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一道拿手好菜准备阶段教学活动计划说课材料
做一道拿手好菜准备阶段 教学活动计划说课材料
说对课标的理解: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进行着一种重要转向,其基本特征表现在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由重知识的接受性教学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学转向、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转向、由机械的决定性教学向互动的交往性教学转向。教学的这种重要转向,是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一)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二.说课程特点:
1.综合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4.生成性 三:说课程活动学习的方式
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是学生生活的基本方式。克服那种单一的、痛苦、死板的接受性活动方式。
说学生: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他们在家中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不懂得节俭,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照顾他人,家务活更是不会做,再加上孩子年龄小,父母更不让孩子参与。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发现一个班的学生中没有几个孩子会做饭的的,整理屋子和洗碗、洗衣服就更别提了!了解到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我很担心,家长们很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忽视家务劳动能力的培养。于是我选择了做一道拿手好菜给妈妈的课题。
说目的:
1.通过做一道拿手好菜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我想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设计一次学习活动。3.让学生通过自己烹饪美食的方式,体会到劳动、美食、营养的“多重乐趣”。并在劳动中提高生活技能。
4.陪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的方式以及设计意图:
1.在教学中我以两个鸡蛋四道菜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烹食的兴趣,同时以为他们做一道拿手好菜应具备的条件无形中做好铺垫。
2.让学生做一道拿手好菜给妈妈为题,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感恩。也让学生学习一下一些生活的基本技能。
3.我先让学生思考做一道拿手好菜的所需的步骤,让学生理清做菜的思路。
4.接着再让学生探讨在每一步中应注意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途径。以小组探讨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能力,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经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基本上形成了准备阶段的活动计划。再让学生对之前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填写活动计划表。
我设计的问题很少目的是留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结束语: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必修课,它是提高综合能力学生综合能力的课,但怎么上好综合实践课我一直一来都没找到一个好的方法,针对本堂课希望大家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篇:《做一道拿手“菜”》教学反思[最终版]
《做一道拿手“菜”》教学反思
《做一道拿手“菜”》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上一节课《有趣的彩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工艺美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注意了师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教学模式。先以观看“神厨小福贵”幻灯片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孩子们的情绪比较高涨,能够主动探究,接下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彩泥的特质,这一种尝试极大地给以了学生们创作的自由,但同时也给以了教师教学上的一定忧患,四十分钟要学生学会三种技能,可行吗?时间来得及吗?我采取了和学生同一时间制作的方式,在同一时间里,我也在制作,他们看到教师的示范后,对手中美术材料的使用有了领悟。教师演示完毕后,再请手工比较出色的学生继续当众制作,这无形中又是一场技能的教习。老师的适时讲解,会给学生启发与指导。堂课掌握的技能内容不算少,效果却比较好,集中紧凑,是拜托了情境教学的功劳。但是在“构思?交流”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反应却让我反思,在屏幕播放食品画面时,学生;连连惊叹,我试着提问:“希望哪位同学制作完一盘菜后,也学着这些大师傅的样子,给自己的菜起个好听的名字。或者说一说自己想用什么食物材料做的。学生的制作热情非常高,能说出菜肴的名字,并还能指出菜的营养价值。使得课堂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我觉得在展示学生作品的这个环节,学生最活跃,体现出造型表现的积极性。
第三篇:《赤壁之战》教学实施计划 说课(模版)
《赤壁之战》教学实施计划
《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
它记叙了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著名战争。这次战争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之一,它的胜负对后来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日后三国成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更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口皆碑的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从这样两个方面进行切入。
一个方面,从教材的角度,考虑如何用好这篇教材。这就需要认真探究这篇教材的特点。要根据它的特点,用好这一篇,发挥出教材独特的魅力,使学生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能从课文中汲收丰富的营养。
另一个方面,从学生角度看,学生是学习课文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番思索。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生自学的途径有哪些?怎样才能把学生大脑中管语言、管动作、管形象、管思维的区域都激活?
从教材和学生这两个方面切入,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让学习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主体参与、主体探究的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表现。通过活动,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核心,以自学为基础,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的课堂结构。
为此,这课书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
1.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教师询问: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你就站起来读。
读后,可以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二、了解认知起点,据实施教 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知道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
2.创设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的介绍?
学生可以按:起因过程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以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战争经过、战争结果的方式介绍。
三、自主探究,梳理战事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最感兴趣。让学生在书上找到这一部分的起止,明确阅读的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激发探究: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分小组好好阅读这部分,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它好,好在哪里?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配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梳理内容,练习概括
教师导语: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它吗?怎么才容易记呢?
意在激活学生的智慧,创造有个性的记忆方法。
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成词语、编写成句子,等等。
让提出办法的学生做领头人,自由组成创编小组,进行活动。
目的:尊重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自己选择合作伙伴。5.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口头交流后,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板书在黑板上。
四、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抓住结果,由果探因
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
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有多少同学认为曹操不该输?
根据不同观点,分成辩论双方。
咱们开个评胜论负分析会,评论曹操的一方,说一说:曹操为什么不该输,却为什么输了?评论周瑜的一方,论一论,周瑜为什么能赢?你们分别做做准备,把理由说充分,能使人信服,好吗?
目的:通过辩论分析,明其理,悟其道。
五、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积累词语
教师导语: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场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一起办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此时可启发学生:
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以根据课文中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
(课文中的成语有: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意思概括出来的成语有: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彼知己、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什么。
第四篇:大班音乐综合活动说课:学做解放军
《学做解放军》是一首适合幼儿演唱的歌曲。全曲充满了浓浓的儿童情趣,是一个很好的、经典的音乐教材。
一、关于教学目标
初步学唱歌曲,感受二拍子节奏的强弱规律以及歌曲雄壮有力的情绪特点,感受解放军的英勇与坚强。
在“唱、跳、奏”中培养综合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体验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激发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心情。
二、关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突破的途径
重点:初步学会唱《学做解放军》,并按节奏做简单的模仿律动,自然生成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难点:掌握第三乐句“xx xo”节奏。
突破重点和难点。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 创设音乐教育活动情境:师生扮演解放军,到军营“学军”,练习歌曲中出现的主要节奏型,为掌握活动要求作铺垫,同时,也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唱歌曲采用“总—分—总”的方法,引导幼儿从“整体感受—分段学唱—整体把握”。3 运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第三乐句配有图像的“节奏图”,变枯燥学习为趣味性学习。
三、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及其依据 1 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将通过学习、查资料、询问等途径了解的军队和军人的知识进行自由讲述,共享信息。接着教师头戴军帽扮演解放军指挥官,带领“小解放军”在《学做解放军》音乐声中“参观军营”“参加军训”等。教师以指挥官形象出现,明确提出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要求。同时,还告诉幼儿:我们将根据表现,选出一位最优秀的解放军。幼儿对解放军这一形象十分喜爱,一听说自己是解放军都非常高兴。因而,他们个个精神饱满,情不自禁地昂起头、挺起胸,仿佛真的成了一名威武的解放军战士,这样的导人,既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有机、有效地把控和驾驭了课堂秩序。2 整体感受。把握基本节奏
着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第一要素。《学做解放军》节奏感强,具有进行曲的风格。因此,要学唱好歌曲,必须先引导幼儿掌握好歌曲节奏。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以及幼儿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优势、兴趣容易转移、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音画结合)进行教学。依次出现解放军“正步走、打靶、吹号”的画面,然后引导幼儿有节奏地进行模仿。接着,教师对幼儿的模仿加以规范和提升。提供小鼓、沙球、串铃等让幼儿先自由演奏,再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乐器来表现解放军叔叔“正步走、打靶、吹号”的动作。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多种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使枯燥的节奏练习变得趣味盎然。这一环节中,教师不是活动的指挥者,而是活动的引导者,即对幼儿的办法进行补充、鼓励,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使得这一环节的活动在主动、生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有效地进行。3 做学军律动,初步熟悉歌词
本首歌的歌词浅显易懂,富有儿童情趣,歌词节奏鲜明,念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教师根据这一特点。按旋律节奏运用“动作思维”示范朗读歌词。同时,随着歌词的描述,教师也引导幼儿表演优美而又能确切表达歌曲情感的“表情动作”(正步走、打靶、吹号等),以帮助幼儿理解词意,掌握歌曲情感,从而加深对歌词的记忆。并引起幼儿学说歌词的兴趣和愿望。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歌词,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图像,在旋律伴奏下尝试朗诵歌词,幼儿很快掌握了歌词。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先分析歌词特点,再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动作思维”等,选择在音乐伴奏下的“综合朗读法”,使幼儿轻松而愉快地记住了歌词。4 运用“总-分-总”教唱歌曲的方法,帮助幼儿真正学会唱歌曲
教师先让幼儿听录音范唱,整体感受歌曲,整体学唱歌曲;然后抓住幼儿在歌曲演唱时出现的问题,如“敲、打、吹”等几个字发音不够重,以及第二乐句吐字不够清晰等,分别纠唱;最后,教师引导幼儿带着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再次完整地演唱歌曲。由于有了前面感受、模仿、朗诵歌词的基础,再加上是“整体教唱法”,幼儿学会唱歌便水到渠成。以上教学方法便于激发幼儿学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便于幼儿模仿,符合低龄幼儿学唱歌曲的特点,达到了教师事先提出的教学要求。5 整体表现,提炼升华
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歌曲处理:第一乐句中“敲”“打”“吹”这些字要唱得重一些,表现出入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气概:第二乐句先强调“哒”,后强调“嘀”,唱这一乐句时,舌头要灵活,声音要有弹性,口腔动作不要过大:第四乐句要唱得雄壮有力,表现对解放军的崇敬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表演唱、跳、奏,并使唱、跳、奏融为一体,将活动引入高潮,实现本节活动整体美的升华。这一环节,正是以音乐艺术的形式美、内容美和富有情感的音乐艺术形象,引导全体幼儿演唱、律动表演及打节奏等。歌曲的艺术形象不断深化,幼儿不断受到综合音乐艺术的感染。
第五篇:原理课实践教学活动计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的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智慧,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哲学道理源于生活实践,同时又给人们的现实生活以指导。学生在学习哲学时,需要把哲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深刻理解、把握和应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搜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活动安排
1、活动形式:
本学期进行以“现实生活用哲学”为主题的自主探究活动。每个教学班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生活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炼、归纳富有哲学意蕴的思想观点、人生感悟,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中讲述。要求:(1)课件既要有案例材料,又要揭示其蕴涵的哲理;(2)课件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翔实;(3)讲解课件既生动,又有感染力。
哲理示例:
生活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又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
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快乐,只是在于你是否感受到了而已。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2、活动步骤及时间安排:
(1)组织、发动阶段。时间:第4至第5周。任课教师在班内进行宣传、发动,说明开展本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及具体要求。把班级学生分成15个左右小组,每组6—8名学生(根据班级人数灵活安排)。
(2)具体实施阶段。时间:第6至12周。任课教师可以给一次课(三节)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若停课,统一安排在第11周,并报告给教学秘书王林。任课教师在第13周之前要把本教学班内评比的优秀小组的课件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3)成果汇报比赛。时间:第14周。
比赛形式及要求:各班级推举来的小组通过现场展示课件、讲解案例、解读哲理。邀请相关领导及教师作为评委,从课件制作、内容的新颖性与哲理性、现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评选出优胜小组,加以表彰,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再制定细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201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