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角形内角和》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稿
《三角形内角和》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手上举的是什么三角形?谁能大声地说出来?
学生复习认识的几种三角形:课件显示:按角大小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师:同学们真棒!你会画三角形吗? 生:会。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
师:那我们挑战一下难度画一个有2个直角的三角形,能不能画出来!
生:让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你们画好了吗? 生:画不出来。
师:画不出来?为什么?三角形的角之间一定有一些奥妙在其中。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什么叫“三角形的内角”?什么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一个趣味横生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去,利用“画一个有2个直角的三角形,而画不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4人小组合作学习
师: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再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盒里的三角形图形。课件显示:活动要求及表格
2、交流发现
师:测量和计算出结果的同学,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师:谁来把你们小组的发现来说一说。(3个学生)生1:通过同学们测量,我发现我们小组的同学量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生2:我们小组只有小杰同学测量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2°,其他同学都是180°。
生3:我们小组有同学测量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79°,也有181°的,也有180°的。
小结:大部分同学们通过测量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呢?
[评析:通过测量、比较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小,但由于测量本身有差异,并没有直接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去另想办法验证前面的猜想,想一想有没有别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3、动手验证,解决问题(1)拼一拼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课件显示问题)
生1: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一拼。生2: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它们拼成什么图形。
师:这个想法很有价值!那我们先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标出它的三个角(角
1、角
2、角3)然后把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剪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教师巡视并给予及时指导。(学生发现各类三角形都能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角)
师:谁来说一说,拼完后,你发现什么?
生:我们发现三角形三个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师:平角多少度? 生:是180°。
师:那我们剪下来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一共多少度呢? 生:是180°。
师: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全班学生一起齐声说出了180°。(课件显示:撕后拼法)小节:通过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一拼的方法,我们知道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
(2)折一折
师:还有什么方法呢?(折一折)下面我们来演示一下,(课件显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折叠法)
师:提问,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为什么?(小组讨论,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我们得出:(课件显示)
[评析: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方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四、倡导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猜一猜。
师:我们进行猜一猜的游戏。下面咱们就来做一个猜一猜游戏。这里有四个三角形,其中有一个角被遮住了,你能猜出被遮住的角的度数吗?
学生反馈,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师:你们知道这个游戏的秘密吗?
2、算一算。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88页完成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3、课件显示:练习
4、拓展延伸。
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爸爸给小红买了什么样的风筝呢?(书本88页完成第10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析: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有新意,同时也注意了梯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课件显示)
第二篇:《三角形内角和》课堂教学反思
二学期几何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点和分类的基础上这一节课进一步对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和探究。本课设计的出发点在于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在课后进行了小结,也听取了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分析,收获很大,授课过程中有讲得好的环节也有处理得不好的环节,下面从几个方面小结:
1.在本次授课中,引入是比较恰当的。我是从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感性知识进行引入的,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用之前学过的知识都知道,长方形有四个直角,那么加起来就是360°,然后又用正方形,由于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一个同样的特征,所以学生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再将正方形沿着对边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个时候问学生:你们能猜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这样的引入和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非常地自然,学生也较容易进行猜想。
2.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用动画演示撕角拼一拼,折角,让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认识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印象非常深刻,也给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时以正确的指引。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整一节课都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的过程,我只是一个主导者,组织好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实验、讨论、归纳,没有像之前上课那样由本人我讲完整节课而学生只是听。
4.在学生进行猜想之后,让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填表,这个环节在处理的时候不是很得当,因为量角在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难点,没有很好的掌握量角的技巧导致没能准确地量角,而且在本节课中,要进行量角实验的三角形个数较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小组分工,所以在这个地方花费了不少的时间,而结果量出来的度数也不是很精确,虽说在测量中允许有误差,但是这与一开始的教学设计出发点有出入,达不到很好验证猜想的效果。
一节课下来,总的感觉还可以,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达到预期中的教学效果,但是课堂中的教学常规还不是很规范,虽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却忽略了传统教学中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这是今后教学中必须引起重视的地方。
第三篇:三角形内角和评课稿
听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老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张老师善于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教师充分采用了“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的教学法。
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张老师的设计有独立活动、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张老师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推理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张老师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猜谜设疑激趣导入—— 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动态资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猜谜设疑激趣导入——让学生先开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张老师便出示一道谜语让学生猜,学生猜出是三角形后,张老师紧追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自然便引出了三角形的一系列特征及知识。接着通过小游戏让学生猜三角形,让男女生进行比赛,询问女生获胜的原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一个三角形不可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而且也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
2、巧用猜想——巧用学生的话:当有个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张老师便马上巧用了学生的话,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呢?巧妙的过度到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
3、善用验证{自主探索}——妙用学生的错: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张老师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即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验证活动1中,当学生用量一量去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出现测量上的误差,张老师便巧妙的抓出这点,问:有没有其他办法让它的验证更准确点?自然的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引出用拼一拼,或折一折的方法去验证。这样自然的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4、善于引导巩固内化——巧用学生的话: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在练习中张老师也不失时机的抓住学住学生的话,巧用学生的话来解决问题。如:给出一个三角形,已知其中一个角是70度,求另外两个角。学生列式:(180-70)/2,张老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因为它是等腰三角形,不用老师多言,问题便自然的解决了。
5、有一定的拓展创新:本课最后,张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你能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吗?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四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实录与点评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实录与点评
翟家学区小学
王俊青
2012.4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角形内角和”。
教学目标:
1.通过量、剪、拼等活动,经历发现、猜测、验证的过程,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应用。
2.通过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的验证过程,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空间观念。
3.感受并学习“猜测——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观察、归纳、概括中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概念,引入新课
师(出示直角三角板):这块三角板有几个角?各有多少度?
生:有3个角,分别是60度、90度、30度。
师:三个角相加起来的和是多少度?
生:180度。
(板书:60°+90°+30°=180°)
师:这个“和”叫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可以画出很多个,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点评:用学生熟悉的一块(直角)三角板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设下“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的悬念,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出示课件。
小三角形说:“大三角形说它的内角和比我的大,小朋友们,你们帮我评评理!”
大三角形说:“我个子比你高,内角和当然比你大!”
小三角形说:“不,我的内角和大。”
“我的内角和大!”“我的内角和大!”
师:同学们来评判一下,到底谁的内角和大呢?
(学生猜想后回答。)
生1: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生2: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点评:生动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有趣有益的争论之中,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与三角形的大小有无关系?动画的激趣功能在此得到彰显,也暗示教师,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积极有效的。
三、合作探究,实验论证
师:到底是谁的内角和大?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先独立思考如何验证,然后小组讨论验证方法。)
师:讨论时请注意三点:
(1)用什么方法验证?
(2)怎样验证?
(3)验证中要注意什么?
(小组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验证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用量的办法来验证。
师:你们是怎么量的?能给大家示范吗?
(学生操作并介绍:先量出每个角有多少度,再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
师:你能给这种验证方法取个名称吗?
生2:可以叫做“测量法”。
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生3:我们用“撕”的办法验证。
师:可以向大家介绍吗?
(递给学生一张三角形纸片。)
生4:(示范并介绍)把三个角随意地撕下来,再把它们拼在一起,三个角就组成了一个平角。
师: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称?
生4:就叫“撕法”吧。
生5:还可以叫做“撕拼法”。
师:还有什么验证方法?
其实,要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不止有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两种方法,教材第28页也介绍了一种方法。
(学生自学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师:你从书上学会了什么方法?
生1:用折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
师:你可以到讲台上演示吗?
(学生演示。)
师:在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细节?
生1:折第一个角时,折痕要和对边平行。
师:还有补充吗?
生2:我补充一点,角的顶点要折在对边上,而且三个顶点要重合在一起。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折叠法”吧!
(学生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师:刚才介绍了“测量法”、“折叠法”和“撕拼法”,我们就选用“测量法”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1)用“测量法”进行验证。
师:先确定你们打算研究哪一种三角形,然后两人为一组进行验证。一人测量,另一人观察,负责观察的同学把相关数据填到“小组活动记录表”中。
(学生进行操作验证后汇报交流。)
师:通过测量计算,你们得到什么结果?
生1:我们验证的是钝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79度。
生2:我们验证的是直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82度。
生3:我们验证的是锐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80度。
生4:我们验证的是钝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80度。
生5:我们验证的是锐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81度。
(教师将相关数据填写到“验证结果记录表”中。)
师:这些数据跟哪个数比较接近。
生1:跟180°比较接近。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验证,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生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左右。
(教师在表格里填入“大约180度”。)
(2)用“折叠法”与“撕拼法”验证。
(学生独立进行操作、验证,互相检查。教师对操作要点适时指点,并组织汇报,完成统计表填写。)
师:通过刚才的猜想与验证过程,我们证实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为什么测量时,我们的结论是“大约180度”?
生1:因为测量的结果,有的大于180°,有的小于180°,有的等于180°,所以用了“大约”两个字。
师:为什么得到的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呢?
生2:因为测量时会产生误差。
师:经过后两种方法的验证,“大约”二字可以去掉了吗?
生:可以去掉啦!
师:通过多方验证,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点评:“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教学环节有三个要点,一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二是学生动手操作验证;三是对“分法”进行小结。讨论是动手验证的基础,只有充分认识了验证方法,掌握其要领,动手操作才有目标,才能克服盲目性。教师的引领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或讨论,或看书,使学习活动有序有效。动手验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再创造活动。学生分别用三种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验证过程比较真实,验证中既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小结”时教师扣紧课题,仅对“测量”一法引导学生回顾、思考。通过这一活动,巩固了学生对“结论”获得的科学性的再认识,强化了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与记忆。
四、应用及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各类三角形,其中一个角被遮住。)
师:下面图形中被遮住的角是多少度?你能求出遮住角的度数吗?
(学生回答,订正并说理。)
师(课件出示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是360度,因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学生在轻声讨论。)
生:可以把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这个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
(课件演示:把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接着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
师:有谁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是360度。
师:怎么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生: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
点评:当堂巩固是数学课的必要环节。本节课练习的目标明确,给学生留了足够的“消化”时间。练习的安排紧紧围绕课题展开;练习题形式多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适当扩充,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分解”图形的方法,变未知为已知。如,平行四边形内角和 三角形内角和,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生2:我还知道了怎样推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师:你是怎么学会的?
生1:通过小组合作和操作活动来学习。
生2:用测量法、折叠法、撕拼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生3:先猜想,然后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点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会了什么”与“怎么学会的”,从而完成了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概要回顾与再思考,简洁、明确,只是方法略显一般化。
六、开拓视野,渗透数学文化
课件出示法国科学家——帕斯卡的主要事迹。教师作激励性简介:
11岁,发现声音的震动原理;
12岁,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18岁,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后人为纪念他,把一种计算机语言命名为Pascal语言;
24岁,发现关于压强的帕斯卡定律。为纪念他,把压强的单位命名为Pa;
他还发明了水压机、气压计和我们打针用的注射器。
点评:课末通过对“帕斯卡”的简单介绍,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渗透了数学文化,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树立远大理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五篇:《三角形的内角和》评课稿
《三角形的内角和》评课稿
刘松陵
这节课张老师在合理应用科学手段给学生以正确的学法指导上、善于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能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动参与等方面做的非常好。在教学过程中的主线充分采用了“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等在做中学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努力构建动手操作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巧用猜想。
学生有没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就看老师有没有解决教材难点的策略。当学生在脑海中没有形成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表象时,采用大胆的猜想,把学生的思维放开。即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又为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起了启下和导向的作用。
二、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本节课安排了几次操作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气氛。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人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注重了学生的个体感悟,强调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逐步获得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难点新知。
1.在得出三角形内角和规律前进行的第一次“量一量、算一算”的动手实践操作
2.在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规律之后,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实践操作来验证新知识。这两个活动的安排的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学生在“在做中学”的数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再通过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内化新知的难点。
不同之处:如,在得出三角形内角和规律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了量一量-算一算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实际操作出现误差时,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出现内角和偏差的原因是测量手段和工具误差造成的。这里张老师没做详细解释。在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规律之后,又给学生提供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不仅提高了操作的效果,更重要的使“听数学”变为“做数学”。此处,张老师没有操之过急,而是,在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她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验证、再老师演示。最后,电脑演示。三个层次的动手实践,步步相扣形成以个正确的表象。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其次,注重了演示法和观察法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和对实物的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如何进行拼一拼的活动,增强了活动的有效性。为学生的有效学习上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学法指导。做到了适当地解决教材难点的主题,可谓是找准了时机。
总之,张老师在把握教材难点的设计上,处处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策略。主线就是在动手操作时,加强指导,巧妙组织,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