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导学案

时间:2019-05-15 04:5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扬州慢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扬州慢导学案》。

第一篇: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

【教学构想】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读”与“思”(赏)之间的有机关系,然现在学生大多忽视文学作品的赏读,他们的读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性。或为完成背诵而有口无心地速读,或为对作品有所了解而一目十行地默读,这极大程度地抹杀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本节课我即意在倡导或强化学生的赏读意识。【学习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学习环节】预习热身 → 教材淘金 → 拓展感悟 【课时安排】2课时 【使用说明】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必须牢记:不读完课文,不做学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第一课时 【预习案】

【自主学习】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一、学习必备

1、姜夔简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2、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阅读读本《黍离》了解内容及思想。

彼黍[1]离离[2],彼稷[3]之苗。行迈[4]靡靡[5],中心[6]摇摇[7]。知我者谓[8]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9]苍天!此何人哉[10]?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11]。行迈靡靡,中心如噎[1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⑴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⑵离离:繁茂貌。⑶稷:谷子,一说高粱。黍的一个变种,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⑷行迈:道上走。⑸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⑹中心:内心。⑺摇摇:心神不宁。⑻谓:说。

⑼悠悠:遥遥,形容天之无际。⑽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⑾实:籽粒。⑿噎: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1]

4、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你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2、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3、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

第二课时 【探究案】

三、合作探究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5、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四、自由鉴赏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说出它的妙处。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第二篇:扬州慢 学案(最终版)

《扬州慢》学案

执教人:单士杰

审核:徐西霞

教师寄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3、用典。

一、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

1、姜夔简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2、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解题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4、“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二)初读感知:

1、字音字形 初 霁

戍角悲吟

戊戌变法

chuàng然

自度此曲

.....黍离之悲

解鞍少驻

荠麦

都在空城

豆kòu .... 1

2、解释加点字词

夜雪初霁

丙申至日

荠麦弥望

....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

予怀怆然

.... 因自度此曲

淮左名都

解鞍少驻初程

.....自胡马窥江去后

清角吹寒

杜郎俊赏

.....纵豆蔻词工

渐黄昏

念桥边红药 ... 算而今重到须惊

3、翻译小序:

4、尝试着把全词翻译成现代诗歌:

二、合作探究

(一)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2、找出小序中表达这首词的主旨和感情基调的句子并谈谈小序的作用。

(二)词作赏析

1、上阙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

2、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3、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 特点?

4、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5、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三、自由鉴赏

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说出它的妙处。

四、比较阅读 《扬州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即景抒怀,他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五、知识链接

(一)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 1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2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

《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

(二)杜牧诗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六、高考链接(2012 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第三篇:《一剪梅》《扬州慢》《燕歌行》导学案答案

《一剪梅》导学案答案

(1)、“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

(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6)、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合作探究】

(1)李词中的“闲愁”是写作者的相思之苦和离愁之深,作者由自己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和离愁不是单方面的,彼此都在思念对方,表达了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蒋词中的“春愁”既包含作者漂泊在对外对家乡和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也包含光阴易逝、生命短促的人生感慨,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寂寞思念之情难以排遣,眉头刚刚有所舒展,更浓重的愁绪又涌上心头;这是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用心理描写来抒发感情,细腻委婉,深切动人。“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写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引发的对流光易逝的感叹;运用借景抒情手法,通过“樱桃”“芭蕉”这两种事物的变化来形象地显示时光的流逝,“红” “绿”两词活用为动词,色彩鲜明,生动可感。

【课标巩固】

(1)写了三个生活阶段:“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拓展训练】

三、“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四、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扬州慢》导学案答案: 一. 预习部分

(一)3.A.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 B.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其一)C.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

怀》 D.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E.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二)1.注音略

2.解释词语略

3.淳熙丙申冬至日,我路过扬州。昨晚的雪停了,天气转晴,放眼望去尽是荠麦。走进扬州城,四面都是萧条景象,冬河依然碧波荡漾。暮色渐渐降临,军营的号角发出悲凉的声音。我的心多么悲伤,面对扬州的今昔,感慨万千,于是自创词牌《扬州慢》。千岩老人认为有 《诗经.黍离》诗的悲凉感伤。4.译文参考:

扬州,这淮水东南的名城,竹西亭有着美丽的风景,我解鞍下马,只作短暂的

走过昔日繁华的街道,不见人影,只有青青的荠麦在冷风中哀鸣。自从金人扫过长江之后,荒废的池塘,憔悴的树木,都怕提起那场战争。

夜色渐渐降临,清冷的号角声,久久回荡在这座空城。

杜牧哟,你有着卓越的鉴赏力,当你此时和我一道同来,这残破的景象也会使你震惊。纵然你年轻英俊,才华缤纷,曾在美人的闺房中享受过春梦,此时,忧伤会断却你的诗魂。二十四桥依然无损,月光摇荡在水波中,清冷无声。最可怜的是桥边的芍药花,花开花落,无人过问。5.6.答案略 二,内容梳理

(一)1.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明确:“悲”字。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二)、整体感知,把握表现手法。1.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赏析: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关眼。

3、明确:“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4、明确:名都。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6、明确:繁华热闹。

这些景象词人和我们并没有看到,而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今昔对比 7、明确:虚写 8、明确:实写。

赏析:A.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B.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C.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9、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

(三).1.A.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B.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C.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2.赏析步骤同上。

3.A.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B.这是用声来衬托宁静。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C.来突出“黍离之悲”。

4.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三.课堂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1.B 2.D 3.B 4.A 5.A 6.C.7.B 8.C 9.C 10.C 11.A C E 12.B 13.B 14.答案:扬州的繁盛 昔日繁华长街,如今呈现出一片 荒凉景象 盛衰对比 对国事的痛惜伤感

15.参考答案:用了拟人修辞。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作者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16.答案:承上启下。

17.《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

参考答案:A.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B.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C.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18.参考答案:杜牧在扬州生活多年,写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描写了当时繁荣的景象,社会影响很大。姜夔身处名都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一座空城,自然联想到他。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19.参考答案:暗喻自己漂泊江湖之感。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20.参考答案:这几句怀古伤今,今世如何?只有衰残柳枝当风舞。柳本纤弱,哪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舞”字执著有力,苍凉之中,无限悲壮。此一自然意象,实为南宋衰世之象征。

21.参考答案: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秋雨,饱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到结尾处又用衰残柳枝当风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无限悲壮。

《燕歌行》导学案答案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试分析“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的唐军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原因有哪些?期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师明确:原因 ①“山川萧条极边土”:自然条件恶劣;

②“胡骑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在前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将军的骄傲轻敌导致军队被围困。

总结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将领的骄奢轻敌,醉生梦死,不恤士卒;以及军中严重的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

五、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诵读课文,划出诗中描写边塞景物的词句,说说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描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描写景物的句子: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景物的特点:凄清、辽远、苍凉、开阔。

作用: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反映战争的惨烈,烘托出士兵战败凄凉的心境。

2.本诗写一次战斗场面,为什么后面又提到了征人思妇,是不是偏离了诗歌主题?

这两节是写士兵被围困时的痛苦,其实这是对唐军将领更深的谴责。同时这两节并不是游离于战争进程外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四句中一句写征夫,一句写征夫日夜想念的思妇,四句相互交错,将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深深的刻画了出来。二人遥隔万里,何时才能相见呢?更何况身处大漠绝域,环境险恶,看到听到的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生死只在一线之间,不由得会让人想到是谁将他们推到了如此绝境?是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更是边关将领的无能轻敌,所以说这两节是深化主旨不可缺少的一段。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入帐下犹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5分)

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A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

B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C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D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当今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

E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六.课堂小结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1)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不同。李诗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许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深切同情。

第四篇:扬州慢 长相思学案

《扬州慢》《长相思》学案

编写人:叶凤云编号 :日期:班级姓名小组教研主任签字:备课组长签字:成绩

《扬州慢》

一、教学目标

1.领略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无奈而低沉的情调中所表达的家国忧思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是如何运用触景

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2.词中多处化用杜牧诗句所起到的作用。

三、课前导读

1.作者生平

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沈阳)人,早岁孤贫,后屡试不第,曾于颠沛流离中亲历家国破残之痛,在长期的豪门清客生涯中,与当时著名诗人、词人如杨万里、范成大、齐弃疾等,都有广泛文学交往。他精熟音律,能自己谱曲,其词特点为风雅、清空、峭拔,是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后来发展成为格律派。

2.作品背景

此词写于作者初次来扬州之时,年仅二十二岁。虽然扬州距金兵第二次占领已历时十六年之久,但姜夔看到的仍是战后的一片破败萧条景象,联想到扬州曾有的繁荣,忆起唐代杜牧关于扬州的佳作,他难 1

抑心中的怆然,遂自创其曲,写下这首著名的词作。词牌中“慢”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

四、课文解读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其他人的评价:有《黍离》之悲

感情基调

2、扬州字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此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空城---破败荒凉

3、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4、下阕中诗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5、今日的扬州领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是怎样的呢?文中哪些词句写到了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的扬州什么特点?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

7、作者写昔日的扬州城于眼前看到的扬州城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知人论世】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原为蒙古吐默特氏,因攻占纳兰部,以地为氏,改姓纳兰——即纳兰。17世纪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满洲正黄旗。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曾委派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边民。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写作背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及《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消,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1、上片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作者的思乡的幽怨之情?作者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呢?

2、下片中哪个字可以提挈下片?怎样提挈?

33、本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关于思乡、送别的诗词:

01.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0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03.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0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05.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

0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0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0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09.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12.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1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14.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徐淑

15.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萧子显

1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17.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

第五篇: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诵读慢词,抓住词眼,分析意象,体味意境。2.掌握今昔对比、虚实结合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3.体会姜夔婉约词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差异。教学重点、难点:

1.抓词眼,分析景物特点,体味“黍离之悲”。2.自主鉴赏好词好句 学情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鉴赏和分析简单诗词能力。但是,学生在朗读,比较鉴赏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本堂课争取能让学生通过讨论熟悉鉴赏和分析诗词的方法,在朗读和比较鉴赏上有所提高。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知

引入:扬州风光秀丽,适宜人居。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曾赞誉它为“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不过,扬州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有着久远的文化积淀。从南朝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到唐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到南宋辛弃疾的“烽火扬州路”都显现出扬州披戴着的历史风尘。这节课,让我们一同畅游扬州城的历史记忆,采撷姜夔笔下那朵美丽的《扬州慢》。

请同学们先看看《扬州慢》这首词的篇章布局,这首词比我们学过的许多词作多了一些什么样的文字? 明确:词序。

1.齐读,简述词序包涵内容。

明确:姜夔经过扬州的时间,扬州城的环境,姜夔自己的感受,创作的原因,别人的评价。

2.从词序中找出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怀有的感情。明确: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作者怀着悲伤的心情,度曲写词,其词必然声声含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先通过朗读,感受作者悲怆的胸怀。3.朗读全词。

1)齐声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2)教师配乐范读

3)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二、问题探究

1.作者满怀悲怆,诉说着眼前看到,听到的扬州。在作者眼前的扬州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请用词中的一个词概括。

这首词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作者眼前扬州城的特点(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城

2.围绕这个词,作者描绘了现在扬州城的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围。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芍桥边药:破败荒凉。

3.小结:概括现在扬州城的特点。扬州城残破、荒凉、萧条、冷清。

4.纵览全词,找出能够反映扬州城以前面貌的词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杜牧的词作作用(注:为什么写到杜牧)

5.小结:概括昔日扬州城的特点。繁华、兴盛、热闹 运用手法:今昔对比,以昔衬今。

讲评: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杜牧出入青楼歌馆,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运用手法:今昔对比,以昔衬今。虚实结合

6.造成扬州城今昔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讲评:“自胡马窥江去后”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 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 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

长年的战火让扬州萧条、破败,悲怆之情正与“黍离之悲?”相同,“黍离之悲”怎么理解呢。我们看《诗经·黍离》

7.朗读概括,体会“黍离之悲”。

何谓“黍离之悲”?即国家沦亡的悲痛。周王朝遭到外敌入侵,无奈迁都。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重新路过西周故都时,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叹周王室破灭,就写下《黍离》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在 1176 年冬至,诗 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现在我们对全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我们齐读这首词,请同学们注意语速、重音。

词人姜夔诗词书画音乐,无不精善,在这首词中,有许多描写精彩的语句。请同学们分组找一找,品一品。

三、名句赏析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诵读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名句鉴赏】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寓情于景;“人们犹厌言兵”是直抒胸臆。相比之下,前者诗味浓郁,意境浑融。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这三句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宁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教师总结姜夔词特点:极其工而极其变。学生齐读,体会这种特点。

四、比较体会

南宋诗人姜夔和辛弃疾在《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都提及扬州,两人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差异吗?

1.比较《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同写扬州,姜夔和辛弃疾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差异。2.姜夔婉约词和辛弃疾豪放词的差别。

明确:这两首词风格不同,境界大迥。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一个伤感低吟瞻顾徘徊,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这就是豪放派与婉约派词带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

五、结语。

《扬州慢》承载了作者深重的悲怆,其词感人,其情动心,言有尽而意无穷,课后请同学们多诵读,多体会。

下载扬州慢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扬州慢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 姜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情感与价值观:体......

    《扬州慢》_说课稿

    姜夔《扬州慢》说课稿 秭归一中 姜建发 一,说教材 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扬州慢》,过去被编选在语文人教版老教材第三册第8课《词七首》,新课改后调整到了人教版新课标高......

    《扬州慢》说课稿

    《扬州慢》说 课 稿 一、说教材 姜夔的《扬州慢 》是高中语文选修本《唐诗宋词选读》中“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的一篇。“极其工”、“极其变”是清代词学家朱彝尊......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通过鉴赏品读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

    扬州慢说课稿

    《扬州慢》说课稿 在上课之前,我想问问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描绘了扬州繁花似锦的烂漫......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一、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也昔日的繁盛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

    扬州慢 教案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抓住文章重点字词,理解今昔对比、虚实相济的手法及其作用。3、体味怀古伤今的情感及“清......

    《扬州慢》教案设计

    《扬州慢》教案设计 一、整体把握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高中生理应具备掌握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这阙姜夔的《扬州慢》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语言清丽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