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南极小客人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数位的顺序和数的大小比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选取的素材真实、新奇、有趣。1986年,北京六年级学生杨海兰和上海初中一年级学生吴弘代表全国少先队员登上南极长城站进行了实地考察。本单元素材以这一真实的事件为背景,创设了一系列在南极考察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那神奇的南极世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建立数的概念。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了数一数、摆一摆、估一估等认数、数数活动,使学生在经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数的概念。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技能是发展数感的重要方面。本单元在教学数数的过程中,始终将估与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来到南极的情境,引出了“有多少只企鹅?”和“有多少只海豹?”等问题,从而激起学生数数的欲望。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个十是一百及100以内数的数位顺序,掌握数的组成。在自主练习中,利用“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第二个信息窗在故事情节上是第一个信息窗的延续,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由“数数——记数”是认数的发展。教材借助两个小朋友观察记录贼鸥的情境,引起学生对读数、写数及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并借助自主练习中的100以内数序表了解百以内数的顺序,借助小棒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借助三个小朋友拍球图学习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加强观察、注重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对一年级学生来讲,百以内的数对他们来说就算是大数,在其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机会比较少。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两幅现实、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数一数情境中的南极动物,并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进行操作,然后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具代替情境中的动物,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计数单位“百”的意义,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自主学习100以内的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教材为让学生建立数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信息窗1中的企鹅、贼鸥、海豹图,5页第6题、9页第6题等。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或用比一个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概念。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教学中要实施先估后数的策略,除了用足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外,还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件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4、关于评价。对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有没有掌握100以内的数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知识,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会不会比较数的大小,能不能进行简单的口算。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态度、情感体验等方面是否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
来到南极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信息窗一例1及自主练习1、2、5、6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摆一摆、估一估等活动,使学生在经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数的概念。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
3、在简单的估计和交流中,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准备:
课前丰富南极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知道南极吗?你对南极有哪些了解?(教师简要介绍南极的概况及情境图的背景)
2、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你小组的小伙伴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4、谁愿意把你提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充分提问)学生根据情境图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企鹅有多少只?
贼鸥有多少只?
海豹有多少只?
海豹和贼鸥一共有多少只?……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一数企鹅的只数,认识整十数及100。
师:一共有多少只企鹅呢?请小朋友先估一估吧!(学生估计)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生答)师: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有多少只企鹅呢?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啦。
(学生先独立去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数法,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参与指导。)师:小朋友可以用小棒代替企鹅数一数。(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样数的?数给大家听听。(数的方法: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 根地数,10根10根地数……)师:数这么多企鹅,你认为那种方法可以数的又快又对? 生:10 根10根的数最不容易出错。
2、借助数小棒教学100的组成。
师:请小朋友用10根10根数的方法数出有多少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每数10根就捆起来)师:有多少根小棒?数给大家听听。(学生边指边数10、20、30……100,教师随机贴小棒图)小结:一捆10根,10捆就是100根,也就是10个十是100。(教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1大捆,告诉学生这就是100根小棒)
3、用计数器表示100。
(1)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0,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60、90吗?(学生拨珠)
(2)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100呢?(多数学生用十位上的10个珠子表示100,个别学生用百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00)(3)教师边讲解边拨珠,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4)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练习时先让学生圈出10个,再自己独立地去估、数,然后交流自己估和数的方法和结果。
2、自主练习第2题数数游戏,即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还可以5个5个的数……练习时,可先由教师与一位学生作示范,再让学生两人或多人一组做练习。
3、自主练习第5题估一估,说一说。同位合作进行练习。
4、自主练习第6题猜数游戏。练习时,教师可创设猜数游戏的氛围,与一名学生作示范,等学生明白活动规则后,再让同桌两人进行互相猜数游戏,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初步掌握猜的策略,感受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
四、课堂小结
1、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回家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给爸爸、妈妈听吗?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来到南极
例2及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信息窗一例2及自主练习3、4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及数位的顺序,理解数位的意义。
2、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3、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回顾
1、师:上一节课,我们参观了企鹅的家乡——南极,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老师先考考你们。
2、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3、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解决提出的问题。(请翻开书第2页)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一数有多少只海豹。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数出海豹有多少只。(组间交流)(2)师:你能用小棒来表示出海豹的只数吗?(学生独立数、摆)(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小棒就能一眼看出是24根?(4)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归纳出“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2、在计数器上表示24。(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几个一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3、同桌合作,进行几十几的拨数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排排队:教师出示“个位”、“十位”、“百位”的卡片,请学生按顺序排队。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 数一数,填一填。弄懂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填?完成后进行扩充练习。
2、自主练习第4题
(1)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图中给了你哪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有趣味的故事吗?(2)师:小动物门着急了,同学们快快帮它们把气球拉回来吧。(3)集体订正
(4)对于多余的信息,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
3、补充练习,写一写,画一画。
4、补充练习40、41、()、()、45、46、()、()、()25、30、()、40、()、()、55、60 10、20、()、()、()、()、()、()、()、10054、53、52、()、()、()、()、47
四、走进生活
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100以内的数吗?
五、课堂小结
评选出会思考、会合作、会倾听的好孩子,并到“丰收园”选一个大苹果。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信息窗二
观察贼鸥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信息窗2”,“你说我讲”第一个红点的问题。教学目标:
1、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海豹?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4、提出问题
5、过望远镜我们观察到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三十二只贼鸥、冰上还有三十二只企鹅、二十二只海豹。
6、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二、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小结: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一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二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信息窗二
观察贼鸥
(二)教学内容:
信息窗二,“你说我讲”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教学目标:
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4、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培养数感。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在南极考察时看到了天上有47贼鸥,冰上有32只贼鸥,看到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自由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如果出现“一共有多少只贼鸥?”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数出贼鸥的总数,如果有学生会计算的话,可以计算出来,但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提问出“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二、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有什么办法?”让学生知道问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其实就是比较47与32的大小,“怎么比较47与32的大小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生1: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生2:数的组成来比 … …
对不同的方法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学生在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的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想法。
2、“自主练习”第4题。
(1)
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注意让学生把图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2)
在理解图意后列式计算。
(3)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4)
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做第5题。
3、“自主练习”第6题。(1)、先让学生明白题意。
(2)、学生独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选择的结果和想法。(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南极小客人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我学会了吗”以及“丰收园”的内容。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数数、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整理已学过知识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这几天我们交了好多数字朋友,可是有一些数字朋友不听话,都在我们的课本上解散了非常乱,让我们来看看都是几好吗?
2、提出问题
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地引导,对问题进行筛选。
二、解决问题
1、让我们读一读,都是哪些数字朋友? 学生同位之间读一读。
2、看样子还真不少呢?到底有多少你知道吗?学生自己数一数,小组汇报统一答案。
3、其实这些数字只要我们按照一点的顺序串起来,就会有一个惊喜,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学生连完之后,说一说是什么? 这里面一定有你喜欢的数,不妨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看一看在你喜欢的数中,哪个最大?说一说,为什么说它最大?你是怎么想的?
还可以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的数,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比一比,谁选的数最大?谁选的最小?说一说是怎么比出来的?
4、回顾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你还学到了什么?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归类整理。引导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说一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又有什么收获?”“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哪些方面还学要继续努力”、“与小伙伴合作怎样?”应到学生客观做出评价,并把相应的苹果涂红。
四、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下雨了 ——学看钟表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识时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时刻。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教材着力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情境——“下雨了”为背景,以老师打电话询问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为素材,将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巧妙地串在一起,又从整体上比较这四个时刻的不同。
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放学后下雨了,学生何时到家牵动着老师的心,打个电话问一下,了却教师的牵挂,关爱学生已变成我们教师的自觉行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尚,这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下雨了
学看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信息窗,自主练习1、2、3、5题。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4、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出示老师与小力通电话的情景。放大出示小力家的钟面,提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钟表,观察小钟表,你会有哪些发现?把你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钟表放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教师:(屏幕上出现钟面。配合教师讲解闪烁)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钟面上还有两根指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分针闪烁,并出示“分针”二字),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同上)。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学生用手势表示)师:自己动手让你的小钟表转起来。(学生操作)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小力是5时到家的,下面还有几个钟面,你能读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吗?(屏幕上逐次出示10时、8时、3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教师任意说一个整时的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订正。指一名学生说整时的时刻,其他学生拨表,同位互相检查。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师:谁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继续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分别出示老师与小云、小青、小林通电话的情景。分别放大出示小云、小青、小林家的钟面,提问:“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引导得出“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读法。教师任意说一个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集体订正。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完成教材12页的空,集体订正。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观察自主练习第5题的图,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8时。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你表现的怎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15页我学会了吗?自主练习4、6题。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3、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课件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四、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
农夫与牧童 ——单元分析
一、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有关方位的知识,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这六个方位的基础上来学习本单元的。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但由于方位的知识比较抽象,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短时间内较难掌握。平面图形的学习是建立在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图形的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本单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方位与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初步认识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难点是在日常生活中,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并能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的方位。
二、教材编写特点
1.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从传统的古诗中挖掘素材是青岛版教材的立意之一,本单元呈现的是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场景,虽然教材中没有出现《锄禾》的具体内容,但透过画面学生立刻会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朗朗上口的诗文佳句。
2.教材的设计及呈现童趣性极强。连环画的形式,漫画的风格及剪贴画的效果立刻抓住了孩子的心,农夫、牧童与耕牛带领我们的孩子走进田园世界。
3.实地观察,强化操作是本单元的突出特点。太阳的东升西落是一种固定的自然现象,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优势,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组织好学生的实地观察与动手操作,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是学好本单元的基本保障和前提。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能借助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2、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4、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5、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农夫的一天
方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信息窗,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能借助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3、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同学们,前面你认识过哪些方位?(学生回答)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位来做拍手游戏好吗? 师生一起做拍手游戏。
教师:我们再加上东、西、南、北你还会做吗?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学生做拍手游戏。
评价:你认为你的同位做得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怎样记住东、西、南、北?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记东、西、南、北。(让学生多说)。(适时解决自主练习1、2、5题。)
再让学生做拍手游戏。
教师:谁知道咱们教室的东、西、南、北分别是哪边呢?
教师:怎样判断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南、哪边是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开动脑筋,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看哪个小组能想出好办法? 反馈、交流。
教师:哪个小组想 好办法?你能到前面来指一指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吗? 一组指方位,老师引导蓁小组与这个小组提问暗锁变什么这样判断。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太棒了,你们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方法来判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教师:你知道教室的四个方位了吗?找一个小组的同学分别站到教室的四个方位。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教室的四个方位了。那我们来举行一个找位置的比赛。听好要求: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按照头饰上的方位,是东的就坐在桌子的东西,是西的就坐在桌子的西面,是南的怎么坐?是北的怎么坐?比一比,哪个小组坐的又对又快。
出示教材信息窗的情境图。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请你看图讲一个故事,并用上今天我们学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学生讲故事,学生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三、布置作业。
教师:方位在我们生活中用的可多了,老师还想知道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位?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牧童与牛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19、20页的自主练习1、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几何学们,老师带来了一贴画漂亮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学生:想看。出示特意骑牛图。
教师:好看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答。
教师:我们先来看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你能将图中相同的图形找出来吗?分分看。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将图中的图形标记下进行分类。然后小组长组织好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组间交流,及时抽象出几何名称,如:树干的开头是长方形、太阳的开头是圆形…… 举例:看看身边的物体,什么开头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圆? 教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将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参与评价,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
三、巩固拓展
自主练习1:先认识图形,然后再连一连。
自主练习2:出示物体,让学生认识它们的开头,接着让学生举例,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开头是这样的?
自主练习3:先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图形,排列上有什么规律?接着该摆什么图形,并问第15个图形是什么?第26个呢?
四、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课本第20页的《我学会了吗》中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认识。
2、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同学,在学习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中,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教师再指名说。
二、巩固拓展
1、出示第20页《我学会了》中的图。
问:你们喜欢这幅图吗?图中有什么?分别是什么开头的?如果将这幅图变得更美丽,你能按照题中的要求涂上色吗? 涂完,展示一下,使学生感受到只有涂得认识,画儿才能更漂亮。然后让学生数一数完成教材上的表。
教师:同学们,你填完这个表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边让学生提问题,边让学生解决,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2、走出课堂,辨认方向。
先在校园内带领学生到学生喜欢的地方,让学生的看看他们的东西南北分别有什么? 走出校门口,看看自己学校的东西南北分别有什么?
3、教师小结。
三、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
绿 色 行 动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的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务必使学生扎实掌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其中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是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
1、素材的选取渗透着浓重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生态工程,环境保护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教材内容以“绿色行动”为主线索,展示了“校园护绿”“保护环境”“绿色回收”“绿色家园”等一系列环保活动,这些活动是很多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素材能够吸引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进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强调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教材在由具体问题提取出算式之后,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展示了学生探索的不同算法,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寓计算于解决问题当中。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100以内的口算,但教材的编写改变了过去教学中单纯教计算的现象,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注意了这个双重目标的达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意义,学习口算方法,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一个红点26+3 解决的问题是给小树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教材25页 “爱护家园图画展”中的问题都要用计算的方法解决。
本单元设有四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小朋友在校园护绿中给小树挂牌、浇花的情景,通过解决“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一共有多少棵花”,“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方法,并借助自主练习中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图中“小草在睡觉,行人莫打扰”的标牌,教育我们的学生要爱护花草树木,将人文思想落实在细微之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个信息窗是小朋友们在郊外捡拾废旧电池、塑料袋的情景,保护环境在这里已不是一句空话。通过解决“你俩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等问题,引起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的讨论。第三个信息窗是第二个信息窗的继续和发展,所反映的内容是绿色回收车正在回收同学们捡拾的旧电池、塑料袋、易拉罐的情景。通过解决“二班收的旧电池比一班收的多几节?”等问题,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第四个信息窗所反映的是欢乐的家园,是小朋友在绿色家园中活动的情景。这里不再设置具体例题,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图中的一些问题,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其计算的内容涵盖了本单元所学的各种计算情况。
三、教学建议
1、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虽然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但教学的侧重点应有两个,一是从四则运算意义的角度出发,解决情景图中的问题;二是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要注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意义,学习口算方法,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直观操作,充分利用学具帮助学习。
教材中每个学习小组的课桌上都摆有小棒等学具,教学是要充分发挥小棒的直观作用,特别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好算理和算法,应该让学生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以模型展示算理,以算理推动算法的形成和巩固,对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是直观重要的。
3、实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本单元教材为算法多样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积极性,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讨论、交流等活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展示了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应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4、切实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重要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单元的加、减法口算都是基本口算,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其他内容的学习。教材安排了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如“找妈妈”、“大减价”、“踩气球”、“编一个数学故事”等,注重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除用好这些已有的课程资源之外,也可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一些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5、关注三个维度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对今后的学习也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是否能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二是考察他们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合作意识、参与程度,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个孩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是看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否得以确立,这方面“丰收园”里“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家园”的自评已给我们作了范例和提示。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0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窗一
校园护绿
教学内容:
教科书22页信息窗一得例1,例2,练习1、2、3、4、5。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在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4、渗透“绿色环保,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我们的城市是一个优美的城市,你们想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丽吗?我们应该怎样做?小朋友的这些做法很好。那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呢?(出示:主题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提出数学问题
(生观察图,发现问题和小组的同伴交流)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
三、解决问题
(一)小朋友们你说我讲:一共有多少个牌子?
1、小朋友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2、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牌子?”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26+3=。教师引导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使其明白加法的意义)3、26+3=你会计算吗?
(1)请你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向你小组的伙伴介绍一下?(2)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大家展示一下?(3)小朋友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相处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4)小朋友们请看,这几道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吗? 35+4=
45+3=
63+2=
74+4=
22+4=
(二)解决老师提的问题
1、师:老师这里还有个问题,你能帮老师解决一下吗?已经浇了23棵,还有20棵没浇,一共多少花? 师:谁会列式?你知道怎样计算吗?快借助学具摆摆算算吧!(生操作)师:你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同位听听吗?(生交流)师: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生答、师板书)
2、练习:
(1、)小朋友们一定很喜欢自己的计算方法吧!那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几道题吧!(生计算自主练习1)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第一题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第二题呢?(2)自主练习2 学生说图的意思,自己独立列式,并请学生说说理由。
(3)请学生介绍图的意思,并列式解答,剩余的两道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4)把其中的加法题筛选出来,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校园护绿
100以内数的减法(不退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3,自主练习5、6和聪明小屋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在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减整十数(不退位)。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4、渗透“绿色环保,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看图提的都是加法问题,谁能提出减法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二、提出问题
同位交流,看提的是不是减法问题? 集体交流:
师:谁想把自己的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
(1)
浇花的有10人,给小树挂牌的有15人,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2)……
(如果学生提减法的问题有困难,教师可以加以引导)
三、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15-10=。教师引导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使其明白减法的意义)2、15-10=你会计算吗?
3、请你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向你小组的伙伴介绍一下?
4、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大家展示一下?
小朋友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相处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小朋友们请看,这几道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吗?
5、补充练习:自主练习1中的减法问题 58-20= 70-30=
46-5= “58-20=”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谁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5题
(1)学生说图的意思(要使海龟妈妈身上的算式的得数与小海龟的数字一样。)(2)学生自己完成
(3)集体交流,对于49-6,请学生谈自己的想法。第6题
(1)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学校为了美化校园,决定进行一次爱护家园图画展,你看那么多的同学的作品已经展出了。(2)学生自己看图,理解图的意思,并且要了解图中所有的数学信息。
(3)一年级展出了4幅画,二年级展出了24幅画。二(1)班来了45人,二(2)班来了30人(4)针对以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决,后请学生到讲台上说说自己提的是什么问题,怎么列式的?学生判断是否正确。聪明小屋:
(1)
学生自己看图,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2)
学生谈规律,然后学生自己按照规律填数。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信息窗二
保护环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教学目标:
1、结合情景图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环保教育。
1、认真观察情境图,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环保教育:你看我们学校周围的环境怎样?如果你见到有人在路上乱扔垃圾你会怎样做?对,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再来观察情境图,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问题?
2、学生提问:
你俩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
……
3、我们先来解决“你俩一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这个问题好吗?
4、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打算如何解决? 怎样列式?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7 看一看想一想25+7=与前几天学的25+3=有什么不同?(个位满10了)像这样的题目该怎样计算哪?(1)独立思考。
(2)如有困难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3)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向组内的伙伴介绍一下。
(4)组间交流,师板书不同的方法,并解释自己喜欢此法的理由。(学生进行自我优化)
5、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及结果。
6、总结归纳: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列举生活中的或身边实例进行解决。
2、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计算结果。指生说,全班做。同桌互考。
四、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8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2、在练习中,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不但增强了环保意识,而且掌握了两位数加(不进位、进位)减(不退位)一位数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去登山,学生分男女两组进行比赛,只要求准确对速度不作过高要求。对正确律高的组进行表扬。
2、自主练习2题。这是一个活动式的练习,练习时,可组织同位合作进行。在计算过程中,读但要让学生熟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而且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3、自主练习第3题,绿色回收箱,把的数大于45的涂红色,这时废弃物箱,的数小于45的是回收物箱涂成绿色。先介绍垃圾分类的知识,渗透垃圾分类的思想,再让学生计算得数并涂色。
4、自主练习第4题,是包含多个信息的情境图,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两位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练习时先引导观察画面,找出信息,再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三、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信息窗三
绿色行动
教学内容:
信息窗三:绿色回收车——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为了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使大家能在整洁的环境中舒适的学习、生活,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环境的活动,现在,该让我们把收集到的垃圾分类放好,送到回收站里去了。看,绿色回收车已经开过来了。
二、整理数据,提出问题。
1、让学生独立看图,说一说图意:(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还有什么人?她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表,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统计的表格,通过看这个表格,你知道了什么?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表格,同位互相交流自己通过表格知道了什么,然后全班交流。
3、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各班收集电池和易拉罐的数量,你能根据它来提出一个问题吗?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组长做好记录,全班交流的时候,组长汇报,其它成员补充。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解决问题
选择一个问题全班一起解决。以“二班收的比一班多几节?”为例:
师:要想知道二班收的比一班多几节,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列出算式:24-8 师:怎样计算24-8等于几呢?请你在学具的帮助下,来算一算吧。学生操作学具,寻找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4-8不够减时,怎么办?”,鼓励学生不同的想法。1、选择一个类似的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其余的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2——4个问题来独立解答,小组内部交流,巩固算法。(将谁比谁多几的问题放在问题口袋,下节课解决。)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王完成,先同位交流每道题是怎样算的,全班交流时选择几道来说一说算理。
2、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题,说一说题意,弄清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编故事,然后根据故事提出问题,重点解决100以内数的退位减的问题。
五、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练习
教学内容:信息窗三例2,及自主练习4、5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问题口袋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把一些问题放在了问题口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口袋里的问题。出示上节课中的统计表,并将问题口袋里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解决问题
1、以“二班收的比三班少多少个?”为例巩固100以内的退位减。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列出算式:30-24 联系上节课的内容,总结:要求什么比什么多多少或少多少这样的问题,用减法来解答。学生操作学具解答。
独立完成后先同位交流,说一说自已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将学生不同的算法写在黑板上。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解决剩余的问题。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判断对错。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再根据数学故事提出数学问题,独立解决。
2、自主练习第5题。
看图说明图意,补充一个条件:爸爸掂了()个球。
教师将已有信息做成统计表,画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表内的内容提出问题,每人选择二至三个问题独立解决,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扩展:聪明小屋
先让学生独立看题,了解题意,然后独立思考:这两个题的规律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根据规律填空。
四、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绿色家园
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熟练正确的口算。
2、通过多种信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在探索交流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4、引导学生搜集信息、选择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画面表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熟练准确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前几天我们一起绿化了校园、捡塑料袋、回收垃圾,干的真是不亦乐乎,人人都是了不起的环保小卫士,老师非常的高兴,经过大家的努力,相信曾经被污染、破坏的环境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蓝蓝的天、飘着几朵白云、清绿的小溪唱着欢快的童谣、唧唧喳喳的小鸟时而落在花草丛中,时而跳舞,这么美的世界,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信息窗四(绿色家园)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了什么?看谁观察的有顺序发现的问题多? 发现问题跟小组的同学或者同位好伙伴说一说。全班汇报交流、补充。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分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加法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河里和岸上一共有多少只鹅? 一共有多少只乌龟?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减法问题:小鸟比鹅多多少只? 乌龟比小鸟少多少只?
原来有36只鹅,游到河里30只,岸上有几只鹅? ……
三、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这些(加法)问题。
1、以学生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为例,如:“一共有多少只乌龟?”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只乌龟?”你是怎么想的?看谁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加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
同位交流、全班汇报 2、32+7等于多少呢?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你能把自己喜欢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3、选择喜欢的问题自己解决。
你还喜欢哪个(加法)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四、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你看,这里还有一组(减法)问题,你能帮老师解决一下吗?好,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解决。那么小组的同学先商量一下,你们小组想怎样分工?
2、组内交流
完成任务的小组,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好吗? 教师巡视,参与指导。3、组间交流
再跟临近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想法更好?
4、哪位同学愿意把你们组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在交流比多少的减法问题时,要让学生尽可能各抒己见,进一步理解解题思路。
五、巩固发展、拓展应用
1、综合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一说?学生举例,其他同学列式计算。注意强调学生描述过程要完整。
生:我妈妈给我买了38本数学练习本,用了10本,你知道我还剩几本吗?
生:我们到超市买了一箱伊利纯牛奶花了47元,又买了20元的喜之郎果冻,我想问问大家我一共花了多少钱? ……
3、摘苹果:口算练习
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几道题吧!谁算对了,就送你一个大苹果,你想摘哪一个?谁想试一试?
六、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综合练习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自主练习。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谁想谈一谈,你在我们举行的“绿色行动”中有什么感受?(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综合练习
1、选一选(综合练习第2题)教师出示不同的三组计算题。
师:你喜欢做哪一组题?选择你喜欢的一组写在练习本上。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会发现什么?
2、找一找(综合练习第3题)
(1)
让学生观察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计算错误的算式,所在的叶子就是有病的叶子。(2)
学生独立去找有病的叶子。(3)
组织学生交流。
说说自己找的哪片叶子,病在哪里?生病的原因?可以怎么治?
3、编一编(综合练习第4题)
(1)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图中标明的数是小动物的重量。
(2)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谁能利用图中的意思说一个小故事?(3)
学生独立进行编数学故事。
注意在编数学故事过程中,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数学问题,看谁编写的不但生动形象,而且能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4)
同位尝试交流。
谁愿意把你编的数学故事轻轻地讲给同位听一听?考考你的好伙伴能不能解决你提出的数学问题?(5)
全班汇报交流。
谁还愿意把你编的数学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谁会解答他提
出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谁最重?谁最轻?小熊比小鹿重多少?怎样才能让跷跷板平衡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要说出思路。
提一提(综合练习第5题)
(1)
指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情境图。
可以按照方位的顺序,也可以根据图中的“三句话”来理解图意
(2)
根据画面上的三组信息(栽树、天鹅、花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分类,选择有用的信息。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加法问题:今年和去年一共栽了多少棵树?湖里和天上一共有多少只天鹅?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 比多少的减法问题:今年比去年多多少棵树?天上的天鹅比湖里的少多少只? ……
(3)
选择喜欢的问题、自主解决。
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探一探(综合练习第6题)
(1)
这一道题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不作统一要求。这道题上面的两个数分别是下面两个数的和与差,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当学生不容易发现时,可作如下提示:
请同学们算一算每片绿叶上的两个数的和与差是多少?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为什么这样填?
(2)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先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要参与指导、评价。(3)
学生发现规律后再填出后面的数。
三、畅谈体会、走进生活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其实,我们身边就是一个数学王国,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很多,只要你留心观察,会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我学会了吗
小熊做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复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提高口算能力。
2、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线绳、尺子等等 教学过程:
一、模拟情境、身临其境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到小白兔家做客,高兴吗?请大家跟随小熊一起出发。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1)师:哦,到小白兔家有四条路可以走,小熊可犯愁了,不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比较合适?它一边看,一边想,嘴里好象还不停的计算着什么?突然,它眼前一亮,高兴的欢呼起来“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2)大家猜一猜,小熊可能会走哪条路?哪条路用的时间最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为什么? 生:我是用眼睛看出来的,哪条路近就走哪条路,用的时间也就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
师:有时候用眼睛看,不一定是准确的。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眼看出走哪条路最近?(2)
自己先想一想,看谁想出的方法最好?(3)
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4)
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1:可以用线绳分别量四次,然后伸直,再比较长短,就会一眼看出来了。生2:也可以用尺子量一量。师: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3:可以算一算每条路有多长,再比较。(5)
筛选方法、自我优化
针对这几种方法,谁想评一评?大家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的见解? 生:用绳或者尺子太麻烦,因为路的长度太长了,要量很多很多次……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解决?为什么?
(6)
选择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
(7)
组织学生交流。谁愿意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8)
你还能解决哪些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探索的能力。
三、巧编故事、拓展延伸
师:看着这幅图,你会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精彩的数学故事?
四、评一评
针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讲的数学故事,谁愿意评一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自己感觉怎么样?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实践活动
奇妙的回形针 教学内容: 教材21页:奇妙的回形针 教学目标:
1、在用回形针进行拼摆的活动中,增强对平面图形的感知,加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在拼摆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一估、数一数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在拼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体验平面图形的奥妙,感受数学美,并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教学准备:
1、课前拼摆出有趣的图案
2、学生准备回形针、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全班交流展示拼摆的作品。
1、学生独立思考,准备解说。(引导学生可用故事的形式解说,要突出用了哪些图形,估一估用了多少个回形针等)
2、组间展示作品,教师指导。
3、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上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 可以进行提问: 你认为他摆得怎样? 哪个地方需要改进?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作者?(学生可能会提出估一估、数一数、统计等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灵活解决问题)
二、欣赏教科书第21页的画面,激发拼摆图案的愿望。
三、拼一拼、摆一摆。
师:同学们,快快动手、动脑,拼一幅美丽的图画送给你的爸爸、妈妈吧!可以自己摆,也可以与同学合作。
四、举办展览,评选出优秀作品。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很喜欢拼摆作品,可以回家找一找,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拼摆,请同学随时把拼摆的作品带来班里与大家分享,你们愿意吗?
五、小小存钱罐
__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在整理人民币的过程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2、通过到商店观察或实际购物,在体验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3、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会与他人合作。
4、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通过参与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元、角、分的加减计算。
三、教材编写特点
1、素材的选取亲切而富有童趣,现实性强。
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存钱罐是每一个孩子儿时的秘密,里面到底存了多少钱,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心。本单元的学习就以他们所熟悉的 “小小存钱罐”为话题进行切入,学生看到这一素材,立刻会感到亲切,从而引起学习的兴趣。
2、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认识人民币是为了使用人民币,反过来在使用人
民币的过程中也可以促进对人民币的认识。本单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购买文体用品”,使学生在经历兑换人民币、模拟购物等实践活动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中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
3、与统计的学习紧密结合。
教材所呈现的是一个小同学正在整理自己存钱罐
里的钱的情景。整理在这里既有必要性又有现实性,而整理的结果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既清晰明了又有利于清点存钱的总数,教材将新知识的学习与统计的学习与巩固紧密结合了一起。
四、教学建议
1、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人民币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了一些人民币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见过、使用过人民币,并且已学过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创设熟悉的、生动的、有趣的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中,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来探索有关的知识。
2、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人民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材中除两幅情境图是具有现实性、实践性强的场景外,还安排了兑换人民币、模拟购物、课外实践及调查商品价格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借助这些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人民币、经历购物的过程、积累购物的经验,为实际购物做好准备。
3、向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教育。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爱护人民币、保持人民币的整洁、维护人民币的尊严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教育学生要悉心保护,不要乱折乱揉,不要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不要将人民币用作装饰等,同时要结合小小存钱罐教育学生要注意积攒自己的零用钱,并用这此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如购书、购文体用品、献爱心等活动。
关于本单元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正确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是否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否会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还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是否具有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情感。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窗一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认识元、角、分。教学目标:
结合现实情境,在整理人民币的过程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部分人民币样品,问: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这是1元的钱,……、师:对,这些是钱,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关于人民币你都认识哪些,知道哪些? 生:……、、师:今天你们带来了自己的存钱罐,看到自己的存钱罐你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存钱罐里存了多少钱。
师:画面上的小同学和你们一样,也想知道他的存钱罐里存了多少钱,(课件出示情境图,解读情境图。)师:怎样才能知道存钱罐里存了多少钱呢?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1、认识并整理人民币。
生:数一数存钱罐里的钱就知道了。师:这么多这么乱的钱怎样数呢?
生:我们可以分类数,元和元数,角和角数,分和分数。师:这是个好办法,下面就开始整理吧!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将你们的整理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重点说说对于元、角、分你是怎样辨认出来的。生:我们是将1元的放在一起,1角的放在一起,……、如:这是1元的,正面有……,反面有……、、教师根据学生对人民币认识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识别不同面值人民币。
2、回答存钱罐里存了多少钱
师:现在你能知道存钱罐存了多少钱?你们有什 么好的方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全班展示各组的方法。
教师小结:出示教材中的统计表,体会统计表的优越性,解决图中的小朋友存了多少钱。
3、开展人民币的兑换活动,掌握元、角、分间的进率关系。师:(出示1元)将1元钱换成1角的,能换几角? 学生操作并回答1元=10角 师:(出示1角)1角钱能换几分? 通过交流得出1角=10分………、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以活动化的形式进行人民币的兑换练习。教师也可以补充类似练习。
2、自主练习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关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3、自主练习第3题。可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也可以补充类似的练习。
四、课后记:
第二课时
人民币的认识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4--6题。人民币的认识练习课。教学目标:
巩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进一步掌握元、角、分间的进率。使学生在经历兑换人民币的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教具准备:贴有价格标签的物品。学具准备:学生搜集带邮资的信封。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比一比谁的“眼亮手快”。
1、教师说出人民币的面值,学生举起相应的人民币票样。
2、同位练习。
二、综合练习
1、第4题:你知道这些信的邮资吗?(1)、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信封。
(2)、独立计算每封信的邮资(包括第4题)。(3)、组内交流计算结果。
(4)、仔细观察这些信封,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2、第5题:购物(以活动化的形式进行)(1)、出示购物要求。
师:同学们,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次模拟购物活动,好吗?请听好老师的要求:第一,要认真观察老师出示的物品的标签,看好它们的价钱;第二,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有用的物品;第三,想一想,该怎样付钱?你有几种付钱方法?
(2)、学生购物活动。(3)、组内交流购物情况。
(4)、组间交流购物情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付钱的方法。
3、第6题:哪两种物品的价钱相同?
(1)、师:请你独立观察图中物品的价格,你能发现什么?(两种物品的价格相同;有整数的、有小数的等等。)(2)、把价格相同的两种物品用线连起来,并写一写。(4元5角=4、5元)(3)、你喜欢哪种价格表示法,为什么?(4)、超市里一般用哪一种表示方法?
三、课外延伸。
让学生回家要1元钱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商店买东西。
使学生体会1元钱的用处很大,要节约用钱。如果没有必要可以把1元钱存在储蓄罐里。
四、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信息窗二 人民币的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0、41页,元角分的加减计算。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元、角、分间的进率。
2、学习元、角、分间简单加减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实际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前准备:
1、全班分成几个大组每组准备好钱、零钱。
2、每个大组各选2名售货员。事先将物品分好类摆放在各组的桌上,各物品贴好单价标签。
3、讲好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人人参加购物; ⑵购物时要注意文明礼貌;
⑶各组要抓紧时间购物,购完后不要玩手中的玩具,而要根据本组的购物情况,动脑筋提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的教室变成几个小商店,每个
商店里都有 2个售货员,同学们可以在各自的小商店里,随意购买你喜欢的物品,大家高兴吗?在活动开始之前老师提2个小小的要求,请仔细听好:
(1)、购物时要讲文明懂礼貌。
(2)、先买到物品的同学请马上坐好,并根据自己买的物品提出数学问题。
二、实践购物,提出问题。
1、学生自由购物,独立提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2、组内交流购物情况。
现在根据你购物的情况,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把它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售货员数一数:一共卖了多少钱?
3、组间交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元、角、分加减的计算,适时引出红点问题。)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提的问题说给同 学和老师听?
(1)指组说,教师接着把物品放在展示台上(2)师:要求这两种物品一共多少元?你会解答 吗?
(3)学生独立计算。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如7元6角+8角=(5)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谁还有不同的解法?(6)根据这两件物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如果学生提出减法计算的问题,同加法的教学相同。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开放练习。
师:谁能再说说你买了哪些物品?教师接着把物品放到展示台上(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三种物品展示)
师:看一看这些物品
想一想:现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自己做在练习本上,看谁在相同的时间内做题又对又快。
2、观察探究。
师:请售货员说一下:你们组一共收了多少钱?
生说老师填在事先准备好的统计表中,其他的同学请仔细观察统计表,看你能发现什么?(有的问题可以只列式不解答,灵活处理)
3、思想教育:
看一看:在你购买的物品中,哪些用后可以送到回收站? 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师:现在我们胶州市是环保模范城市,希望同学们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
四、延伸升华
想一想:在这次购物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简要总结:大家的收获真不小,老师真的为你高兴!回家把你的收获写在数学日记里。
五、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人民币的认识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43页,自主练习1-4题,人民 币的加减法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练习提高学生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准备:
师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奥运会的知识。
贴有价格标签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通过模拟购物学会了有关人民币加减
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二、基本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再把结果填在书上。(2)集体交流订正。
(3)如果你去买这些物品,你想怎样付钱?售 货员该怎么办?
2、自主练习第2题。有关时间的题目。
(1)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有关奥运会的知识?(2)第27届奥运会是什么时间,在哪里举行?(3)说一说圣火传递的过程。渗透学看钟表的知识。
三、自主练习第3题。模拟购物。(1)分组购物。
(2)你用20元钱买到了哪些物品?说一说:你是怎样买的?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3)买同一件物品,你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四、自主练习第4题。
(1)你会讲12生肖的故事吗?(2)你还知道12生肖的哪些知识?(3)你知道你属什么吗?
(4)让学生了解12生肖的名称及它们的排列顺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5)让学生说说货架上摆的是什么,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并交流。
(6)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把它做在练习本上。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多,解答的准确?
五、课外实践。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菜。我发现的数学问题是:
六、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页。我学会了吗?(含“丰收园”)。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元、角、分间的进率,及简单的元、角、分的加减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课前准备:让学生整理本单元学到的知识。
调查家中自己物品的价钱并把自己喜欢的物品贴上价格标签。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说一说。
师:想一想在“小小存钱罐”这一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翻书看一看)
二、组内交流。
师:把你学会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请听好要求:(1)、组内交流时要认真听别人说,随时补充自己整理的知识。(2)、各组选出整理的最优秀的一个同学,准备组间交流。
三、组间交流。
四、自主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知识,那你会用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老师带你到超市里去购物,好吗?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带有价格标签的物品。
1、学生自由购物。
2、交流购物情况。
师:说一说:你都买了什么?一共花了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通过购物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课本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下一步即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
3、定额购物。
(1)拿10元钱买“拖鞋”和“闹钟”,够不够?为什么?(2)拿20元钱可以买到哪些物品?为什么?
五、综合练习。(作业纸)
六、丰收园。
师:下面我们就要根据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和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在小组内评一评。请听好老师的要求:
1、先在小组内评一评看一看,你应该得到哪个苹 果?
2、然后在小组成员都同意你可以得到的苹果上涂 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评的最认真、最公平?
4、小组自评,教师了解情况。
5、展示评的结果,看是否真实公平。
师:老师看到有的苹果还没有被涂上颜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把剩下的苹果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你能行吗?
七、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大 海 边
_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知道小括号,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经历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三位数的加减计算及其它计算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切实学好。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不进位、不退位)、笔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难点:
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
四、教材编写特点:
1.以海边活动为素材,主题鲜明有趣。本单元借助孩子们喜欢的捉螃蟹、摆贝壳、参观水族馆、游览标本馆、购买海洋纪念品等一系列海边活动的素材,使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始终体验着大海的魅力,激发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对数学知识主动探索的兴趣。这一编排再一次体现了教材由“故事串”引发“问题串”的特点,把计算教学和实际应用自然的结合到一起。
2、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本单元的计算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在探索100以内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估算、口算、笔算都成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空间。
3.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素材选取有趣广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练习的设计既有连一连、填一填、辨对错等书面完成的形式,也有摆一摆、小游戏、讲数学故事等数学活动的形式。采用的素材也根据一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涉及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动物世界、童话故事、手工劳动等。活泼而科学的练习设计,会让学生在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计算的目的,享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小朋友在礁石边捉小虾小蟹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并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第二个信息窗,根据小朋友在海边用贝壳摆轮船、帆船、海鸥等信息,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第三个信息窗,通过学生参观水族馆,看到两个鱼缸中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鱼,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第四个信息窗,围绕参观标本馆的主题,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第五个信息窗五创设了妈妈带孩子去买纪念品的情境,学习加减混合运算,认识小括号,学习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创设的小朋友在大海边活动的不同情境所形成的“情境串”,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组成本单元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串”。促使学生不仅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构建起完整的认知结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情景图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单纯的计算教学,让学生体会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2、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培养儿童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索。在教学口算和笔算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探索出的多种计算方法中,哪一种更合理更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计算中体会和比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
3、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运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进行直观操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计算速度不宜提过高和过于统一的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热情的帮助和鼓励,允许他们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5、采用多样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多样的练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练习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练习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7课时。
第一课时 大海边
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7页,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自主练习1-3题。教学目标:
1、经历用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初步学会估算的方法。
2、经历探索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发展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3、体验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那肯定喜欢到海边去玩。对吧?海边还有可爱的小虾和小螃蟹呢,想不想去看看它们?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些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天空中有多少海鸥?
他们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沙滩上有多少只小螃蟹? 他们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螃蟹? 他们捉的虾多还是螃蟹多? 螃蟹和虾一共捉了多少只?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
师:你能用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一共有多少只小虾?”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关注学生是否能表达自己 的想法和算法。
3、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各小组选代表发言,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先算26+10=36,再算36+2=38。
先算20+10=30,6+2=8,再算30+8=38。
用竖式计算,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探索“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螃蟹?”的算法。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的问题,那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小朋友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螃蟹吗? 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并将课本上的竖式填写完整,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法用竖式来计算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小亮和洋洋搭积木,小亮搭了25块,洋洋搭了34块,你能 算出他俩一共搭了多少块积木吗?
2、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帮助小壁虎。(自主练习第3题)
小朋友再动物医院了看见几只断了尾巴的小壁虎,你能帮助他们接上自己的尾巴吗?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到展示台前展示。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回顾学习内容。
五、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大海边
100以内数的加减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法。
2、培养学生根据信息图选择,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大海边的信息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看看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需要用到我们学过的知识,好吗?
二、自主练习。
1、第5题是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的题目,先让学生看图编一个包含数学信息的小故事,然后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第4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方法,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用了哪种方法计算的。
3、第6题是一道开放题,可充分利用图中的物品让学生任选两种自己喜欢的东西,算算需要多少钱。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自己买东西的情况。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购物的数学游戏。
4、第7题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题。图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正三角形。练习时,可让学生用这些图形摆成一个图案,再自主地进行拼摆,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些漂亮的对称摆的形式,教师要特别给以表扬,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对称美。
5、第8题是一道星号题,引导学生找规律填空。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不作为统一要求。第一组的规律是每一横行两边的数之和等于中间的数;第二组的规律是从第二行起,每一个数(每行两边的1除外)等于上一行左上方和右上方两数之和。在探索规律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三、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大海边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信息窗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窗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到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大海边我们已经知道小朋友捡了许多小虾和小螃蟹,想不想再到大海边去玩?恰好有几个小朋友正在海边玩呢,你们看,他们玩的多开心!
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信息?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根据图片信息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
2、摆海鸥比帆船少用几个贝壳?
3、摆海鸥比轮船少用几个贝壳?
4、摆轮船和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5、摆海鸥和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有些问题可直接口答,有些教难的问题放在问题口袋中,以后解决,与两位数减法有关的知识师生共同关注。
二、解决问题
1、解决“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的问题。
学生列式为:47-32=
合作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间交流,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1)口算;
(2)列竖式。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算法,你们真爱动脑筋,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呢?为什么?
2、学生独立解决“摆海鸥比帆船少用几个贝壳?”的问 题。
交流自己的算法。
3.引出课题。
师:咱们今天学的减法的计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
三、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的第3题,帮小鸟找家,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爱心。
四、课堂小结
五、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大海边
两位数的减法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的自主练习1、2、3、5题。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在海边玩贝壳的时候,我们又学了哪些本领?今天咱们在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更努力,学的本领更大。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这是一道先估一估再计算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估计第二层和第三层有多少本书,然后让学生交流估和结果和方法。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注意渗透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即根据第一层有12本书为标准,估计出第二层大约有24本,第三层大约有48本书。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估计的结果提出有关加法或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先估一估,再进行计算。
2、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独立选择自己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交流。
3、自主练习第4题是一道推理计算题。它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加减法计算,又沟通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最后一道题目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教师在引导时,不但要关注学生答案是否正确,更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乐趣。
4、第5题是根据小熊吃香蕉的连环画编一个数学故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编出有趣的数学故事,提出问题并解决。对学生的评价注意多角度,既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得当,也要关注到学生的表达是否生动完整等方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堂小结
四、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大海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页。教学目标:
1、理解情境图的信息是开放的,根据问题选择所需要的信息。
2、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第6题
这是一个包含着乌龟、小螃蟹等多个信息的综合情景图。练习时,要先让学生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选择相关信息来解决问题。
二、“聪明小屋”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本题可让学生先写一写,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本题的答案是“15个”。
三、课堂小结
四、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
参观水族馆——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笔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54页信息窗3。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经历100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教学准备:学具盒、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水族馆吗?老师也去过,真是太有趣了!我还拍了许多漂亮的照片想看吗?(出示挂图)。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你发现了什么?(左边的鱼缸有红鱼和黄鱼),你还发现了什么?(右边的鱼缸有黄鱼和蓝鱼)。2、出示统计表格,提出问题。
我分别把两部分鱼作了一下统计(出示左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根据生答,师板书:左边鱼缸有多少条金鱼?右边鱼缸有多少条鱼?)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那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谁来列算式?(生答师板书算式)
14+28=()(条)
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来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们是用小棒摆出来的。(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4根加8根得到12根,把10根捆成一捆,再和原来的3捆加在一起。)生:我们是列竖式来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并详细讲解4加8的进位在竖式中的表示方法,有学生可能从个位加起,也可能有学生从十位加起,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下从哪边开始好一些,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那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请用你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第二个问题:右边鱼缸有多少条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师:谁愿交流一下你的算法?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使学生经历算法优化的过程)
(3)老师也喜欢用列竖式的方法。不过在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三、自主练习。
(1)课本56页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意编出数学故事,并解答。(2)课本56页自主练习第2题。直接写得数,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56页的自主练习第3题、57页的第6题、聪明小屋。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算法多样化,算法自优化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教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去了水族馆,我们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巩固一下。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前两道题可以找两生到黑板上做题,后四道让学生独立做题,注意要在横式下面列出竖式做笔算,最后还要把得数写在横式的等号后面。
2、自主练习第4题,火金睛辩对错。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火眼金睛看一看这三道题对吗?不对错在什么地方?你能告诉大家吗?
3、自主练习第5题是连线题,呈现的是大章鱼捉小章鱼的画面。练习时,除让学生了解题意并正确的解答外,还可以介绍有关章鱼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4、自主练习第6题呈现的是给希望小学捐书的数量统计表。练习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会正确地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如一班捐了多少本书?二班捐了多少本书?等。要以变换不同的方式,如可以同桌两人合作,我提问题人你来做,再交换进行,最后看两人共提出并解决了多少问题。总之,要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如果学生提出了有关退位减法和混合运算的问题,可以放在问题口袋里,待学习了之后再解决。表中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教育。
5、聪明小屋,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选择。该题渗透了代数思想,可以以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本题有8种填法,小猫代表的数可以是1、2、3、4、5、6、7或8,小猪代表的数依次是
8、7、6、5、4、3、2、1。如果有的学生说到0或9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能是0。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有哪些填法,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总结思考方法;怎样想既不遗漏也不重复?使学生逐渐学生学会有序地思考。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58页信息窗4,自主练习1、2题58页——60页。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退位的道理。教学准备: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观察情境图,整理信息、提出问题。(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到了水族馆,这里可大了,今天我们到它的标本馆看一下好吗?看看在这里你能发现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
2、整理信息
师:谁来做解说员给大家介绍下这些海洋生物标本好吗? 3、提出问题
师:通过解说员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海洋生物标本,那么根据你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1)水族馆里的鱼类标本比虾类多几种?(2)虾类标本比贝类标本少种?(3)虾类和鱼类共有多少种?(4)………………
等很多种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水族馆里的鱼类标本比虾类标本多几种?谁来列出算式?(根据生答,教师板书:72-56=(种))师:到底多多少种呢?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觉这个问题呢?小组合作开始吧!
三、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们是口算的…………
生:我们是用小棒摆出来的。(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2个减6个不够减,要把7捆解开变成10根,再和原来的2根加在一起12根从这里面去掉6,注意原来的7捆要变成6捆,)
生:我们是列竖式来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并详细讲解2减6的退位减在竖式中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那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请用你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第二个问题:虾类标本比贝类标本少几种?(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及其道理。)
(3)师:谁愿交流一下你的算法?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使学生经历算法优化的过程)
(4)老师也喜欢用列竖式的方法。不过在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个位不够减速,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四、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比寿命。
引导学生根据其中的数据提出“大象的寿命比骆驼长多少”等类问题,列出算式并注意交流算法。如果有的学生提出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明求两种动物的寿命和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其它动物的有关信息,提出比较寿命长短的问题,进行拓展练习,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巩固所学生知识。
2、自主练习第2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再一次让学生经历算法自我优化的过程)42+19
50-38
64-46 55-26
91-62
70-35 34+12
29+8
62+26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反思:
第九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减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60页——61页第7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的笔算方法。2、经历算法自优化的过程。
3、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
把得数是48的涂红色,得数是35的涂绿色。然后集体计正。
2、自主练习第4题。花儿笑了。
将得数相同的算式进行连线的题。通过水滴浇花的有趣的练习形,进行笔算和口算的综合练习。练习时要将每个算式的得数算出来。师:风儿送来了小水滴,小水滴飘向美丽花朋友,你能帮小水滴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自主练习第5题。小红跳了多少下?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根据图中小朋友跳绳的的情况,让学生获取需要的信息提出问题再解决。在教学时要注意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合适的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其次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此外教师可根据实际,将此题变成一个课外的实践活,在学生活动中获取自己身边的,现实的数学信息,进而能提出问题并解决。
4、自主练习第6题。口算题。学生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5、自主练习第7题。说说你想怎么往后摆。
这是一个照图形规律排列的题目。该题的规律比较开放,可以按“一只小猫,一只老鼠,一只小猫,两只老鼠,一只小猫,三只老鼠,的规律排列,也可以按“一只小猫,一只老鼠,一只小猫,两只老鼠,一只小猫,一只老鼠,一只小猫,两只老鼠的规律排列。学生可能还会有不同的规律排列,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都要可以给予肯定。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的混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62页自主练习第8题、聪明小屋等习题。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练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的笔算方法。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1、自主练习第7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退位)的混合练习
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题目。题中呈现了折纸鹤和送幸运星两个情境。练习时要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看懂图意,然后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各种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问题,在学生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同时,可结合这一题目对常常生过进行爱护幼小的教育。
2、聪明小屋
此题利用所给数字,组成加法或减法算式的题目,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可能一个一个地去算,有的可能一看个位不行马上就换下一个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凑数的方法,遇到的问题等。该答案不唯一,有四种算式,24+65=89,89-24=65,98-42=56,42+56=98。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大海边
信息窗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信息窗5。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法式题的计算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4、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教育。教学重点:
认识小括号,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课前准备:
挂图或者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红和妈妈在青岛玩了好几天,明天就要回家了。小红想买一些纪念品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她和妈妈来到了海边……(出示信息窗5)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信息窗,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妈妈让小红用50元钱去买海螺和珊瑚,你能帮她算算还剩多少钱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试着算一算。师:谁想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小红解决问题的?
大多数学生会运用以前学习的知识,列出连减的算式,用连减的学生可能会写两个竖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一个竖式。在探索出正确的连写竖式后,引导学生讨论:竖式分开写和连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如果有学生先算出海螺和珊瑚一共多少钱,再用50去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师:如果我们要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来写,还要先算13+17,怎么办呢?大家能不能创造一种办法,试试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符号,经历创造的过程,只要学生能想到在加法部分做个标记的都要给以表扬。学生汇报自己的办法。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很棒!但是一人一个记号,是不是太乱了?数学家选择了用“()”这种符号来表示,(板书括号)大家看这样行吗?
师:有括号的算式写竖式该怎样写?为什么?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同时告诉学生50-30很容易口算出得数,就没有必要再写竖式了。师:对,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师:如果小红要买海豚玩具和贝壳,你知道还剩多少钱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用连加或加减混合运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写出连加的竖式,最后与连减的竖式进行比较。
2、自主练习第2题。先请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重点交流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
3、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并把错的改过来。
四、联系实际,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五、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大海边
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66页的自主练习第4——第7题。教学目标:
1、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8+6=
14-6=
25-10=
80-(3+9)= 4+9=
20-14=
13+20=
23-(4+6)= 12+8=
5+8=
17+30=
(7+5)+26=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说说图意再计算,最后全班共同订正。提醒学生像这样的题一定要细心计算,如果中间有一步计算出错,后面的就都错了。
2、自主练习第5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数学故事?
学生可以编成鱼鹰吃鱼的故事,也可以编成鱼鹰捉鱼的故事,只要学生编的情节合理,包含数学信息,都可以。师:同学们编的数学故事都非常棒!你能根据这个数学故事提出一个用两步解决的加减问题吗? 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3、自主练习第6题
师:一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小朋友星期天要去郊游,他们要去租车,(投影出示),请大家帮他们选择一下该租哪辆车? 这是一个开放题,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两辆车,也可以选择同样的两辆车,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清楚选和不选的理由。
4、自主练习第7题
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估计,独立完成后,让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及方法,体会估计的策略。
三、走进生活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估算策略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大海边
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自主练习第8——10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学生准备:
一张有1——90个数表格,一块能盖住该表格9个数的正方形硬纸板。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35-8=
15+21=
71-20=
85+5= 27+6=
32-8=
31-14=
36+7= 34-9=
39+5=
78+8=
39-8=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8题。
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统计对错,对速度太慢的学生给予提醒和鼓励,让其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自主练习第9题。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数的游戏好吗?
(出示投影)猜一猜,硬纸板下面盖住了哪几个数?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猜的对不对?
盖住的数中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然后让学生2人或4人一组,变着花样玩,最后还要交流,看哪个组想出了新玩法。为了达到练习的目的,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3、自主练习第10题
这是一道星号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练习时,要尽量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图形位置的变化规律。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
大海边
回顾整理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回顾整理中上半部分的内容,综合练习第1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和笔算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归纳整合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每年的阴历三月三我们都要赶庙会,你知道庙会上都有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投影出示)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二、提出数学问题:
1、在赶庙会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最想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3、组间交流。
三、解决问题
1、师:很多同学想知道美丽的孔雀灯一共用了多少盏灯,我们就先来解决有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这些问题。关于孔雀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你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如果要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请你用竖式计算出得数。
师:你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全班交流。
2、综合练习第1题。
先计算出得数,然后涂一涂,看看像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计算加减法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后反思
第十五课时
大海边
回顾整理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回顾整理中下半部分的内容,综合练习第2、3、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和观察、归纳整合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赶庙会时,我们只解决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数学问题。还有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没有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完成这个任务。
二、对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整理。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出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发现哪些数学问题需要用加减混合运算才能解决?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先想一想,再小组内交流,然后组间交流,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
三、综合练习
1、综合练习第2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再让学生交流想法。要让学生算出结果,更要注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综合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收集数学信息,再利用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提“三种邮票共有几张?”或“植物邮票比动物邮票多几张?”等问题,在学生解答了问题后,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综合练习第4题
先算一算,再连一连。结合情境进行健康教育。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在做加减法混合是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教后反思
第十六课时
大海边
回顾整理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综合练习第5题,第73页“我学会了吗?”中内容。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的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计算,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结果。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数感,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不怕困难的精神。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口算
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自己设计符合本班的口算练习,约3分钟。
二、综合练习第5题。
师:星期天,体育场开运动会,一班和二班的同学坐在一个看台上。看,小刚和小红先来了解情况了》(投影出示)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估计一下这个看台能坐多少人?你是怎么估计的?
我们来算一算估计的合理不合理?
你知道小刚和小红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我们该怎么帮他们呢?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需要考虑哪些情况,找一找座位号和座位数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最后,学生在解决完了问题之后,要注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和想法。
师: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不能解决的提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
三、“我学会了吗?”
师:这一单元的知识我们都已学完了,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学的怎样?下面我们就对自己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73页的“我学会了吗?”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
师:一个单元学习完了,又到了丰收园了。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何?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几个方面做的最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够满意呢?希望我们收获的苹果越来越多,不满意的地方越来越少。
五、教后反思:
第十七课时
实践活动:小小信息员 教学内容:
教材74页:小小信息员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数学信息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掌握。
2、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2、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在我们周围有哪些数学信息?请你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做小小信息员。板书:小小信息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室里的数学信息
(1)
找找教室里的数学信息(有64张桌子,64把椅子,5个窗户,一张讲桌,一台电视机)(2)
针对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3)
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解答。2、搜集校园里的数学信息
校园里有数学信息吗?请你仔细找找,再和小组的同学说说。3、你还在哪里见过数学信息?
公共场所,商店,海边等,让学生说出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哪些数学信息,针对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三、巩固拓展,体验生活
1、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从你熟悉的环境中搜集出那些数学信息? 2、你打算怎样去搜集你周围的数学信息?学生讨论,制定搜集的计划 3、我们每个同学回家后搜集周围的数学信息,回来后交流。
四、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阿福的新衣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
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 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
1、厘米、米的认识。
2、厘米、米的关系。
3、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
1、选取有趣的故事为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设计了两个信息窗,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同时,在故事情景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长度观念。
3、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和估测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估计意识和估测能力。
四、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五、学与教建议
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密切数学知识与实际生 活的联系。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或者从讲故事入手,或者师生共同参与进行模拟表演,以缩短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从而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及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然后组织交流。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的感知,注重厘米、米表象的建立。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在组织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测量能力。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窗一
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含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演示情境图。
画面一:阿福拿着布走进制衣店,阿福:“师傅,我要做件上衣。”裁缝师傅:“好吧!”招呼徒弟:“过来,给阿福量一量”。裁缝师傅一边量一边说:“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徒弟一边重复师傅的话一边记录:“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 拃……”
画面二:小徒弟在为阿福裁制上衣,一边说一边量一边剪:“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量一下,剪一下)画面三:阿福取上衣
阿福:“师傅,我的上衣做好了吗?” 师傅:“做好了,试一试”(徒弟拿过上衣)阿福穿上新上衣:“唉呀,怎么这么小呀?”
画面四:师傅:“怎么会小了呢?”(量一量上衣)(对徒弟)“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 徒弟:“没错呀,我做的就是3拃。” 师傅:“做错了还不承认!”
徒弟:“没错呀,我做的就是3拃。”(边走到阿福身边量一量)“就是3拃吗!怎么会小了,这是怎么回事?” 画外音:“这是怎么回事?” [动画结束]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福的上衣怎么会小
了?从刚才的小故事里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2、学生交流。
生1:我觉得是徒弟做错了,他把衣服做小了。
生2:不对,徒弟没错,他做的就是3拃,和师傅说的一样。生3:我认为师傅来做的话就不会小了。
生4:我看出来了,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量的不一样。生5:师傅的拃比徒弟的拃长,徒弟做出来当然就小了。生6:如果用一个人的拃来量就好了,衣服就不会小了。生7:是啊,只有用同一个人的拃来量才不会出错。……
师:同学们真聪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为师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造成的。要想测量的准确,标准必须一致才行。也就是进行测量时单位必须要统一。
师:怎样测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适呢?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学生交流方法。
生1:比着阿福的上衣量,就不会小了。生2:用同一根绳子来量,就不会小了。
生3:我和妈妈去做衣服时,裁缝师傅都是用尺子来量的。生4:是啊,妈妈给我买衣服时也都要用尺子量一量。生5:卖衣服的地方都是用尺子量。生6:对,可以用尺子来量一量。……
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不少。老师也觉得用尺子来量是个好办法。正像同学们所说的,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如果裁缝师傅用尺子来量的话,徒弟就不会把衣服做小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师板书课题:厘米
师:想一想,你都了解有关厘米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谈。
5、认识厘米。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适时引导学习有关厘米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的cm表示。”
6、认识直尺。
师:你用过直尺吗?你了解有关它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并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适时引导纠正。
7、联系生活。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你想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活动)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我会量。以比赛的形 式看谁量得又对又快。
2、自主练习第2题:填一填。关键是学生是否会 读出不同起点开始的长度。
3、自主练习第3题:先估计,再与同学互相量一
量。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可做不同的理解,如“手”的图可以理解为手掌长、手掌宽、手指长等,这些理解都是有道理的,教师应给予鼓励,并加以交流。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信息窗二
厘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79页,厘米和米的关系。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 什么?学生自由谈,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1、师傅在用尺子给阿福量衣服;
2、师傅说阿福的身长是1米;
3、徒弟说阿福的身长是100厘米;
4、阿福说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师:对呀,到底是1米还是1厘米呢?(生也陷入 思考)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1米。师:谁知道1米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学习1米。并在米尺上找出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想一想:1米和100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生说师板书:1米=100厘米 师:1米=10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m=100cm。
3、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1)估计:“1米”有多长?
(2)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4、估测。
(1)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3)黑板大约长几米?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填一填。是m还是cm?
2、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3、自主练习第2题:可以怎样量?让学生独立 做,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四、实践活动:量一量自己一步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课本79—80页,我学会了吗(含丰收园)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了解米和厘米的具体含义及进率。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说一说。
师: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谈)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厘米、米,还会用直尺进行测量,你想量一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自由说)师说测量要求:测量前,先估计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测量后,与估计的比一比,看看你的眼力怎样?
1、学生活动,自由测量。
2、交流测量情况。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小组合作,测量小组内同学的身高,你能发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2、达标测试题。(1)量一量。(2)填一填 床长约2()跳绳长约200()楼房高15()
四、总结延伸。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直尺来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请你回家后测量一下你家的床,桌子等物体的长度,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下来,明天交给老师,好吗?
五、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
我们的鞋码 ——统计 第一课时 信息窗
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8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4、在统计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统计的兴趣和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1、同学们,你们以前表演过节目吗?上学期我校的同学参加了青岛举行的体操比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出示课件或图片)这使他们在比赛的镜头,他们穿的鞋漂亮吗?这可是他们自己经过调查整理得出的数据,最后,老师根据调查的情况,才买得这么合适的鞋。
2、假设我班也参加这样的活动你能像他们一样收集、整理信息吗?
二、置身情境,探究统计的方法。
1、我们先应该知道什么?
2、鞋号还叫鞋码。课前老师已让小组长调查大家的鞋码了,小组长都记好了吗?来都送上来。
3、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能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4、独立思考,想出办法(数一数、用笔记录)
5、大家都觉得记下来这种方法好,那我们就用真个同学的方法来统计我们的鞋码。(板书课题)
6、具体怎样记录哪?(小组讨论方法)
7、汇报方法(画√、画I、画△……)
三、亲身经历,参与统计全过程。
1、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他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记录,组长发统计图。
2、开始记录。
3、交流记录结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如何?记得准确吗?错的改正。(交流过程中师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
4、老师也有一种统计的方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介绍“正”字统计法,(不但记录简单而且还可以5个5个的数。)以后你们在统计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5、为了看得更清楚每种鞋号的人数,我们可以把调查结果整理一下制成统计图、统计表。填写统计图。
观察发现。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统计图咱们能够知道什么最多,什么最少这就是统计图的最大优点。填写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个表咱们知道每种鞋号各多少人。
6、同学们真棒,统计出这么准确的数据,如果需要我们就按这个数据去买鞋。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3题,统计动物园中小动物的只数。先涂统计图,再填统计表。
2、自主练习第1题,介绍玩法,小组合作游戏并记录,交流从统计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外作业:
自主练习第2题回家独立完成,课上交流。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外实践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85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你都有些什么玩具?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玩具还不少,那么你知道哪种玩具喜欢的人最多吗?就让我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来统计一下吧。
二、分组统计
1、各小组在小组的带领下,统计本组同学都喜欢哪些玩具,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关键是看他们是否统计了全组同学和是否做好了记录。
2、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并把他们的统计结果进行汇总,进行全班统计。
3、让学生看着统计的最终结果,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独立统计:我学会了吗?
教师把“我学会了吗”的题意和要求向学生说清楚,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统计的方法,进行独立统计。教师巡视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
教科书第85页的第2题:比一比,谁胜了?
教师将此题做为一个游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课间随意组合,进行游戏。可在数学课前抽出几分钟,让学生说一说玩这个游戏的一
第二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同样的数,和不变”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的规律进行巧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策略。
3。激励学生去探究规律和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灵活巧算的能力。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请你仔细观察这些题,你能发现这几组题中的秘密吗?
生:第一组,第一加数每次增加10,第二加数不变,和每次增加10。
第二组,第一加数每次减少1,第二加数每次增加1,和不变。
第三组,被减数每次减少1,减数每次减少1,差不变。
师:你们都发现了这些题的秘密,真厉害!
我们今天就要来用这些小秘密!看看能不能利用这些秘密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二、新授与探究
师:看,小胖他们看到一座美丽的海岛,他们要解决栈道上的.数学题,才能登上海岛去游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探究一
出示:26+18=□问:26加18怎样算可以容易一些呢?
学生讨论,请你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尝试解答
师:仔细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①一个加数增加1,另一个加数减少1,和不变。
②一个加数增加2,另一个加数减少2,和不变。
③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师:对,做加法时,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这就是“巧算”。
(出示课题:巧算)
小结:在两数相加时,我们可以把最接近整十数的那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另一个加数相应变化,这样进行计算会变得更容易。
探究三
1、哪一种方法更容易计算?
出示:82-67=□-□=师:小朋友们,这道题要怎么巧算呢?
生1:82-67=80-65生2:82-67=85-70师:这两种都正确,那么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容易计算呢?
生:第二种。(请同学们说说理由)
2、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第二种方法是怎么巧算的。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
①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1,差不变。
②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3,差不变。
师:你们为什么觉得第二种方法容易计算呢?
生:因为第一种方法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退位,而第二种方法是不需要退位的,好算一点。
师:对呀。我们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3、师:试一试
归纳规律
1、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2、把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多了。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已经掌握了巧算的方法,我们现在就去海岛上看一看还有什么题目等着我们!
三、练习与巩固
1、师:请小朋友们用今天学到的巧算的方法,合理的运用,挑选六道小题中的三题完成。
分组完成六道算式。
师:加法的巧算方法与减法的巧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2、师:这堂课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比赛。
比一比,看谁先拿到红旗。
请做的最快的四名学生汇报答案,并给予小红旗。
师:你们都是小能手,请接受奖励。
四、课堂小结
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少一些”“差不多”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究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么多概念的含义。
难点: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数学城堡可美丽了(屏幕显示),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题呢,你们想进去看看吗?不过想要进入数学城堡,必须闯过三关,大家有信心吗?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第一关。
出示准备好的三杯水:一杯清水,一杯蓝水,一杯红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杯水,然后用“……比……多得多”或“……比……多一些”说一句话。教师巡视指导。谁来按老师的要求说一说?反过来还可以怎样说?
2、第二关。
①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养殖场里都养了些什么呀?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想一想,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告诉你的同桌。
②合作交流,汇报成果。
谁先来把他们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其他同学注意听,别的同学说完之后可以进行补充。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发现:n养殖场有92只鸭子,22只鹅,还有100只鸡。养殖场鸡最多,有100只。鹅最少,有22只。鸭子有92只,比鸡少,比鹅多。鸡比鸭多一些,鸭比鸡少一些。鸡比鹅多得多,鹅比鸡少得多。
比较两个数的关系时,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等来描述。
3、第三关。
(猜一猜:根据描述来猜一猜兔子的`只数)18,26,90,97这四个数中,有一个是兔子的只数,猜一猜。兔子的只数比18多得多。
想一想,你猜出了吗?是多少?
【巩固练习】
出示课本第31页第1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集体交流,教师进行评价。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得愉快吗?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书哦你这节课的收获吧!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会用竖式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
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磁力板、小棒。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0+4050+20——+20——+1647+285+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34+5怎样口算?
引导学生回答:先算4加5得9,再算30加9得39。教师明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首先学习不进位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横式:34+5=_________
教师演示:先在磁力板上摆出3个整捆的和4根单根的小棒表示34,再在4根单根的小棒下面摆5根单根的小棒。
学生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把5根小棒和哪一部分合起来?引导学生得出:5根单根的小棒要和4根单根的小棒合起来。
教师讲解:写竖式时一位数5要与两位数的'个位数4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空出十位的位置写上加号,然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
边讲边板书:
教师提问:写坚式时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
(2)教学计算方法。
教师演示: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是9根单根的,3个整捆的
教师讲解: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把个位上的4和5相加,得数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整捆的小棒有3捆,也就是3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3。
在原板书的基础上继续板书:
(3)阅读教科书例1,填上得数。
教师说明:书上虚线方框中的式子是为了说明计算过程,以后做题时不用写出来。
(4)反馈练习:完成第75页“做一做”。
32+6=3+45=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写在书上。订正时强调: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得数的个位也和个位对齐。
3、教学例2
(1)竖式的写法。
我们会用竖式计算34加5,那么34加25怎样算呢?(板书:34+25=)
教师演示: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出25根小棒,整捆的和整捆的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
学生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算?启发学生得出:单根的和单根的相加,整相的和整捆的相加。(教师点拨: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学生讨论:写竖式时应该怎样对位?启发学生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教师点拨: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板书:
提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
(2)教学计算方法。
教师演示:先把单报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有9根,再把3个整捆的和2个整相的小棒合起来,是5个整相的,一共是59根,所以34加25得59。
小组讨论:计算时先把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再加哪一位上的数?
引导学生汇报:先把单根的合在一起是9根,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4加5得9,在横线下面个位上写9。再把整捆的合在一起是5个整捆,也就是5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5
教师板书:
(3)阅读教科书76页例2,填上得数。
回答问题:①在上面的竖式里是怎样对位的?
②在上面的竖式里,是从哪位加起的?
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也就是从个位加起。
告诉学生:以后做题虚线方框中的式子不用写。
(4)反馈练习:完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
24+63=52+36=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填写上面的括号,再让学生说说从哪位加起,然后计算出得数。
4、看书,质疑
(三)全课
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随堂练习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位加起的
布置作业
练习十八第2题。提醒学生:写竖式画横线时要用直尺,书写要工整,对齐数位,认真计算。
2笔算下面各题。
82+7= 70+20= 61+25=
35+42= 3+44= 30+69=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例134+5=39例234+25=59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师:在动物园的另一角,有一只小蚂蚁饿急了,正在找东西吃呢。忽然它看见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很想吃,可在它周围有许多方格,怎样才能吃到苹果呢?请看图,这儿有提示:蚂蚁往右走几格,再往上走几格到苹果处。我们一起来帮帮小蚂蚁好吗?(老师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
师:这只小蚂蚁又发现不远处还有一个香甜的香蕉呢,请小朋友自己去帮助小蚂蚁,好吗?你可以看提示(2)
师:这只小蚂蚁的胃口可大了,它还想吃到可口的小青虫和脆甜的鸭梨呢!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人可以商量商量蚂蚁该怎么走,然后再画出来。(展示不同的方法)
4、说一说,他们各住在哪里?
5、综合练习(上、下、左、右、前、后、位置)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页内容及练习一的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和深化位置概念。
2.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为今后建立较好的空间观念打基础。
3.让学生在多种活动的参与中体会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在数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师:教师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做游戏,那我们上课前也来做个“点指”的游戏。老师说哪,同学们就用手指哪? 生随老师做游戏
师:从这个“点指”游戏中我们明白了耳朵、眼睛等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其实任何物体都有它们的位置,那么在生活中如何确定他们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位置
师:经过一周的评选,我们的假期作业终于评出了两名优秀的作业,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师:这两名同学一个同学是第五组的,一个同学是第四个。根据老师的描述请同学们快找一找他们是谁?
(生四下寻找发现无法确定)
师:为什么不能一下就猜出是哪位同学?
生:因为第五组有4个同学,而且每一组都有第4个同学,所以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同学
师:是啊!第五组有四名同学,只说第五组很难一下子知道他是谁,而坐在第4个的每一组都有1个,所以也无法知道他是谁,那么怎样能让同学们一下子把位置确定下来?
(生自由回答)
师:既要说出在第几组,又要说出是第几个。(板书)
师:他们分别是第五组的第3个(冯铭思)第2组的第4个(韩嘉悦)
生汇报后发给学生奖品,并及时鼓励。
师:按我们现在的座位,同学们看一看,班级一共有几组?
生:一共有6组
师:谁来数一数 生数一数
师:习惯上我们都是从左往右数这是第一组、这是第二组……
请各组同学记住自己是哪一组的,听老师的口令
请第一组的同学挥挥手 请第二组的同学跺跺脚
请第三组的同学拍拍肩, 请第四组的同学站起来转一圈
请第五组的同学笑一笑, 请六组同学拍拍手
师:最近咱班的王爽学习上很有进步,你能说出他的位置吗?
生:王爽在第6组第2个
师:第四组第一个同学请起立(张墨焜)
师:谁是老师的好朋友,请你告诉我你的位置。
(生自由回答)
师:你的好朋友是谁?请小组的同学猜一猜
(生小组合作)
师:请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把第5页的内容填上。
(生自由活动后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板书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后两个同学的座位、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
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齐读板书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师: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动物们也想考考大家你们看,他们来了。从这幅图上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出示做一做)
根据第一行第2个是猴子这个条件,谁知道狗在第几行第几个?
师:你还能提出 什么问题?
生自由提问
2、星期天小明去看电影,他买了一张8排13号的电影票,他拿着票走进电影院发现有两扇门“单号门”、“双号门”,小明看了看手中的票想:“我应该进哪扇门呢?”哪位同学能帮助他?(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4题)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他。
师:(学生汇报后,小结)我们的电影院都是这样的,如果拿的是单号票,就从单号门进,双号票就从双号门进,那么小明拿的是8排13号,这是一张单号票还是双号票呢?
(我们看单号或双号,只看票上是几号,不用看是几排)
小明由单号门进入,看到电影院里座位很多,他急了:这么多座位我应该坐在哪?如何帮助他找到座位?
生:先找8排再找13号
师:小明和小丽是好朋友,一个是8排13号、一个是8排12号,他们会坐在一起吗?
生:不会(因为电影院的座位比较特殊,把的在的单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右次是1、3、5、7……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8……中间号,向两边逐渐扩大,所以他们不会挨在一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能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解决问题:能够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和符号(“>”、“<”、“=”)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今天是小猴子的生日,它准备了许多水果,邀请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庆贺自己的生日。小猴子们摘了很多水果,忙坏了。
2、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多少?怎样才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
3、让学生动手数一数:图中有几只猴子?有几个苹果、几个橘子、几个香蕉?
4、引入新课:这些物体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的数字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引出课题:比大小)。
(二)引导观察,理解新知
1、同桌互相找找说说对方身上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用数字来表示的。比一比谁最棒,找得又快又多!请愿意向全班同学汇报的同学来说说。(1个鼻子,2只眼睛,2只耳朵,2只手,2只脚,1条辫子,3个兜,衣服上有4朵花,4个字,5个手指头......)找了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吗?或有什么话要说吗?学生讨论引出新内容。
2、认识等号。
(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
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认识“=”
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出示3=3读作:3等于3
(4)找找课室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3、认识“>”、“<”
(1)认识“>”。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引出大于号。
师: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出示大于号。
③这个式子3>2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3比2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这个式子怎么读?3<4(3小于4)。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左边大,大于号;右边大,小于号”或“大于号开口朝左边,小于号开口朝右边”等。
(4)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三)深入观察,灵活运用
1、继续观察主题图,问大家还能说些什么?
如:(1)猴子的只数比香蕉多,不够分,主人应先让客人吃。得到:3大于2
2小于3
3>2
2<3
(2)同理,还可以得到:4>2,2<4等。
2、创设情境:在草地上放着4个萝卜,跑来5只小白兔,如果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够不够?
四、课堂小结,深化巩固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大口朝较大数,尖尖朝较小数,大口朝左边大于号,大口朝右边小于号”。
3、开放练习:让学生用1、2、3、4、5及“>”、“<”、“=”符号组成不同的式子,然后交流。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材分析: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本册的重难点之一。它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应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的算理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能解答求另一个加数以及相差数的应用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P3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的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猜一种动物。(青蛙)
2、那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们呢?
3、小结:青蛙可以把庄稼里的害虫吃掉,那农民就不用把农药播在庄稼里,这样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绿化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青蛙吃害虫的只数了,小朋友们讨论一下,想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2)学生讨论分组讨论。
(3)集体反馈,教师板书:
①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②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
③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
2、探究解决方法: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怎么列式?板书:56+30=
(2)讨论算法:
计数器上拨珠计算: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5个珠子,在个位上拨6个珠子,再加上30,30里有3个十,在十位拨3个珠子。结果是86。
(3)除了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的方法,你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想出得数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数小棒的方法)
(4)求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多少只?怎么列式计算?
①板书:56-30=26(只)。
②那它在计数器上又该怎么拨珠呢?
③先拨5个十和6个一,那减去30,该怎么办?(在十位上拿掉3个珠子)现在还剩下几个十和几个一,是多少?所以56-30=26。
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出得数,讨论一下。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练一练第1题:
①读一读题目请你挑选一个你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
②小啄木鸟比大啄木鸟少吃了多少虫子?它们一共吃了多少虫子?
2、练一练第5题:
①38只青蛙在举行大合唱呢!你们听,他们唱得好听吗?
②青蛙们唱完了,他们都回家了,荷叶上还剩几只青蛙(5只)对,那你们知道跳下去多少只吗?
③怎么样列式计算?讨论一下。
3、学生要去春游,口渴想喝水,箱子里只有30瓶水,但是向阳小学却来了42名同学,你们说,这些水够不够他们喝呢?还缺多少?请同学们讨论讨论。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 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 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 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四、板书设计:
分类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
按颜色来分一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学习目标:
1、学生依据问题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学生在比较数的大小的探索活动中,利用数的认识说明比较的方法,发展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感受数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发展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谈话: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和小朋友一样,每天都会背上小书包,去学校学习新的知识!小猪和小兔是好朋友,有一天,体育课刚下课,小猪就迫不及待的拿出跳绳,想和小兔子进行一场跳绳比赛!
ppt显示:小猪跳了3个,小兔跳了5个。
提问:谁赢了?
指出:要知道谁赢了,只要比一比两个数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5
提问:为什么3小于5?
指出:3在5的前面,所以3小于5。
2、谈话:小猪输了比赛,决定回家练习之后再战,而小兔觉得自己赢了就不再需要练习。于是,第二场比拼有了结果。
ppt显示:小猪跳了12个,小兔仍然跳了5个。
提问:谁赢了?你是怎样比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5
师总结:
①12在5的后面,所以12大于5。
②两位数比一位数大。
3、谈话:小兔看到比赛结果就愣住了,心里十分难过,难过的不仅仅是输了比赛,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太骄傲了而没有努力。于是,小兔跟小猪商定,三天后再来一次正式的较量!
4、ppt显示第三次比赛结果:小猪跳了38个,小兔跳了46个。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两位数比大小,十位大就大。
(1)提问:38和46谁大呢?你是怎么比的,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学生交流,可能的想法,只要回答合理都给予表扬和肯定。
(2)四十几个比三十几个多,所以46大于38。
(3)在百数表里,46在38的后面,所以46比38多。
(4)46比40多,38不到40,所以46比38多。
(5)46的十位上是4,38的十位上是3,4>3,所以46大于38.
(6)师:借助计数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来比一比这两个数的大小。
出示计数器,将这两个数都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出示图片)
提问:我们刚才很多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其实比的都是哪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小结:两位数比大小,十位大就大。(用红粉笔描出十位上的4和3)
2、巩固
(1)谈话:看见小猪和小兔在比赛,动物们也纷纷加入了进来,小猴子还自告奋勇的做了裁判。
①小马跳了24个,小牛跳了33个。
②小狗跳了45个,小鸡跳了76个。
③小羊跳了60个,小猫跳了80个。(①不动;②改成小狗跳了60多个,小鸡跳了70个;③改成下面的小鸭跳了40多个,小鹿跳了50多个。这样形成三个递进的层次了)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比的。(两位数比大小,十位大就大)
(2)粗心的小猴子裁判在记录小鸭和小鹿成绩的时候没有记全,只知道:
①跳的个数都是两位数。
②小鸭跳的个数十位上是4,个位上不知道,小鹿跳的个数十位上是5,个位上也不知道。(①②改成小鸭跳了40多个,小鹿跳了50多个,谁赢了?为什么?不要啰嗦)
小猴子着急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聪明的小朋友有办法帮助小猴子吗?
根据学生回答,再一次总结:两位数比大小,十位大就大。
3、十位相同比个位,个位大就大。
谈话:小猴子非常开心,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学到了一个新的知识!接下来是老虎和狮子的较量了,小猴子想比较两位数,比十位就可以了,于是只将十位上的数字记录了下来。
ppt显示:老虎跳了5??个,狮子跳了5??个。
提问:小猴子又被难住了,这下该怎么比呢?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十位相同比个位。(1.这里直接出示老虎跳了53个,狮子跳了56个,然后要让学生讨论,再交流他们的比较方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最后总结:十位相同比个位,个位大就大2.其次,再编故事,老虎跳了53,说小猴子写字比较潦草,只看得清狮子跳了50多个,那知道谁赢吗?狮子要跳几个才赢?你是怎知道的?3.最后,再深化,如果有两只动物都跳了80多个,你能比较他们谁赢谁输吗?这里分三个层次,就层层递进了,你的设计都不是递进,是倒退的。动物名称自己改)
谈话:细心的小老鼠将成绩记录了下来。
ppt显示:老虎跳了53个,狮子跳了56个。
提问:谁跳的多?(显示拨号数珠的计数器。)
根据学的生回答,板书53<56,并总结:十位相同比个位,个位大就大。
4、两数比大小,数位多就大。
谈话:经过比赛的选拔,狐狸和大象跳的最多。
ppt显示:狐狸跳了100个,大象跳了98个。
提问:谁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
出示计数器,拨出100和98,问:你是怎样比较的?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可能的想法:
①100里有10个十,98里有9个十,所以100比98大
②100在98的后面所以100比98大。
③100是三位数,98是两位数,三位数比两位数大。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0>98,指出:狐狸获得了冠军!
追问:100和8呢?67和5呢?
总结:两数比大小,数位多就大。(三位数>两位数>一位数)
5、课堂小结
全班齐读师生共同总结的三个规律。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谈话:小朋友们真厉害,很快就学会了怎样比较数的大小。在小朋友的帮助下,跳绳大赛圆满落下帷幕,狐狸最终成为了冠军。接下来,我们小朋友之间也要进行一场比拼啦,看一看谁能获得第一名!
1、想想做做第1题。
(1)请学生说说六十几的数有哪些。
(2)将六十几的数分别与六十和七十比大小。
(3)总结:六十几在六十和七十中间,所以六十几比六十大,比七十小。
(4)追问: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
2、想想做做第2题。
请学生先根据计数器写出数字再比较大小,注意写数字的时候数位对齐。
指名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比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直接填符号。
(2)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4、游戏小猫钓鱼。
46,78,99,14,58,33,85,62,100,55
(1)小于50的数:
(2)大于70的数:
(3)大于50小于70的数:
5、谁的反应快。
(1)说出比60大,比80小的数。
(2)说出个位是5的数。
(3)说出十位是5的数。
6、想想做做第4题。
(1)每人按从小大大的顺序写出3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
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每人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写出3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
比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3)写出大于77小于82的数
(4)写出3个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多1的两位数
7、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字是否有更深的认识?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一听。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百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
3、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设计思路:
1、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课前安排小调查,课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2、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地学习。数数中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对于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今天第一次给一年五班的小朋友上课,先给大家来个自我介绍吧!我姓吴,今年34岁,身高155厘米,体重46千克,家住东山大道138号,每天上下班乘坐11路公共汽车。我平时喜欢听歌,这不刚买了个MP3,花了我398元。
小朋友们能象老师这样说一句带有数字的话吗?(指名说一说)
看来生活中的数字可真多,你们会数数吗?谁能从1数到20?(指名数)
谁能接着往下数?(数字接龙数到100)
除了一个一个地数到100,谁还有其它的数法?(指名2个2个地、5个5个地、10个10个地数到100)
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数100以内的数
课件演示主题图:春天来了,草原上来了许多的羊在玩耍,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只?(学生自由猜)
究竟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还是来数数看吧!(学生翻看书上的主题图数一数)
汇报一下你们数得结果吧!(100只)100可比我们以前学的数多得多呢,你们是怎么数的呢?(学生汇报)
课件演示:10只羊圈在一起是一个十。教师边演示学生边数: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
10个十是多少呢?(学生齐答100)
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画圈再数一遍。
三、学生操作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物品,数出100个来,要求使人一看就知道是100个,比一比谁数得又快又准。
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数的,并展示自己的物品。
四、数的组成
老师在黑板上摆小棒,学生观察,并说说一共摆了多少根。
师:谁能说说老师是怎么摆的呢?(先摆了2个十根,再1根1根地摆了9根)那么2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
师:你们能照老师的样摆一摆吗?
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摆出来,并说说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相应的习题。
六、游戏
数字接龙:老师报一个数字,学生接着数出它后面的5个数或前面的5个数来。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经典教案汇总四:《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及实践运用
课前准备:
口算卡、教学挂图(自制)、小红旗、小棒
教学流程:
一、沟通交流、兴趣导入
1、教师出示口算卡,进行口算练习
师:小朋友们,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10+20=20+10=10+=30
()+20=30()+10=15()+()=30
2、夺红旗比赛
①、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看图写数。师:小朋友,加油啊,写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将会获得一面小红旗。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珠子下面写数。
③、诱导学生说说以上几个数的组成。
3、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棒,老师很高兴,你们还想不想解决更好玩的问题呢?
生:想。
师:好,那就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二、提出问题,师生互动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谁能告诉大家,他们都正在做什么呢?
生1:他们正在买东西呢!
生2:……
师:说得好!图上的小朋友叫小明,小明可喜欢喝牛奶啦!这几天,小明表现得特别好,特别听爸爸、妈妈说的话,他妈妈很高兴,就带小明到商店去买牛奶。售货员阿姨先给小明妈妈30瓶牛奶,再给小明2瓶牛奶。现在,老师想问大家,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
生2: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3:小明喝了2瓶,还剩多少瓶?
师:你们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吧!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和“还剩多少瓶?”的问题板书,逐一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教学30+2
师: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生:一共买了32瓶牛奶,用加法计算。
师:说得真好,那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呢?谁来说说?
生:妈妈拿了30瓶,小明拿了2瓶,问“一共有多少瓶?”就把妈妈拿的.和小明拿的合起来,一共是32瓶。
师:你真棒!那谁来告诉老师,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列式(板书):30+2=32
3、教学32-2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妈妈一共买了32瓶牛奶,小明喝了2瓶后,还剩下多少瓶?应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2=30
师:谁能告诉大家,32-2=30,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算法,鼓励学生上讲台摆演用小棒演示计算过程。
4、教学2+30
师:同学们表现都很棒,现在老师想再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最聪明?
教师板书:2+30=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三、知识点拔
师: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我们以前已经知道“3+2和2+3”的结果是相等的,只是变换了一下数的位置而已,所以“2+30与30+2”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以后将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四、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
①、教师先摆小棒,学生认真观察后写出算式,并计算
a、先摆3捆(每捆10根),再摆6根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摆演,集体纠正。
b、先摆3捆与5根,然后拿走5根(教法同上)
②、教师先写好算式,让学生摆
a、30+5=b、6+40=c、46-6=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板演,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自主评价,集体纠正。
③、“小老师”写算式,学生摆小老师写算式,学生跟着摆,小老师评价。
2、看图列算式
①、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如图:
先摆摆出
再摆拿走
一共□○□=□还剩□○□=□
请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最后集体纠正。
五、巩固与拓展
1、数学小游戏(小马过河)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现在,大家愿不愿意用自已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帮助别人做一件好事呢?
生:愿意!
师:真是好样的!你们个个都乐于助人,都是好孩子。(边说边贴出游戏图)
师:“三月三”快到了,马妈妈叫小马把节日的礼物送给外婆,可是外婆家又住在智慧河的那一边,小马必须算完这些题,才能到达外婆家。小马遇到困难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吧!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图上的题目,最后的三道题为开放题,没有固定答案,应让学生多说一说,要鼓励学生用小棒进行演算。
师:同学们的数学学得真好,轻轻松松就能用自已的知识帮助小马做一件好事,小马和外婆都非常感谢你们,还祝你们“三月三”快乐。
2、小结
你们今天过得快乐吗?为什么?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一、认识图形(二)
单元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单元难点: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1)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1)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 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图形(2)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练习一
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圆 ( )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4、4。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图形(3)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及实践运用
课前准备:
口算卡、教学挂图(自制)、小红旗、小棒
教学流程:
一、沟通交流、兴趣导入
1、教师出示口算卡,进行口算练习
师:小朋友们,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10+20=20+10=10+=30
()+20=30()+10=15()+()=30
2、夺红旗比赛
①、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看图写数。师:小朋友,加油啊,写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将会获得一面小红旗。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珠子下面写数。
③、诱导学生说说以上几个数的组成。
3、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棒,老师很高兴,你们还想不想解决更好玩的问题呢?
生:想。
师:好,那就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二、提出问题,师生互动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谁能告诉大家,他们都正在做什么呢?
生1:他们正在买东西呢!
生2:……
师:说得好!图上的小朋友叫小明,小明可喜欢喝牛奶啦!这几天,小明表现得特别好,特别听爸爸、妈妈说的话,他妈妈很高兴,就带小明到商店去买牛奶。售货员阿姨先给小明妈妈30瓶牛奶,再给小明2瓶牛奶。现在,老师想问大家,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
生2: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3:小明喝了2瓶,还剩多少瓶?
师:你们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吧!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和“还剩多少瓶?”的问题板书,逐一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教学30+2
师: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生:一共买了32瓶牛奶,用加法计算。
师:说得真好,那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呢?谁来说说?
生:妈妈拿了30瓶,小明拿了2瓶,问“一共有多少瓶?”就把妈妈拿的和小明拿的合起来,一共是32瓶。
师:你真棒!那谁来告诉老师,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列式(板书):30+2=32
3、教学32-2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妈妈一共买了32瓶牛奶,小明喝了2瓶后,还剩下多少瓶?应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2=30
师:谁能告诉大家,32-2=30,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算法,鼓励学生上讲台摆演用小棒演示计算过程。
4、教学2+30
师:同学们表现都很棒,现在老师想再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最聪明?
教师板书:2+30=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三、知识点拔
师: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我们以前已经知道“3+2和2+3”的结果是相等的,只是变换了一下数的位置而已,所以“2+30与30+2”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以后将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四、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
①、教师先摆小棒,学生认真观察后写出算式,并计算
a、先摆3捆(每捆10根),再摆6根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摆演,集体纠正。
b、先摆3捆与5根,然后拿走5根(教法同上)
②、教师先写好算式,让学生摆
a、30+5=b、6+40=c、46-6=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板演,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自主评价,集体纠正。
③、“小老师”写算式,学生摆小老师写算式,学生跟着摆,小老师评价。
2、看图列算式
①、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如图:
先摆摆出
再摆拿走
一共□○□=□还剩□○□=□
请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最后集体纠正。
五、巩固与拓展
1、数学小游戏(小马过河)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现在,大家愿不愿意用自已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帮助别人做一件好事呢?
生:愿意!
师:真是好样的!你们个个都乐于助人,都是好孩子。(边说边贴出游戏图)
师:“三月三”快到了,马妈妈叫小马把节日的礼物送给外婆,可是外婆家又住在智慧河的那一边,小马必须算完这些题,才能到达外婆家。小马遇到困难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吧!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图上的题目,最后的三道题为开放题,没有固定答案,应让学生多说一说,要鼓励学生用小棒进行演算。
师:同学们的数学学得真好,轻轻松松就能用自已的知识帮助小马做一件好事,小马和外婆都非常感谢你们,还祝你们“三月三”快乐。
2、小结
你们今天过得快乐吗?为什么?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第一课时:
买铅笔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3页。
学习目标:
1、在买铅笔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学习重点:
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学习难点:
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凑十”儿歌。
2、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8=6+4=9+6=10—8=15—5=+
8+7=4+9=16—5=8+8=5+9=
3、填一填
9+=13()+9=15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文具吗?小兔妹妹和你们一样也买过文具,看看它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课件出示课本主情景图)
师:在袋鼠妈妈开的文具店里,小兔妹妹正在买铅笔(板书课题:买铅笔)。
师:谁能说说小兔妹妹说了什么?袋鼠阿姨一共有几枝铅笔?卖给小兔妹妹几枝铅笔?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来试试看?(可多抽两个孩子)(师板书:有15枝铅笔,我买9枝铅笔,还剩几枝铅笔?)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师:解决“还剩多少枝?”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3、根据学生回答,
师:
板书:15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有重要意义。
本课时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定基础,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易,根据他们对单层次规律的过程探索,利用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形象来建立“多层观察找规律”的'模型,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感知规律。
1、师:上课之前,先贴上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奖品智慧花吧。老师要把它奖给善于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和学习快乐的同学,你们有信心得到吗?(有)哇,盒子里有好多呀!
老师贴两朵花。什么颜色的?(红色、黄色。)
你猜老师接着会贴什么颜色的智慧花?(生猜师贴)你猜对了吗?
2、再猜、再贴;再猜、再贴。预设学生一定会越猜越准。追问学生原因。
3、师边与孩子一起说边在黑板上板书分组的虚线。红、黄,又是红、黄,还是红黄。
师揭示课题:像红黄这样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板书:规律。(跟老师学读一遍)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齐读:找规律。
(二)探究发现规律
第一次探究:找一找
(出示课件主题图)
1、师:一群小学生正在联欢呢。请你们仔细观察,画面上都有什么?
2、师:哪些地方排列是有规律的?又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同桌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互相说一说,看谁发现得多。
3、汇报交流:谁愿意第一个来试试?
(生说到哪种事物便点击课件使之放大)
(1)我发现小花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
(2)我发现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
(3)我发现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个紫灯笼,一个红灯笼,再一个紫灯笼一个红灯笼……;
(4)我发现小朋友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
师在学生汇报每条有规律的排列事物时,可有意识地提示孩子可让自己的表达简单些。在孩子们清楚地知道了规律的排列情况后,都追问孩子们接着往后排下一个应该是什么?
4、师:我们找出了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队伍它们排列的规律。像灯笼的一紫一红、小花的一绿一红、彩旗的一红一黄、小朋友的一男一女以及我们黑板上的一黄一蓝,我们都把它们叫做一组。(板书:一组。齐读)
当我们找图形排列的规律时,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一看后面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板书:重复。齐读)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
第二次探究:摆一摆
摆学具
师:小朋友找规律找的很不错,老师摆一个规律看谁能接着摆(摆例2第一个规律)。啊!你们真厉害,我再来一个(摆例2第二个规律)。
师:来,告诉小朋友,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
师问:你们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摆的吗?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第三次探究:涂一涂
师:孩子们,还能用我们灵巧的小手涂出漂亮的颜色吗?小朋友们翻书89页看例3,独立完成涂色,教师注意订正。把学生涂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追问这样涂的原因,并表扬涂得漂亮的同学!
师:有些同学涂得真漂亮,看谁涂得又对又漂亮。(完成89页的“做一做”)
第四次探究:练一练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谁找能找出生活的规律吗?(出示练习一)
师:你们还想不想再来一个呢!好的,来一个难点看谁能战胜。(出示例3)
(三)生活中的规律
师:同学们真厉害!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吧!(出示练习)
师: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除了老师说的这些,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规律吗? 今天晚上“找一找”看看我们身边的还有哪些?下节课汇报自己找到的规律。看谁能找到生活的规律,成为小小发现家。
(四)活动总结。
师:是呀,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我们生活中的规律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希望大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小朋友回家再去找找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律,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多动脑筋,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第三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会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统计图,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同学们,新年快到了,我们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气球,你们说是哪种颜色的气球可以多买一些?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学生自由发言
问:多买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1)你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统计,制成统计图
(3)回答问题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名同学。
2、喜欢()颜色的人最多?喜欢()颜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他最有可能喜欢()颜色?
4、布置会场,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呢?
三、实践活动:
每一位同学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动画片体育比赛电影新闻
做一次统计
四、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具准备:
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上分别贴上“十位”、“个位”。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1。教学例3。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十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上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2。教学例4。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拥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l”,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3。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课本第37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做游戏:接通电话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掌握的很好只有个别学生老是在读数写的时候把汉字写成数字。还需加强辅导。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来描述两100以内的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在数量比较和说明数量大小差异程度的过程中,获得数的大小差异程度的实际体验,发展估计意识和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
3、通过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来描述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握数量大小差异的不同程度
教学准备:例题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醒经验。
1、展示例题:小猴和小猫比赛折五星。小猴说:“我做了34个。”小猫说:“我做了38个。”
提问:听了对话,你能知道什么?四人小组交流后汇报。
可能出现:38>34,34<38;小猫比小猴做的多,小猴做的比小猫少。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引导:小猫比小猴做的多得多吗?
学生可能用口语表达:小猫比小猴做得多一些。
得出小猫比小猴做得多一些。
提问: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小组交流汇报。(小猴比小猫做得少一些)
提问:还可以怎样比?
得出:小猫做的比小狗多得多,小狗做的比小猫少得多。
2、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但需要比较两三个事物的`多少,而且要反映出数量相差的程度时,就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来描述。
三、综合运用,培养数感
1、“想想做做”第1题。
看图,问:“少得多”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在班内交流。说说选择的理由。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在果园里,小熊说:“苹果有40个。”小兔说:“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
提问:梨可能有多少个?
出示:小芳:我拍了50下。我拍的比你少一些。小明可能拍了多少下?
先独立完成,再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理解题意,小组交流,汇报。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做后汇报,并说明思考的过程。
5、“想想做做”第5题。
右边的书大约有多少本?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思考过程。
6、“想想做做”第6题
讲述:小猫和小兔用今天学习的“少些”“多些”“少得多”“多得多”这些词在玩比数大小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玩?
展示:小猴拿数字卡片50,小猫拿数字卡片45。
提问:猜一猜小猫和小猴分别会说什么呢?同桌小朋友分别扮演小猫和小猴互相说。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多(少)一些、多(少)得多
34比38少一些38比10多得多
38比34多一些10比38少得多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一、认识图形(二)
单元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单元难点: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1)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1)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 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图形(2)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练习一
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圆 ( )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4、4。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图形(3)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认识14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会写“巾”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观察自选商场,了解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体会它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学习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学准备
1、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逛商场
师:同学们,这么精神,老师忍不住想领你们去一个地方,想知道什么地方吗?
生:想!
师:(点击出示拼音)谁来拼?
生:我来拼(生拼读)。
师:拼得怎样?
生:拼得很好。拼准了平舌音。
生:还读准了翘舌音和后鼻音呢!(师点击出示“z、sh、ch”)
师:对,拼得真好。真是个拼音小能手,来我们请他当我们的小老师带我们拼读。
生:跟我读:zì xuǎn shānɡ chǎnɡ全班跟读。
师:小老师带读的真好。老师想领你们去的是这个地方吗?我们看看(点击出示“自选商场”)。
师:来,读一遍!
生:全班读。
师:同学们真棒!(点击出示红色字“商场”)诶,以前见过这两个字吗?
生:见过。
师:会读吗?
生:会!
师:谁来读?
生:商场。
师:你是怎样认识这两个字的?
生:和妈妈去商场里买东西,妈妈告诉我,我就认识了。
生:我也认识这两个字,我也是在商场里认识的。
师:你呢?
生:看书拼拼音认识的。
生:去商场认识的。
师:你们真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逛商场时还留意牌子认字,请全班同学向你们学习,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点着“自选商场“的图片)去过这地方吗?
生:去过(集体答)!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那里有很多好吃的东西!
生:那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生:那里很好玩,很漂亮!
师:其实呀,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就是因为那里东西多,现在让我们走进……(点黑板课题引读)
生:自选商场
师:瞧瞧去!看看是不是真的东西多?(点击出示图片)看,这是自选商场的食品区,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品,有饮料、牛奶、各种零食等,这是日常生活用品摆放区,有洗衣粉、沐浴露、毛巾等。这是文具摆放区,有作业本、各种各样的笔、文具应有尽有。
二、学句子
师:你看,正如你们刚刚所说:自选商场的.东西真多。(点击出示句子)会读这句话吗?
生:会
师:你来读读,读得真准确!你用什么办法把这句话读出来的?
生:我是用拼拼音的办法。
师:同学们,按他的办法用拼音拼拼把这句话读准确。
生:(自由拼读。)
师:同学们真认真!谁来读?
生:自选商场的东西真多。
师:你们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读得很流利,但是“真多”的“真”字没读准翘舌音。
生:还有读得没有感情。
师:评得真不错!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东西”这个词中“西”的音节是“xi”没有声调,这是轻声,听听老师怎么读?老师怎么读的?
生:“西”读得轻短,“东”读得比较重、长
师:这位同学很认真听,对,“西”要读的轻短,“东”读得重、长,来,跟老师读(师领全班读两遍)。东——西
生:东——西。
师:放在句子中,全班一起读。
生:自选商场的东——西真多。
师:读得真好,“东西”指什么呢?
生:“东西”是指商场里的食物、玩具呀!
生:电视、图书。
师:你们真聪明!没错,“东西”是指物品。怎么样把这两个字记住?
生:我看“车”字就想起了“东”字,它们很像。
生:我看见“四”就想起来“西”字,它们也很像。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好,你们真是记字小能手。
三、学生字
1、学生字(1分钟)
师:(点击出示图片讲述)星期天,明明和妈妈去自选商场了。(点击出示图片)看,妈妈给明明买了明明爱吃的东西?是什么呢?(点击出示面包图片)
生:面包
师:这是什么?怎样记住这个“包”字?
生:看到面包,我就记住了“包”字。
师:(点击出示牛奶图片)这又是什么?
生:牛奶
师:要读准“奶”字的鼻音,跟老师拼读一遍。
生:(全班跟老师拼读)
师:现在看谁读得准?
生:nǎi,牛奶。
生:nǎi,牛奶。
师:谁有办法记住“奶”字?
生:“女”加“乃”就是“奶”牛奶的“奶”。
师:我也记住了“奶”字,“奶”字是“女字旁”,是我们今天新学的偏旁,全班跟老师读“女字旁
生:女字旁。
师:“奶奶”是爸爸的什么?
生:妈妈。
师:是男人还是女人?
生:女人。
师:所以“奶”字是“女字旁”,你还知道哪些字有“女字旁”?
生:妈妈的“妈”字。
生:姐姐的“姐”字。
生:妹妹的“妹”字。
师:你们真是识字小能手啊,一下字说出了这么多“女字旁”的字。哦,妈妈还买了家里要用的生活用品,是什么呢?看,(师点击出示)这是什么?
生:牙膏。
师:谁来拼读?
生:拼读。
师:全班拼读。
生:(全班拼读)
师:想办法记住了这个商品名称吗?(点击出示图片)这是?
生:毛巾
师:读得真准!把“巾”的前鼻音读准了。开列火车读读。火车火车开起来。
生:开到这里来。
师:这列火车开起来。
生:(开火车读)毛巾
生:毛巾
生:毛巾
……
师:你用什么办法记住了这两个字?
生:看见洗脸用的毛巾,我就会想起这两个字。
师:你采用形象记忆法,非常好!(点击出示图片)这是洗衣服用的?
生:洗衣粉。
师:谁来拼读它的商品名称。
生:(拼读)
师:拼读得很好,你来领大家拼读一遍。
生:领读
师:不拼拼音,只读名称,男生读两遍。
男生:洗衣粉洗衣粉
师:女生读两遍。
女生:洗衣粉洗衣粉
师:诶,明明说自己还要买学习用具,看妈妈给明明买了什么学习用具?(点击出示)这是?
生:铅笔
师:我请三个同学来拼拼这商品名称。
生1:qiān bǐ
生2:qiān bǐ
生3:qiān bǐ
师:(出示铅笔)这枝就是?
生:铅笔
师:铅笔,你怎样记住“笔”字?
生:竹+毛,笔笔笔。
师:我也记住了“笔”字,它是“竹字头”,是我们新学的部首,(师板书:竹字头)来,跟老师读:竹字头。
生:竹字头。
师:(出示毛笔)我一看到毛笔的样子,我就想起了“笔”字,你看这毛笔,上面用什么做成的?
生:竹。
师:下面用什么做成的?
生:毛。
师:这是我们中国最开始造出的笔,所以“笔”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毛”。你还知道哪些字是“竹字头”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信息窗3
教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
教学重难点: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 的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25+10= 16+8= 27+7=
15+6= 35-25=
2.20-8=?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退位加十”。
二、新授
(一)观察情境图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回收了许多的`废旧物,咱们一起来看看统计的结果。
(二)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口算)
1.“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
(1)根据这个问题,你能找出哪些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2)你认为可以怎样列算式?(24-8=)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4-8不够减,怎么办?
(3)你能用学具摆出来吗?同位俩互相合作,在全班进行交流。
(4)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集体交流,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好?说说理由。
2. 分解法: 摆小棒法:
24 - 8= 16 先摆出24根小棒,把其中的一捆先拆成10根,用14根去减8根,体会退位加十的过程。
10 14
6
(三)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二班收的易拉罐比三班少几个?”
(1)根据问题能找到哪些有关的信息?
(2)怎样列算式?自己解答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练习
13-6= 33-6= 53-6=
83-6= 93-6=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1—5、聪明小屋
教学目标:
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聪明小屋是本课难点。
教具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拿出一组练习:45-3= 45-7=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其他练习自己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又快又正确的?
2.自主练习2:大减价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你能列出算式吗?说一说你列出的算式各部分含义。
3.自主练习3:踩气球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3)全班汇报交流。
4.自主练习4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指导学生编数学故事,进行交流。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列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5.自主练习5
(1)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明确图意。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能解决吗?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4)全班交流。
二、聪明小屋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填数。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一.独立填写。
数学游戏
课题阅览室第二课时备课人
教 学
二、数字游戏:
1、课题跳绳
教 学
2、出示图片:
小松鼠捡了一大篮子松果,它吃了25个,篮子里还剩17个,谁知道小松鼠原来有几个松果?25+17=42(个)
3、告别了小松鼠,来到湖边,湖里的荷花粉红粉红的,一只只蜻蜓在空中飞舞,它们在找自己最喜欢的`花朵,咱们帮它们找一找。独立连线P64看图连线。
4、快来看那边,大象妈妈正在考小象呢?
小象:我今年3岁。 象妈妈:你出生时我29岁。
你们知道象妈妈今年多少岁吗? 29+3=32(岁)
5、看那只淘气的小猴在干什么?给小鹿量身高。
小花:92厘米 小点:73厘米 小黄:比小花矮,比小点高
小黄可能多高?请选择:(56厘米 73厘米 80厘米 95厘米)
6、几只笨熊想玩跷跷板,快来算一算,算好后帮它们把跷跷板画好。
7、数学活动:
淘气哥哥拿着20元钱去买玩具,他可以买什么?
出示图片:玩具枪:11元 玩具汽车:21元 洋娃娃:18元
玩具熊:13元 拼图:7元 积木:9元 球:5元
小组讨论:有几种买法,每种买法花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8、数学游戏:
猜猜我是多少?
(1)我比38大17。 38+17=55
(2)我减13就是60。 60+13=73
(3)我加上20就是52。52-20=32
三、把得数排队:
68+17 94-48 62-18
82-35 38+25 49+27
( )<( )<( )<( )<( )<(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说明:
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到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涂色卡,雪花片,空白场景图。
教学过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导入新课
师:请你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1. 动画演示:颜色红青排列的苹果(8个)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个两个地排列的汉堡包(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杯三个地排列的可乐和冰激凌(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在出现每组物体后,请学生回答,教师用动画验证,最后全屏显示上述物体,最后一个物体闪动)
师:真厉害!全让你们给猜中了,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把下一个是什么给猜中的'?
2. 揭题:像苹果青红青红有顺序地重复出现,汉堡包一个两个、一个两个地重复出来,可乐、冰激凌一个三个、一个三个地重复出现的就是一种规律。我们今天就要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以圣诞节为载体,深层次地感知规律,找规律
师:昨天晚上是圣诞节,张老师参加了一个圣诞晚会,那里的会场布置得可漂亮了。
1. 多媒体出示图画:请你说说会场里有什么?这些东西摆放有什么规律?把你发现的秘密在四人小组里悄悄交流一下。
2. 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3. 深入地问,如灯笼有什么规律。在学生回答一红一紫排列后,电脑依次在每一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每两个为一组,并且电脑动画演示灯笼一红一紫逐个闪动。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
2.让学生运用操作活动,结合现实背景掌握知识,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孩子观察、总结、分析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数感,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100以内的数,按顺序进行整理并寻找规律。
教学难点:
自主探求规律和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每人一个田字框和十字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数的顺序
出示“顺序”问:这两个字小朋友们认识吗?谁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要按顺序做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完成要不然就会乱了秩序。
课前我们已经按顺序完成了这张表(不完整—完整)启发:这张表中最小的一个数是几?最大的一个数呢?一共可以填多少个数?我们通常称这张表为“百数表”(板书)。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百数表来学习数的.顺序,发现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规律
1.这张百数表里藏着许多有趣的奥秘呢!让我们边读边找吧!
2.横着找规律:
(1)师:我们先横着看一看,一起读第二行。带领学生一起读第二行,读完后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2)师:下面你也从这张表中选几行读一读,和同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全班交流。(我读的是······我发现了······)(生说哪一行,电脑同时显示哪一行)
横着看,第2行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1,第3行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2,第3行······
(4)师小结:横着看,不管哪一行,相邻两数相差1;从第二行起,每行前九个数的十位上是一样的;每行最右边一个数都是整十数(或一百)。
3.竖着找规律:
(1)师:每个竖列里的数又有什么规律?每个同学先选几列数读一读,再把你的发现和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己读,说发现。
(3)全班交流。(我读的是······我发现了······)(生说哪一列,电脑同时显示哪一列)
竖着看,第1列的个位上都是1,第2列的个位上都是2,第3列······
(4)师小结:竖着看:上下两数相差10;个位上的数相同。
4.继续探究:刚才我们先横着看,再竖着看,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规律。那么这张表里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小朋友们细心找、认真想,看谁能有新的发现。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斜着观察。教师揭示重叠数。颠倒数。
5.幸运抽奖
小朋友们真不简单,在一张百数表里发现了这么多奥秘!为了鼓励大家,今天为我们举办了一个抽奖活动,请大家举起自己的号码牌,符合题目要求的同学请拿着你的卡片站起来,看谁会成为今天的幸运之星。出示36页的第3题。
(1)比69大1的数是
。
(2)比100小1的数是()。
(3)40比()小1,比()大1。
(4)与99相邻的数是()、();
恭喜获奖的同学,老师的数字是56,你能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老师也获奖吗?
请没有获奖的同学也设计这样一句话让大家猜一猜你的号码牌是多少?谁来试一试。
三、应用规律,拓展提升
看,今天王老师还带来了神奇的“魔力框”哦(电脑出示)
1.用“田字框”框数:
(1)师:看这个“田字框”框住了几个数?
横着读一读: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呢?(两数相差1)
竖着读一读:上下两数什么关系?(两数相差10)
师:小朋友们,你们也想去框一框吗?
请看活动要求:
同桌两人为一组从这张信封内拿出“田”字形框,在“百数表”中每次框出四个数
仔细观察你框出的四个数?这四个数中上面一行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下面一行的两个数呢?左边一排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右边一排的两个数呢?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和大家分享你框出的数吗?(实物投影仪展示)
出示图。
提问:有人用“田”字形框在“百数表”中框出了四个数,但只告诉我们左上角的一个数,你能猜出框里其余的几个数吗?
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完成第一个田字框。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2.用
“十字框”框数。
(1)师:看这儿还有一个十字行的魔力框,你能用这个魔力框框出五个数,并说一说这些数之间的关系吗?请大家从信封内取出“十”字形框,互相框一框并说一说。
继续提出要求:用课前准备好的“十”字形框,在“百数表”中每次框出五个数,仔细观察框出的数,你能发现什么?
交流:你框出的是哪五个数?这五个数中横着排列的三个数有什么关系?竖着排列的三个数呢?(学生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小结
出示图。
提问:你能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根据中间的这个数,猜出框内其余的几个数吗?
请大家在练习纸上完成,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呈现问题:有人用“十”字形框在“百数表”中框出五个数,而中间的一个数是60。你认为可能吗?中间的数除了不可能是60,还不可能是哪些数?为什么?
3.拓展:其实我们还可以设计各种魔力框,请看:(出示)你最喜欢哪个?可以试一试!
这些魔力框你最喜欢哪一个,挑一个最喜欢的试一试并填一填。
4.请你来当小考官
我们同学还可以同桌相互考一考,来当一回小考官,在空白的魔力框上填上一个数,让同桌填上其他三个数。
四、设计魔力框,启迪新的思考
启发:这节课我们通过填教科书上的“百数表”以及看表、用表,进一步认识了百以内数的顺序,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规律。课后请大家想一想,你还能设计出哪些不一样的魔力框呢?
板书:
数的顺序
百数表
横着:
相邻两数相差1
竖着:
上下两数相差10
个位上的数相同
反思反
反思:怎样才能放得开又收得住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三、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难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五、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节课。为了给大家上一节丰富有趣的课,我做了许多准备,同时也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我来看一看大家准备得怎么样,把你们准备好的图形和白纸放在桌子上。看来大家很认真的对待这节课。那,有信心把这节课的知识学好吗,能做到认真倾听老师的话吗,能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吗,能做到积极举手发言吗。好,那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a、师:大家看老师准备的这些图形(展示立体图形模型),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找什么?板书立体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回答讲台上的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依次板书。
师:再来看看,这种陌生图形又叫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图形,这种图形我们叫它——三棱柱)
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来看老师变个魔术,师展示长方体拆开6个面。看清楚了吗,我现在变得是什么图形,(长方体)再看一遍。这个长方体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6个面组成。
师: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
师:那请拿起桌面上的'长方体,用你们的小手去找一找这6个面,
学生摸模型。
说一说,这个面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滑滑的平平的。
2、做一做
提问怎么将平面图形展示在纸上
师:你们都已经把长方体的面找出来了,现在有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不拆开这个长方体,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说一说能怎么做。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印、方法),对于印可以教师演示。
当学生提出描,让生上台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提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说不出,则老师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自主将平面图形画在纸上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生:想。
师:那好,动手之前有几个要求。
1、数一数你从一个立体图形上得到了几个面
2、想一想你画的面是通过哪些图形得到的。
能做到要求吗,现在,开始动手。有需要帮助可以让同桌帮忙。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3、汇报交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结一下从各个立体图形上得到的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将物体的一个面表示在了纸上。我知道聪明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了,谁能准确,大声的告诉我。
注:回答时注意纠正学生错误,例如圆形,在数学上,准确的它叫圆。
提问:各个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是不是在长方体的身上只找得到一个面?
生:不是,有6个面
依次提问各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平面图形,看看是什么感觉。
请生上台依次摸各平面图形。
4、小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板书面)而且都是平平的,板书平,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板书。
看仔细了,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啊?生:平平的。
谁能说说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吗?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老师有问题要让同学们帮忙解决。
如有学生连错,将正方形长方形混淆,师:有没有同学想对他说些什么。纠正错误。谁来帮她改改。
2、涂一涂
老师能用这些些简单的图形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信不信。
师在黑板上绘画,请学生上来涂色。
3、说一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我们今天学的这几个平面图形。哪位细心的小朋友能在我们周围找到今天学的平面图形。
(四)课堂小结
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这些平面图形。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我们善于发现智慧的眼睛去寻找今天所学的几个平面图形。做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立体图形:
七、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拼、摆、画,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教学思想,比如: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摸一摸”和“画一画”的操作活动中,动口、动眼、动手,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学生对教学用具——积木的兴趣极大,在后续的教学时间中很多学生管不住自己,经常会去摆弄积木,因而导致后续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此,以后在教学中如果出现新鲜的教学工具,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事先进行摸索,避免在课堂中因为过于新奇而忽略了课堂教学。
2、在对知识点的教学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概括能力的估计不足。这直接导致在讲解平面图形的特点时,学生无法对,平面图形的特征从边、角等方面进行描述。对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避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3、课堂的表扬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反映,但是表扬的语言过于匮乏,对学生的表扬没有真真让学生从心里深深的感觉欣喜。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表扬机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比较下的减法意义的同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
2.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宋奶奶家母鸡生蛋的情境图,引出问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一)有序寻找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通过观察对话,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昨天生了11个蛋,今天生了5个蛋。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两天一共生了多少个?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几个?
解决实际问题
1.问题1: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几个蛋?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想法,明晰思路
要比较多少,应该用减法。
列式:11-5=
11减5得几呢?自己动手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3)展示对比
综合之前学习的.经验,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同时能够沟通不同方法之间的关系。
2.问题2:前面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8、7、6,今天又学习了十几减5,接下来的算式,你能独立计算吗?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想法,明晰思路
(3)展示分享,发现规律
通过摆小棒的方式让算式的变化更加直观,到时候能感受得到,被减数、减数同时增加1、2、3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差距没有发生变化。
(4)应用规律,体会极限
如果这样写下去,你还能写出多少个等于9的减法算式呢?
总结回顾,梳理反思
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收获。
四、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向你说说我是谁。
2.谁多?多几只?
3.老师比学生少几人?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比 比
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新授
教学例6。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知道小雪、小华各套中多少个?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比多少。
出示:小雪套中7个,小华套中12个。教师:请大家用摆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摆小雪的个数,第二行摆小华的个数。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向学生说明小雪和小华的个数要一个对一个地摆,这样便于观察。
提问:哪一行摆得多?并指出小华比小雪多的个数,说出小华比小雪多了几个。
教师边提问边检查学生摆得是否正确,再指定一、二个学生摆给大家看一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小华比小雪多得的个数,就是小华比小雪多摆了几个。
4.教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小华比小雪多摆了5根小棒,就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了5个。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道应用题告诉我们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的问题又是什么?
教师: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应该怎样想呢?(就是要求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
教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5.请学生列式:12-7=5(个)
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21页的“做一做”。
2.方民家收了8棵大白菜,15棵小白菜。小白菜比大白菜多多少棵?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哪两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
五、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12-7=5(个)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练习能说明和归纳相应的口算过程,逐步形成口算技巧,提高口算能力。
3、在正确口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巩固
1、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练习七第1题)
认真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2、先估算,再计算。
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2题,请学生先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再算出得数。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小结;估计时既要看清要加的数是整十数还是一位数,还要看清两位数的十位、个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3、不计算,比大小。
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3题,
小朋友们,不计算你能比出两边的大小吗?47+2与47+20,怎么比呢?同样是47,要加上的数大和就大,要加上的数小和就小。47+2得四十几,47+20得六十几。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4题,指名读题,全班齐读。怎样列式呢?要求学生独立列式填空。交流结果
2、练习七第5题,集体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完成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上有了哪些进步?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1厘米有多长呢?请你用手比一比。
1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伸开两臂比一比。
(学生站起来比划,教师拿着米尺到学生中巡视,发现误差大的进行纠正。)
二、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1、想不想知道我们每天使用的课桌有多高?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们的桌子大约有多长?把估计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你们俩一起量一量,看谁估得准?(学生活动)
2、活动结束后,请学生汇报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3、请估计准确的同学把估计的方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估计的方法进行评价)
4、你们测量的课桌的高度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5、活动后集体汇报。
(对于测量同样物体长度的小组进行比较,检验测量是否准确。)
三、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同学们,其实我们身上也有很多尺子,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1、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
(1)身高是指什么?(从脚底到头顶的高度)
(2)先估计,再测量。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同桌合作。
(3)说说测量的方法。
2、测量自己的步长。
(1)步长是指什么?(脚尖到脚尖或脚后跟到脚后跟的距离。)
强调:步长是平时走一步的长度,不要刻意迈大步。
(2)先估计一步有多长,再测量。可以小组合作。
(3)谁估计的最准,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方法。
(4)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
4、利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估计活动。
刚才同学们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其实这都是很好的尺子。下面老师要检验一下你的尺子管不管用。
(1)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请同学估计他的身高,并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2)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
①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②请估计一下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③现在我想知道这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3)利用步长进行估计活动。
①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②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③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5、介绍人体各部分长度关系小常识。
四、练习。
1、P18第2题。
(1)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请学生估计一下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引导学生注意记录的方法。
2、P19第3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整理房间”和“一起来分类”两个活动构成。“整理房间”主要通过让学生经历对房间内物品的整理过程,感受到分类是需要一个标准的,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一起来分类”,一方面,巩固分类需要确定一个标准;另一方面,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教学难点:
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3.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4.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第一课时 单一标准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把物体按一定标准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整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书27页)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 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板演分法。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不同标准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教学重难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4.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四、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 A.集体反馈交流。
五、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六、总结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有三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2数位的意义。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写法,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教学难点:
学会数数和理解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学生知道十位和个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的熟练的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是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
2、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教具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l0根用橡皮筋捆成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满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2)教师拿出一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十是一百。(板书)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l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2.教学例2。(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根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5页 例2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再投影出示第33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十一组成的。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读数、写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教学重难点:
建立100以内的概念,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准备:
计数器1个 小棒100根 铅笔24枝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l、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2.看题口答。
(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3)6个十和2十一组成()。(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上分别贴上“十位”、“个位”。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1.教学例3。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十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上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2.教学例4。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拥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l”,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3.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第2题(课本第37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2.做游戏:接通电话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巩固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教学重难点:
1、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
2、区分“数位”与“位数”,“数位”与“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l、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100。(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2.看题口答。
(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3)6个十和2十一组成()。(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二、新授:
(1)第39页第8题。(2)第40页第9题。
你是怎么做的?要注意什么?(3)第40页第10题。
怎样数比较快呢?(4第40页第11题。
独立完成。
(5)第40页第12题。
思考:卡片上的数可能是多少?
三、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在解释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具准备:
100以内数目表一张、例8放大图两幅、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 九十三 八十 三十 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二、新授
1.教学例7。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5。(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 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 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 ○ 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3.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35 60 71 90 19 100 教师先指定一个学生按从小到大排,排完后,齐读各数。然后打乱次序,再指定一个学生把这些卡片按数的大小,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2、比大小,在○填上“>”、“<”或口填适当的数。47○37 88○90 □<95 □>66 35○36 61○59 □<75 □>□
3、游戏题:找朋友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大小的比较
教学目标:
1、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主动学会比较100以内的书得大小。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3、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与“十”以及“十”与“百”之间的关系。
2、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大小。教学具:
计数器、数位表、小棒|、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填空。
(1)从()到()是一位数:从()到()是两位数;100是()位数。
(2)十位是三的两位数有()个(3)比69多1的数是(),比69少1的数是()。(4)38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例题5图,请学生回答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教师引导:如果没有这幅图,怎么来比较这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呢?能不能有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呢?
2、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第二题。
三、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2.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少”的意思,并用它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具准备
例6的投影片、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l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敷.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15个)黄球有几个?(10个)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蓝球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l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的多等等.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2、第43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3.下面各数中,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少一些? 15 17 45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别汇报。
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 A、画图。圈一圈。
B、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47页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具准备:
例8的课件、游戏题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个十和()十一。2.5个十和7个一是()。
3.65里由()个十和()十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二、新授
1.教学例8.
(1)课件演示:妈妈买了3排的乐百氏饮料,每排10瓶,小明买了2瓶乐百氏饮料,他们一共买了几瓶乐百氏饮料?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提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十一合起来是32。(2)从32瓶中拿走2瓶(课件演示)。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3)提问:2个一加3个十共是多少? 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30=32 2.练习: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第2题
以做游戏的形式出现,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50+6 30+7 60+9 20+8(2)90+8 20+3 50+9 70+6 说明:卡片正面写50+6,背面写6+50,口算时先让一名学生看正面的题目并口算得数,再让另一名学生说出背面的题目并口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翻到背面让学生看一看口算。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30+8= 77-7= 70+2= 9+20= 10+5= 28-8=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个十和()十一。2.5个十和7个一是()。
3.65里由()个十和()十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二、新授
1.第49页第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49页第2题。
读题。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怎样检验?
小结:求够不够的题目,就是要把实际数量算出来,然后和给出的数量比大小。
3.第49页第3、5题。4.第50页第6、7题。5.第50页第8题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教具准备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新课
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5.小结:
教师提问: .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4)谁能说一说五个小圆片可摆出不同几个数?(6个数)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圆片的个数十l=摆出的数的个数
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
三、课堂作业
在○里填上”>”、“<”或“=”。35○53 78○69 13○31 70+9○79 63-3○70 1+80○81 65○65+5 37○37-1 100○90+9
四、课外实践作业
每个同学回家后分别拿9个和10个小圆片,摆出不同的数给爸爸、妈妈看,看谁摆的又快又对。
教学反思:
第五篇:数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 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谁住在最上面?谁住在最下面?
2、趣味测试:
(1)小明的前面是小英,小英的前面是小明,两人怎么站?
(2)小明的后面是小英,小英的后面也是小明,两人又怎么站?
三、综合运用
1、说说教室里物品的上下关系。
2、说说家里物品放着时的上下关系。
3、猜一猜。红、黄、蓝、白4块积木,它们放的位置是:红的在蓝的上面,黄的在蓝的下面,白的在蓝和黄的中间。四块积木怎么放?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 后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在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位置。
引导学生说:“()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谁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2、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师: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名,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答)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答)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2)向家长说说,做早操时,排在前面和后面的分别是谁?
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左 右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从右数橡皮是第--------个,从左数橡皮是第--------个。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说一说
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 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师: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学生讨论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显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教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位置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位置
1、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
2、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戏
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学生按卡找座位
2、介绍方法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
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板书课题:位置
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4、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第2组第1个拍拍手!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三、练习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1)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3)全班汇报.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2、挂图出示第8页的第5题图(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做游戏,“听反话”
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2)一个同学说,全班做(3)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