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环境,教风、学风
人育环境
环境育人
我校的现代教学环境
一、现代教学环境的重新界定
作为现代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因素,现代教学环境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它应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我们认为教学环境是指对教学的发生、存在和发展产生制约和控制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因素的环境系统。教学环境作为一处特殊的育人环境,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设计的,是各种有形“硬环境”和无形“软环境”的综合。构成教学环境的因素很多,既有物质的、有形的因素,也有精神的、无形的因素。概括起来说,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方面。
(一)物质环境
物质教学环境是由学校内部各种物质的、物理的要素所构成的一种有形的“硬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它由教学设备、教学信息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构成。
1.教学设备。设备是构成学校物质教学环境的主要因素。从大的方面来讲,校园、教室、图书馆、运动场所、实验室、办公楼、宿舍、食堂、浴室和各种绿化设施都是属于学校教学设备。从小的方面来看,课桌椅、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电化教学设备、体育器材等也属学校教学设备。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学设备以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约和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另一方面,以自身的一些外部特征影响教学活动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我校有藏书丰实的图书馆,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化教学设备成为教学信息的第三载体,各种特定功能的教学设备在学校教学中有了广泛的使用。我校有音乐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等,尤其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功能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使现代物质教学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现代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2.教学信息。
教学过程是信息相互传递和接收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输出源和接受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建构信息与知识的过程,情景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教师和外界环境对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教学信息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还包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媒体传播的信息资源。各种教学信息通过各种现代教学媒体作用于教师和学生,给现代学校教学活动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和影响。在传统的教学环境系统中,教学活动过程中信息流动呈线性状态和淤积状态,信息交流呈单向性特点严重影响教学活动效果。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为现代学校教学创设和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互联网„„等,这些都已成为现代学校教学环境的新内容。现代教学环境系统以各种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且信息交流呈交互性特点,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3.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学校教学组织环境主要是指班级教学的时间安排和空间布局构成的特定教学环境。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按照固定的时间安排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活动的节奏性、稳定性,但也带来了因学习时间长而增强学生疲劳度或因内容不同而造成时间的浪费等负面影响。现代教学论要求教学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可接受程度来确定,客观上要求摆脱传统的僵硬化、固定化时间分配的束缚,使教学时间安排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柔软性。教学空间结构涉及空间的组织对教学活动效果有重要影响。其中,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形式又是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教学空间环境因素。关于班级模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格拉斯和史密斯研究发现,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在人数少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态度更好,违反纪律现象较少,师生和同学关系融洽,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在人数较少的班级,课堂气氛更加友好愉快,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学生也更积极地参与课内外学习活动。座位编排形式直接影响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交互作用、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教学信息的反馈等。传统班级授课制采取固定的秧田式座位编排形式影响教学活动的灵活性。现代教学论要求教学空间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要,我校采取弹性化、多样化和多功能设计,为学生学习提供融班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为一体的班级教学组织环境。
(二)心理教学环境
心理教学环境是由学校内部各种人的心理要素所构成的一种无形的“软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心理基础。它由人际关系、课堂心理气氛、教与学的形式等因素构成。
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是各种人际要素所构成的关系环境。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由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等多种关系组成。其中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尤其是师生关系,构成学校教学基本的人际关系,它们是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最直接、最具体的人际环境。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长期以来,传统的学校教学中所形成的“班级王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同年龄学生之间的共生关系,但却阻碍了异年龄、异质集团人际关系的形成。打破“班级王国”的壁垒,促进同年龄、异年龄、异质团体之间的联系性、开放性,是现代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典型特点,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人间性和社会性的基本前提。
2.课堂心理气氛。课堂是学校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情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还取决于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构成教学的软环境之一,课堂心理气氛是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物理和物质环境因素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的教风包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特别是道德品质和行为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集体、自学互学、勤学乐学等多种心理成分。教风与学风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风影响学风,学风对教风又有制约作用。此外,教室中的物质环境对课堂心理气氛具有重要影响。如教室中的墙壁颜色,教具的大小、形状和色彩,室内的拥挤程度、通风、光线、温度噪音以及清洁卫生状况等等,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通常情况下,课堂心理气氛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特征是:课堂环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友好。消极的课堂气氛特征是: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师生双方缺乏主动教与学的热情;师生之间配合难达默契;学生之间关系疏远。
3.教与学的形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没有教师指导的学,也是不成功的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的形式构成教学活动的两大重要的心理环境因素。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教学领域,它给教学形式带来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心理学家怀特曾用“文字学习”和“电子学习”两个概念来区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方式,指出当代电子学习的出现“使人类学习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电子计算机等“智能教师”面前,学生不仅可以从容不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安排学习,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为现代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伴随着学生学习形式的变化,教师教的形式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将会给教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环境是以教学为中心,对教学的发生、存在和发展产生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因素的环境系统。影响教学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物质环境的优劣会导致心理环境的变化,而心理环境的好坏也能导致物质环境的改观。因此,我们认为,就其实质来说,现代教学环境是由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而构成的一种环境系统。
二、现代教学环境的功能 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实现育人的目的。随着现代教学环境内涵和外延的变化,现代教学环境的要素结构决定现代教学环境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一)教育导向功能
教学环境不仅仅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依托和舞台,构成教学环境的各种环境因素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教育导向功能仍是现代教学环境的基本功能。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教学环境的教育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教学环境自身各种环境因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如前所述,教学环境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培养人的社会需要而组织、设计的育人环境,它往往体现了一种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体现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期望。这些要求和期望渗透在学校的各种环境因素中,形成一种具有教育和启示意义的教育资源,导引着学生的思想,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塑造着学生的人格。如,学校建筑负有教育的使命,它可以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象征某种精神和理想,给人以启发和引导。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人们对环境潜在教育功能的认识愈益深刻。因此,学校在创设和布置教学环境时,独具匠心,把各种教育意图寓于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中,通过有形的物质环境因素给学生以熏陶和感化,随之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凝聚激励功能
凝聚激励功能是现代教学环境的心理功能。教学环境研究理论认为,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很强的凝集力,它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影响力,将人聚合在一起,使他们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良好的教学环境中的各种环境因素还可以成为激励师生教学积极性的动力因素。例如,整洁幽静、绿树成荫的校园,宽敞明亮、色彩柔和的教室,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气氛,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班风、校风,这些都能给师生心理上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能充分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特别是由师生共同创建的优良的班风和校风,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一旦形成,便可作为一种最持久、最稳定的激励力量,激励师生振奋精神,团结向上。
(三)传播整和功能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环境成为学校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环境下,从教学形式上看,学生不仅能在单机环境下以多媒体手段进行主动学习,还能在局域网环境下以在线方式访问服务器或光盘塔,从网上浏览或下载某门课程及相关课程进行学习,还可以借助互连网,开展全球范围内的远程教学和虚拟教学。从教学内容获得途径来看,学生不仅从书本上、从教师那里,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跨越学校、城市和国界获取大量的、新鲜的、有用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学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使现代学校教学在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等方面实现整合化。在现代学校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借助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将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微观与宏观之间互相转化,从而使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师生面前,让教学真正成为实现“耳闻目睹”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许多国家开始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中去,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现代学校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四)娱乐释放功能
环境心理学和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教学环境不仅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园,它还应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园。现代教学环境应是集校园、花园、乐园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学校的各种教学环境对于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如学校的自然环境,它是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优美健康的校园自然环境可以给人愉悦感和轻松感。校园自然环境中的绿色能使人体分泌出一种有利于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给学生以生气勃勃感;校园绿色植物对人的心理有奇妙的安静功能,它使中枢神经轻松,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人的全身起良好的调节作用,使人的脑神经系统可以从刺激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并产生安逸愉快感;校园绚丽多彩的颜色与释放出来的芳香物,对大脑皮层有一种良好的刺激,可以消除焦虑,稳定情绪,使人感到舒适;长期在优美而较大活动空间中学习和生活,有助培养学生宽容、豁达的心理素质;现代网络化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和崭新的教学手段,学生不仅能从网络获得知识,还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所谓“从点击鼠标开学”,“轻轻松松背单词”,即表达了网络教学环境给现代人的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五)美育功能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塑造,具有极大的美育功能。教学环境的美育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优雅的教学环境往往隐含着一些审美因素。如不同的空间结构、空间组合和空间比例,会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觉,使人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从教学主楼的构建到每一个教室的设计,从黑板的形状到讲台的比例,从人文景观的创建到环境色彩的选择,都体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体现出人们对空间结构美的追求,同时,也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的感受。
接龙中学教风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人育环境、环境育人
一、启发诱导
是启发诱导,还是注入式、填鸭式;是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还是把学生看成学习的奴隶。这一直是在不断争论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个古老的问题似乎越来越明确了。人们都有主张启发式教学,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主张归主张,倡导归倡导,教师一做起来就变了样,仍是穿新鞋走老路,不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非常有必要把“启发诱导”做为教风提出来,以此不断的告诫教师。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关于启发,孔子有句至理名言,那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在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强调教师在举例子时要具有典型性,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二、因材施教
因为人的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不同,学生在一入学就有着不同的差别,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去认真了解观察每一位学生,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打好基础、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如果我们的学生入学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梯形”,有的是“长方形”,最后都把他们培养成统一规格的“正方形”,那才是失败的教育,也是人才的浪费。因为我们的社会不但需要“正方形”,也需要“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和“梯形”。“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再愚钝的人,在某一方面也可能是天才,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悉心培养,都可以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我们在施教的过程中,只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人育环境、环境育人
在教学工作中,我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深入发掘教材的内涵,体现教材的发展性,并适宜地渗透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动向,不仅使学生能学好课本,而且“能知天下事”;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探索,努力让现代科学技术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所用,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法宝”;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旨,以思维为主线,注重激励,注重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精巧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师之间一直发扬“传、帮、带”的好传统,学生当中大力提倡“勤、问、钻”的好风气,优良的教风与优良的学风相得益彰。尤其是我校教师都能依托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常规教学的深入和教育科研的开拓带来了卓越的业绩。几年来,我校学生毕业后升入大学均得到较高的评价,在区、市、省乃至全国的学科竞赛中获奖200多人次,得到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赞扬。
我校的课外活动也格外活跃,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成立了音体美兴趣活动小组,做到定人、定时、定场地、定内容、定标准、定计划,使学生能在课内扎实可靠地打基础,课外生动活泼地育特长。我校也注重定期开展全校性的文娱体育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如“歌咏比赛”、“兴趣运动会”、“文艺会演”等等。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积极参与,对提高学生的热爱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也较好地促进了社区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带头的作用。
四、精心建设“隐性课程”,搞好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环境因素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心的“隐性课程”,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我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到了精心规划、专人负责、全员参与、不断创新。
首先,我校的教学楼设计布置合理,使其具有其深刻的含蕴和巨大的启迪作用,可谓别具匠心;其次,我校努力争创“绿色学校”,虽然占地面积小,教学空间紧张,但只要有空地都精心地栽上了花草树木,一年四季绿荫掩映,花草飘香,绿化覆盖达20%,被誉为花园式的学校,我校操场围栏、主楼外墙、走廊内墙、教室功能室正面墙等许多地方都精心布置了标语、橱窗、宣传栏等内容。以美术摄影作品构成的艺术走廊、以“三个面向”、“校风、教风、学风”为主体构成的文字教育专题等等,再加上名人画像、故事、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从一楼到四楼,从室外到室内,无处不洋溢着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气息,无处不盛载着丰厚的精神营养。
全校师生都把这样的校园视为自己的“家园”、“乐园”,十分爱惜校园的净与美,“隐性课程”的完善也激起了一股“爱我校园、净我校园、美我校园”的精神文明新风。
我校两个文明建设是一个极为细致具体的宏伟工程。我校全体领导教师都自觉把“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与创建文明区、文明市紧密结合起来,与响应党和政府科教兴国的号召结合起来,与落实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努力,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
接龙中学学风建设
学风是教师和干部作风的综合体现,是优良校风的直接反映,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立足跻身巴南知名的接龙中学来说,学风建设不仅是一个全局的,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学风是指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促进同学的成才、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学风建设,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但毋庸讳言,对照优良学风的要求,我们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的同学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同学课堂纪律松懈,迟到、早退、任意旷课;有的同学学习精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有的同学放松要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优良学风的巩固和提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广大师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要求。
学校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优良学风的最大得益者。建设优良的学风是每个同学的应尽义务和责任。每个同学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投入学风建设工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严以律己,自觉遵守学校有关学风建设的规定,树立远大的成才目标,把纪律的规定内化为成才的自觉行动。
学风建设的主导是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目标,以德施教,以丰富的学识和人格力量影响教育学生是营造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我校每个教师都能把教书育人、恪尽职守、认真备课、严格要求作为自身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善于了解学生、善于严格要求、善于教育引导,以优良的教风带动良好学风的健康发展。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重点治理时期的根本性好转,又要形成一种长效的建设机制。我们进一步健全党团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师生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学风建设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去。把学风建设、教风建设、干部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教辅、后勤、科室各部门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不断为提高教学服务水平,优化校园和周边环境,为建设优良的学风,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不受干扰提供有力的保障。
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优良学风是学生成才的根本保证,把学风建设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全面发动,层层落实,人人参与,扎实推进,一抓到底,把我校学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篇:教风学风
黄家庄小学 校风校训学风教风
校风:
校训:
学风:
教风:团结务实、开拓创新 文明守纪、求实进取 主动会学、刻苦高效 团结严谨、敬业爱生
第三篇:教风学风
良好的教风、学风
敬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首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否则就会误人子弟,我们倡导大坡小学教师不仅要把教师这一职业当成一个谋生的手段,更应视之为一个毕生追求的事业。
爱生——热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谁和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谁的教学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活动中,教师不经意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缕关怀都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给他们感受到温暖,充满乐观和自信。
进取——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原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渊博的文化修养,研究教育理论,还要努力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法。
奉献——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教育事业是奉献的事业,需要教师有默默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的光芒四射,社会也才会因我们的耕耘与付出而变得更加和谐。
勤学——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有许多诸如“悬梁刺股”、“程门立雪”、“凿壁偷光’’等勤奋向学的故事,有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之理,大凡学业有成者都有一番鲜为人知的艰辛苦读。
好学——大坡小学的学生要“立志成材”,首先要从小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学习才有取之不竭的动力。周恩来从小就立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才使他终生好学,博览群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
严谨——所谓严谨指的是严密谨慎,仔细认真。对待学问,我们讲究的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在纷繁复杂的知识海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用辨证的思维、带着传承与批判的观念去学习和运用。
博学——博学方能多才,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要广泛汲取“营养”,利用阅读、社会实践等方式开阔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储备广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为今后中学、高中、大学,乃至走向社会铺下奠基石。
第四篇:转变教风学风
转变教风学风个人整改措施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经历了许多教育教学改革,其间有很多的心得体会。在我校开展转变教风学风教师个人整改措施活动中,我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工作及思想动态等,进行认真剖析。在此想和大家交流一下,目的是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学风是育人的文化环境,是师生治学态度、钻研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优良的学风,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前提。加强学风建设,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学风建设上,我必须明确的是教师是学风建设的主导力量。作为教师如何加强学风建设?我以为这是和品牌管理的观念相同的,即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检验。过程控制即教学过程的控制,包括课程教学、课堂考勤管理、课外作业控制等方面,而结果检验指的是期末考试。如果我们不注重过程控制,只是等到最后进行检验的话,对学生的学风建设就起不到作用,有的只是大量的学生考试不及格不能毕业,好比是品牌管理如果不注重产前的原材料的品质控制和生产过程中半成品的质量控制,到最后才发现问题就无法补救了。
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的学生。目前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他们渴望成功却又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想学习却又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如何让他们学习?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有些困难,因为他们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课堂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占用了百分之八十的学习时间,因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与教师的课堂控制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在课堂控制、课业控制、课堂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降低。
在此我举一个例子,如五年级三班张老师,作业没有按时完成必须有十分合理的理由,结果没有一个同学敢迟到和不做作业。而她对作业批改也是极其的认真,不能达到要求就必须重做。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获得了学生的尊敬。如果我们每位教师加强课堂纪律的控制,认真批改课外作业,发现学生旷课就找他谈话,那么我们的学风就会有所改观。
当然,教师在师德、教风、专业知识的深度、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学到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严治教,知识渊博的教师是持肯定的态度的。学生不喜欢老师往往是抱怨教师上课缺少信息量、不负责、不管纪律,但很少学生抱怨教师过于严格的情况。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观念,增强公仆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清职责,立足本职,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为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二、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要加强业务学习,学习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只有狠下决心,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事请教。
第三、剖析自己,虚心接受,更快进步。剖析自己的过程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自己的实际考验。正确地对待群众提出的各种意见,从群众意见中看清自己平常没有察觉或没有引起重视的缺点和不足,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进步。
总之,身为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严谨治学、诲人不倦、为人师表,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
第五篇:校风 学风 教风
校风 教风 学风
文/李阳阳(11级农生院)
今之三风,历史之淀
校风,是风尚,是全校师生形形色色的精神风貌;教风,是教制,是老师用满腹才华凝结成的治学良方;学风,是学姿,是学生对知识的奋力追逐。如今的校风、学风、教风,经过无数次日月星辰的洗涤,世世代代学人血液的凝集,以及屡屡时代变革的砥砺,不断积淀,成为精华。
古代,万世师表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制,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精神风貌及“学而时习之”的学道。这种儒家风尚,或说它化作一本经典——《论语》,流传至今,为世人传诵;或说它深深融入到中华人民的骨子里,为历代学子所继承,其中的精华,虽然曾有过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抨击,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生生不息。在如今“义务教育”“专业性教育”的教制,“及时复习”的学姿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中,儒家经典依然保持着应有的姿态屹立。
近代史里,北京大学学生为维护国家主权,彻底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剥削,所发起的至今仍被传诵的五四青年运动,使全国人民高举起“民主 科学”、“新民主主义”的大旗。如今,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仍勉励着各校师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甘于奉献,成为校风、学风和教风的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的六十甲子中,牛胰岛素在特殊的时势下成功合成,袁隆平院士开创出水稻高产之路,王选教授主持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全球的华文报和印刷出版业引发了一场革命。隐藏在其成就之后的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已成为各中小学、各高等院校所崇尚的精神风貌,无论是在校风、学风还是教风中。
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清华学堂章程》)。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就这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继承下来,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也成为百年来清华面向社会的精神风貌。
“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继往开来”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西南大学将此继承发扬,并以之训,引领全校师生风尚。可见其三风源于百年老校的历史积淀。
历史的长河,总是这样不断沉淀着教育中的精华,不断为校风、学风、教风铸就着基奠。而今之三风,在时代的发展中汲取精华,引领起全校人的行为规范。
今之三风,中外相融
魏源曾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上、工业上应当这样。其于教育上也应当这样。
中国文化名目繁多,如儒家的“仁义”,道家的“弃世”,墨家的“兼爱”,吸收并加以改造的中国化的佛学,及至宋明学者的“天理”与“良知”,大体可概括为一个字——道。西方文化之中的古希腊文化却偏向渺小的人生,主张实验和亲证,提倡走向物质自然环境,鼓励人们着力追求欲望,可谓科学和艺术的起源。所以,中国文化里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有德行的人;而西方文化中的老师,一定是一个专家,他的为人如何则是其次的问题。如今的教风,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兼爱”及“浩然”,也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实验”、“科学”和“艺术”。如今的老师不仅是一位有德行的“君子”,还是一位有着深湛专业知识的专家。如今的学风,随着知识文化的不断丰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专业划分更加细致,学习内容也更加深入。而对于校风,全校师生展现出“气有浩然”、“追梦求实”的精神风貌。
随着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素质教育”这个词汇引入中国词典,对填鸭式教法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学生的应试目的减弱,能力培养意识增强,以“创新”为主的各种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种风尚。心理辅导、伦理教育逐渐走进中国校园,走进人们的视野。
西南大学于2011年9月开创的全新学院——含弘学院,每年会从各个学院的新生经过考试体检等方式从中挑选出精英分子,由各个学院的精英教师进行精英教育辅导,培养精英人才。在这个学院,他们接受着中国文化的渲染和西方文化的熏陶,感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和西方技术的先进与高超,并强化英语学习,甚至使用全英式教学方式。这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国学子出国留学,学习西方更加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科技文化。不仅西大如此,还有更多的高等院校也如此。这就是中西文化相融的结果。
中西文化的交融,在让三风不断进行更新的同时,也对三风建设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自1949年10月,中国人民第一天当家作主,就梦想着中国的团结统一、繁荣昌盛与长期和平安宁。教育事业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更需要发展,更需要创新,也更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
三风建设,党风为先 党风,是共产党的作风,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种态度。党风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它规范着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和内涵,是三风建设的关键所在。所以,作为一位党和国家的领导分子或者学校领导,就要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先锋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党员,就要具备为人师表的道德修养、为国育才的思想修养、博大精深的学识修养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修养。
十年文化革命时期,党的“左”倾错误使得“四人帮”有了兴风作浪的可趁之机。张春桥、姚文元等“共产党领导分子”直接操纵编造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荒谬的估计17年来的教育工作,将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归为资产阶级。学生的学制由以往4-6年缩减为2-3年,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所谓的“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主课”就是所谓的“阶级斗争”。致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被阻滞,大学的精神风貌被蹂躏,知识分子的人格被践踏。校风、学风和教风在“下乡”“劳改”“批斗”等政治活动中被扭曲。自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风及其指导思想得到拨乱返正。三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三风建设更加得到重视。无论是高等院校、知名学府,都在通过党风建设引领拥有自身特色的三风建设。
《中共咸宁学院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曾经提到:“良好的党风能引领政风民风,弘扬清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握党风、政风、民风建设这个导向。”李友清书记在咸宁学院贯彻落实第十八次全省高校党建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谈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良好的党风引领政风,带动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规范学校领导分子的职业道德建设,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建设好优良的党风,才能够带得出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对党风建设极为重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建设好党风,才会给广大师生在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形成导向,做好引领,产生影响,发挥作用。
三风建设,与时俱进
古人云:“中兴以人才为本”。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兴衰成败,使得各代君王逐渐意识到“得人者昌”、“失贤者亡”。“察举制”“征辟制”以及开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的“科举制”等选贤用能制度逐渐的将学问与做官联系在了一起。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晋朝孙康“映雪囊萤”,北宋杨时“程门立雪”等刻苦勤奋、努力好学的精神,适应着当时官场对人才的需求,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
而到了清朝,“文字狱”“八股取士”等逆流而行的教条将教风和学风带向了与时代进步更加偏远的边缘。老师缺乏“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道;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社会却有了“范进中举”“孔乙己惨死”的悲剧。之后,百日维新对教育制度改革以及新文化运动对“四书五经”式的科举制度的抨击,使得那些落后的教风和学风退出时代发展的潮流。可见,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一句话:“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这里用来也相当恰当。
三风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位居“地球村”的莘莘学子不能够保守自闭;生于“科学时代”的济济人才不能够迷信愚昧;成长在“竞争社会”的芸芸众生也不能够懒惰颓废。
从1840年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腐败清政府的国门到1978年改革开放,从爱国仁人志士不断进行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救亡图存的探索到马列主义走进中国,从京师大学堂举步维艰的成长到200多所高校屹立华夏。三风中逐渐多了“科技”,多了“求实”,多了“创新”,多了“实践”。可以想象,未来的三风还需要增加更多的精华元素,才能够赶得上时代发展的态势!
西南大学,生于西南,立于西南;杏坛育人,劝课农桑;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综合大学,秉承着“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独特大学精神风貌,以其所学、所研、所育融世界发展潮流。“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即是“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之意。西南大学一次为校训,对学校管理人员而言,要“高瞻远瞩,胸襟宏大,秉承百年办学理念,发扬优良传统,肩负发展学校重任,实现学校规划目标”;对教师而言,要“学高身正,为人师表,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对学生而言,要“自强不息,学无止境,诚信做人,承前创新”。西大紧紧把握当今的“创新”“诚信”与“发展”,进行着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与完善,将一个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当今社会面前,祖国人民面前乃至世界面前。
每所学校都是这样,依靠着历史的长度,中外文化的广度,时代的高度和党风建设的先进度体现着自身独特的校风、学风、教风及其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