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八年级上册分式方程教学计划表青岛版
数学八年级上册分式方程教学计划表青岛版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查字典数学网编辑分式方程教学计划表,以备借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2)理解解分式方程时验根的必要性。2.能力目标:
会按照解分式方程的步骤解分式方程。3.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2)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自信。
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在解题中亲身体验“转化”思想。弄清了“转化”的方向,也就明白了解分式方程的步骤,解题思路自然清晰,能力随之形成。重点:
1.探索解分式方程的步骤,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2.体会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难点: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体会分式方程验根
第 1 页 的必要性。
学情与教材分析:我所任教的学生大多头脑聪明,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有一定的探求新知识的能力。但基础不够扎实,如计算容易出错、考虑问题不够严谨等。另外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解一元一次方程》。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但由于是在七年级学习,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部分同学可能已经遗忘,给上本节课留下少许的困难。但估计绝大部分同学稍加回忆,应能接近以前的水平。本节课的内容处在《分式》这章的后半部。《分式》这章内容安排如下的:首先介绍分式及分式的基本性质,接着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之后是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但未求解)。紧跟其后的是本节课内容——解分式方程,最后一节是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并求解。由此可见《解分式方程》涵盖了本章前面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综合与提高。学习好这部分内容,不但掌握了初二阶段有关分式方程的内容,也为初三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的分式方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渗透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即将原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或已解决的或易于解决的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仪、各例题的标准解答过程。教学过程:
第 2 页
一、课堂导入
由课本第87页(即前一节课的内容: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但未求解)产生的方程入手,引入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性。
二、新课: 例1 解分式方程:
(1)由学生自主探索或互相讨论完成,老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典型的解法用投影仪展示,让同学讨论,得出较好的解法。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个例子是:_______,这个例子我估计绝大部分学生会采用交叉相乘(以往教学中学生常常提及)。虽也去掉分母,但学生还没意识到是在两边乘了最简公分母_____,若我自己去解释,又有灌输之嫌。于是我干脆暂时避开此例,自己设计一个例子_____,这样避免了学生采用交叉相乘的方法求解] [学情预设: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紧接在分式的运算之后,多数学生会对方程进行通分,发现分母相同,得出分子应相等,解出x的值。这种情况与直接去分母效果相同,但解法较繁琐。第二种情况是与解含有分母的整式方程(如:)相联系,模仿整式方程的解法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求解整式方程得解。估计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是少数的。另外,若没有学生采用第二种方法,我会展示自己依第二种方法的第 3 页 解答过程,以供学生进行讨论、比对,在讨论中感悟到第二种方法更简便。突破本节课的难点](2)引导学生检验刚才求得的解是否是原方程的解。[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将值代入原方程检验是分式方程验根的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检验分母是否为0,这种方法将在后面涉及] [学情预设:学生可将求得的值代入原方程,但书写格式不规范,如有的同学将解直接代入方程两边,却仍用等号将左右两边相连,然后两边同时计算。我计划用投影仪,选择几位同学的做法显示给大家。让大家评选出最好的格式——将解得的根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看左、右两边的结果是否一致] [知识链接:对于验证一个值是否是方程的解,在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有进行过相应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明白可将值代入原方程,但他们往往将值同时代入原方程。显然,这种书写不够规范。应分别代入两边验证为好] 例2 解方程:
让学生自已求解,解得_____,引入增根的概念。并说明验根除了代入原方程,还可检验各分母是否为0,从而判别是否是增根。
[设计意图:学生不明白为何代入原方程的分母或最简公分母也可验根,我设计此例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解分式方程可
第 4 页 能会产生让分母为0的根,即增根,自然以后解分式方程要检验了] [学情预设:在前面学习分式有关内容时,学生对于像_____是相反的关系掌握得很好,可以轻松得出 _____,这样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_____即可。若学生没注意到这个细节,老师可稍加提示] [知识链接:有了第一个例子,学生已经明白解分式方程的步骤,可以自行解此方程] 例3 解方程:
[设计意图:此题需要学生对分母分解因式,为解最一般的分式方程起示范作用] [学情预设:有学生直接在方程两边乘以_____。这种方法可以,但繁琐。在学生解完之后,引导他们对在方程两边乘以最简公分母 还是乘以 进行对比。得出较简便的方法] [知识链接:学生已经学习过分解因式 ___
三、阶段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验根_______,引导学生对两种验根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讨论。
第 5 页 [设计意图:梳理一遍解题步骤,解题思路会更清晰]
四、强化练习:
1.完成课本第90页的随堂练习。完成后学生相互交换改卷,查找错误并打分。评分标准由学生在课堂上集体商定。[设计意图:将小结的知识点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简单机械做题,有一定的效果,但效率不高。学生自测,接下去同学互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商量评分标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体会到各个步骤的重要性。这样既完成了强化练习,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分式方程教学计划表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 6 页
第二篇:八年级数学上册 分式方程教案 青岛版
课题:3.7《分式方程》一(共2课时)孙秀蕾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用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反映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2、用分式方程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运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建立分式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
1、审明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2、根据实际意义检验解的合理性.教学难点
寻求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分式方程这样的数学模型,并且学会了解分式方程.接下来,我们就用分式方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2、学习探究
例
5、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张老师和王老师分别乘坐早7时发出的普通客车和8时15分发出的豪华客车从甲地去乙地,恰好同时到达.已知豪华客车与普通客车的平均速度的比是4:3,求两车的平均速度。
温馨提示:这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
普通客车所用的时间-豪华客车所用的时间=时
解:设豪华客车的平均速度为4x千米/时,普通客车的平均速度为3x千米/时,于是豪华客车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为根据题意,得方程-
=
时,普通客车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为
时,解这个方程,得x=24 检验可知,x=24是这个方程的解。因为4x=96(千米/时),3x=72(千米/时),所以豪华客车的平均速度是96千米/时,普通客车的平均速度72千米/时。
思考:想一想,从例5的条件出发,还可以探求哪些未知量?(例5是行程问题,教学中应先通过学生读题与审题,弄清题意,抓住路
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基本等量关系,认真分析题目。从例5的条件出发,还可以求两车到达乙地的时间;豪华车开车时,普通客车已走过的路程等.这里应鼓励学生编题并作出解答;)例
6、阳光小区有A型和B型两种住宅出售,A型与B型住宅每平方米的价格分别是全楼每 1平方米平均价格的1.1倍与0.9倍,而且A型比B型的面积#40平方米.如果A型与B型两种住宅的售价分别为33万元与36万元,求全楼每平方米的平均价格. 按照题意,思考下面的问题,并与同学交流.(1)如果设全楼每平方米的平均价格为x元,那么A型住宅与B型住宅每平方米的价格分别是多少?(2)A型住宅与B型住宅的面积分别是多少?(3)根据“A型住宅比B型住宅的面积少40平方米”这个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是 .
(4)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一试.
去分母,即两边同乘,得到 .
解这个方程,得x=
(5)怎样检验它是不是方程的根?(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检验有两层意义:其一,检验所得到的根是否为原方程的根;其二,检验原方程的根是否符合题意)(6)你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思考:根据例6提供的信息,你能编制出另外一个用分式方程解决的问题吗?与同学交流.(例6是来自现实生活的题目.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40,解这个方程,得x=2 500,经检验符合题意,即全楼每平方米的平均价格是2 500元。)
归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是:审、设、列、解、验、答.(1)审——仔细审题,找出等量关系.(2)设——合理设未知数.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4)解——解出方程(组).
(5)验—— 一验所求根是不是所列方程的解,二验是否符合实际意义。(6)答——答题.
3、跟踪训练:
小芳带了15元钱去商店买笔记本.如果买一种软皮本,正好需付15元钱.但售货员建议她买一种质量好的硬皮本,这种本子的价格比软皮本高出一半,因此她只能少买一本笔记本.这种软皮本和硬皮本的价格各是多少?
4、巩固与提高:
1、甲、乙两码头相距s千米,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a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b千米,船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是(). A、小时B、小时C、(+)小时 D、(+)小时
2、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某村拟在荒坡地上种植960棵树,由于青年团员的支持,每日比原计划多种20棵,结果提前4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种植多少棵?设原计划每天种植x棵,根据题意得方程。
3、甲打字员打9 000个字所用的时间与乙打字员打7 200个字所用的时间相同,已知甲、乙两人每小时共打5 400个字,问甲、乙两个打字员每小时各打多少个字? 全面提升能力
请结合生活实际,自编一道应用题,可以用方程
-
=3求解,并解出结果.
5、学习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6、作业:课本P82 A组2、3
7、教学反思:
第三篇: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方程》练习题
《分式方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解方程84x22的结果是()2xB.x2
C.x4 D.无解 A.x2
2.甲志愿者计划用若干个工作日完成社区的某项工作,从第三个工作日起,乙志愿者加盟此项工作,且甲、乙两人工效相同,结果提前3天完成任务,则甲志愿者计划完成此项工作的天数是()
A.8
B.7
C.6
D.5 3.一件工作,甲单独做a天完成,乙单独做b天完成,两人合作,共需()
A.a+b天 B.
111ab+天 C.天 D.天 ababab4、若解分式方程2xm1x1-2=产生增根,则m的值是()x1xxx(A)-1或-2(B)-1或2(C)1或2(D)1或-2
二、填空题
75的解是.x2x2xm3的解是正数,则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2.已知关于x的方程x21.方程3.在课外活动跳绳时,相同时间内小林跳了90下,小群跳了120下.已知小群每分钟比小林多跳20下,设小林每分钟跳x下,则可列关于x的方程为 .
4、使分式xm2方程产生增根的m的值________. x3x31x4有增根,则增根是________.7x33x5、如果分式方程:
6、若分式方程
三、计算题 1.解分式方程:
a1220有增根x=2,则a的值是________.x2x4x62112.解方程2. x2x2x1x1
3、x21x2x813.
4、8 2x4x77x
四、.关于x的分式方程
五、若方程
六.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某体育用品商场预测某品牌运动服能够畅销,就用32000元购进了一批这种运动服,上市后很快脱销,商场又用68000元购进第二批这种运动服,所购数量是第一批购进数量的2倍,但每套进价多了10元.该商场两次共购进这种运动服多少套?
1k32有增根,求k的值. x2x2x432x2mx1无解,则m的值是多少? x33x2
七.某市在道路改造过程中,需要铺设一条长为1000米的管道,决定由甲、乙两个工程队来完成这一工程.已知甲工程队比乙工程队每天能多铺设20米,且甲工程队铺设350米所用的天数与乙工程队铺设250米所用的天数相同.(1)甲、乙工程队每天各能铺设多少米?
(2)如果要求完成该项工程的工期不超过10天,那么为两工程队分配工程量(以百米为单位)的方案有几种?请你帮助设计出来.八、A、B两地相距80千米,一辆公共汽车从A地出发,开往B地,2小时后,又从A地同方向开出一辆小汽车,小汽车的速度是公共汽车的3倍,结果小汽车比公共汽车早40分钟到达B地,求两种车的速度.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的方式探究解分式方程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回顾与思考、合作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感受过程、方法和数学思想,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关于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教学,是通过创设小亮解法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阅读理解、动手解题等手段,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而不是由教师去讲解增根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本节课小结采取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形式.这种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设置了独立思考的想象空间,提供了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能及时弥补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创设了条件和可能.不过,若时间允许的话,有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
教学环节是否可行,最终是由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来检验和评价的.所以本节课的某些教学环节对目标的达成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完善。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5.3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15.3 分式方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2.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3.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并掌握分式方程的验根方法.能力目标
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整式方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30 km/h,它以最大航速沿江顺流航行90 km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 km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v km/h,则轮船顺流航行的速度为(30+v)km/h,逆流航行的速度为(30-v)km/h,顺流航行90 km所用的时间为小时,逆流航行60 km所用的时间为小时.可列方程=.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所见过的方程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种方程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式方程.二、探究新知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探究:
(1)方程=与以前所学的整式方程有何不同?(2)什么叫分式方程?
(3)如何解分式方程=呢?怎样检验所求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解?(4)你能结合上述探究活动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在全班交流)2.根据学生探究结果进行归纳:(1)分式方程的定义(板书):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 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1)x+y=5;(2)=;(3);(4)=0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是分式方程.(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具体做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这也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思路和做法.3.仿照上面解分式方程的做法,尝试解分式方程=,并检验所得的解,你发现了什么?与你的同伴交流.4.思考:上面两个分式方程中,为什么=①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就是①的解,而=②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却不是②的解呢?学生分组讨论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并互相交流.5.归纳:
(1)增根:将分式方程变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整式,并约去分母,有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解(或根),这种根通常称为增根.(2)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三、巩固练习
1.在下列方程中: ①=8+;②=x;③=;④x-=0.是分式方程的有()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①
2.解分式方程:(1)=;(2)=.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2)解这个整式方程.(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不是原方程的解时,必须舍去.五、布置作业
课本152页练习.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分析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并能列出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经历分析相等关系列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化归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更加关注生活,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找出相等关系列出分式方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2)解整式方程;(3)验根.2.列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1)审;(2)设;(3)列;(4)解;(5)答.3.由学生讨论,我们现在所学过的应用题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题的基本公式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基本上有五种:(1)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2)数字问题
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3)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工作量=工时×工效.(4)顺水逆水问题 v顺水=v静水+v水,v逆水=v静水-v水.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探究新知
例1: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三分之一,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克服困难后体会如何探究)
分析:本题是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基本关系是: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题没有具体的工作量,工作量虚拟为1,工作的时间单位为“月”.等量关系是:甲队单独做的工作量+两队共同做的工作量=1.甲队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设乙队如果单独施工1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那么甲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乙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两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则有++=1.(教师板书解答、检验过程)
讨论: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以前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后回答)区别:解方程后要检验.归纳: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1.审题分析题意;2.设未知数;3.根据题意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4.解方程,并验根(对解分式方程尤为重要);
5.写答案.例2:从2004年5月起某列列车平均提速v千米/时.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千米,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千米,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这是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基本关系是:速度=.这题用字母表示已知数(量).等量关系是:提速前所用的时间=提速后所用的时间.设提速前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则
提速前列车行驶s千米所用的时间为小时,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v)千米/时,提速后列车行驶(s+5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小时.列方程得:=.(学生板书解答、检验过程,生生互相矫正完善)
引导学生注意:本题的检验中利用了问题的实际意义,根据字母的含义确定其取值的范围中不含负数和0,从而确定分式方程解的情形.三、随堂练习
课本154页练习.补充练习:
一项工程要在限期内完成.如果第一组单独做,恰好按规定日期完成;如果第二组单独做,需要超过规定日期4天才能完成,如果两组合作3天后,剩下的工程由第二组单独做,正好在规定日期内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三名学生板演解题过程,集体矫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温馨提示: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一定要善于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对于我们常见的几种类型题我们要熟悉它们的基本关系式.五、布置作业
课本154~155页习题15.3第3、4、5、6、7、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