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我们应改变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去和学生商量,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一项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上课开始。今天的问候语变了,“同学们,过年好”“老师,新年快乐”对联、倒福、灯笼、鲜花,都进了教室,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其实,这只是《本命年的回想》的教学课堂。课上,主要围绕“我们这儿(南方)的春节怎么过?北方的春节是怎样的呢?现在过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年时你最爱干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这几个学生最了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达的话题展开。在讲到对联时,教师一句“为我们班来副对联,怎么样?”便激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
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二.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 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七年级语文中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学时,由于有了《为你打开一扇门》等课文的学习积累,学生们对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应着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之作,自我组织,加以展现。当学生们的故事、小品、课本剧、诗朗诵……紧扣着主题“我爱文学”一一展现出来时,我们不得不为之喝彩。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同样,在七年级语文的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教学中,学生萌发了一个念头:出一本关于该书的专集,以次来呈现自己对该书的初步理解。这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任务。于是,学生把小组合成了大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广泛阅读,上网查询,寻找相关内容,并发动小组同学自我创作。教师与学生一样也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讨论封面设计方案、专集栏目安排、成员分工合作等问题。当一本本手工编制,还显稚嫩的专集出炉时,相信师生间已真正达到了互动、互惠。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也学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平时的课堂中,“谁想到了什么”“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激活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学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为主或简单的知智统一,而是以追求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获得发展为内涵了。
三.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
学生的这些独特的见解,有些很新颖,应该给予肯定。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也应该给予引导。例如,学习写作单元《从生活中找“米”》。知识短文中写到:我们要做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周围的场景和举止神态。当教师在强调观察人物应从外貌、动作、语言等入手,从中抓住人物的个性。学生中有人提出:最能显示人物个性特征的,不是静态的外貌描写,而是动态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并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和船员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加以说明。这一见解,十分正确,是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探究、总结出的真知灼见,教师就应给予支持和珍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将学生的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语文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在新世纪之初,能投身于这样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改革大潮,可以说是一种机遇、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第二篇: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是市教科所于2009年10月立项的市级研究课题,在市教科所、县教研室的专业指导、引领下,在县教育局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年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就课题开展的情况做一个总结。我相信通过总结与反思,一定能够更好地促进下一阶段课题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是顺应时代需要,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实验的总体目标在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探索出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适合于学习环境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与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目标有: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提升合作学习能力,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3、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
4、处理好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的关系,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5、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提升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课标为依据。《语文课程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式。”
2、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该创设一种鼓励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的环境。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环境中,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根据问题收集事实、证据。
3、分析和处理信息,形成解释并对信息的可靠性作出评估。
4、表达与交流、修正与完善解释。
五、实验的组织管理 1.、认真学习相关理论。
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和教育报刊杂志的有关理论文章,并及时推荐优秀文章汇编成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从中了解相关的前沿信息,借鉴他人经验。每位实验员还认真作好读书笔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反思、总结,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验能力。2.、提供实验空间,加强教学研讨与交流,有序推进实验工作。每次活动都能着重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有的研讨课教师都要交一篇案例和教学反思,并进行阶段性小结。教研组及时组织评课研讨,在评议中更加明确课题的研讨目标及措施。通过评议加深对课题的认识,自觉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当然只有这些集体活动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题组成员还要充分利用课外、节假日时间,点点滴滴地积累,研究方能高效。课题组重视课题研究资料的记录、收集、整理、归档和反馈。
3.、与平时教学紧密结合,及时反思并总结经验。课题组的老师们已达成共识,研究不能只局限于一节的公开课,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紧密结合,将研究落实到平时的课堂中,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研究课,并及时反思与总结。
六、实验研究的主要策略。
1、处理好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的关系。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补充、互为支持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努力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首先,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然后,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充分质疑,引导学生个体开展探究性学习。在个体无法解决问题,就组织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直至把问题解决。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强化自主能力的提高。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没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无法进一步开展合作及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方法之一。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但是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合作学习目标不明确”,“合作学习过程留于形式”,“合作学习成果内容与汇报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策略来加以解决。(1)解决“合作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教材特点,提出不同的合作学习目标,有时由教师提出,有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有时由学生提出。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提出目标,均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时还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而定。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解决“合作学习过程留于形式”的问题
要让学生真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就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扎扎实实地将合作学习落于实处。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第一,保证合作的时间。第二,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第三,寻找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第四,弹性小组的科学配置。第五,科学合理地分工。第六,指导学生学会交流的方法,包括如何倾听与发表意见。第七,科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3)解决“合作学习成果汇报内容与形式单一”的问题。
合作学习中的成果汇报这一环节是提升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一环。然而,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汇报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成果的展示。其实不然,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合作解决某个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学会合作,善于合作,提升合作的能力。因此,合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汇报如下内容:小组怎样合作?合作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合作带给你的最大帮助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的引导,其实是要求教师将关注的目光由合作的结果引向合作的过程,这恰恰有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汇报形式也避免单一性,可采用口头汇报,也可采用书面反馈,可小组成员共同汇报,也可派代表进行汇报。
4、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策略。探究学习的只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采用各种激励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
(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与人合作、亲自实践,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的过程中培养探究精神。
(3)关注学生探究学习情感、态度及参与过程。(4)倡导学生个性化的结论与见解。
七、实验的主要成效。
短短一年的课题实验,我们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实验促进了三个方面的转变,一个方面的提高。
(一)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参加课题实验后,实验组的老师们通过边实验边学习,不断总结与反思,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并树立了以“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新型教育教学观念。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精心创设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实验班的课题研究带动了全校老师的课题意识及研究。一年来每位课题组教师均完成了1—2篇的实验论文、案例分析及教学设计,并汇编成册。同时,教师们撰写的论文在县、市、级的各种论文评选中获奖或发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有数篇,收入县级论文汇编的有5篇。课题研究不仅提升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培养了他们更高的职业品质,加深了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升华了教育理想。他们更加敬业爱岗,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了先导作用,成绩更加突出。他们的工作受到领导和同行的肯定,课题组教师及她们所带的班级也受到市、县、校的表彰。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正在由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转变,由老师教转变为我能学,由师生间的单向性活动转变为双向性互动、多边性互动,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小组合作、乐于探究,他们发扬团队精神,团队之间互相竞争、优势互补,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课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资料,阅读有关书籍文章。课堂上,学生能够热烈地交流预习所得,主动学习感悟课文内容,他们小组合作学习,大胆质疑,乐于探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参与面广,讨论热烈而且有序。课后,能自觉温习知识,深化学习,拓展延伸,广泛阅读,积累优美词、句、段、文,做好读书笔记,并加以运用。绝大部分学生善于表达,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有较强的探究精神,能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并能够多方收集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
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他们乐学,善学,学有所成。随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已多个学习层面辐射,辐射到其它学科、班级管理、文体活动等方面。实验班班风好,学风浓,学生对所有科目的学习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全面发展。
(三)促进课堂教学格局的转变。
实验班的课堂教学在课改理念的体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师生角色的转换,三维目标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课堂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优于非实验班。课堂上呈现出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格局。
(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实验教师为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自己不断加压,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水平,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两年来实验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历次的考试中,每个实验班的成绩都比普通班的成绩好,在年段也是各列前茅,获得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学生家长的好评。
九、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1、如何面向每一个学生,开展差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有所发展?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家境差距大,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怎样帮助学习能力较低、学习资料相对匮乏的学生适应探究性学习,当前我们还拿不出有效的办法。
2、在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中,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使课堂有序又有效,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如何把握、关注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信心,需要进一步探究。
3、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落实“知识目标”之间的矛盾?
4、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中的各种资源?
5、小组学习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水平急需提高。课题研究一年多来,确实给我们和学生带来许多的收获,同时也引发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思考。在今后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坚定“以科研带动课改,以课题提升课改”的教育理念,不断努力,继续研究探索,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作出贡献。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执笔人:古建军我校的“学习主体性的探究”课题是针对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念开发的课题。三年多来,课题组的老师们在“充分自主、有效合作、有益探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缘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所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这一传统观念的革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承认学生是会主动发展的,承认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这样,从动态的角度组织学习活动,当然不能单
一、封闭,必须综合,开放。所以,个体要“自主”;整体要 “合作”;过程要 “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针对以上的背景因素和课改新理念,结合本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特提出“学习主体性的探究”专题的实验研究。
二、概念界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通过引导自主学习,旨在改变在以往的课堂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意在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想学”、“会学”、“能学”的积极状态。“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使学生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逐步养成“客观地认识自我,真诚地欣赏别人”的良好心态。由于学生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既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又体验到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乐,有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研究目标
(一)理性感悟“学习主体性的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亦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就是自主;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解人以困,虚心求教,平等对话,就是合作;阅读时,围绕课文核心,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就是探究。教师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应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积极尝试小组学习的途径,在重难点处、语言实践中、反馈评价中合作;应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合理安排探究内容,给予充分探究空间,在探究过程中落实语文实践,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个体要“自主”,整体要“合作”,过程要“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即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做到:一般性问题,多采用自主性学习,重点问题多采用合作性学习,难点问题多采用探究性学习。
四、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为主,科学地走一步,看一步。即在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状态下,采取行政领导、专家指导、骨干带头、全员(全体语文教师)参与,一点促面的方式边行动研究,边反馈纠正,逐步完善,不断发展。
运用问卷调查、座谈讨论,文献检索,随堂听课,检测实验等形式进行研究,以理论探讨作为辅助。
五、研究时间
1、准备阶段(2002年9月—10月)组织调查,分析教学实际;收集资料,组织专题学习;制定研究方案,并完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3年1月—2006年5月)由课题组成员在各自的教学中实施研究,并组织本教研组的成员协同研究。调整方案,并做好阶段性总结报告。① 展开探索性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有效的策略,并作好记录和小结。(2003年5月—2004年9月)② 课题组召开中期研讨会,制定评价与检测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查找问题。邀请领导、专家指导,概括、提炼出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作好记录和总结。(2004年10月—2005年2月)③ 进一步实施、完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2005年3月—2006年5月)
3、反馈阶段(2006年4月—2006年5月)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
4、总结阶段(2006年6月—2006年9月)收集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六、研究措施
1、优化组合,成立课研组织。首先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该课程的实验研究工作,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课研实行分层责任制,由校教研室具体负责运作,组织制定课题实验研究方案,布置各阶段的课研实验工作;其次语文教研组提出课题组成员人选,骨干教师踊跃参研,率先垂范;再次学校课题管理领导小组针对申报参研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等情况,成立了由年龄、职称、学历层面均衡,年级分布合理;同时,邀请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参与和指导课研实践工作,从而保证了本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的首要基础。
2、学习探究,明确科研目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3、实事求是,保证科研实施。
(一)课研制度,做到“五个一”
1、一周一小研 每周星期三下午,进行一次“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集体备课或研讨活动。
2、一课一反馈每个完整课结束,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并做好一个教学后记。
3、一月一大研每个月上一节课研公开课。
4、一季一反思 每个季度整理一则教学心得或一个典型案例。
5、一期一回顾 每个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一份工作总结。
(二)师生关系,实现“八个变”
1、教师角色由权威变民主。
2、对话姿势由居高临下变平等互动。
3、对话语气由命令口吻变商量语气。
4、课堂表情由板着脸孔变微笑面对。
5、处理学生事件由简单粗暴变心灵沟通。
6、对待学生错误由斥责轻视变包容尊重。
7、表扬语言由吝啬变大方。
8、考虑问题由教师角色变学生角色。
(三)课堂教学,坚持“十个要”
1、课堂氛围要“宽松、和谐、愉悦、开放”。
2、课堂方式要“自主、合作、探究”。
3、课堂评价要“民主、客观、公正、及时、激励”。
4、学习过程要有“看书、内化”。
5、学生之间要有“交流、讨论”。
6、知识掌握要有“质疑、反思”。
7、能力形成要有“练习、反馈”。
8、课堂学习要有“争论、笑声”。
9、媒体辅助要“适度、得力”。
10、教学思路要“清晰、新颖”。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众所周知,课题研究应植根于课堂沃土之中,这是把教科研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我校以教研活动为抓手重点,不断探索通过教研活动把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即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并在教学中运用,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已确定的实验研究课题,紧紧围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课程理念,因人而异,将研究主攻问题细化并落实到不同年级和不同实验教师。要求他们在组内说课,组员补充的基础上,抓准抓住研究的问题,开实验公开课和研讨观摩课,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分别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即课堂上展现出学生“想学”、“会学”、“能学”的课堂表征。一是学生求知欲旺盛,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教师要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尽量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在按照课标、教材规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一篇阅读课文,学生提出那么多问题,一节课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解决到什么程度,由师生共同来决定,学生对那些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自己确定学习进度;三是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老师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发挥;四是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调整,教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水平,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有效合作”,即具备“三要素”:①成员分工明确;②学会倾听思考;③学会评价小结,讲求“四个是”①保证时间是前提,根据问题的量、难度、深度等因素正确的估计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②精选内容是关键,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即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难解决的,③恰当指导是保障,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合作效果、讨论焦点、认识过程,以便恰当进行调控,引导点拨疑难处,指导困难学生,帮助总结方法,④及时评估是动力,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任务和合作方面的情况给予小组成员正确的、及时地评估,进一步改善合作的效果。“有益探究”,即:探究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和发展,注意有些内容只能是一种感悟而不是精确的结论,探究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而不是惟一的。具体探究按下面三个基本阶段进行,一是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问题的心向,自主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准备进入探究性活动;二是尝试体验实践阶段,尽量让学生多读多思考,自己动手尝试,亲历体验,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三是表达交流小结阶段,教师要组织好讨论,鼓励学生的创见,帮助扩展和深化结论,如通过书面、口头、图表等形式展示,并做交流,如演示、宣读研究结果,进行答辩等。总之,通过探究,让学生不仅呈现了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乐,达到有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事物都是一分为
二、辩证统一的。不可否认,三年多来的课研实践,我们遇到了困难,存在着困惑。如何客观应对问题,主观克服困难,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和今后需重点做的工作。(—)困难与疑惑
1、本校实验班人数均超过50个,这样的大班额状况下,如何实现有效合作,让课堂活而不乱?
2、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参加科研存在着矛盾,如何进行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的改革?
3、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老师们的知识面有待拓展?
4、由于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家境差距大,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怎样帮助学习能力较低、学习资料相对匮乏的学生适应探究性学习?
(二)目标与方向课堂教学的充分自主,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并获得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自由人,具体要抓好“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自主探索、自主反馈、自主应用”这几个环节。课堂教学的有效合作,要抓好内容、教师、学生这三个基本要素,它是确保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我们要注重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与方式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三个层面进行实践探索。课堂教学的有益探究,要注意提供探究的环境和自主探究的合作伙伴,要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要加强自主探究的实效性,要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地积极实践探索,形成“植根课堂,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的科研特色。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省级课题结题报告
在问题解决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是省级重点课题。该课题于2007年3月启动,经过这2年多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时代发展的需要。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眺望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各种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放眼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活跃的生产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与科技和教育的进步,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将世界推进到信息经济时代。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直接形成了一个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社会。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该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谁掌握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在未来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这就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学校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才能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对这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的报告中给予明确回答:学会认知。报告认为:学校教育既要使学生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又要使学生有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这种认知能力是接受教育的许可证,它给人的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面对这样的形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
2.新课程的追求。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我们课改研究的主攻方向。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校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满堂罐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等,学生纯粹是被动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特别致力于在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笔者认为,当今社会,不会合作的人就不会生存。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双赢。与其说是在竞争中求生存,不如说是在合作中求发展。基于这种观点,笔者努力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以小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课堂教学新结构。
3.新教材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之后,经过两年滚动课题“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等的研究与探索,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已有了一定的关注与思考,这些为我们所要开展的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资源,莫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不应平均地对待各项素质,应该看到素质整体发展,就会培养出具有主体性人格和能自觉主动发展优良素质人才。我们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这样做,其可行性、实效性可能会更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数学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深入探索实现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展目标的实践模式的策略(途径方法),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体系,为我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指导理论。
2.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实践实施将会深入探索实现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展目标的实践模式和策略(途径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应用价值。能为我校实验课题研究积极累经验,提高教师的素质和科研能力。
二、课题的目标及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本课题的实施立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和自主、合作技能、技巧。提倡合作和独立并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应体现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为此我们为本课题设定了以下具体的研究目标:
(一)研究目标:一是具有自主性。即能主动动脑思考问题;有主见,不盲从;能根据情况做出决定。二是具有合作性。即能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三是具有探究性。即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问题并能主动进行探究。
(二)研究内容: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本校数学学科。
研究的对象是本校524名在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些好的作法,可以在本校其它学科推广。
这项课题研究,我们将采取行动法进行研究,也就是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要根据各年段培养目标,针对每个阶段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面再向前推进。2.学生培养目标:
一是具有自主性。即能主动动脑思考问题;有主见,不盲从;能根据情况做出决定。二是具有合作性。即能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三是具有探究性。即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进行探究。3.探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探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研究的基本操作策略概括起来说,就是“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总结提升”。
“激发兴趣”就是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如生动有趣的导语、包含真情的鼓励、富有悬念的故事等),激起学生渴望参与的兴趣。“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不依附,不从众,但又善于与他人合作,互相切磋,取长补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就是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总结提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自主探究收获并侧重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感受。
学生的自主性在各种学科的学习活动中都有体现,要把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好经验运用到“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课题中来。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应更根据数学学科中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恰当选择方式。这些活动方式有:在玩中探究、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探究、在发展中探究、在转换角色中探究、在模仿社会实践中探究、在求异中探究、在讨论中探究等等。教师应在实践中对这些方式灵活运用,并尽量创设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活动形式。
这项课题研究还要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我们要向家长宣传这项研究的意义,取得共识,让他们和老师一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评价学生情况时,也要有家长参与。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行动研究为主,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有: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5月)。(1)申报课题,审批立项。
(2)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主体教育的资料和成功经验。(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4)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进行修改。(5)培训实验教师,组织教师学理论,学方案。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8年7月)(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7月—2009年9月)(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装订成册。(3)展示研究成果。
(4)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5)推广研究经验。
四、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一)通过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效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初步形成先自主探究,再合作学习的学习操作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三个“形成”: 1.形成学生学习新知时先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2.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特色。
3.形成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实践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摸索、实践、反复总结,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1.引导自学发现式学习。
2.倡导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3.探索多样化学习方式。
(二)通过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我们要求教师能给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起到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这样,促进了在数学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尤其给教师做出了更为科学的定位。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时,我们致力于突出师生关系的四个特征:教育性、相互性、平等性、发展性。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进一步得以体现,既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提高,也使得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更趋于和谐。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终身思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加大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力度。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校数学教学中强调的重点,在课题研究的这两年中,老师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明确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以“自主探究新知,合作交流学习”为主要模式,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逐渐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也更坚定了教师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
(四)通过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效性” 的研究与实践,收获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从事课题研究的两年中,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业务能力得以增强,教科研品味得以提升,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题专题研究更上了一个层次,教师们都能勤于笔耕,近两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等评比中屡获佳绩,学生竞赛也有所突破: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1.如何进一步完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校数学教学的特色。
2.如何对数学组全体教师进行科学培训,突出实验教师的点带面工作,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每一节数学课堂上。
3.在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促进实际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仍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工作重点。
二○○九年十一月
自主探究论文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坚持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它对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个要求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评价方式等。确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些新课程要求。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所以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一、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以新教材教育理念为指导,依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以主题知识为中心,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开展合作探究,并注意营造积极和谐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努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情景的设计,通过一个个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体验、感悟、获取学科知识及其意义。在这种开放式学习中,以求达到“学习内容活动化,探究活动内容化”的境界。
二、具体操作阶段
课前预习——展示成果及合作探究——生成观点——践行要求
(一)课前预习
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运用对新知识进行预习了解,并带着思考和问题,进入课堂。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尝试、去体验,养成自学习惯,形成自学能力。
例:在新教材教学中,提前编印《同步训练》,紧贴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使用《同步训练》对新知识进行预习,了解知识体系。
(二)展示成果及合作探究
1、学生在课堂上展示预习探究作业,老师对学生预习情况做及时评价。
2、学生自学是自主探究的基础环节。新课伊始,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可行的、学生容易掌握的学习内容,提出要求;明确任务后,学生自学。在这期间,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学习新的知识,让他们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为掌握学习内容打好基础。
3、教师引导小组与全班讨论探究。教师要对小组的合作形式、方法、内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和体现自己的视角和独到创新的思考,倡导有个性的、有文才、有感染力的语言,鼓励现场即兴的、自圆其说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教师设疑质疑,师生相互交流、启发,同时教师确保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重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共同学习。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班级形成探讨、争辩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例:在学习《理想》一课时,我提前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并且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三)生成观点
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达成知识目标,形成科学认识。教师通过精讲解疑释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重点与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必要的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补充不足,形成正确的认识及知识体系,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提升。
例:每节课教师都要对本节知识做必的要点拨,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及重点难点。
(四)践行要求
践行要求是自主探究的实践环节。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学习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地设计好适量、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教师讲解关键点、重要点。这样,学习有了良性循环,从另一个角度巩固了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练习,有效点评,查漏补缺,解析释疑,突破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学生的答题方法技巧的提升。
例:每节课都有效利用《同步训练》课堂练习部分或其他习题,及时巩固、消化本节课的知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三、教学反思
本教学模式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目的要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体验知识走进知识;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欲望和责任感。通过本教学模式的探索让我坚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溶入社会改革的大潮中,完善自己奉献社会。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阶段总结论文
收藏本文章应城市城南初中
吴高珍在市教科室课题组、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我校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教育研究实践的经验,大力进行“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及经验,下面作简要的总结。
一、学习有指导性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使课题研究中学生主动地在课内和课外形式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把学语文和学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理论的学习:
1、自主学习的理论。《语文课程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的作品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
2、合作学习的理论。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沙塔洛夫等人认为:通过创造性教育活动,教师与学生建立相互合作、信任理解的关系,活泼多样地发展学生多样化的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
3、探究学习的理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同样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二、研究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实现了以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课题预期目标,为教学特色建设提供教育资源保障和有力的支撑,我们积极整合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的方式和一般流程,构建了“导入激趣→自主创造→合作互动→引探释疑→迁移实践”的自主、合作、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框架。
1、导入激趣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把图、文、声、像有机组合,使抽象的内涵转化成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理解,营造一个语文教学的互动新空间,有如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天上的街市》、《背影》、《皇帝的新装》、《咏雪》、《化石吟》等课件的制作,让学生真的有如进入作品的真实情景中。比如《化石吟》中下下载大量动植物的化石图片,及影片《侏罗纪》的图片,就可以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形象的直观感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以这些真切生动的情景既可以启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培养提升个人的情操,养成真善美的体验,造就独立的人格。这无疑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2、自主创造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给予学生上网,根据自己的喜好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独立网上学习。如初一的两个信息班进行的“四个一”的活动比赛,先以教材为例子进行模仿学习,进行更新创造。整个比赛大力提倡一个口号:“像学者一样认真阅读,像作者一样创新写作,像书法家一样端正书写,像工程师一样灵活运用„„”,加强自主独立性的培养,增添学习的成功感。如在创作“励志格言”电子书签、创作一个寓言的过程中,同学们先在网上搜索学习名人伟人的励志格言、网上研读《伊索寓言》后,再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创作,并配以精美的文字、插图处理,自创励志格言、寓言故事。其效果很好。
3、合作互动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力主“教师与学生合作互动”、“学生与学生合作互动”,目的在于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及网上资源,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争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及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通常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组与组之间的挑战竞赛,由此增强竞争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如在教授寓言四则——《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时,可以即时上网阅览这些寓言的VCD片,看图模仿角色进行讲故事比赛。又如下载的《皇帝的新装》的10幅忍俊不禁、妙趣横生的连环图片引来学生阵阵的笑声,给这些连环图片配上动情的音乐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复述故事比赛,这样的效果当然是难以言喻的。这不仅改变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只是录音机播放示范朗读录音的固有形式,还积极力求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对“说”的能力切实地加强了训练,务求做到“促学生想说,教学生会说”。
4、引探释疑引探释疑的过程是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学生先学先探,教师后讲后帮,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教《诗两首》时,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诗歌写了什么内容?第二遍自读,感悟探究:抒发了什么情感?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借纸船和金色花来抒情有什么好处?每一遍自读,老师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的不理想,老师让学生在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指导,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探究的成果和收获,逐步消除有些学生的服从感、低下感、自卑感。
5、迁移实践书上的知识只是一个例子,能学得更多的知识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语文课上我们尤其重视学生的迁移阅读能力与实践能力。像有的学生善于文字处理,有的学生善于绘画,有的学生擅长网页制作。如根据实验班的实际,已经循序渐进式地开展了以下的“多个一活动比赛”:设计一张“励志格言”电子书签比赛;设计一次自由命题的电子手抄报比赛;创作一个电子寓言;以爱护我们的母亲河为题设计一则广告词;„„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比赛的过程中,让学习的语文知识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公平竞争、谦虚好学、乐于助人、求新求精、超越自我的好品质。我们构建这样一个模式,并不是说课堂上一定要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和怎么讲。模式中提到的各个环节粮是相辅相成的,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在教学实际中灵活把握,才能使教学有声有色。
三、探索有价值的课堂教学策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据此我们在实验中进行优化教学策略的选择研究,探索出常规可行的教学策略优选法。如散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学策略优选法是:“一读了解作者,了解背景;二读把握基调,感情朗读;三读理清重点,梳理结构;四读品味词语,挖掘内涵;五读概括主旨,领会中心;六读联系现实,提高认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间的“小组读”、“集体读”、“听读”、“赏大河高山画”等形式,选择配备“文、声、画、像”等媒体信息,教学效果良好。如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精选教学策略是:1.图片激情导入;2.简介作品选集;3.速度感知内容;4.概述寓言要旨;5.研读剖析难点;6.小结文体特点;7.口头创新寓言;8.课外自选阅读。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要把握的宗旨。如诗歌《天上的街市》的优化教学策略是:1.观卡通夜空星光灿烂图——课文激趣引出诗文(听);2.观万家灯火图,配乐朗读——把握基调,感情朗读(读);3.观“郭沫若”相关图片——了解作者,了解背景(说);4.网上找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复述故事,理解主题(说、读);5.观“牛郎织女”图,配乐朗读——品味特色,再现意境(说、读)。
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通过近两年的时间实验,经历了酝酿准备、尝试运行、持续发展的三个研究阶段,试验班从开始的1个语文教学班扩展到现在一年级所有的语文教学班。通过师生的相互学习,把学文、作文与做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明显地增强。学校于本学期初又装备了近三十台有较高配置的新电脑,在完善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学生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学生创作的作品有些具教学示范作用,如以“保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PPT广告语制作、电子励志格言等。参加研究实验的老师而言,精诚团结、合作互动。继续探索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语文的科学教学模式,继续研究相关的语文的优化教学策略,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我校多次举行的语文公开课获得市教研室,其他兄弟学校的好评。其中我校参与该实验的年轻老师在市教研室举办的“三新”优质课比赛与教案评比中分获一等奖。参加课题实验的老师撰写多篇教学教育论文,其中获得市级一等奖、二等奖各一篇。所辅导的学生也有多篇作品公开发表或获奖。
五、研究反思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五大重点,以此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于课堂教学。
2、要立足“自主”,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的能力。
3、要不断变换“合作”方式,让学生学习得更有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与人合作的快乐。
3、要积极调整“引探”策略,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达到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的理想境界,培育出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4、要广泛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体验,在实践中自主合作,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在实践中自主发展。
5、要再次完善评价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使教学特色建设更加卓有成效。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特色建设的新篇章。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从新的教育形势看,《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其中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作过不少的尝试,但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尽人意。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多大的提高,有时甚至还不如传统的教学。
2、从新教育理论和高效课堂要求来看,在课堂中老师要少讲,学生要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调动学生,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
3、从班级现状看,个性不同、习惯不同,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有差异的学生被分在一个班级里,由于绝大部分教师一般都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大部分学生的学情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方法,以及相同的作业要求,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这种“一刀切”的学习方式产生的情况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选择这个课题作为研究内容。
二、课题关键词的界定
1、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的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学习,具有自我制订学习计划,自我确定学习目标,自我设计学习过程,自我 课题实施方案
解决问题以及自我评价等特征的学习。
2、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学习的团队明确的分工,复杂的任务等因素。
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基本的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质疑、讨论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解疑问难的尝试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改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从依赖性、独力性、封闭性的学习走向独立、合作、开放的全新方式,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研究性学习”等,都可以在该理论中找到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其作为理论支撑,就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教育价值论、教育理念体系建设方面的借鉴,而且还可以直接指导我们进行教育策略和方法的革新。把多元智能理论从价值观的指导深入到课堂教学实践,这样的研究才有实际价值,并会成为教师、学校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功能强大的发动机。
3、语文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以素质教育的新思想为依据。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面向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其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应是被动地灌输、强迫地塑造的过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情感、动机因素,是他们的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并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行愉快教学,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悦,精神饱满,主动求知,主动发展。
四、课题研究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学习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内容
(1)课前学生搜集资料,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进行自主预习。
(2)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①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目标;②小学语文能力培养目标;③小学语文情感陶冶目标。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原理。①文件法规,文献资料;②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原理;③小学生心理特征及其获取知识、提高小学语文能力的途径。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程现模式。①构建思路:自主是前提,合作是手段,探索是目的。②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③课堂流程:A、激情导标→B、独立自学→C、讨论交流→D、思维拓展。
(5)小学语文教学评估。三个转变:①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②评价内容从“结果”转向“过程、效果”;③评价重点从“教师讲评”转向“生生互评、学生自评”。(6)课后拓展
六、实施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的方法,同时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教育调查法、观察法、统计法。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月—3月)
1、调查论证,选定课题。建立健全课题组。
2、填写课题研究申请书,申报立项。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对一、二、三、五年级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并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5、拟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4年4月—2015年6月)
1、按方案制订个人课题实施工作计划。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重点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
3、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及外地先进经验,做笔记,写心得体会。
3、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说课;认真听课评课,写教学反思、随笔或教学论文。
4、外出取经、改进教法,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5、个人阶段总结;课题组阶段研究总结报告。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
1、做好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教学论文、个人总结工作。
2、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3、向上级申请课题的结题验收、评估,撰写结题报告,并总结推广科研成果。
八、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单
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推进的一个障碍。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关键。教师在观念的转变的更新中,首先应坚决贯彻《课标》,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学习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观。其次,应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愈来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教与学需要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在教学的各环节渗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站在学生中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局面要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3、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一节课,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2)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街接。更重要的是要用语文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3)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活动,来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教师必须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如探索性情境、故事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探索的快乐。
要以活动促发展。如,游戏活动、课堂即兴表演、实验操作、朗读竞赛、小博士答辩、课后沙龙、答记者问等形式可让小学生兴趣盎然,乐学、爱学、会学,事倍功半地完成了课文教学。(4)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九、保障措施
1、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高度重视,教师群体中有浓厚的科研意识。
2、我校地处210国道,在铜川市区和宜君县城之间。具有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素材。
3、建立课题研究的规章制度,做到每项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课题研究教师全部是一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
4、我校拥有多媒体大教室1间、电教室1间以及宽带网的接入,还有图书室1间,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具备承担课题科研的硬件、软件条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5、学校十分支持这一课题的研究,保证资料、设备、科研经费的正常供给。
2014年3月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时俱进、适时教育、适人教育而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思想与思维、时代个性、健全人格、优秀素养人才而迫切需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其有益于学生学习、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造就。
(一)新课程的呼唤
《标准》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重要地位是:“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为条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策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保障。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让学生“知”“能”并举,具有美好之情愫、良好之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开发创造潜能,发展个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时代的必然,新课程的呼唤。
(二)语文教育的渴求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特点有三: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美学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感悟和体验;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建构主义理论),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母语有一定的基础,有语境,有资源。所以就语文实践而言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要着眼于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特殊性,汉字组词率高、情感色彩丰富,汉语语言简洁、语法灵活、富有韵律,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条件、学习情境,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时代的呼吁
现代学生观——学习的主体、各有个性的人、处在发展中的人,现代人才观——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终身学习,现代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师生在目标一致的学习过程中和谐共振,共同发展。因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则为现代性教育之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论依据和内涵所在
(一)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学生中心理论“(美国杜威为代表)和现代教育理念为其学习方式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学生中心理论”要求现代教育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或以知识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其理由是:(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当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社会生活中才有平等、民主可言。否则,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专制与不平等的温床与土壤。(2)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可能,就让学生做中学,做而学,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3)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创作和欣赏的因素。
(二)内涵概述
1、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2、合作学习:(美国威廉·格拉塞)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为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小方式。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3、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实际,可单一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合力则更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教法、确定学法,不应千文一法,一概而论。
(一)不同语文课型的可行性探索
1、讲读课文中的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中讲读课文占有首要的位置,所选课文兼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灵活、大胆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小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阅读课文中的操作
阅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的篇幅,是对讲读课文的巩固、补充、延伸,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根本任务。教学时主要是读,即泛读和精读,随机而用。教学时,教师要自觉帮助小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默读、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进行重认识性、理解性阅读(低年级),重评判性、创造性阅读(中高年级)。教师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在小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习得、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具体的做法可以是:(1)营造民主氛围。让小学生进入主体角色,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以树立小学生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意识,便于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例如,教学《打碗花花》一课时,让小学生充分自学探索,运用积累知识,通过看图、读书、提问、小组讨论进入理解、消化、吸收状态,小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2)创设活动情境。A、还小学生活动的时空。教学时,充分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进行自主学习,让小学生亲身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激起求索热情,切切实实地去阅读,自学未知的知识,直接感受与吸收课文语言,实现真情体验、真情交流。B、还小学生选择的权利。遵循天性,遵从差异,从培养兴趣的角度着重,让小学生自选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或简画、或剪贴、或随笔、或眉批,自搜、自解、自思,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自主性学习。C、还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利用阅读课文以活动促发展。如,游戏活动、课堂即兴表演、实验操作、朗读竞赛、小博士答辩、课后沙龙、答记者问等形式可让小学生兴趣盎然,乐学、爱学、会学,事倍功半地完成了阅读课文教学。(3)发展创新思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关注小学生的异象,诊视小学生的反常,异象即标新,反常即创新。采用引导质疑、合作探究使小学生在学文中收获料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
3、课外阅读中的应用
《标准》十分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分学段分期规定了相应的课外阅读量,重视语文积累。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拓展。因而,教师要定位于学前指导,学中帮助,学后促进的角色,给小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自主,从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出发,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丰富语文知识,积累语文技能,美化语文素养。我认为不妨尝试以下方法:(1)提一个目录供您选;(2)提一个时间表供您读(背);(3)供一个机会让您说;(4)供一个平台让您演。而且,学生课外阅读不要局限于配套教材《自读课本》,可以扩展到中外古今诸方面的有益读物;不要局限于书本,可以扩展到网上;不要拘泥于家校,可以扩展到图书馆、文化超市。学习方法应以自主性学习为主,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设定专题,鼓励小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如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勤读,以读好书行动,树读书好意识,成好读书习惯。让全体学生身心愉悦地走进课外阅读,在激情中学语文、用语文。
4、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尝试
《标准》首创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拓宽语文学习途径的现代性方法。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在此仅论述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教学时,要强化过程,淡化结果;要着重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之形成及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开阔语文学习视野、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开辟语文学习途径,让生活成为课本,让语文融于生活。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兴趣出发选题、定题,放手让家长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搜集、整合、处理信息,在合作中交流,达到“有心载花花自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理想境界,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和本领。
语文探究性学习对综合实践活动而言,其设计思路是:(1)学生地位:从被动到主动;(2)教师职能:从传授到指导;(3)活动目标:从单一到综合;(4)活动空间:从封闭带开放;(5)活动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具体而言,学习地点是不固定的,或家庭、或社区、或科技馆、或工厂;学习范围是广博的,或社会、或自然;学习场所是多样的,或图书馆、或网络;学习形式是丰富的,或专题讨论、主题演讲、策划方案,或制作小报、撰写调查报告等。语文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其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良好途径,应积极运用。
(二)不同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探索
《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于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而,小学语文在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习口语交际中,应进行可行性的有益尝试。
1、识字教学中的实践
识字是语文的基础性教学,就数量上讲,小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就能力上讲,要求有一定的书写速度和良好的书写习惯,要逐步会用工具书,有条件还要学会键盘输入。识字教学相对枯燥,如何利用能动因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高效高质完成识字教学呢?(写字教学在此不谈)
(1)尊重学生差异,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其已有知识,行动自主、讲究合作,巧妙识字。例如,课前,老师布置自主性作业,让小学生画出自己眼中的春天,并写上一个有关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既尊重了小学生的差异,又体现了层次性,学生有了自主权,课中小组交流,分层展示:“春暖花开”、“我喜欢五彩缤纷的春天”、“春天来了,小鸟飞来了,花朵开放了,小雨沙沙下,我笑了。”成功的喜悦激荡起继续探究的情趣和勇气。又如,识字时,老师开门见山引学生尽兴读自己认识的字,接着不经意一问:“还没学呢,你们怎么认识的?”孩子们自豪而言:“我自己预习的。”“妈妈教的。”巧妙一点,展示了课外识字方法、途径,潜移默化学会了学习方法,推动了自主性学习。
(2)多种形式发现生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生识记、巩固生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复现,运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方为有效之策。A、投影出示带拼音生字,让小学生先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助,再小组合作读。B、去掉生字拼音,学生自由练读,再开火车读。C、男女赛读。D、打乱词序指名读。E、自拿字卡逐个读。F、找字卡:一生读余者找。G、做游戏:我读你找,你读我找。H、字归文中反复读。I、看画贴词。Q、课件展示等。通过以上方法,学生的眼耳口脑共同感知,愉悦中识记了字词。(3)创设生活情境识字。“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 创设情境,自主与合作学习,抽象的字词形象理解、掌握。如,学“百鸟争鸣”一词,可让学生闭眼想象,让其模仿小鸟“叽叽喳喳”的各种叫声,领悟中总结:“小燕子叫了,小黄鹂叫了,小白灵唱了,所有的鸟都在鸣叫,这就是“百鸟争鸣”。(4)语言环境中字识字。(略)
识字教学中相信小学生,发挥自主;关注方法,讲求合作;发展能力,促其探究,势必达到较为理想的境界。
2、阅读教学中的探索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所占课时最多,所用精力最大,被誉为“智慧之源”。简言之,阅读教学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表达力,发展认识力,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陶冶情操,修养品性,增强搜集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具有多变性,其教学程序无固定模式,每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各有不同,而积极建构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必须提倡。
(1)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的课文,教师应放心、放手地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自主尝试探究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
(2)内容较深、不易理解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必学习中获得发展。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结合,推陈出新,开辟了阅读的新天地,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写话与习作中的应用
写作能力的高低,标志着一个人语言素养的高低。实际生活中,写作无处不有,无处不用,其重要性可以非常。《标准》将小学阶段作文教导界定为写话和习作两个部分,强调其基础性教学和基本技能之培养。教学中要以阅读教学为主,综合学习与口语交际为辅,奠定作文基础,有意识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时时、处处、事事中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
写话与习作教学要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进行基础性训练;注重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进行广泛的知识积累;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获取丰富的作文题材;注重与地域文化、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充实作文内容;注重与现代科幻影视、信息相结合,发展习作想象力。让学生堆积情感与生活素材,写出真情实感,且富于创新。除课堂习作途径外,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扩展习作教学途径:(1)听讲故事——学生语言发展之摇篮。教师可借助动画片、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历史传说、人物传记等。以听讲为主要形式进行习作启蒙教学,积累素材;还可以改变、创造角色表演、拓展故事表演等,内心体验;也可同桌对说、小组交流,合作中练笔;更可联系生活想象创作,进行探究。(2)看图写话——作文的捷径。生活中不乏直观形象的典型性画面,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语言滔滔不绝,一“写”千里。(3)日记练笔——学生习作的土壤。借助日记,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久而久之便会“材”源滚滚,不只长知识提能力,还形成了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何乐而不为!(4)自制手抄报——习作兴趣的激发。儿童表现欲强,又不喜欢走别人的路,就应当给他一片自由、自主的园地,让他尽兴地去开发,去表现,去创造,过程中发展其习作能力。此外,建立小编辑部制作校报、成立小通讯组为“红领巾广播站”撰稿、即兴写作等无不是让学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用一颗慧脑去思想,用一双慧手去描绘。
4、口语交际中的尝试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能准确地表达与交流,讲究文明修养”(《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当今之时,未来社会,人的交际与协同能力是何等重要,而口语交际更缺之不行。它是人与人之间认词、交往、互信、理解、合作之媒介和纽带,教学中积极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是迫在眉捷。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呢?我想,应当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大胆探索。
(1)立足教材,以课文为主阵地,奠定交际基础。教师有意识地将口语交际力之培养融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儿歌部分的教学,除了反复朗读外,还可通过描述画面、互问互答、续编儿歌或仿编儿歌等形式进行教学,也可将口语交际的形式置于课堂教学中。如教学《尾巴》一课,可以让学生投影展示自主惧的各种小动物图片,再围绕小动物形态、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生存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有问有答,编个故事、做个广告、做个介绍、当个导游等,既加深了理解,又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2)创设情境,抓住典型,丰富交际内容。“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A、语言调动,融入角色。教师用极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变学生创设情境画面,促使学生自主进行到角色,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引其找到情感共鸣点,让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B、借助媒体,说话感知。教学中应当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情趣浓而易学。C、角色表演,激发兴趣。教师应善用、珍视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利用角色表演能激发其参与交际的热情,学会符合角色的口语表达。D、加强朗读,积累语言(略)。E、自由评论,争辩问题。可以让学生以家庭、学校及周边发生的事、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为内核,自主组材,展示辩论,既发展思维呈现创新,又锻炼了口才。F、体验生活,乐于交际。让学生步入社区,走向社会,广泛接触,实地交际。如,“今天我购物”活动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与售货员交际中得到发展。G、举办专题演讲等活动,促使在一定氛围与场合下提高口语交际之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可知,生活之源为之广阔舞台,口语交际应渗透于事事、时时、人人之中。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反思
现代性的教育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教师及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准则,关注素质全面提高,立足于发展。为此,我们务须对教育和教学作以下经常性的反思,才能创造出适应学生的教育,适应学生的教学。
1、教师走进新课程,如何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和教学。
2、怎样“把人当成人来培养”,“把人当成人来教育”,注重人的潜能开发。
3、如何科学操作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学生好学、喜学、乐学、会学,教师爱教、乐教、会教的良好氛围,师生得以共同发展。
4、教师何以变经验型为科研型,靠科研提高教学质量;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教育事业,撒在学生心田;变重“知”轻能为“知”“能”并重,教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生存”,“美好生活”。
5、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育应是“大语文”,生活化,教师怎样创建现代性的语文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以人的发展为理念,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主体,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大语文”教育,将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研透《标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可行的,必要的,适时的,有效的。相信,中国语文教育的明天将新姿焕发,中国素质教育的春天必将生机盎然。
第五篇:“自主、合作、探究”
课改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结题报告
2009-12-3 浏览(3026)【大 中 小】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当时的教育发展状况
走进二十一世纪,智囊文化、人文文化、计算机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并生共存,市场、资源、人才日益全球化,“天下大同”、“知识经济”已到我们身边,社会的发展已使“终身教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终身教育”要求个体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更新、深化、扩展已有的知识结构,以此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终身教育”需要建立在四个支柱之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完成从升学教育(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
素质教育的要义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和可能提高的基础上有一个和谐主动的发展,真正实现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尤其是教学的最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无法回避这一终极目标的追求。
2、当时的课改实施状况
伴随全球化的课改风潮,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奏响了序曲。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到2005年已进行了3年,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于2004年9月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正式启动,2005年江苏省进入,2006年进一步扩大实验范围,福建、浙江、安徽、天津和辽宁5个省市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高中新课改,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就课堂教学而言,新课改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特别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总体来说,这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这为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当时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
总体说来,传统教学实践及其理论片面强调机械记忆、单一认知、重复训练,忽视实物性操作与内部观念活动的作用与转化,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也背离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宗旨。
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很长一段时期,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发表自己经验感言的权力,基本上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奴隶。学生从来就没有将语文和“怀疑”“批判”这些词放在一起考虑过,一些语文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地死板教学,将语文教学标准化、公式化,学生学习语文就是死记硬背,他们的学习灵性都被扼杀了。究其原因,就是教学的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我们的教学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因沿袭形成的“呈现——接受”模式。在这种僵化的模式下,教师以呈现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千篇一律地按照初读课文、教学字词——逐段讲解、分析内容——总结巩固、练习作业构成的“三段式”课堂结构教学,导致教学“重内容分析、轻语言学习,表面问答多、启发思考少”,学生“重知识结论、轻形成过程,被动应答多、主动参与少”,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显然与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亟需变革。如何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如何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如何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我们课题组试图建构符合学习认知理论和新课改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区别于“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不完全等同于“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我们倾向于“主导――主体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建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时,我们充分考虑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模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并不忽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强调教师角色的变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
具体来说,我们对此课题作以下界定:
1、基本含义
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学生为主体,诱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激活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扎实的基础学力,塑造学生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是我们对“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含义的界定。
(1)自主——强调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方式,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尽力做到:让学生明确目标;让学生发现知识;让学生参与过程;让学生选择内容;让学生掌握方法;让学生探究疑难;让学生自我检查;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描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创作的教师不示范。
(2)合作——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既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活动;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增加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消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探究——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逐步掌握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实践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开放性等主要特征都是以自主为前提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的合作必然会加速探究的进程。可以这样说,探究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合作学习为动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总体而言,在此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是实现“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而“合作”则是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促进“探究”的有效途径。
2、研究目的
本课题组选定“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其意义如下:
(1)改变当前过分注重接受学习的局面,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2)在一定意义上,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由原先的知识的传授者、课堂学习的规定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节目主持人”等角色,从而避免传统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以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正实现。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力求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最佳统一,使学生在学习中体悟语文的美感,获得审美愉悦,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益。
3、指导原则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辅助的地位,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主人、主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把机会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2)探索性原则
课堂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平等参与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创设情境,诱导启发,给予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质疑、释疑的机会,做到学生自学内容明确,探索过程清晰,探索方法灵活,能自己发现规律。
(3)创新性原则
课堂教学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质疑,创设宽容、民主、和谐的环境,以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
(4)活动性原则
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挥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人的需要,一系列有目的活动能够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
4、模式的基本构建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探究为核心,创设了三种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即“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鉴于此,“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操作实施:
(1)自主体验模式
结构程序:自读专题篇目——阐释内心感悟——介入自我创新——搭建舞台展示
此模式针对“活动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而设计,包括“自读、感悟、创新、展示”四个过程,旨在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开展自读感悟再创作活动,在形式多样的展示过程中,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提高自身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合作探究模式
结构程序:自读精选篇目——交流体验感受——筛选整合问题——组织评判研讨——完成反思心得
此模式针对“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而设计,包括“自读、交流、整合、研讨、反思”五个过程,旨在引导、鼓励学生多方面开展质疑活动,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打破思想禁锢,提升思辨能力。其中“精选篇目”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取舍,建议多选经过时间淘洗、值得品味把玩的经典篇章。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这三种呈现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又是彼此交叉互相交融的,“探讨”“活动”中有“研习”,“研习”中有“探讨”“活动”,而“探讨”是核心,“研习”是基础,贯穿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自主体验模式”和“合作探究模式”都将基于对文本的研习。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问卷法和访谈法:通过问卷和访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有针对性地
帮助学生进行自读,确立课题和学习目标,了解学生在搜集资料中的困难,及时予以解决。
2、文献法:关注教学模式的有关理论,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3、资料积累法:每一位研究人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自己所任教的班
级学生,尽可能多地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案例积累下来,作为研究总结此教学模式建构策略优劣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
4、经验总结法:结合课题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总结做法与体会,并撰写
心得体会或专题文章。
四、课题研究进程
课题从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历时三年,研究的进程基本按照开题时的设计历经了:专家指导、学习准备——拟定方案——初步实施——专题研究——调整实施——经验总结六个阶段。
课题组由课题主持人吴铁俊主任直接领导和参与,并在校教科室的指导下,全体成员共同协作,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完成了模式建构、操作实践等工作,注重行动研究和理性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五、课题研究过程中探索的主要问题及实践
(一)支撑“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建构的非智力因素
1、兴趣——孜孜以求的最大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实践和研究,再一次验证,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有自主阅读的欲望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可能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真正所得,化为内在,获得人文给养,提升批判能力、创造能力和求索精神。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学生学习兴趣、自主阅读欲望的激发作为重中之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无论是在“自主体验模式”之“搭建舞台展示”环节中,还是在“合作探究模式”之“交流体验感受”“组织评判研讨”“完成反思心得”环节中,课上的交流、小论文的结集、学习园地或黑板报上的“发表”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兴趣。
2、习惯——人文个性的有力保证。再强烈的兴趣,也要让它变成一种习惯,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用。如果说强烈的阅读兴趣是最大的阅读动力和指导老师,那么,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学生人文个性形成的有力保证。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填鸭式”教学模式仍然颇有市场的今天,如何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和稳固下来,并且逐渐内化为探究性阅读的意识,这是我们研究的又一重点问题。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始终让自主阅读、自主体验成为学生的一种充满快乐的审美享受;始终坚持读书方法的指导:浏览性泛读、专题性研读、陌生化阅读、体验性品读、建构式阅读„„努力给学生创设好的阅读情境,不指读,不出声,全身心投入其中,提高阅读效率;始终以发现的眼光对待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专项阅读;始终坚持鼓励和帮助学生尝试阅读写作的成功,高分鼓励,展出成果,感受高峰体验;始终让撰写读书笔记成为学生每天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环,进而带动自由写作。
3、潜能——发现创造的巨大天地。越来越多的科学发现证明:人体内潜存着大量未被开发利用的能力。如何将这些潜能有效地化为可供每个人自如运用的能力,应该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正如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的:在当代“人们愈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这一观点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所能认识并赞同的,这的确是一个亟需更新的观念。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确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可供开发的阅读潜能领域,无论他的起点有多低,阅读的思考意识、探究意识有多么淡薄,我们都能用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学生,即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眼光,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来认识学生的能力,用信赖的而非怀疑的态度,用鼓励的而非抑制的手段来对待学生的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深信智慧的巨大可能性,这是对学生实施有效影响的必要条件。”同时,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也致力于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佳的阅读立足点,确定阅读研究的方向,将他们身上潜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以使他们达到最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策略
1、自主、探究的情感引导
(1)构建民主平等的心理场
前文已经提到,新时期的教师应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教”和“学”的关系,现代教育需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在教学中,并没有颠扑不破的真理,更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一直强调对课文的学习和研讨是师生共同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定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心理场。
(2)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教育中的学生多半处于不敢言、不敢动、不敢思、不敢自主,或思维懒惰、依赖心理强的被动、压抑的状态。进行“自主探究”教学时,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如“逆而弗牵动,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等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力求生动活泼、机警善变、精神焕发,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不断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就,使他们感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就,以摄取知识和掌握本领为乐事;尽量艺术地把握引导的时机,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3)创设探究感悟情境
突出学生的主体精神,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等同于失去控制的放任自流,教师的重要职能是创设情境。所谓“情境”,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认知氛围的情境,给学生展开广阔的智力背景,让学生在知识的高原上驰骋,从而探究感悟。《荷塘月色》是选入新教材的一篇课文,同时被选入初中教材的作品《背影》和《春》也都深受学生的喜爱。从这原先的知识储备出发,学生易对《荷塘月色》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字字句句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使得揣摩语言有实质性的意义,不仅领略其优美的语言文字,而且更多地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读懂朱自清先生的心情。我们向学生推荐了朱自清的《一封信》、《哪里走》,介绍朱自清先二三十年代的生涯的文章,古代的《西洲曲》、《采莲赋》,学生利用这些材料拨开重重云雾,觉得眼前“另一个世界”、“我且受用”、“无福消受”之类的句子背后藏着忧郁、惆怅和落寞之情。
《归去来兮辞》这篇课文是陶渊明最后同上层社会分手告别的宣言书,是他由仕到隐的人生重大转折,是中国历史上躬耕自给的真隐士的典型形象。这较之于今天的学生太远了,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在教学中补充了大量资料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作者,了解那个时代。运用作者自己的《饮酒》、《和郭主簿》、《杂诗》,李庆的《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王四楼《村居》套曲中描绘隐士的[一枝花]、[梁州]及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茵纳斯弗利岛》等资料,创设认知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陶渊明的悲士不遇、乐天安命的情感,而这种深切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对陶渊明的其他作品的阅读和钻研。
教学中,我们还注重设置形象氛围的情境,运用配乐朗诵、范读等方法,让学生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人,从而忧喜随“形”。另外,我们还通过设置思辨氛围的情境,如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专题研究、论文汇报等情境,以激发和训练学生的主体思辨精神。在教学《离骚》这首诗时,在学生熟悉全诗,通晓大意的基础上,便以《〈离骚〉一孔读屈原》为题,让学生从文本出发,发掘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创作风格,写成研究性文章,并于课上交流。
(4)鼓励自主探究精神
第一,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一点不可否认,也不容忽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第二,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还重在培养一种自主精神,确立一种“不惟书,不惟人”的探究治学态度,所以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的发现,我们都予以积极的保护。第三,延伸性的写作,阅读潜能的开掘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钻研的欲望。如我们曾学习了两个星期的《文言文选读》,在最后一节课上,要求学生以这两个星期所学的文言文为研究对象,自定专题写一篇小论文。结果学生分别从古代的用人制度、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古人的友情及所谓“文章憎命达”的现象这些角度写出了篇幅虽短,却有许多思维闪光点的小论文。而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小论文出了一期黑板报,主题为“食古而化”,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阅读期待。
2、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
正如《学会生存》里所说的:“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哪种模式,“自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且是最为重要的,它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模式中其它环节的质量,“合作”不流于形式,“探究”具有深度和价值,这些都将依赖于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研习。
我们认为:学生自主学习、文本探究主要应完成以下任务:
(1)读通课文:借助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理解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3)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体味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4)收集资料: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帮助课文理解的
背景性资料及迁移性资料;
(5)标注感悟:将自读感悟标注在书上;
(6)主动质疑:一是对不理解(思想内容)、不了解(自然科学、人文
科学知识)的词句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二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可以围绕课题、围绕课文内容、围绕中心、围绕艺术技巧、围绕写作思路等展开,以疑促思促学。
其中,教师可教给以下自读与探究方法:
(1)发现文本价值的关注点
构成阅读文本的要素无外乎内容与形式。内容主要包括文本所写之人,所记之事,所状之物,所绘之景,所抒之情,所发之思以及人物活动、故事展开之场景、环境和背景。(记叙文)文本主要是指文本所要表达之主旨和选取之材料。(说明文)文本主要是指所介绍的知识和说明的事理。(议论文)文本主要是指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渗透的思想、理念。文本的形式可谓包罗万象:小到词语的选择与应用,线索的安排,文章拟题、开头、结尾的艺术与技巧,材料的选取、组织与详略的安排,修辞手法的运用,叙述方式、角度、人称的选择;大到文章的立意、整体构思与布局谋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选择和运用,语言风格与特色,以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等。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地方,需要指导学生予以适度关注。
(2)发现文本价值的切入点
明确阅读文本的关注点以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依据作品所呈现的形式与内容,结合自身学识、经历、爱好、积累、体验、感触等,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深入文本去捕捉文本的特色与价值。
从细微处入手,关注阅读文本的“异常之处”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迅速发现文本特色与价值的切入点。因为作品的“异常之处”往往体现作者对生活独特的体验、感悟、个性化思考,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把玩,对提高他们捕捉文本“亮点”大有益处。
①语言运用“异常之处”
超越常规,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显示出语言的精妙。要在学生容易忽略掉的,以为不言而喻的地方,引导他们发现精彩的地方,把问题提出来,把矛盾揭示出来。如鲁迅的《示众》中有这样一段话:“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遇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按照常理,背脊用“一座”来修饰,似乎有些不妥,但仔细揣摩,却觉得这个“一座”运用颇具匠心——它不仅突出了这个看客躯体之庞大、健壮(像鲁迅笔下的其他看客一样)更是从小孩子视角观察男人背脊的结果。先生行文之细致,语言运用之独特可见一斑。
②观察视角、叙述角度的“异常之处”
方方小说《风景》以夭折的“我”为观察、叙事主角,不仅显得独特,而且行文自由、突破时空限制,可谓妙极。而张洁的《拣麦穗》则以成年女性与小女孩两个视角相互交织,体现了对脉脉温情岁月缅怀与向往。
③人物言行举止“异常之处”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关于“可曾读书”的回答显得前后矛盾,出乎寻常——回复贾母时是“只刚念了《四书》”,而应答宝玉时却变成了“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如此变化的个中缘由则是贾母“读的说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得瞎子罢了”之言,一处语言细节,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已现。
④表现情思“异常之处”
日本作家江口涣的《鹤》中有这样两个片段:“(苍鹰)飞箭似的冲进圆形队伍之中。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乱„„鹤群仍然零乱飞舞,担心地啼叫,直到弄清苍鹰不会再来袭击,才放下心来,恢复了圆队形,向高空升去。”学生容易捕捉到片段所在段落主要是突出鹤勇敢与友爱的,但对这两个片段的妙处,乍看却有些不明所以。在常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眼中,勇敢理当是一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阳刚精神与行为。以上片段,鹤的表现不仅算不上勇敢,甚至还有些胆怯和懦弱。在这样的时候,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谓的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固然是勇敢,但也许是不考虑后果的冲动行为;真正的勇敢不是冲动的行为而应该是在充分认识行为后果却依然勇于承担的行为;“自思而直,虽千万人,吾往矣”当属此类;广义而言,蔺相如对廉颇的忍让,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司马迁辱受“宫刑”亦属此类;鹤的恐惧与慌乱不仅无损鹤的勇敢;相反,却更能突出鹤的勇敢——理性的勇敢的可贵。
⑤立意的“异常之处”
所谓立意的“异常之处”常常就是立意的独特、新颖、深刻之处,通常表现在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写人之未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遂有周敦颐《爱莲说》如此之绝唱。大家皆言牡丹娇美、富贵,张抗抗却因“牡丹的拒绝”发现了它的高贵,可谓独特。千古文章意为先,文本的立意“异常”,当是我们发现文本价值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⑥开头、结尾“异常之处”
欧?亨利的小说大多结尾出人意料,极具张力,类似其结尾的方式被誉称为“欧?亨利”手法,这样的手法也是我们引导学生捕捉阅读文本价值的良好切入点。
3、探究、质疑的引导方法
在语文阅读中所产生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懂的,如字、词、句的意思,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等,属于理解层面;二是不明的,比如,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技法,它的好处是什么等等,属于感悟鉴赏层面。我们课题组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重点探讨的是第二个层面的问题,而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重点也是要学会发现、主动探究、有效解决这个层面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有系统的“自主学习”引导的基础上,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以提高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重视自己对文本的原始阅读
不看教参,不看教案,自己先细细研读文本,写下细微的阅读感受,也许,你感触最深的、体味最佳的就是重点,也许,你不太明白的也是学生的难点。只有老师自己先读进去了,先思考了,先感动了,先有了“问题意识”,才能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也才能较好地应对、处理学生产生的问题。
在教《归去来兮辞》一课时,老师备课时细细咀嚼文字,觉得在“乐天安命”的快慰背后总潜藏着一种“悲士不遇”的凄情,看教参,教参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答案,于是,又去翻查《古文鉴赏辞典》《历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陶潜传》等辞书,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同一时期的相关创作,更进一步印证了最初想法。很巧的是,教学时果真有同学提出了相关的问题:文章中似乎有很多句话都有自我劝慰的意思,比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为什么陶渊明要这样说呢?这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些诗文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全面了解陶渊明,带领全班同学展开讨论,从而和学生一起深切感受到了陶渊明“真隐士”的形象。
正如苏格拉底说的那样:“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教学思维的起点,“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成熟而专业的阅读者,以此促发学生的阅读理想。”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文本的原始阅读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的事情,我能够学,我尽量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我在同学的帮助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思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不要赶进度,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特别是在预习时间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要敢于拿出课堂的时间来让学生充分阅读,充分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处于“愤”“悱”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语文阅读步入良性循环。
(3)教给提问的技巧方法,使学生会问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但提出问题则是一种能力,有的学生想问又不知怎样问,或者由于思维依赖、肤浅,压根儿提不出问题。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提问架好桥、铺好路。
①教给必要的“基础知识”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提出疑问。比如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掌握实词、虚词的一般用法,不了解句式变化、词类活用的特点和一般规律,那么在学习中不要说提不出什么问题,就连基本的学习任务也无法完成,即便能提问,也都是在字词句义上纠缠不清。
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培养必须以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为前提,所以,课题组的老师在讲古代诗歌时,总会先把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告诉学生,而选择哪些知识告诉学生,这就要看下面要讲的诗歌重点涉及到哪些方面而定。比如在教《琵琶行》一文时,学生就提出了:“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妙处是什么?为什么要把琵琶女的音乐写得这么动听呢?第三段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是不是借景抒情?其作用是什么”等质量比较高的问题,其中“为什么要把琵琶女的音乐写得这么动听”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其全身”,从而引出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引出下文“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作用,再辅以对白居易生平和才华的介绍,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读书人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而唐代的都城长安则是他们梦想实现的地方。此时的白居易虽然被逐出这个权力的中心,暂时性地在山水间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忧伤一直是他心上的伤痕。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让他回想起了往昔的岁月,心中的梦想,所以才会感到乡音一般的亲切。所以才会有后来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会有最后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理解了琵琶曲,理解了琵琶女,理解了白居易,在教者的心里升腾起的是一种享受语文、享受课堂的快乐,学生亦然。
②提供“问”的示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的知识是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倾向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提出问题做示范。教师可通过示范教给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问题的方法。比如:从课题出发寻找疑点,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疑点,从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寻找疑点等。
教师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问在重点处,问在矛盾处;教师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老师教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分析“上帝”这个形象,在学生的思维先是固定在“权威的代表” “正统思想的化身” “别人思想行为的禁锢者”“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来扼杀世间美好事物的冷面统治者”时,顺势提出一个疑问: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结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们真的不需要“上帝”吗?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走向更远更深。经过积极思考讨论,学生们谈了自己的见解:不是所有的追求都值得赞赏,当我们所向往、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美好的事物时,上帝的“骂”就不是无理的指责,而应是理智的劝告了。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规则,结果自然会造成一种无序的世界。事实上,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上帝和孩子的组合,而真正完美的人生,不但应该有一半上帝的理智,还应该有着一半孩子的激情。
可以想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对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了解,他们会模仿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地、更好地提出问题。
(4)交还“问”与“答”的权利,使学生多问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允许学生提出有别于其他同学的问题或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包括对老师讲解的质疑;教师也要具有辨别问题的能力、善于把握引导问题的机智和反馈评价学生发言的机敏,这样才能使学生多问、善问。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特别做到:把回答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只有在“问”与“答”的思维交锋中,才能真正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探究。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长进”不仅在“疑”之中,而且更在“觉悟”之中。比如教《秋声赋》一文时,学生提出“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一句不会翻译,虽然这只是一个“不懂”层面的问题,但它又的确关乎对文章主旨、全文结构内容的安排,所以,教师并没有草率放过。先请几位同学翻译,让学生找出翻译的异同,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与草木而争荣”上,一种翻译成“和草木争荣”,另一种翻译成“与草木(一样)争一时的荣盛”,随后,让学生到文中找出赞成或反对某一种翻译的依据,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中去潜心阅读,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又产生了许多问题,随着这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全文的主旨、行文特点豁然开朗,而赋文中欧阳修的感慨与悲伤也点点滴滴地渗透到了学生与教师的心中。正如左拉所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中导学结合的基本形式
1、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辅导相结合
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价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课前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能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温习和归纳整理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事物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防止在一些细微枝节问题上纠缠,让现象掩盖了本质。在“引导”时特别要注意,“引”不是“拉”,“导”不是“套”,不能让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转。教师可采用谈话法、提问法、比较法、讨论法、新旧知识过渡法来“引导”。在“辅导”方面,教师应该注意针对性,要讲求实效,根据各类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采用集中辅导法、学生相互矫正法、一帮一促进法、分类指导法和个别小灶法等辅导方法。总之,这些方法必须为学生的“自主”性学法服务,教法必须因学法的需要而制定。
课题组向海燕老师在执教《祝福》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按照祥林嫂到鲁镇时间的先后,找出作者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到了这三处描写。
第一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第二处: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接下来,向老师准备通过对这三处描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祥林嫂这一悲惨形象的社会意义,进一步深化主题,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老师,课文中还有一处肖像描写你没看到!”这时,一个男生站起来说道。
“哦,真的吗?”老师笑着问他。
“真的,就在第36段,这句话是‘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男生回答。
“好,周进找的很细心,我们大家都没注意呀!大家说,这是肖像描写吧?”其他学生纷纷表示同意。可以说,这一个小小的插曲并没有引起听课老师的注意,大部分学生也没有放在心上,向老师接着前面的思路,对三处描写展开了重点分析,最终,在向老师的巧妙引导和详尽分析后,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命运悲剧的原因被揭示出来,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就在大家都以为这一教学环节即将结束时,向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刚才周进同学找到的这处肖像描写跟《祝福》的主题有没有关系?祥林嫂‘脸上也白胖了’是不是说明她生活得很好,很幸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开始谈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她的生活应该很好,要不然不会胖起来。有的学生说,祥林嫂的结局是凄惨的,她哪里会幸福啊?这时,向老师提示了一句“同学们注意,祥林嫂在什么情况下“脸上也白胖了”?学生开始在文中找相关的语段,有学生大声的喊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胖起来的。向老师接着问“做工的情况怎么样?”“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彻夜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雇短工”,学生一起回答。
“不错,祥林嫂实际上做的就是一个奴隶的活。她在来到鲁四老爷家里的时候,就连表面也看到她带着刚死去了丈夫的悲哀。但现在这种繁重的劳动,便使她感到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如果这样的生活并不受到侵扰,并没有很快便遭到破坏,祥林嫂也许便这样安然地度过她的一生。后来她生了阿毛,又“白胖”了一次,可见,她的所谓‘做人’也就是有活做、有饭吃地做稳有点意义的奴隶而已。正如写过《祝福》一年多之后鲁迅在杂文里指出的: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看来,做稳奴隶就是祥林嫂一生中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向老师说道。
至此,一个枝节问题的解答不但没有让现象掩盖了本质,反而使本质更加清晰了。
2、学生合作学习与教师督导、疏导相结合
“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这样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
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可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2)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
(3)协作,用不同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
(4)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在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采用“督导”“疏导”性教法达到收放自如。教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督促学生积极地参与,又要尊重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教师在督促学生时要做到: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关心亲近,但不姑息迁就;热忱帮助,而不冷淡歧视。学生在“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常常会产生“愤”“悱”情绪,这时教师还要注意采用“疏导”教学法,通过点拨、启发、类比、联想、提示、示范、变换角度、回忆旧知识、指明方向、逆向思维等方法进行“疏导”,使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课题组陈翠云老师在执教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一文时,把“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兴趣,以体验的过程认识自我,用对照的方法规划人生”作为目标,分组合作,共同讨论,解决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各组学生开始交流时,在他们的脸上,是沉思,是顿悟,有几个学生的发言很是精彩,现摘录如下:
①我觉得我解剖了自我,明白了我意志的支点,不是权、钱,也不是友情与爱情,至少在现在我意志的支点是亲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金凯)
②这个游戏充满痛苦与抉择,每次划去其中的一样,就意味着多了一份苦涩,人生有时就是这么残酷,舍弃物质的满足就代表着生存的渺茫,舍弃亲人就代表着撕心裂肺的疼痛,总而言之,人生亦如此。(姜盛)
③看了毕淑敏写下的五样,我真的感到惭愧和难受,空气、水、阳光那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而我竟然一点也没感觉到,完全遗忘了,她的最爱是为人类奉献更多的精神产品,而我在一个多么渺小的世界里,选择的五样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朱盼盼)
④亲情、友情固然重要,可是抛开了事业,那有何意义呢?毕淑敏在她的五样中留下了笔,因为笔是她的另一颗心脏,推动她的四肢百骸。人的一生中有很多的选择,但是一定得选择生命中的重中之重,让你的选择成为陪伴你成长的生命知音。(苏琼雅)
陈老师最后作了这样的课堂总结:学完全篇,一个小小的心理游戏,却解读了人内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我们的生活如此繁杂,随时需要我们做出决定,小到早上吃什么,大到学业前途,是考本科还是大专。一个选择决定了一条道路,一条道路到达一方地方,一方土地开始一种生活,一种生活便成一个命运。不管怎样,我们都该为自己的最爱而生,听心的选择,做心想的事情。
可以说,在教师严格要求下,学生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从中得出了一定的启示。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受到了教育,也通过思考和交流,解决了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困惑,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3、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启导、诱导相结合。
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如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等,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结构还不完善,低年级和高年级也存在差异性,因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不宜复杂,应定位在学生“喜欢”的层次上。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通过与他人交流、查找相关的资料、开展某种实验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在教学中予以关注和重视。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启导”法,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如造成悬念,引起学生注意;联系旧知识,引出新内容;用格言、警句、诗词和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设置一定情景氛围,引起学生共鸣;设疑问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启导”学生时,应尽力做到启导在关键处、疑难处、含蓄处、精妙处。在这基础上,教师再恰当地采用“诱导”法,将问题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地铺展开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广阔天地。
课题组丁国斌老师在执教《拿来主义》一文时,有学生在自主研读课文后,提出“文章既是‘拿来主义’,那么作者主张在什么方面实行‘拿来’呢”这一问题,而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实际恰恰是解读文本的关键问题。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并没有给予解答,而是先请学生合作交流探讨,但在各学习小组代表汇报问题答案时,大家还是莫衷一是,无疑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这时的老师依然没有告知学生答案的意思,而是一边提醒学生一定要学会看书,学会在文本中找到关键信息,一边耐心等待,过了足足5分钟,终于有学生在文中找到了关键的两句:一句是“别的且不说吧,单说学艺上的事”,一句是“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这关键信息一出来,再根据议论文举例论证观点与材料要统一的法则,以及卒章显志等规律,学生逐渐得出作者主张“将文艺拿来”“将艺术拿来”“将外国的文艺拿来”“将外国的文化拿来”“将外国的文学拿来”“将中国古代的文学遗产拿来”“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拿来”等观点,最终自然得出“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这个结论。
牵住这个“牛鼻子”,再解决其它问题,似乎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怎样拿来”“又是运用何种手法来论述的”等思考题一经抛出,同学们就跃跃欲试,文章“运用比喻、对照等多种手法把道理讲得既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的写作特色在同学们的踊跃发言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当然也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可以说,这堂课的成功正是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启导、诱导相结合的结果。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1、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通过本课题的实践操作,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地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随着本课题的逐步实施和不断推开,近三年来,我校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正稳步提升,超省均分的幅度也在逐年加大,这也充分证明,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
2、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与思考,课题组的老师树立了并努力践行新型的学生观,教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得知识。在研究中,把焦点集中在对学生的关注上,集中在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意识上,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学生的尊严、潜能和价值,力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自主、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把思考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把提问、探究研讨的权利让给学生,在科学思想的引领下,课题组老师的课堂活跃了、丰富了、有效了,课堂中涌动的是活泼的思维之泉!
近几年,课题组老师在全省、大市的教学活动中成功地开设了多节观摩课,并在市级范围内就教学中的探究作了重点发言。所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或在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在四星级学校评估验收中,课题组老师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模式的课堂教学得到了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在“验收反馈报告”中,专家组这样认为:语文组以课程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源基础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教学质量一路攀升。
目前,在学校“一年高考三年抓”总的指导思想下,语文教研组制定了《语文学科三年教学规划和基本要求》,其中对于精选教学篇目的设定(见《研究成果汇编》),就是课题组教师根据课题的实践操作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取舍的结果。
七、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们基本完成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对课改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积累了一些经验,有力地提升了学校语文教学的质量,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不足:
1.理论认识水平有待提升。限于研究者都是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比较多地关注行动研究,课题的理论支撑显得相对单薄,尤其是心理学、教育法等方面,底气往往显得还不够足。万一放手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就容易导致课堂容量的减缩和教学进度的放慢,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成,阶段性成效不明显,经不起考,因此,部分老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回归到过去那种完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中去,这种“积习”的抬头,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制约课题的进一步推进。
2.实际研究能力有待提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度难以把握:自主学习失控就会“放野马”,合作学习不当就会“走过场”,探究学习过头就会“钻牛角”。同时教师“导”的尺寸也很难把握,过于担心学生的能力就会越俎代庖,一味相信学生的能力又会天马行空。同时,在研究的内容和环节上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优化,使各种课型,如作文指导课型、试卷评讲课型、诗歌鉴赏课型等的教学模式都能得到有效构建,并且能取得丰硕的成果。由于这一课题本身就是课改推进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难于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下去,尤其是在“减负增效”背景下,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关系,如何让学生“学得活”和“学得好”等问题的情况下,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显得更有必要。所以,我们将认真总结,不断探索,边学边改,积极实践,争取在这一课题的研究领域有更大的突破、更多的收获,进而把我校的语文教学和教育教学改革推腿上新的台阶。
课题主持人:吴铁俊(镇江市教研室)
课题组成员:丁国斌、姚宇、陈旭辉、李敏、向海燕、陈素明、杨颖红、燕海鹏、李枫、王蕊、陈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