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伯牙绝弦 教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习水县东皇镇第三小学:谢志林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师生交流:
师:上课之前先来看看屏幕上的这些词语(出示)落木萧萧 沧海茫茫 飞瀑连连 秋风瑟瑟 云朵悠悠 春雨绵绵 烟雨蒙蒙 黄沙漫漫 白雪皑皑(找一个同学读出示的词)师:你觉得哪些词语能形容我们的家乡?
一、导入新授:
1、师: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生:伯牙绝弦)
2、师:这是一篇古文,你发现它和咱们学习的白话文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3、师:这篇文章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觉得难不难懂?有没有困难?都没有,那我考考你们。在课文纸的背面,找个空白处,请你写出这篇古文中的两个主人公来。
(生:写。师巡视,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4、师:接着,拿出你的课文纸,老师给你们听写词语。两个词,鱼老师就念一遍,因为咱们六年级了。这两个词分别是:善鼓琴 善听
(生:默写。谈自己的理解)
5、师:“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俞伯牙善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他弹琴。
6、师:善长听琴,这个“善”的意思就是“善长”或是“善于”。如果有同学体育好,那他善长什么?运动。那你来用“善”说一句话,就根据他的这个特点。
(师:可以吗?这就叫作现学现用。)
7、师:课文当中这个“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8、师:那前面两次和后面两次的意思一不一样?(生:不一样。)
9、师:后两次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我们知道了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老师继续要问你们,这篇课文你们回家读了几遍?让我们来听一听同学们的读读,他读的时候,请你们仔细听,看一看他有没有读错的字。
(老师反复指导朗读。)
2、生齐读。
3、再读课文
师:好的。有人说呀,古文的朗诵应该就像我们平时喝茶一样,要慢慢地、细细地去品,才会有唇齿留香的感觉。来,这一遍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伯牙绝弦》读——
生再齐读课文。
三、精读体悟
1、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虽然咱们没有读他个一百遍,但是通过回家预习和课堂上刚才的读,至少也有七八遍了。那鱼老师想问一下,是不是已经“其义自现”了呢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对这篇古文大致的意思有没有所了解?用自己的话把它简单地说一说。(好,你第一个举手,请你来。)
2、师:好的,那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伯牙和子期的相识缘于一段偶然,听老师来道出这个故事。有一年中秋呀,伯牙出使楚国,船至汉江口,谁知却迎来了风雨天气。与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二人是越谈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势,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琴一曲。谁来读读这段话?(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好的,字音读得比较准。这个“哉”老师再强调一点,读得还可以再轻一点,“善哉”(示范读)“哉”发一声的音,“善哉”(示范读))
3、生练读
4、师:好,你看这遍就读得不一样了。我们聊了这么长时间的伯牙和子期,你们知道俞伯牙是何许人也?
5、师:他是掌管音乐的人,千万不要读成dài夫。两个概念。我们来认识一下俞伯牙,谁来把这段话读一下。(课件出示:俞伯牙,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以高超的七弦琴演奏而出名。曾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语。)
6、师:老师故意要考考你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你说。
7、师:伯牙鼓琴的时候连马儿都仰起了吃草的头,伯牙不愧为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那既然他是音乐家,伯牙的琴声当中一定不仅仅表现课文当中巍峨的泰山,宽广的江河,他的琴声中还能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呢?想一想,谁来说一说?除了这巍峨的泰山,奔腾不息的江河,还会有什么情景?
(预设:一望无际的平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绵绵的细雨等。)
8、师:除了景,还有情哪!同学们,我想,伯牙的琴声当中一定还会像同学们所说,表现出这些动人的情景。他的琴声当中一定还会表现出“萧萧落木”、“茫茫沧海”接着——
(飞瀑连连、秋风瑟瑟、悠悠云朵、绵绵春雨、蒙蒙烟雨、漫漫黄沙、皑皑白雪)
9、师:同学们,你来想象一下,如果此时,你们就是钟子期,伯牙正在弹琴,你们正在听琴,伯牙的琴声当中表现的是这萧萧的落木,透过伯牙的琴声,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动人的情景。亲爱的子期们,你会怎样赞叹?——善哉!——
生:善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呀!
10、师:是呀,这一曲就是——善哉!萧萧兮若落木。伯牙鼓琴,心里想到的是茫茫沧海,你还是子期,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于是你会怎么赞叹?
生:善哉!茫茫兮若沧海。……
师:一个善问的老师,一群善意的同学。这真是谢老师所念,同学们必得之,这也正是伯牙之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所说,伯牙和子期的相识缘于一段偶然。偶遇知音,过去没有人能听懂的琴声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伯牙和子期他们相见恨晚,在这一个月光如水的晚上,他们整整一夜都没有睡,你们觉得这两个人会做些什么?说写什么?
11、师:同学们,不管是以歌会友,以酒会友,还是以琴会友,最关键的是以心会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这就叫做——
生:知音。(板书:知音。)
12、师:这就叫做知音,偶遇知音,两人感慨万千,可是伯牙还有要事要做,次日凌晨,两人不得以要在汉江口依依惜别。你们觉得在这离别之际,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13、师:转眼,到了第二年的秋天,伯牙如约来到了汉江口,当他正想找寻子期的身影时,却看到了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他的心情会怎样?又有什么举动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是呀,同学们,知音已故,琴声谁晓?他不禁会想到,当他鼓琴的时候,心里想到的是高山,再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赞叹道:“善哉,峨峨兮如泰山!”当他心里想到的是流水时,再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去赞叹:“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了解了伯牙此时的内心世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死的不是别人,而是世界上唯一的知音!读最后一句。
师:春风满面知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再读最后一句。师:同学们,故事讲到这儿,你对文章的题目是怎么理解的? 师:他摔断的仅仅是琴弦吗?他摔断的还是什么?(音乐生涯)师:断绝了他的音乐生涯。还有吗?他摔断的仅仅是琴弦吗?更多的是封闭了自己的——什么?
生3:内心世界。
师:是呀,封闭了自己的心弦。因为,子期不在,知音何寻那!在子期的故乡,伯牙曾经写下一首短歌来追悼他:“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今日的伤怀谁能知晓?唯有这一曲故事千古流传。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他们在汉江口的相聚,想一想这一年的苦苦等待,想一想冰冷的墓碑,想一想这挑断的琴弦。好,睁开眼睛,让我们把这个故事深深地烙印在你的脑海里,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全文。
三、拓展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把你最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伯牙,知音千年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生:伯牙啊,你要坚强地活下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
„„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知音难觅,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
”,世界这么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觅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过程,从中见证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温暖。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背诵课文。)
第二篇:伯牙绝弦 教案
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子期死, 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列子·汤问》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鼓琴,六马仰秣”是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出自《荀
子.劝学篇》:春秋时,琴家伯牙为楚王君臣弹奏自己的成名琴曲《水仙操》,但是只知追求声色之娱的楚王君臣不会欣赏,无动于衷。伤心的伯牙经过马棚时,正在吃草的马儿见到有人来了,一齐抬头亲热的嘶鸣。伯牙见状不由心动,说:“整个楚宫无人知晓琴艺,马儿啊,难道你们懂吗?”说罢就为马儿弹奏一曲,并唱道:“琴艺高妙无知音,知音难觅奈我何!不见知音对谁弹,一曲弹罢自叹息。”琴声令马儿仰头倾听而忘记了吃草。于是就有了后世这句“伯牙鼓琴,六马仰秣”的成语。
“伯牙鼓琴,六马仰秣”是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出自《荀
子.劝学篇》:春秋时,琴家伯牙为楚王君臣弹奏自己的成名琴曲《水仙操》,但是只知追求声色之娱的楚王君臣不会欣赏,无动于衷。伤心的伯牙经过马棚时,正在吃草的马儿见到有人来了,一齐抬头亲热的嘶鸣。伯牙见状不由心动,说:“整个楚宫无人知晓琴艺,马儿啊,难道你们懂吗?”说罢就为马儿弹奏一曲,并唱道:“琴艺高妙无知音,知音难觅奈我何!不见知音对谁弹,一曲弹罢自叹息。”琴声令马儿仰头倾听而忘记了吃草。于是就有了后世这句“伯牙鼓琴,六马仰秣”的成语。
第三篇: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谁来读读课题。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反复读,一直把课文读顺口,第一次读古文有什么感觉
2、教师范读,让学生一句一句跟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
3、再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来
4、指名读,教师随机点评(我想请教一下)
5、再读,读出古文的韵味
三、品味文情
几遍读下来,我们一定知道,文章写了两个人,他们是伯牙、钟子期(板书)
1、出示第1句,说说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相机解决“善”、“鼓”的意思,让学生明白学习古文的一种方法就是借助注释理解
2、你从课文哪些句子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① 让学生再读课文,用笔划出相关句子。
② 出示第二句,说说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③ 指导朗读,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当伯牙志在高山,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景象?(强调“峨峨兮若泰山”)
④ 你还能从哪个词感受到?(善哉!相机解决“善”在文中的不同意思)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再齐读。
⑤ 学了这一句,下面一句就不在话下了。当伯牙志在流水,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江河?用朗读表现出来!
⑥ 伯牙是当时有名的乐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哪些场景?
⑦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作为子期,会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教师可适当提示相应词语。
3、高山也好,流水也罢,清风也好,明月也罢,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听得懂,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投影出示)
① 你对这句读懂了什么?哪个字的意思跟上文的“志”相似。(解决“念”“志”。)
② 你觉得这句话朗读的重点应该放在哪个字上?让学生读读这句。③ 再引导学生跟读前面两句。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就会赞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就会赞叹:“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
④ 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听的懂,这就是知音。
四、感受知音相遇之喜
1、投影出示故事背景: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他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懂得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2、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3、此时的伯牙最想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写出来。)
4、是啊,琴声也懂,心声也懂,情怀更懂!这才是知音。
五、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像流水那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在老地方再见。一年后,伯牙满怀欣喜乘一叶扁舟如期而至。然而,然而等他来到去年相会的地方,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站在坟前的伯牙多么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子期听啊!于是他拨动琴弦,把千言万语都化作琴声。
2、播放悲戚音乐
3、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什么?
4、用课文中的句式来形容伯牙的琴声。____哉,____兮若____!
5、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叹:“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6、出示第五句把伯牙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7、“绝”是什么意思?(断绝)伯牙断绝了什么?
8、再次齐读这一句。
六、指导背诵
1.如此动人的故事,竟然短短不到百字,能不能把这段生动的文字记在自己的心上。(准备一下)
2.都记住了吗?已经记在心头的举手。
3.指名背。相机评价(两句话记在心头了;厉害,四句记在心头了;更厉害了!„„)
4.齐背。
5.齐读课题,下课。
第四篇:《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
执教年级:五年级 执教教师:纪国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能说出伯牙与子期间的“知音”关系,说出伯牙为何要绝弦。
3、能根据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这篇古文,并能模仿相关古文句式练习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大家发现有什么特点?(AABC结构)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出示PPT)()清风()明月
()杨柳()炊烟()芳草()白雪()春雨()波光()蓝天
2、课件出示:徐徐清风
皎皎明月 依依杨柳 袅袅炊烟 萋萋芳草 皑皑白雪 绵绵春雨 粼粼波光 湛湛蓝天
3、齐读这些词语
4、描写了什么?(美丽的景物)
小结: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二、回顾旧知
1、这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
2、我想问你们,学了文言文以后,你们觉得文言文和咱们平时读的一般文章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文言文语言简精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常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3、学过《杨氏之子》一文,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呢?
1(A对照注释,逐字理解。B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
评价:很好。
过渡:今天咱们就“在注释的帮助下,读书百遍”来学习第二篇文言文。
三、检查朗读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
指板书,齐读课题
这是一篇文言文,世称为古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
2、课前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请同学们再自由地、大声地读一遍古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读通顺、读流利了吗?指名读。
4、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正确、流利了还不行。古文起起伏伏,抑扬顿挫,我们要根据意思停顿,现在再自由读一遍,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
5、请一个同学读。
指名一生读课文。(该生读得通顺流利)
6、真是不简单!老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师:真好!我最欣赏她读的三个地方。PPT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
7、现在放慢节奏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四、整体感知、初解课文大意
1、理解题意
(1)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好,考一考你们:PPT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断绝了琴弦!)
2(2)、“绝”是什么意思?
(“绝”就是断绝。)你怎么知道是断绝的?(看注释)非常好,已经能有意识地结合注释来学习文言文了。
PPT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不再抱有希望了,这叫(绝望)
两个人不再交往了,这叫(绝交)那么“绝弦”是什么意思?(不再弹琴了。)那么“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不再弹琴了。)
小结:我们解释文言文时,不能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有时要学会变通。变成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经常在用的表达方式来说。
(3)那伯牙是什么人呢?(楚国有名的音乐家,人称琴仙)
原来是琴仙不再弹琴了,多可惜呀!伯牙为何不再弹琴了呢? 看了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2、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知音”。
(1)谁能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伯牙绝弦的故事?注意要适当变通,缺少主语的句子千万别忘了加上主语
(同桌商量一下,指名说。)
如果一个学生说得有错,可以让别的学生补充帮忙。
小结:古文啊,想翻译得很准确,很难,能像同学们这样变成自己的话说,已经很了不起了。
2、我们读了这个故事,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生齐说:俞伯牙)我们叫他伯牙更亲切(师板书:伯牙),一个是(学生齐说:钟子期),咱们叫他子期(师板书:子期)。
五、学习课文,初识“知音”
1、学习第一句
(1)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第一句。PPT“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伯牙、子期各有什么特点?【贴板书】
(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2)这里的“善”字怎么解?(擅长,喜欢。)“鼓”呢?(弹)
3(3)追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的?(看注释)真好,大家已经能有意识地结合注释学习古文了。板书 善 鼓 听(4)请生读好这句话。
2、学习第二、三句。
(1)请同学们默读古文,想一想,古文中的哪些句子在具体告诉我们“伯牙善弹琴,而子期善听”,用笔勾画出来。PPT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有没有注意这个“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四次。PPT“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3)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
前两个“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字相当于“好”的意思。
小结:我们看出来了,四个“善”字用法不一样。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意思,这就叫一字多义。
(4)“哉”是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5)过渡:我们先来看这句,PPT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默读这一句,想想这为什么从这一句中我们能感受到伯牙善鼓琴,也能感受到子期善听呢?
(因为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师:果然善鼓)钟子期就能听出来是高山,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巍峨!”(师:果然善听)A伯牙心中所想,你从中哪个字看出?PPT(志)请生读好这句。
B当伯牙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出怎样的泰山?PPT用四个字来形容。(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巍峨耸立等等)
CPPT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请生读子期说的话,读出这样的泰山。D子期短短的一句话,除了哉是语气词,还有一个,是哪一个?(兮)读语气词时声音要拉长。
E短短的一句话为何却有两个语气词?(子期听了伯牙的琴声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想赞叹伯牙。)
F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一声“善哉”!请你像子期一样来赞叹一下伯牙吧。
(6)同样,后面一句大家应该也能读懂啊!
PPT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A何以看出伯牙善鼓琴,也能感受到子期善听呢?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就弹出了流水)果然是伯牙善鼓琴呀!钟子期就听出是流水,说:“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广大!”)果然是子期善听呀!
B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子期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流水?PPT(仿佛看到了广大无边、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的流水!)
C于是子期就怎样赞叹?(PPT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出流水的宽广。E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F你们都是钟子期,PPT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好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弹什么,子期必能听懂,这正是:
PPT“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刚才有一个字意思和这个“念”字意思相近,你关注到了吗?(“志”)观察一下这两个字,你们发现这两个字的相同点了吗?(都是心字底)这两个字都表示想中所想,这就叫多字同义。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3)(板书: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知音!读好这句话。
5、背诵这几句话。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PPT老师就读描写伯牙的句子,同学们读一读描写子期的句子。
2)请个学生读描写伯牙的句子,其他学生读描写子期的句子。3)请生结合提示,背一背。
六、深入感受“知音---相遇相知:
1、好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你们知道吗,其实伯牙作为楚国最著名的乐师,他的琴技越来越高深,别人听了只觉得好听,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这样人听后只会说什么?
――(太好了,太妙了,太棒了„„
始终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正所谓是“曲高和寡”呀!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呀!一次又一次地呼唤“知音呀,我的知音你在哪里呀!”
而伯牙和子期也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逢,PPT“一天,伯牙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能如此懂他的琴声!
2、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激动、兴奋、惊喜)
3、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山野樵夫怎么会有如此高的艺术修养?
相传“钟子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为奉养双亲,隐居山林,不愿为官”
伯牙的心声,子期懂;子期的心事,伯牙也懂得,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我觉得不只是音乐方面的知音,他们已经是一对心灵上的知音,生活上的知音。
4、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饱含深情地读)前几句
七、知音之死:
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那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再在这里,这个老地方相见。一年之后,伯牙满怀欣喜,乘着一叶扁舟而来,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不语。
PPT,“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齐读
2、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何等的痛苦,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他们是一对心灵上的知音。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3、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请生齐读最后一句。)
4、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PPT短歌,老师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pou,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伯牙不由得会想,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5、现在唯一的知音也死了,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也断绝了他的心弦!断绝了希望。
还断绝了他的快乐!
6、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1、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一死,世再无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PPT会背的学生背。
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3、这一段动人的乐曲后来成为我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而这段伯牙绝弦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这正是: PPT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八、总结文言文的特点
本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言简意深。
板书:
伯牙绝弦
言简意深
伯牙 钟子期
善鼓 善听
知音 课文:
伯牙绝①弦
伯牙善②鼓③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④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⑤(zāi),峨(é)峨⑥兮⑦(xī)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⑧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⑨,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⑩世再无知音,乃破⑾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①绝:断绝。②善:擅长,善于。③鼓:弹。④志:心里想。⑤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⑥峨峨:高。⑦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⑧洋洋:广大。⑨念 :心里所想。⑩谓:认为。⑾破:摔。
资料链接:
俞伯牙、钟子期是我国春秋时代人,据说俞伯牙是楚国有名的音乐家。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作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的高妙或知心朋友。
第五篇:《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1
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体会知音情深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伯牙绝弦》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
五、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心灵相通志同道合心有灵犀志向相同
《伯牙绝弦》教案2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分享了《伯牙绝弦》的优质教案给大家!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因此本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同时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查资料了解俞伯牙、钟子期
教师—制作课件,下载《高山流水》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释题存疑
1.(课间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国经典国乐《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曲子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板书:伯牙绝弦)读题,“绝”是什么意思?“绝弦”呢?
关于伯牙,你们有什么了解?
2.伯牙学琴,以大自然为师,终成一代操琴高手,足以见得对音乐艺术的酷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操琴高手,最后却摔琴绝弦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读通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善”字在文中出现几次?意思都一样吗?(点明:同字不同意)
3.请5名学生一人读一句,随机正音。(平翘舌音等)
4.字音是读准了,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太合适。大致地了解古文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正确断句读得流畅。回忆一下,理解古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5.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让学生练读停顿的文言内容,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6.解决初读课文要求的第二个问题:
“善”字在文中出现几次?意思都一样吗?(点明:同字不同意)
7.读着这个故事,你想到什么词?(知音、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琴瑟之好……)
板书:伯牙子期
(1)指名对照注释说说意思。(“善哉”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还可以怎么说?)
(2)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品味“知音”之情
(一)逐句分析,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品析重点句
学习文言文要抓住关键字词的解释来疏通课文,我们来学习一下。
出示句子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擅长弹
2.出示句子2: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听音乐想像: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陪同钟子期,去感受伯牙的琴音吧!(播放《高山流水》节选音乐)现在你就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引读: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拓文本,丰富意象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钟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微风, 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清风!”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春雨!”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炊烟袅袅雨雪霏霏
明月皎皎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杨柳依依
……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4.你看,伯牙琴声里面所包含的东西,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引导学生说)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想一定代词,这里指伯牙心里所想的。
(1)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必)小组读。板书:所念必得之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1)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知音?知音之间可以做什么?
6.身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大师俞伯牙,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追问: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山野樵夫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也许会对子期说什么?(知我者,子期也!撞见钟子期,是伯牙一生中最幸运的邂逅。)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生命的心灵的知音)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学到现在,你明白了伯牙为什么要把最心爱的琴摔碎了吗?
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认为于是,就断绝再
2.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最后一句话。(多名学生读、齐读)
4.拓文本,勾哀思
当时的情境是这样的-----(出示坟头摔琴的现代文)
5.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四、回归整体,背诵积累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让我们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课后延伸,升华认识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课后去读读。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
知音
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们能够坐在这里展示才华,我想你们班的素质一定非同凡响,老师先为你们做个小测试,看看你们当中的谁将来有可能成为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味道来。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徐徐清风”(你展现的画面真迷人,让我们感到了清风的柔美。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皎皎明月”(你的确让我们看到了白玉盘似的明月。)(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你很有创作的天赋。)——“袅袅炊烟”(继续努力,你有望成为文学家)( 你和文学家有缘,透过你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农居生活的闲适,作吸气状,我还闻到了喷香的米饭味儿。) “鸟语花香”(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 “高山流水”(你很有文学家的潜质,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板书课题。
谁来读题,(生读,)不够自信。读准“弦”。(生再读)好,清晰响亮,字正腔圆,像他这样齐读课题。《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大家说的方法都很好,我们可以反复诵读加揣摩,或者联系上下文,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等等,)师小结: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2、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我们先来看看生字,开火车读字组词。生字认识了,再把课文读一遍。)读不好没关系,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可以看大屏幕上,老师是怎么停顿的,(师读生跟读,)同学们也画出停顿符号,自己再读读吧,
3、(指生读)谁能第一个读给大家听,(生读)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韵味来(生齐读)
四、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大意。(你很会读书)(你的理解能力真棒)那“伯牙绝弦”的意思就是?(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真不错)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什么让一代琴仙摔琴断弦,终身不复鼓呢?让我们深入课文寻找答案,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说说每句的意思。
3.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发现这个字了吗?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次。)
意思一样吗?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喜欢,善于。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一)细品文本。
1、请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想像力真丰富。)我看到了一座高山。我看到了巍峨的山峰。(你真会用词)我看到了雄伟的泰山(在你的描述下,我也看到了,谢谢你!)……这么多的画面,古人仅用一个峨字就表现出来了。看来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呀。用你们的朗读表现泰山的巍峨吧!师引读这句。(夸奖的不够强烈呀!)(听了你的赞叹,伯牙激动呀!)
细心学生发现另外一个语气词了吗?(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是呀,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就这样赞叹。生读。
同学们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了子期的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生再读)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还有谁来赞美伯牙?指生读。
那同学们想想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想想诗人写诗为了什么?
师:古人也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明白了这些,你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同学们想一想,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你想像的真美呀!)现在你们就是子期,也来写上几句,赞赞伯牙吧!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好极了)
5、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好皎洁的月色呀!)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是那么的柔美)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板书:知音
6、师:其实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知我者,子期也。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久逢知音的快乐与激动吧。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就是真正的知音。可是世事难料,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再与子期相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8、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出示句子: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9、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五、课外拓展
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六、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短短的77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伯牙绝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和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
二、深入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善字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体会?
3、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俞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样的景色?(鸟语花香。漫天白雪。秋风落叶)
三、启发学生
1、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你会怎样?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你又会怎样?
2、俞伯牙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3、俞伯牙和钟子期仅仅是在音乐上是知音吗?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对人生态度持相同意见的人。这种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
4、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想一想为什么俞伯牙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四、作业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
《伯牙绝弦》教案5
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
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炊烟袅袅”,你们根据我的提示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雨雪霏霏 芳草萋萋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年荡气回肠的故事,叫《伯牙绝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这是一篇文言文,希望大家都能喜欢。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37页,请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次,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还要求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大家可以看屏幕来练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文,评。
范读。
3 齐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来说一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好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看注释2联系上下文3多读课文,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变通))
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3.交流。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擅长。
板书:伯牙 钟子期
介绍:伯牙是名满天下的琴师,官拜上大夫。子期是为樵夫,也就是打柴为生的人。
善哉!
善:好啊!真美妙啊!
志:心里想着。
峨峨:巍峨屹立。
洋洋:广大,浩瀚无边。
念:想。
得:领会。
谓:认为。
复:再,重新。
……
《伯牙绝弦》教案6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
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
3、师生共同释题。
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绝:断绝。弦:琴弦。
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意思等)
2、师: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4、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的?不懂的可以同学再交流。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5、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6、质疑:后面的“善哉”中的“善”可以怎么说?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第一次是擅长;后面表示赞叹。
7、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含义了吗?
8、课堂练习:选字填空(善的不同用法)。
《伯牙绝弦》教案7
一、谈话交流
1、还记得我们五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吗?《杨氏之子》学的时候困难吗?看来只要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就能学得轻松。那应该怎么去学习文言文呢?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课件图片,师介绍人物,板书:
伯牙子期
(一个衣着华丽、羽扇纶巾。这是当时晋国达官贵人的打扮。他就是当时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 。一个青布包头、两截布衣。这是当时楚国平民百姓的装扮,他就是楚国的樵夫──钟子期 。)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和子期之间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
板书:
25、伯牙绝弦
指名读课题。正音。
理解“绝”的意思(断绝),那“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终身不再弹琴,彻底放弃弹琴。)
(两个人再也不来往了,称为绝交;作家再也不写东西了,称为封笔;电影演员在也不演电影了,称为息影;我们可以用同义词来理解词语,这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2、质疑:
为什么要绝弦?
3、自由读课文,考虑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问生感受。教师范读。带同学一句一句读。
指名读。
(其他人注意听,这篇文言文中有两个语气词,看他读准字音了没?)
“兮哉”是语气词,用现代话来说就是──
(指名说。)
语气词要延长停顿一下,这样才有一咏三叹的感觉。
同学读、女生读、男生读、指名再读。
(最后一句能否处置好停顿?)
5、最后一句特长,那该怎么停顿?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读、生读、齐读。
我们读书时应该音停意不时,这样读起来味道就更足了。
6、有时,单独的一个字也有含义。我们可以通过注释去理解字、词的意思。除了课文给的注释,还有一些词该怎么理解?请大家读第一句,看看还有哪个词不懂?“善”读读第二句,有不明白的吗?都明白了,那就带着你的理解来断句朗读。
7、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
知音是什么意思?
(互相了解,心意相通的人叫知音。)
伯牙和子期究竟是什么人呢?
(出示表格。)
讲解。
那么是什么让这两个身份地位相差如此大的人走到了一起,并成为知音?琴真是千里知音一琴牵。伯牙会──,子期会──
课文是怎么说这句话的?指导朗读
8、课文从哪些句子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的?
9、能不能用自身的话来说一说:
《列子汤问》有记载:伯牙会焚上一炉香,席地而坐摇琴弦。
你们当一回子期,来听一回伯牙的琴声。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跟着伯牙的琴声来到高高的泰山上,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叹?伯牙的思绪又飞到了江边,你又看到了什么?所以你是这样赞叹的!
10、刚才听到的曲子就是《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传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课件资料。)
三、理解巩固
1、伯牙的琴声中,除了她娴熟的技巧之外,还有什么?
(情操、心胸、心声、感受。)
当伯牙弹琴时,有人理解他广阔的心胸吗?
当伯牙将自身的心声融于乐曲中时,有人明白他的心声吗?
当伯牙把自身的情操和感受都化为美妙的音乐时,可有人明白?
(没有人明白。只有谁明白?──子期)
2、伯牙是当年晋国的大乐曲家,他的思绪很多很多。他把全部的情感都通过它的琴声来昭告世人。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去表示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杨柳、春雨、云雾、炊烟……)
当伯牙所念(春花)时,子期必得──(春花)当伯牙所念(夏雨)时,子期必得──(夏雨)当伯牙所念(秋霜)时,子期必得──(秋霜)当伯牙所念(冬雪)时,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引导同学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不论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朗诵。男生读写伯牙的句子,女生读写子期的句子。
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当伯牙听见他人那些不着边沿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身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4、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息。读课文的句子。
此时,他说这些,做这些时心情是怎样的?
(悲哀欲绝。)
再朗读。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接受。
真是: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读
世间只有子期能听得懂自身的音乐了,然而他已先我而去。想到自身又将孤独苦闷,不有悲从心来。高山流水俞伯牙,瑶琴知音钟子期。──读
伯牙的满腹思绪还会有谁能知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读
5、读到着,你知道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身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同学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所以,伯牙悲哀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6、凄美动人的一段情,演化为中华民族知音故事的楷模,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规范,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一起去领略他们之间心灵相同的情谊吧!朗读全文。
7、总结:
后人经常用“高山流水”来表示乐曲的美妙或知音难觅。虽然我们不需要像伯牙一样摔琴,但却让我们知道了如何了解朋友、珍惜友情。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琴
伯牙 情 子期
知己
《伯牙绝弦》教案8
教师简介:王文霞,女,出生于1977年2月,现任教于南岸区黄桷垭小学,小学高级教师20××年获得南岸区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
教学特色是:立足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受益
教研特长:善于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得失,不断提高
一、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其次,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教学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一)、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二)、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三)、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四)、作业中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五)、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注:教材分析主要来源于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教学用书》根据实际情况有改动)
二.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高山流水》录音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把握节奏结合课下注释、课后资料袋,想一想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给出词语高山流水,师生共同读词引入课文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生读指导生读准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指导读懂文言句子的方法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从词语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同时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解题:课题伯牙绝弦,怎么理解?围绕课题,学生质疑?(如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为谁而绝弦?)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活动指读,合作读,齐读,教师范读达到能顺畅地读课文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3、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师生共同交流,理解句意
(1)引导学生发现:善,一字多义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你就是善听的子期,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你有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指导朗读
(3)欣赏音乐,拓展语言:
引入语言拓展训练:俞伯牙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声也许还会表现很多景象,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听音乐,用ABCC的形式说出画面深入理解无论伯牙志在,志在,志在,子期都一定能得之而赞之,这真是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带着理解读出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
(4)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感悟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同时通过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4、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伯牙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默读背景故事回顾重点句子,体会知音难得(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到底有没有知音?谁是伯牙的知音?当他志在高山时,钟子期会赞曰,当他志在流水时,钟子期会赞曰,正是闻弦歌而知雅意,钟子期听的是琴声,懂的是志向,是胸怀,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知音)
可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子期因病而亡,伯牙痛失知音拓展延伸: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师生感情朗读《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此时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伯牙此时还有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齐读最后一句,理解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以及知音离散的痛苦和悲愤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
5、升华文心,熟读成诵
短短的77个字,却带着我们领略了人生的喜悦和悲凉,无论是琴艺高超的伯牙,还是聪慧敏感的钟子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文言的魅力用简练的文字塑造丰富的形象,抒发真挚的情感,让我们的心灵永驻芳华千百年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成为真挚友情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一曲动听的《高山流水》,背背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后熟读成诵,达到
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6、布置作业:
想一想,反思伯牙子期的故事,你赞同伯牙的选择吗?
写一写,你想对伯牙说点什么?
做一做,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宣布下课
板书:
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案9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袅袅炊烟”,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
徐徐清风淙淙流水依依杨柳萋萋芳草皎皎明月灼灼霞光皑皑白雪绵绵春雨
师:这些词都是描写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齐读课文。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初解绝弦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4.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5.篇古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自学、交流)
6.全班汇报:
A、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B、“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C、“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体会擅长说明什么)
D、刚才他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E、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
(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7.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看谁讲的生动。
四、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4)善听的子期不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伯牙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5)想象说话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能领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2.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练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能够感受到什么?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3.感情深厚……)
2.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洋洋乎若江河。
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3.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4.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从这首短歌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3.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于是摔琴断弦,决心再也不弹琴,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课文)
六、回味绝弦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2.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3.老师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七、扩展
1.出示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出示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3.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如:你是否有知音,为什么把他作为知音?
当你感到沮丧、孤独、忧郁、快乐亦或是处于危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能有一两个知音相伴左右。所以,如果你寻到了与自己情趣相投的知音时,请大家一定要珍惜。世界上最难寻觅而又最易失去的是朋友(知音)。
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教案10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 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课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出示课件3:25、《伯牙绝弦》
二、 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 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 品读感悟
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 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
b) 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 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 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 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f) 出示课件12、13,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g) 出示课件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
h) 出示课件15,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会怎么赞叹?
i) 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四、 能力训练
1、 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2、 出示课件16: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 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伯牙绝弦》教案1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与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与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非常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伯牙绝弦》教案12
一、吟咏古诗,揭题导入
1、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生读。)
二、初次读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合作探究,感悟知音。
1、链接资料,边读边想
俞伯牙:晋国上大夫,衣着华贵,羽扇纶巾
钟子期:楚国的打柴樵夫,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思考、交流:读完资料,你有什么疑问?)
2、探究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5)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6)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8)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9)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资料链接,课外拓展
1、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2、有关交友的典故、名言和成语。
《伯牙绝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身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同学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身的理解,读出自身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同学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同学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同学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在同学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考虑: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同学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同学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局部内容,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同学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
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她曾在全国、省、市教学 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区《语文》教材与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 30余篇优秀论文、文学作品获奖或发表,独著、参编10余本教学书籍。
※ 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武汉会场)教学设计集
《伯牙绝弦》教案14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指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指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指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指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指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指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思考: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指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教案15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 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古文。我们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因为是古文,再加一条:根据提示读出恰当停顿,按自己的语速去读,读好了就坐正。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 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 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三、说说课文大意。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 (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
(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第四句。必得之的“必”是什么意思? 都的意思,连起来再说5)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复”是什么意思?再。不复鼓呢?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四、学习想象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下手”才知深浅。)
2、找准了,现在我们边练读句子边想象情境。请一位同学读子期的赞叹,咱俩要配合好!怎么配合,你要听懂我的心思来读你的感叹。多媒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高山—-志在高山 志在流水--志在流水-志在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