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吉林教师考试小学教育学知识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精选)

时间:2019-05-15 04:3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吉林教师考试小学教育学知识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吉林教师考试小学教育学知识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精选)》。

第一篇:2014吉林教师考试小学教育学知识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精选)

2014吉林教师考试小学教育学知识之教学原则

和教学方法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一、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 1.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原则是人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我国古代《学记》中便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等教学的宝贵经验,这些都属于教学原则范畴,只不过未加科学论证。

随着科学与教学实践的发展,教育界对教学原则的探讨日益深入。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37条教学原则,并试图给予论证。此后,各国的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乌申斯基等对教学原则都作了研究。这样,到了近代以后,在教学理论中,逐步形成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育性等传统的基本原则。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该说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掌握的,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感性知识,从而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在教育史上,提出直观性原则具有进步意义。它给中世纪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经院式教学以沉重打击,使书本知识与其反映的事物联系起来。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贯彻直观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二是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和想像,也可以起直观的作用。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原则,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法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这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第斯多惠也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以及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表扬等,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学生的思维。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脑子一开窍,学生的思想一下便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认识逐步深入,以获取新知。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能多,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要深入下去,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别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④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等。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牢固,首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当然,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进行机械记忆。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等帮助记忆。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它不是要求学生原地踏步,反复温习,而是在前进中巩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识。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国古代教学注重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人紊乱而没有收获。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而乌申斯基、布鲁纳等都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按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但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把较多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不可违反。学生的基础打好了,认识能力提高了,学习进度就会加快,效率就会提高。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兴趣和爱好,擅长与不足的地方,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及竞赛活动;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对知与行关系的研究。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他指出:“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只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掌握一大堆空洞死板的概念。教师教学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联系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等。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课外学科或科技小组的实际操作活动,或组织他们从事一些科学观察、实验与发明以及生产劳动等。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无技能的训练,那么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 1.概念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它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人们对教学实践认识的加深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教学实践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说明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物,也说明它自身有着较大变化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运用和创造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方法的发展。

2.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学生特征、教师素质、教学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②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③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育方法;④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⑤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出科学的结论。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让他们在思想上有所提高。②注意启发。在讲授中,教师要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③讲究语言艺术。教师要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这是小学常用的一种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以及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要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观察直观教具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和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获取新知。④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启发

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③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应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4.演示法

这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演示前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好教具准备。用于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能够突出显示所学材料的主要特征。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③通过演示,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练习法

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可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可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学生在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③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

6.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实验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实验前示范,也可以在学生实验后总结性示范。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要求所有学生都亲自操作,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第二篇:2014吉林教师考试小学教育教学与能力之教学组织形式

2014吉林教师考试小学教育教学与能力之教学

组织形式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一、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个别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即使是同时上课启蒙的学生,他们各自的学习进度也会有很大差别。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在古代学校中的普遍推行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在古代的学校中,间或也有采用初级的集体教学形式的,但尚未形成一种制度,不占主要地位。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班级授课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导致教育范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学内容更新。传统的以个别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生产工具的革命使得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由个体的、分散的手工方式转变为集体的大机器生产。生产模式的变革给教育家以启迪:生产可以同时进行,教学为什么不能集体进行?于是,西欧的一些国家便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17世纪初,在先进的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兴起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

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班级授课制迅速推广,到l9世纪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l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由于它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班级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课程表同时对全班进行集体授课,因而能使大量的学生同时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同个别教学相比,班级授课制扩大了教学规模,加快了教学速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规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保证让全班学生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同班学生学习内容相同、程度相近,便于相互切磋讨论,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积极的集体舆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关心他人和集体的思想品德。另外,各科教师轮流上课,他们在业务、思想、风格等方面各有特点,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班级授课制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分组教学制

为了解决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l9世纪末20世纪初,分组教学在一些国家出现。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两类,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一)外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学科能力分组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按智力和学习成绩分成好、中、差三组或分成A、B、C等若干组,对不同的组授以不同的课业,如对A组授以较高深的课业,对B组授以普通课业,对C组授以最基础的课业。

跨学科能力分组是根据某一年级的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分成不同的A、B、C组。由于同一学生各科的成绩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可能被分人不同的

水平组。这种分组,一般只在较难学的学科中进行,如数学、外语、自然科学等,其余仍在原班进行教学。

(二)内部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内部分组也有两种:一种是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即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对学生进行“诊断测验”,根据结果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丁组。甲组学生自学补充教材,乙组学生由教师上附加课,丙、丁组学生由不同的教师上基础复习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对甲、乙组学生进行附加课测验,对丙、丁组进行复习课测验。尔后各组又合并为原来的班级,重新学习新课。经过一定时间后再分组。这样不断分组,不断合并,直到学期结束。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使优等生扩大知识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另一种是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同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的分组,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根据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部分学习借助视听工具进行自学;一部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其中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让优等生辅导差等生;另外再把一些特别差的学生编成一组,由教师专门辅导。教师还可以给各组布置不同分量的作业,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方法是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提出来的。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而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第三篇:2014吉林教师招聘考试之新课程小学数学评价

2014吉林教师招聘考试之新课程小学数学评价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认识。

答: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只在形式上用等级取代百分制,并未突出对学生学习的全面评价,这种评价虽然能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主体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体上仍停留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习,重显性轻隐性,重短期轻长期”的旧评价机制上。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在评价标准上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在评价方法上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学生自己、同学、家长没有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2.你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还实施过哪些学习评价方式?有什么心得?

答: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即兴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加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中,我运用等级+A、B、C(清楚、规范等)+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通过这些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成长记录袋是不是越鼓越好、越杂越好、越美越好?如果各科教师都让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会不会加重学生负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成长记录袋内装的应该是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成就的实物材料。如:一次做得好的数学作业,一次表示进步的口算等。因此,成长记录袋并不是越鼓越好、越杂越好、越美越好,而应是来自于学生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材料。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学生可以从各科材料中选择体现自己特长或进步方面的实物装入袋中,同时,袋中的材料应是动态的,学生可以经常观看、调换作品,由此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4.请你谈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教学中差异性评价的联系。答:教学中差异性评价首先要确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生评价新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更新学生评价的内容,综合运用学生评价的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成果,如何使每一位学生(不管是学业出色还是比较勉强)在选择、整理、丰富、反思自

己小档案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使每个人的手中都拥有代表成功的实实在在的样例,其间教师的鼓励指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首先要加强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特别是赏识理论的学习。教师的评价常常会影响一些学生的想法,甚至是一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对学生的不足提出建议时注意委婉,指出努力方向。

5.有一位教师认为,作业要成为学生与教师知识与情感交流的“信箱”,所以作业批改不再是一种评判,而是一种对话。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一个教师长期只对作业做一种评判,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把作业不当一回事,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长期以往,就失去了作业批改的意义,对学生的进步无疑是不利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经常采用等级+A、B、C+适当的激励性评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期坚持,有待于提高作业质量,更有待于学生的进步。

第四篇:教师进城考试之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方法

教师进城考试之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方法

教育学、心理学是大学里的公共课,大家都应该接触过。但,大学里上公共课的情形大家肯定都知道,所以,很多人对这些内容还是很陌生的。因此,复习不可能太容易,背起来会有难度。做好N论复习的准备吧。

1、复习开始前的准备工作:浏览全部教材,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大致了解,知道教育学和心理学讲的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哪方便的内容。这样会帮助你复习时不会一味陷于知识细节中。

2、一轮复习:通读教材。不要过多考虑复习重点的问题。要知道,在招考中,有些题目出的是很“变态”的,考察点细的让你无可奈何。看完一章就对应着相关习题寻找答案。争取通过一轮复习解决大部分填空和选择题。

3、二轮复习:通过读书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对重要考点进行强化记忆,达到对照目录能清楚的掌握重要知识点。对于基本的理论问题要有清晰的逻辑体系。基本理论不仅会在填空选择中出现,在案例分析时也要用到。更重要的是要开始做章节练习题,通过题目检验看书的效果,提高记忆的针对性。

4、三轮复习:结合题目回归课本。对于细节性的知识点做到查缺补漏,对于简答题和论述题要集中强化记忆,复习时一定要扣准得分点。

5、模拟测试。经过前面四轮,基本的知识体系已经建立起来,接触一下各地的考试题以及你能找到的模拟题进行综合训练。这中间还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用好课本的目录。对照目录看看你能想到多少知识点,通过尝试回忆的方法对知识点做到进一步保持和巩固。

复习提醒

1、大多数学生使用的复习教材是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的教材,两本,分别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这套教材体系相对完整,并且有配套习题,建议先从两本书入手,形成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今年这套教材有了新版本,内容精简后,体系更清楚,章节后面的习题也挺有针对性,学习起来会轻松点。

2、在熟悉上面提到的教材后,建议能浏览其他版本的教材,算是对知识的扩充,毕竟各地的招考试题有时考的很细,甚至很偏。

3、心理学是大家普遍比较头疼的科目,因为里面的专业术语多了点,并且有的地方理解起来会有困难,建议一开始先在理解上下功夫,然后再去强化记忆。实在搞不懂,就去找个老师给串讲一下,记忆起来会轻松不少。

4、不要以为教育学容易理解就放松了,考试时,教育学占的分数比心理学要多,考的更细,复习时一定先建立结构框架,然后一点点细化。

5、熟悉书本知识后别忘记多做题,靠做题寻找考试的感觉,否则你会吃亏的。

6、心理学的内容可不是仅仅只有教育心理学,切记。

7、教育法规多看看,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多了解。

8、不知道新课程的东西可不行,到了工作岗位你怎么教学啊。

9、感觉自己毅力不行的话,就找老师督促你,让老师给你点压力、动力和提醒,特别是自我感觉良好者,让辅导老师给你讲讲以前的感觉良好者是如何得5分的。和其他人结伴学习也是个挺好的选择。

第五篇:2014吉林教师招聘考试地理教学之妙用文学名句

2014吉林教师招聘考试地理教学之妙用文学名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寄情山水的文学犹如璀璨群星。这些文学名句时常被引用来进行地理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帮助学生记住赤道的周长;以及讲月相的变化时引用富有诗情画意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来陈述不同时段的月相等等。凡此给学生创设一种意境、意趣横生的教学方法,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这种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点。中公讲师刘彩平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巧妙运用学生熟知的文学语言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联系起来,创设情景,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激发他们的思维。这样既易于学生理解,又丰富课堂内容,从而使教学效果良好。下面就让中公讲师刘彩平详细介绍下。

一、海陆位置、东西部的水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朱自清先生在《春》里写道:“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密密地斜织着„„”中“寻常”二字领悟春暖花开,在春雨滋润下的美景。“润如酥”中的一个“酥”字形象的写出了中部地区春雨贵如油的气候特征,尽管如此,但春天毕竟还是来了,下起了霏霏小雨,才催生了“草色遥看近却无”颔联。“春风不度”且不说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及得不到朝廷的关爱,单就说是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这与东部地区的“雨是最寻常的”和“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长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

二、南北纬度地域差异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用《在希望的田野上》里简洁明了的“北疆哟播种,南国啊在打场„„”两句歌词,更能说明在热量分布上受纬度位置和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从而产生农业地域差异。南方地区水热配合状况比较好,是以水田为主,北方则反之。

河流流域的水文特征差异

如长江流域,《七律。长征》 “金沙水拍云崖暖„„”、《水调歌头 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里且不说红军长征途中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和诗人在六十三岁时横渡长江向下游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时的豪迈,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舒展,开阔心境。从水文的角度分析“云崖暖”三字,足见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也正是因为“横渡”和“极目”,让人可以想象诗人在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过程中触发出的创作灵感和胸中的宏伟蓝图——“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并在发挥着巨大的航运、防洪、旅游等经济效益。假如诗人能见到这壮观又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再如,早春时节,南方地区经过一个冬天的蕴育,已初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山之朗润,水之清秀的“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迤逦风光;而北方还不缺为“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冰雕玉砌的粉妆世界。说明南北地域的热量差异导致不同流域在同一季节水文特征的差异。

三、在降水和气温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貌特征的区域差异的表现 如:《七律 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说南岭以南及云贵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风化侵蚀作用强烈,显得支离破碎;《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借助北方山体的巍峨挺拔和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直抒胸臆;以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也同样说了地处内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七言绝句《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清草池塘处处蛙”、《天净沙 秋思》“小桥流水人家„”等,反映东部季风气候区江南水乡雨中美景的地貌特征。

四、在气候、水文、土壤、太阳辐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植被也存在水平和垂直地域的差异

由于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从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减少,景观上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地域差异特征,从而总结不同地带性经济活动和由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点出历史上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一望无垠景象与近现代草场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除自然因素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明确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切实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反映了岭南地区在暖湿气候条件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唐朝诗人岑参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反映西部内陆地区黄沙漫天的荒漠景观。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与民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即垂直地带性,正是由于这种地带性,才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盛开的时期不同及植被的垂直分异。

五、运用类比的方法深化区域可持续发展阶段做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王勃在《藤王阁序》里写道:“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和“孤鹜”的动态美,加上“秋水共长天一色”,使人感到天的蔚蓝和水的清澈,二者混为一体,把人们的视线引到水天相接之处,这是人们视线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沁园春。长沙》 “漫江碧透„„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同样写出了秋水澄清,秋江碧波。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浓墨山水画,与当代工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到在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荡气回肠的文学名句为地理教学所用,把地理教学与相关学科知识整合起来,赋予地理知识一定的文学色彩,将枯燥的区域地理情景化,不仅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审美素养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下载2014吉林教师考试小学教育学知识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吉林教师考试小学教育学知识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教育学考试部分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小学教育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二、义务教育 1、概念:义务教育是指......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新。【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之中学教育学简答题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

    2013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之教育学

    B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简答 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B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 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体。他是学......

    云南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教育学知识

    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小学资料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资料总结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之必考人物汇总

    在教师考试中,主要考查三个科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而教育学这一学科的比重最大,占教师考试的50%以上。纵览各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已经成为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