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参评)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金沙县岩孔镇初级中学 何登文
摘要: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模式发生变化和日趋不稳定,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政治生活日趋复杂化,各种信息传播增多增快,受这个大环境影响,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关键时期的部分中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而且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数正呈上升趋势,这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以及研讨。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并浅论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语文教学;
现代社会,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人们既要注意身体健康又要注意心理健康。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全面的健康。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它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其实不然。有些人虽无心理疾病,没有精神病、神经官能症或者变态人格,但他们或者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生活感到厌倦,认为没有意义,对别人不信任,拒绝与人交往;或者唯我独尊,狂妄自大,人际关系严重失调;或者情绪偏执,缺乏自我调控能力,遭遇不幸时往往不能自拔;等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学生人格,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各种复杂的新问题。
一、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不寻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2001年省教院的刘红教授对贵州省8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占9.29%—29.47%,问题较严重的占3.43%~18.59%。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失衡,如任性、厌学、嫉妒、多疑、自卑、易怒、多愁善感、记忆力衰退、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自我失控、轻生等;二是心理障碍,如多动、焦虑、抑郁、恐怖、癔症等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上述种种数字说明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适应未来社会能力发展的需要。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事业。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语文是一门从事学习、工作和交际的基础工具,是文化科学的载体,它是各门学科基础的基础,它是培养各种能力的基础。语文学科的素质包括:语文与思想品德、文化智能、个性心理、生理健康、劳动技能——这五类素质相互交织、紧密联系、或轻或重,都通过语文教育这个主渠道进行培养。在这五类素质中,身心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是这个素质的重中之重,因此语文教育中必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探析
(一)社会因素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加上现在的中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多,随着知识的增多,阅历的拓展,对人生、社会会有更多的认识,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也会或多或少在孩子心中产生消极影响。社会生活中的贫富差距、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损人利己、诚信缺失、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等现象和行为在他们心中会留下永不磨灭的阴影,学校正面教育远远抵挡不住社会负面影响的强烈冲击,这会使他们的心理失衡。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淫秽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长此以往,内心冲动、压抑、突发伤人、自残等心理健康问题和不良行为将会影响他们健康成长成材。
(二)家庭因素
社会变革时期,家庭结构、家庭模式随之发生改变,家庭的稳定性也面临严峻考验,这不但影响着子女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其价值观念也带来强烈的冲击;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继亲家庭、特困家庭、不和谐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等问题逐渐增多,问题家庭的学生处境堪忧。这些学生大多学习没有上进心,一天到晚心事重重,郁郁寡欢,任性、对人缺乏起码的同情心,自卑,孤僻,消极,自暴自弃,不遵守校规校纪,厌学、不学,逃课,有的甚至早恋,严重的会打架斗殴,偷偷摸摸,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个人因素
中学阶段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转折期,初中生大多在11—15岁之间,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其自我意识、成人意识增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发展,个性发展属于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存性交错的时期,因而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平衡性和矛盾性的“边际”心态。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让教育者很为难。如果不采取科学引导处理方法措施,学生就会形成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宽于律己、严于对人、狭隘自私、自命不凡,认识事物缺乏客观评价,偏激固执,容易产生片面性和独断性;有的则表现为自卑、行为猥琐、孤僻、心理空虚、寂寞;有的表现为言行举止莽撞冒失,头脑简单,感情用事,行为不思前想后等等。
(四)学习上的压力
进入初中后,科目增多,教材难度加大,加上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教育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所学知识基本上是为了考大学的,而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有极少部分,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境地。从而导致精神萎靡不振、神经衰学生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症状以及毕业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再则目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得不分重点班、普通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不是“一切为了学生”而是一切为分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校园成了“失乐园”,学生的生命质量就像他们编的歌曲一样的令人心颤:“起得最早的人是我,归得最迟得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活得最苦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学生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失眠、注意力涣散、头晕、心悸,除了痛苦的简单机械无味的重复学习外,就没有快乐可言。同时,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简单粗暴,往往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三、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爱心教育
关爱是教育的良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大部分都有过特殊的生活经历或生活在问题家庭环境中,他们渴望得到的是真正的关爱。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去弥补这些孩子丢失的爱。学习上,多辅导;生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疏导。要经常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用自己真挚的爱心去温暖他们,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朋友,思想进步的引路人,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善,使他们不再感到自卑和孤独。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向偏远乡下的小学捐赠衣物、笔墨纸张,以及给集镇上孤寡老人打扫清洁卫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和关爱普通人,尤其是弱者,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渐渐地,大部分学生的情感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懂得去爱护、关心体贴他人。学生在相互关爱的过程中,人的怜悯、恻隐本性被激发出来,自我为中心、任性、孤僻等心理问题得到缓解。
(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可贵意识教育
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内心压抑、愤世嫉俗、对人和事都充满着敌意,长期以往,心中的“千千结”得不到解开,突发伤人、自残等负面情绪和行为将会使他们产生蔑视生命的心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创造一些主观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从小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性情。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生命”为主题,表达了作家们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探究这些文章,看看作者对人生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我们的生命可贵意识,热爱生命,欣赏生命。以本单元冰心的《谈生命》一文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重视生命的意义和来之不易的情感价值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由生长到壮大的过程的艰辛以及生命中的痛苦与幸福相生相伴的一般规律。
(三)智育和心育相结合的方式。
在新课改理念下三维教学目标中,不仅要落实好“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要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力图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七、八年级课文中,有很多文章就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像《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理想》、《我的信念》等课文能让学生明白要实现美好愿望,必须坚定信念,不畏艰难险阻,生活、学习中,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丧失信心和斗志,“破罐子乱扔”,最终将一事无成。这种教学目标实施得好,能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乐观上进的精神状态,克服诸如烦躁、自卑、畏难的等心理,健全学生人格。在《丑小鸭》我让学生体验到自身条件差,不能作为自己不求上进,悲观厌世的托词,心中时刻要有看到希望,自身必须始终不屈地奋斗,实现自我价值。《芦花荡》一文中老头子,性格过于自尊、自信,一次护送任务没有圆满完成,让悔恨交加,痛苦不堪。通过课文的学习,我让学生感悟到健全人格,看问题不要走极端化,要用一分为二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生活是坎坷不平的,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永远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而不能自拔,痛苦一生不得解脱。
(四)融心理教育于语文活动课中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精力旺盛,具有较强表现欲望,他们都希望有机会展示自己才华和优点,以博得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和尊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以增强 其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我班的有一名学生李某,语文成绩很好,文章写得很不错,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非常强,不足的是偏科,他也尽了力,理科老是搞不上来,只要一到理科考试,他就变得焦虑、失眠,有时会得神经衰弱,久而久之,他还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我知道,我班的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他的这种考试恐惧心理。语文实践课,我组织开展一次主题为“要不要考试”的辩论会。李某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正反双方辩论得非常激烈,即便有些观点显得很幼稚。通过这次活动,减轻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培养了学生们的相互合作共同进取的精神,同时,部分平时思想较偏激的学生,也在这次活动中调节了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参考文献
[1]罗俊.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罗仕芳.班主任应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4]林崇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切入点。我认为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时间充裕、互动性强、开放多样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巧妙地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一)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
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二)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
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三、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二)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四、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五、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总之,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诗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让灵魂在阳光下闪耀
——也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再加上世事变幻,家庭、网络、社会对学生心理影响今非昔比,要求我们的教育者与时俱进,利用新的课文、新的教法、新的理念,在语文课堂的教学阵地上播种文化的芳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让他们的灵魂在阳光下闪耀。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肩负祖国未来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造就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到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保持。但就笔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教学中碰到的一系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情况,只能感叹一句: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堪忧,高枕却难眠。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近日批改学生的月考试卷,其中一题是谈谈对“老人摔盘子离席”这一事件的看法。题目说的是“张先生带着孩子去父母那里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但部分答案不仅让语文老师咋舌,更是让老师感到不可理喻,甚至怒而拍案。比如,学生略带冷漠的答案:“现在谁不玩手机,有必要这样吗”;非常自我的答案“小孩这么不懂事,都是大人不会教育的后果,出了问题,当然要追究大人不会教育“;也有批判老人的行为”老人应该耐心教育,而不是暴力摔盘,没以身作则,影响不好“。这样的答案并不在少数,究其错误的本质,已不是一般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是非观、价值观出现严重偏颇。
由此联想到比九零后更后的九五后一代出现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让人不禁深深担忧。若说九零后的孩子大多由于娇生惯养,社会影响等因素而引发他
们自私任性等心理障碍,那么这些九五后的孩子们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俨然是升级版的自我,已经把这种混淆的是非观价值观深深地融入到血液之中,并毫无羞愧地把“自我中心”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中学生存在问题触目惊心,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例如几个月前耳闻贵州某中学生对老师口暴恶语,嚣张至极;去年时新闻爆料钦州某高中女生因不堪家长教训,跳楼自尽;笔者亦目见本校一学生上课玩手机被没收后对教师拳打脚踢……此类事件不胜枚举。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极端化倾向。如一旦与某朋友交往,便认定此乃此生之密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一旦发生轻微误会,便武断地认为受到欺骗,甚至认为全世界都欺骗了他,直接把自己打入十八层地狱。二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放纵自己不好的方面,对同学一点点的小问题却锱铢必较。三是心理表现的表面性和简单化。中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尽管表现强烈,但大多很肤浅简单,或者说他们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情绪反映。
究其原因,首先是生理的发育决定的。中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在这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基本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够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显示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卑与自尊的冲突等等。其次,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坏境;再者,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宣泄。特别是中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国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分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离校出走,严重者甚至会自杀。
学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这样摆在台面,给作为教育者的我带来沉重的思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中学生可塑性强这一特点决定了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从认识上、情意品质上还是个性特征上都处于一个质的转折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只要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疏导、合理解决,就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得天独厚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比较中学众多科目,且不谈数理化,即便是政史地,都是偏重客观规律的理性分析,这固然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但于人的情感,人格等人文领域,却是有所缺失的,甚至是“死”的。而语文,则是活生生的,包罗万象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除了以母语为工具的特点,更是以文学和生活为载体,这就决定了它的人文性功能,它大量具体形象的、充满主观色彩额个人情感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能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类,始终抱着一种终极关怀,直击心灵,这便直接关涉到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价值观等心理健康要素的内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底子”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结合这门基础学科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深刻把握教材中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用教材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感化学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三:润物细无声,有效引导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1、合理利用语文教材,找准渗透点
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经受考验、堪称经典、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容贯穿古今、千姿百态,政治、经济、道德、礼仪、艺术、民俗无所不包,在拥有很多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展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或恢弘壮观、或婉约细腻、或狂飙突进、或和谐安详的历史画卷。例如,《我与地坛》向我们娓娓道来作者的不幸,作者的抗争,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感激与怀念;《陈情表》阐释的是古代孝道文化;《荷塘月色》展示的是幽美的景,淡淡的情;《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这样的文章则涉及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语文教材的种种文化现象不仅让学生眼界大开,获取知识,更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文化情感。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就是以情感为中心发展学生人格的过程。因为教学是一种学习过程,是学生求知与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在教学导入时可创设合适的情境,以奇导入,出奇制胜!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比如在学习《咬文嚼字》时,我是这样来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有一个女孩,就在我们身边。当你们上课偷偷照镜子时,当你们肆无忌惮地把老师讲课当成最佳催眠曲时,她正躺在重症监护病房里,绝望地等待死亡的来临,甚至都还没来得及谈一场青春的恋爱,而且因为付不起5000元一天的重症病房医疗费,她可能要提前结束自己匆匆的人生。愿大家伸出友爱之手,纵然我们不能挽救她的生命,至少我们可以尽微薄之力,让她再看一眼明天的太阳。”此话一出,引发学生无数唏嘘,追问学生,若老师直接说:“隔壁班女生病重,请大家捐款,效果如何?“于是立可得出,事实固然胜于雄辩,对事实进行艺术的加工会让事实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由此引入课文。对教材由点而面,伺机熏陶。语文教学本身就是通过对课文中典型形象的分析和情感体验,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心理教育资源,找准知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对契合点举一反三,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认同感,引发学生的共鸣,促发其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进而培育人格底蕴。例如,在《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理解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找出历史上淡泊名利的真君子,比如许由,比如庄子,比如王维等等。进而联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几人能面对名而一笑而过,能面对利而两袖清风,不肯舍弃的后果便是锒铛入狱、害人害己,这样以点带面,古今结合,加深了对经典的认同和理解,在文化认同中进行思想熏陶,汲取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在教学的动态生成中潜移默化。钟启泉教授曾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
就是在实践一种文化,是把外在于学生的客体文化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过程。因此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世界、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培养正确的荣辱观、生死观、善恶观、良心观、正义感,同情感以及自尊、自爱、自重,从而让善良和美好逐渐在学生的行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例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引导学生思索杜十娘悲剧成因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请为杜十娘设计一条活路。这久是将师生的对话指向文化层面,通过多向的对话而领悟出女子要独立,面对伤害与欺骗,能坚强以对,而我们的社会亦为女子的生存创设了更宽容的环境,进而把着这种自尊、自爱、自重等内化为学生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不断建构和丰富学生的自我文化精神家园。
以活动为载体,能更好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语文课中为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人物思想品质,我们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上去,依据课文内容去读一读,说一说,做一做,对课文人物进行再塑造。这一过程其实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的一个良好途径,使学生通过扮演的过程深化理解,将课文中优秀的行为通过自身实践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如设计《将相和》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深受到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胸襟开阔的人格美的熏陶,使学生获得个体心理和行动的启迪。
3、注重教师角色的塑造
在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角,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所以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以心灵上的安全感。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建一种平等、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因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便让学生自行分组,选择诗歌中的意象,按照他们的理解到网上选择合适的音乐与画面配合,并写下与之匹配的赏析文字,在班上展示。学生们各司其职,兴趣盎然,真正主宰了他们的课堂。
教师不仅要注重角色的塑造,更要注重形象的引领。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能为师,身正方可范。
一个善良、宽容、博学、幽默、睿智的语文老师自然受学生的爱戴,因爱老师,而爱语文的学生不在少数,以身作则,风向引领,自然可以激发一群孩子真善美的天性,熏陶他们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心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充满智慧、洋溢着人性光芒的内涵,让学生领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欣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精神,欣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情怀,领略“聊乘化以归尽”的豁达人生,让学生在求知中得到陶冶,让语文知识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语文教学锻造民族的英魂,让学生的灵魂在阳光下闪耀。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2、曾梅静《关于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几个问题》,广东现代教育论丛,1998年5月
3、闫霞《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1月
4、陈琦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不良思潮影响着在校的小学生,再加上现在大多数是独身子女,诸多的心理问题困扰着学生。学生中常出现嫉妒、自私、自卑等不健康心理。而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大的优势,下面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蕴含着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主题,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假恶丑的讽刺。备课时,教师就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
如四年级《搭石》这篇课文,主要讲“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进入秋天,人们会找来一些石头,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无论是谁,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青人总要背老人过去。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家乡的人们无私奉献、尊敬老人的心灵“美”。针对班级中那些在平时自私自利、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让他们说一说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哪些“美”,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又发现了哪些同学心灵很“美”,让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而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二、通过作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
如学完四年级课文《乌塔》一文后,让学生想象写“假如是你,你能够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吗?你会出去自己挣旅费吗?”根据这样的提示写一篇短文,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写出了很好的作文。有些学生写到:“我真佩服14岁的乌塔,她那么小就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她一个人不怕危险吗?她爸爸妈妈不担心吗?我长这么大了,还要妈妈给我洗衣服,有时还要爸爸给我整理书包,我什么事也要爸爸妈妈帮忙,更别说像乌塔一样出去旅游、出去挣钱。我要向她学习,她太了不起了„„”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和自己进行比较,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缺点,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趣味语文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人教版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相当丰富,有让学生讲自己编的童话故事,有保护文物的看法,有观察图进行对话,也有趣味语文故事。另外,还可以通过作文竞赛、朗读比赛、课文阅读等形式充实语文教学内容,延伸语文教学的触角。如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一些好的课外书,读完之后,专门开一个座谈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学生表现的很积极,比如,有的学生说:“我读了《陶罐和铁罐》这一篇童话,知道了铁罐很骄傲,看不起陶罐,结果最后氧化消失了。而陶罐很谦虚,最后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文物。我们做人也要像陶罐一样谦虚,不能骄傲。”有的学生说:“我读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故事,很受感动,故事里的小男孩很善良,无论什么事都为弟弟着想。我也要像他一样,爱我的家人,关心别人。”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有机的渗透了心理健康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感动、学会珍惜、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得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梨树中心校 刘 成 明 2010.1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活动的场所,他们在学校活动的时间远远多于家庭。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塑造人格、培育个人健康心理和价值观的主阵地。教师的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成长。语文是小学课程中的主要课程,作为母语教育,它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语文学习的内容最多,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最广,最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除了承担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更容易让家长和学生接纳及认可。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当今小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1、语文的学科特点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能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语言和文字的同时,还渗透着美的元素。教材内容都是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可以给予学生心灵熏陶的文章,有很多真实人物的故事,能够使学生体验不同的人生,学习正面榜样的良好行为,痛斥反面人物的罪恶行为,树立良好的对错观,在预防自己犯错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加之栩栩如生 的插图,能使学生时刻体验到自然美和心灵美。
2、语文教学为学生搭建了和谐平等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教师普遍持有一种畏惧心理的,而教师在学生中的印象和地位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讲授课程的接纳力。作为最具有情感性的语文学科,教师应该时刻体现出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有动力学习,也才使学生有勇气表达相关的看法和想法,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生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教师积极的情绪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消极的情绪则引发消极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更愿意学习这一门学科以及接纳教师所讲授的相关知识。而且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3、充分运用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阅读教学已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教师可以在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渗 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教学中,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中所折射出来的道理和情感,学会感悟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可以进行分角色扮演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让学生融入到角色当中,体会当事人的感受和情感,使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同时在角色扮演中也可以体验到不同的经历,形成正确的角色和性别意识,在他人的故事中学会勇敢、坚强、自信、自尊等正确的人生态度。
4、运用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语文知识竞赛、演讲、课本剧、语文画报等。教师可根据学习和讲授内容的需要,适时安排合适的内容。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给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在知识竞赛或课本剧等活动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加强了与同学的交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在活动中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快乐、竞争、自信与合作,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形成。
5、及时检查作文反馈学生心理
作文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渠道,是学生 心理状态最直接的反应,小学生会利用作文来表达自己的相关想法,教师可以通过作文获知学生的近期心理状态。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及时回复,给予学生充足的表扬,看到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品质。除作文外,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日记,这是学生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想法写在日记中,在抒发他们情绪的同时,可以以此与学生交流,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开导和解决。
总之,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体会、不断摸索、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