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图像教学反思
运动图像教学反思
图像描述物体运动具有直观性,运动图像在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老师和同学没有把握住学习图像的要点,往往事倍功半,效果甚微。
很多人也包括我在图像教学上认识的不够深入。刚开始认为图像是解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图像能巧妙的解决很多复杂的物理习题。对于用图像法解题一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每个题都想用图像法试试。后来逐渐的认识到图像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方法之一,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非常简单,在这个以后的教学中总是给学生总结一些看图像的方法,目的就想通过图像能读出哪些信息来。经常告诉同学们看图像要从五个方面来看:一看坐标轴的物理意义,坐标轴反应了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二看图像上点的物理意义,图像上的点代表物体的状态(一般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三看线段的物理意义,图像上的线段表示运动过程;四看直线或者曲线某点切线的物理意义,就是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快慢;五看图线与坐标轴围城面积的物理意义。随着教学年龄的增多对图像的教学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逐渐的认识到图像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转换得能力,即把一个实际的物体运动转化为抽象的图像表述及通过看图像能转换为具体的物体的运动。如果不能使学生生成这种具体实物运动和抽象的图像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力,我认为就没有能很好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
图像教学不是会用图像解几个题、能画出物体运动的图像、也不是能从图像上读出某些信息来就算完成任务了,而是培养学生具有把抽象的图像与具体实物运动相互转化的能力,物理学上称为翻译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没有建立起来图像教学就没有达到目的。
第二篇:一次函数图像教学反思
一次函数图像教学反思
一次函数图像>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函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应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去发现,对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应让学生自己得出。在得出结论之后,让学生能运用 “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很快做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巩固练习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状况,教学设计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如第一环节:探究新知,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也可能容易让学生关注代数表达式的寻求,甚至部分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障碍,因此该环节也可以直接开门见山,直切主题,如提出问题:一次函数的代数形式是 y=kx+b,那么,一个一次函数对应的图形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研究一次函数对应的图形特征 — 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对他们而言观察对象、探索思路、研究方法都是陌生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探讨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逐步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及性质的认识。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的确定需要一个条件,一次函数的确定需要两个条件,能由条件求出一些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并能解决有关现实问题。本节课设计注重发展了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的培养,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由于这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而且内容较难,我们所用的学案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该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画图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归纳等环节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课的内容容量较大,对于有些知识点,如 “ 随着 x 值的增大,y 的值分别如何化? ”,本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练习、讨论,以帮助理解消化该知识,但由于时间紧,学生的这一活动开展的不充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个别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次函数图像教学反思
(二)一堂好的数学课常常是由好的数学问题启发并激励学生学习的充实过程。因此,我把教学设计的主体“解决问题,总结性质”设计成由若干个有一定逻辑顺序的问题,并由这些问题组织师生的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设计好的问题呢?我认为,在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的的“作用点”上,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就是好问题,这也是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例如:本课在一开始就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引入课题。给出几个一次函数的图像,让同学们合作学习进行探索一次函数的性质。又如,画一次函数图象只需描出图象上的“任意两点”的结论后,提问学生“你取的是哪两点”,找了四个同学回答出各自的两个点,既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找图象上的两个点,也使学生理解了刚刚得出的结论。
适当地提出好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发现、推理论证、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而且还给了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
探索一次函数的性质时,给出几个关联问题,问题1:既然一次函数 y=kx+b(k不为零)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作图时,至少要取几个点就可以了?取哪一些点比较简单,有代表性?
问题2:在前面的直角坐标系中作一次函数 y=2x-1,y=2x,y=-1/2x的图象,并观察四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问题3:正比例函数 y=kx(k不为零)是一次函数吗?作图时需要几个点?每一个正比例函数一定能通过哪一个点?
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使得学生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并提升他们思维的深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提高数学素养。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探索时间,有与同学合作互动的空间,有与老师交流表达的机会。学生不是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是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体验成功。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然而,组织、引导本身就强调了教师必须是一个特殊的“合作者”,而不是撒手不管的“非主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体现在“主宰”课堂,而应体现在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素材,体现在对学习团体的严密组织,体现在对交流活动的精心策划,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及时有效。这不仅需要教师透彻领会教材实质,更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个性。试想本节课,如果教师不是真正了解学生,就不能组成协调高效的学习小组,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一次函数图像教学反思
(三)一次函数图像,是北师大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这一节时,我没有按照课本的讲解。我着这样安排的,先讲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用一课时,今天我就是讲这一节。
先介绍函数的图像、画法。再画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引出正比例函数是经过原点的直线。接着介绍怎样作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用这种方法,作几个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结规律。接着练习。
练习之后我备课时又有一个性质要介绍,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讲解,就下课了!
反思:
1、课堂中前段时间留给学生的时间长,没完成课前准备的教学任务。
2、本节课讲到第三个性质。
3、练习题要精而且少,难易适中。
4、注意课前准备,上课注意语言。
第三篇:获取图像教学反思
获取图像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掌握必备操作技能之余还要重视培养其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获取图像》这节课重点体现对Photoshop软件的学习。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多种渠道获取图片,掌握获取图片的几种常用方法,熟悉Photoshop软件,初步使用photoshop,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任务的完成,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并逐步提高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等。
在“认识Photoshop”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尝试操作等方式熟悉Photoshop界面,了解工具的使用规律:怎样选择工具,怎样设置工具属性等等;再用“绘制简单图形”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在对Photoshop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通过制作“生活中的标志”图,目的是让学生应用工具,进行Photoshop绘制图像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图层”在绘制图像方面的优势。
教学设计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出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展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应用,整个教学过程真实、扎实、朴实,各环节的学习力求让学生都能亲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定位准确。整节课中,教师不是在做一个说教者,而是借用书本和学生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获取图像”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课节,涉及的概念和操作较多;尤其是Photoshop与学生熟悉的“画图”软件相比,无论界面还是操作方法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对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造成了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2、教学过程清晰。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先展示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并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主要内容层层递进,将不复杂的内容教出了新意,使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的局面。
3、营造情境,激发兴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营造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不断地探究。教师在一开始就通过生动的语言讲授把学生带进希望学习的情景中,在教学中又通过设置各种问题和练习,不断为学生营造学习的环境,调动学习兴趣。
4、自练自悟、自主学习。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5、积极主动,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条件。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对学情把握不准确,给学生传授知识过多。导致后面的图层练习中时间较少,对于图层理解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交流。
2、学生在完成制作后,互评的引导不够好。互评结束后直接下课,没有给学生留下延伸作业。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多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第四篇:图像处理Photoshop教学反思
图像处理Photoshop教学反思
1. 教学语言的问题
无论是信息技术课还是其他学科的课,教学语言对教师要求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学语言应该简练、丰富,如果生动、幽默当然是更好了。而这节公开课,也由于紧张的原因,语言不够简练,甚至还有点罗嗦。生怕自己没讲清楚,学生没听明白,常常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一句话又重复一遍,这样使课堂语言不够简练,最后的课堂效果也肯定会打一定的折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基本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业务素质是每个教师为断成长的必修课。2.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我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初识Photoshop》,最初的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标,总在绞尽脑汁地想我要如何出奇制胜,如何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如何要挖空心思地去想怎样体现Photoshop中的技术技巧,比如在教学中瞬间让图片变个什么效果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精心设计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一稿题目为《精彩瞬间,快乐体验Photoshop之旅》,副标题为——认识Photoshop。自己也颇下了一番功夫,创设现实情境,导入课题。接着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分别进入快乐之旅的第1、2、3站和终点站,最后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总结,我用这个自认为很满意的教学设计提前进行了上课,上课效果很不满意,得到的是我们中心组老师的严厉批评:上公开课不是在搞花架子,不是炫耀自己的技术水平,精彩瞬间,你的课精彩了吗?快乐体验之旅,让学生体验到快乐了吗?我又静下心来,从零开始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真正在从这个课的本身出发,“初识Photoshop”,定位是“初识”,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就很明确了:(1)了解Photoshop。(2)认识功能和界面。(3)通过对图片进行简单处理来加深对Photoshop的了解。三大块,教学内容简洁明晰。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设计就可以把握住课题的主旨了。3.教法方法的合理选择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驱动策略引导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掌握技能。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尽量摆脱学生被动地接受任务、机械地完成任务的局面。基于以上考虑,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问题发现教学法。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主动地、不断地去发现图片不美观、图片太暗、图片的需要旋转等一个个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继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审美能力自主对图片进行加工和处理。由于课堂上的任务是学生自己发现继而要去解决的,而且有弹性,所以学生的主动性特别高,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程度不均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学习,收到了良好效果。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扎扎实实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帮助指导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他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使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是如何在教学当中真正地体现小组协作的价值,并不是分了小组,布置了任务小组协作完成就OK了。怎样提高小组协作的效率,老师如何进行指导,小组协作如何体现等等,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比较困惑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第五篇:图像处理Photoshop教学反思
图像处理Photoshop教学反思
Photoshop图像合成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photoshop软件把多张图片合成自己所需要的效果。对于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1.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合成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在教学网上下载本节课的课堂任务并根据提示完成任务(教学网站上有文字提示和视频演示)
3.学生上交作品
4.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上好之后的教学效果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这两方面进行反思。
首先,我先谈谈自己这节课的可取之处:
1.能应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网络平台就是把自己上课时用到的一些素材和任务都放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并且放上课堂里要讲的知识点和任务的操作过程。在新课改以后,信息技术课大多提倡这种上课方式。我到校外听公开课时,上公开课的老师都是以这种模式上课的。
2.能应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特点就是紧紧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在这节课我先设计一个任务“这并不是胜利”,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每个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图片处理的操作技能。
3.能应用视频演示。以前,我在教学时都是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提示去完成任务,然后再抽取时间把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这样做有一个弊端,因为学生的操作水平不一样,有些学生操作能力比较强对任务没有疑问,而我统一控制每个学生,就会给这些学生造成没有时间去完成拓展练习。而我用视频演示,如果学生有疑问就可以参考视频来继续完成。这样既给有疑问的学生提供了方便,也给操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有多余的时间做拓展练习,达到补差培优的效果,而且也减少了学生的提问,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4.能进行反馈评价。新课程中与老课程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每堂课要进行评价。利用极域电子教室教学软件,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上交到教师机,把学生做得比较成功的作品展示出来,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屏幕上时,学生们将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以此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
其次,我谈谈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1.在备课时,我对学生这方面还备的不够充分。
2.在课堂中缺少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就是在学习时,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去完成一个任务。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如何用photoshop软件来合成图像,学生只需要根据操作提示和视频演示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务,因此在课堂中没有小组分工合作。
3.缺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的过程。在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而我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学生要创新也必须先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因此我这节课没有让学生自己创新,而是让学生去模仿,为下节课打好基础。
4.评价反馈不够完善。评价反馈的目的是反应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而我目前所作的评价只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且这还是比较片面(因为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因此,这一方面还需要改善,努力做到能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不少。在今后我会扬长避短。在教学中,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从“教师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从“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讨”;创造一个“应用性”、“趣味性”、“思考性”、“开放性”的计算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