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首

时间:2019-05-15 04:1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元曲三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元曲三首》。

第一篇:元曲三首

元曲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的最基本知识,初步体会元曲的特点; 2.了解三首元曲的作者

3.体会曲中描写的对象,了解元曲的语言特色,领悟作者的感情。教学重点

1.了解元曲的语言特色; 2.领悟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双调】蟾宫曲·叹世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元曲的语言特色;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明白本曲大量用典的旨意及创作上的技巧; 2.了解本曲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1324?),号东篱,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虽热衷过进取功名,但仕途并不显达。一生忧愤。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著有杂剧15种,今存6种,以《汉宫秋》为最著名。散曲现存120多首。他的杂剧和散曲都享有盛名。杂剧“宜列群英之上”(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散曲可为元代之冠,明人贾仲明称他为“曲状元”,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思》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知他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兴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妆呆。

[拨不断]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老师结合典故讲解课文,正义

三.明白本曲大量用典的旨意及创作上的技巧

“叹世”本是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但本曲却无一字言及当世,而是通过“咏史”来达到“叹世”的目的,“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本是历史上极为壮丽的一页,却被说成是瞬息幻无的南柯一梦;韩信虽屡建奇功却不能因世而立身,蒯通劝韩信之言亦近似疯话。看来功业无用,世道无常,人生如梦,其牢骚之态跃然纸上,这种借古吟今的曲笔,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四.本曲语言特色

元曲语言的一大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本曲体现了这一点。

【南吕】四块玉·别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 2.鉴赏本曲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家

关汉卿(约1234-1300),大都人,一说祈州(河北安国一带)人。在元不愿为官,多接近下层民众,一生以创作并演出杂剧为业,是杰出的戏曲家。所作杂剧60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18种,散曲作品现存小令50多首,套路十几套。二.基本解读

这首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写离别相思之苦,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言尽而意不尽。本曲语言浅近如话,通俗浅白,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读来韵味悠长。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教学重点

1.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2.体会散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睢景臣(生卒年不详),一作舜臣,字景贤,扬州(今属江苏)人。仕途不得意,嗜音律。今存套数3篇。

二.结合以下问题学生自读课文

1.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表现有什么长处?

分析: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作者构思尤为巧妙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农民不仅熟悉刘邦的底细,并且在刘邦没有发迹以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这样通过他的嘴,对汉高祖嘻笑怒骂,揭露了最高统治者五色锦袍下所藏着的丑恶东西,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由于使用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

2.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却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

分析: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你看当瞎五留引着一帮不务正业的家伙,胡乱地吹笛擂鼓奏起乐来,宣告皇帝车驾到达时。先来的是一彪仪仗队,引头的是彩旗队,许多面旗帜迎风舒展,有月旗、日旗、飞虎旗、凤凰旗,还有蟋龙戏珠旗,各种图案,五颜六色,真让人目不暇接。紧接着是一队兵器,有叉,有斧,有金瓜锤,光彩耀眼,威势逼人。再下来的是引道的鹅毛宫扇。最后是皇帝乘坐的车子到了,驾车的一色都是壮马,车上用黄色丝绸做成圆盖,车前八个大官导驾,车后跟着一群捧着皇帝用物的内侍,还随着一群嫔妃宫女,真是好大的气派。然而,这个旁观者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也许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子,根本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所以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那些有着吉祥意义的皇室旗帜,在他看来只是白环套住个兔子,红圈打住个乌鸦;凤凰,他以为不过是只在跳舞的鸡;飞虎,他看了还觉得可笑;狗干吗要插上翅膀;而那象征帝皇的龙,他觉得和蛇也没啥区别。那些光闪锃亮的武器,有些他是从来没看见过,只能拿自己所熟知的事物去猜想,于是金瓜锤成了甜瓜苦瓜,朝天蹬成了倒放的马鞍,显得那么不伦不类。东西怪,人也怪,穿了些稀奇古怪的衣服,一个个板起面孔,没有一点表情,就像是庙里的菩萨装模作样。经他这么一“理解”,这支威风凛凛的皇家仪仗队,就变成了耍把戏的队伍了。使人读来,感到忍俊不禁。但是掩卷深思,又感到合乎情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扭歪了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嘲讽和鞭挞。

3.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面?是否有点走题?

分析: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车驾来到以前,全村男女老少,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都忙得不可开交。虽然这个农民还搞不清“车驾”和“銮舆”是怎么回事,但看这忙乱的劲,猜想一定是个了不得的人要来了。接下去连着用三支曲子写仪仗车队,虽然描写的是威武盛大的场面,但作者着意是写那个至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然而当读者按这个思路去推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第五支曲子,主角上场了,但这时作者还未点出他的身份。一方面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场景来看,这样写也合情合理。皇帝驾到,百姓都得下跪恭迎,来不及仔细辨认,所以最初给人的印象只是外形:一个大汉,(这是农民的口语,但是很真实,一年四季从事农耕的老百姓判断一个人,第一眼是看他长得壮实不壮实。)而且架子极大,“觑得人如无物”。待到跪拜之后,抬起头来仔细瞧,“觑多时认得”,这才认出那大汉是谁。可是到这时作者还不点破究竟是谁,只用一句包含着许多问号的话“险气破我胸脯”收尾。这句词好像奇峰突起,带起了无穷悬念,激起读者急切要求了解其中原委的欲望。

三.整体把握课文

1.人物形象。这套曲子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在元散曲中还是不多见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具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呢?

分析: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用的是近乎漫画化的笔法,粗粗勾勒几笔,就显示出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虽然近乎夸张,但又是真实的,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最成功的当然数“我”,作者对他的外形完全没有作任何描绘,但读了这套散曲,几乎就有一个真实的人在眼前活动。第一首曲子从他对支应苦差的抱怨,和对富户的嘲讽,就可以判定他的身份是普通农民。以后的三支曲子可以看出他的见闻实在有限,没见过世面,一辈子是在村里劳动。同时他的性格是风趣开朗的。再往下几支曲子,则又可以判断他和刘邦的关系,估摸出他的年岁来。同时又可以看出他那种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的性格。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典型,通过他的嘴,作者说出了广大百姓想说又不好说的话。其次是刘三。作者几乎只用一支曲子,抓住了他的几个细节,就画出一个好酒闲散无赖的画像。除此之外,如王乡老、赵忙郎等,虽然只用了一两句话,也活脱脱画出了那种得意洋洋,又要强装惶恐恭敬,装模作样的小丑式的脸谱。2.构思特点:构思新奇、嬉笑怒骂。

分析:构思新奇是这篇套曲的最大长处,也是该曲传诵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新奇处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这一视角给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带来许多方便,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和讽刺效果。假如由作者直接叙述,那么“飞虎旗”怎么能说成“狗生双翅”呢?而改为由乡民这一观察认识角度叙述就可以了。作者以乡民的“无知”为手段,将皇帝的仪仗、銮驾、导驾官等被认为是神圣威严的东西及大人物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象。二是作者大胆想象,采用童话式的处理方法,将乡民见皇帝时,当众揭皇帝的老底,数说皇帝的种种丑事,并逼皇帝还债这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写在曲中,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搂出来。使读者明白,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村夫酒徒和流氓无赖。以上两个方面是该曲构思的新奇独特之处。3.语言特色:通俗易懂、趣味横生

分析:语言的主要特色有两点,一是通俗性。通俗性是元曲的“本色”特征。凌蒙初在《谭曲杂剳》中说:“自成一家言谓之‘本鱼’,使上而御前,下而愚民,取其一听而无不了然快意。”这里强调的是通俗,要求人人都听得懂。该曲这一特点是很鲜明的。全曲俗语、口语用得很多。二是趣味性。语言的趣味性表现在用语很形象、描摹生动风趣。如“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常言俗字,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本篇曲用常言俗字达到了点铁成金的水平,增添了曲子的民间性、通俗性,给读者以诙谐感和轻松感。

四.元曲常识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一般只有一支曲子,而套曲则由多支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散曲中的套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子连贯而成,如本篇就是由同属“般涉调”的8支曲子组成。8支曲子分属于“哨遍”、“耍孩儿”、“煞”、“尾”4个曲牌。二是无论有多少支曲子,都必须是一韵到底。本篇也是如此。从语言风格上看,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一般的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明人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诗之限于律与绝也,即不尽于意,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也。词之限于调也,即不尽于韵,欲为一语之益,不可得也。若曲,则调可累用,字可衬增。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曲之所以要求通俗,原因是“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这是从总的方面说的,至于不同的作者又有不同的风格,“庄”、“媚”、“俗”也不可一概而论。宫调名,“哨遍”为曲牌名,“高祖还乡”为套曲的题目。“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以“宫”声为主的乐调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六声为主的调式称为“调”,统称“宫调”。“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每一个曲牌部分属一定的宫调。如“叨叨令”属“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题目是作者根据所写的内容或创作曲词的目的动机自己加的。有的曲词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

第二篇:高中语文 19 元曲三首名师导航 粤教版

元曲三首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蟾宫曲·叹世》通过“咏史”来达到“叹世”的目的。“叹世”本是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但却无一字言及当世。“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本是历史上极为壮丽的一页,但却被作者说成是瞬息幻无的南柯一梦;韩信虽屡建奇功,却不能因世而立身。看来功业无用,世道无常,人生如梦,其牢骚之态跃然纸上。这种借古吟今的曲笔,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四块玉·别情》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浅语深衷。不用静止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相思之深、相思之苦;亦不用静态的景来衬情,而是不断地变换景物来表现人物的相思之愁,“渐远渐无穷”是这首散曲的闪亮之处。

《哨遍·高祖还乡》以巧妙的构思、辛辣的语言、乡民的口吻,生动地勾勒了那个皇帝衣锦还乡的排场情况、装腔作势的丑恶嘴脸以及微贱时的丑恶行径,从而撕下了封建统治者的神圣面目,否定了他的无上权威,且语言辛辣风趣,是元散曲的代表作之一。基础梳理

一、字音识记 蒯通(kuǎi)银铮(zhēng)..小觑(qù)揪捽(zuó)..斛斗(hú)拽坝(zhuài bà)...

二、重要词语 1.一词多义

2.相关成语

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是由同一个人造成的。

三、文学常识

1.马致远(约1250—约1324),大都(今北京)人,著名元曲作家。马致远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成就最高,被誉为“曲状元”。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现存小令115首,套曲16套。后人辑为《东篱乐府》。他的散曲题材较广泛,以叹世归隐最多。艺术上很有特色,意境开阔,遣词放任,构思巧妙。风格以豪放为主,又有典雅清丽的一面。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思》。著有杂剧16种,现存7种,以《汉宫秋》最著名。

2.关汉卿(约1234—1300),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元代杰出的戏曲家。他精通音律和戏曲艺术,能吟诗演剧,歌舞吹弹。著杂剧六十多种,今存18种,著名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他是元杂剧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堪称元曲中的巨擘。关汉卿不仅是杂剧大家,也是散曲大家。今存套数13套,小令57首。3.睢景臣,生卒年不详,元曲作家。写过3个杂剧,均不传。今存散曲套数三套及一些断句,《高祖还乡》最为有名,是他的代表作。4.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一般只有一支曲子,而套曲则由多个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散曲中的套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子连贯而成,如《哨遍·高

专心

爱心

用心 祖还乡》就是由同属“般涉调”的8支曲子组成。8支曲子分属于“哨遍”“耍孩儿”“煞”“尾”4个曲牌。二是无论有多少支曲子,都必须一韵到底。

从语言风格上看,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一般的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明人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诗之限于律与绝也,即不尽于意,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也。词之限于调也,即不尽于韵,欲为一语之益不可得也。若曲,则调可累用,字可衬增。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

四、名篇名句

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2.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剖析: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而被重用,后来吕后杀韩信,用的又是萧何的计策,故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醉不醒,哪管他成败是非。这是一种悲凉的嘲世和自嘲。元代文人对名利是淡泊的,一心归隐,很恬静,也很平淡。其实,更深层的真实原因是,元廷令他们根本无力“近是非,争名利”罢了。但是同时这也解放了历代为功名而学的文人们,他们获得了相对的思想上的自由。

2.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剖析:女主人公“凭阑”远望情人去路而神伤,“溪又斜,山又遮”乃客路光景,“人去也”则完全是痛定思痛的口吻。“凭阑”写出女子惆怅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酸楚的眷恋之苦。本来目送爱人离去就够心酸落泪的,无奈似雪纷纷飘落的杨花又挡住了她的视线。作者还巧妙地用飘飞的杨花来设障,与下文的“溪”“山”构成层层障碍,把相思之苦之愁推向高潮。3.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剖析:白胡阑,指月旗。胡阑,合音为“环”,即圆圈的图案,月亮的形状。传说月亮中有白兔在捣药,所以白圆圈中画白兔以代表月亮。红曲连,指日旗。曲连,合音为“圈”。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故用红圈套着个乌鸦代表太阳。下文“毕月乌”即指乌鸦。鸡学舞,指凤凰旗。狗生双翅,指飞虎旗。蛇缠葫芦,指游龙戏珠旗。以上都是乡民眼中刘邦的仪仗队的旗帜,对皇帝的阔绰排场有讥讽之意。

4.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

剖析: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庙号。刘邦活着的时候并不叫汉高祖。元曲作家为了适应下层群众的欣赏趣味,所言常有与史实不符之处,似乎刘邦是为了赖账才改名换姓称作汉高祖的。所以这一句很不合情理,但是语出诙谐,非常有趣,也使感情的抒发达到义愤填膺的高潮。

二、重点语段

1.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剖析:首句形容秦国山河地势的险要,两万兵马可以抵挡诸侯的百万大军。咸阳,战国时秦国的首都,此指秦国。出语奇险,举重若轻:秦与诸侯的连年征战、六国的成败兴亡,马致远轻描淡写,不过是“两字功名,几阵干戈”,充分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无力回天的愤懑之情。既然刘项兴亡,不过一梦,韩信这样的功臣也落得杀头的结果,那当前的功名事业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否定,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反感。这是封建社会走下坡路时诗人们惯用的手法。通过历数史实,利用“南柯一梦”“成也萧何,败也

专心

爱心

用心 萧何”两个成语,自然地达到了叹世的目的。语言如飞流注涧,一泻无余,表现豪放派散曲作家的风格。

2.从“[耍孩儿]”到“[四煞]”。

剖析: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皇帝出巡的时候,装饰华贵的马鼓队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一伙“乔男女”,是指吹吹打打奏乐的人们。说“乔男女”“胡踢蹬”,表示对他们瞧不起。皇帝的乐队在这个农民眼里看来是一伙怪家伙在瞎折腾。那些绣在旗上歌颂文治象征祥瑞和神圣的神禽仙兽,都是些农村中常见的兔、鸟、鸡、狗、蛇。那些炫耀武功、显示天威的兵器,只不过是农家常用的叉子、斧头、马镫。至于那些导驾官,不过是几个冷漠无情的天曹判官,扈从官就是递送夫,那些尊贵的随行妃嫔成了多娇女。总之,一切庄严神圣的外衣,在这农民眼里全被剥光了。堂皇富丽的仪仗队,成了一群荒唐可笑的人,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讽刺手法是辛辣的、意味深长的。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新奇的构思 辛辣的讽刺

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钟嗣成赞它“新奇”,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手法。学习本文要抓住“新奇”二字。而其新奇处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这一视角给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带来许多方便,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和讽刺效果。假如由作者直接叙述,那么“飞虎旗”怎么能说成“狗生双翅”呢?而改为由乡民这一观察认识角度叙述就可以了。作者以乡民的“无知”为手段,将皇帝的仪仗、銮驾、导驾官等被认为是神圣威严的东西及大人物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象。

二是作者大胆想像,采用童话式的处理方法,将乡民见皇帝时,当众揭皇帝的老底,数说皇帝的种种丑事,并逼皇帝还债这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写在曲中,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搂出来,从而使读者明白,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村夫酒徒和流氓无赖。合作探究 问题:“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的,并说他“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

专心

爱心

用心 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还说:“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因请留高祖。”后来高祖“张饮三日”。睢景臣却用辛辣的文笔描写了这段故事。请以“我来表演元曲”为主题,安排一次表演活动,感受元曲的艺术特色。

导思:睢景臣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特别是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的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探究:第一步,划分活动小组,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

第二步,安排创作人员,对本课的《高祖还乡》进行改编。可以进行古戏新编,还可以自己创作。创作要有新意,学习元曲辛辣的语言讽刺艺术,语言风格也要求统一,写成唱词、说白都可以,要根据需要完成。

第三步,汇报课按小组进行展示,可以是片断表演,也可是精彩唱词朗读。在交流中加深认识,共同揣摩人物的形象和语言。

通过自主塑造生动的元曲人物形象,可加深对元曲的认识。同时对人物的塑造可以激发参与意识,丰富语文学习内容。

专心

爱心

用心 4

第三篇:《元曲》读后感

《元曲三百首》读后感

书当当买的,大概8块钱。热爱妇女的北京人—关汉卿是在多少岁写的《一枝花。不伏老》?是不是中年男人都会在某一个时间点,默默的在桌子上刻:打败时间,这种句子?

元朝妇女好厉害,女演员朱帘秀,能文能唱,她跟关汉卿的关系,类似当年巩俐与张艺谋,这么好的料,为什么没有被后世编撰拍成电影呢?

腊梅拍的庐山东林寺,出现在马致远的曲里,门前有条虎溪,原来这座寺庙这么有名,我百度了下图片,房子被翻新了很多,山顶树了一个几十米高的大佛,美感全无。

王思聪要是能组一少女乐队该多好,全取三个字的艺名,光曲牌名就用不完。

小桃花、醉中天、阳春曲、喜春来、黑漆弩、平湖乐、节节高、四块玉、大德歌、寄生草、青杏子、天净沙、满庭芳、湘妃怨、凭阑人、殿前欢、朝天子、水仙子、红绣鞋、小梁州啥的。西湖十景都四个字四个字,三个字短捷明快,也好听。

元朝是中国的朝代吗?咋感觉写汉语文人都活的不行,一天天喊着要归隐,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看看人家回族诗人,蒙古诗人,西域诗人活得超好,打完胜仗,大气爽朗,回家再撸一首诗,完美。

有两诗人名字我觉得超美,一个叫柴野愚,一个叫夏庭芝,一个好名字,真的如张爱玲所说,“适当的名字并不一定是新奇、渊雅、大方,好处全在造成一种恰配身份的明晰的意境。”抽离现在流行的审美,以前人取名字,意境都特别美。

人是动物,男欢女爱,常写常新。人在自省和内敛时候,很能把《瓦尔登湖》读进去,不过,我还是喜欢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喜欢专情劈腿的拜伦,喜欢眠花卧柳的浪子关汉卿。爱情里的侠骨柔肠,扭捏作态,最过瘾了。

感觉得有专业的植物学家或者什么家,把唐诗宋词里面出现的植物、动物,都好好梳理,按照一定的逻辑给写一个东西。海棠、蔷薇、蓼花啥的,古诗词基本上全都乡村文学啊,我们都全面城市化了,都住楼里,普通人家小孩没条件,反倒是中产家的孩子,家有院子,夏天有游学机会,有大把机会接触世界。

想想咱的传统教育是分析作者的情感,情感啥啊,你说的文艺,跟我说的文艺不是一个东西。好好把画面做出来,细节给抠出来,你读到什么感情,就是什么感情。淡淡柳烟,你都没有见过春天嫩小的柳树,你咋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愁。猎鹰火箭都要把特斯拉送进太空了,未来人们对微小的,无用的,过时的东西,会无比的钝感,真可惜。

还是挺嫉妒那些记性好的人,读什么都能很快背下来。我翻好几遍元曲三百首了,一首也背不下来。我呀,注定是一喜欢看八卦和边角料的读者啊。

我读书,有一自卑的毛病,喜欢在书里找与江西有关的东西。比如出现江西什么地名,浔阳啊,豫章啊,立刻一秒换算成现在地名,哦,九江啊,南昌啊,好牛逼哟,出现了我们江西哟。元曲有一个高安诗人,叫周德清,他的水准,我说不好是高还是低,内心觉得挺沾光,美得很。

第四篇: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

古往今来,唐诗宋词元曲千古传诵,历久弥新。探索唐诗的渊源,体会宋词的情感,了解元曲的精妙,可以让我们对历史有所感悟,增进我们的知识涵养。那么,我们在品味经典的同时,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唐诗、宋词和元曲等经典著作源于何时何地,为何有这样的称呼?

这里有一个奇怪的故事,请听我娓娓道来。

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的一个唐朝皇帝,他喜欢简洁明了的语言,干净利落的办事,因此当大臣讨论一件事产生分歧时,他总会厌烦地挥挥衣袖,或交由某位大臣来办理,要么就是举手表决。每当他见到某个人动作太慢,他就要砍那个人的脑袋,除了他的皇后和妃子,当然也包括一些老者在内。可以这么说,他的脾气实在是太古怪了,因此大臣们能忍则忍,能快则快,做起事来效率还是蛮高的。然而,终究有一些大臣动作太慢,也因此受到皇帝的惩罚,重则掉脑袋,轻则打板子。也正是因为这点,皇宫里的太监、奴才以及宫女,当然也包括大臣们,做起事来都快手快脚,动作相当快。

这个皇帝的脾气古怪归古怪,但他很关心国家大事,从不因为酒色而耽误国家大事,但他又不喜欢大臣发表长篇大论,特别是看长长的奏章更是感到头疼,所以他经常不看奏章,只听大臣上朝面奏。但作为一个皇帝,亲自接见大臣的时间和机会毕竟太少,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这时,皇后出来了,她想到了一个好点子。

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秋风送爽,花香扑鼻,皇帝心情好,与皇后携手来到御花园,在亭中坐下。她开口直言:“皇上,我有些话不得不说,休怪我无礼。”皇上说:“你说吧,我不怪罪。”“皇上,看奏章是作为皇帝的必做之事。历代皇帝个个都得阅奏章。奏章中有些话,是大臣们不敢当面和你直说的。”“但是。。”皇上挥了挥手,“我不喜欢那些长篇大论”。“正因为如此,臣妾才为你想了一个好办法,可保皇上消除烦恼”。她拿出一本厚厚的书,在皇上眼前晃了一晃,“这是臣妾精心编纂的一本对某些奇文怪字的解释,有些字是我重新设计的,简单的一个字可以包括大量的意思。请皇上让他们阅览并背诵,以后再写奏章时必须用这些字词,而且每份奏章,只限于是28个字以内。这样又简洁明了,又可以传达一定的意思。同时又方便你阅读,岂不一举两得,还能为国家节省大量笔墨纸砚,何乐而不为呢?“皇上听了拍手叫绝,连连赞叹。

第二天上早朝时,皇上便与大臣说起这件事。君命难违,大臣们苦背字词以及解释,当然还包括它们的用法,终于在一年之后,一位大臣写了一封20字的奏章,成为皇帝第一次看得赏心悦目的奏章,那位大臣也因此连升三级,成为当朝宰相。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这种只限于28字的文章流行起来了,后来在科举考试中也渐渐盛行开来。乡村百姓也深受感染,文人墨客更是趋之若鹜,久而久之,这种字数甚少、意思简明的文体就风靡一时,人们以前的言语方式倒全忘了,后来,人们把这种平仄相对、讲究字数和押韵的文体称为“诗”,唐诗就这样产生了。而且深受人们喜爱,还传到了国外。后来,人们认为唐诗需要改革,因为有些意思用28个字实在难以表达出来,于是有了更长一点的诗,而且意思有了转折或者递进,这样的诗人们叫做“诗余”,也就是后来的“长短句”,也就是人们习惯称之为“宋词”的东西,其实“词”这种东西在唐代也就产生了,只是人们依稀记得“词”是在宋代才开始盛行开来,而且被文武大臣所喜欢,因此人们就叫“宋词”了。

再后来的后来,元曲也就在宋词的基础上诞生了。

这仅仅是一个玩笑,一个对唐诗、宋词元曲来源的故事化,关于它们的真正来源,还是大家自己去了解吧。

第五篇:唐诗宋词元曲

上联: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华文学七朝六绝唱

下联:李篆曹隶颜楷王行张草金石刀刻,传统书法五体一脉承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

某个时代的文学是某个时代的文化的一个元素,同时某个时代的文化是某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文化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特定时代的文学必然会深深地烙上这个时代的印记。唐宋以及宋元的朝代更替,是政治上的巨大变革,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热切地期待社会稳定,经济在受到战争破坏后渐渐复苏、发展,文学作为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渐渐突显出来。随着宋代政治、经济的成熟繁荣,宋词也进入了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元曲也称元戏剧,它的出现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文学更加地平民化,这是受到元朝政治体制的影响。以汉人为主的文学创作主体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社会中下层的大众生活。

诗词曲等文学样式的更新,也彰显了文学创作者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宋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词”就这样产生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宋诗步唐诗后尘,虽也自成景象,但总体水平难以超越唐诗。既然诗这种文学样式不能成为一个新时代的特征,人们就将目光放在了在唐时刚萌芽、起步的词上,随着一大批优秀词人的涌现,使宋词达到了一个新的文学高峰,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也使词成为了宋代的一个特征。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创作后期产生专业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坛更为绚丽多彩。元散曲分为豪放、清丽两大派别。元曲的特点:元曲韵密,有时每保句韵,甚至句中的韵,同时元曲是平仄。元曲可加衬字,尤其是套曲,衬字较多,如不分正字衬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三者之间的关系: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其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

三者的区别主要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诗庄,词媚,曲谐。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元曲的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多较浓.特定时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点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频繁,国力强盛,呈现出一派兴盛的辉煌局面。自太祖开国,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间,采取了开明的政治,使李唐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经济上也得到持续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了唐代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唐代推行以诗取士、以书取士的科举制度,进士科的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这样诗歌写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以诗取士从制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崇尚诗歌的风气,从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为诗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诗歌是构筑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丰碑,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大唐王朝时代的文化标志。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现出社会繁荣兴旺、人文精神昂扬蓬勃的大唐气象。

词,又名近体乐府、琴趣,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这许多名称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并与汉乐府、唐诗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宋之词就是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的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相当于现代歌曲的歌词。词是在汉乐府曲调和唐诗格律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用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变化多端交替迭代的格律和音韵,表达出轻巧尖新或豪放雄阔的意境与缠绵绮靡或慷慨激昂的人生情感。北宋后期词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心态,成为被之管弦的歌唱文体。宋词唱法早已失传,现已成为失却“声情”的半璧“哑词”。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宋代词人创造出了离合回旋、若往若还、情景交融的美妙艺术境界,令人荡气回肠,有一种感染力量。如果宋词唱法能传到现在的话肯定不亚于当今歌坛。如今宋词只有“文情”,没有声曲,是世界艺术史上无可追补的千古恨事。

宋词发展主要经历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种主要艺术风格,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作品。

南宋以后,由于民族矛盾的尖锐,从宋金抗争到元蒙灭宋,爱国歌声始终回荡词坛,悲壮慷慨之调,应运发展,把豪放词风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张元干、向子諲、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吴潜、刘辰翁、文天祥等,如连峰叠嶂,峥嵘绵亘。其中以辛弃疾的成就为最高,他一生有词六百多首,其中有抒写抗金和恢复中原的宏愿,壮志被抑的悲愤,对苟安投降派的批判,也有对自然风景、田园风光的赞美,深挚情意的低诉;风格以雄深雅健、激昂慷慨为主,也有潇洒超逸、清丽妩媚的。南宋时期还有许多杰出词人对婉约词风进一步开拓,宛如丛丛奇葩争胜,也不可能都用婉约一格来概括。姜夔的“清空”“骚雅”,史达祖的“奇秀清逸”,吴文英的“如七宝楼台”,王沂孙的“运意高远”、“吐韵妍和”,张炎的“清远蕴藉”、“凄怆缠绵”,等等。金末元好问词为北国之冠,兼有豪放婉约多种风格。乐章雅丽,情致幽婉,是宋、金时代词艺发展的终结者。

婉约和豪放是宋词的两种艺术风格,也可以说是宋词完美的美学理论。“婉”为柔美、婉曲。“约”为精炼、隐约、微妙。“婉约”之名颇能概括一大类词的特色。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意缠绵,情景交融,声调和谐。有“淡语有味”“浅语有致”、“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的特点。主要代表人物是柳永和李清照。柳永是发展词体的重要代表,他长期落魄江湖,因在其词中能体现一部分城市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且能采用民俗曲和俗语入词,善用铺叙手法,创作大量慢词。柳词婉约含蓄,有余不尽,写景豁人耳目,在低回唱欢之际,言情沁人心脾。柳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宋词的新潮。他有著名词有《雨淋铃》、《凤栖梧》等。《雨淋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更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明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 用“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暗淡凄清的空间和感情,景物含情,融情入景。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情景,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的虚拟引出情感的抒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显得含蓄而有余味。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称为做学问的第二种境界,可见柳词水平之高。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词人,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也有较大的影响。李清照的词,富于真情实感,重视音律,字句精炼。她能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塑造出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她的词语言明白如话,而又意味深长,富有声调美。前期反映少女少妇的生活,欢乐而明快;后期充满身世飘零、国家兴衰之感。对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用清巧尖新之笔写出男女情爱,离情别绪。另外秦观、周邦彦在婉约风格上也取得很大成就,秦观的词深婉而疏荡,周邦彦的词富艳精工与李清照词的清新跌宕如天际三峰,各超婉约词之顶巅。“豪放”是宋词的另一种艺术风格,宋代豪放词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崇尚豪迈自由而不拘一格的审美观念。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气魄宏伟,视野广阔,用豪放流畅的词句,赞美祖国山河的壮美,歌颂历史英雄人物的风貌。在这样浩渺的宇宙时空中,个人是渺小的、人生是短暂的,人更应该把自己放到宇宙的广阔和无限之中,体现了豪放的艺术风格。辛弃疾南宋杰出的词人,他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风格,他的词在更大的程度上冲破了词的格律,以文为词,问答如话,议论风生,自由奔放。

下载元曲三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元曲三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诗宋词元曲

    宋词 1.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

    元曲介绍

    拜月亭 剧谱金国末年元军入侵,王尚书奉旨往边关议和,举家饯别。后元军攻入京城,王女瑞兰与母在逃难中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妹瑞莲失散。旷野中大家各自呼唤亲人,瑞兰误听瑞莲而......

    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唐 诗 《春思》 作者: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渔翁》 作者: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

    7、元曲内容

    元曲赏析 (一) 【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音】 踌躇(chóu......

    元曲四大悲剧

    元曲四大悲剧分别是: 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1、《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

    元曲精选十首

    元曲,包含着人生感怀、世事悟道,既有塞北西风之猛烈,又不乏江南小巷之柔情。“越是浪迹天涯,越是曲曲销魂!”下面是小编与你分享的十首精选的元曲,欢迎阅读。最美元曲十首人月圆......

    元曲经典句子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元曲经典句子吧,希望大家喜欢!1.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

    元曲(写写帮整理)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 天净沙(作者:严忠济) 【原文】 宁可少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