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六三制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野营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三、突破重难点措施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进行教学。
2、注重动手操作,丰富直观表象。
3、引导学生用有余数出发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动手操作。
3、加强计算练习。
五、课时:6课时
六、学具准备:小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水果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9个蛋糕、10个苹果„„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9÷4=2(个)„„(个)学生说出9÷4表示的意思和怎样进行计算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香蕉:17÷4=4(根)„„1(跟)酸奶:15÷4=3(瓶)„„2(瓶)香肠:14÷4=3(根)„„2(根)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3、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你打算每人分几块? 师: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还可以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师: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我想„„18÷2=9(人)18÷3=6(人)学生独立完成。
18÷4=4(人)„„2(块)18÷5=3(人)„„3(块)生: 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三、小结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
课后反思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一 达标检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水果教具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第四题、摆一摆、填一填 8÷3=□„„□ 13÷5=□„„□ 9÷2=□„„□ 23÷4=□„„□ 第一题连一连,填一填农民伯伯的蔬菜丰收了,他们打算先把蔬菜进行包装,然后再运到超市去卖。我们看看每种蔬菜可以装成几个盒子?
同位互相说一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观察一下除数和余数谁大谁小。(1)11÷3=3(个)……2(个)(2)21÷4=5(个)……1(个)
第三题,百货店新进了一批杯子,打算进行包装后再售出,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算一下,这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只?
14÷4=3(盒)……2(只)12÷8=1(盒)……4(只)15÷6=2(盒)……3(只)
4、聪明小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并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14÷4=3(盒)……2(只)12÷8=1(盒)……4(只)15÷6=2(盒)……3(只)
课后反思:
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学的还不错,但在“发现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时,我是指名学生板书连续的算式,原先是想这样会缩短时间,由于学生在板书过程中没有把各数对齐,使学生没能很快的观察出这个规律,反而花的时间更多,如果由老帅自己来板书可能效果会更好,学生可以很快地发现余数1、2、3、1、2、3、。。。都是比4小的,没有超过4的,从而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野营小队的小伙伴吗?瞧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猜一猜他们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你愿意帮助伙伴们解决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有的在忙着找吃的,有的在忙着搭帐篷,有的在忙着烤玉米吃…… 每人分4 个,13个玉米可以分给多少人? …… ……
48个蘑菇,平均分给9个人,每人分几个? 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 ……
二、探求新知
1、每人分4个,13个玉米可以分给多少人?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你是怎样的?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竖式来表示,试一试吧!
教师板书:4×□<13,□里最大能填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3÷4=3(人)……1(条)学生学习有余数的竖式
有48个蘑菇,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用算式表示出来,再用竖式计算。观察一下余数和除数,你有什么发现?还可以看看前面做过的有余数的除法,再比较一下。
48÷9=5(个)„„3(个)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重点理解是因为不够再分成一份了。
吃完晚饭,小伙伴们又要忙着搭帐篷,我们去帮帮忙吧!需要搭多少个帐篷呢?赶快用你学过的知识来算一算吧!(列算式解决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合同位商量一下需要搭多少个帐篷。
学生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17÷3=5(顶)……2(人)
三、小结 同过今天这节课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象、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第四课时达标检测
教学内容: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里最大能填几?
4×()27()×4<3 19×()<46 7×()<67()×5<14 6×()<29 学生填完后说出是怎样想的
自主练习第3题竖式计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第4题,超市刚买来一些可乐、牛奶,还要把它们装到箱子里去,各需要多少箱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吧!
学生自己观察图意,列出算式:
可乐:28个,每箱装8个,至少需要多少个箱? 牛奶:15盒,每筐装6个,至少需要多少个箱 第5题
填一填25÷()=□„„□
第6题做一件小风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以做()件。要求学生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11÷2=5(件)……1(米)
聪明小屋爸爸妈妈买回来一些苹果,让小文和小明来分一分。小文说:我6个6个地分,最后余3个。
小明说:我3个3个地分„„按小明的分法,最后余几个?
二、小结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课后反思: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第二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备课
一、单元学习内容简析
1、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内容有:(1)千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1)包括: a 认识计数单位千 b 千以内数的读写
(2)万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2)包括: a 认识计数单位万 b万以内数的读写
(3)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近似数。(信息窗3)(4)估计。(信息窗4)
(5)整百整千的加减法口算。(信息窗5)
2、知识基础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和作用
a万以上数的认识的基础 b 万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 c 数感的培养 知识基础 a 20以内数的认识 b 100以内数的认识 c 小数目的估计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够运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二)情感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熟悉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词语和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初步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以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2、经历用万以内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建立初步的数感;经历用万以内的数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估计的意识。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交流信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归纳、推理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严谨性与合理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教学难点: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四)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读写万以内的数。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手拉手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摆一摆,数一数”,体会一千是多少,一万是多少。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实物感受大数的意义,避免抛开教材提供的情境,单纯地进行读数、写数训练。
2、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学习新知识。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及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大的飞跃。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并结合情境感受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进而借助千以内的数想万以内的数,建立较大数的概念。
3、注重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千和万是比较大的计数单位,生活中比较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教学时,教学要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百位、千位、万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计数单位“百”、“千”“万”的意义,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4、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
为发展学生的数感,本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估计物品的数量,交流估计的策略,使学生体会到估计策略的多样性。还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进不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5、提倡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通过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数数用的实物、口算卡 四、课时数 5课时
信息窗1: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所以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并结合情境感受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建立较大数的概念。为了发展数感,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教学资源。用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的游览北京的所见所闻,有利于学生经历用大数来表示多种事物的过程,联系现实生活充分地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会读、写千以内的大数。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会读、写千以内的数。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交流信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教程:
一、复习旧知
1、巩固数位顺序器的知识 2、100是多少?你能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吗?
二、导入:
以故事的形式介绍游览北京看到的情景。出示情境图,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引出新知。
三、新授:
1、读数、写数及数的组成。
我们来解决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九十八)这个数是多少?
试着在纸上写出这个数,指一名到黑板上写。学生评一评。
(2)想一想,198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学生各抒己见。再同桌互相说一说198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教师要巡视。
(3)计算器的读书大家都知道了,那么大家能在计算器上从一百九十八拨到二百零一并且写出它们吗?(可先在计数器上拨出来,然后在写。学生试写,一名到黑板上写)
学生评。学生汇报。
2、认识计数单位“千”。
(1)你认为一千是多少,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一本100页的稿纸、一盒200根的牙签和一盒500粒的豆子)先自己推想1000是多少,然后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看哪个小组合作得好。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倾听并指导。(3)小组汇报可能出现:
第一种,一本稿纸是100页,10本这样的稿纸是一千页; 第二种,一盒豆子有500粒,2盒就是一千粒; 第三种,一盒牙签200根,5盒这样的牙签就是一千根;(4)同学们摸一摸一本稿纸有多厚,估计1000页稿纸有多厚?(出示10本稿纸)
再把两盒子倒在一起,让学生感受1000粒豆子有多少; 最后让学生感觉1000根牙签有多少。
(5)出示计数器: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一千。现在同学们知道了多少个一百是一千,也可以说,一千里面有多少个100?(师板书)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千,下面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人看,试着在计数器上拨出1千。请一对同桌到前面拨给大家看。
(6)你能不能在计数器上也一百一百的数,从一百数到一千?(7)同学们认识算盘吗?怎么用算盘表示大数呢? 师展示算盘,并教授算盘计数方法,用算盘表示587。同桌合作,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演示
3、练习
1、自主练习2、3
2、找朋友,连一连
2个百6个十7个一
500 五百
390 三百九十
一百零八
735 七百三十五
240 24个十
267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个百6个十7个一
500 五百
390 三百九十
一百零八
735 七百三十五
240 24个十
267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数十个、百个、千个方块引入课的内容《千以内数的认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数数,并在数数的过程中,运用小棒捆绑形象的介绍数位顺序表,让学生体会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的关系,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两方面我觉得自己预期的效果基本达到了。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手拉手学校的同学今天来到了数学王国,他们想邀请你们和他们一起闯关,去探寻数学的奥秘,你们想去吗?
学生充满快乐地开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利用闯关游戏的形式,学生更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闯关练习,巩固知识:
1、拨珠数数游戏:
谈话:请你先拨出178,然后在个位上再拨上1颗珠子,用计数器边拨珠边数数,读出“179”,接着照样子继续边拨珠边一个一个地数下去。
让学生先自己数一遍,再在小组进行交流,重点交流从179数到180的过程,一直数到191。请学生照着这样的样子,再多举几个例子,边拨珠边数数。
2、拨珠写数游戏:(自主练习3)
谈话:刚才大家都能够正确地拨珠数数,那么写数呢?请你自己试着写写拨出的数,看看每个数中“4”表示的意义,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在小组里多加一些相应练习,多拨珠写数。
教师要加强这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设计意图】互动是一种师生间、生生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活动。在互动中,师生、生生间的思维撞击,有利于学生主动快乐地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利用计数器,通过一些列的拨珠,在充分的读、写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的掌握了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而且学习的很有乐趣。
3、看图填数游戏: 出示情境图(自主练习2)
先让学生独立地观察图写出数,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写出的,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蝴蝶采蜜:(自主练习11)
谈话:这些蝴蝶都到哪朵花上采蜜?请你连一连。挑选267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数都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的设计都重在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数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不同,能够对数位、计数单位有更加深入地感知,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5、我当口算小能手:(自主练习10)
请学生快速计算出这些口算题,再在小组中进行批阅和交流,请计算错误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全班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口算在这里并没有作为重点内容,但却是认数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放到小组中进行练习并批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只要适当帮、扶一下,指点错误之处的关键,便一样能够轻松得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6、你说我写:(自主练习7)
活动时,可以2人一组,一人说数,另一人写数;也可以3人一组,一人说数,两人写数;还可以变化形式,一人说数,一人说组成,其它人写数,加强熟练程度。
【设计意图】倡导着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学习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体会着合作的重要性,实现学习互补、思维互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7、课外实践
学生自由阅读后,同桌互相找一找=生活中较大的数。
三、总结提升: 谈话:愉快的旅程就要结束了,看来今天大家都有了很多的收获,你都来说说吗?其实,还有很多数比1000还要大,下节课让我们和手拉手学校的同学继续我们的数学旅程吧,相信你会更有收获的。
板书设计:
数数游戏
267是由()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课后反思:
本堂课对时间的控制有待改进,并且学生的练习仅限于口头上的数数,练习的量不够,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动笔的练习,这样才不至于使学习流于表面。
课堂上还应更注重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加强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这幅情境图呈现的是人民大会堂的壮观场面,参观人民大会堂的万人礼堂、宴会厅的情境。借助不同场所提供的丰富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万以内数的认识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的能力。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德育目标: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策略。课前准备: 计数器。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来游览北京的同学,我们去人民大会堂参观啦!(出示情境图)
2、仔细看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根据情境图的内容,可能说出人民大会堂的各层的座位,宴会厅可以容纳用餐的人数。)
二、新授
1、我们来解决怎样写出三千六百九十三:(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六百九十三)
试着写出这个数[三千六百九十三]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这个数,谁想在黑板上写一写?
2、学习数的组成
(1)想一想:3693为什么要这样写呢?(2)说一说: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3693呢?(3)师小结:3693里面有几个百、几个
十、几个一?(4)思考:1500、3005和605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3、认识计数单位万。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解决“一万是多少呢?”的问题好吗? 你认为一万是多少,谁来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出: 一万就是10个一千。一万就是100个百。
2个5000是一万,5个2000也是一万。
4、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利用老师手中的一本1000页的辞典,先自己想像一下10000是多少,然后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估计10000页有多厚。看哪个小组合作得好!
[一本辞典是1000页,10本这样的词典是一万页。]
5、然后请大家利用学具盒里的学具摆一摆、数一数。
6、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也可以说,一万里面有10个1000;千位左边的一位就是万位,万位上的一个珠子就表示1万
三、巩固新知 1、3693大家会写了,一千五百、三千零五十和六千零五会不会写?如果不能直接写出,可以先在计数器上拨出来,然后再写。大家试着在练习纸上写一写,谁来黑板上写? 2、1500中的“1”、“5”各表示多少呢?同桌相互说一说3050和6005的组成。
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先试拨再说。
3、总结万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从高位读起,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
4、学生对“末尾的0不读”“中间的0只读一个”的概念了解得不够透彻,是否再出示一些相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强化。
5、发散练习:按要求写数。(1)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2)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3)4个千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4)1个万、6个千、4个百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5)写一个比 3205 小的四位数。(6)写一个比 9080 大的四位数。(7)写一个最接近10000 的四位数。(8)写一个比 7839 小 2000 的数。(9)写一个比 6045 大 5 的数。
(10)组数游戏:请你用0、6、0、1组成四位数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万的认识 一万就是10个一千。一万就是100个百。
课后反思:
1、注重学生表达概括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比较熟了,所以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对学生来说是不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准确概括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充分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全班再汇报交流。通过反复交流讨论,使学生的表达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2、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学习比较大小时,比较两种电器谁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大小是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从而产生学好知识的愿望。在教学近似数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理解近似数是生活中为了方便记忆,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百或整千数。
第二课时
谈话:同学们,谁想谈谈上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咱们就来比一比谁会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好吗?
活动一:基本练习
1、接力数数(课本第22页第1题。)
学生分组用小纸条接力,一个同学做完就传给下一个同学,直到全组都做完。哪个组先做完、做对的是赢家,并给这个组奖励。
2、填空。
9089的下一个是(),9799的下一个是(),9899的下一个是(),下一个是(),9989下一个是(),9999的下一个是(),[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接力数数,在快乐的气氛中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3、课本第22页第2、3题,并补充以下练习(课件出示)。(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2)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共有鸟类1189种。(3)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全长8346米。
4、填一填
(1)3560读作(),是由()个千、()个百、()个十组成的。
(2)5316读作(),是由()个千、()个百、()个一组成的。
(3)9998再数()个一就是10000。(4)9920再数()个十就是10000。(5)9800再数()个()就是10000。
5、抢答题(课本第23页第6题)
把口算题制成不同的动物头形,先在组内抢答,谁做对谁得到头像,谁就是裁判。哪个小组先做完,哪个小组就得到一个大的动物头像。
教师宣布比赛规则,教师宣布比赛开始,给有关组奖励。
[设计意图]在学习中引入竞争意识,让学生人人参与,在竞争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竞争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变式练习
摆数游戏:教师出示写有数字的小棒,请你用2个4和2个0组成以下各数: a、摆出只读一个0的四位数。b、摆出不读0的四位数。摆出之后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1)3560读作(),是由()个千、()个百、()个十组成的。
(2)5316读作(),是由()个千、()个百、()个一组成的。
(3)9998再数()个一就是10000。(4)9920再数()个十就是10000。(5)9800再数()个()就是10000。课后反思:
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读、写、比大小掌握非常好。对于整千、整百数的加、减法,学生初学时总是多一个0或少写一个0,因些我下大力气让学生学会把它们化成几、几十几个千或百,学生最终基本能够利用几、几十几个千或百准确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口算。
信息窗3:参观学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参观学校。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计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掌握数位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3.掌握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并认识近似数。教具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青岛的小朋友非常好客,今天他们邀请我们去参他们的学校,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好吗?(出示教学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提出问题,进行交流。)找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这节课主要解决近似数和比较多少)
二、探讨新知
1、近似数
一楼餐厅大约能坐多少人呢?二楼呢? 同学讨论,后小组汇报展演。师总结:画一画图来进行估算。
600就是597的近似数,500就是508的近似数。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用准确数,用近似数会更方便一些。
2、数比较大小。活动一:数学王国擂台赛 出示图书室的丛书,并标明页数。你来当裁判选出那本书的页数最多?
学生分小组交流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比较方法。活动二:(1)怎样比较1672和654的大小?(2)方法一:
学生根据数位的多少来比较,得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1672>654。
方法二:
学生根据数的组成,里面有几个百,进行比较,1672 > 654。方法三:
学生借助标准数1000来比较,得出1672 > 654。
(3)鼓励、肯定:同学们用各自的方法,均得出1672 > 654,这说明哪个本书页数多?
活动二:相同数位的数比较大小
我们再来解决故事书和科技书谁多的问题吧。康熙字典有2955页,英汉双解词典有2046页,学生充分讨论,全班交流: 介绍一下你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好吗?(1)数位相同,从高位比起。
2955和2046百位相同比十位,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2955>2046。活动三:手指裁判。(打手势判断:是<的,伸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紧;是>的,则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
1001○999 123○96
765○769 【课堂小结】
介绍一下,你解决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问题的方法。如:不同数位„„相同数位„„学生交流。•
《多位数大小比较歌》 •
位数不同比大小,•
位数多的大,•
位数少的小,•
位数相同比大小,•
高位比起就知道 【课后总结】
同学们,相信你们今天的收获肯定不小,将今天所学内容以一篇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好吗?
板书设计
位数不同比大小,•
位数多的大,•
位数少的小,•
位数相同比大小,•
高位比起就知道 课后反思:
在认识近似数时,我借助数轴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一个数取近似数的方法,多让学生讨论,怎样取一个数的近似数。
在练习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顺序、有规律、不遗漏地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达标检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基本练习
1、数字王国擂台赛。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先将计数器表示的数写出,再比较大小。
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第一题百位上8比3大,所以803大于308,第二题999是三位数,1000是四位数,三位数比四位数小,所以999小于1000)
2.手指裁判。(打手势判断:是<的,伸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紧;是>的,则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
1001○999
123○96
765○769
3.复习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
先知名学生回答,师生再共同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就小。位数相同的数比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后面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真思考、自行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搭桥引路,让学生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已是水到渠成,从而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
活动二:自主练习
1.第1题: 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内容。
2.第2题:进行连线,学生在做完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第3题:是结合现实情境比较大小的题目。
题目中出现了位数相同和不同的数的比较两种情况。教师可多为学生提供现实性的素材,如两个书架上图书册数的比较、两本书的页数的比较、两页纸上字数的比较等,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现实生活中较大数的感性认识,为以后估数打下基础。
4.第5题:是一道通过语言描述确定数的大小的练习题。练习时,要指导学生体验大(小)得多与接近的差别,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连线。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地扩充,如让学生说一个比800大得多、小得多、大一些、小一些等等的数,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6题:让学生在小组的范围内进行。第7题:是一道用三张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三位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题目。
教师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交流。这个问题答案不唯一,要让学生养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数字的习惯。可能有的学生摆不全,但只要思考了,教师就要给与肯定。
这些练习题的设计,形式活泼、富有弹性,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因材施教。用操作学具设置开放性习题,既使学生思维辐射到与同题相关的知识点上,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的意识。
课后小结: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给予总结
板书设计:
出示习题
课后反思:
学生没有学过“四舍五入”的方法时,为加深印象,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数轴来直观形象理解取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中发现,对于接近整千整百的数,比如:5807、396等题,学生能很快估计出来,而对于像:2586、1985等题,学生在估计时有困难。
信息窗四 游览长城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情境延续了“游览北京”的线索,通过情境图提出加减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对新知的探究。本课的知识内容繁多,包括“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以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的口算”。这些知识是建立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基础上的,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知识作为本课的学法渗透和迁移;同时在观察、比较、反思及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会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这是学生学习本信息窗的知识基础。另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教学中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对就新知识的探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明确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算理,掌握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学生对口算的不同角度思考,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优化的算法进行口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灵活性。
4、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正确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20个十是多少? 36个百是多少? 5个千是多少?
2、口算
70+20= 90-50= 80+5= 47-40= 38-8= 4+50= 30+70= 80-20=(个别交流口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北京的第4站是“万里长城”,小力和小宇可高兴了,看他们都说了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些情境中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课堂预设:
1、从入口到北四楼有多长?
2、从入口到北三楼的长度比从北三楼到北四楼的长多少米?
3、小力比小宇多登多少级台阶?
4、小宇比小力少登多少级台阶?
5、小力和小宇一共登了多少级台阶?„„
(二)探究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算法
1、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从入口到北四楼有多长? 师:如何列式解答?(学生列式:500+300=)
师:口算这道题可以怎么想?先动脑筋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交流你们的想法?(全班进行交流。)课堂预设:
①借助计数器拨一拨;
②500是5个百,300是3个百,5个百加3个百是8个百,8个百是800;
③因为5+3等于8,所以在8后面加两个0就是500+300=800; ④个位0+0=0,十位0+0=0,百位5+3=8,所以是800(对这种相同单位上的个数相加的办法给予特别关注与引导,为后面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作铺垫);
⑤用笔算方法;
2、算法迁移,解决问题:从入口到北三楼的长度比从北三楼到北四楼的长多少米?
师:如何列式对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列式:500-300=)师:你想怎样口算这道题?(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对学生不同的算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巩固算理,优化算法。出示第一组口算题: 500+300 600-200 200+700 900-500 600+300 800-400(学生口算,并说算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口算得又对又快,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课题: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
师: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可以怎样想?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意见,选出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
(三)探究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算法(课件出示第二组题): 5000+3000= 3000+2000= 9000-6000= 7000-2000= 师:同学们这组题与第一组题有哪些不同?(板书: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你想怎样口算?(学生类比、推理出算理并口述,教师强调数位要对齐。)
(四)探究整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算法:
师:如何列式解答“小力比小宇多登多少级台阶?”(学生列式:110-90=)
师:你想怎样计算? 课堂预设: 1:拨计数器
2:11个十减9个十等于3个十,所以110-90=30 3:个位上0-0=0,十位上1减9不够要从百位退1当10,十位上是11-9=3,所以110-90=30.4:总结算法
师:你能解答“小力和小宇一共登了多少级台阶吗?”(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口算方法。)
师:同学们这两道题与第一组题有哪些不同?(板书: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
师: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那种方法?(学生谈想法和理由。)
(五)巩固练习第一组:
270+20= 450+40= 980-50= 690-90= 330+40= 560-20=(学生独立完成后说算法。)第二组:
1200+400= 6400+500= 8500-300= 8900-600= 9900-900= 4800-700= 7600-7000= 6300-300= 师:第二组和第一组有何不同?你想怎样算?(学生交流方法)
三、综合应用 1.开火车
480 – 40 + 80400 + 50 7200 – 200 +2000-800-200-600 2.放鞭炮:自主练习① 3.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④,集体交流反馈。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提高?
板书设计:500+300=800 5个百+3个百=8个百
课后反思:今天的这节课比较简单,有了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孩子们对于计算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计算一直可以说是孩子错误率最高的地方。所以在计算课上,不仅要讲清算理,更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把计算的错误率降到最低。
第二课时达标检测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一起来抢答好不好?(教师出示口算卡)教师随手抓起一张,生集体抢答!
适当给予表现突出的学生表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整百整千加减法的口算
(一)解决问题③
谈话:如何解答问题③? 学生列式:1400+600? 谈话:你想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拨计数器
2:去掉2个零,计算14加6等于20,然后再添上2个零,得到2000.3:口算或笔算。1400+600 谈话:口算这道题可以怎么想?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借助计数器拨一拨
1、用笔算方法
2、巩固算理,优化算法 出示第一组口算题:
150-90= 160-80= 400+700= 800-500= 700+300= 900-400= 学生口算,挑几个说明算理。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口算得又对又快,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教师顺势板书课题: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
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可以怎样想?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
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意见,选出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
二、自主练习,三、第二题
教师制作卡片分别为算式和结果到不同的学生手中,拿结果的同学站起展示自己的数字,那算是的学生判断是否是朋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交换顺序。
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30第5、6题,集体交流反馈。
三、全课总结
本课通过在观察、比较、反思及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想。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设计:
出示习题
课后反思: 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学生理解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后,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读商场中电器的价钱,记录大自然中有趣的数据。这样学生即再次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感悟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信息窗五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估计事物数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估计的意识。2.培养学生数感,学会估计。教学重点:依据的按一定的策略去估。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带来一篇日记,选择一篇你能看出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你能快速数出来吗?
学生可能会凭感觉猜着估,这样估的结果可能与实际相差很大,引导学生寻找估计的策略,两种估算的方法:一种是一行大约10个字为单位进行估计,一种用圈出部分大约20个字为单位进行估计。
选择一种进行估算,通过交流,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张班报大约有多少个字?生先独立估计,在组织学生交流估计的策略与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
三练习:自主练习第一题
估计一段文字大约有多少字的练习,先让学生自己估计,然后交流。
第2,3题根据已知部分估计整体题目,第4题圈一圈,估一估。
第五题根据书架上摆放的图书估计图书数目的选择题,先用估一段的估算方法。
第6题口算练习,第7题估数问题实际应用,聪明小屋 板书设计:
出示习题
课后反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重点看学生是否按一定策略进行估计,是毫无依据的估还是按一定的策略去估。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第三单元 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
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难点: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三、突破重难点措施
1、充分利用信息窗呈现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2、在实际测量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重视对学习活动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
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动手操作。
3、加强练习。
五、课时:4课时
六、学具准备:尺子。
信息窗1: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难点: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方法
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动手操作。
3、练习教学准备 尺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动画片放完了,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1)猜测。
谈话: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
(2)验证。
谈话: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3)班内交流,认识1毫米。
谈话: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4)巩固对1毫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
(5)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1)、猜测。
谈话: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10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把它在练习纸画下来。
(2)验证。谈话: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同桌互相说说。
(3)班内交流,认识1分米。
谈话:谁愿意说说10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
(4)巩固对1分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小结。
谈话: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1)同桌交流。
(2)教师说长度,学生用手势表示。要求:速度要快而且要准确。
2、自主练习第2题。(量一量)量一量曲别针长度是()量一量钉子的长度是()
3、自主练习的第3题。(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先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拾,我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通过随意的谈话式问题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问:测量一支铅笔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再问:(手里拿一张纸条)如果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学生自然会说用厘米,这时我就让学生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当学生剪完后举起来给我看时,我就说:“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第二课时(达标检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难点: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练习:
(1)计量比较短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2)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3)3米=()分米 7厘米=()毫米
1米 =()分米 1分米=()厘米
2、手势比划练习(本题要点:学生能正确用手表示长度单位,加深理解)
师快速变换长度单位,学生快速用手比划其长度。(注意纠正学生长度不规范的手势)
3、填写长度单位(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谈话:刚才,同学们能用手来表示其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估计能力,看谁能准确填写上长度单位。一棵树高7()铅笔盒的长度是20()
一把小刀长6()课桌高70()
二、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一厘米。1分米,1米的长,再从直尺上找出,然后脱离直尺打手势,建立空间观念。
1、做自主练习中的第5题。(重点指导学生量的方法)(1)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测量。(2)班内交流。
2、做自主练习第10题(重点让学生理解算理)(1)引入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不错,下面我们来个长度单位换算的小游戏,好吗?(教师
把第10小题变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换算。如:1分米-3厘米=()厘米,可以变长一分米的粉笔,去掉3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2)学生抢答,并说清算理。
3、做自主练习第7题,简单的换算单位。(1)学生独立填写。
(2)班内交流。(学生说出填写理由)
4、自主练习第11题
(1)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谈谈自己的感受。(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三、实践测量。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下面我们就用我们
手中学具来量实物,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1、量一量手中铅笔的长度。
2、量一量手指的长度。
3、量一量文具盒的厚度。
先让学生独立测量,班内交流时说一说测量方法。
四、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3米=()分米 7厘米=()毫米 1米 =()分米 1分米=()厘米 教学反思:在进行换算长度单位有同学的存在错误,对长度单位的空间观念掌握不够好。尽量让学生掌握,避免死记硬背转化方法的机械化训练。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一、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引导: 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1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
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2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2000步。
方案四: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方案五: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三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2、引导(播放录像):让我们跟着摄像机的镜头从学校门口出发到街上走一走,看看1千米究竟有多长
3、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师:老师还准备了一张学校周围的交通图,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请你画一画, 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还可以到哪些地方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三、千米的应用
一引导学生举例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 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 ?
(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第二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帮小熊分了苹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分的吗?今天小熊又要请客了,它家里只有14个橘子,它想每盘放4个,可不知道放几盘,你能帮助它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 21÷5 14÷3 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
1、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14÷4=3(盘)……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轻松掌握并运用关于6、7、8、9的除法知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掌握6789的除法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法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谈话:冬天到了,小鸟们从北方飞回南方过冬了。这个冬天它们准备住在温暖舒适的“长颈鹿”宾馆。
小鸟:长颈鹿先生,您好!我们有42个小伙伴,想住在你这儿,请你安排房间吧。
长颈鹿:每间客房可以住6只小鸟,我要为它们准备几间屋子呢?
教师:同学们,请你帮助长颈鹿先生来算一算吧。
教师板书:42÷6=7(间)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帮助长颈鹿解决了问题。如果有48只小鸟,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间屋子呢?
教师板书:48÷6=8(间)
教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够利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除法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看谁做的好就奖励他一朵小花。
二、问题探究
1. P82练一练1后,投影出示反馈。
2. P82练一练2后,投影出示反馈。
3.小动物回家。
天已经黑了,住在长颈鹿宾馆的小兔和小鹦鹉旅游团也要回自己的房间休息了。请同学们猜猜看,它们该进哪个房间呢?P83练一练3。
4.猫捉老鼠。
游客们都进入了梦乡,可是,尽职尽责的猫保安却坚守自己的岗位,保护游客的安全。快看,小偷老鼠出现了,我们一起来帮猫保安捉老鼠吧。
每个口诀写出了几个算式?(4个)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能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5.餐厅里的故事。
看书P83“数学故事”你从故事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三、课堂小结
今天,在“长颈鹿宾馆”里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我们能干的小朋友们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你们高兴吗?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学到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呀!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1 2 3 4 5
人数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二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及练习十四的第1、2、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每人一张空白纸,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4)归纳整理:一是把除数相同的算式归类。二是按商相同的算式归类(对于其他的方式也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完成后找学生起来回答他是怎样做的。
做第65页中第5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27÷9=36÷4=56÷8=35÷7=42÷6=64÷8=
45÷5=8÷8=14÷7=18÷3=28÷7=54÷6=
2、你能给下面这些算式排排队吗?
7÷721÷345÷972÷936÷4
>()>()>()>()
3、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数相同商相同
18÷9=2
想:(二)九十八或9×()=18
18是9得2倍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复习中,在引导学生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或按商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等。通过这样的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同时,通过运算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得更牢靠。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重点难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学会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派车”这个问题。
板书:派车
二、探索新知
1、先让学生观察本题的情境图,理解图意,找出必要的信息,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有25人要乘车,小汽车限乘3人,面包车限乘8人)
2、再让学生独立思考:
(1)可以怎样派车?
(2)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
3、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集体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如第(1)小题解决方法有:
(1)派4辆面包车;
(2)派3辆面包车,1辆小汽车;
(3)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4)派1辆面包车,6辆小汽车;
(5)派9辆小汽车。以上五种派车方案学生只要说出其中一种就可以了。
4、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小题的解决方法时,要求学生要说出道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如:要想派车辆数少一些,便于管理,而且每辆车坐得宽敞些,就派4辆面包车;要求没有空座,就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让学生用“试一试”中表格的形式呈现答案。
三、巩固练习
第9页“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订正。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初步理解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且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会正确地数三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例1中一、十、百、千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观察下面每组数是怎样数的?
(1)71、72、73、74、75、76、……。
(2)49、59、69、79、89、99、……。
第(1)小题是一个一个地数,第(2)小题是十个十个地数。
2.99是几位数?再添一个是多少?
二、揭示课题
100是几位数?100以后的三位数该怎样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的数法”。(板书课题:三位数的数法)
三、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教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①多媒体显示一个“正方体”,问:这是什么?几个小方块?
教师贴出1个小方块的实物图,并板书:一
②逐个显示小方格,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这时进行多媒体动态演示:10个小方格靠拢成为一条)。提问:多少个一是十?十里面有几个一?
教师在小方块的实物图左面贴出一个木条实物图,并在下面板书“十”。
③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多少个一是十?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教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①提问:现在屏幕上有一个十,我们能不能一十一十地数呢?
②随着屏幕上木条逐个出现,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当数到九十时,老师提问:几个十了?再添1个十是几个十?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贴出“一百”的木块实物图,并板书:一百。
③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多少个十是一百?
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教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①现在我们能不能一百一百地数呢?(板书:一百一百地数。)
②谁能一百一百地往后数?
学生数数时,屏幕上逐层出示木块图,当数到九百时,提问:再添一个百是几个百?是多少?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随后贴出“一千”的木块实物图,板书:一千。
③多媒体快速重现从一百数到一千的动态画面,强调“10个一百是一千”,并进行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以上教学过程,贴图形成如下板书:
(4)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理解“相邻”的含义。
“百”和“千”是我们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互相挨着的邻居,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想一想:“百”和哪个计数单位也是相邻的?“十”和哪个计数单位相邻?
(5)理解“十进关系”。
十里面有10个一,10个一是十,我们就说十和一是十进关系。(板书:十进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百和十是什么关系?
百和千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十进关系?
以上过程,形成如下板书: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每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6)教师简要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
2.教学例2。
(1)初步了解计数器。
仔细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百位是右起的第几位?请你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找出千位。
(2)出示例2第(1)小题。
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边拨珠边数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当数到一百零九时,提问:再拨一个珠子该怎么数?
教师边拨珠边说明,再加一个珠子时,个位上就有10个一,10个一是十,这时要拨去九,进上一。
当拨到一百一十九时,教师提问:接下去该怎么拨?一百一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再练习一遍,要求边拨珠边数数。
(3)出示例2第(2)题。
重点讲清从一百九十九到二百的拨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这时各个数位出现的变化。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22页例2下面的做一做。
采取边练边讲的形式进行,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练习六第1题。
五、课堂小结
提问:(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
六百九十九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和八百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2.从六百七十八数到八百一十。
七、思考练习
有30个桃,最少拿出几个后,就正好平均分给7个同学?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进一步培养“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方案表格。
教学过程:
一、春游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欣赏本校上届春游的活动图片,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春游好不好玩呀?你们想去吗?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学校正准备组织同学去春游呢!瞧,二(1)班已经开始报名啦!(出示主题图)他们也像你们那样,可想去春游呢!你在这里能找到哪些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各种条件)
2.揭示课题师:如果让你来选择的话,你打算怎样帮他们班派车呢?(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完成“25人派车方案”独立思考,然后想出一种到两种方案写在表格里,看谁想的方案多。
2.小组交流想法。 (1)组长分工,各施其职。 (2)组织讨论,交流组员各自的想法。(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小组汇报,全班完成“25人派车方案”有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将自己的方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补充完善板书)
4.两人讨论:你认为哪一种派车比较合理?为什么?
师:这么多种派车的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派车比较合理?和同学说说原因。(尽量让学生多选择自己的观点,并说明原因)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利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派车这一问题,而且还知道座位空得越少越合理,真是了不起!看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有节约的意识!
三、巩固与实践
1.可以怎样租船?师:同学你们知道吗?这次春游大队部为我们准备的节目可丰富啦!想看看都有哪些吗?(出示划船、碰碰车、小火车等项目)瞧,多好玩呀!如果二(1)班有29人要参加划船活动,他们可以怎样租船呢?出示:二(1)班有29人要参加划船活动,大船每艘限乘6人,小船每艘限乘4人,他们可以怎样租船?你认为怎样租船比较合理呢?(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或允许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投影反馈)
2.可以怎样坐小火车?师:同学真能干,瞧,二(3)班的同学也请我们帮忙来啦!出示:我们班有31名同学要坐小火车,大车厢每节限乘4,小车厢每节限乘2人,可以怎么坐小火车?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或允许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投影反馈)
3.可以怎样坐碰碰车?师:我们班的男同学可喜欢玩碰碰车啦!瞧,已经有19名同学在排队等候呢!大碰碰车每辆限乘2个,小碰碰车每辆限乘1人,我们可以怎样坐碰碰车呢?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或允许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投影反馈)
四、生活中的数学(课外延伸)
师:同学用有余数的除法一下子就解决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生活问题,你能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吗?比一比谁找的问题最多!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能把你的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先和同桌说,然后指名说)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解题方案。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方案。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和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98-48=50(米)学生乙48+45=93(米)
50-45=5(米)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 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 50-30=20(元)
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视,尤其要照顾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掌握了。最后请中、下等水平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发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并请同学们叙述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较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较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习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
2、出示课题:小练习
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2)这天我们将在外面度过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多媒体演示。
2、安排车辆。
(媒体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辆客车能乘坐50人)
(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可以考虑班级总人数、车辆载重人数。
(2)渗透估算:从最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3)学生独立计算:可以列竖式。
(4)渗透巧算:观察数的特点,可以先凑整。
(5)请你安排,3个班级如何坐这2辆车?可以把一个班级进行分拆。
3、春游收费。
在学校收的费用1、往返车费:4元1角2、入场费:5元8角3。
师:学校发下一份通知,你们能看懂吗?
(1)计算:往返车费与入场费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
(2)学校准备一份食品,价钱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
(3)在学校,一共要收费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
(4)20元,你打算付给老师张()元?
4、游乐项目。
(媒体出示游乐园图)
(1)找一找,有哪些游乐项目?(介绍项目及单价)
(2)如果每一项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钱?(50元)
(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给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复玩),你可能怎样玩?①最多可以玩几次?(5次)②最少可以玩几次?(2次)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么玩?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么玩?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新本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第三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时分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
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 经过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 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 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习提高能力
1、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3分=()秒 4时=()分 120分=()时 60秒=()分 1分30秒=()秒 2时40分=()分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2)数学书94页第11题(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2、小小设计师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1)说一说: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谁设计的图案最美丽,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三、质疑再探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2.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四、运用拓展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1. 是由()组 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板书:8÷4=2(组)
(2)出示学具,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2.9幅,可以组成()组。
(1)学生说想法,教师板书:9÷4=2(组)……1(幅)
(2)学生用学具验证。
(3)学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3.15幅,能拼出()组,若拼成4组,还需要再增加()幅。
第四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帮小熊分了苹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分的吗?今天小熊又要请客了,它家里只有14个橘子,它想每盘放4个,可不知道放几盘,你能帮助它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 21÷5 14÷3 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
1、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14÷4=3(盘)……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进一步培养“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方案表格。
教学过程:
一、春游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欣赏本校上届春游的活动图片,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春游好不好玩呀?你们想去吗?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学校正准备组织同学去春游呢!瞧,二(1)班已经开始报名啦!(出示主题图)他们也像你们那样,可想去春游呢!你在这里能找到哪些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各种条件)
2.揭示课题师:如果让你来选择的话,你打算怎样帮他们班派车呢?(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完成“25人派车方案”独立思考,然后想出一种到两种方案写在表格里,看谁想的方案多。
2.小组交流想法。 (1)组长分工,各施其职。 (2)组织讨论,交流组员各自的想法。(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小组汇报,全班完成“25人派车方案”有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将自己的方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补充完善板书)
4.两人讨论:你认为哪一种派车比较合理?为什么?
师:这么多种派车的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派车比较合理?和同学说说原因。(尽量让学生多选择自己的观点,并说明原因)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利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派车这一问题,而且还知道座位空得越少越合理,真是了不起!看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有节约的意识!
三、巩固与实践
1.可以怎样租船?师:同学你们知道吗?这次春游大队部为我们准备的节目可丰富啦!想看看都有哪些吗?(出示划船、碰碰车、小火车等项目)瞧,多好玩呀!如果二(1)班有29人要参加划船活动,他们可以怎样租船呢?出示:二(1)班有29人要参加划船活动,大船每艘限乘6人,小船每艘限乘4人,他们可以怎样租船?你认为怎样租船比较合理呢?(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或允许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投影反馈)
2.可以怎样坐小火车?师:同学真能干,瞧,二(3)班的同学也请我们帮忙来啦!出示:我们班有31名同学要坐小火车,大车厢每节限乘4,小车厢每节限乘2人,可以怎么坐小火车?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或允许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投影反馈)
3.可以怎样坐碰碰车?师:我们班的男同学可喜欢玩碰碰车啦!瞧,已经有19名同学在排队等候呢!大碰碰车每辆限乘2个,小碰碰车每辆限乘1人,我们可以怎样坐碰碰车呢?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或允许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投影反馈)
四、生活中的数学(课外延伸)
师:同学用有余数的除法一下子就解决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生活问题,你能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吗?比一比谁找的问题最多!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能把你的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先和同桌说,然后指名说)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解题方案。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方案。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和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98-48=50(米)学生乙48+45=93(米)
50-45=5(米)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 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 50-30=20(元)
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视,尤其要照顾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掌握了。最后请中、下等水平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发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并请同学们叙述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较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较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习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初步理解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且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会正确地数三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例1中一、十、百、千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观察下面每组数是怎样数的?
(1)71、72、73、74、75、76、……。
(2)49、59、69、79、89、99、……。
第(1)小题是一个一个地数,第(2)小题是十个十个地数。
2.99是几位数?再添一个是多少?
二、揭示课题
100是几位数?100以后的三位数该怎样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的数法”。(板书课题:三位数的数法)
三、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教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①多媒体显示一个“正方体”,问:这是什么?几个小方块?
教师贴出1个小方块的实物图,并板书:一
②逐个显示小方格,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这时进行多媒体动态演示:10个小方格靠拢成为一条)。提问:多少个一是十?十里面有几个一?
教师在小方块的实物图左面贴出一个木条实物图,并在下面板书“十”。
③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多少个一是十?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教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①提问:现在屏幕上有一个十,我们能不能一十一十地数呢?
②随着屏幕上木条逐个出现,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当数到九十时,老师提问:几个十了?再添1个十是几个十?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贴出“一百”的木块实物图,并板书:一百。
③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多少个十是一百?
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教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①现在我们能不能一百一百地数呢?(板书:一百一百地数。)
②谁能一百一百地往后数?
学生数数时,屏幕上逐层出示木块图,当数到九百时,提问:再添一个百是几个百?是多少?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随后贴出“一千”的木块实物图,板书:一千。
③多媒体快速重现从一百数到一千的动态画面,强调“10个一百是一千”,并进行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以上教学过程,贴图形成如下板书:
(4)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理解“相邻”的含义。
“百”和“千”是我们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互相挨着的邻居,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想一想:“百”和哪个计数单位也是相邻的?“十”和哪个计数单位相邻?
(5)理解“十进关系”。
十里面有10个一,10个一是十,我们就说十和一是十进关系。(板书:十进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百和十是什么关系?
百和千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十进关系?
以上过程,形成如下板书: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每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6)教师简要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
2.教学例2。
(1)初步了解计数器。
仔细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百位是右起的第几位?请你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找出千位。
(2)出示例2第(1)小题。
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边拨珠边数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当数到一百零九时,提问:再拨一个珠子该怎么数?
教师边拨珠边说明,再加一个珠子时,个位上就有10个一,10个一是十,这时要拨去九,进上一。
当拨到一百一十九时,教师提问:接下去该怎么拨?一百一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再练习一遍,要求边拨珠边数数。
(3)出示例2第(2)题。
重点讲清从一百九十九到二百的拨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这时各个数位出现的变化。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22页例2下面的做一做。
采取边练边讲的形式进行,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练习六第1题。
五、课堂小结
提问:(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
六百九十九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和八百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2.从六百七十八数到八百一十。
七、思考练习
有30个桃,最少拿出几个后,就正好平均分给7个同学?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轻松掌握并运用关于6、7、8、9的除法知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掌握6789的除法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法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谈话:冬天到了,小鸟们从北方飞回南方过冬了。这个冬天它们准备住在温暖舒适的“长颈鹿”宾馆。
小鸟:长颈鹿先生,您好!我们有42个小伙伴,想住在你这儿,请你安排房间吧。
长颈鹿:每间客房可以住6只小鸟,我要为它们准备几间屋子呢?
教师:同学们,请你帮助长颈鹿先生来算一算吧。
教师板书:42÷6=7(间)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帮助长颈鹿解决了问题。如果有48只小鸟,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间屋子呢?
教师板书:48÷6=8(间)
教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够利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除法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看谁做的好就奖励他一朵小花。
二、问题探究
1. P82练一练1后,投影出示反馈。
2. P82练一练2后,投影出示反馈。
3.小动物回家。
天已经黑了,住在长颈鹿宾馆的小兔和小鹦鹉旅游团也要回自己的房间休息了。请同学们猜猜看,它们该进哪个房间呢?P83练一练3。
4.猫捉老鼠。
游客们都进入了梦乡,可是,尽职尽责的猫保安却坚守自己的岗位,保护游客的安全。快看,小偷老鼠出现了,我们一起来帮猫保安捉老鼠吧。
每个口诀写出了几个算式?(4个)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能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5.餐厅里的故事。
看书P83“数学故事”你从故事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三、课堂小结
今天,在“长颈鹿宾馆”里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我们能干的小朋友们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你们高兴吗?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学到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呀!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
2、出示课题:小练习
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2)这天我们将在外面度过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多媒体演示。
2、安排车辆。
(媒体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辆客车能乘坐50人)
(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可以考虑班级总人数、车辆载重人数。
(2)渗透估算:从最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3)学生独立计算:可以列竖式。
(4)渗透巧算:观察数的特点,可以先凑整。
(5)请你安排,3个班级如何坐这2辆车?可以把一个班级进行分拆。
3、春游收费。
在学校收的费用1、往返车费:4元1角2、入场费:5元8角3。
师:学校发下一份通知,你们能看懂吗?
(1)计算:往返车费与入场费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
(2)学校准备一份食品,价钱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
(3)在学校,一共要收费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
(4)20元,你打算付给老师张()元?
4、游乐项目。
(媒体出示游乐园图)
(1)找一找,有哪些游乐项目?(介绍项目及单价)
(2)如果每一项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钱?(50元)
(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给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复玩),你可能怎样玩?①最多可以玩几次?(5次)②最少可以玩几次?(2次)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么玩?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么玩?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新本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及练习十四的第1、2、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每人一张空白纸,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4)归纳整理:一是把除数相同的算式归类。二是按商相同的算式归类(对于其他的方式也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完成后找学生起来回答他是怎样做的。
做第65页中第5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27÷9=36÷4=56÷8=35÷7=42÷6=64÷8=
45÷5=8÷8=14÷7=18÷3=28÷7=54÷6=
2、你能给下面这些算式排排队吗?
7÷721÷345÷972÷936÷4
>()>()>()>()
3、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数相同商相同
18÷9=2
想:(二)九十八或9×()=18
18是9得2倍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复习中,在引导学生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或按商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等。通过这样的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同时,通过运算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得更牢靠。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1 2 3 4 5
人数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二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重点难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学会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派车”这个问题。
板书:派车
二、探索新知
1、先让学生观察本题的情境图,理解图意,找出必要的信息,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有25人要乘车,小汽车限乘3人,面包车限乘8人)
2、再让学生独立思考:
(1)可以怎样派车?
(2)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
3、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集体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如第(1)小题解决方法有:
(1)派4辆面包车;
(2)派3辆面包车,1辆小汽车;
(3)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4)派1辆面包车,6辆小汽车;
(5)派9辆小汽车。以上五种派车方案学生只要说出其中一种就可以了。
4、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小题的解决方法时,要求学生要说出道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如:要想派车辆数少一些,便于管理,而且每辆车坐得宽敞些,就派4辆面包车;要求没有空座,就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让学生用“试一试”中表格的形式呈现答案。
三、巩固练习
第9页“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订正。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第五篇: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正、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2、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正、负数,能够用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并会读写正、负数,初步感知正、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正、负数的意义,对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抽象地理解和感知正、负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概括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等。
第一课时
一、课前小游戏:说反话
游戏规则:老师说出一句话,学生说出与老师意思相反的话来。
1、向前走10步;
2、电梯上升5层;
3、从银行支出1000元;
4、超市本月盈利500元;
5、知识竞赛我班获得10分;
[设计意图:课前以小游戏为载体引入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为相反意义量的感知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我们中国幅员辽阔,有许多风景优美、特色各异的城市,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呈现信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者火炉吃西瓜‖。日温差特别大。3月份日平均最高气温在零上13℃左右,日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
师:你看到什么?根据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直观演示法,创设观看―中国的热极在哪里‖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同时能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
三、分析素材,理解概念。(个性化表示温度,初步认识正负数。)
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独立创作,师巡回了解学生的想法。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找2—3名学生回答并把自己创造的符号板书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零上13度与零下3度所表示的意思,而且我发现同学们表示温度时都是先找到0度,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0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师:我们同学非常富有创造性啊!每一种符号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不知你们想
过没有,你创作的符号你明白,他创作的符号他明白。可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帮助我们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怎么能让大家都明白呢?(引导学生认识到符号应该统一)
我们班还有很多人用到了这样的符号记录,(教师指板书―+
13、-3‖)能看懂吗?指一生介绍怎么想的。
师:知道吗?这个符号跟数学家规定的一模一样。同学们,你们说说看,这个符号好在哪里?
四、借助素材,总结概念。(用正负数表示其它温度,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师:你还能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吐鲁番的其他信息吗?
(1)夏季平均气温在38℃左右,盆地中心的气温高达49℃,有记录的地表最高气温达82℃,是中国最热的地方。
(2)四季温差也很大,夏季达到炎热的及至,但到冬季平均气温则降到零下10℃左右。
(3)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
一生板书,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师:请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上的用+号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号表示。那海平面用什么表示?(0)
师:像+
13、+
38、+
49、+82??这样的数是正数,读作正十三,―+‖是正号,人们在记录的时候为了简便通常省略不写。去掉正号读这些数,熟悉吗?像-
13、-
10、-155??这样的数是负数,会读吗?学生自己读。―-‖是负号。
师:刚才我们说正号可以省略不写,那么痛快点,负号也省略不写,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如果去掉,就不能区分意义相反的量)
师 :0是什么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练习正负数的读法,会区分正负数。
教材第一题,让学生做在练习纸上。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正、负数的读写法,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正数其实就是以前所学过的数,知道正、负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用正、负数表示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教师手势演示)你还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现象吗?
生举例。
师:同学们都用正、负数表示出了生活中的一些数量,你们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具有相反的意义。
师: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五、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看来我们同学对正负数了解的还挺深刻,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1、课本5页第3、4题。
2、认识吗?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信息,让我不明白。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同学们,风速怎么还有负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同学们,刚才刘翔前进时的方向和风向正好(停顿)相反(教师手势演示)所以这时的风速可以用(停顿)-0.4米表示。如果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又是什么意思?(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但在表示时,先要确立哪一个量为正数,那么相反的量就为负数)
六、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吗?想继续和―正、负数‖这个新朋友打交道吗?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正、负数,了解一些与正、负数有关的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
(学生写出—3℃、—10℃)
谈话: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
—3 ℃与—10℃ 哪个温度更低?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
表示的温度低。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②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
③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④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
2、自主练习第5、7题
①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
②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8题(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
②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③交流得知。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2、自主练习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
①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
②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
③通过讨论,明白意思。
―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 到(1500+25)毫升;―500±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3、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
①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②让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讨论。(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结果即可)
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信息窗1: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页。教材简析: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单元学习分数分类、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也是五年级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奠基石。分数的意义一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谈话: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由旧知引入,既为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
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二)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谈话: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
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观察比较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四)拓展应用
谈话: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五)总结概括
谈话: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举例: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本环节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和探索空间,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并感悟、体验这一过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与个人独立思考、全班集体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问题在交流中得到解决。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通过回忆 梳理旧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分数?‖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分母、分子、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一个物体 一个整体 分数单位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一个分数,并说出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介绍的形式,梳理、概括―分数‖这一知识。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梳理,这一环节,虽化时不多,但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接着让学生举例,使抽象的知识用具体的分数去说明。
二、基本练习适时拓展
1、自主练习4(1)出示红、黄、绿不同颜色的铅笔。
教师提出问题:红色的铅笔占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样知道的? 看到这些铅笔,你还想到了哪些分数?
(2)观察第二幅图,你又能想到哪些分数?
让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说一说得到的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2、自主练习5(1)出示题目
(2)独立思考,想一想,括号里可以添哪些分数?
(3)交流,让学生介绍所填的分数,以及为什么这样填/(4)拓展,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可以完成自主练习8。
3、自主练习6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的分数。
(1)先想一想,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是把谁看做单位―1‖。(3)学生试做,交流。
4、自主练习7,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1)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实物折一折,比一比。(2)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你能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 基本练习是每节练习课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通过练习,查漏补缺,解决疑难,使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得以理解,使基本理解的变为理解清晰。本节练习课,坚持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方向。积极创新,改变过去按部就班的练习,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组教材,重视小组合作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精神;追求实效,精讲多练,让学生动口动笔;课内―增效‖,课外―减负‖。
三、综合练习张扬个性
1、自主练习9
(1)模拟真实情境―发奖品‖,班级开展了口算比赛的活动,老师要把第一盒彩笔的1/4奖给小华,把第二盒彩笔的1/4奖给小明,学生把奖到的彩笔给同学们看。
让学生谈谈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两人分得的不一样多?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单位一的问题。(2)继续模拟真实情景。
我们班级开展向雷锋学习读书活动,小明每天读了这本书的总数的1/8,小华每天读了这本书总数的1/9,他们谁先读完呢?
结合学生的讨论回答,明确分数的意义,以及这个分数背后的一些信息。
2、自主练习10 开展游戏活动,完成表格,再用分数表示胜的次数和负的次数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3、自主练习11 判断哪根纸条长?你是怎样判断的?
教学反思:
信息窗2: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与性质14—19页内容。教材简析: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已经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点出来。现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再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
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阶段,他们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认识分数的。由于当时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还没出现分子等于或大于分母的分数,所以问题不大。现在,引入了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就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的部分与整体的观念。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带分数,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1÷3= 谈话: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3。谈话:1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谈话: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学生操作后交流。
谈话: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1÷3就等于1/3。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学生可能得出2/9,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借助手中的纸条来研究。
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谈话:把2米平均分成9份,每份占2米的1/9,每份是2/9米。所以2÷9=2/9。随机练习:1÷4= 2÷5= 8÷6=
学生可能用小数表示,师点拨也可用分数表示。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将数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有现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1/3 2÷9=2/9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
① 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 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板书: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谈话: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谈话: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4、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⑴、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⑵、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是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应用中形成一定 的技能。在有层次的练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三、巩固应用
1、课本17页自主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学生试做,最后一组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2、自主练习2,这是一道实践题,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同位交流。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在校园科技周活动中,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一些桌套。请看大屏幕,这是同学们为单人桌缝制了的桌套。请大家仔细阅读这组信息(2米布做了3个桌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提问:平均每个桌套用几米布? 谈话: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
谈话:我们在计算中能够得出分数,你能用你手中的纸片再表示几个分数吗? 生折纸,并用水彩笔表示出分数。
谈话:哪个同学能展示一下你得到的分数? 生展示折纸得到的分数。
谈话: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同学们表示的1/4,如果我再涂一份是几分之几,再涂一份呢?…… 谈话:你能再用图表示出一些这样的分数吗? 生完成后交流。生说师板书。
[设计意图]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的、具体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接着信息窗2的情境,创设了学生自制桌套,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动手操作,得出了丰富的素材,为后面理解概念奠定了基础。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谈话:同学们请看刚才我们得出的分数,请你仔细观察,能把这些分数分分类吗? 小组讨论分类情况,然后交流。
谈话:数学上把符合这类特征的分数叫真分数。谁能说一下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把符合这两类特征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想一想:什么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2.练一练:下面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为什么? 10/
10、9/
10、42/
6、17/
9、25/
8、7/8 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谈话:我们刚才研究了这么多分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是怎样的?谁能表示出2/3?
学生表示在练习纸上,然后交流是怎么做的。
谈话:谁能再表示出3/3和4/2。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交流
谈话:谁能再表示出5/3?你为什么这样表示? 学生交流。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看到5/3这个假分数,可以看成是1和2/3组成的。我们可以把这两部分合
起来(板书),这个由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二。同学们,你能找到9/4的位置吗?
生表示出来,然后交流。
谈话:想一想怎样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设计意图] 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在让学生分类的过程中,形成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在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分数的过程中,掌握假分数与整数和带分数的转化,并且理解带分数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应用知识。1.自主练习6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下面,请大家注意观察这些假分数,哪些能化成整数?哪些能化成带分数?
生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尤其是假分数化成带分数。2.自主练习8。
谈话:请同学们按要求填在书上。并想一想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考虑到不同的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因此第一题是一种基本训练,第二题是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两种分数的意义。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由浅入深地巩固新知。
教学反思:
信息窗3: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0---22页。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呈现了三块科普展板。三块展板分别被等分成2份、4份、8份,文字和图片部分各占整个版面的一半。通过探索―每块展板的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引入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准备:纸条、彩笔、各种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出示课件)光明小学举行了校园科技周活动,看:同学们正在制作科技展牌。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三幅作品,请看第一张,看到这幅作品,你想到了那个分数?你是怎样想到的?请看第二幅作品,图片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第三幅作品呢?
[设计意图]―展牌‖是学校经常使用的宣传工具,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以―校园科技周‖活动展示科技展牌为情境引导学生得出研究素材(三个分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谈话: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表示的都是每幅作品中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大家比较这三张展牌,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你认为哪个大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猜想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可以激发学生对三个分数联系的思考,突出后面探
究的必要性。
谈话: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请小组长快速地从一号信封中拿出三张一样长的纸条,小组合作,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分别表示出这三个分数,然后比一比,看,这三个分数相等吗?
生操作。
师展示一组的纸条。
谈话:同学们都是这样涂的吗?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得出这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相等,因此分数的大小也相等。谈话:大家同意吗?好,现在老师就把大家的发现写下来: = =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验证,让学生明白三个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体现研究素材真实性,为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好充分的铺垫。
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不变,他们的分子呢?分母呢?老师还能写一组这样的分数。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随机写出
2/5=6/15=12/30,你能像老师这样写一组这样的分数吗?学生写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子、分母,得出变化的因素,通过教师写分数、学生写分数,让学生初步感受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引出对变化规律的研究,体现探究规律的必要性。同时也为探究规律提供充分的素材。
二、组内交流,发现规律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相等的分数,思考: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应怎样变化?请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小组的同学。小组长注意,要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记在练习本上。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便于学生在校组内交流时有话说,再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为后面的组间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组内交流,抽象规律
谈话: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和探究的过程展示给同学们? 学生可能得出很多规律
谈话:同学们对于他们组的发现,你想提问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你是怎么发现的?(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老师提)谈话:哪个组还有补充。对他们的补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谈话: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会不变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大家听明白了吗?
谈话:你能把刚才同学们的发现概括出来吗?
学生能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师板书)
[设计意图]交流过程尽量让学生充分展示,教师只做适当引导即可。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提问,既注意引导了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又培养了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四、举例验证规律
谈话:这是同学们根据这两组例子发现的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分数经过这样的变化,大小都不变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打开信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素材,先用一张纸条或在一条线段上表示一个分数,然后根据规律变化出另一个分数并在另一张纸条或线段上表示出来。最后再放在一起比较,看两个分数大小是否相等。生操作。
谈话: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验证情况。学生展示。
谈话:这个结论是你发现的,请你骄傲的写上去。哪组跟他们验证的分数不同?
谈话:有没有验证出两个分数大小不相等的?(没有)也就是说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请同学们利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题 = 括号内可以填几?为什么0不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补充0除外,并告诉学生:
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由两组素材探究的规律,还是处于猜想的层面,要最后得出严密的科学结论,必须得到更广泛的验证。使学生经历从相等的两组分数发现规律,再验证由规律变化出的多组分数相等的过程,使数学规律具有严密性。通过应用规律,发现相同数必须0除外,这样让学生经历过程,便于记忆,便于理解。
五、应用规律,巩固拓展
1、光明小学的同学还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版面,你知道图片部分占这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吗?你能写出两个与十分之二相等的分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2、请你把相等的分数连起来。
3、请你来当设计师。
光明小学计划做一块综合栏目的展牌,内容如下:―知识城堡‖占 版,―活动乐园‖占 版,―科技图片‖占 版,―生活园地‖占版,其余的为―开心一刻‖。(1)哪些栏目的版面一样大?(2)哪种栏目的版面最大?(3)请你画图设计版面。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力求―趣‖、―实‖、―活‖, 有层次、有坡度,从唯一答案到有多个答案,逐步深化。既巩固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了运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起来有味道。我当小小设计师的练习,更是把课堂的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激发兴趣、发展思维的目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谈话引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
(重点是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可让学生举例说明;针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补例练习。)
[设计意图]:在练习课开始时给学生几分钟的反思时间是有好处的:它能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牢固地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同时为后面练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二、强化训练,形成技能
1、填一填(1)= =(2)3÷()==
2、做自主练习第6题: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9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选两个分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比较大小。
4/5○15/20 1/3○4/9 8/9○8/7 20/24○10/1
2做完后,让学生谈一谈比较的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紧扣例题进行练习,夯实基础。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5题和第7题。
第5题:动物的毛色遗传于他们的父母。如,平均每30只小猫中,就有5只像他们的父亲,其余的像他们的母亲。毛色像母亲的小猫占几分之几?
第7题: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1年全世界野生丹顶鹤约有2000只,其中我国约有500只。我国野生丹顶鹤的数量约占全世界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说一说列式的根据。对于计算的结果,如果有学生想到化简,应予以肯定,加以表扬。
2、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青岛市承办奥运会的城市之一,你知道青岛承办了什么项目吗?对,奥帆赛。奥帆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被奥运激情感染的同时,也被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深深折服。在一年之中,哪个季节的青岛更吸引游客呢?请看自主练习第8题:据统计,2006年到青岛旅游的游客中,夏天来的占,冬天来的占。青岛的哪个季节更吸引游客? 让学生独立完成此题,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做自主练习第9题:右图是小华家刚买的新房平面图。A、B分别是卫生间和厨房。你能按下列要求将剩下的部分划分成3个室吗?(1)客厅占总面积的。(2)主卧室占总面积的。(3)小卧室占总面积的。
做题前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弄清客厅、主卧室、小卧室各占谁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完成此题。
4、自主练习第10题:按规律填数。(1),,(),(),()(2),,(),(),()(3),,(),(),()
可以先让学生试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学反思:
回 顾 整 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4-27页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借助六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通过中间四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习的各个知识点,通过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进行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进一步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并能熟练地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2、在探索分数的意义,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数感,会用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熟练的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探究、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困惑?咱们交流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激发学习热情。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独立思考,拓展延伸
师谈话:同学们在这一单元中学到的知识可真不少呀,这么多内容散乱无序,同学们想不想对它们进行整理呀?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回顾的知识,想一想知识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好吗?
2、组内交流,补充完善
师谈话:把整理好的内容在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地交流,其他同学补充。(小组内自由交流)
3、全班进行组与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总结提升。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谈话:你认为那个小组整理得更合理更有创意?为什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让全体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交流,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从独立完成到小组内交流方法,集体总结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点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三、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出示综合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出示综合练习第2题
让学生找出每个分数的单位―1‖,然后再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3.判断对错
出示综合练习第4题 4.出示综合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诗配画的题目。画中有四句诗,共有10个表示数的文字,先让学生回答占整首诗字数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提出其他有关分数的问题,如:―一个字占总字数的几分之几?‖―一句占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5.出示综合练习第9题
先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写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长是宽的几倍。对于涂出长方形面积的1/2,要让学生自主去涂,重在交流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四、综合练习,拓展应用。1.出示综合练习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2.出示综合练习第14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红色部分占整个图形几分之几的,学生能直接看出来,其他颜色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学生不易看出来,这时可启发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然后写出相应的分数。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并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我 学 会 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28页。
教材简析:
―我学会了‖是对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复习与检测,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
2、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激发兴趣。
出示:1/3 5/4 7/7 9/7 6/9 6/7……
师谈话:看到这些分数你想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意义、分类、性质、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等)师谈话: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设计意图】:简单的材料,开放的提问,放手让学生发挥各自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从中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的思维是参差不齐的,开放的,想到什么就是什么,能解决什么就解决什么,教师必须敏感的捕捉信息,进行必要的修整。学生不受教师思维的限制,思维的浪花被激起,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质疑
师谈话: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这样放在一起,有什么感觉?怎么办?
【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整理的需要,从中感受到整理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整理 师谈话:要想使这些知识有条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同学们想怎样整理?(指名说一说整理的思路。)
3、小组合作
师谈话: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而且有特色。
(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4、展示交流
师谈话:同学们,整理好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整理的结果和过程。在介绍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认真听,再想一想,请你给它们做个评价。(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有选择、有重点的板书)
5、回顾总结
师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整理这些知识的?以什么为基本概念?分成哪几部分?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整理的过程,每一个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个人的个性得到张扬,更从其他成员的讨论中完善知识的建构,取长补短。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表或指导学生的建议,成为合作者、引导者。
三、自我检测,形成技能。
1、质疑扫清障碍。
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提出来。
2、基本练习。(课本第28页练习)
3、综合练习。(教师出题)
4、拓展练习。(教师出题)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
(一)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29页。教材简析: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因数、倍数,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谈话: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我们班的二课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 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2.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
小组合作进行,可以将拼摆的结果纪录下来。学生有的在摆,有的可能在想象。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2: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生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课件演示)生4:……
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
1.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3.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1,2,3,6,9,18
1,2,3,4,6,8,12,24
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1,2,3,6 2
9,18
4,8,12,24
24和18共有的因数
(三)总结概括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列举法1: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列举法2: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其中1、2、3、6也是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3.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18 2 用公因数2去除
9 用公因数3去除3 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用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去除,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最后写结论时要把所有的公因数(除数)连乘起来,就可以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们通常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
学生讨论得出: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5.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出现的错误着重讲解。(2)自主练习3 使学生明确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也就是求72和48的最大公因数。独立完成,集体交流。3.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29—31页,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找出10和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结合此题,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2.课件出示: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程,二、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1.课件出示p32自主练习4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12 18和54 24和72(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全班进行交流
(2)师: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组数中的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生2:我发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3)师:可以再举例验证一下吗?
(4)师生共同总结: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2.课件出示第二组数:8和9、17和28、15和32(1)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发现这些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2)师:像上面这组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我们可以说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也叫做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17和28是互质数。还能举出几组互质数吗?
(3)共同总结: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三、拓展练习1.p32自主练习7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使学生明确,要求的地板砖的边长必须是微机室长和宽的公因数,也就是找90和60的公因数。
2.p32自主练习8 学生审题,明确:把3种彩条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彩条最长几厘米?就是求16、32、56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列表法也可以用短除法。
指名学生板演,试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集体订正,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先用3个数公有的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数只有公因数1为止,再把所有的公因数连乘起来。
四、课后作业: p32自主练习5、6 教学反思:
信息窗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3--37页。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最简分数
和约分意义及方法。―合作探索‖中的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认识最简分数。第二个红点部分是学习约分的意义和方法。绿点部分是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2.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4.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今天我进了学校的网站了解了一下。瞧,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几幅剪纸作品。(播放学生作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会是很棒的,是吧?
2.出示在网站上得到的信息。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通过信息复习分数单位。
3.请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一)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样想的?揭示加法的意义
【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板书整理,指出本节课着重研究分数相加减的问题,其中,列式的根据可以是加法的意义,也可以是学过的关系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有涉及到加法的意义,教学时可以顺势揭示。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而且,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合作交流 探索算法 1.应该怎样计算?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2)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信封。(信封中装有1/8和3/8的直观图)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需要解决时,一般不会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需要我们调动自身的经验或选择合适的途径(如:找人请教,尝试摸索等)去探究,因此,从寻找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同时这也符合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另外,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特别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准备了―信封‖。2.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不一定要小结出具体是什么法,可视情况而定):
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1/8+3/8=4/8 小结:图示法
方法二: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也就是4/8 小结:分数组成法
方法三:1/8=0.125,3/8=0.375,0.125+0.375=0.5,也就是4/8,小结:转化法
方法四:1/8+3/8=1+3/8=4/8 在前面某一方法的基础上,观察得出:分子相加,分母不变。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比如计算1/120+3/120,由此得出:图示法直观明了,但分母较大时比较麻烦;分数组成法要用文字叙述,也比较麻烦;转化法不能适用于任意的分数。唯有第四种方法既简便,又适用,易于操作。由此揭示
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则。
[设计意图]多样化的算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独特的思路可以张扬学生个性,但我们还应明确肯定思维优化的必要性,不能只停留在对不同方法数量的追求上,尽可能地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做到算法的优化。4.规范计算过程。
1/8+3/8=1+3/8=4/8=1/2 比较刚才得出的计算结果,4/
8、1/2,哪种计算结果更简洁?
借助直观图,学生感受到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5.总结法则。
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么计算?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吗?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6.闭上眼睛想一想,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计算结果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7.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谁能出几道类似的题来考考你的同学?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和想法。[设计意图]这里出什么题,想考谁,由出题的学生指定,并在评讲的过程中强调对照法则。8.最简分数
(1)像1/
2、1/
8、1/
3、3/
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2)结合实例 巩固认识 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2.判断3/
36、6/8是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第一关:必答题(由每组派代表上台计算)+ + 2/9+4/9 5/9+4/9 3/10+9/10 2.第二关:抢答题
1)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分数有()。2)5/12和6/15都是最简分数。()3.第三关:智力陷阱
张玲和陈静都喜欢课外阅读。张玲一天看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外传》的1/2,陈静一天看了《蓝猫淘气3000问》的1/2。两人一天共看完了1/2+1/2=2/2=1(本)。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道题既可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中单位―1‖的理解,又可对以后学习分数乘除应用题作铺垫。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1、2/9+7/9 7/24+23/24 4/15+8/15 13/20+27/2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同学们你是怎样计算的?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2)计算结果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8 27和9 8和9 42和54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练习题,使学生回顾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解法、最简分数,复习最大公因数,为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约分进行铺垫。
二、经历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一)、尝试―变‖分数。16/24 1.活动要求:
(1)尝试用以前面的知识解决。
(2)这个分数要和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
(3)它的分子、分母要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1)用公有的因数2分几次去除。分步约分
(2)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一次性约分
(二).归纳概念。1.引导观察:
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关系? 2.归纳意义:
启发学生由分数的大小和分子、分母的变化概括约分的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3.规范格式
4.巩固练习
(1)观察
这个分数能否再化简了?为什么?(2)游戏:找最简分数练习。
要求学生两人合作,一个同学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再全班交流。
(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分数的分子、分母小、)。5.归纳提升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约分、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三、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被美丽的剪纸情境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这里还有问题呢!
[设计意图]串联情境,引出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旧知和生活经验,又可以引入下一步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呈现问题:―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1)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吗?试着做一做。(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算法,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序的思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能力。2.归纳方法 提升认识
想一想: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解题思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归纳出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让多数学生尝试成功,从中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进一步提升认识。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方框内。
最简分数 非最简分数
2.把下列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3.先化简,再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3/5 8/10 7/28 1/4 3/4 9/15 4.连线 + 2 1+ 1 + 1 +
5.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找出错误原因,并改过来.
(1)+=(2)5/8-3/8=2/8 6.计算:
+ + + +
观察第二行,你发现了什么?若两个相同的分数相减结果又如何?
我吃了3块。
我吃了2块。
7.一块月饼平均分成10块,两人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课件演示)
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利于激发其思维的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信息窗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38-40页,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出示flash课件)
一、5/6的分数单位是()3/8是()个1/8 6/7是6个()/()6个1/11是()
二、口答
1/4+3/4= 5/18+7/18= 9/20+11/20= 4/5-4/5= 13/15-4/15= 28/45-13/45= 师:说一说,刚才这些题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任选两题说出计算方法)(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产生知识迁移,为后续学习本课新知作铺垫)生:5个十八分之一加7个十八分之一,是12个十八分之一,得数是12/18.13个十五分之一减去4个十五分之一,是9个十五分之一,得数是9/15.活动二:情境导入新知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欣赏了剪纸小组的同学精美的剪纸作品,现在他们的功夫可是更加了得,不信你们看。(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图,学生欣赏。)
师:让我们仔细观察两个小组的剪纸情况统计表,通过观察你想从中了解些什么吗?(给学生充分的了解信息的时间)
活动三:同分母分数连加的学习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生:甲、第一小组的四位同学的作品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乙、刘虎同学和杨华同学的作品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丙、王芳同学李军同学和刘虎同学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
丁:第二小组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的板书,在后续教学中解决。)师:我们先来解决丙同学的提出的问题,谁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根据以往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15+2/15=3/15 3/15+8/15=11/15 1/15+2/15+8/15 师: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三个分数直接连加,计算更加简便)教师板书:1/15+2/15+8/15 活动四:自主探索
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正确的计算出算式:1/15+2/15+8/15= 的结果,分组讨论。
(在小组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师:请每个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
生甲:1个十五分之一加2个十五分之一在加8个十五分之一,是11个十五分之一,结果是11/15 生乙:我认为这三个分数的分母都是15,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加起来就可以。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同分母分数连加的法则吗?(概括能力的培养 优秀生)生:同分母分数连加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板书:同分母分数连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指名说一说同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法则,多范围练习,及时了解全班学生掌握情况。活动五:同分母分数连减的学习
师: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学生自主在练习本上列算式,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
教师友情提示:总数是单位―1‖,计算过程中这个1应该如何处理。自主计算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说出自己的思路。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1-1/9-5/9= 2、1-(1/9+5/9)=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思路
生:1可以用假分数9/9表示,这样三个分数的分母都是9,就是9个九分之一减去5个九分之一再减去1个九分之一,结果是三个九分之一是3/9 生:因为分母都相同,所以分母不变,我只把分子相减,结果是3/9 生:我的结果是1/3,得数应该约分成最简分数。
生:我先算出花鸟和人物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1/9+5/9=6/9,然后用1-6/9=3/9=1/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合理的评价)
师:你们的想法非常有道理,能把你的想法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同分母分数连减的方法吗?(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师:同分母分数连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活动六: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随意找出其中两道题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学困生),集体订正。自主练习2、3自主完成;
自主练习4,同桌交流做题思路在独立完成。活动七: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同学们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掌握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同分母分数连加(减),1/15+2/15+8/15=1+2+8/15=11/15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1-1/9-5/9=3/9=1/3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39-40,自主练习5-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正确的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
3、正确分析和解答用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填空(1)+表示()个加()个,一共是()个,就是()。(2)-表示()个减()个,还有()个,就是()。
2、计算1/6+5/6+1/6= 5/9+2/9+8/9= 7/12+2/12-3/12= 1-1/3-1/3=
3、指名说出同分数分母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4、独立完成自主练习5、6、8、10认真审题,注意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5、自主练习7,开火车口答的形式完成,关注学生的熟练程度。
6、自主练习9,小组交流讨论后完成 指名说出如何正确的填出括号里的数,集体订正。
7、补充练习(1)+++……+++=(2)1-5/9-4/9=(引导学生探索,当分子相减为零时,所得的结果应怎样书写,为什么?)
8、归纳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回答提炼重点,概括归纳。
(锻炼培养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结板书:
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④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⑤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就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但括号内计算的结 果可以约分时,不必急于约分,等到和括号外的分数计算后,可约简的再约简。意: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
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④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⑤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就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但括号内计算的结果可以约分时,不必急于约分,等到和括号外的分数计算后,可约简的再约简。
教学反思:
信息窗4:展板布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41~47页。教材分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长方形剪纸作品及规格,同时说明所布置展板的要求,拟引导学生研究布置展板的方法,开展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找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在探索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学新知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4、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并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一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3页的内容,自主练习的第1~3题。教学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同桌一起动手操作)
1、摆纸片活动。(课前一分钟)(1)复习环节。(出示:在黑板上贴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这样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不重叠、不间隔横着(手势辅助)排下去,可以表示怎样的长度?还能说吗?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若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则引导:这些长度与3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学生的回答是:这些数都是长3厘米的倍数,3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能不断排下去)设问:那竖着排呢?你又有什么发现?
2、情境导入,探究新知。(1)谈话导入。
教师:在刚刚结束的寒假中,小明积极参加了社区的公益 活动,为了增加春节期间的节日氛围,社却要用右图所示 的这种规格的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来 装饰社区,你能不能帮小明想一想用多少个―春‖字作品 可以摆成正方形展板?这些展板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分米?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盒中的这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春‖字,同桌合作,用你手中的这些纸片摆摆看。
(2)学生操作,老师巡视,适时指导,对于找到一种摆法的学生,应即使提示他们思考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摆法。挑选学生作品留待展示。
(3)情况反馈:指名学生到实物展台上摆给全体同学看。学生拼出的结果可能有许多种:
①用6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适时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6÷3=2(次),6÷2=3(次))
②用24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
再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12÷3=4(次),12÷2=6(次))(4)总结规律。
提问:根据刚才摆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略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想到的多? 交流:(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板书
提问:他举得例子对吗?为什么能摆成正方形?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摆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课件出示下图)
(明确: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就能用这样的小长方形纸片摆成。)
3、揭示概念
讲述:像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可以用下图表示(用课件出示)。
(板书:公倍数)这里的省略号又意味着什么?
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用省略号来表示。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
(预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既是一个数的倍数,又是另一个数的倍数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则:不错,公倍数是至少对于两个数而言的。)
教师:2和3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其中最小的的是6,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同时明确,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
二、自主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出示题目:你能找出12和18的最小的公倍数吗?
提问:根据你对公倍数的理解,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静思一分钟)学生交流,独立尝试。(完成在练习纸上),最后交流反馈。一一列举出12和18的倍数,再找公倍数。12的倍数有:12、24、36、48、60、72……
18的倍数有:18、36、54、72、90、108……(板书:注意省略号)12和18的公倍数有:
36、72……(引导学生逐个检查并打圈。)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36。反馈情况。
谈话:除了将2个数的倍数分别一一列举,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质疑:能不能更快捷一些,只列举出1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呢?学生尝试(练习纸)[学生板演] 谈话:从9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还是从6的倍数中找9的倍数,都只要从一个数的倍数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刚才我们用一个一个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但这样找公倍数有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太麻烦了。
教师: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比较简便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比较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师:我们来探究一下能不能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以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为
例,请同学们先把12和18分解质因数。
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订正,教师板书其结果: 12=2×2×3 18=2×3×3 教师:作为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你们认为应该是哪些质因数的乘积呢? 学生探究,首先看全部质因数乘起来是不是12和18的公倍数,如2×2×3×2×3×3=216,让学生意识到这个数是12和18的公倍数,但不是最小公倍数。教师:那么怎样乘起来才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呢?
要求学生讨论出相乘时,相同的质因数只取一个就行了。教师:试一试。学生写出:2×3×2×3=36 教师:这个数是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吗?与前面使用列举法得到的结果相同吗? 教师:谁来说一说怎样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把这几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再把它们的质因数相乘,但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教师:在实际操作时我们用不着一个一个地分解质因数,用短除式可以作一次性的分解。
用课件显示把两次分解合到一个短除式的过程,学生再试着写短除式,让学生明白要用这两个数的公有的质因数去除,除到两个数的商是公因数只有1为止。
教师:在这个短除式中,哪些是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哪些是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短除式中,作为除数的数是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作为最后的商的数是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师:所以,用短除式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最后应该把哪些数乘起来呢? 学生:把除数和商乘起来.教师板书:2×3×2×3=36。
请学生用上面的方法求出6和15的最小公倍数,做完后集体订正。教师:同学们能总结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吗?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三、巩固练习。
1、做―自主练习‖第1题: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15 16和12 15和20 21和28 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交流和对比让学生体会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优越性。
2、做―自主练习‖第2题:数学游戏。生1:学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右手。生2:学号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左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举两只手的同学的学号就是4和6的公倍数。
3、小强每步走2个桩,爸爸每步走3个桩。你能在父子两人都踩到的木桩上涂上红色吗?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2和3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以下内容: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怎样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4
4、你还知道些什么?
会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教学反思: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数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能力。
3、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找位置。课前准备:课件、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到过军营吗?战士们的飒爽英姿一定让你羡慕。下面大家请看屏幕,让我们走进军营,领略军营的风采,同学们看他们的队伍站的多整齐啊,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能说出小强站在什么位置吗?(生答)
师:同一个位置,可能有多种说法,怎样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表示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确定位置。
二、合作探索:
(一)探索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方法。
1、师讲明含义: 我们通常是这样规定的:行,从前往后数,依次是一、二、三......。列,从观察者角度,从左到右依次是一、二、三......大家记住了吗?
2、应用中巩固、理解数对。
(1)下面我们就利用我们的座位熟悉一下列。
同学们请听好:坐在第二列的同学请举手!大家反映都很快,再来,坐在第四列的同学请举手。很好,那老师再问一个问题:知道一个同学坐在第五列,你能说出他是谁吗?为什么不知道是谁呢?(因为第五列的同学有很多,应该再确定行)(2)现在我们再来熟悉行。
坐在第三行的同学站起来,坐在第五行的同学请举手,那你现在能说出第5列第四行的同学吗?同学们领悟的真快。下面我们看屏幕:
3、抽象出数学符号:
我们现在用圆圈来表示每一个同学,大家说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呢?(清楚、简练)
(1)在这幅图上你能说出小强的位置吗?
(2)指出第四列、第三行是哪位同学呢?(3)谁能说出小芳的位置?、小结升华:明确数对的含义: 大家刚才都说得很明白,那怎样把他们的位置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呢?(生板演)怎样分清行与列呢?(生猜测)
师总结:可以写成(3,2)这种形式叫做数对,列写在前,行在后。
三、自主练习:
1、巩固练习(1)、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小亮的位置,注意要写清名字〉如:小亮(4,3)(2)、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要求:第一行写出自己的姓名,第二行写出数对。投影出示数对,大家猜猜是谁写的。
(3)上述数对,那些在同一行,那些在同一列?你是怎样看出的?
师总结;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如果第一个数字相同表示在同一列,第二个数字相同表示在同一行。、游戏演练,体验用数学。
每人拿到一张纸,找到上面写的数对的位置,然后快速的走到自己的新座位。做到快齐静,并注意安全。
四、合作探索
(二)探索如何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找位置。1、认识方格图。
同学们动作很快,说明大家已经很好的掌握了数对的知识。现在我们在看屏幕;连点成方格图,在比较和圆点图有什么不同?(标出行、列,横为行,竖为列。行与列的起点用“0”表示)那谁能到黑板上找到数对(1,2)和数对(5,4)
2、探索根据数对找位置的方法:
现在拿出你手中的方格纸,标出小强的位置,并写上小强的名字。然后再找到小亮的位置,写出名字。说说你是怎样找的?同桌检查你找的对吗?
五、自主练习
1、巩固练习:(1)、你能找出数对(4,5)的村庄吗?大家集体回答。(2)、在你的方格纸上标出营地的位置(7,6)(3)、拿出你手中的方格纸,快速得用数对表示A B C D E F 的位置。(4)、出示数对A(2,5)B(2,1)C(8,1)D(8,5)
大家猜猜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四边形呢?大家在方格纸上画出来。你猜对了吗?
2、拓展应用:
下面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到数对呢? 大家说的都很好,数对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请看:这个小知识你知道吗?(课件出示经纬线的知识)。
六:小结:有关位置的知识,生活中处处可以找到,同学们只有在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越来越聪明,从而得心应手的解决问 方向和距离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58—59页。教材简析:
学生在信息窗口的学习中已掌握了根据方向距离确定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运用距离与方向描述路线。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平面图。
2.能够运用方向、距离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和表达的能力。4.感受方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2008年我们青岛将迎来一次世界性的盛会,大家说是什么?(奥帆赛)
师:届时国内外游客将会集岛城,开好奥运会,当好东道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今天我们进行一次―小导游培训‖,为奥帆赛做好准备。
下面我们进行小导游初级培训:看路线图
【设计意图】由奥运导游小培训,激发兴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识
(一)如何看路线图 师:(出示信息窗,不带角度、距离)
请同学们看这路线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老师有选择性记录下面两个问题: A:从指挥部到5号怎样走? B:从5号到宿营地怎样走?
师:哪位同学解答A问题? 哪位同学解答B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单独回答,理清思路,然后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向对方介绍一下A、B两个问题。(学生互相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正确说出路线,已经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小导游。现在我们进入高级培训: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行走的路线,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行走的顺序有清晰认识。
(二)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运用现在的图能清晰精确说明行走路线吗? 你需要老师提供哪些帮助?
(学生根据信息窗2所学基础,回答出缺少方向、距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增加方向距离的路线图,提出要求: 请运用现在的导游图,同桌两人一组讨论完成A问题。(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教师组织订正交流,确定正确的答案。要求学生确立起由()出发向(),行()米到达()这样一个模式。要求学生运用这样一个模式独立完成B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组织交流,进一步强化描述模式。
教师小结:运用距离方向可以精确描述路线,同学们表现很好,同学们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小导游了。下面我们进行导游小测试。
【设计意图】该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同桌合作,有效突破这一难点,然后由学生单独完成B问题,使学生充分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三、拓展应用,走进生活 小测试:
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59页第一题,考察学生对行走顺序的掌握情况。教师引导看59页第二题,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C: 学校→()→()→()→少年宫
D: 从学校出发向()行()米到()从商店出发向()行()米到电厂 E :自己说出由电厂→少年宫的路线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可以全面考察学生本节知识目标完成情况。(学生完成A、D、E)
教师组织订正,要强调重点。
教师谈话:前面测试同学们很出色,下面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F:怎样由少年宫回到学校?
要求同桌两人一问一答完成F问题。教师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实际场景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三个问题,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全面完成学习目标。最后提出返回路线,对学生是一种提高。
四、概括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总结:通过本次培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小结:运用方向和距离我们可以向客人详细描述行走路线。当然当好奥运小导游还要努力掌握青岛的人文历史知识,掌握奥运的常识等。让我们加油,办好奥运会,当好东道主。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60页内容。教材简析:
第四单元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学生应用比较少,学生要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比较难,―我学会了‖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回顾,通过回顾在知识上及时查漏补缺,在能力上及时强化,在学习方法上及时总结概括。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数对确定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看简单的平面图、根据方向和位置描绘简单的线路图。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查漏补缺
1.自我整理: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独立整理所学知识,列出知识提纲,以备组内交流。2.组内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组间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
【设计意图】小学高年级对学习方法的知道非常重要,学生自己回顾的过程,小组交流来自同伴思维碰撞的过程,不仅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过程,而且也是学习方法的引导。
二、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读图
引导学生阅读平面图,分清方向和各个场所的大体位置。
2、复习数对
(1)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少年宫 图书馆 照相馆(2)总结反思: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3)同桌进行写数对,找位置的游戏。
3、复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图书馆在少年宫的 偏 方向。
(2)少年宫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
(3)总结反思: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提的问题可以有:
集贸市场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集贸市场在少年宫的 偏
方向。图书馆在照相馆的 偏
方向。……
4、复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1)王明从家到图书馆可以怎样走?(2)王明从家到游泳馆怎样走?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要注意什么问题?(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提的问题可以有:
从图书馆到少年宫怎样走? 从少年宫到游泳馆怎样走? 从照相馆到少年宫怎样走? 从王明家到集贸市场怎样走? ……
三、联系实际 灵活运用 出示在方格纸上的学校平面图
1、先想象学校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在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
2、对学校的布局进行设计。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信息窗1: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第61—64页内容。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基础上学习的,为后面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本信息窗提供了各种垃圾处理的方式所占比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入对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和通分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利用通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具准备: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旧知,探究铺垫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 和8 7 和8 9 和18 12 和24 8 和12 4 和9 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特殊情况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2.填空。
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依据什么填的,以引发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回顾。
3.比较下面分数大小.
和 和 和 和
【设计意图】充分的知识基础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复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比较,都为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通分做准备。有了扎实的旧知识基础,探究新知的成功才会成为可能。
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的
谈话:(出示信息窗1)从情境图中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谈话: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比较大小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填埋处理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2.回收处理与其他方法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3.堆放处理与填埋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对于像1、2这样的问题是关于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比较可及时让学生口答解决,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对于像3这样的问题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两个分数,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从而引出异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涉及到比较分数大小的问题。一个是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一个是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第三个是分子、分母各不相同。其中问题三是学生不能直接运用旧知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一个新问题: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使学生不知不觉涉及到本课的核心问题,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性,产生学习通分的必要性。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红点1。
谈话:怎样比较这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呢?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看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个新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方法。①汇报各种方法。
⑴化成小数来比较:3/7≈0.43 2/5=0.4 0.43>0.4所以3/7>2/5 ⑵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3/7=15/35 2/5=14/35所以3/7>2/5 ⑶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3/7=6/14 2/5=6/15 所以3/7>2/5 ②引导学生比较以上三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这三种思路,都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并且保证了结果不变,同时体会三种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灵活性。③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种方法,揭示通分的概念。
谈话: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的是什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适时揭示概念——公分母: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课题:通分)
2.教学红点2,用通分的方法比较3/4和5/6的大小。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公分母讨论: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更简单? 讨论之后使学生明确: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最简单。3.教学绿点问题,把3/10和4/15通分。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你认为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教师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这一实际问题,学生自主进入探究通分阶段,教师紧紧抓住“公分母”“最小公倍数”这些通分时的关键、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过程。最后通过“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梳理通分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建构。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看你的眼睛亮不亮(找公分母): 1/6和4/9 3/8和7/24 2/7和5/11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交流后引导学生体会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更简单。2.自主练习3(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不对的错在哪里,应怎样改。3.把下面的各组分数通分
4/5和7/8 5/16和7/12 2/9和1/3 5/21和3/14 4.比较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
3/4○5/7 7/11○15/22 3/8○5/12 4/7○2/3
5.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青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青哪部分重一些?
【设计意图】练习时注重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同时关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再次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总结归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梳理旧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谁能说一说异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吗?”
请你说一说通分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方法的检索,激活学生的思维,架好认知的桥梁。
二、基本练习提高技能 1.自主练习9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大小的。2.自主练习5(1)学生独立做,4生板演。
(2)订正时,交流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基本练习不仅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查漏补缺,深化了认识,而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对教材中安排的练习进行了重组,通过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综合练习学以致用
1.自主练习7,分一分,填一填。
(1)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思路,明确所有分数都要与进行比较。(2)学生完成后,全班汇报交流。2.自主练习6 一道题里面包含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
引导学生明确:要知道哪类节目最多,只要把哪两个分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2.自主练习8 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及时解决。3.自主练习10 这是一道三个数进行比较的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方法的交流,然后再独立完成,指生板演。4.自主练习11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方法。明确:要比较谁折得快,首先要统一标准,最后进行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5.自主练习12,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这些不同形式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题目,综合性强,而且难度逐渐加大,使学生不仅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灵活性,而且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反思:
息窗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65——67页 教材简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选取了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的空气环保素材,学生把学到的约分和通分的知识运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加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2.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奥帆赛在哪举行吗?(青岛)那我们作为青岛的小市民应该怎样做呢?(讲文明树新风,讲卫生爱环保„„..),为了迎接奥帆赛的到来青岛各个部门都在做着充分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改善空气质量,还特地计划实施了“蓝天工程”。(多媒体展示)
师谈话: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从迎接奥运会的奥帆赛这一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找出新知的生长点,这正是我们将要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数学更加贴近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
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更多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①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②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①。(1)指多名学生口头列式,板书: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分数式子,和前面我们学过的分数加法有何不同?谈话:(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4)各小组交流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方法二:我们小组通过画图,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
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数单位相同了,就可以直接加了。
(5)比较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说明理由。(通分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确:第1种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难以解决,有局限性;第2种较麻烦;第3种比较适用。)
(6)通分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先指生说,在同位相互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理解算理,知道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单位就不同,每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大家交流,发挥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和灵感,将学生的学习、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层次。3.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②。(1)学生独立试着完成
(2)汇报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总结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
(1)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呢?告诉你的同位吧!(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梳理并板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感受分母转化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感受、明晰通分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自主练习,巩固加深 1.快乐出发、巩固基础:(先让学生看图分析算理。)+=+ = -= - =
(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多说计算过程。)2.小试身手,火眼金睛: ⑴ += = =()⑵ += += =()⑶ -= -=()
⑷ -= - =()(说明原因,进一步理解算理)3.登高望远,展示能力
(1)一根电线长米,剪去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独立完成,并说计算过程,主要看是否会正确运用通分进行异分母相减)
(2)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全书的,两天共读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同第一小题)【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习中,顺着快乐出发,巩固基础——小试身手,火眼金睛——登高望远,展示能力的练习顺序,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巩固知识
同学们上节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我来当老师”的游戏,请同学们每人出一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交给同位自主解决,然后你再对你的同位作出正确的评价,好吗? 生互相交流,看做题方法是否对,书写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人人动手个个参与,通过出题、做题、评价,既复习巩固新知识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地规范学生书写、结果不化简等不良习惯。
二、转化思想,体会运用
1.谈话:同学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适时板书:
2.谈话: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将新知识化成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是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经常用到的方法。你能举例以前哪些地方用到转化的思想吗?指生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转化的思想作用,明确转化是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灵活处理。
三、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1.做自主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数形结合的题目。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估测
②把直观的图形转化成相应的分数进行计算 ③验证上面的估测,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2.做自主练习第8题 ①比赛谁算的又好又快
②做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特点,发现了什么? ③小组交流汇报 ④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⑤利用结论快速计算(可用于口算、提高口算速度 3.做自主练习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小明每天在学校时间占全天的在家学习时间占,睡觉时间占。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最后交流评价。5.在□里填上分数,在○里填上>或<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做题的规律方法,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信息窗3:噪音污染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年教材 五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三一个红点一个绿点问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材以环保问题为学习素材,呈现车辆密集的城市道路图及交通部门2006年对部分城市噪音的检测结果,为学生创设了“噪音污染”的教学情境。通过观察情景图了解统计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探索。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获得成功的体验。3.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作为社会的主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因此大家都很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生活中的情景,看你会发现哪些环保问题?
教师播放有关城市交通噪音污染的录像:马路上汽笛声声尖厉刺耳,行人时时为骤鸣的汽笛声惊吓;娱乐场所靠近居民区,喧天的乐声影响人们休息„„ 谈话:同学们,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针对所见,结合生活述说个人感受。
【设计意图】噪声污染是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环保问题,通过生活短片的导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索学习新知。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谈话:是啊,噪音极大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其中交通噪音污染在噪音占有很大的比例,引起国家的关注,2006年我国对部分城市进行了交通噪音污染监测,监测情况如下:(课件出示2006年我国部分城市交通噪音污染监测结果统计表)谈话: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得到的数学信息: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谈话:同位相互交流看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几个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同位合作,在练习本上将提出的问题写下来。教师参与,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请学生写到黑板上。①受交通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②中度污染的城市比轻微污染和无污染的城市多多少? „„
汇报交流:除了黑板上的问题你还提出了哪些不同的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①——分数连加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①“受交通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1)谈话:你想怎样解决?请学生发表个人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5+1/2+1/10=(2)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可以同位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和依据。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
A先算十分之一加二分之一,通分后计算得到十分之六,再与五分之一相加通分后得到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
B先算五分之一加二分之一,通分后计算得到十分之七,再加十分之一得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C把三个数一次通分,得到十分之二加十分之五加十分之一得到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感受思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方便又快捷,进行自我优化。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正确的计算出我们提出问题的结果,我们的计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比较方便简单。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自我优化。3.解决问题②——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
谈话:下面我们再来解决问题②“中度污染的城市比重度污染和无污染的城市多多少?”
(!)引导学生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找中间问题:重度污染的城市和无污染的城市一共占调查总数的多少。)
(2)然后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参与讨论了解学生解决方案。(3)各小组汇报解决方案并说明计算过程及意义。
引导学生着重说明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和计算的方法和依据:五分之一与十分之一的和表示什么?是否可以先算二分之一加十分之一再减五分之一?
(4)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以分母分数连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题先算小括号内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红点和绿点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红点解决的是以分母分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绿点问题是有单位“1”的加减混合的运算,学生需要找单位“1”再进行运算。这个环节添加了异分母分数的连减和带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和运算,降低难度为学生自主探索绿点问题搭建坡桥。4.解决绿点问题。
谈话:影响城市环境的噪音主要由生活噪音和交通噪音,其中生活噪音占1/2,交通噪音1/3,影响城市环境的其他噪音占几分之几?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如果有困难,可以同伴互助。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2)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通分的?引导学生理解将“1”变成6/6的道理。
谈话:看了我们看到的和计算出的这些有关污染的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作为地球小主人我们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受噪音污染的城市比较多,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正在下降,降低噪音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人人有责。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题方法已经明确。在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计算之后教师和学生有关环保的谈话,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升华认识。
三、总结计算顺序。
谈话: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忆计算过程,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完整严谨的表述结论。
四、自主练习,复习巩固。
1.自主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其他未解决的问题。
2.做自主练习的2、3题
教学反思: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教材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复习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环保问题为学习素材,创设了凸现数学的现实性和社会性的三个情境:“垃圾处理”、“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引入对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学习探索。
“我学会了吗?”进一步承接环保主题设置生活用水的各个调查数据,让学生在此情景中自主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应用。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2.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帮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
3.继续通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知识。
谈话:同学们,最近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在关注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与分数有关的知识,想一想本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a.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知识点:通分,公分母,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b.引导学生复习:
(1)什么是通分,通分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举例说明,不明确的其他学生作补充。明确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做加减法都需要用到通分。
教师小结:通分很有用,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又可以帮我们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分别板书: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只有通分这一种方法吗?学生举例说明还有那些方法可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如:1/2和1/3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借助中间分数为参照进行比较等等。
(3)哪位同学可以说一道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算式?请学生说,教师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算式或是混合运算的算式。
教师挑一道典型性题目请学生说明:这道题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补充,小组间相互学习,加上教师的指导,全面地回顾本单元所学的重点知识点。
二、创设情景,整理知识。
谈话:我们知道生活垃圾堆积、空气质量下降、噪音污染严重等问题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学们提出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有关生活用水的数字材料: 1.出示课本上的情景图,提出问题。a.做饭,洗衣服,洗澡哪一项用水量大? b.做饭和洗衣服的用水量共占生活用水量的几分之几? c.做饭,洗衣服和洗澡的用水量共占生活用水总量的几分之几? „„
学生没提到的主要问题教师提示补充。(问题要包含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2.选择喜欢的问题探究解决。
a. 小组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并列式解答。
b.汇报。投影展示,一人主讲,全班订正。教师选主要的知识点板书。3.看板书,师生小结。
重点引导学生回顾这部分知识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谈话:生活用水在水资源耗用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出现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主要是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在情境图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了比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继续关注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整理,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解决。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价值。
三、巩固练习。
1、比较大小。
3/5()5/7 7/11()7/12 3/4()9/16 4/15()7/30
2、填空。
3/5+5/6=()/30+()/()=()/()11/12-13/18 =()/36-()/36 =()/()3.小小审判员。(判断正误)
(1)1/4+2/3=1+2/4+5=3/9=1/3()(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3)1-1/8+7/8=1-1=0()(4)11/12-(1/12+1/6)=11/12-1/12+1/6=1()4.计算。1/3+4/21+2/3 16/9-1/8-7/8 8/9-(2/9+4/11)26/25-4/13-5/13-4/13 5.拓展延伸。
(1)在1/5和1/6之间的分数有多少个?你能写出几个?(2)(3/11-6/7+3/4)+(8/11+6/7-1/2)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一些典型题目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促进知识在脑中的进一步建构和学生应用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
2、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已知数据作出合理的预测。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学习,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
2、通过研究奥运会上中国队成绩变化,渗透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教学重点:
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并分析统计图。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将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传统教学的内容以网络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目的就是依托网络的资源优势,提供大量的统计分析素材,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发挥电脑软件以及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为此我设计了专题学习网站。主要包括以下版块:
1、单式条形统计图
2、复式条形统计图
3、小小统计师:小课题研究。
4、畅所欲言:网络留言版。
5、深入研究:课外延伸。此外还链接了相关统计网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天气渐渐的热了起来,五年级的同学要订做新的夏季校服,出示大队长小明制作的各班总人数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学生观察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这一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置悬念,认识复式条形图的重要性 小明带着这张统计图向张老师汇报工作。
张老师说小明搜集的数据还不够完整,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容易想到,夏季校服是分男女的,只统计班级总人数是不够的。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出示第二次收集的数据。追问:如果继续用一个直条表示一个班级的人数还行不行?显然仅仅用一种直条,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是不行的。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这里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整节课充满一种问题意识。)
三、借助网络学件,自主学习复式条形图
出示小明制作的复式条形图。观察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那么究竟怎样制作这张图呢?这里借助一个网络学件flash动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作图的顺序和方法。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学习体会。重点强调图例的作用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学生通过网络学件学习作图方法,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自主控制学习的速度,还可以重复播放。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大屏幕上演示,所有学生以同样的进度学习的局限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分析统计图、总结复式条形图的优势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目的是为了直观的获取信息、分析数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小组讨论,汇报。(各班男女生人数不同等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能看出各班男女生人数的多少,还便于分析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