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宏观经济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工商管理系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课程编码:1111203 学分:3分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 适应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执笔人: 审订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宏观经济学》是经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是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总体结构、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不同学派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运行的基本趋势进行初步的分析。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也了解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为学生将来的实践和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
本章为宏观经济学的导言,简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问题,讨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分析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本章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一些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定义和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五个总量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2、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
3、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投资--储蓄恒等式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6学时)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只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被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本章介绍凯恩斯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讨论短期内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分析政府收支(财政)对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提出乘数原理。本章的内容,要求学生作为重点掌握。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消费函数;
2、均衡国民收入及其决定因素
3、财政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第一节投资与储蓄的相等
第二节消费函数
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四节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和乘数论 第五节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6学时)
现代市场经济中同时存在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强调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并非相互独立,货币对经济非中性,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本章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引进货币市场因素,讨论两个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情况下,总需求水平和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建立起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工具之一:IS—LM模型。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包括模型的推导)模型的基础之上,初步练习运用模型。
本章重点与难点:
1、投资需求函数;
2、IS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及 LM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4、IS—LM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一、投资与利率;
二、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
三、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四、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第二节IS曲线
一、IS曲线及其推导;
二、IS曲线的斜率;
三、IS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
一、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二、货币需求动机;
三、流动偏好陷阱;
四、货币需求函数;
五、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LM曲线
一、LM曲线及其推导;
二、LM曲线的斜率;
三、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IS—LM分析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6学时)
宏观经济政策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进行总需求管理的两大基本经济政策,其理论基础是IS—LM模型,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并从实践方面讨论西方国家如何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考察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内容也是财政学和货币银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分析,掌握诸如政策目标、各种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了解各种经济政策的适用条件及其局限性。
本章重点及难点:
1、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分析;
2、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分析;
3、两种政策的配合使用;
4、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5、财政政策工具及其实施;
6、货币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7、各种经济政策的适用条件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影响;
二、财政政策效果和“挤出”效应;
三、西方国家财政的构成;
四、财政政策工具;
五、自动稳定器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六、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七、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含义及效果分析;
二、银行和存款创造;
三、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节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演变 第五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4学时)
价格水平同产量(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IS—LM模型假定价格水平是不变的,没有讨论价格水平同产量(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需求(AD)—总供给(AS)模型则取消了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着重说明价格水平和产量(收入)水平的决定。AD—AS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宏观经济学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基础。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包括模型的推导)模型的基础之上,初步练习运用模型。
本章重点及难点:
1、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及其推导;
2、总供给函数和总供给曲线、长短期的区别AD—AS模型及其政策含义。
第一节总需求函数及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一、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
二、劳动市场均衡理论 第三节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四节短期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长短期曲线的同时使用及其政策 第六节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第六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3学时)
前述各章讨论的是封闭型经济,但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国经济都是或多或少对外开放的,即所谓的开放经济。因此,西方宏观经济学也必须分析和说明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和调节。本章介绍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目的是为分析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和调节提供理论准备。本章内容是国际经济学和国际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重点及难点:
1、国际贸易理论;
2、国际贸易组织;
3、国际贸易政策;
4、国际金融体系。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四、约翰.穆勒的国际价值理论—相互需求说;
五、马歇尔的国外贸易需求曲线;
六、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七、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第二节国际贸易组织 第三节国际贸易政策
一、关税及其经济效应;
二、非关税壁垒;
三、当代世界贸易政策
第四节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制度
一、外汇与汇率制度;
二、国际货币体制的演变 第七章开放经济理论(5学时)
本章介绍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论述用来解释经济贸易余额和汇率的IS—LM—BP模型,分析贸易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讨论国际经济对一国经济的作用。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包括模型的推导)模型的基础之上,初步练习运用模型。
本章重点及难点:
1、BP曲线 IS—LM—BP模型;
2、开放经济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一节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二节经常项目与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第三节资本项目与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第四节国际收支的平衡
第五节调整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的政策
第六节包括国际部门在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数学小结 第八章通货膨胀理论与失业理论
(5学时)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两种现象,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本章介绍西方通货膨胀理论,考察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分析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讨论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以及介绍西方失业理论,考察失业形成的原因,分析失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效应,讨论治理失业的政策。
本章重点及难点:
1、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分类;
2、通货膨胀的成因;
3、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4、菲利普斯曲线;
5、奥肯定律。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种类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起因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起因;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节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
第四节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率 第五节其他对付通货膨胀的办法 第六节失业概述
第七节失业的经济影响及奥肯定律 第八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九章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理论
(5学时)
经济增长理论及经济周期理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介绍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考察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其贡献,讨论理想的经济增长率以及实现理想经济增长率的途径以及有关经济周期一些基本概念。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模型(包括模型的推导)及其理论含义。
本章重点及难点:
1、经济增长的源泉;
2、哈罗德—多马模型;
3、新古典增长理论;
4、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5、经济周期理论;
6、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一节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二节哈罗德—多马模型 第三节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二、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三、增长率的分解
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一、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第五节最优经济增长途径简述
第六节经济周期理论概说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及阶段;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三、经济周期理论概说 第十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学时)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是沿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三条线索发展的。本章介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目的是使学生概略了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
本章重点及难点:
1、货币主义(新货币数量论);
2、自然率假说;
3、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5、粘性价格理论;
6、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波动理论
第一节三个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概述 第三节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概述
第四节新增长理论概述 第五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
三、教学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经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四、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经贸及管理类本科各专业。教学总学时数为48学时。课堂教学以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完微观经济学之后的第二学年上学期。
五、教学参考书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2][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十九版)(中译本)[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宋承先,许强.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六、学习网站
[1]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2]人民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3]新华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4]中国经济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3》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A19020240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开课学期:3 总 学 时:48学时 总 学 分:3学分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推荐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参考书目:
刘涤源、谭崇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萨级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下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多恩布什、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改革》、〈财贸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消息报》、《中国经济时报》等报刊杂志。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
绪论(2学时)
本绪论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4学时)
本章主要阐明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为以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提供一个必要的前提。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收入核算
第二节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一、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三、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中总支出与总收入的等关系
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恒等关系
二、引入政府和对外贸易后的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恒等关系
第四节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及其与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的主要差异
一、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
二、我国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两种核算体系的主要差异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6学时)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从本章至第五章都是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分析。本章所分析的是国民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
第一节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一、消费和储蓄的决定
二、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乘数原理
第三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一、政府购买与国民收入决定
二、政府税收与国民收入决定
三、政府购买与政府税收的综合效用:平衡预算乘数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lS-LM模型(8学时)
本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重点分析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均衡及其变动。
第一节投资与利率的决定
一、投资的决定
二、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第二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商品市场均衡和IS曲线
二、货币市场均衡和LM曲线
三、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第三节一般均衡收入的变动
一、投资变动对一般均衡收入的影响
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一般均衡收入的影响
三、投资和货币供给量同时变动的影响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8学时)
本章主要根据收入——支出模型和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及作用效果。
第一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其内在稳定器作用
二、财政赤字与公债
三、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由此引起的经济学争论
四、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财政政策的基本取向
第二节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机制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四、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宏观经济政策效应
一、IS曲线的弹性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
二:LM曲线的弹性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
三、凯恩斯主义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 第五章国民收入决定:AS——AD模型(6学时)
本章把价格水平引进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之中,并把总需求和总供给联系起来,最终建立起国民收入决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二节总供给函数
一、生产函数
二、劳动市场
三、实际工资与价格水平、货币工资
四、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就业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一、充分就业均衡
二、低于充分就业均衡
第六章失业与通货膨胀(4学时)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常见的两个问题,降低失业率、抑制通货膨胀是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本章依次论述失业、通货膨胀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政策。
第一节 失业问题
一、失业的概念
二、失业的类型
三、失业的代价
四、充分职业和自然失业率
第二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概述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节 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一、由总供给曲线表示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二、由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三、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展开的经济学争论
第七章 经济增长理论(6学时)
以上各章实际上是用静态或比较静态的方法考察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本章则运用动态方法分析一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原因。
第一节 哈罗德——多马模型
一、模型提出的背景
二、模型的基本公式
三、经济波动的原因及稳定增长的条件
第二节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批评
二、模型的基本公式
三、模型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
二、新增长理论
第八章 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场主义(4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作为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使学生能够大致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第一节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
一、产生背景
二、卢卡斯供给曲线
三、理性预期和卢卡斯方程
四、新古典主义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一、产生背景
二、劳动市场工资刚性的微观基础
三、产品市场价格刚性的微观基础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建议
四、教学指南
本课程的重点在第1、3、4、5章,难点在IS-LM模型和AS-AD以及经济增长模型。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老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五、作业
每两节课布置思考题2—3题,每周交一次作业。
六、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形式)
七、成绩评定
考试成绩(70%)+出勤考核(10%)+平时作业(20%)
执笔人:贾彩霞 审定人:陈学军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54110430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 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 开课分院、系:外语外贸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称为经济学,在我国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使得人类的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理论经济学。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市场学、国际 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的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二)课程的目的
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本课程的教目标是使经济类本专科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任务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思路上要有相应的转变。3.宏观经济学中涉及的模型较多,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数学应用能力,能够通过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从微观分析方法向宏观分析方法转变。
二、先修课程及预备知识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1.一国收入的衡量(4学时)[1] 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2]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3] GDP的组成部分 [4] 真实GDP与名义GDP
[5] 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好指标吗
1了解GDP的组成部分;GDP的优缺点。基本要求:○2掌握经济的收入与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GDP的组成部分,真实GDP○与名义GDP。
2.生活费用的衡量(2学时)[1] 消费物价指数 [2] 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 [5] 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
1了解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基本要求:○2掌握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
3.生产与增长(4学时)[1]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2] 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 [3] 生产率是如何决定的 [4] 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5] 储蓄和投资、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产权和政治稳定 [6] 长期增长的重要性
1了解生产率是如何决定的;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产权和政治稳定。基本要求:○2掌握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生产率是如何决定的;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储蓄和投资;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产权和政治稳定。4.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4学时)
[1] 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 [2] 金融中介机构
[3] 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4] 一些重要的恒等式 [5] 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6] 可贷资金市场的政策:储蓄激励、投资激励、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
1了解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基本要求:○一些重要的恒等式;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可贷资金市场的政策:储蓄激励、投资激励、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
2掌握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中介机构;○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一些重要的恒等式;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可贷资金市场的政策:储蓄激励、投资激励、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5.基本金融工具(2学时)[1] 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 [2] 风险管理 [3] 保险市场
[4]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取舍
[5] 资产评估:有效市场假说,市场非理性
1了解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管理;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取舍;有效市基本要求:○场假说。
2掌握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管理;保险市场;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取○舍;有效市场假说。6.失业(4学时)
[1] 失业的确认: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2] 寻找工作
[3] 公共政策和寻找工作 [4] 最低工资法 [5] 工会和集体谈判 [6] 效率工资理论
1了解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公共政策和寻找工作;最低工资法;工会和集基本要求:○体谈判;效率工资理论。
2掌握失业的确认:○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寻找工作;公共政策和寻找工作;最低工资法;工会和集体谈判;效率工资理论。7.货币制度(4学时)[1] 货币的含义 [2] 联邦储备体系 [3] 银行与货币供给
[4] 部分准备金银行的货币创造 [5] 货币乘数
[6] 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 [7] 控制货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1了解联邦储备体系;基本要求:○银行与货币供给;部分准备金银行的货币创造;货币乘数;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
2掌握货币的含义;○联邦储备体系;银行与货币供给;部分准备金银行的货币创造;货币乘数;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8.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4学时)[1]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 [2] 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
[3]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 [4] 货币注入的影响 [5] 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
[6]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 [7] 通货膨胀税 [8] 费雪效应 [9] 通货膨胀的成本
[10] 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
1了解古典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注入的影响;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货币流通基本要求:○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通货膨胀税;费雪效应;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
2掌握古典通货膨胀理论;○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货币注入的影响;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通货膨胀税;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的成本;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9.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4学时)[1] 物品的流动:出口、进口以及净出口 [2] 金融资源的流动:资本净流出 [3] 净出口与资本净流出相等 [4] 储蓄、投资及其与国际流动的关系 [5] 名义汇率、真实汇率
[6] 第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 1了解物品的流动:出口、进口以及净出口;金融资源的流动:资本净流出;净基本要求:○出口与资本净流出相等;储蓄、投资及其与国际流动的关系;第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
2掌握物品的流动:出口、进口以及净出口;金融资源的流动:资本净流出;净○出口与资本净流出相等;储蓄、投资及其与国际流动的关系;名义汇率、真实汇率;第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
10.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4学时)[1] 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2] 开放经济中的均衡
[3] 资本净流出:两个市场之间的联系 [4] 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 [5] 政策和事件如何影响开放经济
1了解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基本要求:○开放经济中的均衡;资本净流出:两个市场之间的联系;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政策和事件如何影响开放经济。
2掌握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开放经济中的均衡;资本净流出:两个市场之间的联系;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政策和事件如何影响开放经济。11.总需求与总供给(4学时)[1]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2]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3] 总需求曲线 [4] 总供给曲线经济 [5] 波动的两个原因
1了解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短期经济波动;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基本要求:○2掌握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短期经济波动;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1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4学时)[1]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2]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3] 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
1了解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基本要求:○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
2掌握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
13.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2学时)[1] 菲利普斯曲线
[2]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预期的作用 [3]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供给冲击的 [4] 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
1了解菲利普斯曲线;基本要求:○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预期的作用;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供给冲击的作用。
2掌握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预期的作用;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供给冲击的;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14.宏观经济政策的五个争论问题(2学时)[1]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试图稳定经济吗 [2]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还是相机抉择 [3] 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 [4] 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 [5] 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吗
1了解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试图稳定经济吗;基本要求:○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还是相机抉择;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吗。
2掌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试图稳定经济吗;○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还是相机抉择;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吗。
四、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8。参考书:
1.[美]保罗·克鲁格曼、罗宾·韦尔斯:《宏观经济学》,赵英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3.[美]戴维·柯兰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胡修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4.[美]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第6版),冯晴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美]杰弗里·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费方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6.[美]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宏观经济学》(第5版),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8.(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9.高鸿业主编:《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年。
11.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2.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4.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5.张曙光 主编:《市场化与宏观稳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
五、课外学习、作业习题等要求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还要学习其它的相关课程(见参考资料)。同时,还应参与案例讨论即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每单元学完下发一套单元练习题学生课下练习,课堂抽出时间进行重点讲解或核对答案。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考核比例: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七、其他说明
在教学实践中,要求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借助课堂讨论、专题片、国家政策解读、典型事实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和对经济现象的识别辨识能力。
执笔:张士军
审阅:彭华 日期:2017.09.20 审定:汪占熬 日期:2017.09.20
第四篇: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中级宏观经济学
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64/4
四、先修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或《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
五、课程教学目标:
1.介绍一些宏观经济现象与事实;了解宏观经济学家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建立宏观经济模型,理解导致经济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的根源; 3.理解宏观经济学家和政策制订者通过政府政策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效果。
六、适用学科专业
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导论篇:8学时
了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目标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变量及其度量方法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国民会计方程
2.长期篇:12学时
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总产出、收入分配及产品市场的均衡是如何决定的 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及社会成本
了解自然失业率的含义、成因及其背后的决定因素 了解小开放经济模型的含义及政策对开放经济的影响
3.增长篇:10学时
了解索洛模型中稳态的含义、黄金稳态的决定和向稳态的调整过程
了解技术进步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意义、长期增长的源泉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了解储蓄率、人口出生率等变量对稳态的影响及相关政策含义 能解释美国新经济现象,并为不同国家的发展政策提供政策建议
4.波动篇:16学时
了解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在模型方法上的异同 了解凯恩斯学派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及其政策主张 了解IS-LM模型的含义及其在政策分析中的作用
了解IS-LM模型到AS-AD模型的推导及其在政策分析中的作用 能将IS-LM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并掌握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含义
了解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不完全信息三个总供给模型及菲利普斯曲线、奥肯定律和牺牲率等概念
了解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的模型思路、政策主张、主要结论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方法
5.政策篇:8学时
了解政府预算、财政政策和李嘉图-巴罗等价命题的政策含义 了解货币政策规则
了解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
6.基础篇:8学时
了解消费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核心思想
了解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及现代投资理论的进展 了解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货币供给的生成过程
7.中国篇:2学时
了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的表现及政府政策的效果评价
八、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N.G.Mankiw.Macroeconomics.5ed.Worth Publishers, 2002.主要参考书: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her, and Richard Startz.Macroeconomics.McGraw-Hill, 2001;Andrew B.Abel and Ben S.Bernanke.Macroeconomic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1995;William Branson.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1989.九、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60%平时作业:30% 课堂表现:10%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杨衍江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宏观经济学》,黄亚钧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第二版。
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等。
本课程的性质:经济类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计划总教学时数:54节。考试方式:考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为主线,介绍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SNA体系的理论模型和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收入的相关概念,熟悉国民收入决定的三大模型;要求学生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掌握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有关的经济增长理论、失业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
本课程适应的专业: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专业。
第一章 导 论
学习目标:认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心理论、研究方法及其与西方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沿革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分歧,使学生初窥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宏观经济学动态发展的性质;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几对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解析宏观经济学的定义,说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心理论和研究方法。说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和授课的框架结构。介绍说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凯恩斯革命”及凯恩斯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GNP与GDP。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流量与存量。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学习目标:了解SNA体系的理论模型和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理解两部
I 门经济和四部门经济的供求均衡方程式;掌握广义国民收入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与国民收入核算有关的价格指数概念和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奥肯定理的含义;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当代的重大发展;掌握凯恩斯投资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当代的重大发展;理解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的公式推导、乘数原理和财政政策“挤占效应”的含义。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衡量
一、收入与支出的环流模型
两部门收支环流模型及其供求衡等方程式。四部门收支环流模型及其供求衡等方程式。
二、衡量GNP的支出法
支出法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用支出法衡量GNP方法的各项说明。
三、衡量GNP的部门法
部门法的概念、计算方式和表格说明。
四、衡量GNP的收入法
GNP与收入:广义GNP与狭义GNP,广义GNP的五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衡量GNP的收入法。
第二节 价格指数和失业率
一、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的基本含义和计算公式。价格指数的具体形式:GNP(或GDP)消胀指数;CPI;PPI。
二、失业的统计
总人口的划分。劳动参与率、失业率和就业率的计量。
三、奥肯定理
奥肯定理的基本含义。奥肯定理的应用。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消费
一、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消费概说。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经验结论与凯恩斯“平均消费假设之谜”。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发展:跨期选择理论;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性收入假说。
二、投资理论及其发展
投资、投资决策。MEC(资本的边际效率)和MEI(投资的边际效率)。投资的加速原理。当代投资理论:企业固定资本需求的决定因素;住宅投资的影响因素;存货投资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宏观经济均衡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条件。乘数原理。
II
二、金融市场的均衡
金融市场均衡的条件。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
三、财政政策的作用
G和T变动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影响。财政政策的“挤占效应”。
第三章 总需求理论: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学习目标:掌握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基本内容和模型的前提和结论。掌握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的基本内容,熟悉IS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掌握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及LM曲线的公式推导。理解IS-LM模型均衡点的经济含义。能够运用扩展的国民收入模型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基本的分析。
第一节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计划支出线
计划支出线与总需求。计划支出线的公式及其经济含义。
二、国民收入的决定
国民收入的决定:图解。宏观经济趋向均衡点的方式。
三、均衡国民收入与支出的变动
自主性支出的变动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政府税收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节约的“悖论”。
第二节 IS-LM模型:扩展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一、IS曲线:产品市场的均衡
投资需求曲线:图形和投资函数的具体形式;IS曲线的图形推导;IS曲线的公式推导。IS曲线的特点。
二、LM曲线:金融市场的均衡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利率传导机制与均衡利息率的决定。LM曲线的公式推导。LM曲线的特点。
三、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IS-LM模型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的调整。均衡国民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决定:公式求解。
第三节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及其有效性
财政政策概说:概念、分类和主要的财政政策介绍。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图示法和公式法。
二、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
货币政策概说:货币政策的概念、分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比较;货币主义者的货币政策思想。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图示法
III 和公式法。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自的局限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类型。“相机抉择”。
第四章 AD-AS模型:一般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学习目标:掌握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掌握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形状和不同假设下总供给曲线的含义与特点。认识长期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宏观经济短期均衡的类型及其与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的关系。了解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及其推导
总需求曲线的定义。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诠释。
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预期、政府政策和世界经济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总供给曲线的定义。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同供给假定下AD变化对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水平是影响。
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AD-AS模型和宏观经济发短期均衡
一、AD-AS模型
模型的图示。均衡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理论说明。
二、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短期均衡的三种类型。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波动的幅度。
三、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
总需求冲击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影响。总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
第五章 总供给理论
IV 学习目标:了解总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右上倾斜原因的理论解释,掌握工资粘性模型、价格粘性模型、工人错觉模型和不同全信息模型的前提、基本内容(含公式推导)和结论。熟悉菲利浦斯曲线的基本含义和政策含义,菲利浦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的原因。了解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的区别和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分歧。
第一节 总供给模型
一、工资粘性模型
二、价格粘性模型
三、工人错觉模型
四、不完全信息模型和附加预期的AS曲线
第二节 总产量的波动与调整
一、总需求冲击
二、总供给冲击
第三节 菲利浦斯曲线
一、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修正及其推导
二、菲利浦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短期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第六章 经济增长理论
学习目标:熟悉经济增长的含义和经济增长的源泉分析。掌握哈罗德模型、新古典模型、新剑桥模型和索洛模型的前提、基本内容(含模型的公式)和模型的结论。了解经济增长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V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四、索洛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代表
五、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
第七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学习目标:熟悉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类型划分。掌握职业搜寻理论、贝弗里奇曲线和实际工资刚性对失业现象的理论解释。了解失业治理的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了解货币的基本知识,掌握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机制的理论和货币乘数的概念,掌握费雪方程和通货膨胀的概念。熟悉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和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失业的类型、理论诠释及其治理
一、充分就业和失业的类型
二、对失业现象的理论诠释
三、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
第二节 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一、货币与货币数量论
二、货币供给
三、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VI
四、通货膨胀与利率
第三节 对通货膨胀的理论诠释
一、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二、对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八章 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
学习目标:了解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明确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及其互相矛盾性,认识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工具的基本分类。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掌握政策时滞的分类及其基本含义。了解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基本分歧,掌握固定规则和相机抉择的含义与分歧。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说
一、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地位
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三、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四、宏观经济政策上的认识分歧
第二节 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二、主动与被动——政策问题上的分歧
第三节 有规则和无规则
一、相机抉择与固定规则
二、制订规则的困惑
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