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农大)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
课程编码:410069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A 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 统计学
适用专业: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 64
实验学时
实习学时
总学分:3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的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老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当前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政策调整讲授基本理论,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工具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并为深入理解其它经济和管理类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门课程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后做习题和结业考试相结合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分析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方法,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基本问题和政府的基本宏观经济目标及政策。
1.正确记忆并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宏观经济学各主要模型的推导及分析,重要的经济理论及其政策含义;
3.了解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各流派的理论差异以及宏观经济问题和前沿课题。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1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4学时)
本章重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章难点: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学时)(了解)
1.1.1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1.1.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3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1.1.4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
1.2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学时)(了解)
1.2.1 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
1.2.2 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
1.2.3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革命)
1.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0.5学时)(了解)
1.4 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体系(0.5学时)(了解)
第2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6学时)
本章重点: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概念、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本章难点:国民经济循环模式、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2.1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概念(1学时)(掌握)
2.1.1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2.1.2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2.1.3 流量与存量
2.1.4 名义GDP与实际GDP
2.1.4.1 个人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
2.1.4.2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2.2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1学时)(掌握)
2.2.1 生产法
2.2.2 收入法
2.2.3 支出法
2.3 国民经济循环模式及储蓄——投资恒等式(1学时)(掌握)
2.3.1 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2.3.2 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2.3.3 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2.4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和纠正(了解)
2.5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1学时)(了解)
2.6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应用(1学时)
第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AE─NI模型(8学时)
本章重点:AE─NI模型;本章难点:AE─NI模型,消费理论,乘数理论。
3.1 均衡产出(1学时)(理解)
3.1.1 均衡产出的概念
3.1.2 均衡产出的条件
3.2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学时)(理解)
3.2.1 消费函数
3.2.2 储蓄函数
3.2.3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了解)
3.3 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1学时)掌握)
3.4 两部门经济中的AE─NI模型(1学时)(掌握)
3.5 乘数理论(1学时)(掌握)
3.6 三部门经济中的AE─NI模型(1学时)(掌握)
3.6.1 三部门经济中的AE─NI模型
3.6.2 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3.7 四部门经济中的AE─NI模型(1学时)(掌握)
3.7.1 四部门经济中的AE─NI 模型
3.7.2 四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了解)
3.8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应用(1学时)
第4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10学时)
本章重点:IS曲线;LM曲线;IS─LM曲线分析;本章难点:IS─LM曲线的推导及政策分析。
4.1 投资理论:投资的决定(2学时)(了解)
4.1.1 投资的含义及其分类
4.1.2 投资函数与投资曲线
4.1.3 投资曲线的推导
4.1.4 投资曲线的斜率
4.1.5 投资曲线的移动
4.2 商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1学时)(理解)
4.2.1 IS曲线及其推导
4.2.2 IS曲线的斜率
4.2.3 IS曲线的移动
4.3 货币供求理论:利率的决定(2学时)(掌握)
4.3.1 货币的供给
4.3.2 货币的职能
4.3.3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4.3.4 货币的需求
4.3.5 货币需求的含义
4.3.6 货币需求的动机
4.3.7 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4.3.8 古典的货币需求理论
4.3.9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4.3.10 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4.3.11 货币需求与供给曲线的移动:利率的变动
4.4 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1学时)(掌握)
4.4.1 LM曲线及其推导
4.4.2 LM曲线的斜率
4.4.3 LM曲线的移动
4.5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2学时)(掌握)
4.5.1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4.5.2 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4.6 IS─LM模型的应用(2学时)(掌握)
4.6.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4.6.2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4.6.3 案例分析
第5章 总需求——总需求的一般均衡:AD─AS模型(8学时)
本章重点:凯恩斯模型,AD-AS模型;本章难点:AD-AS曲线的推导。
5.1 总需求曲线(1学时)(掌握)
5.1.1 总需求的含义
5.1.2 总需求函数
5.1.3 总需求曲线
5.2 总供给的一半说明(1学时)(掌握)
5.3 长期总供给曲线(1学时)(掌握)
5.4 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1学时)(掌握)
5.4.1 一般形式
5.4.2 特殊形式
5.5 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1学时)(理解)
5.6 AD-AS曲线移动的效应(2学时)(理解)
5.6.1 凯恩斯情形
5.6.2 古典情形
5.6.3 常规总供给曲线情形下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
5.6.4 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5.7 AD─AS模型的应用(了解)(1学时)
第6章 开放市场条件下的一般均衡:IS-LM-BP模型(8学时)
本章重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理论,IS-LM-BP模型应用;本章难点:IS-LM-BP模型应用。
6.1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1学时)(了解)
6.1.1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6.1.2 国际贸易组织
6.1.3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6.1.4 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
6.2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2学时)(理解)
6.2.1 汇率和对外贸易
6.2.2 国际收支的平衡
6.3 IS-LM-BP模型(1学时)
6.4 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2学时)(理解)
6.4.1 资本完全流动时的BP曲线
6.4.2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资本完全流动
6.4.3 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
6.5 开放经济条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1学时)(理解)
6.6 调整内容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政策(1学时)
6.7 IS—LM—BP模型的应用(1学时)(理解)
第7章 宏观经济政策(6学时)
本章重点: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本章难点:宏观经济政策的矛盾及协调。
7.1 宏观经济政策理论(1学时)(了解)
7.2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学时)(掌握)
7.2.1 充分就业
7.2.2 物价稳定
7.2.3 经济增长
7.2.4 国际收支平衡
7.3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2学时)(掌握)
7.3 1 财政政策及其工具
7.3.2 货币政策及其工具(掌握)
7.4宏观经济政策的矛盾及协调(1学时)
7.5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应用(1学时)(了解)
第8章 宏观经济问题及相关理论分析(9学时)
本章重点:通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本章难点: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
8.1 宏观经济问题(1学时)(了解)
8.1.1 通货膨胀问题
8.1.2 失业问题
8.1.3 经济危机
8.2 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4学时)(理解)
8.2.1 通货膨胀理论
8.2.1.1 通货膨胀的定义及价格指数
8.2.1.2 通货膨胀的分类
8.2.1.3 通货膨胀的影响
8.2.1.4 通货膨胀的成因
8.2.1.5 反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
8.2.2 失业理论
8.2.2.1 失业的定义和种类
8.2.2.2 对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8.2.2.3 失业的影响
8.2.3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8.3 经济周期理论(2学时)(理解)
8.3.1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8.3.2 经济周期的成因
8.3.3 乘数──加速原理与经济周期
8.3.4 经济周期理论
8.4经济增长理论(2学时)(理解)
8.3.1 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8.3.2 经济增长模型和理论
8.3.3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
8.3.4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8.3.5 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
8.3.6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第9章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6学时)
本章重点: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观点;本章难点: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9.1三个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1学时)(了解)
9.1.1货币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9.1.2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9.1.3理性预期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9.2货币主义的观点与政策主张(1学时)(理解)
9.2.1货币主义的理论观点
9.2.2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9.3 供给学派的观点和政策主张(1学时)(理解)
9.3.1 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
9.3.2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9.4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和政策主张(1学时)(理解)
9.4.1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观点 9.4.2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9.5相关理论的应用(2学时)
第10章 宏观经济学的前沿课题(自学)
本章重点:凯恩斯共识的崩溃与1970之后的宏观经济学派,增长理论研究的复兴;本章难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
10.1 凯恩斯共识的崩溃与1970之后的宏观经济学派(了解)
10.1.1凯恩斯共识的形成与崩溃
10.1.2新古典综合理论的精神分裂
10.1.3 1970之后的宏观经济学派
10.2新宏观政治经济学
(了解)
10.3增长理论研究的复兴(理解)
10.4.中国宏观经济问题
(理解)
10.4.1传统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
10.4.2中国政府的角色
10.4.3外需与内需
10.4.4中国内需的结构问题
10.4.5增长方式问题
10.4.6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10.4.7中国的全球分工与金融危机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采用考查和考试相结合方式。其中,出勤率和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发言、考核情况)占20%;期中考核占20%;结业考试占60%。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
[1]祁春节等.宏观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金圣才主编.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年11月
[4]厉以宁.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5]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3版.2000
[6]王秋石.宏观经济学原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7]梁小民.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9][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8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0][美]霍尔和泰勒.宏观经济学.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美]曼昆.宏观经济学.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美]巴罗.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1
[13][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4]http://www.xiexiebang.com/
[17]http://www.xiexiebang.com/jjxqy/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杨衍江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宏观经济学》,黄亚钧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第二版。
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等。
本课程的性质:经济类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计划总教学时数:54节。考试方式:考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为主线,介绍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SNA体系的理论模型和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收入的相关概念,熟悉国民收入决定的三大模型;要求学生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掌握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有关的经济增长理论、失业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
本课程适应的专业: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专业。
第一章 导 论
学习目标:认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心理论、研究方法及其与西方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沿革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分歧,使学生初窥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宏观经济学动态发展的性质;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几对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解析宏观经济学的定义,说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心理论和研究方法。说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和授课的框架结构。介绍说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凯恩斯革命”及凯恩斯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GNP与GDP。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流量与存量。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学习目标:了解SNA体系的理论模型和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理解两部
I 门经济和四部门经济的供求均衡方程式;掌握广义国民收入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与国民收入核算有关的价格指数概念和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奥肯定理的含义;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当代的重大发展;掌握凯恩斯投资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当代的重大发展;理解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的公式推导、乘数原理和财政政策“挤占效应”的含义。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衡量
一、收入与支出的环流模型
两部门收支环流模型及其供求衡等方程式。四部门收支环流模型及其供求衡等方程式。
二、衡量GNP的支出法
支出法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用支出法衡量GNP方法的各项说明。
三、衡量GNP的部门法
部门法的概念、计算方式和表格说明。
四、衡量GNP的收入法
GNP与收入:广义GNP与狭义GNP,广义GNP的五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衡量GNP的收入法。
第二节 价格指数和失业率
一、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的基本含义和计算公式。价格指数的具体形式:GNP(或GDP)消胀指数;CPI;PPI。
二、失业的统计
总人口的划分。劳动参与率、失业率和就业率的计量。
三、奥肯定理
奥肯定理的基本含义。奥肯定理的应用。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消费
一、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消费概说。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经验结论与凯恩斯“平均消费假设之谜”。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发展:跨期选择理论;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性收入假说。
二、投资理论及其发展
投资、投资决策。MEC(资本的边际效率)和MEI(投资的边际效率)。投资的加速原理。当代投资理论:企业固定资本需求的决定因素;住宅投资的影响因素;存货投资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宏观经济均衡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条件。乘数原理。
II
二、金融市场的均衡
金融市场均衡的条件。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
三、财政政策的作用
G和T变动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影响。财政政策的“挤占效应”。
第三章 总需求理论: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学习目标:掌握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基本内容和模型的前提和结论。掌握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的基本内容,熟悉IS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掌握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及LM曲线的公式推导。理解IS-LM模型均衡点的经济含义。能够运用扩展的国民收入模型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基本的分析。
第一节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计划支出线
计划支出线与总需求。计划支出线的公式及其经济含义。
二、国民收入的决定
国民收入的决定:图解。宏观经济趋向均衡点的方式。
三、均衡国民收入与支出的变动
自主性支出的变动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政府税收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节约的“悖论”。
第二节 IS-LM模型:扩展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一、IS曲线:产品市场的均衡
投资需求曲线:图形和投资函数的具体形式;IS曲线的图形推导;IS曲线的公式推导。IS曲线的特点。
二、LM曲线:金融市场的均衡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利率传导机制与均衡利息率的决定。LM曲线的公式推导。LM曲线的特点。
三、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IS-LM模型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的调整。均衡国民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决定:公式求解。
第三节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及其有效性
财政政策概说:概念、分类和主要的财政政策介绍。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图示法和公式法。
二、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
货币政策概说:货币政策的概念、分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比较;货币主义者的货币政策思想。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图示法
III 和公式法。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自的局限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类型。“相机抉择”。
第四章 AD-AS模型:一般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学习目标:掌握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掌握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形状和不同假设下总供给曲线的含义与特点。认识长期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宏观经济短期均衡的类型及其与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的关系。了解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及其推导
总需求曲线的定义。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诠释。
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预期、政府政策和世界经济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总供给曲线的定义。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同供给假定下AD变化对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水平是影响。
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AD-AS模型和宏观经济发短期均衡
一、AD-AS模型
模型的图示。均衡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理论说明。
二、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短期均衡的三种类型。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波动的幅度。
三、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
总需求冲击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影响。总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
第五章 总供给理论
IV 学习目标:了解总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右上倾斜原因的理论解释,掌握工资粘性模型、价格粘性模型、工人错觉模型和不同全信息模型的前提、基本内容(含公式推导)和结论。熟悉菲利浦斯曲线的基本含义和政策含义,菲利浦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的原因。了解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的区别和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分歧。
第一节 总供给模型
一、工资粘性模型
二、价格粘性模型
三、工人错觉模型
四、不完全信息模型和附加预期的AS曲线
第二节 总产量的波动与调整
一、总需求冲击
二、总供给冲击
第三节 菲利浦斯曲线
一、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修正及其推导
二、菲利浦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短期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第六章 经济增长理论
学习目标:熟悉经济增长的含义和经济增长的源泉分析。掌握哈罗德模型、新古典模型、新剑桥模型和索洛模型的前提、基本内容(含模型的公式)和模型的结论。了解经济增长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V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四、索洛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代表
五、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
第七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学习目标:熟悉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类型划分。掌握职业搜寻理论、贝弗里奇曲线和实际工资刚性对失业现象的理论解释。了解失业治理的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了解货币的基本知识,掌握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机制的理论和货币乘数的概念,掌握费雪方程和通货膨胀的概念。熟悉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和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失业的类型、理论诠释及其治理
一、充分就业和失业的类型
二、对失业现象的理论诠释
三、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
第二节 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一、货币与货币数量论
二、货币供给
三、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VI
四、通货膨胀与利率
第三节 对通货膨胀的理论诠释
一、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二、对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八章 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
学习目标:了解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明确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及其互相矛盾性,认识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工具的基本分类。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掌握政策时滞的分类及其基本含义。了解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基本分歧,掌握固定规则和相机抉择的含义与分歧。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说
一、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地位
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三、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四、宏观经济政策上的认识分歧
第二节 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二、主动与被动——政策问题上的分歧
第三节 有规则和无规则
一、相机抉择与固定规则
二、制订规则的困惑
VII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学时学分:54学时(教学:54 实践:0)3学 分
四、教学对象: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第三学期)
五、课程教材:《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亚历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六、开设系(部):经济管理系
七、先修课:微积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教学目的】
宏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系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实务工作所必须的经济学知识,包括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本课程以传统的和当代的经济学已取得的成果依据,借鉴国内外科研成果,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本课程显著的特点,注重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的训练应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4课时)基本要求:(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3)了解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4)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5)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本章难点: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第二章 衡量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4课时)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衡量(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2)掌握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3)理解掌握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4)了解GDP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
第二节 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1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
(2)理解掌握三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3)理解掌握四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
第三节 收入恒等式(1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C+S。
(2)理解掌握三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G=C+S+T。(3)理解掌握四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G+X=C+S+T+M。
本章重点: 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国民收入恒等式。
本章难点:支出法,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国民收入恒等式。
第三章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6课时)第一节 总支出构成及其决定(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
(2)理解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3)了解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第二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2)理解掌握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3)了解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第三节 乘数理论(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乘数的定义和乘数效应的形成机制
(2)理解掌握三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和转移支付乘数
(3)理解四部门的进出口乘数
本章重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本章难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第四章 IS-LM模型(8课时)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2课时)基本要求:(1)了解实际利率与投资。
(2)理解掌握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和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内容。
第二节 IS曲线(1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IS曲线及其推导。
(2)掌握IS曲线的斜率。(3)理解掌握IS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2)理解掌握货币需求动机。(3)理解掌握流动偏好陷阱。(4)理解掌握货币需求函数。
(5)理解掌握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1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LM曲线的推导。
(2)理解掌握LM曲线的斜率。(3)理解掌握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 IS—LM分析(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2)理解掌握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本章重点: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内容,IS曲线及其推导,IS曲线的移动,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移动,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本章难点:资本边际效率曲线,IS曲线及其推导,IS曲线的移动,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移动,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IS-LM模型的运用(6课时)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理解掌握财政政策。
(3)理解掌握货币政策。(4)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
第二节 财政政策(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财政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
(2)理解掌握凯 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3)理解挤出效应。
第三节 货币政策(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货币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
(2)理解掌握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3)了解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各种配合及其效果分析
本章重点: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的效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本章难点: 财政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货币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各种配合及其效果分析。
※第六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6课时)第一节 开放经济中的基本概念(2课时)基本要求:(1)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
(2)掌握汇率的基础知识。(3)了解汇率的决定理论模型。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中的IS-LM分析(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外在均衡及外在均衡曲线(BP)。
(2)掌握BP曲线的移动。
(3)理解掌握IS-LM-BP模型的运用效果
第四节 开放经济和宏观政策(2课时)基本要求:(1)掌握一国的政策选择。
(2)理解固定汇率下的内外均衡。(3)理解浮动汇率下的内外共同均衡。
本章重点: 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理论,外在均衡及外在均衡曲线(BP),内在外在的同时均衡,固定汇率下的内外均衡,浮动汇率下的 内外共同均衡。
本章难点: 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理论,外在均衡及外在均衡曲线(BP),内在外在的同时均衡,固定汇率下的内外均衡,浮动汇率下的内外共同均衡。
第七章 AD-AS模型(8课时)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2)理解掌握由IS—LM图推导总需求曲线。(3)理解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4)理解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总供给、总供给曲线和总供给函数。
(2)理解掌握从劳动市场推导总供给曲线。
(3)理解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3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决定。
(2)理解掌握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3)理解掌握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1课时)
基本要求:(1)了解1984-1994年的三次通货膨胀及其宏观调控。
(2)了解1997-1999年的通货紧缩及其宏观调控
(3)了解2007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波动与政策调控
本章重点:IS—LM图推导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总供给和总供给曲线,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决定,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本章难点: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第八章 失业及其与通胀的关系(6课时)第一节 失业(2课时)
基本要求:(1)识记失业的定义与失业率的测量。
(2)理解失业的分类。(3)理解掌握失业的影响。
(4)理解掌握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的概念。(5)理解掌握反失业的政策。
第二节 通货膨胀(2课时)
基本要求:(1)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衡量
(2)通货膨胀的分类及其原因
(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2)理解掌握理性预期和政策无效的命题。
本章重点:失业的分类,失业的影响,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反失业的政策,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和政策无效的命题。
本章难点: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的原因,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和政策无效的命题。
第九章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6课时)第一节 经济周期(2课时)
基本要求:(1)识记经济周期的含义与阶段。
(2)理解经济周期的类型。(3)掌握经济周期的解释。
第二节 经济增长(4课时)
基本要求:(1)识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关系。
(2)一般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
(3)理解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4)理解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本章重点:经济周期的含义与阶段,经济周期的类型,经济周期的解释,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本章难点:经济周期的解释,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教学方法】
板书为主和多媒体为辅相结合的方式讲授、课堂练习与课后复习、练习相结合。课堂与课后时间比约为1:1。
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经济学的实用性。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对于课本中涉及到的高深经济原理,一般不予深究。讲授时,尽可能借助一些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旨在开拓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经济方法的具体应用上。
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4、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依据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及纪律情况打分,占20%;
2、期中考试:闭卷考试,占20%;
3、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60%。
【主要参考书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博迪,《投资学》第七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3、黎诣远,《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郭树华,《宏观经济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5、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八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
6、宋承先,《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7、曼昆,《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有关说明】
由于本教学大纲是统一编写,各专业对于相关专业知识要求水平、内容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标注※的内容课已有选择的取舍,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适当调整。
【后注】
执笔人:韩小刘 日期:2011年8月26日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164B3 学时:54课时 学分:3分 适用对象:本科(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各专业)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考核要求:考试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80%。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参考文献:
黄亚钧,袁志刚主编,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曼 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宏观经济学属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和微观经济学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的流派和理论的争论,宏观经济的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原理,为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为学生理解宏观经济的现实提供依据。
要求学生掌握好“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准确理解记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了解课程的理论体系,领会其基本原理并能熟练地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运行中的相关问题。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鼓励学 生自学指定的参考书目,完成适量的课外习题。引导学生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获取与宏观经济有关的知识。
三、学时分配
章节 课程内容 学时 1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 4 2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6 3 4 5 6 7 8 9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8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4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4 第十七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6 第十八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6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 8 第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4 10 课堂讨论 2 11 课程论文 2
合计 54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庞杂,争论颇多,不同教材版本的结构差异较大。对本科生要讲清其中主要的基本原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一定要结合现实,尤其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所学理论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宏观经济理论的流派和争论较多,要讲清争论的现状、原因以及目前已经达到的共识。
五、教学内容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的核算
1.基本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的导论
1.宏观经济学的对象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4.宏观经济学的简要发展历程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概述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2.国民经济核算的SNA体系和MPS体系 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三、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1.国民收入核算的概念 2.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四、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1.GDP的概述
2.GDP的核算方法(1)生产法(2)支出法(3)收入法 3.三种核算方法的一致性
五、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相关总量指标的关系 1.NDP与GDP的关系 2.NI与NDP的关系
3.PI与NI的关系 4.DPI与PI的关系
六、不同经济部门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1.两部门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2.三部门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3.四部门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七、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与矫正 1.现行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的缺陷 2.GDP指标的矫正
2.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将研究与宏观经济核算有关的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民经济核算找茬SNA体系和MPS体系;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大总量指标及相互关系;储蓄-投资恒等式;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及矫正;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3.教学重点难点: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大总量指标及相互关系是本章的重点;收入支出的循环流动图和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核算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是本章的难点。
4.教学建议:
理解收入支出的循环流动图,通过计算题的练习掌握核算的三种方法和五个指标体系 3 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1.基本内容:
一、均衡的产出 1.几个假定
2.均衡产出的概念(1)均衡产出(2)图形 3均衡的条件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社会消费函数
三、其他消费函数 1.相对收入假说 2.生命周期理论 3.永久收入假说
四、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3.乘数及其理论
4.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掌
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3.教学重点难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
1.基本内容:
一、投资的决定 1.投资的边际效率 2.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 3.投资需求曲线
二、利率的决定 1.货币的需求
2.货币的供给(1)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量(2)货币的供给曲线 3.利率的决定
4.货币政策与利率的传导机制
三、IS-LM模型 1.IS曲线
(1)IS曲线的由来(2)IS曲线的斜率 2.LM曲线
(1)LM曲线的由来(2)LM曲线的斜率 3.两种市场的同进均衡与IS-LM模型
(1)IS-LM模型(2)市场的推移及其调整(3)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四、从IS-LM模型到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总需求
五、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投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掌握IS 曲线和LM曲线的概念及其移动,掌握货币需求动机和货币需求函数,了解利率的决定,掌握IS―LM模型的分析方法和凯恩斯的主要理论内容。
3.教学重点难点:
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中推导IS曲线和LM曲线、投资的概念,IS 曲线和LM 曲线的移动,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
4.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推导IS-LM模型和总需求曲线。
第十五章:宏观政策分析
1.基本内容: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二、财政政策效果 1.财政政策效果和分析 2.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3.挤出效应
三、货币政策效应
1.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 2.古典的极端情况 3.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运用IS-LM模型的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的分析方法,掌握经济政策的效果,掌握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3.教学重点难点:
经济政策会因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产生不同效应的原因,两种政策的配合使用。
4.教学建议:
代数和几何方法的共同运用,结合中国的政策现实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和“规则”的争论。
第十六章:宏观政策实践
1.基本内容:
一、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概述 1.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必要性 2.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二、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三、政策效应时滞
1.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的划分
2.财政政策的时滞与货币政策的时滞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争论 1.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的争论 2.有规则和无规则争论
2.教学基本要求:
在现实经济中,正常的经济运行往往受到各种各样难以预测因素的干扰,在这些干扰的冲击下,经济运行会偏离其正常的均衡位置(即潜在产出水平),从而形成经济过热或衰退。由于价格变动的缓慢性,靠市场机制调节去消除冲击产生的经济波动过程是漫长的,因而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去抵消经济冲击的影响。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保证经济政策去抵消经济冲击的影响。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保证经济的平衡运行,消除有可有出现的衰退或过热。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必要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财政政策时滞与货币政策时滞。
3.教学重点难点: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是本章的重点;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演变是难点。
4.教学建议:
结合近年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理解宏观政策工具的使用;结合中国的政策现实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和“规则”的争论。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基本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时间范围的划分 1.短期与长期的区别
2.宏观经济模型的分类(1)短期模型(2)长期模型(3)超长期模型
二、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AD)(1)总需求的含义(2)总需求的构成 2.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函数(2)总需求曲线的形状(3)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总需求曲线的移动(2)影响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
三、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AS)和总供给曲线 2.长期总供给曲线(LAS)7 3.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2)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上倾斜的原因(3)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4.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1)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四、总供给曲线的类型 1.古典总供给曲线 2.凯恩斯总供给模型 3.常规总供给曲线
2.教学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在短期内的波动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主题,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章将建立一个简单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与均衡,这个模型是以后各章分析的基础和概括。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总需求的构成;总需求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影响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联系和区别;宏观经济短期均衡的特点及其与长期均衡的关系。
3.教学重点难点:
宏观经济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数学小节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4.教学建议:
结合中国的现实说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动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第十八章: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1.基本内容:
一、失业的种类及原因 1.失业及其衡量 2.失业的种类及原因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1.职业搜寻理论
(1)职业搜寻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2)最优搜寻时间的确定(3)失业保障制度对失业率的影响 2.贝弗里奇曲线
(1)岗位空缺与失业的并存(2)贝弗里奇曲线 3.奥肯定律
四、失业的成本
1.失业造成的经济损失(1)社会产量损失(2)失业者的收入损失(3)人力资本损失
2.失业的社会成本 3.失业对分配的影响
五、失业的构成和失业治理措施 1.失业人员的构成 2.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趋势 3.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
4.失业治理措施(1)主动的失业治理措施(2)被动的失业治理措施
六、通货膨胀的描述
1.通货膨胀的概念 2.通货膨胀的衡量 3.通货膨胀的分类 4.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七、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1.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 2.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3.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
八、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1.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 2.收入政策
九、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2.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4.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2.教学基本要求:
失业既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经济学家研究失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其原因,指出失业给社会及个人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有利于降低失业的政策措施。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古典失业理论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区别;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自愿失业、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的划分及原因;宏观经济处于一般均衡时失业的特点;工资刚性的含义及原因;失业的成本;主动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措施。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要话题,又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经济难题。西方经济学家已经对通货膨胀的类型、成因和影响,以及治理通货膨胀的有关措施做了大量研究。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成因及影响。此外,要掌握研究通货膨胀和失业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
3.教学重点难点:
职业搜寻理论和贝弗里奇曲线是本章的难点;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是重点和难点。
4.教学建议:
建议学生用失业理论思考我国的下岗工人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来理解通货膨胀问题。
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基本内容: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 1.经济增长的含义
2.经济增长的源泉与总量生产函数
(1)经济增长的源泉(2)总量生产函数 3经济增长恒等式与要素贡献率
(1)经济增长恒等式(2)经济增长率的分解(3)要素贡献的计算
二、新古典(索罗)增长模型 1.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 2.资本积累与稳态 3.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
三、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 1.人口增长时的稳态 2.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人口增长与黄金律稳态的条件
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1.技术进步与劳动效率 2.技术进步时的稳态
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技术进步与黄金律稳态的条件
五、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 1.基本模型 2.两部门模型
六、政府政策与长期经济增长
七、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1.经济周期的含义 2.经济周期的特征 3.周期理论的回顾
八、乘数-加速数模型 1.加速原理 2.模型内容
2.教学基本要求: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哪里?什么样的增长是合乎理想的?一个国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实现这种理想的增长?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要掌握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乘数和加速数原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新古典(索罗)增长模型的推导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4.教学建议: 要从模型的假设条件起掌握索洛模型的推导及其含义,结合现实理解索洛模型的政策含义。建议通过习题理解各个变量在模型中的作用和现实中的意义。
第二十二章:宏观学在目前的争论与共识
1.基本内容:
一、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1)基本假设(2)主要内容(3)古典两分法(4)萨伊定律(5)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结论 2.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1)产生的背景(2)有效需求理论(3)政策主张 3.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观点的比较
(1)供给决定与需求决定(2)货币中性与货币非中性(3)市场出清与政府干预
二、货币主张学派 1.概述
2.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3.货币主义与现代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比较 4.货币主义者的政策主张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模型:附加预期的供给曲线 4.李嘉图等价定理
四、新凯恩斯主义 1.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
2.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
3.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五、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2.教学基本要求: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在多种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章在前面各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作进一步的分析的归纳。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货币主义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3.教学重点难点:
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的对比以及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对比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4.教学建议:
建议学生阅读经济思想史的相关内容,了解目前宏观经济理论争论的现状。建议结合学派的基本假设理解争论。
执笔人:马 昊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09月28日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考试大纲
(红色部分不考)
《宏观经济学》考试课:3学分,有计算题;2学分,没有计算题,其余内容一致。
第九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的均衡
一、宏观经济学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
二、储蓄、投资、政府预算与对外贸易 第二节 经济活动水平的衡量
一、衡量经济活动水平的指标
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三、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一、两种常用的核算国民收入方法
二、以GDP为核心核算国民收入的缺陷
复习要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即投资储蓄恒等式,掌握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以GDP为核心核算国民收入的缺陷。
第十章
总需求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一节 均衡产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一、总需求与均衡产出
二、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第二节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 第三节 乘数作用
一、投资乘数
二、政府购买乘数
三、税收乘数
四、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五、平衡预算乘数
六、税收随收入变动条件下的乘数
七、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复习要求:总需求、总产出、消费函数、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乘数的含义以及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第十一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一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和IS曲线
一、投资函数
二、产品市场的均衡和IS曲线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和LM曲线
一、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函数
二、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函数
三、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四、货币市场的均衡和LM曲线
第三节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
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二、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第四节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复习要求:投资函数、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的推导、货币需求、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给、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的推导、IS-LM模型、均衡国名收入和利率是如何变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第十二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第一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和汇率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汇率和汇率制度
三、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第二节 引入对外贸易后的宏观经济运行
一、影响出口的因素和净出口函数
二、开放经济中均衡产出的决定和开放经济乘数 第三节 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平衡
一、国际资本流动和利率水平:净资本流出函数
二、国际收支平衡函数
三、国际收支平衡与BP曲线
第四节 宏观经济的内外部均衡和失衡
一、经济的内外均衡和IS-LM-BP模型
二、经济的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
复习要求:汇率及其标价、汇率的决定、净出口函数、国际收支的平衡、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IS-LM-BP模型、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
第十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和类型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工具和基本类型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一、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二、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第三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一、财政政策的效应和财政政策乘数
二、货币政策的效应和货币政策乘数 第四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的必要性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
第五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国际传导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
二、溢出效应和回振效应
复习要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财政与货币政策内在稳定器、货币政策及其基本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乘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
第十四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和总需求函数
二、总需求曲线和总需求函数的推导 第二节 劳动市场的均衡与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和劳动市场
二、劳动市场的均衡和总量生产函数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AD-AS模型和经济波动
一、AD-AS模型
二、用AD-AS模型说明经济波动
复习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长期和短期的总供给曲线、需求冲击、供给冲击、AD-AS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三、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 第三节 失业与奥肯法则
一、失业和失业的经济影响
二、奥肯法则
第四节 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二、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 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一、用经济衰退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二、收入政策
复习要求:失业的含义、自然失业率、失业的经济学解释、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含义与描述、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经济后果、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第十六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源泉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
三、内生增长理论
第三节 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和制度创新
一、促进资本积累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政策
二、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
三、增加劳动供给的政策
四、制度创新
第四节 短期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
一、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类型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类型
三、经济周期的原因
复习要求:经济增长的含义、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政策、经济周期的类型特征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