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备课资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2.积累词语,学习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1.体味文章中精彩的语句语段,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2.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学生回答)13岁的田晓菲已经是北大的学生了。她是个早慧型的人才,4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把握课文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读下来,再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画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2.读完第一部分,大致理解一下这一部分表达了什么内容。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7岁时的 10岁时的 13岁时的 16岁时的
2.学生自由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生活两年产生了哪些感受? 3.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1)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作者又从北大的人的身上读出了什么?
(2)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1)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明确:赞颂北大、抒发深情,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
(2)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13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一、学生交流,合作归纳
1.排比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2.比喻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3.拟人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二、联想造句
1.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 __ 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 ____,不再是_
______ _______,而是________ _____ _ ___。
2.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 ,渴望 ,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明确: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四、真情告白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资料宝藏】
1.田晓菲简介
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1971年生人。5岁习古诗,少年时期,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田晓菲曾以与天俱来的才情与聪慧,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仅有13岁的田晓菲,已出版两本诗集。
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2000年,田晓菲受聘于哈佛大学东亚系执教至今。她曾有小说、散文、文学评论、诗集等作品发表及出版;此后又有译作《后现代主义与通俗文化》、《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等。秋水堂是田晓菲在波士顿居所书斋之名。2.田晓菲近况
田晓菲在哈佛(节选)
张维攻
在波士顿,在美国最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我见到了从天津走过来的田晓菲。
29岁的田晓菲两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受聘于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
„„
整个波士顿在大搞城市建设,公路改建、机场扩建、填海造地,田晓菲在这里读书工作了10年,觉得这个古老的城市建设起来没个完。田晓菲说哈佛给她的印象却一如从前,“那就是我读研究生时住过的楼”,在哈佛校园,她如数家珍般说起每一座教学楼,说起每一个可供游人参观的景点,特别是走过那座古老雄伟的独立战争纪念大教堂,告诉我,我们的江泽民主席曾在那里发表过演讲。她说,哈佛的博物馆不可不去,因为那里不仅珍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化石和珍稀矿藏,最为独特的是百多年前一个工匠发明的“玻璃花”,用这个工艺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绿叶举世罕见。有意思的是,田晓菲来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她在她的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学办公室里,在她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的教室里,她的话就更多了。“这里的教学方法和国内的大学不大一样,开放与研讨的氛围更重些。”晓菲介绍说。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
田晓菲14岁从天津市第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晓菲供职的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骄傲的一个系。这个系以哈佛的名义乃至美国的名义深深地汲取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与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摘自中国校园网)3.田晓菲—— 魅力人生我自创(节选)
初识田晓菲,是在许多年前。那时的我,惊异于她写诗的聪慧与才气,更感叹于13岁的她竟可以踏入北大的门槛。于是,即便许多年后当我也踏入了那道门后,“田晓菲”依然是心底遥远而笼罩着神秘光辉的一个梦。
2004年夏,亚运村五洲宾馆云集了来自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大家就“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进行对话与交流。在这里,我意外地见到了陪同丈夫宇文所安前往论坛的田晓菲,并有幸与她促膝长谈。
尽管早已耳闻田晓菲在前一天的论坛上力辩群雄,英姿飒爽的风采,我依然难抹心底少年时就建立起来的关于她的印象:她应该是有着智者的灵气与聪慧,还应该有一点点诗人的敏感以及柔弱。直到真正见面,这一印象才被彻底改写。
按响了田晓菲房间的门铃,伴随门打开的是一串爽朗的笑声,火红的长裙、赤足,田晓菲的热情扑面而来,更让人为之惊讶的是她那两道浓黑的眉,透着果敢与韧性。我不由生出这样的疑问:这是田晓菲吗?
我的脑海中依稀浮出田晓菲的经历:1985年经过北大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老师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仅有13岁的她,以与天俱来的才情和聪颖,已出版两本诗集。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于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沉浸在古典文学的蕴涵中
话题自然直奔她目前的教学与研究。田晓菲现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主攻诗歌方向。谈起这一兴趣的形成,田晓菲告诉笔者:中国历史上有三个阶段:魏晋、晚明和文革时期,从文化上看都是很有意味的,而按一般的想法这三个阶段都是乱世,文化上比较荒芜,其实不然。魏晋、晚明在文化上都很有创造性,文学成就辉煌。田晓菲特别强调梁朝:“我觉得梁和南朝的陈、齐非常不同,它的历史整整蔓延五十年,时限相当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总和。但传统文学史对其评价偏低,认为这是一个贫弱、苍白的时期,事实上并非如此。
谈到关于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时,田晓菲坦言:我们确实失去了很多东西,留下来的比较少。“但跟陈、齐比较起来,梁朝的资料已经很多了。而且,比如说我们一直很推崇陶渊明,但他留下来的诗文总共不过一百五、六十篇,而梁景文帝一人留下来的诗,就至少有二百五十篇以上,尽管这其中许多是碎片和片断,但从数量上看还是很充足的。”田晓菲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饶有兴味的体悟,这些均会反映在她将要问世的关于梁朝宫廷文化的著作中。“我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新的阐释,注意到一些前人未曾关注的东西,我尤其喜欢梁朝的诗歌,觉得具有一种特别的美感。”田晓菲如是说。
从未远离诗歌
在人们的记忆中,田晓菲这个名字自然是和诗歌联系在一起的,而事实上,她也从未远离过诗歌。谈起最初对诗歌的兴趣,田晓菲坦言是家庭的影响和一点点生来的天赋。由于父母都从事文字、文学工作,从小田晓菲就喜爱读书,而家中的藏书则成为她阅读的宝库。除此之外,父母的引导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她饶有兴味地回忆了家中每逢周末的诗歌比赛:那时,家中的书卷气很浓厚,父母与孩子们一同写诗,然后认真地进行评选。“我的父母都很民主,对孩子没有家长的威严,从不进行体罚。”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田晓菲俨然一个乖巧、热爱学习的小女孩,也难怪她的母亲会经常跟人抱怨,说田晓菲常呆在房间里几个小时
读书,不肯出去玩。
当谈及近况时,田晓菲坦言自己现在还写诗,零散地发表了一些,近几年没有结集出版。当问到在接受了系统的文学训练后,是否对诗歌创作产生影响时,田晓菲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创作风格自然会改变,但不一定与文学训练有必然联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一个人的人生经验、体会和感觉都是不一样的,这其中可能和阅读也有关系,而我并没有自觉地去注意。”
中文系可以培养出作家吗,学者们对此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对此,田晓菲有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如果没有灵感和才气,不喜欢写诗,是无法成为诗人的,但并不是说中文系毕业的人一定不能成为诗人和作家。
研究也是一种有诗意的创造
学者的严谨和诗人的灵性,似乎是一对天生的矛盾,而在田晓菲身上,这两者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谈起学者与诗人的差别,田晓菲认为,没有必要把这两者截然对立起来。虽然文学创作不同于学术研究,写散文和学术论文的风格、路数都不一样。“但是,就古典诗歌而言,我常常觉得研究也是很有诗意的一种创造,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美。”相对于严谨、枯燥的学术考据,田晓菲更喜欢在考证材料的基础上,揭示古典诗歌、文字的美。“如做不到这样,古典诗歌研究对我而言就没有太大意思了。每当我具体分析一首诗歌时,我总希望能把它的美传达出来。我觉得这种研究和我写诗、喜欢诗是结合在一起的。”
也许正是因为钟情于古典文学内蕴的美,田晓菲认为现今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古典文学研究“有时候太理性”了。“很少见到研究古典文学的人很激动地讲述一首诗为什么美,我觉得大家应当更多地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这也是古典文学研究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所在。”
西方有一句古话说:过去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古典文学,不仅是外国人觉得很遥远,其实就是当代的中国学者,与古典文学之间也有一种不可否认的文字障。在经历了文化环境、欣赏趣味的很大变化之后,现在人如何回到遥远的古代、去欣赏它?田晓菲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古典文学学者不应该与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截然对立,壁垒森严。“这样太保守了一点,等于是给自己画地为牢,最终古典文学只能属于几个学者,对当代的文学和文化生活毫无意义可言。我特别希望能从更狂阔的视野来看待古典文学研究。”
聪明是不值钱的
作为一个诗人,才情在田晓菲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她本人对此的理解却着实出人意料:我认为对于一个学者最重要的是勤奋。她举例说,自己跟丈夫宇文所安工作起来都是很投入的,“我们每天都工作10-12个小时,如果不是这样,我们觉得一天很浪费”。在远在太平洋西岸的家中,田晓菲与宇文所安一人一间书房,“如果我们在一间书房,就会互相说话,无法工作了”。田晓菲与身旁的丈夫相视而笑。
“人们常说要安于寂寞,但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学者是不会感到寂寞的,因为做学问本身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我们非常喜欢自己做的事。”田晓菲的言语中透着一种强烈的感情,同时她对学术积累也有很深的感受:“我和所安都很喜欢扎实的基础,进行大量资料考证,然后结合深刻的视角、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这两者缺一不可,尤其是知识的积累,如果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心学术,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
“中国古典文学资源非常丰富,即使是一个历史时期,资料也浩如烟海。进行文学研究不仅要看文学资料,还要看史料,正所谓文史哲不分家。” 田晓菲甚为重视积累自身宽厚的文化背景,同时她坦言自己是一个对诗和文字比较敏感的人,喜欢逐字逐句的细致阅读。“当然,研究古典文学,才情很重要,但如果没有10个小时的积累,才情就没有什么用处。”宇文所安对此也持相同的看法,他的父亲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常告诫自己的儿子:聪明不值钱。“聪明的人很多,但最终能用聪明创造成就的人很少。”这一观点激励宇文所安不断勤奋工作,同时也成为与田晓菲的共识。
中国文学研究在哈佛
田晓菲与丈夫共同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她向笔者介绍了哈佛大学的古典文学研究情况。在东亚文学系,中外学者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1,“中国文学应该得到世界上更多人们的喜欢和研究,不能只是中国人教给中国人自己”。谈到中国大学与哈佛的最大不同,田晓菲感触最深的是:“在美国教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常有一种危机感。”而这种紧迫感正来源于中国与西方大学建制的不同。“中国学生的系别、专业是经过分配的,保证每个老师有一部分学生,学生数量跟与老师的教学质量没有直接关系。”而在美国则截然不同:一个老师如果上课没有经过精心准备,讲得不够精彩,不能吸引学生,那么他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少;同样,一个系如果不潜心经营,同样面临消亡的危险,因为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自由选课的基础上的。
在美国,每个大学中国文学的研究情况也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比如哈佛中文系80年代初只有两个老师,现在已扩展到七八个教师,在美国算是规模非常大的,学生也很多。田晓菲向笔者介绍了中美大学的另一点重要差异:在美国大学每个教授都有权利、义务参加系务,招聘学生,而系主任只是所有教授的代表。田晓菲认为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系内的每个人都会为此投入很大精力,因为如果不好好工作,整个系的地位就会在学校下降。另一方面,教学和研究得到了紧密结合,一旦有教学危机,不仅教师、整个系的存亡都会密切相关,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国内大学的制度则不同,每个系的学生数目是固定的。虽然一些学校对自由选择专业及课程进行了积极尝试,但却出现了学生严重不平衡的结果。作为长期以来密切关注着中国大学的教改的学者,田晓菲对此表示了深切的忧虑,同时她认为自由是相对的,大学的发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古典文学界中女性声音的缺失
从诗人到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到大洋彼岸的异域,田晓菲带着朗朗的笑声一路走来。身为女性,她对于自身的性别身份也颇多感触。
“20世纪的中国国学大师,没有一位是女性。”田晓菲一语惊人。在看到这种社会现实的同时,她不失学者的冷静与睿智,“我很同意来自台湾佛光大学的龚鹏城教授的话,我们应该批判那种简单化的女性主义,认为历来是男性欺压女性。事实上,阶级和身份在这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她以传统社会为例,社会阶级比较高的女性,同样会欺凌男性,并且包括与她同性别的人,一个女主人绝不会对待她的女仆像姐妹一样。田晓菲认为,简单的女性主义会把男女分成两个阵营,形成一场关于性别的战争,一点好处都没有,同时对男性也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但她同时认识到,这种划分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必要的,比如为了争取女性的独立,美国60年代开始的妇女解放运动。
“中国古代历来有歌颂女性、尤其是才女的传统,包括男性也很赞赏他们,从李清照到明清女诗人,她们吟诗结社,出版诗集。现当代也有很多非常有成就的女诗人、女作家。”但更令田晓菲关注的是,经学、史学的研究在传统上是没有女性涉足的,即便她们做过一些评论,也比较零散,没有一本系统著作。“在美国的史学研究界也是男性占主导地位,这是一种社会大气候,并不是女性本身问题。”田晓菲还提到近年女性找工作所遇到的不平等待遇,她说:“以前受革命话语的保护,国家分配,男女的工作机会平等。现在自由开放了,不仅在学术圈,在任何工作领域,女性都受到了变相的歧视。”
在所研究的古典文学领域,田晓菲尤其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都有一些成功的女性学者,而在古典文学界,很少见到女性。”田晓菲的话语中充满忧思。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女学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我们应该更好地探讨这种文化现象背后深刻的历史、社会原因。”
4.北大学子谈北大
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全校朗诵比赛,题目叫《我生活在波涛翻腾的海洋》。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唯大海才能比拟。三十多年了,这感觉仍然时常被唤起,并洗涤着我身上某些狭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宽容些,更宽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34年的岁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会离开这里,但那条无形的纽带是不会断的。
(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
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怀疑的原因。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不少记者希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问,我从来都是答非所问,转而介绍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不承认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乃至赞许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得意的神情——那与其说是夸耀,不如说是承担。
比起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庄严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进燕园,你很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生动的“少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少年气象”,既属于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气韵生动的校园文化中,你不会因此而摆脱人生的众多困惑,却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这虚空与烦恼的精气神儿——这正是北大真正诱惑人的地方。
(陈平原《北大人的精气神儿》)5.田晓菲诗两首
关于清晨
清晨,有雾的清晨 栅栏边的孩子 用露水一般的目光 凝视过路的人 过路的人裹着黑大氅 帽沿拉得很低,很神秘 从蛇一样蜿蜒的路上 匆匆地走了过去 那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清晨 孩子站在栅栏边 目送过路的人
而多少年以来,多少年以来呵 在夜里,在黑色的大氅下面 孩子清凉的目光宛如露水 降落到过路人孤独的梦中
关于夜
夜里,我做了个有关你的梦。梦中,我被反锁进
一个没有家具与地毯的房间。没有壁纸,没有吊灯,也没有 插座或开关。
如果打开窗子,看到的只是 另一个完全相同的房间。但我终于在一堵墙上 找到了一颗摇摇欲坠的钉子,我知道那就是你—— 虽然我不会背叛你的缄默—— 我只是走过去,把身上深黑的囚服 脱下来挂在钉子上,然后便如释重负地 倒地酣眠。
第二篇:河南2003年七年级第4单元第8课_《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准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
这是一位十六岁的北大学生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回顾了自己在不同年龄段对北大的感受和理解,重点描述了北大图书馆和北大人,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自己哪几个年龄段、选取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生回答后师总结:文章用空行隔开为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先写了自己的七岁的梦想,十岁的信心、十三岁的际遇、十六岁的回顾,接着回忆介绍了北大图书馆和北大人,最后一再表示要作“不系之舟”,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告慰北大。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依恋和感动,同时也表达了渴望取得更大成绩来回报北大的愿望和深情。)[要点精析]
一、知识与技能
1、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一些非常见的字词
尘缘(yuán):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社会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涉足(shè):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徜徉(chángyáng):安闲自在地步行。犀利(xǐ):(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安恬(tián):安详恬静。撷取(xié):摘下,取下。
沉淀(dià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ì):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一、过程与方法 1.课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后来作者分别赞美了哪些人以及他们的特点? 明确:“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写同学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气,横溢的才华,敏锐的思想;写老师的治学,为人,育才;写“我”两年来的充实时光。
3.本文结构自由,内容纷杂,主旨含蓄,众多内容是靠什么统领于一体的?(分析 本题旨在要求学生梳理全文的线索,可结合文章结构的分析来思考。)明确:作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是统领全文所有内容的一条感情线索。5.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在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分析: 这是文中一个精彩的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仅写出了北大的丰富,也写出了北大精神与学术的流动;把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老师比作“舵手与船工”,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富有意蕴。
(答案:从大建校到现在,再到未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北大莘莘学子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
2:在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仔细体味)
明确: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的意思是:作者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这个比喻坚定无悔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进取的雄心和建功立业,报答母校的情怀。3.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课程资源]
作者简介: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地家长的引导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地初中时出了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时,地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 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接下来,她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1987年),也就是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
背景材料: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为此,80年代部分名牌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教学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破格招收品学兼优、有超常自学能力的少年大学生以加快人才培养,所以13岁的田晓菲有幸于1984年进入北京大学少年班学习。
相关田晓菲的童年生活还可读田晓菲的《童年琐忆》来了解。[学法指导]
1.在田晓菲的身上,展现了当代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风貌;学生可联系自己,找出自己的差距,端正学习态度,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为建设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学习时应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主。学生可以先默读一遍课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同时将生疏词语和需要积累的好词画出来,然后自己查字典解释这些词语,最好抄在本子上作为积累。第二遍应出声朗读全文,注意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后可通过跳读,搞清文章结构线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完成课后训练习题。本文词汇丰富,一些词语学生较为生疏,可让学生做一个词语卡片或词汇收集本,使学生养成积累词汇的好习惯,以期逐渐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
2.要回答〔要点精析|过程与方法|第三题〕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写作•口语]
课文为什么以大量篇幅回忆自己对北大图书馆和北大人的感受?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对自己所在学校的认识和感受。
〔分析 : 本题旨在启发同学们思考散文选材的一般特点和技巧。北大,是知识和学术的北大,图书馆是知识的象征,对作者的触动和影响也最深,故重笔写图书馆,作者对北大特有的感情,也能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人是北大的主体和灵魂,作者写老师和同学,实是写北大的精神。在对北大人的描绘中,作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再次得到具体的抒发。学生自由发言,不作明确要求。〕 [妙题妙解]
1、十岁时的小事表现什么含义?文中哪一句话提示了答案? 答:表现“我”对考上北大的信心。第3段“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
2、第四段中“她”指谁?这里人称变换有什么好处?(巧妙的写法)
答:“她”就是作者,即“我”。变换人称可以突破“我”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时间由北大一下子挪到两年前,把空间由“三十五楼下”移到了“结冰的湖面上”,写“我”在两年后回顾两年前的自己。这样写使文章变化多姿,行文活泼。
3、文以“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作结,有什么作用?
明确:流露了“我”对“湖光塔影”的无限依恋之情,与七岁时所见照片中的“湖光塔影”相映生辉。首尾遥相呼应,意味深长。(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评价方法] 随堂测试
一、给加点字注音
穹隆 呜咽 涉足 倘佯 絮语 犀利 凝重 安恬 撷取 惆怅 沉淀 白驹过隙 绅士风度
二、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1)倘徉 例句______ 造句__ __ 2)白驹过隙 例句 造句______ __
三、用课文中的词或句子填空。
1)我渴望生活,渴望,渴望。
2)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 ……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学生特有的,言谈的 与,精神壮态的。]
四、本文作者,本文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 周年而作的,当时她年仅 16岁。引魂灯黑岩歌怨http:// 巩固拓展
一、9段中“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运用了什么修辞?语序能否颠倒?说明理由。
二、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它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三、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四.阅读下面这篇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人们赞美金刚石,常常偏重于_____(ǒu)歌它那眩目的光泽,我赞美金刚石,单单认准了它的“硬”。
②不是吗?你看,正是因为它硬,常常用作高级研磨切割材料;也是因为它硬,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金刚石就更大有用武之地了,许多尖端科学向它伸出了乞求的手。据目前所知,金刚石已被用作原子能工业上的高温半导体器件和散热片。可以预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刚石的用途将会越来越广。
③我赞美金刚石的硬,因为它能借喻革命者一种品质-不向任何艰难险阻低头的品质。因为它耐磨、耐高温,把它制成钻头,钻透钢、岩石等类坚硬材料,要比碳钢钻头、合金钢钻头强许多倍。在它面前,任何坚硬的东西都得低头让路。
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同志具有金刚钻精神。敌人的碉堡不是很坚固吗?董存瑞能够舍身把它炸掉。敌人的机关枪不是很强大吗?黄继光敢于用胸口把它堵住。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不是许多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吗?陈景润敢于向它宣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不正是金刚钻精神的体现吗? ⑤我赞美金刚石,还因为它那“硬”的来历能告诉人们一个很深的哲理:严酷的革命环境能够[甲]无数的革命英雄。金刚石是由一种为普通的元素-碳组成的。只是因为它投身于高压高温的岩浆里,经过煅炼,才得以脱胎换骨,改品易性,变得十分坚硬而光彩夺目,并因此而在大有作为。
⑥我赞美金刚石,还因为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我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亿人民确实要有一种“硬”的精神,要不畏强暴,不险畏阻,勇往直前,“硬”着头皮,大干“四化”。⑦愿金刚石光彩更加______(xuàn)丽,愿金刚石精神永放光华!1.给下面词语的加点(加线)字注音。
①眩()目 ②乞()求
2.按照注音在文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字是()。①_______(ōu)歌 ②______(xuàn)丽 3.在第⑤段[甲]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是()。A.造成 B.成就 C.锻炼 D.造就 4.第②段的“用武之地”在文中准确意思是()。A.使用武力的地方 B.用兵之处 C.显示价值之处 D.发挥作用的地方
5.第④段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及”在文中的意思是()。A.达到 B.得到 C.赶上 D.等到
6.“在它面前,任何坚硬的东西都得低头让路”一句中,“任何”一词可以删去 吗?为什么?
7.下面所列的修辞的方法都出现在第④段的一项是()。A.反复、比喻 B.排比、反问 C.反问、夸张 D.反复、排比 8.划分本段落,正确的一种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9.这篇文章的体裁属于()。
A.写景叙事的记叙文 B.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C.托物言志的散文 D.阐述道理的议论文
明确:
一、排比。语序不能颠倒。这个排比展示了“我”的成长与成熟,表达了“我”对自己进步的喜悦,对北大的感激之情。思想的成熟过程是不能颠倒顺序的。
二.比喻。作者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把向往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波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教工比作舵手和船工,形象生动地形容了北大老师们对学生们的教育和培养,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感动之情。
三、略
四、1、①xuàn ②qǐ 2①讴 ②绚 3.D 4.D 5.A 6.不能 它强调毫无例外,突出金刚石的硬 7.B 8.D 9.C 文 章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写写帮推荐)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学习目标:
能通读课文,理清结构,学会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预习检查
1.读课文,正字正音。
尘缘(yuán): 涉足(shè): 徜徉(chángyáng):
犀利(xǐ): 安恬(tián):撷取(xié):
沉淀(diàn): 绅士风度: 茫然若失:。白驹过隙(Xì):
2.细读课文,研习思路。(1)课文的结构层次:
问题
一、文章写到了哪几个年龄?哪里集中写“十三岁的际遇”?
明确:7岁的梦想 10岁的信心
13岁的际遇
16岁的回顾
(三年级的老生
16岁的生日)13岁的际遇(6-12)
第一部分(1—5):写作本文的缘起。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向往北大)
第二部分(6—12):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进入北大)
第三部分(13-17):“我”是不系之舟,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回报北大)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分别赞美了什么?
明确:“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A北大的图书馆
B北大的人:写同学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气,横溢的才华,敏锐的思想;写老师的治学,为人,育才;
(3)作者怎样评价自己的北大生活?
浸透汗水、泪水与欢笑——两年来的充实时光。
(4).本文结构自由,内容纷杂,主旨含蓄,众多内容是靠什么统领于一体的?
明确:作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是统领全文所有内容的一条感情线索。(5)第三部分表达什么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明确:对北大的深情,渴望为北大做贡献。
(6).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
三、练:选出自认为精彩的句子大声朗读,并作赏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修辞的妙用。
二、学、讲
(一)精读、挑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1.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分析:
这是文中一个精彩的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仅写出了北大的丰富,也写出了北大精神与学术的流动;把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老师比作“舵手与船工”,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富有意蕴。
(答案:从大建校到现在,再到未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北大莘莘学子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
2.在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仔细体味)
明确: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的意思是:作者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这个比喻坚定无悔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进取的雄心和建功立业,报答母校的情怀
3.本文以“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作结,有什么作用?
明确:流露了“我”对“湖光塔影”的无限依恋之情,与七岁时所见照片中的“湖光塔影”相映生辉。首尾遥相呼应,意味深长。(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
(二)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三、练习:
(一)、给加点粗注音
穹隆
呜咽
涉足
倘佯
絮语
犀利
凝重
安恬
撷取
惆怅
沉淀
白驹过隙
绅士风度
(二)、用课文中的词或句子填空。
1)我渴望生活,渴望
,渴望 ,渴望
2)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
……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学生特有的,言谈的 与,精神壮态的。
(三)、本文作者
,本文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
周年而作的,当时她年 2 仅
岁。
(四)、巩固拓展
1.9段中“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运用了什么修辞?语序能否颠倒?说明理由。
2.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它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3.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明确:
1、排比。语序不能颠倒。这个排比展示了“我”的成长与成熟,表达了“我”对自己进步的喜悦,对北大的感激之情。思想的成熟过程是不能颠倒顺序的。
2.比喻。作者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把向往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波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教工比作舵手和船工,形象生动地形容了北大老师们对学生们的教育和培养,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感动之情。
四、作业:
写自己“十二岁的际遇”
第四篇:语文:备课资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人生寓言》 公开课
第8课《人生寓言》教案 平昌县喜神小学 程天生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理解、积累新鲜词语。能力培养点:
1.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德育培养点: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教学重点 :
理解寓言的含义。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课文类型:
课内自读课文 教学方法:
1.自读与点拨结合法。2.延伸积累法。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白兔和月亮》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七、巩固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落难的王子》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
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 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
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九、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 周国平
白兔和月亮
(主题词: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
十、教学后记: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两项创新性学习:一由同学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内的辩论赛,辩题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们快速反应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心旷神怡地赏月
诸神赏赐
接着不安心痛如割 请求撤销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苏教版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课前学习】
●为你提供资料
1.介绍
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 文学 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2.背景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请你完成任务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óu chàng(惆怅)安tián(恬)xié(撷)取
bìng(摒)弃 积zǎn(攒)qiáng(樯)橹
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目不转睛 白驹过隙 弹指一瞬
B.茫然若失 津津有味 小心翼翼
C.一视同仁 谈笑风声 不折不扣
D.曲径通幽 耳目一新 无忧无虑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排比)
(2)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比喻)
(3)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着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拟人、排比)
用心
爱心
专心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
1.能深刻认识北大的精神魅力。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3.能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学生回答)13岁的田晓菲已经是北大的学生了。她是个早慧型的人才,4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走近北大和田晓菲
1.作者在13岁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幸运的事情?
(答案提示:考取北大。)
为什么作者认为考取北大是一种机遇、时运呢?北大究竟是怎样的一所大学呢?
2.仔细阅读文章,把有关介绍北大特点的语句用直线画下来。关键词语下面加着重号。
组织学生介绍北大,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回答出北大的两个特征,但要紧扣书本有根据地回答。学生回答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
(答案提示:
校园风景秀美——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秋天有柔软的遍地落叶、冬天的湖面会冰冻。
藏书量大,是知识的海洋——图书馆有400万册藏书。
学术氛围浓厚——追求真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北大的学生——敏感、纯洁、言谈犀利而机智。
北大的老师——有个性,风格各异,都很亲切。
北大是河,老师是舵手和船工,学生是船客。
小结:北大不仅风景优美,更是一所充满精神魅力的培养人才的摇篮。
过渡:同学们,你们向往进这样充满魅力的高等学府吗?那么要具备怎样的资质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呢?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田晓菲是怎么做到的。
3走进作者美丽的精神世界
(1)田晓菲在几岁的时候写成了本文?
(2)16岁就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来,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认真阅读文章结合相关语句回答。用黑色波浪线划出相关语句,关键词语下面加着重号。要求能紧扣书本讲出三点。
(答案提示:
有远大志向——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进入北大后,觉得自己是不系之舟,终会离开北大,去追求下一个理想。
自信——从未怀疑过我能成为北大的学生。
浪漫——下雪时在冰冻的湖边欢笑。
敏感——老生看新生,心中茫然若失。
理智——面对北大的400万册图书,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爱读书——常在书架间徜徉。
有探索与创造精神——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善于欣赏别人——喜欢读北大的人。
热爱老师——北大老师的肖像,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
热爱并感激学校——北大是河流,老师是舵手和船工,学生是船客。
用心
爱心
专心 情感丰富——最浓最浓的诗行。留恋北大,依依不舍。
诗才超人——不系之舟的诗行。)
4追溯作者有才华的源头。
(答案提示:有良好的阅读、写作等习惯。)
小结:同学们要想让自己变得优秀,要想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那么现在起你们就得拿出实际行动来,努力看当年的田晓菲看齐哦!
三、课后作业
在文中用红色波浪线划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段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作者的真情实感,说说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感情。(每人至少找出两处,批注在书上)
第二课时
一、领悟感情
指导: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段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作者的真情实感,说出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感情。
学生朗读、交流。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评价活动。Iaoda了
教师小结:
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依恋和怀念之情。
二、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回顾了
表达了
三、拓展迁移(联想造句)
1.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
用心
爱心
专心 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 __ 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 ___ _,不再是_ ______ _______,而是________ _____ _ ___。
2.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 ,渴望 ,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真情告白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课后学习】
● 水平自测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不过,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为了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珍藏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幼稚又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那么,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我只要像当初一样,在老朋友般的三十五楼下小立片刻,那么我相信,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用心
爱心
专心
1、“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诗中的“玫瑰”、“绿荫”、“宁静的港湾”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的种种舒适、安乐的诱惑
2、“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有什么关系:
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
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3、说北大“是师长”是因为北大给“我”知识,给我追求真理的勇气,“是朋友”是因为北大自由清新,我与他朝昔相处,“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是因为 “我”与北大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4、最后一节既是对北大表达自己美好的 祝愿,也是对北大倾诉自己永远的 思念。
用心
爱心
专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