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案例(多个)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专题复习--《官能团与化学性质》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及熟练掌握有机化学中各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
2、把握高考中有机题目的命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高考题目的解读到自拟高考题目实现从出题人角度看问题。
2、体验创设的教学情景以实现建构学习论中的同化与顺化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问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各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
难点:阿司匹林与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亮点: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自主编题。
三、课型:高三第二轮复习课
四、教学过程
引言:创设学习情境
阿司匹林的发明历史及其作为世纪之药的用途 问题引入:
1、阿司匹林分子结构中有哪些官能团?
2、这些官能团的代表物质是什么?
3、它们决定了阿司匹林具有哪些化学性质?1摩尔的阿司匹林能与几摩尔氢氧化钠完全发生反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多媒体:演示动画突破难点
学生根据动画演示完成化学方程式 例1:根据阿司匹林的结构简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阿司匹林可以看成是芳香族酯类化合物 B. 阿司匹林不溶于水
C. 阿司匹林在酸性条件下不水解 D. 阿司匹林能与Na2CO3反应
E. 阿司匹林可发生酯化反应
F. 1mol阿司匹林最多可与3molNaOH完全反应
过度: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阿司匹林同样有副作用。我们再来看 例2:(1)作为解热镇痛药的阿司匹林,对于感冒发烧,有较好的疗效,但大剂量长期空腹服用,容易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原因是什么? 生成物为(用结构简式表示)___,(2)为减少这种副作用,一般宜饭后服药,并同时服用少量辅助药物,在①硫酸镁 ②氢氧化钡 ③碳酸钙 中,选取一种,并解释原因:
过度:同样是治疗感冒,认识了“世纪之药”后我们再来关注另一种与阿司匹林形成鲜明对比的、来去匆匆的PPA。
例3:一些治疗感冒的药含有PPA的成分,PPA对感冒有较好的对症疗效,但也有较大的副作用,2000年11月,国家药监局紧急通知,停止使用含有PPA成分的感冒药。PPA是盐酸苯丙醇胺(phwtmpnothene)的缩写,结构简式为
PPA分子结构中有哪些官能团? 学生自主编题:从结构决定性质方面.汇报讨论
回顾近年的高考题目.学生自主编题:.从近年的高考题按性质找结构角度 汇报讨论 总结:
五、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高考要考察学生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的学习只是熟记了书本上的知识就是只做到了单向的内化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学习。
从近年来的高考看,官能团的化学性质是极其重要的考点,而且各种官能团的组合千变万化,但究其根本是要掌握各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掌握高考中考察该项知识点的解题方法。因而,在本节课前需要做好相应的铺垫――熟记单个官能团的化学性质。根据认知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论,在引言处设计问题情境,并加入了化学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如何去关注生活,同时对化学产生了兴趣,以致课后有学生还很感慨的说:想学制药了。
进入正课,通过对阿司匹林的感性认识,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的兴趣。然后根据其结构讨论其性质,在讨论过程中分析了出题人的可能想法,即定性和定量两种题型,这也正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内化建构,再通过事物的两面性讨论阿司匹林的正确服用及与其相对的PPA的危害,此时通过小组合作、协商便完成建构理论中的外化于物。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对于学习者的许多开放着的知识结构链,都是要能让其中最适合追加新的知识单元的链活动起来,这样才能确保新的知识被建构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新的开放的结构。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属于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接下来是又一次的协商建构――自主编撰高考试题。从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可以把高考题编得像模像样,当然在高考中就可以稳拿这部分分数了。
多媒体在这节课中也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引言利用多媒体作为背景提示,引导学生回到从前,去回顾历史创设情境。其次,用来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该课件也适合学生自己使用,课件中复习部分将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均做了断键演示,有利于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
本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是一点美中不足,学生的讨论、书写、教师的点评占去了大量的时间,造成最后的拖堂现象。如果说改进的话,我想应该是在这节课下还应多多下功夫,学生写的慢,是因为对官能团的性质掌握不牢,出题出现纰漏也是因为基础知识方面有欠缺,那么弥补的方法是课前的铺垫要到位,这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点。我将在后续课中继续练习该专题。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微格案例赏析
数学案例(第一部分)
题目:把6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分得一大块和一小块。是怎样分的?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
老师: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够不够每人1个苹果? 学生:不够,因为苹果的个数少,人的个数多。
老师:每个小朋友得不到一整个苹果,并且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同样多,而且还得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得一大块和一小块,那到底是怎样分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6个同样大小的苹果画面)
老师:先从6个苹果中拿出4个,把4个苹果每个都平均分成2份,这样就得到了8等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2,即1/2个苹果(多媒体演示),接着再把剩下的2个苹果每个都平均分成4份,这样也得到8等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4,即1/4个苹果(多媒体演示),分给8个小朋友正好每人一份,并且正好全部分完。你们看,每个小朋友分得的一大块是多少?一小块又是多少?
学生:一大块是1/2个苹果,一小块是1/4个苹果。老师: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一共是多少?应怎样求? 学生:1/2+1/4=3/4(个),每个小朋友共分得3/4个苹果。
数学案例(第二部分)
题目:把6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分得一大块和一小块。是怎样分的?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探讨这道题。(小组探究,老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生1:先把6个苹果都平均分成2份,这样共分得12等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2,分给8个人每人一份之后还剩4份苹果。然后把剩下的4份苹果都再平均分成2份,这样便分得8等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4,分给8个人,每人正好分得一份,并且没有剩余。这样每人分得一大块就是1/2个苹果,一小块就是1/4个苹果,每人共得:1/2+1/4=3/4(个)。
生2:从6个苹果中先拿出4个,把这4个苹果每个都平均分成2份,就得到了8等份,每一份就是1/2个苹果,8个小朋友正好每人分得一份。接着再把剩下的2个都平均分成4等份,这样又得到8等份,每一份是1/4个苹果,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又正好一份。这样每个小朋友所得的一大块就是1/2个苹果,一小块就是1/4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共得苹果:1/2+1/4=3/4(个)。
生3:我们组是先想后分的。我们想,假如把这6个苹果每个都平均分成4份,这样共分得24等份,每一份是1/4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正好得到这样的3份,这说明每个小朋友共分得3/4个苹果。如果把其中的2份合起来便是一大块,即1/4+1/4=1/2(个),那么另一份便是一小块,即1/4个。这样想之后再分苹果就容易了,即:先分给每个小朋友一个苹果的1/2,这是一大块,再分给每个小朋友一个苹果的1/4,这是一小块。
生4: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此题如果先求出每人分得多少苹果之后,再想是怎样分的就容易了。于是我们打破所求问题的先后顺序,先求第二问,后求第一问。即:每人分得6÷8=3/4(个)苹果,这个结果可看作是把一个苹果平均分均分成4份,每个人得到其中的3份,每一份是一个苹果的1/4。题中所说的一大块可以看作是由2分合成的,即1/4+1/4=1/2(个)苹果,另一份、便是一小块,即1/4个苹果。根据这两个结果然后再分苹果就容易多了,即:先分给每人1/2个苹果,这是一大块;再分给每人1/4个苹果,这是一小块。
生5:我们组是直接计算进行解答的。先从6个苹果中拿出4个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是4÷8=1/2(个),这是一大块。再把剩下的2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是2÷8=1/4(个),这是一小块。每个小朋友一共分得的苹果是1/2+1/4=3/4(个)。
评析1:第一个案例所采用的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中老师把自己对本题的见解直接传授给学生,显然这是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是以自己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虽有多媒体的辅助演示,使老师的讲解变得直观易懂,但不能说明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老师的思维方式搬上了多媒体,学生从多媒体的演示中所接受的仍然是老师个人的见解,这等于把“人灌”变成了“机灌”,也无异于是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同时,多媒体的直接演示还缩短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没经过更多的思考,便轻轻松松获得了结果。这种做法看似省时省力,简捷高效,其实学生并没有亲自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因而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也只能是单一的、片面的,理解也是比较肤浅的,记忆也是比较短暂的。这种教学方式是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的,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制约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的提高,束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长期这样下去,还会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并养成思维的惰性。另外,这种教学方式下学习的学生缺乏主动性,是很难有什么创新可言的,他们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更多的是“记忆”和“模仿”。这些都是阻碍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是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悖的。
评析2: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而且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保持有效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第二个案例所采取的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担当的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探究解法的过程留给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人,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之中,他们不仅亲自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而且还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汇报时学生交流着不同的思路,其实这正是学生创新行为的良好体现,也是我们所大力提倡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小组间、同学间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都得到了充分锻炼。事实证明,学生经过自身努力获得的知识,要比老师讲授二遍、三遍所的到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并且这些自主获得的知识、技能、思维和方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也将是终生受益的。
构建主义论约
建构主义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所谓建构,指的是结构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到不断的建构过程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
认识建构主义自1987年正式出现于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以来,人们公认:它在国际数学教育界受到广泛的重视,并被大多数数学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应该说,建构主义的突然崛起是八九十年代数学教育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克莱蒙特).在1989年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一6)的文献中,关于全球数学教育工作者所共同关心的十六个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问题解决与数学高层次思维应当成为数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而排在第三位的便是“刚诞生的认识建构主义对数学教师很有用,„„”,一些重要的数学教育研究项目也公开宣布采用建构主义的观点,例如荷兰的弗罗登塔尔就明确表示:建构主义与他们关于数学教学的理论是相通的,总之,认识建构观对今天数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2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
鉴于数学的对象主要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思想材料,数学的活动也主要是思辨的思想活动,因此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就是典型的建构学习的过程。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是: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思维构造,在心理上建构客体的意义。所谓“思维构造”是指主体在多方位地把新知识与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意义。首先要与所设置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建立联系,其次要与所进行的活动中的因素及其变化建立联系,又要与相关的各种已有经验建立联系,还要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联系。这种建立多方面联系的思维过程,构造起新知识与各方面因素间关系的网络构架,从而最终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有外部的操作活动,也有内部的心理活动,还有内部和外部的交互活动。“建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参照中心的自身思维构造的过程,是主动活动的过程,是积极创建的过程,最终所建构的意义固着于亲身经历的活动背景,溯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扎根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
“建构”同时是建立和构造关于新知识认识结构的过程。“建立”一般是指从无到有的兴建;“构造”则是指对已有的材料、结构、框架加以调整、整合或者重组。主体对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包括建立和构造两个方面,既要建立对新知识的理解,将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又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结合,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成新的认知结构。一方面新知识由于成为结构中的一部分,就与结构中的其它部分形成有机联系,从而使新知识的意义在心理上获得了建构;另一方面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新知识的进入,而更加分化和综合贯通,从而获得了新的意义,可见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既建构了新知识的意义,又使原认知结构得到了重建。
数学的建构主义学习可以比喻为:主体在心理上建造一个认识对象的“建筑物”.其建构材料,除了有关新知识的少量信息来自于外部,多数信息主要来自于心理内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观念;建造的过程除最初阶段少量外部活动以外,主要是内部的心理活动、是一系列思维动作的内部操作。这个内部“心理建筑物”的建构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从寻找“建筑材料”,辨认材料之间的实质性联系,到将心理上毫无关联的材料建立起非人为的联系等等,都是内部心理上的思维创造过程,以这样的方式对新知识所建构的意义,植根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植根于主体原有的认知网络之中。这是外界力量所不能达到的,当然也是教师所不能传授的,教师的传授实际是向学生的头脑里嵌入一个外部结构,这与通过内部创造而建立起的心理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外部结构嵌入的过程,是被动活动的过程,模仿复制的过程,最终所获得的意义缺少生动的背景,缺少经验支撑,缺少广泛知识的联系,也就缺少迁移的活动。
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虽然是一些语言和符号,但它们都代表了确定的意义,这些意义是数学家们根据客观事物属性的感知进行思维构造的结果,这些语言符号只不过是这种思维结果的表达形式,也可以说是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思维存在形式。学生要获得这些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意义,并不是仅仅记住这些思维结果的表.达形式,而是也需要经过自身为参照中心的思维构造过程,只不过因为有前人构造的经验,有教师创设的情境,从而使得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构造有捷径可循。个体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感知以后,对其进行思维构造,构造的结果就是新知识的心理意义,也就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新知识的意义不仅是建构活动的结果,而且还是下一次新知识建构活动中思维创造的原料和工具。如果是外部嵌入的结构,因其仅仅是一个相对的孤立体,缺乏与原有认知结构的有机联系,因而其难以寻找,难以辨认,更难以将其与新知识去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造成无法建构新知识的心理意义,当主体被迫去记住它的意义时,就仅仅是一个相对孤立体的嵌入,机械学习就这样产生并恶性循环下去。
3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
数学建构主义学习,是主体对客体进行思维构造的过程,是主体在以客体作为对象的自主活动中,由于自身的智力参与而产生出个人体验的过程。客体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主活动’、“智力参与”和“个人体验”,就是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
3.1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之一是“个人体验”
在数学建构学习的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个人体验”有语言成分,也有非语言成分。当完成某个数学新知识的建构时,其语言表征仅仅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外部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不能以外部形式表现出来的非语言表征,但非语言表征与语言表征紧密联系,并给予语言表征有力的支撑。这就是说,数学认识的建构是语言和非语言双重编码的,我们一般只是比较重视语言编码而忽视非语言编码。事实上在数学的建构活动中,常常先进行非语言编码,然后才进行语言编码。建构主义认为,在信息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表征同样重要。在对客体的主动活动中,主体在获得语言表征的同时,还获得情节表征和动作表征。语言表征是活动中经验的抽象和概括,情节表征是活动中的视觉映象或其它映象,动作表征则是行动中获得的直接体验。这些语言的非语言的编码或表征,使主体获得了客体丰富、复杂、多元的特征,这也就是主体所获得的“个人体验”,并由此在心理上达到对客体完整的意义建构。如果仅仅只有语言编码而没有非语言编码,那么认识是不完全的。因此,如果数学学习的内容仅仅通过语言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时,会由于缺少非语言表征而造成其个人体验的残缺不全。
3.2建构主义学习的另一特征是“智力参与”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是主体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数学活动及其经验内化的过程。这种内化的过程,或者是以同化的形式把客体纳入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之中,以便同与自己不相适应的客体一致,从而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质的变化。由此不难看出,完成这样的过程,完全是自主行为,而且只有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智力参与才能实现,别人是根本无法替代的。所谓“智力参与”,就是主体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都参与进去。由于数学建构学习活动的本质是思维构造,就表明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尽管是再创造,但是对学习者本人还是处于第一次发现发明的地位,因而主体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智力参与,这个创造的过程才可能得以实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主义认为首先要对问题的意义进行建构,就是从记忆中激活和提取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现有状态、目标状态,现有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别,以及可以进行哪些操作来缩小这样差别等,建立理解和联系。在建构“问题意义”的过程中主体的已有经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问题意义”成功的建构,是将新问题纳入到已有解题认识结构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新问题与主体认识结构中关于解题的各个范例(模板)、一般模式(原形)、或特征的比较,进行模式识别.因此对问题意义的建构,就是外部输入的信息与来自认知结构的内部信息的一种综合。这种比较和综合可以激活或立即回忆起相应的知识、方法、策略或思想,从而一步一步地将所面临的问题解决。这无疑更是一种高水平的智力参与活动。
3.3建构主义学习的又一特征是“自主活动”
数学建构主义的学习的学生以自主活动为基础,以智力参与为前提,又以个人体验为终结。学生的自主活动,第一是活动;第二是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之所以强调“活动”,就是为了强调要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是语言表征、情节表征、动作表征的源泉,所以对建构主义学习来说,活动是第一位的,对处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种活动最初主要表现为外部活动,由于主体自身的智力参与,使外部的活动过程内化为主体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从中产生出主体的个人体验。同时活动必须是学习者主动和积极进行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活动者,以及意义的被灌输者,虽然活动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下进行,但是却要由主体自己控制。建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心理上获得客体的意义,这不是简单地在头脑里登记一下就了事的,而是必须对客体主动进行感知,并在对输入的信息加工时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能完成的。活动自主性的重要标志是主体的智力参与,主体的智力参与程度越高,活动的自主性就越强。在自主活动下,由于自身的智力参与而产生的个人体验,就是新知识心理意义的基石,最终升华为新知识的心理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案例
2003年12月底笔者在学校上了一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公开课。本文中的案例即是这节课的重要片断,是引课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笔者自以为得意的点晴之笔。
案例内容
上课开始,教师宣布:请大家欣赏一部由同学们自编自演的短剧,欣赏的同时想一想新航路的开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剧 本:
(教室桌椅环形摆放,以中间为舞台,以投影屏幕为幕布。)人物表:哥伦布、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四位大臣、旁白 西班牙王宫 第一幕:西班牙王宫 第一场 1485年 大 臣:传哥伦布觐见
哥伦布:(上,行礼)尊敬的女王陛下,我是哥伦布,来自意大利。本人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曾经为葡萄牙效力,但是他们实在太不重视人才了,唉,这些往事就不必提了。最近,我想有一本书已引起了您的注意。
伊莎贝拉女王:你指的是《马可·波罗游记》吗?
哥:是的,尊敬的女王,您不仅具有绝伦的美貌,更拥有聪慧的才智。我仔细研究了《马可·波罗游记》并确信书中所描写的遍地黄金,满野香料的东方并不是虚构的。您瞧,葡萄牙不正从东方整船整船地运来黄金和香料吗。黄金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所欲的一切,有了黄金甚至可以把灵魂送入天堂。
伊:是呀!黄金!多么美妙的东西,我们缺的正是它,有了它国家就会飞快地运转起来,西班牙将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可是,陆路已被讨人厌的土耳其人控制住了,想要获得东方的黄金谈何容易。
哥:女王陛下请放心,根据我的航海经验,地球是圆的,所以向西航行同样可达到东方。我相信这条新航路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世界最有价值的金色航道,而您将是这条航路的拥有者。
伊:这确实充满诱惑,我会加以考虑的。第二场 西班牙王宫 1492年
旁白:从1485年哥伦布一直在努力寻求西班牙王室对他西航计划的赞助,直到1492年他终于梦想成真。
伊:好吧!我已下定决心支持你的计划,说吧你都需要些什么?
哥:(展开计划书)我需要罗盘针、航海图以指引我们去寻找您的黄金;三艘多桅帆船把我们载向目的,火炮为我们保驾护航,这些物质与我的技术完美结合不仅能给我们的国家带来财富,也能将上帝和陛下仁慈的光芒引向世界,照亮黑暗。
伊:这可甚少要200万马拉维德。不过我会尽我的全力支持你。果真如你所言能到达东方,我会封你为所占殖民地的永久总督和海军大将,并赐你致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书。同时也希望再次见到你的时候,有大批的香料和黄金与你为伴。
旁白:领率船队,1492.8.3—1493.3.15哥伦布进行了他人生中第一次西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第二幕
1493.3.15 西班牙王宫宴会大厅 伊:(兴奋期盼)我的勇士欢迎你的归来,你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是我们的英雄。
大臣们:(低声,嫉妒、不满)这样就能成为英雄吗?这种小事我们也能办到。哥:(不慌不忙,拿起桌上一个熟鸡蛋)谁能把它竖在桌上? 大臣们:(纷纷尝试均失败)
哥:(拿起鸡蛋把它的一端敲破,鸡蛋竖起来了)瞧。大臣:(哗然)这太容易了。
哥:(自信地)可我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如果不是我,你们谁也不会这样做。伊:(高声)你们不要吵了,还是让我们看看他的成果吧!亲爱的勇士,你都带回了些什么?
哥:(尴尬)我给您带来了玉米、西红柿、烟草等物产,还有十个印第安人,请您一一过目。
伊:真是些不错的东西,但是你许诺的整箱整箱的黄金呢?
哥:(窘迫)很不幸,我的女皇陛下,我猜想我到达的是印度最贫瘠的地方。我只带回了少量的黄金。请您放心,下次我一定会满载黄金而归的。
旁白:哥伦布此后又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三次西航。直到哥伦布1506年逝世,他还不知道他先后四次航海远征过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发现了一个新的美洲世界。
案例分析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案例设计说明
剧本的作者是扮演哥伦布、西班牙女王、旁白的三个同学。当时时间非常紧迫,距公开课只有三天时间,尽管我心里十分着急,但我还是压制了自己写剧本的念头,而是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剧组同学。正像我跟他们讲的:这是一次豪赌,我把赌注全部压在了你们身上。我想正像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学习就是意义建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建构学生自己的意义,而不仅是再现他人的意义,通过亲自动手写剧本,才会真正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理解学生用来认知世界的心智模式,从学生身心发展程度出发,而让学生在其认知世界的心智模式基础上创作的话剧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最佳途径。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非常自信的接过了这个“烫手的山芋”。之后我并没有过多的直接干预,而是尽可能地间接支持,比如给他们提供网络和资料等。一天后,剧本就交到我手上,但剧本的历史主题并不明确,没有达到突显课程知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提高课堂效率的初衷。但内心的失望并没有影响到我对学生的信心。因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张彻底的相对主义,并不意味着任何建构都是合理的。个体的建构活动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而且必须与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相结合,否则很难达到对事物的合理解释。于是我向学生仔细讲解了话剧在整个课堂的作用和任务,也把对他们的信心和担忧告诉了他们。他们在两天的时间里通过上网查找,借阅图书和咨询教师等渠道写出了出色的剧本,新剧本保持了初稿的学生思维风格又突出了课程的重点知识。同时全班同学一起行动起来,准备了服装道具,排练了剧本,熟悉了场地,尤其是把教室布置成了舞台,环形摆放的桌椅中间就成了话剧的表演舞台。当看到公开课前一天晚上的彩排时,我的心踏实了,也感到欣慰了。不料公开课前发生了意外,作为道具的鸡蛋被同学不小心捏破了,危机时刻一个同学冲出教室跑到食堂买了一个鸡蛋。当这位运动会上的百米冠军,功课却经常不及格的同学气喘吁吁的赶在上课前拿着一个鸡蛋跑进教室时,他赢得了在场所有同学老师的敬佩和感动的掌声。这是这次公开课的一个意外又珍贵的收获,就像一段精彩的前奏,把整堂课带入了一种积极,热烈的氛围。在这次公开课中学生成了真正学习的主人,探索知识的主人,解决问题的主人,体验生活的主人,建构意义的主人。
公开课上,剧组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赢得同学老师们阵阵笑声和掌声,同学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才能和热烈的课堂气氛是文字无法描述的。我暗自庆幸自己的“放任”和“推诿”,这是对所有演员同学的一次锻炼,也是我对建构主义理论一次成功的应用和论证。
2案例包含的建构主义的四大原则
建构主义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前提上的学习哲学,即:我们通过反思我们的经验,建构我们对所生活的世界的理解。其中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引导者。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此,建构主义有几条导向性原则,即主动性、情境性、合作性、体验性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重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这个案例就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自愿地组建剧组,自己收集资料、整合资料、自编自导自演。教师给予学习不是细致的直接指导,而是更多的间接支持,比如给予学生信任和责任感。比如提供机会和舞台,使学生在困难中激发潜能不断成长。
2.情境性原则
用剧本来讲解新航路开辟背景的想法在备课伊始就产生了。建构主义认为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情境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意义建构的氛围和情绪。这个案例中,课前的短剧,把同学们瞬间带入历史时空,仿佛走入奢华的西班牙王宫去感受15世纪末西班牙风情,去感受一个寻梦人艰辛的心路历程。同时作为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话剧比较容易地使学生把话剧和已经知道的哥伦布等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和语文课上的剧本写作知识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而“联系”与“思考”正是意义构建的关键。于是学生不是被迫地而是欣喜地迫切地进入课堂情境,后面的学习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自然地推进,并通过学生主动探讨和参加而顺利地展开。
3.合作性原则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它认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本案例中,剧组成员在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中共同完成了这次紧迫的任务。在学生相互合作中,加强了彼此的信息交流,加深了对已有概念的理解和拥有,同时使学生发现了各自性格中的弱点,于是学习成为了学生形成合作技能、合作人格并超越完善自己的过程。
4.体验性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在本案例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身体表演,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和自主地学习。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身体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成为身体的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力始终是教育领域中备受瞩目的核心命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建构主义理论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
处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学理念处于不停更新代谢的状态。正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讲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时代也在变化。所有这一切,都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不断用教学理念充实自己,激活自己,不断创新,永远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第二篇:建构主义教学案例
建构主义教学案例
课例1:澳大利亚“门尼·彭兹中心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抛锚策略)
试验班为六年级,有30名学生,教师名字叫安德莉亚,当前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首先,安德莉亚鼓励她的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奥运会的历史和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会中的成绩等问题。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资料以后,其中米彻尔和沙拉两位小朋友合作制作了一个关于奥运会历史的多媒体演示软件。
在这个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以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软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播放后立即进行讨论。
一位学生说,从奥运会举办的时间轴线,他注意到奥运会是每4年召开一次。
另一位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总是这样,例如1904年、1906年和1908年这几次是每两年举行一次。
还有一些学生则注意到在时间轴线的1916,1940和1944这几个年份没有举行奥运会,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份没有举办奥运会?”
有的学生回答,可能是这些年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学生则回答发生了战争,有的则更确切地指出1916年停办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和1944年停办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认为有必要对米彻尔和沙拉开发的多媒体软件作两点补充:①说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的影响;②对奥运历史初期的几次过渡性(两年一次)奥运会做出特别的解释。
这时候有位小朋友提出要把希特勒的照片通过扫描放到时间轴上的1940年这点上,以说明是他发动了二次大战。教师询问全班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见?”
沙拉举起手,高声回答说:“我不同意用希特勒照片,我们应当使用一张能真实反映二次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例如大规模轰炸或集体屠杀犹太人)的照片,以激起人们对希特勒的痛恨”。教师对沙拉的发言表示赞许。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教师为这个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建立一个有关奥运会某个专题的情境,并以奥运历史或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中的成绩这类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锚”(学习的中心内容),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入深入。
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同时用Internet实现资料查询),所以上述例子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作为认知工具实现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的很好课例。
课例2:澳大利亚“伟治·柏克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支架策略)试验班由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混合组成,主持试验的教师叫玛莉,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自然课中的动物。
玛莉为这一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关于本地动物园的电子导游,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建构“动物”概念框架的情境(如前所述,概念框架是实现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它是帮助学生智力向上发展的“脚手架”)。玛莉认为这种情境对于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因而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她把试验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开发动物园中某一个展馆的多媒体演示。玛莉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愿意开发哪一个展馆和选哪一种动物;是愿意收集有关的动物图片资料还是愿意为图片资料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或是直接用多媒体工具去制作软件,都由孩子们自己选择。
然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这样,每个展馆就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孩子们都围绕自己的任务努力去搜集材料。例如,他们到动物园的相应展馆去实地观察动物的习性、生态,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去查询有关资料,以获取动物图片和撰写说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在各小组完成分配的任务后,玛莉对如何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搜集素材适时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对所搜集的各种素材重要性大小的分析比较也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攀升)。
然后玛莉组织全试验班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围绕一定情境进行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不仅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协作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将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演示到“袋鼠”这一动物时,玛莉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有袋动物?除了袋鼠有无其它的有袋动物?”有些学生举出“袋熊”和“卷尾袋鼠”。
于是玛莉又问这三种有袋动物有何异同点?并让学生们围绕这些异同点展开讨论,从而在相关背景下,锻炼与发展了儿童对事物的辨别、对比能力。
玛莉在这里连续向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可看作是按照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概念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的典型例证。
课例3:透视昆虫(支架策略)
课例4: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支架策略)
教学案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1.进入情境
教师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课堂活动,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每个小方格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对角线截去一半后得到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2.搭建支架(问题支架)
围绕《三角形的面积》这个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去建立概念框架,提示如下:
① 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② 两者之间有关系的条件是什么?
③ 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有公式吗?
④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产生的? 3.独立探究:
进入情境之后就让学生独立探究。在活动设计时,教师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恰当的设计了三个直观支架:(活动支架)
支架1:让学生动手用两个权等的直角三角拼成一个图形(可能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支架2:用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运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拼成平行四边形。
支架3:用两个全等的钝角三角形旋转、平移的方法,拼成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例5:遗传技术(随机进入策略)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学院建立了一个“遗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组,其目的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开发出具有动画和超文本控制功能的交互式教学系统,所用教学方法主要是随机进入法。
该教学系统应满足于以下要求:帮助学生学习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有关内容。学习重点是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变异过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且还能实际验证。
该系统的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
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题的主题,即确定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遗传变异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如:细胞结构、染色体的组成、DNA的化学成分和遗传代码以及DNA的复制方式等等。
创设情境。创设与分子遗传和生物技术有关的多样化的实际情境,为随机进入教学创造条件。
独立探索。根据学生的意愿可选不同的主题,在学习某一主题的过程中,学生可随意观看有关这一主题的不同演示,以便从不同侧面加深对该主题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随机进行学习
第三篇:多个案例分析
青海撤销一县政府违法行政行为
案例提示: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人民政府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擅自将海南运输集团兴海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拍卖,这一违法行政行为经上级部门审查后得到及时纠正,违法拍卖行为被撤销。
兴海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系国有企业——兴海县汽车运输队——改制而成。兴海县汽车运输队因管理混乱,亏损严重,1997年经县政府批准,将其改制为兴海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原单位职工中有9人入股,其余8名职工签订了自动下岗协议。
据兴海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任秀文介绍,改制后的公司注册资本为199万元,根据海南州产权交易评估事务所评估及兴海县财政局认定,国有出资为29.5万元,剩余资本系企业职工以现金和车辆为出资方式而构成。此后,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资质,根据海南州工业交通局关于成立海南运输集团总公司的要求,2002年3月,海南运输集团成立,兴海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为海南运输集团的子公司。但3月12日,兴海县政府以国企改制不彻底为由,不顾职工反对,暗箱操作,举办了只有一个购买商参与的“竞拍会”,以52万元的价格将该公司整体拍卖。
任秀文说,兴海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股份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其破产、解散必须有法定事由出现,并经人民法院和股东会议决议方能破产、解散,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宣告其破产、解散,也无权处分公司的财产。公司成立时虽有国有出资,县政府欲收回其出资,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并且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购买权。但县政府未经其他股东同意,滥用职权,置其他股东利益于不顾,将公司整体拍卖,严重侵害了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
此案引起中共海南州州委、州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海南州负责人指出,兴海县政府未经公司部分股东同意,违法行政,其拍卖行为违反了《公司法》的规定,侵害了其他股东的权益,必须立即予以纠正。目前,兴海县政府已撤销其违法拍卖行为。中共海南州州委书记多杰热旦说:“这一案件暴露了一些基层干部法律知识欠缺,执法水平低下。我们将举一反三,加强公务员法制知识培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并规定,今后凡政府进行决策,必须由法制部门先审查其合法性,然后再执行。”
提出问题
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谈谈你对行政监督的认识。
分析问题
保障政府依法行使职权是行政监督主体实施行政监督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通过行政监督,一方面可以揭露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有关政府部门和领导采取补救措施,及时纠正各种不良行政,避免发生重大的失误和损害;另一方面,通过受理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申诉、起诉和控告等,可以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加以审查,使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非法侵犯的公民和社会组织获得赔偿。
写作范本
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人民政府在未征得其他股东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对兴海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这样一个股份公司进行整体拍卖,其行为违反了《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并且严重侵害了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兴海县政府的这种违法行政行为必须予以纠正。对行政行为合法性的监督属于法制监督的范畴。行政监督主体有权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立法或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监督的内容涉及行政行为是否有法律依据、是否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是否超越法定权限、是否符合法定程序等。在我国,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各级人民法院和行政机关分别行使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监督权。对于违法的行政行为,有权予以撤销。本材料中,中共海南州州委、州政府行使了对兴海县政府的监督权,撤销其违法行政行为,并表示今后政府的决策“必须由法制部门先审查其合法性,然后再执行”。
青海省海南州政府对兴海县政府的监督是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是行政监督系统中的内部监督。这种自力督导包括各行政机关相互之间按照直接隶属关系和其他关系而进行的一般性监督。材料中地方人民政府对自己所属的下级人民政府的监督是按照隶属关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监督。我国宪法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行政系统自身的内部监督在对行政权力监督的整个体系中,处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因为在行政过程中,作为实施行政权力的主体,行政人员能更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怎样才是科学高效的行政。同时,由于行政组织是按照上下级隶属关系组织而成,而且行政监督是上级政府及行政首长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其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自力督导有可能及时地发现并有效地纠正行政过失。海南州政府作为上一级政府,有权对兴海县人民政府进行监督。面对兴海县政府的违法拍卖行为,海南州政府表现出高度重视,并及时纠正了违法行政行为,在对其下级进行有效监督的同时维护了政府的权威形象,进一步强化了依法行政在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心中的重要地位。
监察部、国土资源部查处陕西周至县政府土地使用违法问题
材料正文
2004年5月,监察部和国土资源部派出联合调查组,在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陕西省周至县土地违法问题进行了调查。
经查,2002年9月,周至县政府在土地未经依法批准使用的情况下,与开发商签订周至县生态园成片开发建设用地协议,约定出让土地6000亩,并收取了开发商支付的2330万元征地前期费用。此后,县政府与村民小组签订了征地补偿协议,拨付了相关费用。在此过程中,县政府动用警力,非法羁押了部分反对征地的群众。
2003年5月,周至县政府在没有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情况下,对神农大道和北环路规划范围内的土地组织强制拆迁,并动用警力,引发了警民冲突。
2002年4月,周至县政府在城南工业路建设用地未经依法批准的情况下,组织开工建设,致使191亩耕地遭到破坏。同时县政府还违法在城南工业路两侧与村组签订征地协议,圈占土地144亩。
经核实,在以上征地用地中存在补偿低于法定最低标准及拖欠征地补偿费问题。
周至县政府未经依法批准实施征地占地,不依法补偿并拖欠征地补偿费,违法动用警力造成严重后果,县政府有关领导负有直接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土资源部、监察部的建议,陕西省责成有关方面按规定程序给予原县长倪广天(现任西安市计生委副主任)行政降级处分;给予原常务副县长张武平(现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责令辞职;给予副县长任胜利行政撤职处分;给予原县长助理蔡兴瑜(现任常务副县长)行政警告处分。
同时,陕西省政府还责成有关主管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要求违法圈占的土地该退还农民的,要坚决退还;拖欠的征地补偿费要限期支付;对违法征地、拆迁给农民造成的损失要采取措施,妥善解决。
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强调,将进一步加大对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使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保证国家严格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政令畅通。
提出问题
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概述材料反映了政府的哪项职能?
分析问题
监察部和国土资源部在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陕西省周至县政府土地违法问题进行的调查,主要体现了行政监督系统中的内部监督。不但包括了内部监督中的一般监督、职能监督,更体现了内部监督中特设监督机构的监督,即行政监察。
写作范本
行政监察是指国家监察部门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行政监督,也有人称之为专门监督。行政监察机关是国家设立的行政系统内部的专门监督机关,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行政人员及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职务行为及与其相联系的个人行为实施监察。行政监察属于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行政监督,是整个国家行政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我国的行政监察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部门。1987年,国家监察部正式组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对陕西省周至县的土地违法问题,我国监察部履行了调查处理监察对象违法违纪行为的职责,有效行使了它在监督过程中的调查权和建议权。经过调查,基本查清了周至县政府在土地未经依法批准使用的情况下,非法征地占地、破坏耕地、不依法补偿并拖欠征地补偿费、违法动用警力羁押群众等违法行政的事实。在调查的基础上,监察机关有权就监察事项涉及的有关问题,向被监察部门和人员提出建议。
材料中,监察部行使了它的建议权,陕西省有关方面也采纳了国土资源部、监察部的建议,依法追究了周至县政府相关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
尽管行政监察在行政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本身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政府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的抽象行为,行政监察机关无权改变或者撤销,只能依据监察法提出监察建议。对于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也不能改变或者撤销,或者责令其重新做出行政行为,而只能依法责令被监察对象停止该行为。因此,在内部监督系统的建设中,应当将行政监察这样的专门监督与一般监督结合起来,使之相互配合、补充,以发挥更有效的监督作用。材料中,监察部对周至县政府土地违法行为的行政监察除联合了国土资源部的职能监督外,还得到了陕西省政府的大力配合。陕西省政府作为内部监督的主体之一,有权对其所属的周至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这种自上而下的监督属于内部监督中的一般监督。陕西省政府依法行使了它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权,责成有关方面按规定程序对周至县政府的相关责任人做出行政处分,并责成有关主管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要求违法圈占的土地该退还农民的,要坚决退还;拖欠的征地补偿费要限期支付;对违法征地、拆迁给农民造成的损失要采取措施,妥善解决。”从而在保护国有土地资源的同时,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审计显神威 两“乡官”落马
材料正文
2000年年底,在湖南省麻阳县高村乡召开的乡人代会上,乡长段绍宏、副乡长李叶细被人大代表依法罢免了职务,该县县委也对他们做出了开除党籍的处分。消息传出,全县百姓奔走相告,交口称赞:是审计部门挖出了这几个“败家子”。
1.“首富乡”干部工资久拖不发
高村乡是麻阳县的“首富乡”,年财政收入300余万元,过去乡干部职工工资福利均能按时到位。可是,段绍宏和李叶细走马上任不到一年,高村乡的财政状况却每况愈下。1999年底,乡政府欠外债近70万元,并欠发干部职工4个月工资。
高村乡的干部职工不能相信,昔日的“首富乡”不到一年时间竟穷到如此地步,于是纷纷质问乡政府有关人员,乡人大也多次敦促乡政府公布财政收支情况,并向乡党委建议立即召开人大会议,审查乡财政预决算情况。2000年1月,乡有关领导迫于各方面压力,向干部职工做出解释:“乡财政的钱存在银行,因是定期存款,暂时取不出来。”并承诺春节前补发干部职工两个月工资。可二十多天过去了,春节即将来临,干部职工们仍然没有领到工资。干部职工被欺骗和愚弄后,再也压不住心中的怒火,一名驻高村乡的县人大代表带着四名乡干部到县里要求对高村乡主要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2.审计部门呈交满意答卷
麻阳县委和县人大领导非常重视他们反映的情况,立即委托县审计局对该乡的财政收支情况、主要领导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全面审计。
经过为期半个多月的现场审计,审计人员基本查清了高村乡1999财政收支情况,并在审计报告中披露了高村乡1999财政财务收支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收入项目成本过高,造成财力匮乏;二是未真正执行预算,如招待费年初预算6.78万元,实际开支44.7万元;三是违规发放各种津贴3.73万元;四是隐瞒、截留县级收入3.27万元;五是支出把关不严,报销手续不齐全,段绍宏、李叶细等领导存在严重以权谋私问题。审计结果在高村乡干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县领导对此也高度关注,县委、县人大责成有关部门对高村乡存在的问题进行严肃查处。
县纪检、监察部门根据审计部门提供的基本事实进一步查明,段、李二人在任职期间共贪污公款3.6万多元,非法占有公款1.1万多元,同时,他们对乡财务管理混乱、开支失控等问题也负有领导责任。
3.掌声饱含着信赖和支持
段绍宏、李叶细的经济问题被披露以后,高村乡全乡50多名人大代表强烈要求尽快召开人大会议,依法罢免段、李二人的职务。
2000年年底,高村乡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在预备会讨论会议议程时,14名乡人大代表联名向大会主席团提交了《关于罢免段绍宏乡长职务和李叶细副乡长职务的议案》。由于代表联名提出罢免议案在麻阳县尚属首次,高村乡人大主席团感到事情重大,立即请示了县人大常委会。县人大常委会很快做了明确答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罢免议案,符合地方组织法规定。民意不可违,大会主席团应将议案提交全体代表审议。
最后,高村乡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以48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了罢免议案。当会议主持人宣布:根据地方组织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本次会议罢免段绍宏乡长职务和李叶细副乡长职务,程序合法,罢免结果有效时,台下顿时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掌声中也饱含了对审计工作的信赖和支持。
提出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问题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分析问题
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特设的专门监督机构,是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基本的和首要的职能是监督职能。在材料中,麻阳县审计局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查明了高村乡在财政收支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领导的经济责任,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另外,人大、监察部门在本案中各自行使其监督职能,与审计监督形成了有机的行政监督系统。
写作范本
审计是行政监督的一种,审计机关通过对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同国家财政有关的单位的会计资料、财务收支活动和经济行为进行审核,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根据我国审计法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结果报告,麻阳县审计局受县政府的委托,经过为期半个多月的现场审计,基本查清了高村乡1999在财政财务收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审计结果报告,为相关部门的查处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事实依据。通过审计监督,不但可以有效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严肃财政纪律,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纠正各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促进廉政建设,保证国家政策、法令的贯彻实施,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由于审计监督具有特定性,它主要是对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而对于政府的其他行为,审计机构不予过问,因此,本案还涉及麻阳县政府对高村乡自上而下的监督,县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以及人大监督等。
麻阳县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主要体现在重视并督促对高村乡的财政收支情况的审查,发现问题后责成有关部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严肃查处。行政监察机关作为维护政纪的重要机关,除受理法律规定的控告、检举和申诉以外,其基本职责在于检查行政机关的守法执法情况,调查处理各种违纪行为。麻阳县纪检、监察部门根据审计部门提供的基本事实进行进一步调查,并查明乡长段绍宏、副乡长李叶细二人在任职期间存在贪污、非法占有公款、以权谋私、渎职等严重问题。段、李二人的经济问题被披露以后,在高村乡全乡50多名人大代表的强烈要求下,高村乡召开了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由14名乡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的罢免议案被提交全体代表审议并获最终通过,段绍宏的乡长职务和李叶细的副乡长职务被依法罢免。此刻,人大监督的威力得以显现,其实,从最初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最终问题的落实,无一不体现了人大监督在行政监督中的重要作用。行政监督系统的构建有赖于这些监督子系统的有机关联,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必将使作为整体的行政监督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粤人大代表对省环保局的质询案
材料正文
2000年1月25日,在广东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广东省佛山市代表团25名人大代表针对广东省环保局提出《对四会市在北江边建电镀城事件处理不当的质询案》。人大代表们对被质询对象的回答不满意,表决结果为:23票“不满意”,5票“满意”,省环保局的答复未获通过。3天后,21名人大代表联名向广东省政府建议:撤换省环保局副局长王子葵。由质询案引发人大代表联名建议撤换一名副厅级政府官员的职务,这在广东省20年来是头一回。
2000年1月21日,即广东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的前一天,依照程序大会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代表提出质询案或询问的有关事项,其中规定“代表联名提出质询案的时间应在本次会议1月23日至1月27日上午审议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工作报告期间”。1月22日下午,由佛山团代表,佛山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钟信才领衔,共有25位代表联合签名,向大会秘书处议案组提交了题为《对四会市在北江边建电镀城事件处理不当的质询案》要求省环保局做出答复。代表们在质询案中称:四会市(属广东肇庆市管辖》在北江边建电镀城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未经批准之前就私下接受18家电镀厂进驻建设是违法的。省环保局从去年8月份就知晓此事而迟迟不做处理,使事件发展愈加严重。最近,电镀城有8家电镀厂建成投产,发生了7家电镀厂废水未经处理通过地下管道直接排入北江的严重事件。省环保局虽然多次到四会市做调查,但一直没有到下游征询意见,没有进行依法行政。
2000年1月25日上午,备受关注的人大代表对广东省环保局的质询会开始了。
钟信才代表率先发言。他亮出自己拍到的污水直排北江的照片,质问省环保局为什么要让这样的企业设在北江边。
省环保局局长王荫首先感谢代表们对环保的关心以及对环保局的质询。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副处长及工作人员回答说,经过最近两次的突击检查,发现PH值、氰化物等全部达标,两次调查都没有发现直接排入北江,其中有一家渗漏,但也不是直接排放。一位工作人员还补充说,那照片拍的可能是渗漏水,不是直接排放。
双方的“争论”开始了。代表们质问为什么他们很早就要求电镀厂停止建设,省环保局却迟迟不做回答。省环保局的答复是:代表们的意见由省领导批给他们,周转了一段时间,一接到意见,省环保局立刻处理。
代表们说,不说电镀厂选址不合理,废水不达标,就算达标,也不应该选在北江边。省环保局答道,电镀厂该不该上,应该依据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不是某个人说该上就上,不该上就不上。
代表们意见最大的是,明明知道环评报告未出,省环保局还让电镀厂上马。省环保局说,电镀厂的上马开始就得到四会环保局的同意,以后又请有资格的环评部门进行测评,测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
随着质询的进行,双方的“火药味”越来越浓。环保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建议代表们多到实地看看,多多调查。杨军辉代表则直言不讳,他激动地说:“省环保局的环保意识还不如我们普通老百姓!你们的体制有问题!编制是不是多了?”他的话引来了代表的热烈掌声。省环保局的回答也不客气:“体制有没有问题上边说了算,编制多不多环保局也管不了。”
王荫最后做了表态。他再次感谢代表们的批评,承认自己对电镀厂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说:“环保局在这个问题上确实处置不当,监管不力,效率不高,在有些问题上责任心不够。作为局长,我要加强干部教育和管理,现在电镀厂的建设要坚决停下来,我要亲自督办。”听到这里,代表们都予以肯定。
但他的表态与下属明显不一致。当主持人要求代表们就环保局的答复表决时,代表们都不愿意表决。主持人又强调,王局长是省政府组成人员,是省环保局的第一负责人,对质询回答的表决主要看他的回答,而不是他的下属。
代表们要求休会。再次开会表决时,只有5人通过,23人反对。
根据代表法第一章第14条规定,提出质询案的代表半数以上对答复不满意的,可以要求受质询机关再做答复。1月26日上午,在广东大厦国际会议厅,佛山市代表继续向环保局质询,应代表强烈要求副局长王子葵再次到会接受质询。然而,经过几轮的交锋,王子葵的回答令代表们更加不满。1月26日下午,因对继续质询结果更为失望,钟信才等21名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建议省政府撤换王子葵省环保局副局长职务的建议》,同时也向大会提出要求约见分管环保的汤炳权副省长。
提出问题
根据所给材料,分析材料体现了我国权力机关的哪项职能?并详细阐述材料中人大代表是如何行使自己的职权的。
分析问题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在人大会议期间,通过提出质询案实施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部门的监督,这是人大行使职权的基本形式之一。材料中这例曾经轰动一时的质询案充分体现了我国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即立法监督。
写作范本
立法监督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我国的立法监督由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地方各级人大组织来实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人大代表视察行政工作、听取和审议各级政府工作报告、质询政府官员工作、检查政府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等诸多形式,对政府进行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对同级政府在行政权力行使中犯有严重错误甚至违法犯罪的政府官员实施“罢免”。加强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管理国家事务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政府行政进行的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
宪法、地方组织法和代表法都明确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有权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对本级国家机关提出质询案。这种质询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监督职权。在这一质询案中,我们看到了人大代表对环保的热切关注,更深切感受到了人大代表强烈的当家作主的意识,他们意识到自己肩头的责任,在忠实地履行自己作为人大代表的职责。在材料中,提出质询的人大代表曾先后几次前往四会电镀城实地视察污染问题,并通过视察向有关主管部门反映了意见,但由于作为环保执法部门的省环保局对此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致使事件发展更趋严重。为此,人大代表在做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向大会提出质询案,对省环保局进行质询。可以说,人大代表对于行使自己的职权,是认真而又慎重的。在质询过程中,代表们深知必须不负人民重托,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面对政府官员,他们敢于说“不”,对同一质询连续两次表示不满,并联名建议省政府撤换一名副局长的职务。他们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权力实现了对政府的监督。
人大代表对政府部门如此激烈的质询,不是与政府某些部门或个人故意“过不去”,相反,代表们秉承这样认真负责的态度去监督政府行政,将有利于提高我国行政机关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的水平。这次人大代表质询省环保局,所追究的正是省环保局作为环保执法部门是否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的责任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要“责令停建,限期恢复原状”,而在北江边建电镀城并没有通过法律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因此,对省环保局的质询完全是依照法治原则来评判是非,而并非与谁“过不去”。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人大代表,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行使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力。在这种监督面前,政府官员需摆正自身位置,明确自己作为“被监督者”的角色,树立依法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意识。同时,还必须以认真、端正的态度来重视,而不能以敷衍、开脱的态度来应付了事。省环保局主要负责人在面对人大代表质询时承认,在处理南江工业园电镀企业建设与环保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存在“处置不当,监管不力,效率不高”的情况,“在有些问题上责任心不够”,“现在电镀厂的建设要坚决停下来,我要亲自督办”。这就是一种值得赞许的态度!此次质询,对广东省环保部门震动很大,省环保局对人大代表的质询心服口服。这件事也说明作为政府部门,会时刻受到人民的监督,如果不是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也就有可能要面对人大代表严厉质询的“压力”。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的各级政府及其官员,需要从中引起警示和反思!
中央国家机关高官首次出庭应诉行政案件
材料正文
2004年4月2日,内蒙古金穗工业食品公司起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粮食局的“民告官”案件,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常务副局长范汉云以委托代理人身份出庭应诉。据悉,此前,国家工商总局王中孚局长曾承诺:今后凡是以国家工商总局为被告的行政案件,都将由案件所涉及的职能部门的司局级领导亲自出庭应诉。这次是国家工商总局首次派高官出庭应诉行政案件,也是中央国家机关高级行政官员首次出庭应诉行政案件。
2003年1月,国家粮食局给河北省粮食局批复,认为“雪花粉”作为一种与特定品质相联系的面粉,众多企业已经生产、销售多年,获得了全行业和市场的认可,应当作为面粉的通用名称加以确认。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3年11月13日就国家粮食局关于申请将“雪花粉”确认为商品通用名称的函做出答复,认定内蒙古金穗工业食品公司在面粉商品上使用的“雪花粉”商标受法律保护,但是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雪花粉”、“雪花面粉”文字。
内蒙古金穗公司认为,事实上众多企业虽生产、销售“雪花粉”多年,但都是在“雪花粉”商标注册之后的行为,自始至终都是非法的侵权行为。粮食局的批复不仅限制和剥夺了他们对“雪花粉”商标的专用权,也没有通知他们,程序已严重违法。金穗公司同时认为工商总局复函所依据的事实只是国家粮食局将“雪花粉”确认为商品通用名称的申请函,没有对事实进行调查。而且复函是一个既没有法律法规的授权,也没有既定行政职能的违法行政行为。为此他们请求法院判决撤销两被告的答复。
庭审进行了约一个半小时并未当庭宣判。庭审快结束时,被告方国家工商总局代理人的法庭辩论时间超过了法庭规定的3分钟而被果断“叫停”。
庭审结束后,范副局长对记者说,行政官员出庭应诉表明行政机关尊重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今天参加庭审会让我们今后更加谨慎、准确地行使职权,依法行政。
据北京市一中院主管行政审判工作的李新生副院长介绍,该院辖区内有国务院各部委办及国家直属局等48个中央国家机关,占国务院部委办级行政机关的65%,其中63%的单位已涉及行政诉讼,因此受理的行政案件已呈现出被告级别高、社会关注率高、审理难度高的“三高”特点。他说,随着我国法治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诉讼的态度已经由最初的消极对待转变为积极参与。出庭应诉人员的身份也从委托代为应诉、低级别官员应诉向高级别官员亲自出庭应诉转变。
提出问题
针对高级行政官员亲自出庭应诉这一现象的出现,阐述其对于我国完善司法监督机制的重要意义。
分析问题
高级行政官员亲自出庭应诉,这是对我国《行政诉讼法》更好的诠释,体现了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充分尊重司法权力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写作范本
司法监督作为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在行政监督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司法监督指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的监督。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主要通过行政法律监督权对国家行政管理活动进行法纪监督,目的是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活动,使其严格地遵纪守法。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也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监督的机关。法院通过审理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关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来发挥监督的作用。我国在实行行政诉讼制度之前,法院只能通过刑事、民事审判进行有限的监督。为了更好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于1990年10月正式施行,从而使法院的司法监督进入更为完善的阶段。《行政诉讼法》的施行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政府成为被告的案件,本材料中的案件便是一例。
在北京市一中院公开开庭审理的这起“民告官”案中,国家商标局常务副局长范汉云作为被告的代理人出庭应诉。这是法院通过受理行政诉讼案件对行政机关实行的司法监督,也是中央国家机关高级行政官员首次出庭应诉行政案件。行政高官出庭应诉意味着政府的行政法治意识正在提升,行政领导自觉接受监督,通过亲身参与司法个案强化了依法行政意识。以往,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行政机关对行政诉讼存在消极对待的心理,被告席上官员缺席的比例比较大,甚至在开展行政审判工作的初期还存在过拒不出庭应诉的现象。这些传统的观念除了行政机关放不下官架子,担心官司败诉会有损政府形象和个人尊严以外,还在于行政机关不习惯被监督,不愿意接受司法权力对行政行为的约束。随着我国法治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诉讼的态度已经由最初的消极对待转变为积极参与,行政机关对行政诉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参与诉讼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实际上,政府高级官员坐在被告席上,不但不会给政府形象抹黑,反而更能彰显现代司法理念和法治精神,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基本要求。因为从法理上来说,行政机关的官员亲自出庭应诉应该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原则,是法律所要求的基本责任。行政高官是作为行政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参加诉讼的,其身份就是诉讼代理人,其诉讼地位与原告平等。出庭应诉的行政领导应当有一颗平常心,虚心接受司法监督,这不仅能换来政府威信的大幅度提高,而且可以使人民法院的权威逐步树立,独立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第四篇:《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尽管一直以来我国都在提倡课程改革,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现行学校依旧推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试教育阴影依旧笼罩着整个学校教育。因而,对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建构主义又该如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带着这些疑问我阅读了由杰奎琳·格瑞恩·布鲁克斯和马丁·布鲁克斯两位学者长期研究基础上完成的这本关于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书。
该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提倡建构主义,第二部分建构主义指导原则,第三部分为创设建构主义环境。
我们都知道建构主义十分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而理解的建构,我把它理解为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概念的转变,即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改造。这一改造有两种可能。一是新旧经验基本一致,那么就是丰富;另一种就是新旧经验存在着冲突,这种概念的改变涉及到信念转变,称作为修订。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明确的说教育的核心在于课堂,但是现今课堂过分依赖教科书、忽视合作学习和学生思考,强调成绩,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意识到——技巧、规则与记忆远比知识的背景、真实性、完整性来的重要。然而不幸的是学习的知识概念很容易被遗忘也无法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该书将传统课堂和建构主义课堂的学校环境加以对比,并指出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不在于模仿行为而在于深入理解。学生常常会认为自己对某学科不感兴趣,其实并非学科本身的问题,这种缺乏兴趣应更多归因为学生所接受的教法。建构主义常常要求教师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鼓励身在其中的学生和教育者一同探索。这样的教育环境应该具备几下几个特征:
将学生从以事实为主的枯燥的课程中解放出来,允许其关注思想
赋予学生权力,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重新形成观点,得出独特结论。
与学生分享重要的信息——世界是复杂的,存在多种多样的观点,真理常常是一种解释方式。
承认学习与评价学习的过程难以理解,而且棘手,并不易管理。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详细的阐释了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五项原则。第一,提出具有相关性的问题。对于课堂中的问题,起初也许跟学生没有或者存在很小的相关性,教师就要设法让两者之间产生相关性,也就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老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寻找相关性并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建构主义教学认为创设学习机会特别重要,因为学生如果不能详尽地阐述其现有的概念,就不能逐步清晰地接受新知识。另外,建构主义环境创设要基于多种假设,并提供多种实践。当前学校课程设置的分裂以及时间压力导致学生的智力探究高度专门化。学生很容易认定各门学科的知识是独立的、平行的、毫不相干的信息分支,知识迁移也就很难发生。如何帮助学生转变思想,向学生提出相关性的问题,找到认识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应该成为教师教学一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围绕基本概念组织学习活动:探究问题本质。书中指出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的重要做法。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先部分后整体,这样导致学生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建构主义教学主张将概念以整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将整体分割成自己能够理解的部分,进而了解概念的整体含义。实际上,这一原则也就是围绕广泛概念来设置课程,而学生则根据自我兴趣自主选择问题解决方法来学习,以此为基础来建构新理解。这种学习环境就需要每一位学生的参与。
第三,寻求并重视学生的观点。关于这一点,书中指出建构主义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懂得耐心聆听。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学习就像旅行,它没有终点。在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每个观点都是一个暂时的智力中转站。”学校的线性教学使得教师提问追求的是“正确”答案,但实际上真正重要的是给学生详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
第四,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假设。拿书中一年级学生学数学为例,教师要求孩子们使用天平来确定几个塑料环的重量和一个金属垫圈的重量相等。在这个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一个叫安娜的小孩答案,而是让孩子不断提出自己的假设,老师则根据安娜的不同回答不断进行课程的深入安排。从该例子中,我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表达假设的重要作用,这样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从学生提出的当前的假设出发,因而能真正捕捉到学生的错误观念,有效地促成学生理解和内化新的知识。
第五、在教学背景下评价学生的学习。这一条原则也就是反对现今教学过分注重标准答案,书中说道“有效的评价只有发生在富有意义的背景中,并且与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相关联时,它才能最自然,最持久。”“评价如果贯穿在教学中,贯穿在师生互动中,贯穿在教师观察学生的互动中,贯穿在教师观察学生与概念和资料发生的互动中,比起考试及外界形成的评价任务,这样的评价将告诉我们更多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三部分,主要是强调如何创设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对于如何成为建构主义教师,针对很多教师认为无法按照建构主义的方法去教学,书中提出了12条参考原则。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总体感觉是对建构主义的课题教学的理解有所深化,但是我认为建构主义的很多观念对于现行教育体系是颠覆性的,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我也并不认同本书作者认为的只有建构主义才能激发学生通过寻求意义来学习。事实上,如果很多教师不要信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教育理念,努力的去挖掘课堂教学的艺术,拥有一种愉快教学的观念,那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未必不会把学校的功课当作一份礼物来接受。不过我很认同的一点是现在教师课堂教学观念需要更新,如果一名教师所持的教学观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天性、兴趣、人格都应该得到尊重”,那么自然地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不会对学生严格要求和严格控制,而更多的会让渡给孩子一些机会,采用启发和鼓励等方式来传授孩子知识。总的来说,我认为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是现在课堂教学所需要拥有的。
第五篇: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⒉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1][11]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⑴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⑵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⑶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⑷ 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⑸ 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⒊ 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10][11]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弹性认知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这种理论的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难看出,随机进入教学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为不同的目的、用不同方式加以呈现的要求,正是针对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提出的,也就是根据弹性认知理论的要求而提出的。
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方法是: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进行(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提问);②要注意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意思是指?”,“你怎么知道这是正确的?”,“这是为什么?”等等);③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可通过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来达到:“还有没有其它的含义?”“请对A与B之间作出比较?”,“请评价某种观点”等等)。
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⑸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与支架式教学中相同。由以上介绍可见,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尽管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又有其共性,即它们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在协作、讨论过程中当然还包含有“对话”),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是由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所决定的。如前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既然上述各种教学方法都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实施的,那就不能不受到这些要素的制约,否则将不成其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