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备课资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2.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
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情感体验点: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体验人生第一次的真切感受。
教学重点:
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文类型:课内自读课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学生与文章直接对话。
学习方法:
研讨点拨法。
教学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行道树》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一、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三、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四、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五、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七、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进行强化训练 0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八、板书设计:
行道树
关键词:
(奉献者形象)神圣行道树张晓风 痛苦原始森林同伴 深沉沉浸在夜生活中的市民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第一次真好》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三、独立思考,出示问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四、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五、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六、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八、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九、板书设计: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柚子树结实累累(喜悦、新奇)
十姊妹孵出小鸟(惊喜)
第一次:新鲜刺激、回味无穷。
十、教学后记:
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珍重第一次,拓宽生活领域,大胆尝试越来越多的第一次,丰富经验。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短文两篇教案 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2.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三、课时安排:1个课时
四、教学流程设计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感知。
自学内容: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自学方法:
1.可从本文的标题、中心、材料安排上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的内容。2.边默读边用笔将自学感悟、自学成果批注于课文段落旁边。生自学,师巡视。达标测试:
a.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c.全文一共写了多少个第一次?重点写了哪几次?作者为什么详写所有“第一次”?
生答,兵教兵纠正答案,教师引导。成果交流: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全文一共写了8个第一次。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1 均一笔带过。这样写详略得当: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三)自学指导三——品味。自学内容: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完成于《动态》P20第3题第(2)小题)
2.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答,兵教兵纠正答案,教师引导。成果交流:
1.提示:风情比风景、风光更多了一种情调。2.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四)自学指导三:——体验。
自学内容:联系本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任选下面1~2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火感受。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五)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预习《行道树》
选做: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板书设计:
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详略得当 叙议结合 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行道树》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的形象,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②学会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③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①理解行道树的形象,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②学会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教学流程
(一)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理解形象。
自学内容:齐读课文,朗读中遇到形容行道树品格的词语大声重读;运用联想,将自己想象成行道树,以情入文,设身处地,感受行道树的胸怀和品格;读出感情,读出领悟。自学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参照范例,采用第一人称介绍行道树的形象,尤其要注意原因的解读。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快乐。生答,兵教兵纠正答案,教师引导。成果交流:
预设答案: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学生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二)达标测试:完成《动态》P20第6题~第9题
(三)二读课文——体味精神,拓展思维。
自学内容:学习了本文,你一定有许多感悟,请选择下列任一话题谈谈。1.如果你是一棵行道树,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2.请用精彩的一句话写下你想对行道树说的话。(用一句话概括)
自学方法:抓住关键议论性的文眼句,体会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生答,兵教兵纠正答案,教师引导。成果交流:
1.请用精彩的一句话写下你想对行道树说的话。
a行道树,你守得住清贫,忍得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样!b.行道树,你的存在尽管只是悲凉的点缀,但是城市因你而精彩。c.行道树,你选择了牺牲,就决不能回头 d.行道树,希望你永远不要改变自己的选择。
e.行道树,你敢于挑战,承受痛苦,你赢得了人们的尊重。f.你放心,不久的将来,你将不会感到忧愁与痛苦,因为我们在成长
(五)布置作业
句式仿写(句式与修辞一致,主题相通)(二者选一)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板书设计:
写作手法:首尾呼应、(第1、6段)深化主题
托物言志
第三篇:语文:备课资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理想》
理 想
课文类型: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2.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德育目标: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②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学法指导:
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朗读带、多媒体投影。○课前准备 :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正音、正字、释词。3.默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4.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5.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四、研讨与赏析(上)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布置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内容。
板书设计:
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
④预习剩余部分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①检查作业。②继续研讨与赏析。③语言运用。○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二)
1、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五、板书设计:
理 想
流沙河 历史意义 理想是方向
人格意义
树立理想,为之奋斗
人生意义 教学后记:
以后在教学者中要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
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背影》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背影》教案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赋闲、狼藉、踌躇、差使、颓唐、琐屑、蹒跚”等。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体验生活,并从日常琐事中积累内涵深刻的写作素材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品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情感目标
体味文章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增进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孝心。
教学重点 深刻地体会文章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品味文章朴实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揣摩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新课导入。
1、简介作家、作品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教师朗读)
2、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背影》自1925年问世以来,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体会那份感动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感情。(课件展示文中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对照检查预习情况。)
3、学生放声朗读,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并作简评。思考、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背景是怎样的?
(2)文章以“背影”为线索,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其中那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文中几次描写“我”的眼泪?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之间的联系。
边引导、边朗读,学生回答,教师提示:
(1)祖母死了,父亲赋闲——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背景。
(2)四次背影:第一次是在开头点题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结尾思念中的背影。一般是第二次的背影印象最深刻。
(3)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正与父亲的背影相互映衬,表现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三、揣摩品味,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齐读课文第二、三两段,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再全班交流。
1、说说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祸不单行”、“满院狼藉”、“惨淡”。
2、“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
1、学生要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宽慰儿子。
3、这两段文字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四、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理解文章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研读“望父买橘”,理解父子深情。
2、揣摩文中对父亲的语言描写,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梳理文章:难忘背影(思念父亲)——刻画背影(望父买橘)——惜别背影(父子惜别)——再现背影(别后思念)。
2、上一课我们了解到本文写了四次背影,其中第二次给大家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找找看是什么原因吧!
二、研读“望父买橘”
1、请一位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朗读课文第六段,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思考、讨论:
(1)这一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2)试找出文中外貌描写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胖”为下文的动作艰难作铺垫;黑色衣服照应了前文的家庭背景并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3)文中哪些动作描写的十分精细,说说你的理解。提示:重要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爬”、“攀”、“缩”、“倾”。
(4)感情的交流是双方的,试找出作者呼应的行为。
明确:“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2、全班齐读本段。
三、对于其他几处的背影,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请补充。(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四、文中记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的四句话朴实平常但意蕴丰富,试找出并体味父亲言语里蕴含的深厚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明确:(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边没人。”
分析点拨:(1)句是决定亲自送儿子过江上火车时说的。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2)句是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几个”虽不多,但关怀无微不至;(3)句惦念儿子是否路途平安;(4)句言外之意是担心儿子的行李安全,先说“进去吧”反映父亲唯恐儿子劳累伤感的微妙心理。这又是父亲“走了几步,回过头”说的,可见心里还是依依不舍的。总之,这四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地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五、总结拓展
1、齐读全文。
2、有人说:“父爱象一张弓,折弯身躯蓄一生之势把孩子射向远方”。父爱如山般厚重,如海洋般深沉,如天空般广阔,如郁金香般含蓄。在这种爱的光环笼罩下,我们应该知道: 我们都是幸福的!请说说写父母之爱的名言警句。
分组竞赛,看谁说得又多又好。
3、有人认为《背影》:“仅以几只橘子和几滴眼泪来表现父爱子孝的文章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已显苍白无力,缺乏刺激,读来味同嚼蜡。而文风又朴实无华,好似一杯白开水。”谈谈你们学习这篇文章后的理解。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一件事深深感动了你?这件事的经过是怎样的?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参照这样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第五篇:语文:备课资料【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练习
维度A基础知识
一、基础字词
(一)重点字识记
统筹狡黠滞碍
(二)重点词语掌握
学究: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滞碍:吹毛求疵:阐证:
要诀:
(三)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并说明句子的意思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怡情傅彩长才句子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惰藻饰矫句子
3、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范
句子
4、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鄙羡
句子
二、文学知识
(一)培根,国家、家,著有《》、《》等。
(二)《不求甚解》选自,作者,原名,当代。
三、课文掌握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A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却对马克思的著作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精神实质。
B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C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D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小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小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1、引文部分使用了和两种论证方法。
2、A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3、B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4、D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维度B能力提高
读书乐 乐读书
谈到如何学习语言,有的人总是一味强调“苦读”,甚至举出古人悬梁刺股的故事,以为勤学的佳话。
学习语言应该刻苦,但学习绝不仅仅是苦,更不是越苦越好。头悬梁锥刺股,精神或许可嘉,可做法实在不值得称道。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感到读书的乐趣,才能乐于勤奋学习。许多学业上有成就的人,刻苦攻读往往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要享受读书的乐趣,就得思考。只有通过思考,你才能获得知识,为认识真理而兴奋,为解决疑难而激动,真正体会到创造的愉快,因而感到愈读愈有味道。
有两种毛病会影响读书的兴趣,一种是“懒学症”,一种是“恐学症”。有的同学懒,读书不动脑筋,拿起书本,不知他在看书,还是书在看他。这样漫不经心地去读,不是积极、主动、深入地钻研问题,思维活动没有展开,自然享受不到思考的快乐。有的同学怕,视读书为灾难,拿起书本,担心的是作业,害怕的是考试,这样的读法,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思维没有活跃起来,又有什么乐趣可言?
读书之乐与懒于思考、害怕思考的人无缘。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地去探索问题,你才能像高尔基那样,体会到“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从而使“苦读”变为“乐读”。
1、文中有“悬梁刺股”的故事,请列举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中其他的宏扬刻苦学习精神的成语
答:
2、文中所讲的“读书乐、乐读书”是指的是在学习中不用再提倡刻苦的精神了吗?你是如
何理解的?
答:
维度C探究应用
比较作文再谈“不求甚解”与“追本穷源”
要求:
(1)文体为议论文
(2)破题析题:什么是“不求甚解”和追本穷源”。根据不同的写作需要与中心要求,来选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论述
(3)注意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4)要在文章的结尾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破有立
参考答案
维度A基础知识
一、基础字词
(一)重点字识记
chóu;xié;zhì
(二)重点词语掌握
迂腐的读书人;诘问,为难;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不通畅;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阐述论证;重要的诀窍;
(三)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并说明句子的意思
1、使心情愉快;(给言辞)增添光彩;增长才干,才能;读书够得上使人心情愉快,令言辞添彩,使人增长才干。
2、懒,懈怠;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做作,不真实;读书花费太多的时间,人在其中是容易懈怠走神的,而说话过于堆砌词采就会显得说话人太过于做作,不真实了。
3、这里是衡量、检验的意思;书上所列的东西,如果不用经验去检验它,它就会不适应于自己。
4、看不起;羡慕;狡猾的人看不起读书,愚蠢的人羡慕读书,只有聪明智慧的人通过读书来达到一定的目的,然而书并不是通过发挥什么作用来使人读它来吸引人的。
二、文体知识
(一)英;哲学;作;随笔;新工具
(二)《燕山夜话》;马南邨;邓拓;作家
三、课文掌握
1、例证法;引证法
2、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3、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4、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
维度B能力提高
1、凿壁偷光、聚萤映雪
2、作者讲乐读书,指的是要在读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不能以读书为苦,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这与是否具有刻苦精神无关,乐读书同样需要对
学习的刻苦精神来支持来进行,如果没有刻苦精神,压根就不读书,一样也谈不上得到读书的乐趣。刻苦是任何一项事业想要取得成功都必备的条件,是精神手杖。
维度C探究应用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