好,只要求找出文中现成的语句太过简单了,而将文中语句“浓缩”成四字短语,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的回答也并非要和我所设想的几个短语一模一样,只要意思相差无多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仅够得上边,我也能及时引导。但事实上,这一设计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成了课堂上的“鸡肋”。因为当我提出要求后,学生响应的寥寥无几,原本学生的发言就不够活跃,这样一来,更把他们难倒了,甚至在某些时候造成了“这里的课堂静悄悄”的尴尬局面。

2.未能及时作调整

其实当课前准备与学生谈勇气时,我就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个重新估计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很容易举例说明的,学生应该能够脱口而出,但事实上学生的反应并不好。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考虑降低一些难度(如不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只要求找出表明原因的相关语句来朗读体悟),以使学生在阅读结束后,即能顺利地完成填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又可以节省更多课堂时间来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体会,而无需在“概括”上面纠缠过多的时间。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学得累,教师教得累,给人的印象也未必深刻,反而将本该深入体会文本的时间也都占去了。

3.情的因素未凸显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尤其是两段对花的描写更是精彩至极:“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瞧,有色、有形、有动作、有想象,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虽然未能亲见那些花儿,但读了这些文字,花儿的形象早已跃入脑海。可是,由于教师的设计与教学时间的关系,这些美的文字,这些体现花儿品质的语句,学生们都未能深情品味。散文的教学应以情动人,而因未真正深入文本,师未入情,生亦未入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课堂教学稍为满意之处

当然,自我感觉较为满意的地方还是有的。如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的脉络有个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填空题:

初见草地,我感到,因为

拨开草看,我感到,因为

离开之前,我感到,因为

雨中去看,我感到,因为

体会小花气魄时,心头,因为。

先各自想一想,再同桌进行交流。这其实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整篇文章的学习起了很好的梳理作用。

短短三十分钟的教学,让人感慨良多。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可预知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设计出科学而合理的教案,进行充分的预设,要有教学机智,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教后记

本次赛讲课,我非常认真地备课。教学设计多次修改,力图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我认为一篇写景的文章,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品味文字、体会情感,必须引导他们抓住主要线索,抠住关键词句仔细读,慢慢品,并展开想象,感受文字所描绘的美。由此设计了让学生看图片——品文字——说风景——细想象——谈感受——课外补充的步骤进行教学。

我认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有:

一、抓住一条主线,使教学结构清晰。

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在“读”中感知、感悟。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开头的齐读课文,学生读得整齐,有感情。指名读,自读品味,精读感悟,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进行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自己坐在瓜架下,想干什么?想象那花儿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样的情景?春笋探出头来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晚霞中在院子里晚餐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在我们乡下仅仅只有这些画面吗?还会有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得到了发挥,从而也对乡下独特迷人的景色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过渡语设计较精细,整篇课文教学语言流畅自然。

五、形式多样品课文

在教学中,设计了多样的环节引导学生品味文字。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鸡、鸭。孩子们读完后能用自己的感受说自己读的是什么样的鸡,什么样的鸭。城里人和乡下人比比谁的家乡美。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用自己的话总结表达。避免了单一的读、品、说,是课堂学习不再单调乏味。

不足之处:

一、教学预设中,对时间的规划不够细致。造成课堂前松后紧。学生的发言

没有都敞开说。课堂时间延长了一点。

二、开头的导入不够灵活。总想快速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轨迹上来。结果,学生的思维有偏差时,有些急躁。后来为了显示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把一

些重要的词句处理,显得有些急切。

三、教学时放手尺度还可以更大些。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某些段落后,可

以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多拿课文文字跟城市风景的对比,我学生对乡下人

家那独特迷人风景的感受可能更加深刻。

总之,感谢备课组老师的指点,我还要继续努力,谢谢!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有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那种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徜徉在这种意境中,留连忘返。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特点。教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根据阅读要求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我抛砖引玉,提出一个问题“牧场之国荷兰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让学生充分交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白天和夜晚两个方面,抓住课文中景物描写的重点句,说得头头是道。接下来,我请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在读的过程中,我除了适时作有感情朗读指导外,还相机结合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作者写牛、马、羊、猪、鸡在碧绿草原上的活动,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体现了荷兰以畜牧业为主的特点,更突出了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然后我再从写法上指导:“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文中拟人、比喻手法的妙处。

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荷兰牧场,尤其是对生活在其中的悠然自得的牛、马、羊、猪、鸡这些家畜家禽的喜爱之情,只有真正融入文本,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特别是文中四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层层递进地读好这四句,达到了人文统一的效果。

最后,在学习资料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学生再一次为荷兰的美倾倒,教室里“哇——哇——”的赞叹声不绝于耳。本次课,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渔歌子》教学反思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我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我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麦哨》教学反思 教后记 兴庆区上前城小学

赵淑梅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在读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去读书;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由课题产生的问题,这样在交流中感受到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绿色的美丽,孩子们玩耍的内容贴近自然……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这样不仅巩固了读的感情,也加深了对课文中语句的理解。课后我又鼓励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值得高兴的是在这节课中学生读得投入、有兴致,一些平时不能大胆读的同学,也能大胆主动地参与其中,读自己想读的语句,课堂气氛活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教后记

这一课的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我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在这一点上还给学生流了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搜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并在班上交流。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在学习中,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好,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说话练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设计说话题目是: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解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想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不容易理解,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整堂课想下来还是我说的较多,而学生说的太少,可能是怕教学完成不了吧,这也是我在课堂中常常犯的错误,我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真正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老师只去引导就好。有时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会出乎意料。”

《全神贯注》教学反思

以人为本是教学思想的核心,主要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我为了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关注;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关注!教书更育人。

在我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我总是用期待鼓励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我总说:“我相信你准行!”比如第一组同学比赛读书前,我和善地说:“记住全体同学的嘱咐,有信心吗?失败了,我们也会鼓掌,况且我们不会失败。”

在我的眼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学生千差万别,会表现不同方面的能力差异,所以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如本课中学生互助读书的安排,就是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帮学相长共同提高。两次比赛的评价中更见老师的人本精神,对第一组四个同学的读书评价是:有提高就是进步,两名同学并列第一,另两名同学并列第二。而对第二组同学读书的评价是:“我们并列第二,记住!第二前面还有第一,要努力!”为什么读得相当好的却只是第二,而不太好的却并列第一,并列第二呢?都是因为所针对学生不同。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训练学生学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

因为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所以教学内容须生活化,课堂结构须主体化,教学过程须开放化

教后记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我认为这四个目标的是符合单元的训练目标的,也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目标的定位做到了准确。

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鱼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应当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学生的思维将更加的清晰。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紧”,作为教师,我自己的情绪都没有调动起来,更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不是那么的自然,这里还需要好好去设计。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该怎么设计,我事先制定了两套方案,第一套是以“这名聋哑青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辐射到全篇,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去实现教学目标。第二套方案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入手品“游”字,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鱼怎样游到心里的,然后又怎样游到纸上的。后来我确定的教学设计有很多地方都借鉴了名师王崧舟的教学设计,但并不是简单地搬过来,在充分理解了他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意图之后进行了再创造,如:王崧舟老师抓“静”字,引导学生“静心悟禅”,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文化的层次。通过我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我认为学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因而在教学中是降低了难度的,去寻找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进行情感的熏陶。还有对描写人物的动作这一段的品读,对人物“坚持不懈”精神的感悟,教学版块之间的衔接等等。我想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对老师的个人发展有益的,仿效名师未尝不可。《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大同二小 武琳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本设计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畅谈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课文的题目《父亲的菜园》,在教学的最后,让孩子们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经过六个班的试教、教学。总结教学反思:

一、课堂容量需适宜。这节课的设计我还是考虑到三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对于课的容量反复修改了几遍。课上完后,自己还是感觉因为内容量大,导致某些环节处理的不够细致,特别是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读的时间也无法充分的保证。对于篇目比较长的文章,能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比较麻利的处理完,我觉得还是有些困难。对于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还是很困难的。这也给自己提了个醒,设计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宁缺毋滥,简洁明快。

二、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从课堂上学生的总体表现来说,喜忧参半。有一部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积极性也高。相对的另一部分孩子的表现则不尽人意。我想这可能也与自己平时在课堂的训练中忽视这部分不太爱表达的孩子有关。在今后的课堂中,与学生间的口语交际训练得加强,争取大面积的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还需进一步总结提高。除了教师的引导要有方法外,学生自学的手段方法也要进一步规范。防止学生脱离教师这根拐棍就会站不稳或摔跟头。

《寓言两则 》教学反思

一、《纪昌学射》教学反思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我们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课上学生也能够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如:纪昌向谁学习射箭?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从问题入手,对学习这篇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艺术。虽然在备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整节课也达成预期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但是还存在一些遗憾。如给学生读的时间不是很多;教学语言不够充满激情,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虽然用了但是显得苍白无力。

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加强自己在教学语言这方面的训练

第三篇:二上语文教后记

《大禹治水》教后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孔繁森》一文,通过描述其在援藏工作期间收养孤儿并为孤儿献血交学费这两件感人的事迹,颂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孔繁森实在是一个距离远,感觉陌生的人物。为了让孩子们对孔繁森有一些了解,课前我和孩子们上网收集了一些孔繁森的资料。在课堂上播放有关孔繁森的音像资料、图片。这样,学生对孔繁森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和初步认识,为进一步读懂、读透课文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本文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怎样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句话呢?

我让孩子们思考:课文围绕“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这句话写了几件事呢?通过学习,孩子们明白了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两件事:抚养孤儿、献血供孤儿上学。接着我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孩子们都深深地体会到孔繁森的优秀品质。这样,通过从中心句找事例,感悟人物品质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的习作能力。

然后,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再次体会到孔繁森对汉族和藏族的团结所作的贡献。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理解“请求”和“恳求”,在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想想孔繁森到医院会怎么对医生说,学生们说:“医生,我想献血。”这就叫“请求”,就是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但是医生因为看见孔繁森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于是孔繁森又说:“医生,求求你,让我献血吧,我抚养了三个孤儿,我要让他们上学读书,求您答应吧。”„„经过他一次有一次的表明自己诚恳的要求,这叫——恳求。说明它的程度比“请求”更深。

《美丽的丹顶鹤》教学反思 《美丽的丹顶鹤》一文写了丹顶鹤的美丽外形及它们每年到黄海之滨越冬的迁徙习性。文章优美,将丹顶鹤写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引起读者对丹顶鹤的喜爱,适合朗读、欣赏。文章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渗透于丹顶鹤的描绘介绍之中,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在这节课上,我努力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感受到了丹顶鹤的美丽。

上课一开始,屏幕上展现了一幅洁白无瑕的丹顶鹤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起来。“你觉得丹顶鹤怎么样?”学生听了老师的问题,这才缓缓从梦境中回到了现实:“丹顶鹤真是太美了!”“丹顶鹤漂亮极了!”„„学生从直观的图片中一下子感受到丹顶鹤的美丽无与伦比。赞叹、惊喜„„不言而喻,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丹顶鹤的外形美,重在写颜色。讲它羽毛的“白”,脖子和翅膀边的“黑”,头顶嵌着的“鲜红鲜红”的红宝石,表现出它的亮丽。在教学这一段落时,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说说丹顶鹤美在哪里?学生细读课文,找到了描写颜色的词语:洁白、鲜红鲜红、黑。我接着引导“找到了词语,怎样读出词语所写出的美?” 教学中,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又一次次不断冲击学生的感官,学生每次神情专注地朗读,美美地品尝着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和谐美,美美地欣赏着丹顶鹤的姿态美。在一次次的美读中,学生不断融入对丹顶鹤的由衷喜爱之情。为了引领学生理解“引吭高歌、展翅飞翔”,我精选了图片,结合必要的讲解,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两个词语,并读出了其中的味道。为了更好地落实文本语言的内化,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在感情朗读完第二小节后,又顺势引导:你能根据第二小节的内容帮你手边的丹顶鹤打扮一下吗?画画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他们当然欣然同意。在涂色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课文的语言落实为自己的语言。涂完颜色后再让学生介绍丹顶鹤的样子,更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重点讲述了两种好习惯:一是勤于朗读背诵;二是乐于课外阅读。对于这两个习惯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相当了解了,但是,要想真正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这两种良好的习惯却是很难很难,教师教育学生要坚持,而想让学生坚持,教师必须先做到坚持,这种坚持是双向的。那么,从哪些方面去做才能使学生主动坚持、自觉地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呢?

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给学生讲述名人成功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确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好的习惯必将成就好的人生;同时,让学生明确这些好习惯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养成的,而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坚持、去历练,让这些好习惯伴随自己的终生。其次。我凭借教材中的插图,组织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教学中,我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读书经验,通过模仿示范,落实正确的读书、背诵姿势;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谈阅读感受,当然,谈的时候要求很低,没有太多的要求,由少到多地进行训练,慢慢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使学生从书中体会到快乐,进而真正落实“勤”与“乐”,为今后学生能够主动读书、背诵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做到善于指导,勤于检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读书经验并不是很丰富,识字量也不是很大,因此,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地走,根据学生发展的进程确定读书背诵的目标,循序渐进,善于指导。指导学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背诵优美诗篇,不断丰富自己的读书经验。同时,教师要勤于检查,善于评价,多鼓励,积极组织进行各种相关的竞赛活动,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促使他们朗读、背诵与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日俱增。

《小动物过冬》教学反思

《小动物过冬》,这篇课文在理解上比较容易,主要讲了三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通过朗读体会好朋友之间的互相关心。

我在开始时,就用三个动物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这三中文中出现的小动物导出,然后提出疑问:这三种小动物是如何过冬的,想知道吗?导出课题《小动物过冬》,课文比较长,先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一遍,把课文段落标出来,生字圈出来,对所学的生字进行再次阅读,然后把课文中易错、较难的生字列出来,让学生进行了巩固,如:暖和的和、商量的量、钻出来的钻都是在读音上比较易错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来做一做,读一读,但我在这个环节上只注意到了让学生做,而没有留给学生读的时间。然后抓住商量这个词进行课文的分析,商量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先让同学找到,然后说说第一次商量了什么,第二次又商量了什么,它们是怎么商量的。在分析课文时,再拓展延伸一些课外知识,如:像燕子这样冬天飞到南方而春天又飞回北方的鸟叫候鸟,它们的过冬方式叫迁徙,那还会有那些鸟属于候鸟呢。小青蛙的过冬方式是冬眠,还有蟒蛇、刺猬等也是冬眠。备粮的小动物有小蜜蜂、小蚂蚁等。那除了文中说的这三种过冬方式外,你还知道什么过冬方式。这属于第一次商量的内容,那第二次又商量了什么,是怎么商量的展开想象说,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那这三种小动物这么要好,他们分别的时候又会说些什么。课文理解比较容易,而二年级还主要是以识字为主,所以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安排了写字描红指导。

一节课的时间比较紧。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析:课文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理解,而我这节课缺少的正是朗读,在分角色朗读上,我更是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匆忙中结束了,除了朗读,课堂上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一些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收获很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语言上多下功夫,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语文,并爱语文。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因为文章篇幅较长,课文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经历相差甚远,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教学也不容易把握分寸,教学起来比较辛苦。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学生对于不常见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我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孩子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告诉了学生朱德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有关知识,还让学生查阅十大元帅的资料。上课时,我让大家把查阅到的十大元帅的资料进行交流。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个重点,在教学时我先提问“朱德是怎样挑粮的?”让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抓住“一道”、“一块儿”这两个词语,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接着,我让学生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先让他们在小组互相说,然后在全班交流。

总之,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情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情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 26篇,其中精读课文 22篇,略读课文 4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 8篇选读每个单元包括习作、基础知识训练两大部分。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要求认识376个字,会写276个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 ,这些字一般安排在精读课文后。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共有学生46人,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按时完成作业。能熟练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能利用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能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写一些看图作文,但在词汇的运用、口头表达、与人交往合作、自能学习及习作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改进措施和方法

(一)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采用不用的教学方式

1、一般课文的教学。

(1)继续重视字的教学。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

一、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自学生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特点,要让学生动脑筋主动识字,用各种方法记忆字的音形义;在完成课本识字任务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并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课外识字的机会。加强写字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识字和写字的联系外,还要靠经常不断地练习提高写字的技能。

(2)继续加强词句训练。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进一步加强词句训练,更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中年级的词句训练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避免以词解词,鼓励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能力,逐步做到能自行理解;二是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的积累;三是重视词句的运用,加强与说、写之间的联系。

(3)课后问题的教学。对于一些具有开放性的思考题、讨论题,注重方法的提示和自学的引导。力求做到理解内容和品词品句、学习表达相结合,培养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的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努力体现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累。加强朗读、背诵,而且增加自由度,一些课文让学生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

(4)加强朗读、默读训练。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使课上有琅琅的读书声,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的朗读层次;指导朗读,不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而后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默读也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

第五篇:各国语文教什么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阅读才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换言之,只有让学生觉得书籍就像朋友一样可亲可敬时,他们才愿意坐下来去从容地阅读和体会;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在教师可行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够把自己的课余时间,喜怒哀乐都花费和寄托在书籍当中,从而促使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必需,一种能力。

【关键字】阅读兴趣习惯思考探索培养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忠告:“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云雨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这让我深深意识到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去了解教科书以外的知识,而除了实践、考察等方法外,最简单的最能付诸实现的就是大量的阅读。知识的获取,阅读是主渠道。然而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首古诗和大量的白话文,这样的教材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吗?并且为了追求高分,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可能更乐于去多做一些练习。可这一切,孩子的成绩真的能迅速提高吗?对孩子的发展真的有利吗?所以如何让学生亲近阅读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是我们当前要思考的问题。,那么,本文试从小学生阅读现状的思考,各国语文的教学内容,让经典回归学生的视野及其我的阅读指导等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缘起:小学生阅读现状的思考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作出了具体的量化规定。

可是现实呢?为了更好地追求教学效果,教师更注重的是在课堂上的教学,以及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中去理解,去习得。可这是不是就是说要我们在课堂上抓住重点句子这样读,或那样读呢?甚至于一句话,学生都能背下来了,还在不停地读。这样的现象我们经常看到、听到。如一节公开课上,语文教师这样说:“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语段),读后说一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读书声刚落,孩子们就“小手直举”,抓住文中的只言片语大谈特谈自己的重要发现。这时,老师就会指名让学生来读,“你说高兴,就请你高兴地读。”“你说伤心,就请伤心地读。”一直会叫上七八个同学,这样的读固然学生很乐意,可是他们真正有收获吗?对他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吗?而且当你仔细听,会发现大多的发言只是在语言的表层意思上打转,那些“言外之意”、“言下之意”根本就无暇顾及,更别说去感悟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了。

平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功课繁重的原因,没有富余的时间去阅读。而且在教育指挥棒的指导下,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数家长也不 1

注重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他们更热衷于提高成绩的速成之法,至于孩子的阅读趣,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取得好成绩上好学校。殊不知这可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啊!另外,有部分学生多读一些漫画类的书籍,而且内容参差不齐,笔者认为这样的阅读对学生的学业和积累没有太大的帮助。诚然,有些学生阅读面较广,但多数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是令人担忧的。课内没有较为有效的指导,课外当然也不会有更好的拓展。放眼国外,我们的阅读教学让人心忧。

二、环顾:各国阅读教学荟萃

笔者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各国语文教什么》,文中介绍了美国、法国、德国和中国台湾的语文课所教的内容,看完之后,对比当下的语文教学,不由惊心。我们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大概只会答题,将来如何应对国际化的竞争?现将其观点陈列如下;

1、美国的语文课就是读书会。他们的教材无论教育部还是学校,都不会统一印发,教材的深浅程度是可选的,但无论哪种课程,大量的阅读是逃不掉的,如一个刚上初中的13岁的孩子,一个学期下来可能必须读六七种风格的英文作品,而希望上好一点大学的高中生,平均一个学期要完整地啃10本左右的名著。而且在美国中学语文课程中小说和传记类作品所占的比例很大,与中国语文课本主要收录选段不同,美国中学生要完整阅读整本著作,并按进度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2、法国语文教育曾长期等于文学教育。法语区的经典小说、诗歌和戏剧,都是法国中学教师热衷选择的教材。后来,法国教育部又于2010年5月宣布把电影引入文学课程,将学生感兴趣的性、浪漫和反叛精神引入日常课堂。

3、德国的语文课是“惊心动魄”的公民教育。20世纪90年代,德国曾对基础教育课堂进行改革,目的是让教育“更适应社会发展”。包括语文在内的一些科目选取教材时还专门加入展现社会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法等)的内容,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释社会现象。

4、中国台湾的语文课最重视古文教育。在台湾的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超过白话文,这是台湾语文课本的一大特色。文言散文集《古文观止》几乎是每一个台湾中学生都精读过的教材。

三、思考:让经典回归学生的视野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几年来的语文学科教学给我最深的体会是: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不论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较普通学生强,成绩也不错。所以多读书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和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

这让我想到了在《小学语文教与学》上看到的一个故事:石头和沙子的教学。具体到小学阶段的学习不正是装“石头”的学习吗?再具体到语文学习就更是如此了。可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首古诗和大量的白话文,这些能够充当“石块”的教育吗?我想答案也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那么什么才能算是“石块”的教育呢?我想只有让经典回归学生的视野,也许可以代替现在大量白话文的“沙子”教学。

首先,就是国学经典的诵读学习。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应该抛弃的,因为这些经典不但能够传承悠久的文化,还能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我是为了什么而读书。我校

正在举行的“诵国学经典美文,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活动,应该是紧切时代脉搏的,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要求。然而有的家长却只认识分数,没有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目标比分数要重要得多。在我班上,一名学生回家读《弟子规》时,被家长明令禁止,理由就是“考试的时候又不考《弟子规》!”此家长的目光短浅,令人叹息啊!

其次就是唐诗宋词的背诵。

俗话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吟。”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凝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优美的意境以及深刻的内涵都值得我们去深深体味。所以让孩子去背一些古诗,既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学品味,也可以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就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而且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故事性强,并将道理蕴含在故事当中,这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也是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的。许多的家长花很多钱给孩子买作文书看,认为这样就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诚然,孩子也许能从中学到一点皮毛,可是不可能从中学到作文的精魂。因为这个是孩子自己的思想,他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也就不会有自己的想法。不会思考,作文当然就没有灵魂。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其优秀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而获得了孩子们的青睐。所以让孩子们用他们课外时间到时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去遨游吧!

四、探索:我的阅读指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孩子在小学,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在笔者的几年的语文教学中,也发现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让孩子的智力状况和学习能力更好,而缺乏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得很平淡,求知欲也相对较弱。那么如何让学生热爱阅读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呢?笔者有几点粗浅的感受。

1、书卷多情似故人——让学生亲近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先贤说得很好,兴趣是最好地老师。那么如何让学生觉得书籍就像朋友一样值得亲近呢?我想那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帮他们选择有意义的课外读物。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教师在不同场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去选择。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儿童文学家在创作时都有自己较为明确的读者对象定位,在内容上比较适合儿童的口味,从而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小学低年级应以图画书作为学生阅读的主体,小学中高年级可阅读一些经典的长篇作品。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读与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因为这些文章是与教材相同主题的文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更深地理解主题,同时学习相同的表达主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儿童文学作品,这些较为符合学生的心理,而且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多变,学生很喜欢,而且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亲近阅读的兴趣。最后,对于一些爱钻研和思考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读一些科学和历史类的书籍。

而且这些书籍,老师只推荐种类,不提供书名,让学生自己去找来,然后让老师来鉴定能不能读。这就给了学生的一个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主地去决定自己要读什么。

2、晨昏忧乐每相亲——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扩展学生课外的阅读面,并对各个年级的阅读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多种课外阅读的方法。著名语文教育家徐特立也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之成为一种习惯的前提。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1)指导写读书笔记,可以记的内容有:语文基础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2)指导记录的方法:A、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划出优美或重点的词句(这种方法只能用于自己的书籍上);B、做好批注。在你读后有感受的地方,用一句或几句话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3)任何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监督,所以在习惯养成初期我要求学生在第二天上交并认真检查。对于做的好的,和读得快的,要给予表扬,以起到示范的作用。(4)让学生将自己读过的书的名称写到名单上,张贴在班级中显眼的位置。并告知学生期末时会选出读书既多又好的同学为“读书之星”。当以竞赛的方式来出现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现在班级里学生读书已蔚然成风。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去掉了检查的约束,他们也会在自己课余的时间,将自己的喜乐在书中找到寄托,到那时,读书也就不再是一种要求,而是生活的一种必需,一种习惯。

阅读是一种能力,它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和他人的知识,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潜能和素质的发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笔者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遗余力地贯彻阅读这一宗旨,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打好基础!以上为笔者在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肤浅的理解和体会,不当之处,还请多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传统语文教什么》,《小学语文教与学》第3期。

3、王易,《各国语文教什么》,《读者》2011年第1期,4、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天津教育出版社。

下载三年级语文教后记(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语文教后记(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 学”课题成果参评 “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案例 情满潜江 湖北潜江园林四中陈秋凡 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潜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感知潜江的风土......

    语文教 学工作计划

    一、 学生情况分析一、学情分析:全班有学45人,其中优秀生6人他们阅读能力强,基础知识牢固,写作水平较高。差生8人,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阅读写作差,优秀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毕业论文致谢语 后记

    致谢 桂子求学,三年时间,转瞬即逝。从最初进入师范名校的激动,到沉静之后的 学业压力,到毕业前经受求职的一波三折,这期间,幸遇太多同窗友人的帮助、良 师的指点以及家人的支持。......

    语文教组工作总结(交教导处)

    小学语文组工作总结 在全体语文教师密切配合下,我组以新《课程标准》和学校总体工作为指导,认真总结、反思,深入探索课堂学习的有效途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

    学前班语文教的学论文

    学 校 工 作 总 结 (2014 —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玄武名林小学 2015.01.27 1 本学年,在上级领导的领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团结协作和努力拼搏下,我校坚持“德育为首,以人为本,质......

    一年级语文教情学情分析

    一年级语文教情学情分析 教情分析: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积累习惯、迁 移习惯,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写字教......

    小学语文教常用歇后语练习题

    小学语文教常用歇后语 砌墙的砖头-- 千里寄鹅毛—— 猪八戒照镜子—— 徐庶进曹营—— 秋后的蚂蚱——十五个吊桶打水---- 丈二的和尚---- 芝麻开花---- 姜太公钓鱼----竹篮......

    九年级语文教情学情分析

    九年级语文教情学情分析 吴起二中 张宝玲 本次期中考试试卷结构合理,既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注重对综合运用能力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同时,试题能根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