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时间:2019-05-15 04:3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第一篇: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 “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

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

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

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

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

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 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

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 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 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②要相信学生确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③明确判断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标准。看学生是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取决于他是否确定或参与确定有关活动的目的是否决定或参与有关活动的过程。如果是则为主体如果不是则为客体 ④要帮助学生完善主体结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包括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两部分。操作系统主要由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对客体教学内容的感知、概括、记忆、运用等任务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激发和维护主体认识活动的任务。

4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 首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创新素质包含内容作用 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创新欲望、创新兴趣、乐于创新 2 创新精神创新理想、创新勇气、创新意志敢于创新 3 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善于创新 4 创新能力敏锐观察、丰富想象、独特实践能够创新 5 创新人格创新品质、创新情感、创新个性保障创新 三创新教育与教师。

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创新教育”首先是作为一种观念提出的。任何一种新观念的提出都是

时代时展的必然结果。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创新教育是走教育创新的必经之路。同时新观念都具有超前性。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活动。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情是基础理是目的。创新教育要注重人的情感投入创设怀境、培养情感使课堂充满人情味。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现行教材中蕴藏着大量创新的好题材如“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还有别的解法吗”等等。但教材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同时又有简约性的特点加上时代的变化观念、知识的更新往往显露出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实际进行及时的充实和变通。四创新教育与学生。

1、强调主体的参与。

2、强调知识的应用。1课本知识生活化培养应用意识。

2重视实践培养应用能力。教师要精心创设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实践活

动引导和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提高应用能力。

三、素质教育

一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1、结合教材自然渗透。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并有意识地去揭示它们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感觉从而自然地受到教育。

2、见缝插针适时渗透。除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外其他学科都有它自身的

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见缝插针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适时向学生渗透。

3、持之以恒、不断渗透。一种正确的思想、科学观点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和树立的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不断地认识逐步形成或树立。这就要求教师在 教学中持之以恒、进行不断地渗透。

二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优化课堂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教师虽代表不了学生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全部但却象一面聚光镜一般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集中起来发挥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现代教学研究认为“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学生就当然是主体。”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现代教学论把教与学的关系看作“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这就明确指出了教与学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教学活动中辩证统一的两个侧面的关系。只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并把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教师要在认真学习《纲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

发展水平结合认知、技能、情感等要素分别制定学期、单元和课时目标。课

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要在不断调控教

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较为理想的认识、思维条件有目的地把教学目

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全体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讲效率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

程。这一认识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复习铺垫、引入新课、探索新知、巩

固练习、总结评价等环节构成。优化教学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

证。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各

个环节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这

样的意识能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就不让少数或个别人代替。

3、优化教师的“教法”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的方式。常用 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操作法、练习法、讨论法、游戏法、阅读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舍弃

一节课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做法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心理 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综合运用。三突出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不是他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他们心理发

展的起点。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认识的发展主要指一

个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主要表现在认识客观事物的

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程度概括和抽象水平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等。意向的发展也有称为个性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

度和行为方式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认识的发展与意向的发展是相互

促进、相铺相成的关系。

1、创造良好的气氛效应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力求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并善

于运用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这种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认真的、合作的、追求科学的一种学习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

注意、期望、鼓励、关怀和爱护。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做的“皮

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情感是促使学生积极上进的

物质力量。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品尝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 立学习的自信心。

2、组织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意志发展能力。

人的意志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在学习活动中的锻炼。

四、注重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注重参与的广度让全体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参与“量”的飞跃。

1、采取多种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使每个学生在

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基础。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采取“合作研讨”、“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展示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完成知识的“发现”和“获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准备性参与、尝试性参与、理解性参与和巩固性参与从而达到全程参与的目的。

3、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读书、计算、操作、推理、判断等任何一项学习都不可能由眼、耳、口、手、脑某一感官独立完成。必须密切合才能使学习卓有成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听觉通道的学习效率只有30%视觉通道的学习效率为50%而复合通道的学习效率可达70—80%。为确保学生的全方位参与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 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注重参与的深度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参与“质”的飞跃。

1、培养自主意识增强独立性。“独立性”指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好,能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策略能作出适当的评价并进行调控。

2、调动积极因素增强主动性。“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特征的总和。表现为对学习有兴趣能主动确定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

1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兴趣使学生“想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2教给学习方法具有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3、注重思维发展增强创造性。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对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人格的培

养等。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品质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1发展学

生的发散思维。2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五、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呆板单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时也习惯于机械呆板地照本宣科严格遵循教材紧扣教材、忠实于教材不敢越教材半步。在现代的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生活化、趣味性等特点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打破传统的教材处理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 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二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多年来教师一直处于知识传授的权威者的地位。老师对学生总有许多不放心总怕学生的能力有限总放不下师长尊严的架子在教学中总喜欢采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做的讲授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一定的定势。实现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系统的知识。

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课堂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过分

强调了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受到限制教学与现实生活、学生的学习实际脱节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要接受讲授式的教学内容进行千篇一律的问题训练思维过程主要是对课本例题的模仿。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实效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四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死记硬背喜欢套用公式、例题机械模仿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限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欠佳。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学习的机会要找准让学生探索学习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推理在探索中学会归纳、整理在探索中学会求新求异。同时我们要把探索性学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探索性学习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五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在评价时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技能领域里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受、探索性学习的

过程重视不够。现代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明显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技能目标更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方面的体会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等。

六、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原则

1、全体参与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创新学习的根本方向。

2、主体主动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学习的前提。

3、启发探索原则。在创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

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启发探索创新学习的基本方式。

4、求异求优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求“优”。——创新学习的灵魂。

5、民主愉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创新学习的重要保证。

6、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创新学习的客观要求。

7、实践操作原则。引导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创新学习的重要途径。

8、评价激励原则。对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实现成功体验成功主动地不断地争取新的成功。——创新 学习的动力因素。

七、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一指导“做”培养操作能力

1、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与目的本末倒置。

2、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不能把操作活动看作是一般的随意的活动动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操作

过程要有序、明确学生完成的是一个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

3、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

二启导“思”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传播和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

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要从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四点要求着手要不拘泥于教材采用“开放式”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拓宽思路、施展才华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三诱导“说”培养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

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教学有效调控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留足让学生口述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以体现自主学习精神。四引导“联”培养迁移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认识活动之中。

八、构建“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准备

师作好知识铺垫诱发参与意识。生激活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

2、揭示课题

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生初步感知问题引起认知冲突。

二、探究阶段 自主探索揭 示规律。

3、自主探索

师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展探究规律。生观察操作、尝试练习、自学课本。

4、小组讨论 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

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生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5、归纳小结师引导学生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创设恰当的氛围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展开争论充分体现自主创新。生自由发言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能正确、逻辑地表达出来。

第二篇: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明确现代教育教法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明确现代教育教法

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学问,是受一定的教育观念,支配的。教育观念并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它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集中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社会需求日益发展,教育观念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更新。

教学设计是在满足信息社会对教学效率、效果等急切的需求中应运而生。它是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的。

现代教育观念是在传统教育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需求所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教育观念也随之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大教育观是从学校内外以及终身教育的广义角度来考虑整个教育问题,即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而改变了“学校即教育”的狭益教育观;

第二,传统教育观念常常把学生分为三流九等,不承认、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差异持消极态度,使教学效果维持在三个1/3上(即1/3学生达到优秀,1/3学生处于中等,1/3则位于下等);而现代教育观念相信学生“人人都能学习”,承认、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并认识到学生在自信心、创造力、决策能力、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对社会和自我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满足社会对人才质和量的需要,则必须从学入手,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关心学生的学,力图让所有学生处于教育的优势之中,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建立起学习、生活的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取得成功的学习。

第三,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既重视教师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也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活动。

第四,传统的知识教学观改变为现代的发展教学观。教学不再停留在封闭式的传授知识和技能上,而是强调在知识技能基础上开发学生智力,强调开放式教学,把整个世界向学习者开放,让学生学习到不断更新的知识和知识掌握的认知过程,特别是注意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探求、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并逐步建立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的策略,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批评性思考、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变能力与实验能力。

第五,现代教育观念打破了以往单一的、面对面的集体授课方式,而发展为个别化教学、小组交互教学与集体授课教学等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选择或结合使用,其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创造。

第六,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信息社会的资源共享,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必须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借助一切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的协同作用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如从过去依靠书本、黑板等单媒体进行单向传递的教学已发展为利用多媒体的优化组合进行双向交互式的教学。

第七,现代教育观念特别重视目标和评价。教育、教学目标的阐述从传统的模棱两可到清晰、明确;教学评价也从传统的临时性的主观评价而提倡建立以目标为多考的评价学习结果的客观标准。

第八,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行为、教学内容与学生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复杂的知识性、社会性和心理性的交互过程,但不是不可预测的,经过系统的科学分析是可以找出其规律和模式的。因此,也一定能够科学地、有意识地去进行设计的。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不再是完全靠经验积累和老教师的传、帮、带,而可以通过科学的培训来达到。

信息社会的需求形成了现代教育观念,教学设计在满足社会需求去解决教学问题时,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否则,教学设计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三篇:更新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学习柳清秀老师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心得体会

国培历史班

李成功

古语说的好,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的战,唯有正视之,才能攻克之。新课程较之以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不及早关注、了解,面对新课程,是很难适应的。

一、关注课程改革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思路的总体思路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初中历史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具体表现为:

1、在课程目标上,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现状和泛政治教育化的倾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2、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选择上,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3、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4、在课程实施中,要力争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

二、转变教学观念

我们历史教师要及时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所谓:授之于鱼,不与授之于渔。也就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变“教”为“导”,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历史重现它迷人的一面。如近段时间兴起的“发现法”教学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这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不断充实自己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必修模块”抑或“选修模块”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到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因此,作为新课程的教师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它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已、积累知识、拓展思维、迎接挑战。其中有两点尤为重要。

第一:拥有广博的知识。毋庸至疑,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否则是不可能教好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以及要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语云:只知经,则不足以通经也!正是此意。所以,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教师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教学除了史学之外,还应了解其它诸多相关学科,尤其是地理和文学。有人说,地理学和文学是历史学的两史眼睛。以历史与文学为例,新课程明显突出了科技文化这一块的内容。要上好这一必修模块的内容,良好的文学功底必不可少,古人曾云: “文史相通”。如《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一些文学作品也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为了了解唐代开元、开宝之际的历史面貌,杜诗就不可不读。至于世界史,以法国为例,则有巴尔扎克的、大仲马、雨果、莫泊桑等的大量作品。它们反映了法王路易

十三、路易十四和英王查理一世的统治、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七月王朝、1848年欧洲革命直到普法战争等历史阶段的政治斗争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高度评价巴尔扎克;列宁曾赞扬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红楼梦》的社会意义。可见,文史是相通。历史教师要做到博而专。

第二: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内容极广,跨度极大的学科。具有研究对象的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时间漫长性等特点。而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很难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编交互性、实用性强课件,便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它具有: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分析、运用能力;增加容量、突出重点;及时反馈等优点。因此,历史教师学习和掌握一般的电脑操作技术、上网搜寻信息的技巧、制作课件本领无疑是十分迫切的。

简单而言,在新课程下,终身学习不再是一个口号,历史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实际上,很多历史教师一直都在不断学习。学习的途径有多条。可以参加进修班学习,可以参加培训会,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进行自学,还可以到其它学校听其他教师上课观摩学习等等。但是,最有效的学习,或说是高层次的学习,是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进行的学习。因为在进行历史教育过程中,需要理论支撑,就要学习;需要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就要学习;碰到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要学习,等等。可以说,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伴,在取得研究成功的同时,自身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发挥集体智慧

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之大,可谓“面目全非”。任何个人的力量都很难完全正确把握新课程课堂教学。因此,进行合作,发挥历史组的团体力量就显得十分必要的。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历史组的组员之间要分工明确,每个组员负责攻克一个模块,或一个专题,甚至多个组员负责一个专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及早准备。唯有如此,才能把新课程教好,很难想像一个人既要准备政治史,又要准备文化史,还要准备战争史,这样做,只会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共同积累、集体备课、细心留意、有意识的收集都是很有必要的。否则的话,深为历史教师的我们,也是要被历史所遗弃的。

总之,新课程改革必将给中学教学带来极大的震憾,必将引起教学思想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古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新形势下已经不能适应了。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早日准备。相信是完全可以胜任新课程的。

第四篇: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人文素养

2017年9月13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我们县教育局组织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部编新教培训。那精辟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激烈的教学讨论不时地在脑海里浮现,那精彩的教学情景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受益匪浅。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朱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部编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教材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3、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5、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更多的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第五篇:观念入门_教学

概念入门

一、手语的由来

手语,顾名思义,即手势语言。在现实中,手语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多为中国聋人,由此被总称为“中国手语”。沈玉林先生在 《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的文章中讲到:“手语是聋人群体中广泛使用的交际工具。它具有交流信息,沟通思想,表达情感的功能。它形象、简便、快捷,是其他工具难以替代的最适合聋人特点的交流手段,只要有聋人群体的地方,就有手语的自然存在。”关于手语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内缺乏专门的研究,至目前尚没有完整的科学考证。不过,通过搜集各种可陈的资料,经过整理和研究后做出以下的概论。

手势历史悠久,古代就有手势的存在,并非专为聋人所有。虽然语言专家质疑手语是人类祖先共同的语言的说法,他们认为手语这种完全依赖视觉的语言有很多限制,比如原始人类过着兽猎生活,当他手握着武器面对野兽时,要用手语招呼同伴一起对付,但到了晚上,四周一片漆黑,只用手语沟通实在无法想象。这些理由都言之有理,但手语在人类的语言发展史上,仍绝对占有很重要的一页。手语的出现先于口语,这是无须置疑的。古人起初依靠手势来传达沟通意见,而后才慢慢产生语言。根据考古记载,中国古代礼仪实际上就是从许多原始民族中习见的手势动作语言发展而来的。语言的发展与社会化密切相关。任何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很久以前,聋人长期散布在各地各个角落,而且当时交通和通迅条件很落后,没有形成聋人群体集居的社会,因此没有形成手语发展的前提条件。据国内历史资料中查明,中国聋人手语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和聋教育有无不密切的关系。1887年美国梅耐德(Mills今译:米尔斯)夫妇原是美国聋教育家,是热沈的基督教传教士,他们来到中国烟台传教时,发现当地很多聋孩子不识字,又没有聋校,看到此情景后,就亲自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聋校--“烟台启喑学堂”。很多聋孩家长闻知后,纷纷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聋校读书,那里就此形成了一个聋人集体活动的环境,为将来中国聋教育和聋人手语的发展埋下了萌芽。那时在课堂上教学用的是口语法,采用梅耐德夫人自创的“手切”用为口语教学的辅助工具。“手切”是类似现在的手指字母拼音,不过字母不同,用的是当时的国音字母。“手切”只能表音,不能表形,不能表意,聋人学生听不见,学国语拼音只能死记硬背,效果极差。“手切”只不过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形式,课台下聋人学生基本都看不懂,没有实际的意义。那时聋人学生很不满足现有的手势,就不断地创造新的手势词汇,并在聋人群体中互相传开使用。1914年,浙江杭州之江大学教授周耀先创办“哑童学校”。其子周天孚(聋)在该校任教,是中国第一位聋人教师,毕业于梅耐德夫人的烟台启喑学堂。此后,到了三十、四十年代的时期,一些地方有文化基础的聋人青年相继自创办起本地聋人学校,由聋人教聋人,采用聋人手语教学,从此自然手语开始盛行起来。自然手语是以手形、动作、方向和表情来表达事物,形象生动,内容具体,语感丰富,和汉字有密切联系,用来进行教学,明白易懂,很受学生欢迎,原来一些采用“口语法”、“手切法”进行教学和健听人创办的聋校,开始接受并使用自然手语教学。自然手语教学是聋人教师创造的,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那时聋人们使用的手势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和演化,逐渐地成为现代中国聋人自然手语,并沿用至今。自然手语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千万聋人彻底摆脱落后、愚蠢和封闭的原始状态起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1949年建国后,各地私人创办的聋校都被改为公办。1956年中国政府在受到当时国际上以口语教学为主的潮流和苏联聋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确立“以口语教学为主”的聋教育政策。聋人手势暂时被划为禁区,聋人教师也随着退休逐步减少。这些措施使聋人搞聋教育成为历史,迫使聋人退出了教育舞台。从此后,全国各地聋校基本上是由健听人教师主导,在教学上采用以口语为主的教学法,并且根据汉语基础从而创造了另一种新式手语,现被称为“手势汉语”,俗称为“文法手语”。手势汉语本是一种汉语的辅助工具,完全受汉语语法特征的支配,起初专门为教学方面而使用的。手势汉语表达汉字的时候,要遵从汉语语法的规律,一个字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词地用手势来表现,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聋人不常用也很少看懂。经过若干年发展后,全国各地聋人社区形成了两种手势并存和混合的趋向,手势汉语自然成为聋人手语语言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补充成分,扩充了聋人手语的词汇量,给手语发展和聋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带来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认识自然手语

由于国内特教学术界的意见出现分歧,中国手语的体系被划分为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两个阵营。自然手语是以生动形象的表情、模仿动作为主,具有很强的空间表述视觉性和仿其可仿的特点。不同于有声语言,聋人手语的信息渠道是建立在视觉为基础的,以手势动作和生动表情为主,具有视觉直观性和形象符号性的特点,即使在人们失去听觉和发音器官的情况下,仍能起着和其它语言一样毫无阻碍地交流思想的功能作用。

根据信息论的原理,语言在人们交际中的职能是:说者通过语言发送信息,听者通过语言接受信息,达到交流思想,互相了解。具体过程见图1:

在语音语言里,口语就是说话,通过依靠听觉和发音器官的配合,达到互相交流信息的目的。同样地,自然手语的“口语”就是打手势,通过依靠视觉器官和运用双手动作和面部表情的配合,也达到互相交流信息的目的。因此,自然手语在交际中也具备和其它语言一样的职能,具体过程见图2:

图1说和听过程示意图

图1打和观过程示意图

在汉语上,书面语是用文字方式把人们的口头语直接记录在纸上的,成为一种可保留信息的载体体。同样地,自然手语的书面语就是画面和影像,通过用绘画和拍摄的方式把手语的“口头语”记录在白纸、磁带和光盘等可视的媒介上,成为一种可保留信息的载体。另外,还有一个在美国解决手语书面语的办法,叫Sign Writing, 就

是直接用符号画聋人的手语。比如,你看上去是一个手,他就画一个手,是脸他就有脸,是眼睛他也有眼睛。这种办法对有绘画基础的人来说还可以,但绘画水平低的人就不行,画脸不像脸,画手不像手,比较困难。

三、手语结构及语法 和其它语言一样,聋人手语本身也有结构特

点和语法规律,也有疑问句、陈述句、否定句等。手语主要由手势和非手势两大部分组成的。手势包括手形、运动、方向和位置四个部分,非手势的有面部、口形和肢体姿态等几种表情。在汉语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是“字”,在英语中是“字母”(Letter),在手语中则是“手指”。

手势结构可分为单纯手势和复合手势。单纯手势是手语中最小的单位,是无法再行分割,例如“女”、“时间”、“有”、“努力”、“研究”,这些都是由一个手势构成的,是单纯词,也就是由一个语素来构成的。复合手势是由二个以上单纯手势或多个手势语素构成的,比如说“妻子”,不能只打成 “女人”,可以先打“结婚”,再打“女人”,或者先打“女人”,再打“结婚”,这是一样的,都表示的是自己的“妻子”,这个手语词有两个语素,“女”是一个语素,“结婚”又是一个语素,他们分开也可以独立用,也都是一个词,这种情况下就是复合手势。既可以单独用,又可以合成用,手语就可以以少胜多,从而用少数的手势来表示天下的万事万物。

此外,聋人手语有千变万化的手势和丰富多样的表情,在此讨论题中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手语语法特征一个一个地讲出来。不过,通过这本书每个单元的周期学习,初学者将逐步了解聋人手语中一些最常见的语法特征。在本课里,将主要讲述聋人手语里构成疑问句型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在聋人手语里,一个陈述句一旦加上手语语法的特征符号,就会改变句型的性质,可变成疑问句或肯定句,也可变成否定式句。例如,在“你喜欢”这一句上面加上横线表情搭配提示,如“提眉”或“睁眼”,并且头部或身体做稍微的斜动。于是,“他喜欢”这陈述句加上手语语法的特征符号后就变成了一个疑问句。例如,你 喜欢吗?

这种疑问句的回答结果一般是“是”或“否”,由此这种句被称为“是否型”疑问句。通常,这些疑问句中最后一个的手势动作的停顿时间要比平常更长些,例如,你专业什么

=你的专业是什么?

其中,最后的一个手势,如“什么”动作的继续和停顿时间比前面的“你”和“专业”手势久些。还有,在询问一个问题时,开头打个“问”手语词,见(图2),也能起构成疑问句的作用,例如,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另外,自然手语者总是先提示他们准备要谈的主题(在汉语语法里俗称为“宾语”),然后开始陈述或提问围绕那刚提到主题的内容,例如,银行你去了=

下载现代教育教学观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教育教学观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更新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 通过远程学习,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教学要更新教学观念 以前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

    转变教学观念

    实践证明,新课程最大的难点是观念的更新。那么,作为今天的教师,该更新哪些观念呢? 厦门教育学院章立早同志专门从事教育干部的培训工作,在和基层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干部接触中,他发......

    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当前小学生怕写作文存在的问题:无物可写,无话可说,写不具体,写不真实、基本功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作文课堂教学观念有直接关系。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课堂观中,学......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心得体会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技术蓬勃涌现,这极大的冲击了教育。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讲授形式,教学信息的组织形式也超出了......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又分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本课单词:draw,sing,dance,play chess,play violin B.重点句型:——Can you ......? ——......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10年金秋十月,我荣幸地参加了三亚市举办的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课程,感受颇深。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深感幸运,也......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