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宜兴市伏东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2.8《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
十三岁的际遇
一、导入:解题入手。际遇,机遇,时运。在文中指作者被北大破格录取。十三岁,一个充满幻想、充满希望的年龄,十三岁的我们迎来了了美好的初中学习生活,而十三岁的田晓菲已踏入了令多少学子神往的殿堂—北大,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通读
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和北大已经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两年中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感悟到的、积攒下的有很多很多,她选择哪些内容来抒写她对北大的深情。
缘起:七岁的梦想→十岁的自信→十三岁的际遇→十六岁的回顾 缘中:近乎绝望(渺小、自卑)
北大的书 ↓
沉静、安详、愉悦(自信、充实)
北大的学生
北大的人 北大的精神:科学 民主 进取 创新
北大的老师
补充:1917年,一代教育家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开创了北大新风气。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他招聘北大的老师不问年龄、学历,发表了多少文章,只问他的学问,他聘请还没取得博士学位的27岁的胡适、24岁的梁漱溟为北大教授,他聘请中学教师钱穆、只有中学毕业的顾颉刚为北大讲师,校园内既有拖着长辫子的以辜鸿铭为主的复古派,又有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主的新派人物,他们针锋相对,进行着白热化的思想斗争,但北大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谁。这种“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学术至上”的理念,成就了大学之“大”,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之后蒋梦麟、胡适、马寅初等校长将这一传统和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在这样的传统和精神的烛照下,才有北大学生的专注入迷、犀利机智,才有极具个性、极具才情的北大老师,才有北大清新自由的氛围。
缘续: 为北大作贡献
不系之舟 与北大血肉相连 一唱三叹
梦回北大
深情:渴望、热爱、感激、依恋、报答
渴望飞翔、渴望创造 顺序:过去——现在——未来
四、美点赏读
作者将她对北大浓浓、深深的情倾注于笔端、洋溢于字里行间,选出你认为最具深情、最能扣动你心弦的句子,与大家分享。
五、选点诵读
如此饱蘸深情的笔墨,如此灵动且诗意盎然的语句,就让我们激情背诵其中的一到两处吧。
六、疑点深读
今天我们欣赏了作者满怀深情谱写了一曲对北大爱的恋歌。
在个人质疑的基础,小组讨论,推选出你们小组认为最有质量、最有价值的一到两个问题.七、结语:齐读小诗
愿我们我们每一位同学能拒绝诱惑,不安于现状,永不停息地去追求新的发展、新的高度。
第二篇:江苏省宜兴市伏东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专题《狼》教案苏教版
《狼》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蒲松龄的文学知识。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准确翻译课文。
2、反复诵读,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对塑造形象的作用。
3、学习屠户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自己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
建议以热播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引入或与狼相关的成语引入(辨狼之本性)。师:最爱平底锅的灰太狼是一只怎样的狼?(生答略)
二、组代表解读学习目标
三、生结合资料链接介绍蒲松龄及其作品。
四、课文研读
1、(活动一)一读课文,正音辨句,做到流畅自然。(1)字音:缀行 大窘 积薪 苫蔽 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 少时 ........ 目似暝 意暇甚 隧入 尻尾 假寐 狡黠 顷刻 .......(2)重点句子节奏
而/ 两 狼 之 并 驱 /如 故 恐 /前 后 受 其 敌 其 一/ 犬 坐 于 前 以 刀/ 劈 狼 首
一 狼/ 洞 其 中 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2、(活动二)二读课文,结合注释读译课文,掌握文意。A 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同 只 B、一词多义
意: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敌: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前: 恐前后受其敌 狼不敢前 止: 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之: 又数刀毙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久之 两狼之并驱如故
以: 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盖以诱敌
其: 恐前后受其敌 场主积薪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狼不敢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3、(活动三)课文悟读,理清情节、分析形象。
(1)从文中找出交代时间变化的词语:少时、久之、顷刻
(2)以“狼”为中心词,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屠户 遇 狼—— 惧 狼—— 御 狼—— 毙 狼——作者 议 狼(3)形象
狼:凶狠贪婪:缀行甚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阴险狡诈: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屠户:忍让 反抗 机智 勇敢 细心 勇于斗争、善于斗争、除恶务尽 ①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②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 “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活动四)课文理读,把握主题、写法。(1)“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指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及恶势力。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一味退缩,只会助长敌人气焰。/要冷静,利用有利地形和条件,予以反击。
(2)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议论。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五、课外练笔:将此文改编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白话小说,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可以适度创新。
提示:①开头可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突出屠夫的紧张心理 ②“投以骨”时,屠夫的心理活动③屠夫看到麦场时的心理④屠夫杀狼的经过⑤两狼的动作、神态描写⑥结尾可呼应开头,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反衬屠夫得胜而归的喜悦心情 附
1、创新型课文描写示例
一条小路,蜿蜒的伸向远方,夕阳的余辉照得小路发黄。在通往集市的方向,来了一个挑着扁担的生物,近一看,原来是屠夫。看着扁担中剩下的骨头,屠夫不禁笑了,小声嘟哝道:“终于攒够钱了,明天女儿过生日就送她期待已久的MP3吧!”
余辉照在他脸上,才发现时间不早了,本来打算欣赏欣赏这夕阳,可惜今天无缘了,“老婆孩子还在家里等我吃饭呢!”屠夫长叹道,“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明天又要起早了”。说罢,加快速度往前走了。
刚走10分钟,人的第六感觉告诉他,他后面有东东跟着。于是,猛地一回头。好家伙,真可谓“屠夫一回头,吓死一群牛。”后面的两匹狼脸色煞白,跟贫血没啥区别。还好这两匹狼心理素质还可以,不然,他现在已经在抢救中了。
屠夫看是两匹狼,不由得一惊,“这条路治安这么差?都有狼了,下次一定要去法院申诉。”屠夫自言自语说。立马甩下骨头,拎着空扁担,跑的比兔子还快...屠夫跳到了一堆柴薪下,刚想喘口气,两匹狼就追上来了。“老家伙,你以为现在是什么时代,那种无聊的诱饵谁会中?”其中一匹狼说。屠夫见双拳难敌四爪,连忙下跪道:“两位狼爷爷,今天就放过我吧,我上有老,下有小,而且还没有办人寿保险,要吃我的话也等我办完人寿保险再吃啊”。“切,这种话我都听出耳茧了,谁信你”。一匹狼说。屠夫见没用,立马拿起菜刀,“来呀,谁怕谁。”那两匹狼一番耳语后,其中一匹走了,另一匹坐在原地,一言不发。
大约过了三分钟,屠夫看看手表,7点半了。他可不想让老婆担心,就豁出去了,拿着菜刀冲上来,吼道“看我,降狼十八砍!”十八刀后,地上多了一条狼的尸体。
当他准备拿扁担时,不经意发现柴薪后面多了一条狼尾巴。
屠夫顿时明白了,冷笑道:“哼哼,你小子想阴我,下辈子吧!”说着一刀下去,血肉模糊。狼拼着最后的力气,从柴薪中爬出来,奄奄一息的说“如果上天给我一个重来的机会,我会对你说三个字:我....恨你,如果硬要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N年!”刚说完,又一刀下去,驾鹤归西了。
屠夫挑起空扁担,狂笑道:“狼?也不过如此。正所谓,一切皆有可能”。附
2、与狼有关的故事:狼和小羊、东郭先生和狼
与狼有关的成语:狼心狗肺、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狈为奸、狼吞虎咽、鬼哭狼嚎
与狼有关的谚语: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狼披羊皮还是狼、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
边吃屎。
与狼有关的歇后语:狼吃东郭——恩将仇报 狼头上长角——装洋(羊)
撵走了狐狸住上了狼——一伙更比一伙凶)
第三篇:江苏省宜兴市伏东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3.10《社戏》教案 苏教版
社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妙处。
2、理清文章的结构;熟悉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3、初步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法提示】
建议你这样读课文:用一颗童心去感受,《社戏》像一支清新的歌,让你荡漾在纯真鲜亮的童年里;用一颗诗心去欣赏,《社戏》像一首动人的诗,让你流连在清新淡雅的风景里;用一颗爱心去品味,《社戏》像一幅美丽的画,让你沉醉在朴素浓郁的民风里。【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日本的留学经历,让他弃医从文,谋求文艺报国,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国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2、了解小说常识
第一人称:叙述人称的方式之一。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这种叙述方式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
环境描写: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景物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它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有: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交代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形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内容做铺垫。
社会环境是指人物生活的环境,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它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有时也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活动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活动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标题“社戏”即点明了中心事件“看社戏”,因此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来梳理文章内容。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活动程序:自由朗读1-4段,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全班展示)看戏前:随母归省——(得到优待、免念古书)——钓虾放牛 看戏中: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看戏后:六一公公送豆
活动3:三读课文,把握内容。
1、看社戏是在赵庄,文章开头却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平桥村农家生活的特点。请认真阅读课文1-4段,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程序:自由朗读1-4段,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全班展示)①平桥村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在文中圈画出介绍平桥村特点的语句。
明确: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 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②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画出这个词,并思考作者这样认为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乐土。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3)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这种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乡间生活是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的那种受束缚而言的。③这部分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与中心情节“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为下文详写中心情节——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另外,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如果去掉,后文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单调。
2、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豆”真的好吃吗?“戏”真的好看吗?请仿照示例,在文中圈画出具体词句并做好批注。
(活动程序:小小组交流—--小组确定展示--—全班展示)
示例:句子:“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
批注:有名的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没翻筋斗,可见戏并不如期望中好看。明确:“我”最愿意看的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都没有看到;“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可是没买到,因为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老旦出场了,“大家都很扫兴”,可偏偏他唱的时间那么长;当双喜终于熬不住了提出要走时,大家“立刻都很赞成”,说明大家一致认为“戏”不好看。在看老旦唱时,“全船里的几个人不住地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可见戏一点儿也不吸引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的性格。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3、初步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活动
1、理解情感。
从上一课我们了解到:那夜的“豆”味道一般,“戏”也并不好看。然而,为什么文章要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也许你会说: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铁头老生和人打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花白胡子鞭打小丑;那夜的“豆”好吃是因为豆是在我们“许久没有东西吃”时吃的;还有别的原因吗? 请仿照示例,在文中圈画出具体的词句,小组讨论、发言。(活动程序:小小组交流—--小组确定展示--—全班展示)
示例:句子:“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吧。”
批注:我发现“戏”好是因为陪“我”看戏的人好,“戏”里带着友情的芬芳;
1.“戏”好是因为看戏的环境好,“戏”里有着美好的月色;“戏”好是因为看戏的空气好,“戏”上染着水草的清香;“戏”好是因为童心好,童年的一切在回忆中都是美丽的;(景美)
“豆”好是因为它是“我”和伙伴们亲手煮出来的,有着游戏般的趣味;“豆”好是因为它是在月夜的航船上煮出来的,带着乡野的感受;“豆”好是因为它是“偷”来的,别有一番新鲜;“豆”好是因为它是桂生为了弥补“我”没有喝豆浆而提议的,有着朋友的关爱体贴。(人情美)
活动
2、评说人物。
文章中的人物众多,你最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个?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活动程序:小小组交流—--小组确定展示--—全班展示)
示例:我最喜欢阿发,因为他淳朴无私。从文中“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可以知道,阿发家并不富裕,但他在大家想吃罗汉豆时主动提出“偷”自己家的,因为自己家的豆大些。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相处肯定会十分愉快。
例:我最喜欢双喜。他主意多,找不着船的关键时刻是他一句话令大家“大悟”。他机灵,是他发现了大人们的疑惑,来“写包票”,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三条令人折服的理由,得到了大人们的信任。他知识丰富,铁头先生翻八十四个筋斗啊,晚上懈了不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啊,比谁懂的都多。他很会办事,回来时船还未进平桥,他就先大声喊着:“都回来了!”安慰桥上的人们。特别是偷豆后和六一公公的谈话。六一公公指责他时,他先大胆承认说“是的”,表现了他的勇敢纯真。又用“我们请客”的正当理由堵住六一公公的嘴,很机智。接着说:“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马上转守为攻。最后又下逐客令说:“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四句话显出了聪明智慧是别的孩子比不了的。桂生的朴实、厚道、体贴、周到,也很可爱。
活动3:把握主题。
文章虽题为“社戏”,但是文章写“看戏”的篇幅不多,倒是在看戏前的波折和看戏后的“偷豆”、“送豆”等情节上不惜笔墨,作者这样写,是不是详略不当?请你结合下面的相关资料,做出合理的解释。
(活动程序:小小组交流—--小组确定展示--—全班展示)
材料:平桥村民风醇厚,是友情的海洋,温暖的乐土。小朋友们白天全看戏了,但晚上又专门陪迅哥儿去看戏。船摇得飞快,因为他们要让迅哥儿早一刻看到社戏;“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他们是悉心地照看着迅哥儿的安全;看戏时,双喜、阿发为迅哥儿随时做着解说。八公公,本来他在村上算是较为小气的一个了,然而就是他,使了他的航船并不需要去“借”,用了他的盐和柴,他也毫不计较。更不用说可爱的是六一公公了。
例:因为文章要表现的是理想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热情无私、真诚善良,所以,能表现这个中心的材料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略写。看戏前的波折正是为了反衬伙伴们的热情,所以详写;看戏后的“偷豆”“送豆”都是为了表现这种美好的人情,所以详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感受小说语言的生动性。活动1:品味语言之美。文章的内容洋溢着童真童趣,流淌着真淳质朴的人情,语言更是弥散着江南水乡的清香,请你赏析下面句子表达效果,并在文中圈画出类似的具体词句,小组讨论、发言。(活动程序:小小组交流—--小组确定展示--—全班展示)(1)生动的比喻句。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这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既写出了孩子们划船技术的高超,也表现了当时“我”的愉快心情。
(2)富有表现力的副词
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2)“不料”写老旦的举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仍旧”强调老旦的依然如故,与“我”焦灼的心情形成对比,烘托了“我”看戏时的烦闷。(3)传神的动词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3)“偷”字既写出了孩子们的可爱调皮,又与后面“我们的”形成矛盾,突出了阿发的淳朴无私 活动2:品析写法之妙:
1、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请认真阅读并背诵第11-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在文中圈画出能够体现景物特征的词语,并用“我认为________(词语)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的句式,小组讨论、发言。
(活动程序:小小组交流—--小组确定展示--—全班展示)
教师示范:我认为“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指导学生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动态方面品味美词。
例如:①“碧绿”“淡黑”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的色彩美。②“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③“潺潺”写出了水声美。
④“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⑤“轻松”“舒展”表现了作者心旷神怡之情。⑥“船慢”表现了作者的迫切之情。
⑦“沉静”表现了作者由焦急而平静之情。⑧“自失、弥散”表现了作者的陶醉之情。⑨“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2)第11自然段从哪些感官(角度)写景的?这些景物描写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活动程序:小小组交流—--小组确定展示--—全班展示)
此段分别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不同角度写景,将江南水乡写得清新淡雅,如梦如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给人如在图画中的实感。
以上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月夜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写出了小伙伴们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2、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
说说下列描写是怎样表达“我”的心情的。在文中圈画出类似的描写,小组讨论、发言。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例:用活泼的短句来描写孩子们娴熟的动作、船行的迅速,来表达“我“兴奋愉快的心情。
第四篇:江苏省宜兴市伏东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2.7《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
幼时记趣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读懂全文,学习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指名注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鹤唳(lì)凹凸(āo tū)沟壑(hâ)
庞然大物(páng)怡然称快(yí)土砾(lì)项为之强(jiāng)癞蛤蟆(lài)
四、朗读课文
1、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2、范读——跟读——自读——齐读
五、疏通第一节文意
1、生齐读第一节。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学生小组合作翻译,教师巡回参与。
3、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六、小结、巩固。
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七、作业
背诵第一节原文及字词解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疏通文意
根据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课文的2-4节
1、强调翻译的注意点: ①根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
3、指名翻译,讨论指正。
4、按组轮流翻译。
三、总结、巩固 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介词,把)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3、通假字: 项为之强 “强”通“僵”
4、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群鹤舞(于)空”,“驱之(于)别院” 省略介词。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四、作业设计: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1段
①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②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③作者能得到“物外之趣”的来源是什么?
明确:客观:目力好; 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神游山林
“细视” “神游” “以„„为„„”(①观察细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如鹤 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 鞭打蛤蟆 想象奇特 教后感: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写写帮推荐)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学习目标:
能通读课文,理清结构,学会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预习检查
1.读课文,正字正音。
尘缘(yuán): 涉足(shè): 徜徉(chángyáng):
犀利(xǐ): 安恬(tián):撷取(xié):
沉淀(diàn): 绅士风度: 茫然若失:。白驹过隙(Xì):
2.细读课文,研习思路。(1)课文的结构层次:
问题
一、文章写到了哪几个年龄?哪里集中写“十三岁的际遇”?
明确:7岁的梦想 10岁的信心
13岁的际遇
16岁的回顾
(三年级的老生
16岁的生日)13岁的际遇(6-12)
第一部分(1—5):写作本文的缘起。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向往北大)
第二部分(6—12):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进入北大)
第三部分(13-17):“我”是不系之舟,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回报北大)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分别赞美了什么?
明确:“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A北大的图书馆
B北大的人:写同学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气,横溢的才华,敏锐的思想;写老师的治学,为人,育才;
(3)作者怎样评价自己的北大生活?
浸透汗水、泪水与欢笑——两年来的充实时光。
(4).本文结构自由,内容纷杂,主旨含蓄,众多内容是靠什么统领于一体的?
明确:作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是统领全文所有内容的一条感情线索。(5)第三部分表达什么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明确:对北大的深情,渴望为北大做贡献。
(6).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
三、练:选出自认为精彩的句子大声朗读,并作赏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修辞的妙用。
二、学、讲
(一)精读、挑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1.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分析:
这是文中一个精彩的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仅写出了北大的丰富,也写出了北大精神与学术的流动;把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老师比作“舵手与船工”,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富有意蕴。
(答案:从大建校到现在,再到未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北大莘莘学子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
2.在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仔细体味)
明确: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的意思是:作者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这个比喻坚定无悔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进取的雄心和建功立业,报答母校的情怀
3.本文以“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作结,有什么作用?
明确:流露了“我”对“湖光塔影”的无限依恋之情,与七岁时所见照片中的“湖光塔影”相映生辉。首尾遥相呼应,意味深长。(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
(二)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三、练习:
(一)、给加点粗注音
穹隆
呜咽
涉足
倘佯
絮语
犀利
凝重
安恬
撷取
惆怅
沉淀
白驹过隙
绅士风度
(二)、用课文中的词或句子填空。
1)我渴望生活,渴望
,渴望 ,渴望
2)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
……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学生特有的,言谈的 与,精神壮态的。
(三)、本文作者
,本文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
周年而作的,当时她年 2 仅
岁。
(四)、巩固拓展
1.9段中“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运用了什么修辞?语序能否颠倒?说明理由。
2.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它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3.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明确:
1、排比。语序不能颠倒。这个排比展示了“我”的成长与成熟,表达了“我”对自己进步的喜悦,对北大的感激之情。思想的成熟过程是不能颠倒顺序的。
2.比喻。作者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把向往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波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教工比作舵手和船工,形象生动地形容了北大老师们对学生们的教育和培养,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感动之情。
四、作业:
写自己“十二岁的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