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土地资源》的教学反思[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04:3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土地资源》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土地资源》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八年级《土地资源》的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的教学反思

斗古中学

卓政富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有收获也有不足。先谈谈我的教学收获吧!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能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并且经过课后练习能够说明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体现了先进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理学科以地图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尽量多地使用先进教学技术,让我们的地理事物直观化、具体化,以便学生接受。

其次是,教材中在这里并没有涉及到有关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根据耕地与建设用地对自然条件要求相同而提出问题,居然有学生想到这个问题。这一方面是我的教学灵感,同时也让我知道不要看低我们学生的思维水平,只要我们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就能把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化为学生的知识,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转为学生的能力。

最后,作为地理学科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都觉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给以讲清楚。本节课也涉及到资源观、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或专门提到这些德育内容,但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能感到同学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情感体验。看来,我们再也没有必要用每节课对学生进行空洞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也许就是《新课程标准》的魅力所在。

教学中的不足:

1、没能充分发挥好提问技巧。提问要分我问你答、自问自答,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本节课提问有些笼统,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问而乱答的情形。今后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在提问形式的设计上要做到精细化、具体化。

2、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没有一次像样地讨论这节课不能算太成功。本节课的讨论:讨论题目没有问题,这是教材中设计的活动,但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不能顺利让学生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讨论教学认真研究。①讨论的题目得当;②讨论过程中引导与提示到位;③讨论的结果要归纳总结。

2013年11月26日

第二篇: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5篇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

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教学中师以情感人,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以精湛教育水品赢得学生的尊重并树立自己课堂教学威严性。本节课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情感人,与学生打成一片,然而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以至于在开始中,失去了严肃性,今后我一定会加以改正。此外,还要应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近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朝着良性方向循环发展,师生互动教学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课堂教学秩序。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明确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最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生互动教学开展得好,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共建新课程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氛围。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的资料,收集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的实例。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l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

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学生:讨论 、交流。 课堂活动一:知土地

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的景观图

学生:讨论、思考。

师生总结:土地,它给人类提供了山川、万物、衣食、财富;过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

教师: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学生:再仔细观察这四幅景观图并讨论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教师: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学生小组讨论:假设你是“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记好笔记(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再次展示多媒体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教师:多媒体出示P 47图3.3“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 4“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注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

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

教师:指导学生读P 48图 3.5“我国主要士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老师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学生总结

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

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学生: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教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学生:组织辩论赛。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保护。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师:参与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教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保护土地资源

学生: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二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令人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学生:阅读课文,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 课堂活动四:角色体验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民:…… 房地产商:……

教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课外活动:实践探究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学生:讨论探究,设计开发(鼓励创新思维)。 教师总结: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调查实践:1.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保护土地”的宣传活动。

2.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3.调查当地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和状况,是否有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采用了哪些保护措施

[结课]土地对我们这个人口将近13亿的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每年6月25日,是中国的土地日。大家都要爱护我们的土地。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类型 1.土地类型多样 2.人均占有量小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二、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利用中的问题 2.解决对策 八、教学后记

1、认识理解土地资源。

由于初中地理对土地资源概念不要求太完整,因此教学本节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中所列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属于土地资源。

2、关于重点难点的突破。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教学时要通过课本活动内容,通过阅读图表,计算比较认清我国的土地国情,了解我国土地总量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不到世界的1/3,因为我国人口多,旱地面积广,高原山地广,耕地少,林地草地人均不足,加之管理不到位,利用不当,保护不力,导致破坏浪费比较严重。因此,珍惜每存土地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另外,对“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这另一重点必须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中国的疆域”和“中国的气候”两方面知识结合分析、推导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和规律性。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3

在本组的学科教研课中,我教了一节关于土地资源的课。通过自己上课和本组组长、组员的点拨与评析,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通过这次讲评课,我感受颇深。

教学后的收获:

1、土地资源部分教学是自然资源教学的“示范”,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景观图片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2、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读图,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达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3、对于土地资源分布,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土地类型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使学生知道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本知识点的归纳,使学生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4、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教学后的反思: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给自己充电,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其次,本节课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4

一、导入。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图片展示引入课题:土地资源。

二、新授。

1、阅读课本P47—48,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土地?

(2)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

(3)读课本图3.4和图3.5,完成:A、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

。B、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部,林地主要分布在 部,草地主要分布在 部、

部, 部的未利用土地最多。

2、阅读课本P49第一自然段及知识之窗“中国耕地现状” ,提问:我国土地资源面临怎样的形势?

3、阅读课本P49—50的案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思考下列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2)应该如何改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

4、我国实施的一项土地资源基本国策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1、这堂课学习了什么?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堂上练习。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五、课外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条理还是比较清晰,重点主要是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别是掌握耕地、林地、牧草地的分布。

结合实际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能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不足之处主要是资料链接少,学生学起来很枯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5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利用课本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组讨论、展开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图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并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给我的启示如下:

发现闪光点

1、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时,以一首诗的形式直观的将什么是土地呈现于学生面前;然后,让大家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土地?土地的利用类型有哪些?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各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为课堂增加了愉悦氛围。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并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例如:在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采用知识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大家根据自己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的一些例子来分析这个问题,大家都踊跃的发言:“有的说,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大家就开始盖房子 ,把原来的耕地都占用了。有的说,建坟也占去了大量的土地,人死了以后再建那么大一个坟还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给后人多留点儿耕地呢!有的同学说,近年来一些砖瓦窑场也“吃”掉了大量的土地??”同学们的回答有理有据,我在给以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同时,还给学生提出了质疑性的问题,面对这些在土地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应采取

什么样的对策呢?

3、注重知识的拓展与综合,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地理教学观念。 比如:在讲到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时,让同学们结合前面的中国地形图、季风与非季风区图来比较它们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出出现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学生创设了创新的机会。

存在问题

1、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不到位,尽管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不免有一部分同学回答问题不积极,老师提问他,不是吞吞吐吐,就是默不作声,出现冷场现象。

2、在讲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时,如果先让学生看课文,再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然后再进行下面的活动,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学习比较我国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时,最好出入一个表格,让学生完成这个活动。

再提高

1、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挤出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请教先进教师,借鉴先进经验,使自己能够充分的驾驭课堂,以便更好的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出 创造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增加趣味性,精讲精练,学以致用。

3、放下教师的威严和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6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有收获也有不足。先谈谈我的教学收获吧!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能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并且经过课后练习能够说明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体现了先进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理学科以地图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尽量多地使用先进教学技术,让我们的地理事物直观化、具体化,以便学生接受。

其次是,教材中在这里并没有涉及到有关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根据耕地与建设用地对自然条件要求相同而提出问题,居然有学生想到这个问题。这一方面是我的教学灵感,同时也让我知道不要看低我们学生的思维水平,只要我们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就能把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化为学生的知识,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转为学生的.能力。

最后,作为地理学科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都觉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给以讲清楚。本节课也涉及到资源观、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或专门提到这些德育内容,但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能感到同学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情感体验。看来,我们再也没有必要用每节课对学生进行空洞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也许就是《新课程标准》的魅力所在。

教学中的不足:

1、没能充分发挥好提问技巧。提问要分我问你答、自问自答,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本节课提问有些笼统,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问而乱答的情形。今后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在提问形式的设计上要做到精细化、具体化。

2、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没有一次像样地讨论这节课不能算太成功。本节课的讨论:讨论题目没有问题,这是教材中设计的活动,但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不能顺利让学生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讨论教学认真研究。①讨论的题目得当;②讨论过程中引导与提示到位;③讨论的结果要归纳总结。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7

1、教学后的收获: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本次小组的组成是利用座位形成的四人小组,教师利用PPT展示合作学习的要求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使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求清楚,目的明确。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小组中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小组共同提高。其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学生不仅学得了地理学科的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从学生的训练反馈和问卷来看学生喜欢这种课堂组织活动,获得的知识量大和效果好。最后,学生能初步利用网络资料、信息技术来解决地理问题,如对目前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意见。

2、教学后的困惑: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习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同时需要有较高的合作技巧,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因此,在这次课堂合作学习的第二次中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习留有充足的小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提出的解决策略过于简单,缺乏深度,没有出现预期的交流高潮。

其次,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最后,课堂的第二次合作学习结果展示时,还是局限于语言,有些学生小组交流受时间的限制,没有充分。假如能利用网络为学生设计专题讨论版,那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就可以开展的更充分、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8

我的公开课讲授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土地资源中第一课时,综合我的上课感受和个人反思以及其他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反思,我得到的问题总结如下:

1、教师的语言不够富有感染力,语言没有起伏,不能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PPT的播放速度有点快,后排的学生有些不能接受。

3、课堂的信息容量有点大,应该多分一些课时。

4、有些问题不应该教师直接呈现,而应该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5、仅仅使用课本上的几幅地图和PPT上展示的几幅地图,没有让学生结合地图册,这一点需要注意。

6、在讲土地资源的特点时没有突出第二个特点,造成重点不突出。

7、教师不够严厉。

在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

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我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通过自主探究自己得到规律和真知的环节,而不要把知识直接呈现出来。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但教材的编写的限制使得图片不能放大,要引导学生有阅读地理地图册的好习惯,这一点教师日后需要注意。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因此我应该启发学生多问且好动。

最近我校的“生动课堂”正在开展,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通过这节公开课我看到自己很多不足,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注意改进。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9

《土地资源》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影片资料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但是虽然经过精心的设计,力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但由于面对学生年龄变化和教学经验的欠缺,同时在操作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让我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1、要找准切入。以点带面,应选择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密切、真实有效、现实而熟悉的事物,如土地资源与人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民以食为天,本节课如果用“吃”做为切入点,并做为本节课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因为对于吃来说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熟悉的。而且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土地的策略都与人们为了吃而进行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

2、教学中对学生预想不到位,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详略处理的不是很好,由于平时面对面的小学生,形成了教学定势,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所以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不能放开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体验,讲的太多、太细,以致于因时间紧,该展开的没有展开。

3、本节课虽然选择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利用所选择的材料利用的有效性还是欠缺。如,我国18亿亩的耕地由于利用不合理,正在以几何的比例下降到什么程度,让学生针对这一资料展开学习活动,深刻认识到如何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解决利用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知识由预设到生成的目的,选择的材料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每一项选择都要从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分析,加工和创造性理解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4、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驾驭课堂能力还需要加强,虽然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在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包括知识和学生活动中的偶发事件。比如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交流和探究,而学生在活动中却出现了以做习题的现象,讨论不是很充分,耽误了时间,再加上预见不足,处理不得法,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的展开。

此外,还要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才会更有实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强知识积累和业务能力的自修,以学生为主,力求让学生在经历每节课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感悟,都有不同的收获,都有不同的提高,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近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课堂教学秩序。真正做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0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后的收获:

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能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并且经过课后练习能够说明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体现了先进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理学科以地图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尽量多地使用先进教学技术,让我们的地理事物直观化、具体化,以便学生接受。

2、教材中在这里并没有涉及到有关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根据耕地与建设用地对自然条件要求相同而提出问题,居然有学生想到这个问题。这一方面是我的`教学灵感,同时也让我知道不要看低我们学生的思维水平,只要我们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就能把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化为学生的知识,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转为学生的能力。

3、作为地理学科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都觉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给以讲清楚。本节课也涉及到资源观、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或专门提到这些德育内容,但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能感到同学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情感体验。看来,我们再也没有必要用每节课对学生进行空洞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也许就是《新课程标准》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中的不足:

1、没能充分发挥好提问技巧。提问要分我问你答、自问自答,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本节课提问有些笼统,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问而乱答的情形。今后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在提问形式的设计上要做到精细化、具体化。

2、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没有一次像样地讨论这节课不能算太成功。本节课的讨论:讨论题目没有问题,这是教材中设计的活动,但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不能顺利让学生理解。我想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和教师不熟,配合不太默契;二是教师本身的表达有欠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讨论教学地再研究。①讨论的题目得当;②讨论过程中引导与提示到位;③讨论的结果要归纳总结。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1

1.土地资源的利用

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2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本课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开始先由4名学生配合多媒体图片,分角色介绍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的原因,顺势导入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复习中国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引入中国的土地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接下来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个难点,结合身边的事实进行分析,让难的知识点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实,很自然就突破了难点。在分析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也用到大量旧的知识,复习也要先复习干湿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等相关知识,让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活学活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注意用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动画突破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教室需要具备多媒体设备。如果不具备多媒体设备,可以采用活动幻灯片或模型演示配合教学,效果也不错

3、教学设计侧重科学观念、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考虑到初二学生,好奇心强和系统归纳知识能力一般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边复习边归纳探究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中国降水分布特点”和“中国干湿区分布”等旧知识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土地的多样性。然后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破坏现象,再深入分析土地资源的危机,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人均土地资源不足,要爱护土地资源,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课后要求作业是把学到的'知识转告家长。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4、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本课不足之处:

1、由于教学中补充了一些拓展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加大了教学容量,使时间显得略紧,美中不足。

2、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注意不够,例如,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3

《土地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之后,进一步探究我国的自然资源之土地资源。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第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第二,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第三,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因此我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不再是苦事,而是乐在其中。例如:“如果你有能力把我国的土地资源进行分配,你会怎样进行分配?”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培养了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和敢做的“四敢”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知识点与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联系紧密,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这样利于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

此外,长期建立起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与教师长期的相处形成的默契,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当然,这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注意平常与学生多交流,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这节课上,我也感到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反思: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导致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强。这样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还有就是本堂课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没能自己把教材的知识体系整理清晰,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知识薄弱的学生,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适时梳理所学知识。

总体而言,本堂课在合作中成长,在探究中升华。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所学内容是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基本特点以及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保护资源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讲解、讨论、交流的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重点突出。在解决难点时,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概括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后,我想:在讲“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除了课本上和学生举的'例子外,教师应结合实际多举这方面的例子,从而激发起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情感。另外,将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还要不要开发,怎样开发,如何处理开发与乱占耕地的矛盾?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5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特点”、“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认识到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责任感,并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由于时间关系本课只选了前一小节内容即:“土地资源的特点”。考虑到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所以在处理教材内容上,我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展开讨论,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让每一位学生绽放生命的色彩。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学在课堂、练在课堂,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探究,充分将学生的首学权、首思权交给学生。具体方法上,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导学案,通过启发、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练习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采用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第三篇: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后的收获:

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能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并且经过课后练习能够说明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体现了先进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理学科以地图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尽量多地使用先进教学技术,让我们的地理事物直观化、具体化,以便学生接受。

2、教材中在这里并没有涉及到有关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根据耕地与建设用地对自然条件要求相同而提出问题,居然有学生想到这个问题。这一方面是我的教学灵感,同时也让我知道不要看低我们学生的思维水平,只要我们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就能把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化为学生的知识,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转为学生的能力。

3、作为地理学科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都觉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给以讲清楚。本节课也涉及到资源观、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或专门提到这些德育内容,但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能感到同学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情感体验。看来,我们再也没有必要用每节课对学生进行空洞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也许就是《新课程标准》的魅力所在。

二、 教学中的不足:

1、没能充分发挥好提问技巧。提问要分我问你答、自问自答,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本节课提问有些笼统,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问而乱答的情形。今后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在提问形式的设计上要做到精细化、具体化。

2、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没有一次像样地讨论这节课不能算太成功。本节课的讨论:讨论题目没有问题,这是教材中设计的活动,但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不能顺利让学生理解。我想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和教师不熟,配合不太默契;二是教师本身的表达有欠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讨论教学地再研究。①讨论的题目得当;②讨论过程中引导与提示到位;③讨论的结果要归纳总结。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2

我的公开课讲授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土地资源中第一课时,综合我的上课感受和个人反思以及其他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反思,我得到的问题总结如下:

1、教师的语言不够富有感染力,语言没有起伏,不能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PPT的播放速度有点快,后排的学生有些不能接受。

3、课堂的信息容量有点大,应该多分一些课时。

4、有些问题不应该教师直接呈现,而应该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5、仅仅使用课本上的几幅地图和PPT上展示的几幅地图,没有让学生结合地图册,这一点需要注意。

6、在讲土地资源的特点时没有突出第二个特点,造成重点不突出。

7、教师不够严厉。

在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

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我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通过自主探究自己得到规律和真知的环节,而不要把知识直接呈现出来。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但教材的编写的限制使得图片不能放大,要引导学生有阅读地理地图册的好习惯,这一点教师日后需要注意。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因此我应该启发学生多问且好动。

最近我校的“生动课堂”正在开展,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通过这节公开课我看到自己很多不足,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注意改进。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3

《土地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之后,进一步探究我国的自然资源之土地资源。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第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第二,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第三,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因此我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不再是苦事,而是乐在其中。例如:“如果你有能力把我国的土地资源进行分配,你会怎样进行分配?”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培养了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和敢做的“四敢”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知识点与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联系紧密,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这样利于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

此外,长期建立起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与教师长期的相处形成的默契,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当然,这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注意平常与学生多交流,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这节课上,我也感到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反思: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导致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强。这样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还有就是本堂课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没能自己把教材的知识体系整理清晰,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知识薄弱的学生,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适时梳理所学知识。

总体而言,本堂课在合作中成长,在探究中升华。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4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利用课本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组讨论、展开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图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并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给我的启示如下:

发现闪光点

1、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时,以一首诗的形式直观的将什么是土地呈现于学生面前;然后,让大家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土地?土地的利用类型有哪些?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各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为课堂增加了愉悦氛围。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并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例如:在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采用知识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大家根据自己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的一些例子来分析这个问题,大家都踊跃的发言:“有的说,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大家就开始盖房子 ,把原来的耕地都占用了。有的说,建坟也占去了大量的土地,人死了以后再建那么大一个坟还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给后人多留点儿耕地呢!有的同学说,近年来一些砖瓦窑场也“吃”掉了大量的土地??”同学们的回答有理有据,我在给以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同时,还给学生提出了质疑性的问题,面对这些在土地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应采取

什么样的对策呢?

3、注重知识的拓展与综合,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地理教学观念。 比如:在讲到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时,让同学们结合前面的中国地形图、季风与非季风区图来比较它们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出出现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学生创设了创新的机会。

存在问题

1、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不到位,尽管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不免有一部分同学回答问题不积极,老师提问他,不是吞吞吐吐,就是默不作声,出现冷场现象。

2、在讲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时,如果先让学生看课文,再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然后再进行下面的活动,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学习比较我国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时,最好出入一个表格,让学生完成这个活动。

再提高

1、 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挤出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请教先进教师,借鉴先进经验,使自己能够充分的驾驭课堂,以便更好的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出 创造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增加趣味性,精讲精练,学以致用。

3、放下教师的威严和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5

1、教学后的收获: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本次小组的组成是利用座位形成的四人小组,教师利用PPT展示合作学习的要求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使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求清楚,目的明确。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小组中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小组共同提高。其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学生不仅学得了地理学科的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从学生的训练反馈和问卷来看学生喜欢这种课堂组织活动,获得的知识量大和效果好。最后,学生能初步利用网络资料、信息技术来解决地理问题,如对目前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意见。

2、教学后的困惑: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习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同时需要有较高的合作技巧,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因此,在这次课堂合作学习的第二次中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习留有充足的小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提出的解决策略过于简单,缺乏深度,没有出现预期的交流高潮。

其次,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最后,课堂的第二次合作学习结果展示时,还是局限于语言,有些学生小组交流受时间的限制,没有充分。假如能利用网络为学生设计专题讨论版,那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就可以开展的更充分、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的资料,收集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的实例。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l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

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学生:讨论 、交流。 课堂活动一:知土地

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的景观图

学生:讨论、思考。

师生总结:土地,它给人类提供了山川、万物、衣食、财富;过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

教师: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学生:再仔细观察这四幅景观图并讨论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教师: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学生小组讨论:假设你是“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记好笔记(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再次展示多媒体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教师:多媒体出示P 47图3.3“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 4“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注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

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

教师:指导学生读P 48图 3.5“我国主要士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老师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学生总结

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

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学生: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教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学生:组织辩论赛。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保护。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师:参与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教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保护土地资源

学生: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二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令人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学生:阅读课文,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 课堂活动四:角色体验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民:…… 房地产商:……

教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课外活动:实践探究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学生:讨论探究,设计开发(鼓励创新思维)。 教师总结: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调查实践:1.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保护土地”的宣传活动。

2.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3.调查当地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和状况,是否有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采用了哪些保护措施

[结课]土地对我们这个人口将近13亿的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每年6月25日,是中国的土地日。大家都要爱护我们的土地。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类型 1.土地类型多样 2.人均占有量小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二、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利用中的问题 2.解决对策 八、教学后记

1、认识理解土地资源。

由于初中地理对土地资源概念不要求太完整,因此教学本节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中所列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属于土地资源。

2、关于重点难点的突破。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教学时要通过课本活动内容,通过阅读图表,计算比较认清我国的土地国情,了解我国土地总量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不到世界的1/3,因为我国人口多,旱地面积广,高原山地广,耕地少,林地草地人均不足,加之管理不到位,利用不当,保护不力,导致破坏浪费比较严重。因此,珍惜每存土地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另外,对“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这另一重点必须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中国的疆域”和“中国的气候”两方面知识结合分析、推导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和规律性。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7

《土地资源》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影片资料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但是虽然经过精心的设计,力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但由于面对学生年龄变化和教学经验的欠缺,同时在操作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让我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1、要找准切入。以点带面,应选择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密切、真实有效、现实而熟悉的事物,如土地资源与人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民以食为天,本节课如果用“吃”做为切入点,并做为本节课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因为对于吃来说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熟悉的。而且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土地的策略都与人们为了吃而进行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

2、教学中对学生预想不到位,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详略处理的不是很好,由于平时面对面的小学生,形成了教学定势,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所以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不能放开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体验,讲的太多、太细,以致于因时间紧,该展开的没有展开。

3、本节课虽然选择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利用所选择的材料利用的有效性还是欠缺。如,我国18亿亩的耕地由于利用不合理,正在以几何的比例下降到什么程度,让学生针对这一资料展开学习活动,深刻认识到如何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解决利用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知识由预设到生成的目的,选择的材料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每一项选择都要从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分析,加工和创造性理解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4、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驾驭课堂能力还需要加强,虽然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在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包括知识和学生活动中的偶发事件。比如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交流和探究,而学生在活动中却出现了以做习题的现象,讨论不是很充分,耽误了时间,再加上预见不足,处理不得法,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的展开。

此外,还要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才会更有实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强知识积累和业务能力的自修,以学生为主,力求让学生在经历每节课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感悟,都有不同的收获,都有不同的提高,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近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课堂教学秩序。真正做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8

在本组的学科教研课中,我教了一节关于土地资源的课。通过自己上课和本组组长、组员的点拨与评析,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通过这次讲评课,我感受颇深。

教学后的收获:

1、土地资源部分教学是自然资源教学的“示范”,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景观图片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2、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读图,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达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3、对于土地资源分布,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土地类型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使学生知道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本知识点的归纳,使学生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4、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教学后的反思: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给自己充电,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其次,本节课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9

一、导入。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图片展示引入课题:土地资源。

二、新授。

1、阅读课本P47—48,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土地?

(2)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

(3)读课本图3.4和图3.5,完成:A、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

。B、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部,林地主要分布在 部,草地主要分布在 部、

部, 部的未利用土地最多。

2、阅读课本P49第一自然段及知识之窗“中国耕地现状” ,提问:我国土地资源面临怎样的形势?

3、阅读课本P49—50的案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思考下列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2)应该如何改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

4、我国实施的一项土地资源基本国策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1、这堂课学习了什么?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堂上练习。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五、课外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条理还是比较清晰,重点主要是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别是掌握耕地、林地、牧草地的分布。

结合实际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能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不足之处主要是资料链接少,学生学起来很枯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0

1.土地资源的利用

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1

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教学中师以情感人,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以精湛教育水品赢得学生的尊重并树立自己课堂教学威严性。本节课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情感人,与学生打成一片,然而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以至于在开始中,失去了严肃性,今后我一定会加以改正。此外,还要应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近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朝着良性方向循环发展,师生互动教学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课堂教学秩序。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明确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最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生互动教学开展得好,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共建新课程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氛围。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2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本课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开始先由4名学生配合多媒体图片,分角色介绍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的原因,顺势导入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复习中国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引入中国的土地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接下来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个难点,结合身边的事实进行分析,让难的知识点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实,很自然就突破了难点。在分析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也用到大量旧的知识,复习也要先复习干湿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等相关知识,让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活学活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注意用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动画突破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教室需要具备多媒体设备。如果不具备多媒体设备,可以采用活动幻灯片或模型演示配合教学,效果也不错

3、教学设计侧重科学观念、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考虑到初二学生,好奇心强和系统归纳知识能力一般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边复习边归纳探究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中国降水分布特点”和“中国干湿区分布”等旧知识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土地的多样性。然后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破坏现象,再深入分析土地资源的危机,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人均土地资源不足,要爱护土地资源,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课后要求作业是把学到的知识转告家长。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4、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本课不足之处:

1、由于教学中补充了一些拓展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加大了教学容量,使时间显得略紧,美中不足。

2、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注意不够,例如,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3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有收获也有不足。先谈谈我的教学收获吧!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能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并且经过课后练习能够说明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体现了先进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理学科以地图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尽量多地使用先进教学技术,让我们的地理事物直观化、具体化,以便学生接受。

其次是,教材中在这里并没有涉及到有关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根据耕地与建设用地对自然条件要求相同而提出问题,居然有学生想到这个问题。这一方面是我的教学灵感,同时也让我知道不要看低我们学生的思维水平,只要我们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就能把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化为学生的知识,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转为学生的能力。

最后,作为地理学科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都觉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给以讲清楚。本节课也涉及到资源观、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或专门提到这些德育内容,但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能感到同学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情感体验。看来,我们再也没有必要用每节课对学生进行空洞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也许就是《新课程标准》的魅力所在。

教学中的不足:1、没能充分发挥好提问技巧。提问要分我问你答、自问自答,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本节课提问有些笼统,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问而乱答的情形。今后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在提问形式的设计上要做到精细化、具体化。

2、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没有一次像样地讨论这节课不能算太成功。本节课的讨论:讨论题目没有问题,这是教材中设计的活动,但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不能顺利让学生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讨论教学认真研究。①讨论的题目得当;②讨论过程中引导与提示到位;③讨论的结果要归纳总结。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4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特点”、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认识到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责任感,并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由于时间关系本课只选了前一小节内容即:“土地资源的特点”。考虑到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所以在处理教材内容上,我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展开讨论,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让每一位学生绽放生命的色彩。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学在课堂、练在课堂,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探究,充分将学生的首学权、首思权交给学生。具体方法上,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导学案,通过启发、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练习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采用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5

一、关于课件制做的深思

本节课,传统教教教生屡次翻书也许舆图册找图,很华侈时间,有的同教也许很长时间也出翻到,其他教生也许已找到问案了。等的话华侈时间,不等的话讲堂上有部份同教越降越多,以至会放弃地理的教习的。我便在幻灯片上给教生补充了干湿图,气候图、地形图等,颠末进程比拟让教生理会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我国地形、气候条件的关系,极度直不雅,而且又节省了时间。可是,课件的资料豫备上有些仓皇,制做的不是很好,也不很充真。从此上这节课时,会做些建改战补充的。

二、关于教教进程的深思

本节课在形式上可以分两部份:一是教师的传统常识教授教化,二是教生的理论切磋展示。

1、在教心理论切磋进程中,教生连络我校真践,把养殖猪鸡鸭鹅等,战他们的食堂伙食的改善,借有他们的劳动武艺的构成都连络起去,接头起去极度热烈,教生极度投进。从此的教教,我要多注重与教生身旁的工作相连络。

我校二年级教生班与班差距大,在理论切磋的进程,尝试班的教生不管是从设计内容上,借是从发挥阐发方里远远超越一般班。从此我要属意的是全数教教进程的设计也要思考到一般班战尝试班的差异,便是班与班分层次教教,我念教教成果会更好。

对付本节课重难点的处置,根基到达预先的设念。比如:教授教化我河山地资源的特点,是按照从简单到宏大的认知进程,合适教生的年纪特点。再比如:把握我河山地资源的分布,教生颠末进程课件教习,能在相关图上斗劲快捷的获得相关信息。果为是以我的教授教化为主,所以我个人以为借是有点烦懑。本果一方里有的教生,不放松,会回覆的也一定举脚;另外一方里我个人在发问的细节处置上借不恰当,需求改善。

对付教教设计中将中国、俄罗斯、好国、印度四个国度比拟人均耕地,我只是让教生读列国人均耕地斗劲图,简单的理会本果。但要是时间承诺我以为借是应当给教生补充中国、俄罗斯、好国印度四国的土地资源总量图,人心斗劲图,耕空中积斗劲图教生会很直不雅的得出:俄罗斯的人均土地资源丰富,同疆土里积最大的,人心少有关;好国战我国的疆土里积差不久未几,人均却极度杰出,果为它只要2亿人心;印度是人心大国,而我国的疆土里积是印度的三倍,人均却比印度少,这是果为印度的耕空中积比严重的缘由,正反衬出我国耕地比重少的特点。

2、在教师的传统常识教授教化中:

三、关于对教生的深思

“地理是一种素养,地理是一种境地”。次上完课,乡市有很大播种,固然最重要的是发现不足,恳切的期视列位能给我提出攻讦战斧正,谢谢!

第四篇: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

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教学中师以情感人,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以精湛教育水品赢得学生的尊重并树立自己课堂教学威严性。本节课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情感人,与学生打成一片,然而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以至于在开始中,失去了严肃性,今后我一定会加以改正。此外,还要应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近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朝着良性方向循环发展,师生互动教学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课堂教学秩序。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明确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最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生互动教学开展得好,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共建新课程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氛围。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2

1.土地资源的利用

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3

我的公开课讲授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土地资源中第一课时,综合我的上课感受和个人反思以及其他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反思,我得到的问题总结如下:

1、教师的语言不够富有感染力,语言没有起伏,不能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PPT的播放速度有点快,后排的学生有些不能接受。

3、课堂的信息容量有点大,应该多分一些课时。

4、有些问题不应该教师直接呈现,而应该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5、仅仅使用课本上的几幅地图和PPT上展示的几幅地图,没有让学生结合地图册,这一点需要注意。

6、在讲土地资源的特点时没有突出第二个特点,造成重点不突出。

7、教师不够严厉。

在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

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我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通过自主探究自己得到规律和真知的环节,而不要把知识直接呈现出来。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但教材的编写的限制使得图片不能放大,要引导学生有阅读地理地图册的好习惯,这一点教师日后需要注意。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因此我应该启发学生多问且好动。

最近我校的“生动课堂”正在开展,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通过这节公开课我看到自己很多不足,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注意改进。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4

1、教学后的收获: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本次小组的组成是利用座位形成的四人小组,教师利用PPT展示合作学习的要求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使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求清楚,目的明确。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小组中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小组共同提高。其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学生不仅学得了地理学科的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从学生的训练反馈和问卷来看学生喜欢这种课堂组织活动,获得的知识量大和效果好。最后,学生能初步利用网络资料、信息技术来解决地理问题,如对目前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意见。

2、教学后的困惑: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习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同时需要有较高的合作技巧,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因此,在这次课堂合作学习的第二次中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习留有充足的小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提出的解决策略过于简单,缺乏深度,没有出现预期的交流高潮。

其次,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最后,课堂的第二次合作学习结果展示时,还是局限于语言,有些学生小组交流受时间的限制,没有充分。假如能利用网络为学生设计专题讨论版,那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就可以开展的更充分、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5

《土地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之后,进一步探究我国的自然资源之土地资源。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第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第二,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第三,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因此我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不再是苦事,而是乐在其中。例如:“如果你有能力把我国的土地资源进行分配,你会怎样进行分配?”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培养了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和敢做的“四敢”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知识点与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联系紧密,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这样利于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

此外,长期建立起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与教师长期的相处形成的默契,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当然,这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注意平常与学生多交流,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这节课上,我也感到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反思: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导致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强。这样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还有就是本堂课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没能自己把教材的知识体系整理清晰,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知识薄弱的学生,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适时梳理所学知识。

总体而言,本堂课在合作中成长,在探究中升华。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6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后的收获:

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能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并且经过课后练习能够说明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体现了先进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理学科以地图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尽量多地使用先进教学技术,让我们的地理事物直观化、具体化,以便学生接受。

2、教材中在这里并没有涉及到有关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根据耕地与建设用地对自然条件要求相同而提出问题,居然有学生想到这个问题。这一方面是我的教学灵感,同时也让我知道不要看低我们学生的思维水平,只要我们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就能把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化为学生的知识,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转为学生的能力。

3、作为地理学科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都觉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给以讲清楚。本节课也涉及到资源观、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或专门提到这些德育内容,但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能感到同学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情感体验。看来,我们再也没有必要用每节课对学生进行空洞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也许就是《新课程标准》的魅力所在。

二、 教学中的不足:

1、没能充分发挥好提问技巧。提问要分我问你答、自问自答,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本节课提问有些笼统,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问而乱答的情形。今后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在提问形式的设计上要做到精细化、具体化。

2、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没有一次像样地讨论这节课不能算太成功。本节课的讨论:讨论题目没有问题,这是教材中设计的活动,但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不能顺利让学生理解。我想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和教师不熟,配合不太默契;二是教师本身的表达有欠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讨论教学地再研究。①讨论的题目得当;②讨论过程中引导与提示到位;③讨论的结果要归纳总结。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7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本课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开始先由4名学生配合多媒体图片,分角色介绍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的原因,顺势导入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复习中国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引入中国的土地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接下来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个难点,结合身边的事实进行分析,让难的知识点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实,很自然就突破了难点。在分析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也用到大量旧的知识,复习也要先复习干湿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等相关知识,让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活学活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注意用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动画突破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教室需要具备多媒体设备。如果不具备多媒体设备,可以采用活动幻灯片或模型演示配合教学,效果也不错

3、教学设计侧重科学观念、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考虑到初二学生,好奇心强和系统归纳知识能力一般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边复习边归纳探究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中国降水分布特点”和“中国干湿区分布”等旧知识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土地的多样性。然后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破坏现象,再深入分析土地资源的危机,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人均土地资源不足,要爱护土地资源,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课后要求作业是把学到的知识转告家长。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4、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本课不足之处:

1、由于教学中补充了一些拓展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加大了教学容量,使时间显得略紧,美中不足。

2、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注意不够,例如,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8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有收获也有不足。先谈谈我的教学收获吧!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能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并且经过课后练习能够说明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体现了先进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理学科以地图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尽量多地使用先进教学技术,让我们的地理事物直观化、具体化,以便学生接受。

其次是,教材中在这里并没有涉及到有关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根据耕地与建设用地对自然条件要求相同而提出问题,居然有学生想到这个问题。这一方面是我的教学灵感,同时也让我知道不要看低我们学生的思维水平,只要我们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就能把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化为学生的知识,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转为学生的能力。

最后,作为地理学科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都觉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给以讲清楚。本节课也涉及到资源观、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或专门提到这些德育内容,但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能感到同学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情感体验。看来,我们再也没有必要用每节课对学生进行空洞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也许就是《新课程标准》的魅力所在。

教学中的不足:1、没能充分发挥好提问技巧。提问要分我问你答、自问自答,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本节课提问有些笼统,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问而乱答的情形。今后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在提问形式的设计上要做到精细化、具体化。

2、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没有一次像样地讨论这节课不能算太成功。本节课的讨论:讨论题目没有问题,这是教材中设计的活动,但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不能顺利让学生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讨论教学认真研究。①讨论的题目得当;②讨论过程中引导与提示到位;③讨论的结果要归纳总结。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的资料,收集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的实例。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l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

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学生:讨论 、交流。 课堂活动一:知土地

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的景观图

学生:讨论、思考。

师生总结:土地,它给人类提供了山川、万物、衣食、财富;过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

教师: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学生:再仔细观察这四幅景观图并讨论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教师: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学生小组讨论:假设你是“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记好笔记(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再次展示多媒体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教师:多媒体出示P 47图3.3“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 4“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注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

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

教师:指导学生读P 48图 3.5“我国主要士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老师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学生总结

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

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学生: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教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学生:组织辩论赛。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保护。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师:参与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教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保护土地资源

学生: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二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令人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学生:阅读课文,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 课堂活动四:角色体验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民:…… 房地产商:……

教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课外活动:实践探究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学生:讨论探究,设计开发(鼓励创新思维)。 教师总结: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调查实践:1.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保护土地”的宣传活动。

2.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3.调查当地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和状况,是否有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采用了哪些保护措施

[结课]土地对我们这个人口将近13亿的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每年6月25日,是中国的土地日。大家都要爱护我们的土地。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类型 1.土地类型多样 2.人均占有量小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二、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利用中的问题 2.解决对策 八、教学后记

1、认识理解土地资源。

由于初中地理对土地资源概念不要求太完整,因此教学本节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中所列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属于土地资源。

2、关于重点难点的突破。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教学时要通过课本活动内容,通过阅读图表,计算比较认清我国的土地国情,了解我国土地总量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不到世界的1/3,因为我国人口多,旱地面积广,高原山地广,耕地少,林地草地人均不足,加之管理不到位,利用不当,保护不力,导致破坏浪费比较严重。因此,珍惜每存土地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另外,对“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这另一重点必须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中国的疆域”和“中国的气候”两方面知识结合分析、推导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和规律性。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0

在本组的'学科教研课中,我教了一节关于土地资源的课。通过自己上课和本组组长、组员的点拨与评析,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通过这次讲评课,我感受颇深。

教学后的收获:

1、土地资源部分教学是自然资源教学的“示范”,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景观图片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2、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读图,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达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3、对于土地资源分布,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土地类型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使学生知道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本知识点的归纳,使学生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4、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教学后的反思: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给自己充电,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其次,本节课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1

本节课所学内容是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基本特点以及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保护资源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讲解、讨论、交流的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重点突出。在解决难点时,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概括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后,我想:在讲“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除了课本上和学生举的例子外,教师应结合实际多举这方面的例子,从而激发起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情感。另外,将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还要不要开发,怎样开发,如何处理开发与乱占耕地的矛盾?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2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利用课本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组讨论、展开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图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并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给我的启示如下:

发现闪光点

1、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时,以一首诗的形式直观的将什么是土地呈现于学生面前;然后,让大家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土地?土地的利用类型有哪些?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各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为课堂增加了愉悦氛围。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并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例如:在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采用知识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大家根据自己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的一些例子来分析这个问题,大家都踊跃的发言:“有的说,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大家就开始盖房子 ,把原来的耕地都占用了。有的说,建坟也占去了大量的土地,人死了以后再建那么大一个坟还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给后人多留点儿耕地呢!有的同学说,近年来一些砖瓦窑场也“吃”掉了大量的土地??”同学们的回答有理有据,我在给以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同时,还给学生提出了质疑性的问题,面对这些在土地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应采取

什么样的对策呢?

3、注重知识的拓展与综合,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地理教学观念。 比如:在讲到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时,让同学们结合前面的中国地形图、季风与非季风区图来比较它们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出出现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学生创设了创新的机会。

存在问题

1、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不到位,尽管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不免有一部分同学回答问题不积极,老师提问他,不是吞吞吐吐,就是默不作声,出现冷场现象。

2、在讲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时,如果先让学生看课文,再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然后再进行下面的活动,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学习比较我国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时,最好出入一个表格,让学生完成这个活动。

再提高

1、 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挤出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请教先进教师,借鉴先进经验,使自己能够充分的驾驭课堂,以便更好的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出 创造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增加趣味性,精讲精练,学以致用。

3、放下教师的威严和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3

一、导入。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图片展示引入课题:土地资源。

二、新授。

1、阅读课本P47—48,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土地?

(2)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

(3)读课本图3.4和图3.5,完成:A、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

。B、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部,林地主要分布在 部,草地主要分布在 部、

部, 部的未利用土地最多。

2、阅读课本P49第一自然段及知识之窗“中国耕地现状” ,提问:我国土地资源面临怎样的形势?

3、阅读课本P49—50的案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思考下列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2)应该如何改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

4、我国实施的一项土地资源基本国策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1、这堂课学习了什么?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堂上练习。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五、课外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条理还是比较清晰,重点主要是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别是掌握耕地、林地、牧草地的分布。

结合实际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能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不足之处主要是资料链接少,学生学起来很枯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4

一、关于课件制做的深思

本节课,传统教教教生屡次翻书也许舆图册找图,很华侈时间,有的同教也许很长时间也出翻到,其他教生也许已找到问案了。等的话华侈时间,不等的话讲堂上有部份同教越降越多,以至会放弃地理的教习的。我便在幻灯片上给教生补充了干湿图,气候图、地形图等,颠末进程比拟让教生理会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我国地形、气候条件的关系,极度直不雅,而且又节省了时间。可是,课件的资料豫备上有些仓皇,制做的不是很好,也不很充真。从此上这节课时,会做些建改战补充的。

二、关于教教进程的深思

本节课在形式上可以分两部份:一是教师的传统常识教授教化,二是教生的理论切磋展示。

1、在教心理论切磋进程中,教生连络我校真践,把养殖猪鸡鸭鹅等,战他们的食堂伙食的改善,借有他们的劳动武艺的构成都连络起去,接头起去极度热烈,教生极度投进。从此的教教,我要多注重与教生身旁的工作相连络。

我校二年级教生班与班差距大,在理论切磋的进程,尝试班的教生不管是从设计内容上,借是从发挥阐发方里远远超越一般班。从此我要属意的是全数教教进程的设计也要思考到一般班战尝试班的差异,便是班与班分层次教教,我念教教成果会更好。

对付本节课重难点的处置,根基到达预先的设念。比如:教授教化我河山地资源的特点,是按照从简单到宏大的认知进程,合适教生的年纪特点。再比如:把握我河山地资源的分布,教生颠末进程课件教习,能在相关图上斗劲快捷的获得相关信息。果为是以我的教授教化为主,所以我个人以为借是有点烦懑。本果一方里有的教生,不放松,会回覆的也一定举脚;另外一方里我个人在发问的细节处置上借不恰当,需求改善。

对付教教设计中将中国、俄罗斯、好国、印度四个国度比拟人均耕地,我只是让教生读列国人均耕地斗劲图,简单的理会本果。但要是时间承诺我以为借是应当给教生补充中国、俄罗斯、好国印度四国的土地资源总量图,人心斗劲图,耕空中积斗劲图教生会很直不雅的得出:俄罗斯的人均土地资源丰富,同疆土里积最大的,人心少有关;好国战我国的疆土里积差不久未几,人均却极度杰出,果为它只要2亿人心;印度是人心大国,而我国的疆土里积是印度的三倍,人均却比印度少,这是果为印度的耕空中积比严重的缘由,正反衬出我国耕地比重少的特点。

2、在教师的传统常识教授教化中:

三、关于对教生的深思

“地理是一种素养,地理是一种境地”。次上完课,乡市有很大播种,固然最重要的是发现不足,恳切的期视列位能给我提出攻讦战斧正,谢谢!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5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特点”、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认识到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责任感,并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由于时间关系本课只选了前一小节内容即:“土地资源的特点”。考虑到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所以在处理教材内容上,我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展开讨论,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让每一位学生绽放生命的色彩。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学在课堂、练在课堂,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探究,充分将学生的首学权、首思权交给学生。具体方法上,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导学案,通过启发、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练习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采用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第五篇: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

《土地资源》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影片资料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但是虽然经过精心的设计,力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但由于面对学生年龄变化和教学经验的欠缺,同时在操作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让我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1、要找准切入。以点带面,应选择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密切、真实有效、现实而熟悉的事物,如土地资源与人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民以食为天,本节课如果用“吃”做为切入点,并做为本节课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因为对于吃来说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熟悉的。而且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土地的策略都与人们为了吃而进行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

2、教学中对学生预想不到位,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详略处理的不是很好,由于平时面对面的小学生,形成了教学定势,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所以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不能放开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体验,讲的太多、太细,以致于因时间紧,该展开的没有展开。

3、本节课虽然选择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利用所选择的材料利用的有效性还是欠缺。如,我国18亿亩的耕地由于利用不合理,正在以几何的比例下降到什么程度,让学生针对这一资料展开学习活动,深刻认识到如何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解决利用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知识由预设到生成的目的,选择的材料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每一项选择都要从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分析,加工和创造性理解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4、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驾驭课堂能力还需要加强,虽然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在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包括知识和学生活动中的偶发事件。比如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交流和探究,而学生在活动中却出现了以做习题的现象,讨论不是很充分,耽误了时间,再加上预见不足,处理不得法,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的展开。

此外,还要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才会更有实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强知识积累和业务能力的自修,以学生为主,力求让学生在经历每节课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感悟,都有不同的收获,都有不同的提高,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近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课堂教学秩序。真正做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2

1、教学后的收获: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本次小组的组成是利用座位形成的四人小组,教师利用PPT展示合作学习的要求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使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求清楚,目的明确。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小组中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小组共同提高。其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学生不仅学得了地理学科的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从学生的训练反馈和问卷来看学生喜欢这种课堂组织活动,获得的知识量大和效果好。最后,学生能初步利用网络资料、信息技术来解决地理问题,如对目前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意见。

2、教学后的困惑: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习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同时需要有较高的合作技巧,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因此,在这次课堂合作学习的第二次中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习留有充足的小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提出的解决策略过于简单,缺乏深度,没有出现预期的交流高潮。

其次,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最后,课堂的第二次合作学习结果展示时,还是局限于语言,有些学生小组交流受时间的限制,没有充分。假如能利用网络为学生设计专题讨论版,那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就可以开展的更充分、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3

在本组的学科教研课中,我教了一节关于土地资源的课。通过自己上课和本组组长、组员的点拨与评析,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通过这次讲评课,我感受颇深。

教学后的收获:

1、土地资源部分教学是自然资源教学的“示范”,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景观图片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2、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读图,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达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3、对于土地资源分布,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土地类型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使学生知道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本知识点的归纳,使学生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4、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教学后的反思: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给自己充电,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其次,本节课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4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本课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开始先由4名学生配合多媒体图片,分角色介绍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的原因,顺势导入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复习中国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引入中国的土地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接下来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个难点,结合身边的事实进行分析,让难的知识点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实,很自然就突破了难点。在分析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也用到大量旧的知识,复习也要先复习干湿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等相关知识,让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活学活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注意用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动画突破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教室需要具备多媒体设备。如果不具备多媒体设备,可以采用活动幻灯片或模型演示配合教学,效果也不错

3、教学设计侧重科学观念、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考虑到初二学生,好奇心强和系统归纳知识能力一般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边复习边归纳探究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中国降水分布特点”和“中国干湿区分布”等旧知识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土地的多样性。然后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破坏现象,再深入分析土地资源的危机,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人均土地资源不足,要爱护土地资源,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课后要求作业是把学到的'知识转告家长。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4、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本课不足之处:

1、由于教学中补充了一些拓展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加大了教学容量,使时间显得略紧,美中不足。

2、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注意不够,例如,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5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后的收获:

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能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并且经过课后练习能够说明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体现了先进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理学科以地图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尽量多地使用先进教学技术,让我们的地理事物直观化、具体化,以便学生接受。

2、教材中在这里并没有涉及到有关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根据耕地与建设用地对自然条件要求相同而提出问题,居然有学生想到这个问题。这一方面是我的教学灵感,同时也让我知道不要看低我们学生的思维水平,只要我们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就能把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化为学生的知识,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转为学生的能力。

3、作为地理学科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都觉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给以讲清楚。本节课也涉及到资源观、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或专门提到这些德育内容,但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能感到同学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情感体验。看来,我们再也没有必要用每节课对学生进行空洞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也许就是《新课程标准》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中的不足:

1、没能充分发挥好提问技巧。提问要分我问你答、自问自答,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本节课提问有些笼统,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问而乱答的情形。今后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在提问形式的'设计上要做到精细化、具体化。

2、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没有一次像样地讨论这节课不能算太成功。本节课的讨论:讨论题目没有问题,这是教材中设计的活动,但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不能顺利让学生理解。我想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和教师不熟,配合不太默契;二是教师本身的表达有欠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讨论教学地再研究。①讨论的题目得当;②讨论过程中引导与提示到位;③讨论的结果要归纳总结。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6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利用课本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组讨论、展开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图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并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给我的启示如下:

发现闪光点

1、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时,以一首诗的形式直观的将什么是土地呈现于学生面前;然后,让大家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土地?土地的利用类型有哪些?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各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为课堂增加了愉悦氛围。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并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例如:在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采用知识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大家根据自己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的一些例子来分析这个问题,大家都踊跃的发言:“有的说,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大家就开始盖房子 ,把原来的耕地都占用了。有的说,建坟也占去了大量的土地,人死了以后再建那么大一个坟还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给后人多留点儿耕地呢!有的同学说,近年来一些砖瓦窑场也“吃”掉了大量的土地??”同学们的回答有理有据,我在给以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同时,还给学生提出了质疑性的问题,面对这些在土地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应采取

什么样的对策呢?

3、注重知识的拓展与综合,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地理教学观念。 比如:在讲到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时,让同学们结合前面的中国地形图、季风与非季风区图来比较它们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出出现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学生创设了创新的机会。

存在问题

1、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不到位,尽管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不免有一部分同学回答问题不积极,老师提问他,不是吞吞吐吐,就是默不作声,出现冷场现象。

2、在讲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时,如果先让学生看课文,再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然后再进行下面的活动,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学习比较我国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时,最好出入一个表格,让学生完成这个活动。

再提高

1、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挤出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请教先进教师,借鉴先进经验,使自己能够充分的驾驭课堂,以便更好的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出 创造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增加趣味性,精讲精练,学以致用。

3、放下教师的威严和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7

《土地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之后,进一步探究我国的自然资源之土地资源。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第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第二,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第三,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因此我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不再是苦事,而是乐在其中。例如:“如果你有能力把我国的土地资源进行分配,你会怎样进行分配?”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培养了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和敢做的“四敢”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知识点与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联系紧密,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这样利于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

此外,长期建立起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与教师长期的相处形成的默契,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当然,这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注意平常与学生多交流,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这节课上,我也感到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反思: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导致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强。这样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还有就是本堂课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没能自己把教材的知识体系整理清晰,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知识薄弱的学生,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适时梳理所学知识。

总体而言,本堂课在合作中成长,在探究中升华。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8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特点”、“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认识到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责任感,并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由于时间关系本课只选了前一小节内容即:“土地资源的特点”。考虑到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所以在处理教材内容上,我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展开讨论,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让每一位学生绽放生命的色彩。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学在课堂、练在课堂,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探究,充分将学生的首学权、首思权交给学生。具体方法上,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导学案,通过启发、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练习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采用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9

本节课所学内容是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基本特点以及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保护资源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讲解、讨论、交流的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重点突出。在解决难点时,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概括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后,我想:在讲“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除了课本上和学生举的例子外,教师应结合实际多举这方面的例子,从而激发起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情感。另外,将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还要不要开发,怎样开发,如何处理开发与乱占耕地的矛盾?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0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有收获也有不足。先谈谈我的教学收获吧!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能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并且经过课后练习能够说明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体现了先进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理学科以地图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尽量多地使用先进教学技术,让我们的地理事物直观化、具体化,以便学生接受。

其次是,教材中在这里并没有涉及到有关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根据耕地与建设用地对自然条件要求相同而提出问题,居然有学生想到这个问题。这一方面是我的教学灵感,同时也让我知道不要看低我们学生的思维水平,只要我们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就能把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化为学生的知识,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转为学生的能力。

最后,作为地理学科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都觉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给以讲清楚。本节课也涉及到资源观、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或专门提到这些德育内容,但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能感到同学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情感体验。看来,我们再也没有必要用每节课对学生进行空洞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也许就是《新课程标准》的魅力所在。

教学中的不足:

1、没能充分发挥好提问技巧。提问要分我问你答、自问自答,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本节课提问有些笼统,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问而乱答的情形。今后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在提问形式的设计上要做到精细化、具体化。

2、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没有一次像样地讨论这节课不能算太成功。本节课的讨论:讨论题目没有问题,这是教材中设计的活动,但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不能顺利让学生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讨论教学认真研究。①讨论的题目得当;②讨论过程中引导与提示到位;③讨论的结果要归纳总结。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1

一、导入。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图片展示引入课题:土地资源。

二、新授。

1、阅读课本P47—48,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土地?

(2)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

(3)读课本图3.4和图3.5,完成:A、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

。B、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部,林地主要分布在 部,草地主要分布在 部、

部, 部的未利用土地最多。

2、阅读课本P49第一自然段及知识之窗“中国耕地现状” ,提问:我国土地资源面临怎样的形势?

3、阅读课本P49—50的案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思考下列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2)应该如何改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

4、我国实施的一项土地资源基本国策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1、这堂课学习了什么?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堂上练习。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五、课外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条理还是比较清晰,重点主要是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别是掌握耕地、林地、牧草地的分布。

结合实际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能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不足之处主要是资料链接少,学生学起来很枯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2

1.土地资源的利用

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3

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教学中师以情感人,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以精湛教育水品赢得学生的尊重并树立自己课堂教学威严性。本节课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情感人,与学生打成一片,然而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以至于在开始中,失去了严肃性,今后我一定会加以改正。此外,还要应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近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朝着良性方向循环发展,师生互动教学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课堂教学秩序。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明确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最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生互动教学开展得好,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共建新课程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氛围。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4

一、关于课件制做的深思

本节课,传统教教教生屡次翻书也许舆图册找图,很华侈时间,有的同教也许很长时间也出翻到,其他教生也许已找到问案了。等的话华侈时间,不等的话讲堂上有部份同教越降越多,以至会放弃地理的教习的。我便在幻灯片上给教生补充了干湿图,气候图、地形图等,颠末进程比拟让教生理会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我国地形、气候条件的关系,极度直不雅,而且又节省了时间。可是,课件的资料豫备上有些仓皇,制做的不是很好,也不很充真。从此上这节课时,会做些建改战补充的。

二、关于教教进程的深思

本节课在形式上可以分两部份:一是教师的传统常识教授教化,二是教生的理论切磋展示。

1、在教心理论切磋进程中,教生连络我校真践,把养殖猪鸡鸭鹅等,战他们的食堂伙食的改善,借有他们的劳动武艺的构成都连络起去,接头起去极度热烈,教生极度投进。从此的教教,我要多注重与教生身旁的工作相连络。

我校二年级教生班与班差距大,在理论切磋的进程,尝试班的教生不管是从设计内容上,借是从发挥阐发方里远远超越一般班。从此我要属意的是全数教教进程的设计也要思考到一般班战尝试班的差异,便是班与班分层次教教,我念教教成果会更好。

对付本节课重难点的处置,根基到达预先的设念。比如:教授教化我河山地资源的特点,是按照从简单到宏大的认知进程,合适教生的年纪特点。再比如:把握我河山地资源的分布,教生颠末进程课件教习,能在相关图上斗劲快捷的获得相关信息。果为是以我的教授教化为主,所以我个人以为借是有点烦懑。本果一方里有的教生,不放松,会回覆的'也一定举脚;另外一方里我个人在发问的细节处置上借不恰当,需求改善。

对付教教设计中将中国、俄罗斯、好国、印度四个国度比拟人均耕地,我只是让教生读列国人均耕地斗劲图,简单的理会本果。但要是时间承诺我以为借是应当给教生补充中国、俄罗斯、好国印度四国的土地资源总量图,人心斗劲图,耕空中积斗劲图教生会很直不雅的得出:俄罗斯的人均土地资源丰富,同疆土里积最大的,人心少有关;好国战我国的疆土里积差不久未几,人均却极度杰出,果为它只要2亿人心;印度是人心大国,而我国的疆土里积是印度的三倍,人均却比印度少,这是果为印度的耕空中积比严重的缘由,正反衬出我国耕地比重少的特点。

2、在教师的传统常识教授教化中:

三、关于对教生的深思

“地理是一种素养,地理是一种境地”。次上完课,乡市有很大播种,固然最重要的是发现不足,恳切的期视列位能给我提出攻讦战斧正,谢谢!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5

我的公开课讲授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土地资源中第一课时,综合我的上课感受和个人反思以及其他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反思,我得到的问题总结如下:

1、教师的语言不够富有感染力,语言没有起伏,不能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PPT的播放速度有点快,后排的学生有些不能接受。

3、课堂的`信息容量有点大,应该多分一些课时。

4、有些问题不应该教师直接呈现,而应该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5、仅仅使用课本上的几幅地图和PPT上展示的几幅地图,没有让学生结合地图册,这一点需要注意。

6、在讲土地资源的特点时没有突出第二个特点,造成重点不突出。

7、教师不够严厉。

在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

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我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通过自主探究自己得到规律和真知的环节,而不要把知识直接呈现出来。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但教材的编写的限制使得图片不能放大,要引导学生有阅读地理地图册的好习惯,这一点教师日后需要注意。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因此我应该启发学生多问且好动。

最近我校的“生动课堂”正在开展,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通过这节公开课我看到自己很多不足,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注意改进。

下载八年级《土地资源》的教学反思[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土地资源》的教学反思[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一: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土地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共5篇)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这一节正文内容较少,活动内容较多,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是对我教学基本......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临港区蔄山中学 安浩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材料数据,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优缺点。 2.通过讨论研究能够说出......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主要特点; 2、掌握我国耕地、林地、草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土地资源》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