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两篇》蝉教案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3 22:5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两篇》蝉教案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两篇》蝉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两篇》蝉教案 新人教版

《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本课的生字新词,知道“收敛、宽恕、聒聒”的词义。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课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3、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培养积极、认真的人生态度。

4、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教学重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课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2、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

明白课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培养积极、认真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得自由遨游。在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二、简介作者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luán)。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jiàn)》《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kǎi)漫画选绎(yì)》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三、检查预习

1、注音

收敛 颤动 断续 宽恕

零落 响彻 聒聒

2、解词 收敛(liǎn):

聒聒(guō):

宽恕(shù):

断续(xù):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听读课文,思考:

1、文中“我”对“蝉”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二)小结写法

先抑后扬,是一种描写技巧。先抑后扬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五、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秋天一到,蝉的生命就完结了。虽然蝉生命短暂,但它执著过、辉煌过、好好地活过,它的经历显示了生命的意义,所以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2、文中作者由对蝉的态度变化感悟到了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3、学了《蝉》这篇课文,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着。

六、拓展延伸

1、说说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2、请几位同学讲一讲名人珍惜生命,让生命过得有意义的故事。

板书设计

知知不休 微弱细小 17年只活一个夏天 好好地活

惹人厌烦 微不足道 惊讶

宽恕 抑 扬 3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蝉》《贝壳》学案

《短文两篇》 《蝉》《贝壳》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一、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二、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预 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小思:

2、席慕蓉: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收敛 宽恕 短暂 脆弱 卑微 一丝不苟

三、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四、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思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3、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三、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四、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到什么?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1、贝壳的特点是什么?

2、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

3、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4、《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音符”指的是什么?

5、《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欢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化,山间晓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

我一直没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寒风凛冽,冷雨敲窗,小溪的脚步也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难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光,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略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的。

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他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多么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好,为什么?

3、请谈谈你对“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句的理解。

4、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

5、“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中的“好消息”指的是什么?

6、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新人教版

第3课、短文两篇《蝉》《贝壳》

知识与能力: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过程与方法: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对比探究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人王家新通过一首《在山的那一篇》把自己在亲身经历中的人生感悟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席慕容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他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席慕容的《贝壳》。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席慕容。

二、走进作者

1、《蝉》选自《承教小记》,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wěi銮luán,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聒聒(ɡ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宽恕(shù):宽容饶恕。

短暂(zàn)

颤(chàn)动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学生分组朗读,体会)

过渡:下面我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吐字清晰,融入感情,同学们仔细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2、抽学生朗读(可以自己设计)《蝉》{配乐} 《贝壳》,配乐。

3、全班齐读。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请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蝉的感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呢?

4、在读《贝壳》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对贝壳是种怎样的感情?(评价:声音优美,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把握两篇文章的感情脉络。

下面我们来分析课文,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虽然是一篇小的哲理散文,但是文章的结构脉络也是比较清晰的。文中是一条非常鲜明的线索就是作者的感情变化。作者对蝉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目光首先停留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首先作者表达了对蝉的一种什么感受?

一个字来概括。对是“烦”。烦它什么呢?它的“知知不休的叫声”。就在我们记忆中涌现知知不休的叫声出现的时候,并试图带着这种感觉读到结尾时,却发现作者感情发生了变化,这时他对蝉的情是什么呢?用一个词概括,对了,是宽恕。从哪里能看出来呢?“忘却恼人的聒聒”。

为什么作者的感情会发生变化呢?(整理出下面的板书)

知知不休的叫声

↓烦

特殊的生命经历

↓思考

忘却恼人的聒聒

↓宽恕

2、在对蝉的独特的生命经历的思考,似乎让我们看清了作者要讲述道理,能够看出文章的主旨,那么《蝉》主旨是什么呢?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一些标志性的句子。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大家读完《贝壳》了,贝壳的主旨又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贝壳》。作者刚刚拿到手上的时候,觉得贝壳是什么?

然后作者由贝壳联想到了什么?由贝壳里的生命又想到了什么?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整理出下面的板书)

艺术品、宝贝

喜爱 贝壳

脆弱卑微的生命

赞叹 贝壳

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我”自己

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立志 人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断聒噪ɡuō zào 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三、合作理解,讨论回答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2、《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让同学们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五、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六、作业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板书设计

知知不休的叫声

↓烦

特殊的生命经历

↓思考

忘却恼人的聒聒

↓宽恕

艺术品、宝贝

喜爱 贝壳

脆弱卑微的生命

赞叹 贝壳

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我”自己

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立志 人生 板书设计:

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

哲理:…………

贝壳

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

教学反思: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

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

格;

4、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与价值目标:

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总第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

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字词过关

shōuliǎnkuānshùzàncuìruòbēiwēigǒu

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2、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②《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④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①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②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

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③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④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四、作业(拓展)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3、作业本:练习二

板书设计:

蝉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扬哲理:…………贝壳

教学后记: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短文两篇

7.《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2.学习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行道树》,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2.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3.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堕落(duò):(思想、行为)往坏里变。(2)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3)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4)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5)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6)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7)冉冉(rǎn):慢慢地。(8)苦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

(9)自豪: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

(10)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张晓风,1941年生,早在1977年,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2.导语。

行道树,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默默地立于城市的烟尘中,立在大道两旁,它们是寂寞、孤独、苦熬着的,你知道它们正想着什么?它们的形象是什么的化身?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讨论与归纳:“堕落”的原义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但课文的意思是行道树离开了它们的家,离开了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烟尘里,它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往坏里变。

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讨论并归纳: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而城市居民却早巳麻木不仁,早巳习惯于污浊,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探究质疑: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人生哲理。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5.探究质疑: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讨论并归纳: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的健康而忧愁;他们为自己从事的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他们更为自己对人类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6.探究质疑: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 讨论并归纳: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探究质疑: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探究质疑:什么样的人也和行道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讨论并归纳:可自抒己见。

四、小结

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篇短文表达了这样一种人生的哲理。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1)结实累累(lěi):形容果实结得多。(2)丰硕(shuò),:(果实)又多又大。(3)沉甸甸(diàn):形容沉重。(4)不可磨灭:经过相当长的时期都不能消失。(5)玲珑剔透,(tī)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6)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7)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8)多姿多彩:形容姿态万千颜色多样。

(9)珍重:爱惜、珍爱(重要或难得的事物)。(10)回味无穷:从回忆里得到许多体会。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3.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二、导入

人生有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人的第一次越多,他就有了越多的人生阅历,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第一次真好”究竟好在哪里。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质疑:“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俗画”或“风景画”? 讨论并归纳:“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风俗画”则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场面。“风景画”则是以风景做题材的画面,二者都不够确切。

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是“俗子”?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俗子”指见识少,鄙俗的人。因为“我”是个生,长在都市的人,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乐趣,很少接近大自然,对大自然知之甚少。4.探究质疑:作者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请用课文的例子说明。

讨论并归纳: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如第一次见袖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5.探究质疑;“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讨论并归纳:“雏形”,指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6.探究质疑: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讨论并归纳: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7.探究质疑: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讨论并归纳: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使人回味无穷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8.探究质疑: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尝试?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不是。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陷入泥坑,毁了自己。

9.探究质疑:请同学们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讨论并归纳;可各抒己见。

四、小结

本文详写第一次看见柚子树,第一次看到十姊妹孵出小鸟时,内心充满喜悦、新奇与惊喜的感受。进而总结出“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因为这样使我们的生活领域不断地得到拓宽,我们的视野不断开阔,我们的经验不断丰富。

五、教学反思: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两篇》蝉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两篇》蝉教案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3、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

    八年级语文下册 8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

    8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的哲理。 ▼......

    短文两篇之《蝉》教案

    教学目标: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用词,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一.导入 诵读唐代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蝉 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短文两篇》

    7、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重点: ①理......

    短文两篇《蝉》、《贝壳》(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设计5篇范文

    短文两篇(蝉 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

    3.《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