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识字”方法大全
学 号 1201001778 姓 名 张 培 培
专 业 汉语国际教育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论文
浅谈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识字”方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汉语热”。首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日益显著,并有所提高。其次,中国加入WTO以后,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亦越来越重要。中国具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丰厚,越来越引起当今世界人们的注意。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对对外汉语的教学。近年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字是记录这种系统的符号系统。汉字是汉语的语言单位之一,是传播汉语的一种载体。通过学习汉语,就能了解到中国文化。学习汉语呢,首先要学习汉字,因为汉字是学习汉语的最佳途径。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它那全方位立体综合的方块结构,跟拼音文字由平面组合的线性字符列迥然不同。对于许多汉语初学者,汉字本身难认、难读、难写、难记。汉字是方块的,由不同笔画组合而成;对于外国初学者来说,方块字无异于天书,他们往往把汉字看成一个个奇怪的图画。对于许多初学者来说,汉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汉字教学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与难度,已经成为制约汉语教学发展的瓶颈。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同时汉字是音、形、义三方面相结合的文字,汉字也是表意性文字,它传承记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认读”和“拼写”是汉字能力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认读较之书写更为容易,因此,在汉字学习的初级阶段,应当以认读教学为主,在学习的起始阶段,要尽叫能多让学生接触汉字,认识汉字。识字是学生开阔视野,走向深入学习的第一步,识字能力是汉字教学的一方面。所谓识字,包括音、形、义三要素。识字,就是要正确掌握字的音、形、义,并在大脑中建立起音、形、义的联系,在读写中加以正确运用,达到会读、基本规律。许多留学生都认为识记汉字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最费时费力的一件事。对留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识记音、形、义三个因素本身,还要识记字形的完整结构关系,同时还要建立三者之间密切的统一联系,这就增加了留学生识记汉字的难度。
汉字的教学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从认识汉字本身的结构规律入手,进行课堂教学。先教笔画少的字,后教笔画多的字。贯彻由易道难的原则。人的认知结构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认识汉字的形体对于零起点的外国成年人,汉字的学习从独体字开始比较容易接受。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初步认识独体汉字的象形性,并逐步学习汉字的基本笔画、部件、独体字、合体字及其读音和书写规则,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外国学生应该在对汉字实际材料的感悟之中把握汉字的特点及其规律。因此,有效的识字方法尤其重要。在中国,在儿童启蒙阶段集中识字是我国汉字教学的一个优良传统,集中识字在许多地区和学校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集中识字是按照形、音、义特点归类,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和组词特点,让学生集中学会一批生字。不过,国内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分散识字的办法,即在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依次学习。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可以借鉴我们对我国儿童所采取的整体识字和分散识字相结合的办法。另外再介绍几种有效的识字方法:
一、象形会意识字法
文字起源于图画。可以先教可以作为部件的独体字,后教包含学过的独体字的合体字。汉字本身是有序的、科学的。汉字样体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汉字的构成部件有400多个,在它们构成汉字的过程,携带着明显的意义或者语音信息。独体字的教学汉字的象形性是汉字的一大特性。大部分的象形字都是造字者通过视觉所观察到的对象,直接用类似简笔图画的方式描绘出来的。这一特性可作为零起点的外国人学习汉字兴趣的切入点。课本中的“山、石、田、上、井”这一类字是由占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成,譬如“日”字,其象性特点非常突出,此外还有“月”、“山”、“川”等。先让学生学习成字部件的字:口、日、人、土、月、大、心、山、花、目等。这些字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记,轻而易举。
二、形声字识字法
汉字从独体字发展到合体字时,便产生了偏旁。大部分的汉字都是形声字,所以学习汉字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汉字包括形符和声符。形旁表其义,声旁表其音。例如,通过复习总结汉字“河、江、湖、海”等,得出规律:左边的偏旁三点水是“水”的变形,表示这些字义与“水”有关:右边的“可、胡”等表其字音。同样,“捉、打、拔”,学生领悟到“提手”字旁的表意功能,“提手”字旁表示与“手”有关。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提手”字旁的汉字了。并在后来的学习中学习到:“言”字旁与说话有关,“走之旁”与行走有关等。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其结构和规律为:大部分的形声字是左形右声。除此之外,汉字还有左声右形、内形外声、内声外形、上声下形、上形下声。学到这些结构和一些部件后,这样可以成批地学习新字,大大的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另外还有许多有效的识字方法,如插图识字法、儿歌识字法、拆字、组字识字法、辩字识字法、归类对比法、联系旧的知识找规律识字法等。
三、插图识字法
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配有大量的插图。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学生记忆。接着让学生看清字形,拼对字音,再“回”到图上,这一过程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汉字。
四、儿歌识字法
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增强识字的趣味性,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识字的乐趣。读儿歌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编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性,如:“二木林,三木森,树木多了好成荫”。这同样适用于处于汉语初级阶段的外国学生。
五、拆字、组字识字法
一些复杂的字,学生认起来很难,写起来更难,如“裹”字,如果拆开来记或组合起来记,就容易多了,中间藏着“果”上下拼成“衣”,合起来就是“裹”。学生亲自动手了的,这种记忆是深刻而久远的。
六、辩字识字法
如“清”“睛”“晴”根据偏旁让学生了解到清和水有关;“睛”和眼有关;“晴”和太阳有关;通过辩字,学生高兴地发现:原来汉字竟有如此奥妙,识字也可以有如此乐趣,一下子就把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七、归类对比法
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形近字、同偏旁字、同音字、同义字、反义字都可以放到一起对比,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形近字的对比要求学生掌握规范汉字,注意汉字的细微笔画、结构差别,如“炼—练”、“找—我”、“士—土”、“己—已”等。
八、联系旧的知识找规律
例如:以生字“肠”为例:教师首先把“肠”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带“月”旁的汉字,教师分上下两行写出大家想出来的汉字,并适当做出补充,如下:
脸、肚、胖、肝、肢 明、朝、郎、期
再引导学生理解第一行“月”在左(下)边的是“肉月”,表示身体的一部分;在右边的事月亮,表示月或者时间。然后再提问:“什么字汉语肠字的右边部件?”学生可能说出“场、杨、扬”中的若干字。教师再引导学生猜“肠”的读音:一定含有韵母“ang”。最后介绍与“肠”有关的词语:肠子、大肠、小肠、香肠。
由于人们对直观的栩栩如牛的东西的记忆能力远远超过了对一抽象事物的记忆能力。另外,我们现在就经常利用图具模型、还有电脑、幻灯等等来辅助教学。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汉字的优势,避免教学方法的简单、乏味。培养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使他们消除对汉字的恐惧感。在识字教学中,要适当结合汉字的造字法来分析汉字的意义结构,同时将音、形、义有机统一起来,使其更加形象、具体,避免生硬、死板。
第二篇:汉字的识字方法
汉字是“因义赋形”创制的表意性语素文字,量多形繁,音义繁杂。教学中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恰当运用多种识字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陶冶学生的审美能力。
1、笔画、结构分析法
一年级识字教学起始阶段,所学的大部分是基本笔画组成的独体字,教学时一般按笔顺规律说出笔画名称来进行记忆。随着学生学习的合体字的增加,再加上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形成,到中高年级,大量的生字要采用结构分析法教学,一般采用分析偏旁和部件来记忆。由于好多独体字,如“木、子、米”等作偏旁时,某些笔画要发生变化,所以,采用结构分析法时,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笔画的细微变化。
2、组字归类识字法
生字的学习也是要力求寻找各自独立的生字的内在联系,架起一定的结构框架,一串一串地学。可以是基本字组字归类,可以是同音字归类,可以是形近字归类,也可以按相同偏旁归类。
3、比较辨析识字法
在教学一些易混的形近字时,可引导学生作仔细的观察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比较。如“渴”和“喝”,人渴的时候要喝水,所以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口”,所以喝是口字旁。
4、联义联想识字法
联义联想是利用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是象形联想、指事联想、会意联想三种。①象形联想。低年级识字教学起始阶段,有好多象形字,如禾、日、月、田、鱼、山等。教学这些字,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像,认识事物特点,找出象形字与图形的相同点,以便牢牢地记住这些字形。
②指事联想。指事联想主要用于指事字的教学。如教学“本”,在“木”的下部加一画作指示符号,指示树根的部位。“本”的本义是树根,引申指事物的根本。
③会意联想。如把“火”用“一”盖住就成了“灭”,很小的土就是“尘”,“不”和“正”组合在一就是“歪”……教学时,应先讲偏旁义,再讲各偏旁义之间的事理关系,其联系归结出的新义就是字义。
5、形象识字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识字的效果,有些生字可以通过编一个故事、儿歌、谜语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一下子就能记住,而且不易忘记。
如教学“困”字,可编成儿歌:一个公园四方方,一棵小树在中央。有一些形近字,可采用转字盘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教学“辨、辫、辩、瓣”。
6、结合生活识字法
为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识字教学还必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可以从看书、读报、看电视中识字;可以从各种学生喜爱的商标中识字,如娃哈哈、旺仔牛奶、椰子汁等;可以从各种路牌、单位门牌、广告牌中识字……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识字交流会,进一步扩大识字信息量,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7、游戏识记法
低年级学生爱玩是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因此,可以让学生在“玩”中识字,把活动、游戏、儿歌、动手操作等形式引入识字教学之中。拼一拼。让学生用手中的字卡去拼组新字,或让学生将偏旁与字卡拼组生字,学生在动脑筋、摆一摆、拼一拼的过程中,既识记了新字,发现了构字规律,又玩得开心。
编一编。把字编成谜语猜一猜,是学生喜爱的识字方法。在班级中开展编猜字谜比赛,让学生自己编字谜,然后去猜别人的字谜,评出编和猜的优胜者。如,十月十日——朝,又在村中——树,一月长半斤——胖,一刀将牛和角分开了——解……尽管学生编的字谜还很幼稚,但他们对识字的热情却在活动中高涨起来。
说一说。儿歌永远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字样式。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创编儿歌教学生识字,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编儿歌识记生字。如:“天晴晴,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小朋友,爱眼睛,小蜻蜓,夸你行!”再如,学生编的儿歌:“上学去,背书包,吃饱饭,不要跑;洗衣服,用水泡,过新年,放鞭炮。”在琅琅的儿歌声中,学生的识字能力与主动识字的愿望都得到了提升。
第三篇:汉字文化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汉字文化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方真真
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都取得了一些成就,而对外汉字教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逐步受到重视,所以发展还不够完善。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直被看作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这是由汉字自身的特点确定的。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种独立发展的文字。世界上其他一些古老的文字,如埃及的圣书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字,在两千多年前就先后消亡,成为历史的化石。唯独汉字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同时汉字又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符号体系,过去汉字曾被亚洲一些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长期使用,形成了“汉字文化圈”,现在,除中国(包括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区)外,使用汉字的国家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广泛的使用范围,同时汉字又有其独特的特点,是其他任何文字所不具备的。我们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所以我们所探讨的汉字教学是现代汉字教学,也就是现阶段正在使用的汉字,它记录的对象主要是现代汉语。首先,现代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语素文字,这与音节、因素文字不同,它本身就是音义的结合体,其中形声字是典型的代表。其次,现代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表意文字,这与表音文字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汉字是从音义入手的,所以汉字以形声字居多。第三,汉字是一种平面文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是一种线性文字,汉字的构成成分是横向和纵向展开,形成平面布局,在一个平面内不论有多个构成成分都要均衡地分布在方方正正的框架里,呈现为方块形式,所以汉字又被称为“方块字”,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汉字的人来说,汉字就像一幅画一样,而且汉字的数量很多,不像英语就26个字母,汉字的常用字用3500个,通用字有7000个,它的音和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学习汉字不仅要记它的音,还要记它的形和义,尤其是在汉字简化后,有些符号只是一个记号符等等这些都给对外汉字教学带来了困难。赵金铭就曾经指出:“对西方人来说,汉语是真正的外语,其中最困难的是汉字,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最大的区别之一。汉字是西方人继续学习汉语的瓶颈。”
许多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认为汉字的读写认都很难,把汉字视为“天书”,甚至可能会因此而放弃对汉字的学习。其实只要了解汉字,知道汉字蕴含的意义,就会觉得汉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字,因为汉字是历经几千年而没有消失的文字,本身就蕴含和积淀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汉字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在衣食住行,宗教礼法,教育艺术等各个方面。
首先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穿衣、睡觉、出行,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文字是为语言服务的,当然汉字也不例外,汉字是汉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适应交际需要而独立创造出来的书面交际工具。首先,如“被”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寝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意思为睡觉时盖在人身上的东西;“装”字,从衣壮声,《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装,裹也。”意思为行装,穿在身上的东西。这些带“衣”字旁的大部分都和衣服或布匹有关;其次,“食”字旁在对外汉字教学中也经常见到,“食”在《说文解字》解释为“米也,六谷之饭”,就是吃的东西,所以很多“食”字旁的字大都和“食物”或“吃”有关,比如“饭、饼、饱、饺、饿、饥、饮”等;再次,“穴”是一个象形字,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意为:土窟窿,地洞。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人住的地方是只有屋顶没有墙体,口小洞大的地洞,就像半坡人那样,是一种“半穴居”式的住所,现存的像陕西的窑洞,所以由“穴”字组成的字大都与房屋或洞穴有关,比如“窖”字,从穴,告声。从“穴”,表示与洞穴有关。本义是收藏东西的地洞,与此类似的字还有“窗、帘、窑、窝、窟、窿”等;最后,人们出行需要交通工具,比如现在还在用的“车、舟”,“车”是一个象形字,从它的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字形的下面两侧是车轮,中间是车厢,中间一横为独辕。与“车”有关的字如“库、轮、轧、轨、载”等,其中“库”字可分为广、车两部分,“广”表示三面有墙,一面洞开的房子,里面的车表示房屋里停放的车辆,意为“停放车辆的地方”,后引申为“存放东西的地方”。“舟”的本意就是“船”的意思,像“船、航、舫、舶、舱 ”等。其次,汉字除了能够反映出人们的衣食住行这些物质层面的文化,还能够反映出精神层面的文化,比如“男”字,从田从力,表示用力在田间耕作,本义是男人,与“女”相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属于农业文化,是父系氏族的时期;“仁”字,从人从二,《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两个人亲近友爱,体现出古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和平相处,揭示了古代社会注重人际关系的道德文化内涵;“婚”,从女从昏,“昏”表示傍晚,意为“女子在黄昏出嫁”,“娶”字中的“取”就是当时抢婚文化习俗在汉字上的反映,这两个字都是古代婚嫁习俗的体现。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语素文字,而且大部分是合体字,由音符和意符组成或者只有意符组成,所以很多时候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偏旁的意思,就可以大致推测出汉字的意思,所谓的“认字认半边”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不能望文生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认汉字,增强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和信心。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可以考证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所以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讲故事的方法,不仅能让他们了解汉字本身的涵义以及相关词汇的意义,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而且还能增加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不在把汉字当成“天书”。
汉字是汉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适应交际需要而独立创造出来的书面交际工具,是汉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民俗、宗教、建筑、交通、食物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学习汉字就是学习中国文化,里面蕴藏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伦理道德等等,所以外国学生学习汉字不仅要会读会写,还要知道汉字的意思,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汉字,才能学好汉语。对外汉字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是必须的,我们应该积极探讨、研究更好更适合的方法来教外国人汉字,让更多的外国人喜欢上汉字,喜欢上汉语,喜欢上中国。
第四篇:汉字结构与对外汉字教学
汉字的结构与对外汉字教学
摘要:
汉字不同于线性排列的拼音文字,它是一种平面图形文字。汉字是由笔画或部件按照一定的数量、度量和空间配置,构成结构单位,再将结构单位按一定的布局搭配成字。而汉字部件和字形复杂多样,所以汉字内在结构的复杂性很高.留学生要学好汉语, 就必须通过汉字这一关。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汉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汉字教学中应强调对汉字结构的讲解,分析构字部件的意义和构字部件的搭配习惯,以使留学生掌握辨识和记忆汉字字形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汉字结构方式 ;汉字特点 ;实验 ;留学生 ;教学
一引言
1.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受到与汉语教学同样的重视,汉字难学、汉字难教并不是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轻视或者避开汉字教学的理由本文从汉字结构的特点出发,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应注意的内容,来提高留学生习得汉字的效率, 并使他们通过汉字的学习学好汉语。2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研究,学者们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汉字造字的理据性上,即通过汉字的音、形、义的理据性来进行汉字教学,且取得了一些成果。这里介绍几种国内较具启示意义的对外汉字教学方法:(1)“系联法”对外汉字教学
系联法教学是在学习者具备一定认字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形似而联、音近而联、因义而联的方式,以旧带新,因同辨异,从而揭示规律,加强记忆。系联法的论依据有两个:一是汉语言文字学的“字说”理论;二是第二语言习得规律。成人的机械记忆能力不如儿童,但理解记忆能力远远高于儿童,系联法正是利用汉形义在一定程度上的理据性,有利于成人汉字的习得。但系联法汉字教学有个前提,即学习者须掌握一定的汉字知识,通过具有相似性汉字的对比和辨析来加强字的记忆,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系联法既可以用于生字的教学,也可以用于学期末汉字的复习和巩固,但是只适用于初级以上程度的学生,对于零起点的初外国留学生,很难采用这种汉字教学方式。
(2)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方式“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固然不符合汉字教学的规律,但汉字独立设课也不是解决汉字教学问题的最佳选择。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方式,它的特点是:跟精读课一体、相对独立、长期”。针对目前通用对外汉语精读(或综合)教材在汉字教学处理上的特点,王汉卫认为应该从精读课里预留出汉字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克服传统精读教材处理汉字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了精读课框架内汉字教学的新构想。这种汉字教学的构想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以精读课为依托,二是汉字内容相对独立,三是汉字内容贯穿于初、中、高三个学习阶段。这种方法主要从宏观的教学结构来探讨汉字教学的路子,着眼汉字教学的整个体系,不再单单局限于就汉字本身的特点讨论汉字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利于从整体设计上来考虑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实施。(3)其他方法
对于汉字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成果,但相对于前两种来说,系统性有所欠缺,多为利用汉字的某一类特点来进行教学的方式。如根据汉字的造字法进行教学,象形字可强调用图画的形象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知,会意字与指示字可通过意义的理解来讲解,形声字可利用其形旁与声旁的联系进行汉字的记忆和理解;或者利用汉字的结构进行教学,从独体字到合体字,根据合体字不同的结构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半包围结构对汉字进行分类,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等等。这些方法充分利用了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汉字的教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操作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当选用不同的汉字教学方法。总的来说对外汉字教学仍处于滞后的状态,有关汉字与汉字教学的论文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所占的比例很低。汉字教学也缺乏总体设计,更缺乏适用的教材。
3研究意义:汉字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拼音文字相比, 汉字自有特点。留学生要学好汉语, 就必须通过汉字这一关。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汉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西方学生来说, 汉字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一种文字形式, 觉得写汉字就像画画儿一样, 而且特别难记, 往往是记住了读音不认识汉字, 或者记住了汉字又读错了音, 如“青、清、情、请、倩”这几个字, 样子看起来差不多, 但它们的读音和意义却都不一样, 这让留学生很迷惑, 要分清楚它们就更难了。再比如“赢、羸”,“颐、卧”, 留学生看到它们更是头疼。确实, 有的汉字形、音、义联系并不大, 再加上汉字数量众多, 笔画、结构也很复杂, 这就使外国留学生觉得难上加难。其实, 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一个系统, 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 并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 识记起来就不那么难了.二、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 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随着中华民 族发展至今, 汉字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与其自身的特 点分不开的。
一字一形, 结构复杂
汉字对应语言, 一个字一个形体, 字与字之间个性十分突出, 易于辨认区分。汉字的形体千姿百态, 笔画多, 曲折多, 在写汉字时, 常常要写很多笔, 但看起来却整齐美观, 给人视觉印象深刻, 尤其是在阅读时能一目了然, 清晰可辨。汉字的结构多种多样,有的是独体字,有的是合体字, 有的是由几部分合体字组成的;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等。虽然汉字一字一形, 但是相近字也很多, 例如“戊、戌、戍”, 一时也很难分清。(三)以形声字为主, 数量众多
汉字的数量众多,《康熙字典》中收楷书汉字47035个,《说文解字》收汉字9353个, 1988年国家语委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共收汉字7000个。从构造方面看, 汉字的构造方法是 传统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其中形声字的比例最大。冯丽萍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2905个汉字的形声字进行了封闭性统计, 确定1920个形声字, 这些形声字占《大纲》中全部2905个汉字的66.1%。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 形旁标注了字的意义类属, 声旁标明了字的读音,因此, 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形旁、声旁, 就能从字的声旁知道字的音, 从形旁知道字的义。将音义结合就可以做出判断, 这是汉字的规律, 也是汉字易于理解记忆和掌握的特点。三汉字的结构方式
在现代对汉字构造的理论中, “六书”说的影响最为巨大。但是现代学者认为这套理论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 因为“六书”说是由战国至秦汉时的学者提出来的, 主要用来分析小篆的形体。但是, 由于汉字由秦汉到现在, 经历了隶变、简化等各个阶段, 这种理论运用到现代
汉字中, 并不完全适用。所以, 现代的学者们提出了新的汉字构造和分析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汉字字型以部件为核心, 共有三个层次, 即: 笔画、部件和整字。这叫作部件分析法根据部件分析法的界定, 在研究现代汉字的构字法时, 人们把构字法分为了7 类:
1、独体表意字: 由单独的一个意符构成, 从形体上能知道它的意义, 这类字在现代汉字中很少, 例如:凹、凸、丫;
2、会意字: 会意字是合体字, 一般由两个意符组成。有的来自古代的会意字, 以形会意, 如:从、伐、库;
3、形声字: 合体字中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字四.构字是形声字。例如: 懊、枫、湖;
4、半意符半记号字: 这类字中有不少本来是古代的形声字, 由于音符不能准确表音, 而字义古今没有很大的变化, 就变成了半意符半记号字。如: 布、蛇、灿;
5、半音符半记号字: 这一类主要来自古代的形声字, 由于意符不再表意而形成。如: 球、诛;
6、独体记号字: 主要来自古代的象形字。由于形体的演变, 古代的许多象形字已经不再象性。例如: 日、月、手;
7、合体记号字: 古代有些象形字, 经过变化不再象形, 成为合体记号字。如: 角、龟、它。我们看到, 在以上所列举的几种现代汉字的构字方法中, 我们又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 独体字与合体字。事实上,根据统计,在现代汉字中独体字所占的比例是极小的。根据贺九盈、胡双宝等主编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汉字形体结构根据汉字中部件与部件之间 的方位关系来分, 汉字的结构可分为14 种, 并做出了相应的统计: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 单体字(独体字)所占比例是非常小的, 而左右、上下、包围、包孕等具有对称结构特征的字数却占了总统计字数的95% 以上。从构字法的7 种类型看, 除了独体会意字和独体记号字是单体字, 占所统计汉字数的2.19% 和4.75% 四汉字结构对留学生掌握汉字能力的调查 1实验设计
采用熟字、生字两类汉字,每类汉字又分为上下结构字、左右结构字、包围结构字三种方式。因变量为被试对各种结构方式汉字的识别成绩。
2实验对象
西安地区的十名留学生 3实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汉字信息字典》的上下、左右、包容和嵌套四类结构分类模式,因为这四种结构是现代汉字结构的基础。研究显示,在四类结构中前三种结构方式占汉字总数的95.22%。分析证实,留学生所掌握的字形也是以上下、左右、包围三种结构为主,因此,本实验着重研究留学生对这三种结构方式汉字字形的识别。实验选用了笔画在4-12画之间的留学生熟识的和陌生的汉字各36个为识别实验用目标字。熟字和生字均包含上下、左右、包围三种结构方式,每种结构方式的实验字为12个。另外选用72个熟字和72个生字为实验用于扰字,干扰字与目标字为形近而音异的字,以免在字形识别中受到汉字读音的影响。实验用字采用4~6画、7~9画、10~2画三个笔画段内的汉字,因为容易观察之字笔画在1~10之间,笔画11~15之间有易观察者,亦有难者,视其字形之组织以为定。另外,实验用字全部由2~3个部件构成,因为汉字合体字绝大部分是由2~3个部件构成,其构成数约占合体字总量的70%左右。
4实验程序
在安静的环境里进行。与留学生轻松交谈,以消除被试的紧张情绪,先做练习。请留学生看清楚最先出现的一个汉字,然后,从随后同时出现的三个汉字中迅速指出刚刚看到过的那个汉字。如“旦”,显示时间为1秒,随后拿出三个汉字(其中一个为刚出现的目标字,另外两个为结构方式和笔画数相当的非目标字),如“目旦且,展示时间仍为1秒,要求被试在1秒内指出刚才出现过的汉字。36个熟字的识别测验。5实验计分
被试在1秒内正确指出一个目标字,记1分,在1秒内没有正确指出目标字,记0分。根据上下、左右、包围这三类汉字结构方式,生字识别测验和熟字识别测验都分为三个分测验分数,每个分测验的最高分数为12分 6结果
结果表明,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三种结构方式的熟字识别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留学生对上下结构方式的熟字识别成绩分别显著高于左右结构的熟字识别成绩和包围结构的熟字识别成绩。而左右结构方式的熟字识别成绩与包围结构方式的熟字识别成绩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留学生在汉字识别中,相对于左右结构和包围结构的熟字而言,上下结构的熟字最容易被识别。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留学生对包围结构方式的生字识别成绩分别显著高于上下结构的生字识别成绩和左右结构的生字识别成绩。而上下结构的生字识别成绩与左右结构的生字识别成绩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留学生在汉字识别中,相对于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生字而言,包围结构的生字最容易被识别。
形近字也最多,被试容易错将“没、话、准、谈”辨识为“设、活、淮、淡”,导致左右结构熟字的识别成绩较低;包围结构汉字的整体性虽然较强,但因其笔型的结、交、转、合相对复杂,因而导致留学生左右结构熟字识别成绩也较低。
7讨论:
1)汉字结构方式对留学生熟字识别的影响
熟字实验结果表明,留学生对上下结构熟字的识别成绩高于左右结构和包围结构,导致此结果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在熟字识别中,由于被识别汉字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他们在识别时更倾向于采用整字识别的方法。此时,被识别汉字的笔画或部件的空间关系应该对学生整字识别起关键作用,即笔画的适度相离,比笔画的相接或相交更容易分辨。因为笔
画相离时,字形的离散度相对较高,通透性也相对好些,因而更容易识别;而笔画相接或相交,离散度自然就低些、通透性也差些,因此在感知汉字的细节时就容易出现偏差,造成识别错误。就熟字的三种结构方式而言,在同等笔画数条件下的整字快速识别,字形的离散度对汉字识别有促进作用。相对而言,包围和左右结构的字因笔画大多相交或相接,因而通透度较差,细节部件或笔画不易观察,因而容易产生识别错误;而上下结构汉字的笔画或部件大多相离,通透性较好,更便于快速而准确的感知和识别,所以识别成绩也相对较好。此现象与留学生感觉速度慢、观察粗泛的知觉特点相吻合。其二,由于左右结构占汉字总字数比例最高,为64.93%,因而其形近字也最多,被试容易错将“没、话、准、谈”辨识为“设、活、淮、淡”,导致左右结构熟字的识别成绩较低;包围结构汉字的整体性虽然较强,但因其笔型的结、交、转、合相对复杂,因而导致留学生左右结构熟字识别成绩也较低。
2)汉字结构方式对留学生生字识别的影响
生字实验结果表明,包围结构方式生字的识别成绩分别显著高于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分析发现,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留学生在识别生字时,容易倾向于采用识别生字某一熟悉部件的方法,即识“半边字”。例如,识别“凼、叵、毡、逅”字,他们多是以“水、口、毛、后”等构字部件作为识别基准,而在识别“讦、杪、洎、桧、悌、浜”则以“干、少、自、会、弟、兵”等构字部件为识别基准,因此在生字识别任务中,学生更倾向于察看他们所熟悉的部件,而不是审查整个字。这种识别方法反而提高了识别的准确度。虽然,上下结构生字的大部分部件也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是,由于这些字的结构层次关系比较复杂,如“茔、荼”等字甚至可看成是三个部件的叠置,而“恣”则是由三个部件采用左右和上下混合的结构方式构成,这使学生很难在1秒钟内弄清被识别汉字的构成方式和部件特征,因而影响了识别成绩。其二,在包围和左右结构的字形识别中,有许多部件是被试能够直接称呼的,而能够称呼的部件有利于学习者记忆和再认,所以学生在识别生字时大多采用了能够被称呼的那个部件,而这种方法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包围结构和左右结构生字的识别难度。而在识别上下结构的生字时,像“弁、茔、宦、荼”几个字去掉“一”、“艹”和“厶”偏旁,剩下的“丹”、“臣”、“余”部件是学生无法称呼的(学生大多不认识“臣”和“余”),因而影响了准确的识别与记忆。其三,部件在字形中的空间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识别的速度和记忆。一般认为,汉字各部件所占空间比例如果均衡则有助于被试视觉性知觉与记忆,而生字中的包围和左右结构的字占据主要位置的部件绝大多数是学生熟悉或较熟悉的,因而对学生的视觉刺激较强烈,有利于促进他们快速识别和记忆;上下结构生字的主体位置则较庞杂,边界也不够清晰,这也可能是导致被试上下结构生字识别成绩较低的原因之一。
五汉字结构方式对实行对外汉字教学的几点启示
1.利用汉字结构对称性的特征。对于留学生来说,学习汉字是非常难的。因为中国的文字系统与大多数留学生的文字系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中文是表意的文字, 而大多数留学生的母语是表音文字。这在根本上决定了留学生在学习中文时应当采取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 如对于“家”不单是去“识记”“家”这个字, 而更要去懂得“家”是房子中养了猪的地方。首先, 在教学时, 可以告诉学生, 汉字的数量是有限的、构成是有规律的。《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初级阶段对汉字的学习“学习汉字等级大纲规定的甲级字和乙级字1600 个, 讲授汉字的笔画、笔顺、部件和书写规则, 分析常见汉字的基本组成要素。掌握率为90% 以上。”汉字教学中, 除了少量的独体字以外, 大量的汉字是由各个部件由不同的对称结构方式构成的。让学生理性地认识汉字的基本构成规律,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有序的、理性的基础。可以避免学生在开始学习时产生对汉字的畏难情绪。那么什么是有序的、理性的呢?“看到一个汉字, 能够从它的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 知道他代表的是什么语素, 这样的字叫有理据。”有序的、理性的基础, 就是知道汉字的构成是有道理的, 并且
是有规律的。他是一有左必有右, 有上必有下, 有外必有内的文字构成系统。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析生字的字型构成, 可以有两个层次:其
一、形声字(包括半意符半记号字和半音符半记号字)。告诉学生哪一个为音符, 哪一个为意符。例如“湖”字, 他的音符为“胡”,意符为“氵”。那么这个字跟水有关, 读音为h.., 与音符“胡”一样。固然, 有很多形声字随着历史的沿革, 读音与音符并不一致, 如上面列举的构字法中的半意符半记号字, 对于这一类字,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音符变化的沿革, 如“江”字, 实际上, 它的音符“工”字的字音从古到今发生了变化。如此做的同时, 也让学生对汉字的变化发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把这种内在的联系告诉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记忆一定是有帮助的。其
二、会意字与合体记号字。这一类字大多与象形有关, 教学时, 我们可以在黑板上给出其字的象形, 然后做出解释, 如对“从”字的教学, 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两个“人”在一起的象形, 表示的就是两个“人”在一起, 并且向学生解释“从”的本意是“二人一起行走”。事实上, “从”的本字是, 但是, 在教学中,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且记住一个字, 实际的文字变化可在课后作进一步的说明。这样的方法,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 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当然, 并不是每一个字都允许我们有时间进行这样的分析教学, 但是, 这样的分析主要是告诉学生, 汉字的构成是对称的、有序的。南京师范大学肖奚强教授在2002年第二期《世界汉语教学》中, 提到外国学生汉字偏误中学生减损意符的问题, 我想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忽视了汉字的对称结构性特征。但是,在强调汉字的对称结构时, 我们不能忘了一定要加强汉字的部件教学, 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部件的含义, 同时也要注意提醒学生, 对称只是一个对大部分汉字的归纳, 并不是每一个汉字都具有这一特征。其次, 对称性可以体现在教学生写汉字的过程中。很多留学生初学写汉字时, 无法掌握汉字的结构, 有时把一个左右结构的汉字写得左高右低,或是把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写得头重脚轻。笔者的一个新西兰学生曾说: “我写汉字, 简直就像在画画一样。”我肯定了他的这种说法, 因为汉字本来就是从图形变化而来的。这个特点实际上对我们教学是一个有利的影响, 我们可以告诉学生, 写汉字就是在画一幅画, 但是要掌握画画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掌握对称。在写字时有一个全局的观念, 把一幅画的结构掌握好, 注意了左右, 或者上下, 或者内外的对称关系, 写出的字也可以比较工整了。很多学生写“好”字时, 会写成这样, 一个留学生写的“好”字实例, 如“女子”就失去了这个字的对称, 如果我们在教学生写字时, 让学生注意左右的对称性, 那么, 学生至少会注意左右高度要一致。而告诉学生始终要把每一个汉字看成一幅整体的图画,“好”字看起来就不会再像“女子”二字了。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合体字, 而且也适用于独体字。左右结构的字要求左右平衡, 上下结构的字要求站得稳, 而独体字也需要写出来后站得稳, 因此, 写独体字时, 字的两边角也要求对称。提醒留学生在写字时注意, 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 在学生自己平时认字的时候, 对称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我们刚才说到汉字的表意性质, 当学生习惯于汉字的这一特征后, 在阅读或是自己识字的过程中, 就可以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来猜测某一字的读音和意义。例如, 学生已知道“月”为意符的字表示与“身体”有关, 在遇到诸如“腕”、“肘”甚至更难的“腿”等字时, 就可以大概得到这个生字的意思与身体有关, 大大增加了阅读的兴趣。又如“王”字, 如果学生知道了带这一个意符的字与“玉”有关, 那么, 在阅读一些文章时, 就不会因为某一个字不认识而被打断, 那么,学习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实际上, 我们中国人在学习中文时, 教师也或多或少地介绍过这些部件的知识, 让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识字能力。我们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告诉留学生我们的这种思维习惯, 让他们以我们的思维习惯来学习我们的东西,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2主张让学生先掌握500个构词能力强、使用频率高的汉字,并打好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基础。然后以基本字带字,如由基本字“ 方”可带出“ 房、访、放、防”, 或者以偏旁部首带字, 如由偏旁“氵”带出“河、滴、洗、游、江”。
3充分地利用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汉字独体字少,合体字多;在合体字中,形声字最多。据有关研究统计,汉字中的形声字约占80%以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是:形旁标义,声旁标音,如:方——访、纺、芳、肪、舫、坊、房、妨、防、放、仿、钫等一组字,在字形结构上大都有基本字(声旁),基本字加偏旁部首(义旁),就构成新的合体字。这就是汉字中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这种构字特点使汉字易于学习、掌握,是汉字的优越性。在各种识字教学方法中,集中识字较充分地利用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克服方块字音形脱节、结构复杂的弱点,化难为易,把十几个形声字放在一节课学习。这样,儿童在掌握了汉语拼音、一定数量的独体字(含少量合体字)和偏旁部首之后,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按规律成串地认知汉字。例如教学“根、跟、恨、狠、很”这一组生字,因为规律明显,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留学生理解了这些字的左边是形符标义,右边是声符标音的规律,就能作出如下分析:“根”字,一根木头,所以是“木”字旁;“跟”字,当“跟着”讲,因为用脚跟着走,所以是“足”字旁;“恨”字,可恨的恨,所以是竖心旁……。这样识字,为留学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心理条件,便于产生学习迁移,简化留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提高识字教学效率.3采用观察汉字结构对比的方法。比如“日、曰”、“未、末”等, 这些字都是留学生学习中常常忽视的。笔画上的细微差别, 多一笔少一笔, 或者长一点短一点都可以形成不同的汉字。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 既可以提醒留学生注意这些易错的汉字, 也可以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六结尾
由此得知:第一,要加强留学生空间知觉训练和注意力的培养。结合留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强调空间知觉的先期训练和注意力、观察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空间方位概念的掌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留学生对汉字字形的分辨力。构字部件所占空间位置的比例留学生识别汉字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应加强对汉字笔画或部件空间关系的观察指导和讲解。第二,应重点帮助留学生辨识、记忆字形。在未来的识字教学中,应重点帮助留学生辨识、记忆字形。在低年级阶段应着重强调笔画和基本结构,以使学生熟悉笔画并对字形基本结构形成正确的认识,便于学生熟练、牢固地掌握基本字形;到了中高年级,在其具有了一定字形结构认知的基础上,多采用部件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方法,以提高对相近字形的辨识能力。第三,应特别注意对左右结构字形的分析。本研究发现,留学生对不同结构方式汉字的识别具有自身的特点:即识别熟字时喜欢采用整体识别、整体识记的方法,而识别生字则喜欢采用部件识别、部件识记的方法。无论采用哪种识别方法,左右结构的识别成绩都不是最高的。这说明,虽然左右结构的汉字是最多的,但其结构方式也是最为复杂的,而对留学生而言识别组合关系异常复杂的左右结构汉字难度较大。因此,在识字、写字教学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对左右结构字形的分析和归纳,强调左右部件位置的搭配方式和意义,强调形声字声旁的读音作用,以使留学生在学习某一生字的初始就建立正确的字形方位意识。所以空间知觉、构字部件所占空间位置比例等因素对留学生识别汉字具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应加强留学生空间知觉的训练,让其更全面地掌握辨识、记忆汉字字形的方法。参考文献
[1]吕必松1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论[M]1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1 [2]吕必松1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1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1 [3]北京师范大学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研究2004 年8月第3 期,作者刘建梅
[4][5]安子介 郭可教 汉字科学的新发展 [M] 香港 瑞福有限公司 1992 [6]田本娜 汉字教学的传承和创新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1-03-17 [7]论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于茜(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110034)[8]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J].世界汉语教学, 2002,(2).[9]杨寄洲.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10]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第五篇: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浸润
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浸润
汉字作为一种语素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系统,世界上使用寿命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汉字不仅是人们用以书面交流的工具和符号,更是人类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许慎《说文解字·叙》中的这段话,不仅道出了汉字传承文化的功绩,也道出了汉字超时空的作用。的确,中华民族伟大的过去、屈辱的近代,辉煌的今天和未来,就是用它记录和承载的。因而,汉字本身既是字符,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语文课程标准(2011 修订版)》(以下简称《课标》)前言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汉字文化内涵的渗透与传承,不仅能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认识汉字、掌握汉字的内驱力,且能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交融”。
一、察其史,感悟祖先智慧
汉字以象形为根基,进而发展为以形声为主的方块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人的造字智慧,亦体现出汉字构形与汉字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古老的汉字是汉文化的主要载体,几乎每个汉字都能绘出一幅历史文化图。透过汉字,可以看到汉民族悠久的文化特征,了解某些事物的变迁,看到字本身蕴含着民族物质文化、民族社会制度文化、民族思想文化等极为丰富的文化因素。很多汉字堪称民族、社会、制度、文化的活化石,反映出我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结构、风尚习俗等方面特点。
以“姓”字为例,其实,字本身就已指示出“姓”字最初是母系社会的产物——从女从生,生亦声。人有姓,而姓从母。“姬”、“姜”、“姚”等姓氏同为“姓”就是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明证。而“郑”、“邹”、“郎”等姓氏字中,“阝”(即“邑”)是其先祖封地的名称,后为姓氏;“陈”、“陆”、“陶”等姓氏字中,“阝”(即“阜”)表示高地,是其先祖居住地势的真实写照。它们或反映出我国古代“分封建制”的社会组织特点,或反映出先民为避水患择高地而居的生存智慧。这样教学,学生在学习这些姓氏字或书写自己姓名的时候,就不再仅仅把它看作一个“代号”,而是看成一枚代代相传的徽章,一面生生不息、奋斗不已的旗帜,对它充满崇敬之情。
二、溯其源,加深阅读理解
汉字历史悠久,汉字的演变浸润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汉字的文化内涵并非一味展现在字面上。随着汉字的演变与简化,许多信息逐渐被遮蔽或丢失了,适当的溯源,说文解字,能更好地让学生领会汉字特有的灵性与价值,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的同时,体会中国文化深邃、广博,提高对汉字文化作用的认识。
譬如《天路》(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教材)一文中,“2006 年 7 月 1 日,横贯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对“横贯”一词,若只是简单地查字典或换词理解其意“这头接那头,接连不断”,便失却了汉字文化传承的良机。教师可板画“贯”字的古文字形,学生看甲骨文字形便可很直观地看出像是一根棍子穿过物体,金文似一根绳子穿起两个物件。同时,教师简洁地补充:绳子穿起的是“贝”,它在古时常作为交易的货币使用,也作为高档的装饰品。“贯”字本义就是穿贝(钱)的绳索。由“线穿钱贝”又引申作动词,如贯穿、贯通。由此,学生对“贯”已有了更加具体可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可结合青藏铁路示意图,演示青藏铁路将青藏高原上一座座城镇“穿”在一起的样子。如此,学生不仅真正理解了“横贯”一词的意思,也不仅体会到青藏铁路的雄伟气势、铁路修筑者的艰辛、伟大,还领悟了汉字文化。
在《人生的开关》(上海二期课改五年级新教材)一文中,作者感慨道:“我吃了一惊:幸好当初没有听信大毛的蛊惑,不然的话,我此后的人生道路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蛊”是会意字,甲骨文作,小篆作,从蟲,从皿,三虫相叠,“三”在汉语中常虚指多,由字形可知:表示器皿中有许多虫子。先民已将“蛊术”这一害人术的主要产生过程形象地记录在文字中了——传说中制造毒蛊的方法,一是将蛇、蝎等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放进同一器皿,另一种说法是将同一种类的许多毒虫放入同一器皿中,使之互相啮食、残杀,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蛊”。趁人不备将蛊或有关的蛊毒放在食物中加害于人的行为是恶毒的。人一旦中了蛊毒,解毒不及时,就有生命危险。
上海的卢雷老师在教学中就紧紧抓住了“蛊”字。他帮助学生理解“蛊”字的本义,又意味深长地说:“留下最毒的一个为‘蛊’!毒啊!惑的是你的心!”紧接着他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中大毛如何“蛊惑”作者,并展开想象、口头表达:如果“听信蛊惑”会怎样?“我”此后的人生道路会是什么样子?结合对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使学生感悟到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必须慎重把握,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嵌故事,体验文化深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文描写盘古倒下后,“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在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四极”或是被忽视不提,或是被解释为“四个方向”。查“极”的本义是指房屋的最高处,也叫“脊檩”。而“四极”则是古代神话故事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意为“四根擎天柱”。这与古人的认识有关——古时候,人们想象大地有四个角,各有一根柱子支撑着天穹。《淮南子·览冥篇》就写道:“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看,“断鳌足以立四极”——斩断鳌的四足来做擎天柱,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阅读教学中,在教师津津有味地绘声绘色讲述相关故事之后,学生们明白了“四极”的真正含义,再读文句,“四极”在他们的脑海中便不只是一个词,而是再造的生动画面。这样,学生不仅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且能更深刻地领略到神话传说的魅力。而这,正是汉字文化所传递的。
四、摹其形,感受汉字美感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课标》中就有关于此的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要求“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更要求“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课标》明确要求每天的语文课安排 10分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字。
古人造字通过“仰观俯察”,凭着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力求如画如塑地表现出来,因而汉字能“视而可识,察而见义”。如甲骨文“看”字恰似抬手举目张望的情景,“走”酷似大幅度摆动双臂前行,“飞”则使人如见鸟之双翼在不停扇动„„一个个汉字静中寓动、惟妙惟肖,印证着“汉字的形体效应是汉字独有的文化现象”。在指导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细察字形,能使学生从汉字的形象、美观,领略到汉字独具的审美感受和文化魅力。因为汉字与绘画同源,汉字的本身就具有高雅的形体之美,方块汉字结构给人以稳固实在之感,其对称美、平衡美、曲线美、错综美,更能引发无限的想象。指导学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审美能力,让学生浸染在汉字的文化中,让汉字文化走进学生心中。
以指导“虎”字书写为例。字形表现的就是一头威严的百兽之王,正雄踞高岗、仰首观望。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形,体会字的构形沉稳中尽展“君临天下”之势,尤其字的最后一笔是抽象化的虎尾,刚猛有力。书写时须大气舒展并注意笔画的气势,才能显出神韵。再比如“雁”字的楷书是会意兼形声字,从隹从亻从厂,“隹”是鸟,“亻”指大雁飞行时排成的“人”字形;“厂”(hǎn,岩崖)兼表声,表示雁在旅途中常夜宿岩崖下。为指导学生将字形写正确,教学“雁”字时,教师可以展示“隹”的金文字形“ ”,引导学生观察:字像一只突出了鸟头、尖喙和翅膀的鸟,“隹”就是鸟的象形,其四横就是鸟翅的翎毛,一笔也不能少。为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教师可以抓住字的关键笔画如“亻”的“竖”进行点拨,再通过形象的比拟,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写,这就将汉字书写的指导真正落到点子上了。
五、品其用,启迪写作灵性
六年级下册选编了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匆匆》,文章具体而形象地描述了日子来去的匆匆,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值得一读再读:“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短短两句话使用了 9 个有“三点水”的汉字!从“三点水”的字,都与水流有关。教学中可让学生圈画出“溜、滴、流、涔涔、泪潸潸”,并择其一二深入品赏。譬如“滴”,从字形便可联想到水滴的形状和大小。尝试换用“淌”、“落”、“掉”等词读一读,比较之,再联系文句描绘的画面,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能使学生从中更进一步体会到时间悄然流逝,如水难收。
在阅读与赏析中,汉字蕴藏的文化信息得以发掘、体味,美得以强化、深化,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走向深刻,而“炼字”、“炼句”之优良文化传统也在学生心田扎根、萌芽、滋长。当学生读《望天门山》,能探出“回”之动态与壮美;读《泊船瓜洲》,能品出“绿”之妙、“还”之意;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能觉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出花之繁盛、娇艳„„学生的写作灵性得以启迪,能力亦得以发展。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以文化在学生心灵播撒光明的种子,才可能使之尚美、求真。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课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时空。教学中注重发掘汉字的文化底蕴,将之适切地融进教学之中,将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并引导学生永葆美好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