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设想:
1、朗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这篇文章诗意盎然的优美散文,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迸发出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要在反复“读”中用心去体会。
3、本文抒情性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所以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简驭繁,扣住“十三岁的际遇”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精彩语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4、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二、揭示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三、检查预习
穹窿(qi6ngl6ng)
涉足(She)
徜徉(chang yang)
絮语(xu)
犀利(xi)
安恬(tian)
撷取(xie)
惆怅(ChouChang)
沉淀(dian)
呜咽(ye)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i):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2、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五、概括文章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一)思考: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
1、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用两个最能体现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
7岁的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10岁的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岁的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16岁的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
明确:七至十六岁的生活:
7岁
初知北大
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
向往
10岁
初见北大
固执地扭过头
自信
13岁
进入北大
没想到这么快
自信
16岁
感悟北大
不胜凉意
茫然若失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二)1、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2、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3)北大的什么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对她的影响是什么?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3、学习课文第10----12段,思考:
(1)她喜欢北大的哪些人,她看到了什么?
(2)朗读10、11段
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
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
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赞颂北大、抒发深情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B、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3、摘抄田晓菲的《露》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
1、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2、学习写作技巧(巧用表达方式)
二、复习导入:思考:
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
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
3、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4、“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5、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三、品味精美语句
1、学生交流,合作归纳:①排比句(略)好处:
②比喻句(略)好处:
③拟人句(略)好处:
2、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明确:(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第一部分:⑴“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
⑵“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⑶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第三部分:⑷“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
3、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我渴望
___________,渴
望
_________________,渴
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归纳小结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2、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
提问后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3、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北大图书馆 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
“我”与北大————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
略写: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详写: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4、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明确: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五、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六、真情告白: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补充资料
一、田晓菲近况
田晓菲在哈佛(节选)
张维攻
在波士顿,在美国最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我见到了从天津走过来的田晓菲。
9岁的田晓菲两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受聘于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
……
整个波士顿在大搞城市建设,公路改建、机场扩建、填海造地,田晓菲在这里读书工作了10年,觉得这个古老的城市建设起来没个完。田晓菲说哈佛给她的印象却一如从前,“那就是我读研究生时住过的楼”,在哈佛校园,她如数家珍般说起每一座教学楼,说起每一个可供游人参观的景点,特别是走过那座古老雄伟的独立战争纪念大教堂,告诉我,我们的江泽民主席曾在那里发表过演讲。她说,哈佛的博物馆不可不去,因为那里不仅珍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化石和珍稀矿藏,最为独特的是百多年前一个工匠发明的“玻璃花”,用这个工艺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绿叶举世罕见。有意思的是,田晓菲来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她在她的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学办公室里,在她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的教室里,她的话就更多了。“这里的教学方法和国内的大学不大一样,开放与研讨的氛围更重些。”晓菲介绍说。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
田晓菲14岁从天津市第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晓菲供职的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骄傲的一个系。这个系以哈佛的名义乃至美国的名义深深地汲取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与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摘自中国校园网
二、北大学子谈北大
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全校朗诵比赛,题目叫《我生活在波涛翻腾的海洋》。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唯大海才能比拟。三十多年了,这感觉仍然时常被唤起,并洗涤着我身上某些狭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宽容些,更宽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岁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会离开这里,但那条无形的纽带是不会断的。
(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
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怀疑的原因。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不少记者希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问,我从来都是答非所问,转而介绍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不承认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乃至赞许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得意的神情——那与其说是夸耀,不如说是承担。
比起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庄严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进燕园,你很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生动的“少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少年气象”,既属于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气韵生动的校园文化中,你不会因此而摆脱人生的众多困惑,却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这虚空与烦恼的精气神儿——这正是北大真正诱惑人的地方。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2、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3、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教学重点] 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对北大的深情,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教学难点] 创设情境,品味诗化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重难点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重在抒写一种心境和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北大的深情。在学习本文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蕴含的深情。
《十三岁的际遇》诗化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对多数初一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把握的。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品味语言,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思路,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教学设想] 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将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情。第二课时主要是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把精彩的语句逐一找出来加以体味,作深入的思考,并在全班交流,老师可做适当的点拨和小结。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语句,在读中把握感情。文章中提及的北大对作者的影响,则可以让学生先划出相应的语句,在讨论后归纳出要点。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课题《十三岁的际遇》导入课文,让学生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二、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北大的向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自读课文时,思考:
1、“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
“我”是七岁那年从抽屉里翻出的一张泛黄的照片中第一次知道北大的。
2、“我”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不看呢? 因为我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3、刚入校的田晓菲和两年后的她有什么变化吗?
刚入校时,“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爱好,此刻,入校两年后的秋天,“成熟的季节”,感到“不胜凉意”,见新生而似乎“茫然若失”,实质上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4、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对“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北大的图书馆对我的影响最大(6—9段)。北大的人,即北大的同学和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10—11段)。
5、“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北大的人从而形成的对北大的评价是:
“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概括:北大拥有纯洁的真理之光,清新自由的气氛,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与这样的北大在整整两年的时光里朝夕相处,使“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我眼前,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我”“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6、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 2 舟。”
“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前一节诗与后一节诗同中有异。前一节诗强调了“没有什么使我停留”,意为成为我生命中一部分的北大也不能使我停留。后一节诗更着眼于“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也就是说我没有什么优势和客观条件,我还是“一只不系之舟”。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作者运用不系之舟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依偎北大,热爱北大,又必然要离开北大,去发现新大陆,去海洋深处撷取最灿烂的珍珠这样的复杂而深邃的思想感情。
四、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五、合作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田晓菲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骄傲”。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入学之初的誓言“骤然苍白无力”,“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她回忆起1983年青岛夏令营发生的往事,一个小女孩在田晓菲与领队老师面前因知识浅薄而抽泣。
3、北大的什么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对她的影响是什么?
北大的图书馆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使她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4、课文中说:“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难道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划出描写学生和老师的语句)“读”是品位欣赏的意思。她读出了北大人的精神魅力:北大的学生专注、敏感、犀利、纯洁、生机勃勃,北大的老师虽风格各异,但都诚恳、严谨治学。
六、课堂小结:对照板书,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7岁 初知北大 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 向往 10岁 初见北大 固执地扭过头 自信 13岁 进入北大 没想到这么快 自信 16岁 感悟北大 不胜凉意 茫然若失
北大图书馆 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
“我”与北大————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
七、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2、完成课后练习一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本文优美淡雅、充满诗意的语言。
2、进一步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及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读课文,理清了文章思路,体会了作者与北大之间的深厚感情,那么文章表达了作者与北大之间怎样的感情呢?
二、出示目标
1、体会本文优美淡雅、充满诗意的语言。
2、进一步感受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学习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明确:(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⑴“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⑵“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这些语句流露出作者稚气十足的自信,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⑶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
⑷“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回报北大的心愿。
⑸“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作者以水上航行为喻,形象地描述和赞美北大。风景,这里比喻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河,比喻北大前进的轨迹;船客,比喻北大的学生;舵手和船工,比喻北大的老师。通过让学生对以上句子的赏析,师生可以做出这样的归纳:文章综合起来就是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回报北大的一片情意。
2、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明确: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四、小结延伸
本文作者是个天才少女,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明确:我们虽然难以跟她相比,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对创造的渴望。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五、课后作业
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3、真情告白: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教学后记] 6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苏教版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课前学习】
●为你提供资料
1.介绍
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 文学 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2.背景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请你完成任务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óu chàng(惆怅)安tián(恬)xié(撷)取
bìng(摒)弃 积zǎn(攒)qiáng(樯)橹
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目不转睛 白驹过隙 弹指一瞬
B.茫然若失 津津有味 小心翼翼
C.一视同仁 谈笑风声 不折不扣
D.曲径通幽 耳目一新 无忧无虑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排比)
(2)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比喻)
(3)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着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拟人、排比)
用心
爱心
专心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
1.能深刻认识北大的精神魅力。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3.能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学生回答)13岁的田晓菲已经是北大的学生了。她是个早慧型的人才,4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走近北大和田晓菲
1.作者在13岁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幸运的事情?
(答案提示:考取北大。)
为什么作者认为考取北大是一种机遇、时运呢?北大究竟是怎样的一所大学呢?
2.仔细阅读文章,把有关介绍北大特点的语句用直线画下来。关键词语下面加着重号。
组织学生介绍北大,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回答出北大的两个特征,但要紧扣书本有根据地回答。学生回答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
(答案提示:
校园风景秀美——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秋天有柔软的遍地落叶、冬天的湖面会冰冻。
藏书量大,是知识的海洋——图书馆有400万册藏书。
学术氛围浓厚——追求真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北大的学生——敏感、纯洁、言谈犀利而机智。
北大的老师——有个性,风格各异,都很亲切。
北大是河,老师是舵手和船工,学生是船客。
小结:北大不仅风景优美,更是一所充满精神魅力的培养人才的摇篮。
过渡:同学们,你们向往进这样充满魅力的高等学府吗?那么要具备怎样的资质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呢?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田晓菲是怎么做到的。
3走进作者美丽的精神世界
(1)田晓菲在几岁的时候写成了本文?
(2)16岁就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来,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认真阅读文章结合相关语句回答。用黑色波浪线划出相关语句,关键词语下面加着重号。要求能紧扣书本讲出三点。
(答案提示:
有远大志向——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进入北大后,觉得自己是不系之舟,终会离开北大,去追求下一个理想。
自信——从未怀疑过我能成为北大的学生。
浪漫——下雪时在冰冻的湖边欢笑。
敏感——老生看新生,心中茫然若失。
理智——面对北大的400万册图书,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爱读书——常在书架间徜徉。
有探索与创造精神——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善于欣赏别人——喜欢读北大的人。
热爱老师——北大老师的肖像,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
热爱并感激学校——北大是河流,老师是舵手和船工,学生是船客。
用心
爱心
专心 情感丰富——最浓最浓的诗行。留恋北大,依依不舍。
诗才超人——不系之舟的诗行。)
4追溯作者有才华的源头。
(答案提示:有良好的阅读、写作等习惯。)
小结:同学们要想让自己变得优秀,要想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那么现在起你们就得拿出实际行动来,努力看当年的田晓菲看齐哦!
三、课后作业
在文中用红色波浪线划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段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作者的真情实感,说说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感情。(每人至少找出两处,批注在书上)
第二课时
一、领悟感情
指导: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段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作者的真情实感,说出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感情。
学生朗读、交流。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评价活动。Iaoda了
教师小结:
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依恋和怀念之情。
二、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回顾了
表达了
三、拓展迁移(联想造句)
1.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
用心
爱心
专心 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 __ 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 ___ _,不再是_ ______ _______,而是________ _____ _ ___。
2.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 ,渴望 ,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真情告白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课后学习】
● 水平自测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不过,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为了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珍藏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幼稚又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那么,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我只要像当初一样,在老朋友般的三十五楼下小立片刻,那么我相信,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用心
爱心
专心
1、“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诗中的“玫瑰”、“绿荫”、“宁静的港湾”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的种种舒适、安乐的诱惑
2、“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有什么关系:
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
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3、说北大“是师长”是因为北大给“我”知识,给我追求真理的勇气,“是朋友”是因为北大自由清新,我与他朝昔相处,“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是因为 “我”与北大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4、最后一节既是对北大表达自己美好的 祝愿,也是对北大倾诉自己永远的 思念。
用心
爱心
专心 6
第四篇:江苏省宜兴市伏东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2.8《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
十三岁的际遇
一、导入:解题入手。际遇,机遇,时运。在文中指作者被北大破格录取。十三岁,一个充满幻想、充满希望的年龄,十三岁的我们迎来了了美好的初中学习生活,而十三岁的田晓菲已踏入了令多少学子神往的殿堂—北大,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通读
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和北大已经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两年中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感悟到的、积攒下的有很多很多,她选择哪些内容来抒写她对北大的深情。
缘起:七岁的梦想→十岁的自信→十三岁的际遇→十六岁的回顾 缘中:近乎绝望(渺小、自卑)
北大的书 ↓
沉静、安详、愉悦(自信、充实)
北大的学生
北大的人 北大的精神:科学 民主 进取 创新
北大的老师
补充:1917年,一代教育家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开创了北大新风气。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他招聘北大的老师不问年龄、学历,发表了多少文章,只问他的学问,他聘请还没取得博士学位的27岁的胡适、24岁的梁漱溟为北大教授,他聘请中学教师钱穆、只有中学毕业的顾颉刚为北大讲师,校园内既有拖着长辫子的以辜鸿铭为主的复古派,又有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主的新派人物,他们针锋相对,进行着白热化的思想斗争,但北大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谁。这种“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学术至上”的理念,成就了大学之“大”,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之后蒋梦麟、胡适、马寅初等校长将这一传统和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在这样的传统和精神的烛照下,才有北大学生的专注入迷、犀利机智,才有极具个性、极具才情的北大老师,才有北大清新自由的氛围。
缘续: 为北大作贡献
不系之舟 与北大血肉相连 一唱三叹
梦回北大
深情:渴望、热爱、感激、依恋、报答
渴望飞翔、渴望创造 顺序:过去——现在——未来
四、美点赏读
作者将她对北大浓浓、深深的情倾注于笔端、洋溢于字里行间,选出你认为最具深情、最能扣动你心弦的句子,与大家分享。
五、选点诵读
如此饱蘸深情的笔墨,如此灵动且诗意盎然的语句,就让我们激情背诵其中的一到两处吧。
六、疑点深读
今天我们欣赏了作者满怀深情谱写了一曲对北大爱的恋歌。
在个人质疑的基础,小组讨论,推选出你们小组认为最有质量、最有价值的一到两个问题.七、结语:齐读小诗
愿我们我们每一位同学能拒绝诱惑,不安于现状,永不停息地去追求新的发展、新的高度。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写写帮推荐)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学习目标:
能通读课文,理清结构,学会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预习检查
1.读课文,正字正音。
尘缘(yuán): 涉足(shè): 徜徉(chángyáng):
犀利(xǐ): 安恬(tián):撷取(xié):
沉淀(diàn): 绅士风度: 茫然若失:。白驹过隙(Xì):
2.细读课文,研习思路。(1)课文的结构层次:
问题
一、文章写到了哪几个年龄?哪里集中写“十三岁的际遇”?
明确:7岁的梦想 10岁的信心
13岁的际遇
16岁的回顾
(三年级的老生
16岁的生日)13岁的际遇(6-12)
第一部分(1—5):写作本文的缘起。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向往北大)
第二部分(6—12):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进入北大)
第三部分(13-17):“我”是不系之舟,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回报北大)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分别赞美了什么?
明确:“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A北大的图书馆
B北大的人:写同学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气,横溢的才华,敏锐的思想;写老师的治学,为人,育才;
(3)作者怎样评价自己的北大生活?
浸透汗水、泪水与欢笑——两年来的充实时光。
(4).本文结构自由,内容纷杂,主旨含蓄,众多内容是靠什么统领于一体的?
明确:作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是统领全文所有内容的一条感情线索。(5)第三部分表达什么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明确:对北大的深情,渴望为北大做贡献。
(6).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
三、练:选出自认为精彩的句子大声朗读,并作赏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修辞的妙用。
二、学、讲
(一)精读、挑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1.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分析:
这是文中一个精彩的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仅写出了北大的丰富,也写出了北大精神与学术的流动;把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老师比作“舵手与船工”,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富有意蕴。
(答案:从大建校到现在,再到未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北大莘莘学子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
2.在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仔细体味)
明确: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的意思是:作者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这个比喻坚定无悔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进取的雄心和建功立业,报答母校的情怀
3.本文以“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作结,有什么作用?
明确:流露了“我”对“湖光塔影”的无限依恋之情,与七岁时所见照片中的“湖光塔影”相映生辉。首尾遥相呼应,意味深长。(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
(二)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三、练习:
(一)、给加点粗注音
穹隆
呜咽
涉足
倘佯
絮语
犀利
凝重
安恬
撷取
惆怅
沉淀
白驹过隙
绅士风度
(二)、用课文中的词或句子填空。
1)我渴望生活,渴望
,渴望 ,渴望
2)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
……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学生特有的,言谈的 与,精神壮态的。
(三)、本文作者
,本文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
周年而作的,当时她年 2 仅
岁。
(四)、巩固拓展
1.9段中“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运用了什么修辞?语序能否颠倒?说明理由。
2.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它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3.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明确:
1、排比。语序不能颠倒。这个排比展示了“我”的成长与成熟,表达了“我”对自己进步的喜悦,对北大的感激之情。思想的成熟过程是不能颠倒顺序的。
2.比喻。作者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把向往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波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教工比作舵手和船工,形象生动地形容了北大老师们对学生们的教育和培养,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感动之情。
四、作业:
写自己“十二岁的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