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 古代汉语

时间:2019-05-15 04:1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副词 古代汉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副词 古代汉语》。

第一篇:副词 古代汉语

古汉语词类——副詞

副詞是對動作行爲或者某種性質狀態進行修飾限制的一類詞。它可以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範圍、時間等意義。

一、副詞的來源

副詞絕大部分是從動詞、形容詞、名詞、代詞等演化而來的。由於副詞表示的意義比動詞、形容詞、名詞等要虛一些,所以從動詞、形容詞、名詞等向副詞演化的過程是一種虛化過程。如:

“向”,作動詞時有接近的意義,後面可以接表示時間的賓語。例: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向夕長風起,寒雲沒西山。(陶潛《歲暮和張常侍》)

當表示接近意義的動詞“向”出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等謂語前時,便虛化爲副詞,表示將近的意思。例:

清明前夜炊飯,雞向鳴下熟飯於甕中,以向滿爲限。(賈思勰《齊民要術》)又表示將要的意思,例:

木欣欣以向榮,泉水涓涓而始流。(陶潛《歸去來兮辭》)再如:信,作爲形容詞,是言語真實的意思。例:

子以爲我爲不信,我爲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戰國策·楚策》)

後來虛化爲副詞,是確實、的確的意思。例: 大王信行臣之言。(《戰國策·秦策》)

二、副詞的語法功能

副詞的基本語法功能是作句子的狀語,但有些謂語性的副詞有時也可以作謂語或者補語。作謂語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在一般的陳述句或者疑問句中作謂語,例: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另一種是在對話中或者複句中單獨成句,例: 公聞其期,曰“可矣。”(《左傳·隱公元年》)副詞作補語的情況例如: 可謂富貴極矣!(《史記·李斯列傳》)

三、副詞的分類

有關副詞的分類各家說法不一,本書採取常見的分法,將副詞按照其用法分爲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和謙敬副詞六類。下面我們分別予以介紹:

(一)程度副詞

程度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性質狀態、數量多少的程度,按照其所表達的意義可以分爲三類:

1、表示程度之高、之深

這一類的副詞主要有:最、至、極、絕(表示最高度)∕大(十分、很)∕太(表示超過一定限度)∕殊、特、尤(特別、非常)∕甚∕良 “最、至、極、絕”等幾個副詞可以表示最高度。例: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戰國策·趙策》)

卓王孫大怒曰:“女至不才,我不忍殺,不分一錢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沈括《夢溪筆談》)

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爲太子取婦。(《史記·伍子胥列傳》)“大”表示程度深,可以翻譯爲“很、十分、大大地”等意思,例: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晁錯《削藩傳》)太,表示超過一定限度,即“過分”的意思。例: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匆。(杜甫《新婚別》)

“殊、特、尤”可以理解爲“特別、非常”的意思。例: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國策·趙策》)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曹操《求賢令》)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歐陽修《醉翁亭記》)

“良”作爲副詞,在漢代主要與“久”連用,“良久”就是“很久”的意思。例: 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爲老,弗許,良久乃許之。(《史記·李將軍列傳》)六朝以後,良可以修是其他詞語,有“的確”的意思。例: 清榮俊茂,良多趣味。(酈道元《水經注》)諸將以爲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史記·趙世家》)

“甚”在六朝以前,既可以作狀語,又可以作謂語、主語,是一個形容詞。例: 甚於婦人。(《戰國策·趙策》)

涉於魚齒之下,甚雨及之,楚師多凍。(《左傳·襄公十八年》)苛政暴吏,甚於虎也。(王充《論衡》)

六朝以後,“甚”在接近於口語的文獻中,才專作狀語。例: 好讀書,不求甚解。(陶潛《五柳先生傳》)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留侯論》)

2、表示程度低或輕微

這一類的副詞主要有“少、略、微、稍、頗”等,他們都有“稍微、略微”的意思。先秦表示這類意義一般用“少”,漢代以後才用“略、微、頗”,唐宋以後“稍”才由表示“逐漸”意義的時間副詞分化出程度副詞的用法。例: 太后之色少解。(《戰國策·趙策》)戰少利,陳餘複請兵。(《史記·項羽本紀》)請略陳固陋。(司馬遷《報任安書》)

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史記·項羽本紀》)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爲,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漢書·王莽傳》)“稍”起初多爲“逐漸”意思,爲情態副詞。例: 項羽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史記·項羽本紀》 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驢》)後來才由“稍微”的意思。例: 今將就試,宜稍溫習也。(魏泰《東軒筆錄》)余稍爲修葺,使不上漏。(歸有光《項脊軒志》)

“頗”在古代有兩種意思:一是程度高,略近於今天的“很、甚、相當地”等。例: 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漢書·張騫傳》)李翰以文章自名,爲此傳頗詳密。(韓愈《張中丞傳後敘》)一是程度低,爲“稍微、略微”等意思,例: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鼈,其尤深者觀蛟龍。(王充《論衡》)余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柳宗元《愚溪詩序》)

3、表示程度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加重

這類副詞一般用在形容詞或者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前而起修飾作用。有“更、加、愈、益、彌、滋”等詞,意思相當於“更加、越”等。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荀子《勸學》)

鄰國之民不加少,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先進》)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王安石《孤桐》)以虧人逾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墨子·非攻》)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傳》)

(二)範圍副詞

範圍副詞用來表示動作行爲施加者的範圍、動作行爲所涉及的範圍或者事物的數量範圍。按照其意義可分爲兩類:

1、表示總括,包括無遺(全部)或很少例外

這一類副詞主要由“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等。例: 是故有天下七十二聖,其法皆不同。(《呂氏春秋·察今》)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其妻子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孟子·離婁下》)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王羲之《蘭亭集序》)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戰國策·齊策》)其人一一爲具言所聞。(陶潛《桃花源記》)於是天月明淨,都無纖翳。(《世說新語·言語》)“率”表示總括,意思相當於“大都、大致”。例: 至於梁陳間,率不過嘲風月、弄花草而已。(白居易《與元九書》)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漢書·藝文志序》)“凡”意義有二,一是用在整個句子前面表示規律性的歸納,意思是“凡是、大凡”。例:

固凡同類者,舉相似也。(《孟子·告子上》)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商君書·壹言》)

二是用在數詞前面表示總括事物的數量或動作的數量,相當於“總共、共”例: 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爲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二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司馬遷《報任安書》)陳勝王,凡六月。(《史記·陳涉世家》)

2、表示範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這類副詞有“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裁”等,都有“只有、僅僅”等意思。尤其是“但、特、只、直、止、第、獨、徒”等詞古音相近,意義也相近。例: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名濺濺。(《木蘭辭》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陸遊《示兒》)

然則人之所以爲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此特匹夫之勇也。(《史記·淮陰侯列傳》)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君第重射,吾能令君勝。(《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欲與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隱公元年》)

不唯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蠻夷僻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史記·張儀列傳》)

“僅”在古漢語中有兩種意思,一言其多,讀jŒn,意思是“接近、幾乎、差不多”。例:

凡枉贈答詩僅百篇。(白居易《與元九書》)後居南海,僅四十年。(李朝威《柳毅傳》)

二言其少,讀j‹n,意思是“只、才、剛剛”等。例: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戰國策·齊策》)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史記·樂毅列傳》)

(三)時間副詞

時間副詞用在動詞性的詞語前,表示情況出現和動作進行的時間。按照其時態可以分爲五類:

1、表示已然(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已然語氣。主要有“鄉、向、既、已、業、嘗、曾”等。

“鄉、向”主要表示過去較早的時間,即先前、從前。例: 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固以得汝矣。(《莊子·庚桑楚》)也可以表示過去較近的時間,即剛才。例: 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論語·顔淵》)

“既、已、業”等主要表示行爲動作已經完成,相當於已經。往往表示兩事並列,前事完結以後,又出現另一事實或情況。例: 即克,公問其故。(《左傳·莊公十年》)良業爲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列傳》)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嘗、曾”主要表示過去作過某事,先秦只用“嘗”,例: 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杞上。(《史記·留侯列傳》)

“曾”在先秦漢語中主要表示加強不相信的語氣,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衛風·河廣》)

以君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湯問》)老臣病族,曾不能疾走。(《戰國策·趙策》)“曾”表示“曾經”主要出現在漢代以後,例: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記·孟嘗君列傳》)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2、表示正然(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然語氣。主要有“方、正、適、會”等。“方”一般只用在動詞性的詞語前。例: 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史記·項羽本紀》)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戰國策·燕策》)“適、會”可以用於動詞性詞語前,也可以用在主語前。例: 此時魯仲連適遊趙。(《戰國策·趙策》)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史記·商君列傳》)“正”的用法語現代漢語一致。例: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辛棄疾《摸魚兒》)

3、表示將然(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將然語氣。可以翻譯爲將要、快要、就要等意思,主要有“行、且、將、垂”等。例: 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史記·李將軍列傳》)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餘歲。(《史記·龜策列傳》)田園將蕪胡不歸?(陶潛《歸去來兮辭》)乘累捷之勢,擊垂亡之國,何患不克?(《資治通鑒·肥水之戰》)巨是凡人,偏在遠方,行將爲人所並。(《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4、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長短。表示持續時間長的有“長、久、永、素、常”等,有“平素、永遠”等意義;例: 李廣素愛人,士卒多爲用者。(《史記·陳涉世家》)鄴三老、廷掾,常歲暮賦斂百姓。(《史記·滑稽列傳》)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於此乎?(《漢書·韓信傳》)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杜甫《蜀相》)匪報也,永以爲好也。(《詩經·衛風·木瓜》)

表示持續時間短的有“俄、暫、姑、尋、旋”等,有“不久、立即、暫且”等意義。例:

俄見一門洞開,生降車而入。(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駕鶴上漢,參鸞騰天;暫遊萬里,少別千年。(江淹《別賦》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歸往,未果,尋病終。(陶潛《桃花源記》)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臣意。臣意往,飲以莨蕩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史記·扁鵲蒼公列傳》)余姑翦滅此而朝食。(《左傳·成公二年》)

5、表示行爲動作的開始與結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開始與最末階段。表示開始的主要有“始、甫”等,例:

其始播百穀。(《詩經·豳風·七月》)虹始見,萍始生。(《淮南子·時則》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王勃《滕王閣序》)表示結尾的主要有“竟、卒、終”等,例: 陳涉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史記·陳涉世家》)卒成帝業。(《史記·李斯列傳》)騰蛇乘霧,終爲土灰。(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6、表示頻率(行爲動作重復出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的頻數或行爲動作重復出現。表示頻數的主要有“數、屢、累、亟、驟”等,意義相當於現在的“多次、屢次”。例: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官兵加討,屢爲所敗。(《舊唐書·黃巢傳》)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三國志·華佗傳》)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宣子驟諫,公患之。(《左傳·宣公二年》)

表示重復出現的主要有“重、複、又、再”等,例:

乃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再遊玄都觀》)“複”多用於行爲動作再次進行。例: 晉侯複假道于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再”古代漢語中表示“第二次”的意思。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四)情態副詞

表示動作行爲進行的方式、速度或者表示一定的情態、語氣。根據情況可分爲三類:

1、表示行爲動作進行的方式

這一類副詞常見的有“俱、並”(表示幾個施動者一起做某市)、“間、微、竊”(表示秘密的、暗中做某事)、“故”(表示故意做某事)、“固”(表示堅決做某事)。例:

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史記·項羽本紀》)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良亡,間行歸漢王。(《史記·留侯世家》)齊使以爲奇,竊載與之齊。(《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侯生下見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客語。(《史記·信陵君列傳》)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戰國策·齊策》)

2、表示行爲動作的速度

這類副詞主要有“趣、亟、疾、速、遽、遄”(表示快速)、“漸、浸、稍”(表示逐漸進行)、“卒、猝、忽、溘、乍、暴、頓”(表示倉促、突兀)。(按:有的教材把這類副詞看成時間副詞,也有的教材把“暫、旋”等副詞視爲情態副詞,表示動作行爲的速度。)例: 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史記·項羽本紀》)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蒲松齡《狼》)人而無止,胡不遄死。(《詩經·衛風·相鼠》)

我問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左傳·襄公三十三年》)

3、表示一定的語氣(按:有的教材將這類副詞稱作語氣副詞。)按照所表達的語氣可分爲五類: A、表確認語氣

主要用於判斷句或表示說理的敍述句,表示確認語氣。主要有“乃、即、必、定、誠、信、果”等。例: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國策·齊策》)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子皙信美矣。(《左傳·昭公元年》)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禮記·中庸》)

B、表推測、商榷或議論語氣

主要有“其、蓋、殆”等,意思相當於“大概、恐怕”。例:

“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左傳·宣公二年》 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殆有甚矣。(《孟子·梁惠王上》)C、表示不相信的語氣 主要有“曾”,多與“不”連用,表示不相信或出自意外或加強否定的疑問語氣。例: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其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湯問》)D、表示祈使語氣

主要是“其”,本來是表示委婉、測度語氣的詞,測度即含有不確定的成分,用於祈使句,就帶有了希望、請求、勸勉的語氣。例: 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左傳·僖公四年》)吾子其無廢先王之功。(《左傳·隱公三年》)E、表示反詰語氣

這類副詞主要表示反問語氣,有“其、豈、庸、巨(詎)、寧”等詞,意義相當於“難道、哪里、怎麽”。例:

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師說》)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詎能入乎?(《漢書·高帝紀》)

(五)否定副詞

表示對情況、行爲或性質狀態的否定。按照否定的情況可分爲兩類:

1、一般性的否定

這類副詞主要有“不、弗、未、莫、罔、亡(無)、無、微、非、匪、否”等。下面我們分別予以介紹。

“不、弗”都表示一般性的否定。“不”的用法比較寬,既可以否定動作行爲,也可以否定事物的性質狀態,作用同現代漢語一樣。例: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國語·句踐滅吳》)段不弟,故不言弟。(《左傳·隱公元年》)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

“弗”漢代以前,使用範圍較窄,一般用在及物動詞前,並且該動詞後一般不接賓語。例:

欲與太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左傳·隱公元年》)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禮記·中庸》)只有少數例外,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請看下面“不”和“弗”對比的句子: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學記》)漢代以後,“弗”後面的動詞跟賓語的情況就逐漸多了起來。例: 長安諸公莫弗稱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王即弗用鞅,當殺之。(《史記·商君列傳》)

“非”可以用在動詞、名詞、形容詞等詞語前,或表示否定判斷,或表示去除、除非等意思。例: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戰國策·秦策》)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莊子·秋水》)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荀子·勸學》)

“未”表示事情沒有完成或沒有實現,可譯爲“沒有、不”。例: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齊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還可以表示一種委婉的語氣,可以翻譯成“不”。例: 君未知戰。(《左傳·僖公二十二年》)“罔、亡(無)、無、微”等詞都有“沒有”的意思。例: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河曲智叟亡以應。(《列子·湯問》)子無敢食我也。(《戰國策·楚策》)

“否”一般用在整個句子的後面,表示對前面情況的否定。例: 晉人侵鄭,以觀其可攻與否。(《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2、禁阻性的否定

這類副詞常用於祈使句中,相當於“別、不要”的意思。主要有“無、勿、毋、莫、休”等,例:

不如早爲之所,無使滋蔓。(《左傳·隱公元年》)無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記·項羽本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顔淵》)

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記·商君列傳》 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杜甫《歲晏行》)

(六)謙敬副詞

表示對別人的尊敬和自謙,多由動詞、形容詞虛化而來。可分爲兩類:

1、表示自謙

通過對自己的謙卑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主要有“敢、竊、忝、猥”等。例: 敢問何謂也?(《左傳·隱公元年》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爲過矣。(李斯《諫逐客疏》)臣伏計之,大王奉高祖廟最宜稱。(《漢書·文帝紀》)

2、表示尊敬

這類副詞主要是表示對別人的尊敬。有“請、敬、謹、幸、惠、辱”等。例: 王好戰,請以戰喻。(《孟子·梁惠王上》)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戰國策·趙策》)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國策·秦策》)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左傳·僖公四年》)

除以上所述的副詞之外,還有兩個副詞的用法比較特殊,我們稱之爲指示性的副詞。他們是“相”和“見”,都可以用在及物動詞前作狀語,並且其後不跟賓語。下面簡單予以說明:

相,本位相互之意,爲互指,其主語往往不是單一的,表示雙方施行同一動作行爲,又同時受到對方的支配或影響。後來由雙方的行爲變成其中一方發出行爲,另外一方只是接受。“相”指動作行爲的受事者,而不含施事者。例: 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始吾與公爲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時時爲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

“見”原來爲助動詞,用於動詞前,表示主語是動作行爲的受事者,爲晉南北朝時又演變爲副詞,用於及物動詞前,表示對他人所發動作的接受,有指代賓語的作用,可譯爲“我”或“自己”。例:

凡舉事,無爲親厚者所痛,而爲見仇者所快。(朱浮《爲幽州牧與彭寵書》 家屬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陶潛《歸去來兮辭序》 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附:古代漢語常用副詞簡表

類 別

意 義 例 詞

程度 副詞

1、表示程度之高、之深

最、至、極、絕∕大、太∕殊、特、尤∕甚∕良

2、表示程度低或輕微

少、略、微、稍、頗

3、表示程度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加重

更、加、愈、益、彌、滋

範圍 副詞

1、表示總括,包括無遺(全部)或很少例外 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

2、表示範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

時間 副詞

1、表示已然(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鄉、向、既、已、業、嘗、曾

2、表示正然(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

方、正、適、會

3、表示將然(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

行、且、將、垂

4、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

長、久、永、素、常∕俄、暫、姑、尋、旋

5、表示行爲動作的開始與結尾

始、甫∕竟、卒、終

6、表示頻率(行爲動作重復出現)

數、屢、累、亟、驟∕重、複、又、亦、再

情態 副詞

1、表示行爲動作進行的方式 俱、並∕間、微、竊∕故∕固

2、表示行爲動作的速度

趣、亟、疾、速、遽、遄∕漸、浸、稍∕卒、猝、忽、溘、乍、暴、頓

3、表示一定的語氣

A、表示確認語氣

乃、即、必、定、誠、信、果

B、表示推測、商榷或議論語氣

其、蓋、殆

C、表示不相信的語氣 曾

D、表示祈使語氣

其E、表示反詰語氣

其、豈、庸、巨、寧

否定 副詞

1、表示一般性的否定

不、弗、未、莫、罔、亡(無)、無、微、非、匪、否

2、表示禁阻性的否定

無、勿、毋、莫、休

謙敬 副詞

1、表示自謙 敢、竊、忝、猥

2、表示尊敬

請、敬、謹、幸、惠、辱

指示性副詞

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爲 相

表示動作行爲的承受

我们

第二篇:古代汉语-语法学(三)形容词副词

第三講 語法學

(三)古漢語的詞類: 形容詞、副詞

一、形容詞

形容詞是表示人或事物性質或狀態的詞。

被形容詞修飾的事物可以區別於同類別的事物,因此有時形容詞也被稱爲區別詞。

1.形容詞的分類

1)表示性質:描寫人和事物的屬性,能接受副詞修飾:

善、良、美、智、愚、堅、強、清、濁、疾、徐、遲、速、奇、巧、貴、賤、寬大、狹隘、奇偉、單純„„

古漢語中大部分單音節形容詞都屬於這一類。

2)表示狀態:描寫事物的情態,不能接受副詞修飾: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雨一时的状态)。《詩經·豳風·東山》毛《傳》:“濛,雨貌。”

凡民有喪,匍匐(救的状态)救之。《詩經·邶風·谷風 》鄭玄箋:“匍匐,言盡力也。”

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莊子·天地》(怊乎、儻乎:迷茫的样子)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述而》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很多疊音詞、派生詞和聯綿詞屬於這一類:莞爾、徒然、欣然、殷殷、悻悻、望洋、闌珊、狼藉„„

2.語法功能

1)在名詞之前作定語:

善人、義士、良馬、深情厚誼、微言大義、小國寡民

 如果作定語的形容詞不止一個或是多音節詞,則定語和名詞之間往往加“之”: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莊公十年》 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史記·封禪書》 2)在動詞之前作狀語:

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爲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禮記·檀弓上》速:可以单独使用,是形容词,副词一定要和动词搭配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飛。《史記·蘇秦列傳》

肥養一犬,以彩繩纓牽,並取死者所乘馬衣物,皆燒而送之。《後漢書·烏桓傳》 大王無良臣,故事紛紛至此。《史記·韓長孺列傳》 3)作謂語: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孟子·盡心下》

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作谓语前面要加副词,如“今天很热” 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楚辭·離騷》

 形容詞與動詞語法功能很相似: a.能接受副詞修飾:

國家方危,諸侯方貳,將以襲敵,不亦難乎?《左传·定公四年》 其衆素飽,不可謂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b.能帶賓語: 美教化,移風俗。《詩經·周南·關雎序》 公卑邾,不設備而禦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 谓词:动词、形容词 c.使動用法: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戰國策·秦策》 d.意動用法: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下》 e.爲動用法:

聲公五年,鄭相子產卒,鄭人皆哭泣,悲之如亡親戚。《史記·鄭世家》 f.現代漢語中,都可以與助詞“着、了、過”搭配。

二、副詞

副詞是描寫行爲或狀態的各種特徵的詞,主要對謂語(動詞性、名詞性、形容詞性)起修飾、限定作用。

一般情況下不能脫離謂語而獨立存在,是謂語的重要標誌。

副詞大多在謂語前作狀語,有時在謂語後作補語,不能作主、賓、定語或謂語。副詞只是狀語的一種,但也是最重要、最典型的一種。(状语)+谓语+(补语)

副詞數量雖然多,但功能較穩定,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可列舉的詞類。

 大多數的副詞是專職副詞,亦即,只用作副詞。但也有一些副詞是兼類的:  副詞/形容詞兼類:虛、僞、陰、私、暗、明、難、易、輕、重„„多是狀態副詞

莽之爲人也,内實姦邪„„徒張設虚名以夸海内,莽亦卒以滅亡。[漢]徐幹《中論·亡國》

獨倚破簾閑悵望,可憐虚度好春朝。元稹《酬樂天三月三日见寄》詩  副詞/動詞兼類:偷、竊、詐„„

 副詞/疑問代詞兼類:何、安、胡、惡„„

1.分類

1)時間副詞

數量和出現次數最多,可見與動作行爲有關的時間在語言信息傳遞中至關重要。

a.時間點

a)對往事的追溯:昔、夙、嚮、曩、日、往、初、始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 《陳情表》 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莊子·齊物論》 日衛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歸之。《左傳·文公七年》 還可組合成更多雙音節副詞:昔日、昔者、夙昔、曩者、曩昔、向(嚮)者、日者、往者、往昔、當初„„

b)已然:已、業、既、業已、既已

業爲世間人,何處逃禍殃。文天祥 《五月十七夜大雨歌》 c)正在:今、正、方、見(現)高帝時大臣又皆多死,餘見無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爲丞相,因故邑封爲故安侯。《史記·張丞相列傳》

雙音節:而今、如今、只今、時見„„

d)將然:其、將、行、且、方、今、垂、欲、要 今殷其(将要)淪喪。《尚書·微子》

十八歲當一小發,服此散,亦行復差(chai)。《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故天且風,巢居之蟲動;且雨,穴處之物擾。王充 《論衡·變動》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俘矣。《史記·項羽本紀》 今夏麥垂登,而秋穀將槁。蘇軾 《祭常山神文》

将要 丰收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 雙音節:行將、今將、方且„„

b.時間狀態(即動作的快慢緩急、短暫永久)a)時間先後:先、預、豫、後、遂、已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戰國策·燕策三》 故兵者不可豫言,臨難而制變者也。《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爲侯,已又殺之。(后来又杀了他)《史記·項羽本紀》 b)時間早晚:早(蚤)、始、方、才、晚 起予者商(子夏)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 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李密《陳情表》 雙音節:方始、方才、方乃„„ c)時間有間隔:俄、尋、頃、少

予之人百金,令之昆弟搏。俄又益之,人二百金。《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産,子産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悠然而逝。”《孟子·萬章上》 功勳多被黜,兵馬亦尋分。王昌齡 《塞下曲》

雙音節:須臾、斯須、俄而、俄頃、尋而、有頃、頃間、頃之、少時、少頃、少間„„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禮記·中庸》 禮樂不可斯須去身。《禮記·祭義》

d)時間緊緊相連:立、即、登、應、隨、旋、輒、便

e)動作行爲急遽突然:忽、猝、驟、斗、突、驀、疾、速、暴、乍、遽 f)動作行爲緩慢:徐、緩、遲、慢、漸 g)動作行爲持續:猶、尚、仍、還

h)動作行爲兩次、多次、經常發生:復、更、又、再、常、時、每、比、頻、屢、連 i)動作行爲由過去到說話時一直如此:雅、素、宿、初、固 j)動作行爲永久持續:永、久、恒、長 k)動作行爲持續到最後的結果:終、卒

l)動作行爲暫且、臨時發生:姑、暫、聊、權 m)動作行爲恰值某時發生:適、會、屬、恰

2)程度副詞:動作行爲或狀態達到的各種程度

a.程度高

a)至極:至、極、最、絕 b)過甚:太(泰)、已(以)

其爲人也,好善而惡惡已(过分)甚,見一惡終身不忘。《管子·戒》 c)程度高:丕、孔(非常)、重、甚、大、良、頗、雅 肅宗先聞后有才色,數以訊諸姬傅。及見,雅以爲美。《後漢書·皇后紀上·章德竇皇后》

b.程度加深:愈、益、彌、茲、更、猶、又、加

c.程度輕微:少、稍、差、略、微、小

d.程度合適、差不多:恰、正、庶、殆、幾

3)狀態副詞:動作行爲的狀態或方式

a.僞詐:僞、佯、繆、詭、矯、詐、虛、假 b.隱秘:竊、微、潛、陰、暗、私、悄、背、偷 c.公然:公、明

d.堅決:固、決、堅、斷、死、苦、專、慎 e.專橫:妄、肆、橫、擅 f.自然:自

g.徒勞:徒、空、虛、枉、白 h.難易:難、易、輕 i.擅長:善、好

j.交替:遞、迭、代、相、更、互、交、雜 k.故意:直、故、特、偏

4)範圍副詞:發出動作者或接受動作者的範圍 a.表大範圍

a)全體、總括:鈞(均)、周、達、方、通、悉、舉、備、咸、皆、並、兼、全、畢、徧(遍)、具、凡、合、盡、一、總、都 b)共同:胥、僉、偕、共、齊 c)範圍廣:廣、多

b.表小範圍

a)单獨、僅衹:徒、衹、鮮、僅、专、唯、止、直、特、但、獨、纔 b)各自、分頭:各、單、別

5)否定副詞:表示對謂語的否定或禁止

a.對敘述的否定:不、非、匪、弗、靡、蔑、末、未、亡、無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經·衛風·氓》 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詩經·衛風·氓》

封疆之削,何國蔑有?(封疆被剥夺,哪个国家没有呢)《左傳·昭公元年》  非:修饰名词

不:修饰动词

b.禁戒:莫、曼(漫)、不、無、毋、勿、休、別 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孟子·滕文公上》 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杜甫 《一百五日夜對月》

c.表疑問的否定:不、否、未、無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般叙述否定;祈使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6)疑問副詞:表示爲什麽、怎麼或反詰

常見的疑問副詞大多由疑問代詞兼任,它們用於詢問人、事、物和處所,用作主語或賓語時,被視爲代詞,詢問方式、原因,用作狀語時,被視爲副詞。a.表示疑問或反詰:何、曷、盍、胡、奚、惡、烏、安、焉 b.衹表示反詰:豈、其、巨(詎)、寧、乃、庸 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左傳·僖公五年》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尚書·盤庚上》 沛公不先破關中兵,公巨能入乎?《漢書·高帝紀上》 其所記述,庸可棄哉?《抱樸子·論仙》

7)推度副詞:對事態、情況等的估計與推測 a.大約推度(大約、大概、或許、可能):其、莫、將、可、蓋 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史記·孟嘗君列傳》 文,莫吾猶人也。(做文章,我还差不多)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論語·述而》

b.肯定推度(一定、肯定):允、誠、必、實、信

8)謙敬副詞:表示自身的謙遜及對對方的尊敬 a.表示尊敬(修飾對方的行爲):幸、辱、惠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左传·僖公四年》 b.表示謙遜(修飾己方的行爲):竊、備、忝、伏、敬、謹、猥 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不需要翻译出来)臣忝當大任,義在安國。《三國志·魏志·三少帝紀》 臣伏計之,大王奉高祖宗廟最宜稱。《漢書·文帝紀》

仆,野人也„„攝官承乏,猥廁朝列(代理这个官职,填补这个空白,很不好意思地跻身朝堂)。潘岳《秋興賦》 写信时,写“××敬启”,××是表示自己,启是启向、报告的意思

2.語法功能 1)修飾謂語 a.動詞性謂語:

動詞謂語在各種謂語中佔壓倒性優勢,副詞修飾語也最多,各類副詞都能修飾動詞性謂語。

b.形容詞性謂語:

除了謙敬副詞外,各種副詞都能修飾形容詞性謂語,其中最常見的是程度副詞,尤以“最、極、絕、孔、良、甚、深、殊、至、彌、益、愈、滋、尤”等爲多。c.名詞性謂語:

判斷、否定、疑問副詞較多用於名詞性謂語前: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邶風·柏舟》 吾豈瓠(hu)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論語·陽貨》 d.數詞性謂語:

少量範圍副詞、推度副詞可用於數詞謂語前: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神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周易·繫辞上》 今滕,絕長補短,將(大概)五十里也。《孟子·滕文公上》

第三篇:副词

无论是写作还是翻译时,只要一提到“重要”脑子里闪现的就是“important”?想表达“许多”第一反应就是“many”?同学,如果我说对了的话,那么你的词汇量还只是停留在初中水平!可是随着四六级写作和翻译这两个模块难度的不断提升,如果你不更新你的词汇量,那么你的作文肯定不会得到一个漂亮的分数。有道学堂学术团队为了帮助大家在考试之前突击扩大词汇量,特隆重推出四六级备考资料包第三季——写作常用词语高级替换系列。非常(very ['verɪ])exceedingly [ɪk'siːdɪŋlɪ] 【例句】The child has skipped to the third grade as he did exceedingly well in his studies.【翻译】这孩子因成绩优异而越级升入三年级。extremely [ɪk'striːmlɪ] 【例句】He had been extremely tactful in dealing with the financial question.【翻译】他在处理这个财务问题时很有分寸。considerably [kən'sɪd(ə)rəblɪ] 【例句】The need for sleep varies considerably from person to person.【翻译】不同的人对睡眠的需要差异相当大。尤其(especially [ɪ'speʃ(ə)lɪ])specially ['speʃəlɪ] 【例句】It will be hard to work today---specially when it’s so warm and sunny outside.【翻译】今天无心工作——尤其是外面这样风和日丽。notably ['nəʊtəblɪ] 【例句】Some subjects are very popular among students, notably computer science.【翻译】一些课程在学生当中是非常受欢迎的,尤其是计算机课。particularly [pə'tɪkjʊləlɪ] 【例句】Traffic is bad, particularly in the city center.【翻译】交通状况很差,尤其实在市中心。立即(immediately [ɪ'miːdɪətlɪ])directly [dɪ'rektlɪ] 【例句】Tell them I’ll be there directly.【翻译】告诉他们我一会就到。instantly ['ɪnst(ə)ntlɪ] 【例句】The diplomat threw in a joke, and the tension was instantly relieved.【翻译】那位外交官插进一个笑话,紧张的气氛顿时缓和下来。promptly ['prɒm(p)tlɪ] 【例句】She promptly seized the opportunity his absence gave her.【翻译】她立即抓住了因他不在场给她创造的机会。明显地(clearly ['klɪəlɪ])obviously ['ɒbvɪəslɪ] 【例句】Obviously, they've had sponsorship from some big companies.【翻译】很显然,他们已经得到某些大公司的赞助。apparently [ə'pærəntlɪ] 【例句】Apparently they are getting divorced soon.【翻译】看样子,他们很快就要离婚。evidently ['evɪd(ə)ntlɪ] 【例句】Ellis evidently wished to negotiate downwards after Atkinson had set the guidelines.【翻译】埃利斯显然希望在阿特金森制定了指导方针后继续往下协商。确定地(certainly ['sɜːt(ə)nlɪ])definitely ['defɪnɪtlɪ] 【例句】I definitely remember sending the letter.【翻译】我记得这封信肯定发出去了。undoubtedly [ʌn'daʊtɪdlɪ] 【例句】Mr.Brooke is undoubtedly in a spot of bother.【翻译】布鲁克先生肯定遇到了点小麻烦。decidedly [dɪ'saɪdɪdlɪ] 【例句】He made all the other players on the field look decidedly ordinary.【翻译】他使场上所有其他运动员都黯然失色。完全地(totally ['təʊtəlɪ])completely [kəm'pliːtlɪ] 【例句】This newspaper gave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lant on the tax reform.【翻译】这家报纸对税制改革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absolutely ['æbsəluːtlɪ] 【例句】At the end of a day’s teaching, her nerves were absolutely shattered.【翻译】教了一天课,她精疲力竭。entirely [ɪn'taɪəlɪ] 【例句】An entirely rigid system is impractical.【翻译】一套完全死板的体制是不实际的。广泛地(widely)generally ['dʒen(ə)rəlɪ] 【例句】The plan was generally welcomed.【翻译】该计划大受欢迎。extensively [ik'stensivli] 【例句】She has travelled extensively.【翻译】她游历甚广。universally [juːnɪ'vɜːsəlɪ] 【例句】The scale of the problem is now universally recognized.【翻译】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第四篇:古代汉语

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天论

原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翻译: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

第五篇:古代汉语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 ..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 ..

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憔悴经济颁发B、仓卒参差流离

C、匍匐辗转男女D、琵琶清静组织

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

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

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5.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

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

D.斩一首者爵一级 .

二、多项选择题

6.下列注释既有注音又包括释义的是()

A. 《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

B.《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C.《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注:“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

D.《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E.《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7.下列训释属于名物制度的是()

A.《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B.《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朱熹注:“佣,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佣,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

C.《左传•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之礼接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杜注:“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卜士之妻为乳母。”

D.《孟子•滕文公下》:“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焦循正义:“《文子•上义篇》:„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圣人为之。‟《尸子》引孔子曰:„诎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为之也。‟文子东周初人,而尸佼为商鞅师,《谷梁传》尝引其言,亦略前于孟子。陈代所引„志‟,或者即此等书。”

E.《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

C、是社稷之臣也 ..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

9.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

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

10.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1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1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

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14.以下各句中的“其”用为词头的是()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诗经·豳风·七月》).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15.“言”作词头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左传·隐公元年》 .

16.“于”作词头的有()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诗·唐风·鸨羽》).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聲聞于天。(《诗·小雅·鹤鸣》).

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诗·大雅·板》).

17.下面加点字中不属于双音词的是()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诗经·豳风·七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诗经·公刘》)..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哀郢》)..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三、讨论与思考“而”的用法: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子路拱而立。(《子路从而后》)

触槐而死。(《晋灵公不君》)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北冥有鱼》)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四.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

(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

五、判断题(对的在题后的括号中标注“1”,错的标注“0”。)

()1.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东汉。

()2.使用《说文解字》有两部必须参考的书,它们是清段玉裁的《说文通训定声》和朱骏声的《说文解字注》。

()3.史记三家注是指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4.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5.传,是传述的意思,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后来,传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

六、古书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带古注的文章,并依注回答问题。

1.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子舆韩厥父故中御而从齐侯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Ο帅所类反[疏]注居中至在左Ο正义曰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仍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齐侯不知戎礼Ο射食亦反下并注皆同[疏]注齐侯不知戎礼Ο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宣二年曰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越队也Ο队直类反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请寓乘綦毋张晋大夫寓寄也Ο綦毋音其下音无丧息浪反乘绳证反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以左右皆死不欲使立其处Ο处昌虑反[疏]皆肘之Ο正义曰说文云肘臂节也谓左右为凶处故以肘排退之韩厥俛定其右俛俯也右被射仆车中故俯安隐之Ο俛音勉仆音赴又蒲北反[疏]韩厥俛定其右Ο正义曰言此者为下丑父与公易位由厥之俯故不觉其易綦毋张盖助厥定右故并不见之逢丑父与公易位居公处

古代军车的座位应如何安排?韩厥本应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换位置?

为什么说“齐侯不知戎礼”?

韩厥为什么不让綦毋张“从左右”,而让他“立于后”?

“肘”和本义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词类?如何翻译?

“越,队也”是形训、义训、还是声训?

根据注释,“毙”的意思是什么?

逢丑父跟齐侯交换位置,韩厥与綦毋张为什么没有发现?

2、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窮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

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

七、解释题:

1.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2.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3.解释下列跟古书音韵有关的问题。

韵母、韵、韵部的区别是什么?

从诗经用韵的韵脚的相互距离来看,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古音通假?主要有几种情况?

八、用繁体字默写:

《关雎》《桃夭》《木瓜》《硕鼠》《伐檀》《蒹葭》

下载副词 古代汉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副词 古代汉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 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通论配套练习题(北师大) 汉字练习第一套 1.填空: (1)汉字形体演变六个阶段中的前四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依次是: 商代的甲骨文、▁▁▁▁▁▁▁▁、▁▁▁▁▁▁▁▁、▁......

    古代汉语

    第五课 五柳先生传 一字: =吝 二虚词:1 、“因以为号焉”:“因”,连词,于是、就:“焉”,句尾语气词,表提示语气。1 、“或置酒而招之”:有时候(肯定性无定代词)2 、“曾不吝情去留”:语......

    限定副词

    限定副词“就”、“才”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就”和“才”是现代汉语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副词,在汉语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两者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大体相同的分布特征且各自的义项......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古代文学学习心得 从大一到现在学习古代文学这门课总共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吧,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也让我......

    古代汉语填空

    古代汉语填空: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共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

    古代汉语论述题

    论述题: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条件有哪些?举例说明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条件 (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另一个......

    古代汉语成语故事

    【弄獐书】 《旧唐书·李林甫传》:“太常少卿姜度,(李)林甫舅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獐之庆。'客视之掩口。”按,《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